六年级数学下册-图形与几何图形的认识与测量编写意图及教学建议新人教版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6.2.1 图形的认识》与测量6-人教版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6.2.1 图形的认识》与测量6-人教版一. 教材分析《6.2.1 图形的认识》与测量6是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的一章内容,主要让学生掌握图形的认识方法,学会用工具测量图形的大小和长度,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本节课的内容与生活实际紧密相连,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图形认知基础,对一些基本图形的特征和性质有所了解。
但部分学生对图形的认识仍停留在直观层面,缺乏系统化和理论化的认识。
此外,学生在测量图形大小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一些困难和误差,需要老师在教学中给予引导和解答。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常见图形的特征和性质,提高图形认知能力。
2.学会使用工具(如尺子、量角器等)测量图形的大小和长度。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4.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掌握常见图形的特征和性质,学会用工具测量图形的大小和长度。
2.教学难点:对图形进行准确测量,减小误差。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际情境,引导学生了解图形的认识和测量的重要性。
2.演示法:老师通过实物演示,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图形的特征和性质。
3.小组合作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4.实践操作法:让学生动手操作,提高实践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各种实物图形,如正方形、长方形、圆形等。
2.准备测量工具,如尺子、量角器等。
3.准备PPT课件,展示各种图形和测量方法。
4.准备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各种实物图形,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图形的名称。
然后提问:你们知道这些图形的特征和性质吗?怎样才能准确地测量它们的大小和长度呢?2.呈现(10分钟)老师通过实物演示,讲解各种图形的特征和性质,如正方形的四条边相等,长方形的对边相等等。
同时,展示测量工具的使用方法,如如何用尺子测量长度,如何用量角器测量角度等。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图形的认识与测量|人教版(5)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图形的认识与测量|人教版 (5)教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图形的认识与测量|人教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的数学教材,主要涵盖第五章“图形的认识与测量”。
本节课将重点讲解圆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方法,以及如何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希望学生能够掌握圆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公式,并能够灵活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同时,培养学生对图形的认识和测量能力的提升,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本节课的重点是圆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公式,以及如何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难点在于理解和掌握圆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方法,以及如何将这些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为了更好地进行本节课的教学,我准备了一些教具和学具,包括黑板、粉笔、圆规、直尺、圆形的模型和一些实际的圆形物品,如硬币、圆盘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些实际的圆形物品,如硬币、圆盘等,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这些圆形的特征,引发学生对圆形的认识和测量的好奇心。
2. 新课讲解:在黑板上画出一个圆形,并标注一些关键的点,如圆心、半径等。
然后,通过讲解和示例,向学生介绍圆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公式,以及如何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 例题讲解:给出一些例题,如计算一个圆形的周长和面积,或者计算一个圆形场地周围的小道的长度等。
通过讲解和示范,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圆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方法。
4. 随堂练习:给出一些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通过练习,巩固学生对圆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方法的掌握,并能够灵活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主要包括圆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公式,以及一些关键的点和术语。
通过清晰的板书,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圆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方法。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计算下面圆形的周长和面积。
圆形直径:10cm圆形半径:5cm2. 答案:周长:C = πd = 3.14 × 10 = 31.4cm面积:A = πr² = 3.14 × (5)² = 78.5cm²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我反思了本节课的教学效果。
部编新人教版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图形的认识与测量》具体内容及教学建议
《图形的认识与测量》具体内容及教学建议编写意图(1)例1是对学过的图形进行分类、整理。
通过小组讨论,互相启发,回忆学过的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的本质特征,并将学过的图形逐级分类、整理。
感悟分类的数学思想,掌握分类方法,形成知识网络。
(2)例2是整理和复习平面图形的知识。
教材提出了五个问题,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在小组内交流,帮助学生对所学平面图形的知识进行比较和梳理,沟通图形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这五个问题,从一条直线(射线、线段可看作直线的一部分),到两条直线(位置关系和角),再到三角形、四边形与圆,体现了平面图形由简单到复杂的演变过程,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有利于学生建立认知结构。
(3)“做一做”是利用图形的运动复习平行四边形的特征。
通过“重合——旋转——平移——重合”的操作活动,推理、验证平行四边形两组对边、两组对角分别相等。
把图形的认识和图形的运动整合起来,让学生体会推理思想,发展学生推理能力。
教学建议(1)通过分类、整理,形成知识网络。
复习例1时,要先让学生回忆学过的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的有关知识,然后引导学生对学过的图形进行逐层分类。
在分类的过程中,一要注意引导学生确定分类的标准,使学生掌握分类方法,感悟分类的数学思想;二要鼓励学生自主尝试分类.并把分类的结果记录下来,促进学生自主建构知识,形成知识网络。
(2)引导学生交流讨论,注意比较与沟通。
复习例2时,要先让学生独立思考每一个问题,然后引导小组交流讨论。
教师要将比较、辨析的内容进行整理、归纳,突出概念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如,第1个问题应理解直线、射线、线段的端点数量与能否度量之间的联系,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平行或相交)与有无交点之间的联系。
通过比较、沟通,巩固所学图形的知识,建立知识结构。
(3)引导学生动手实践,感受推理、验证的过程。
教学“做一做”时,先让学生剪出两个完全一样的平行四边形纸片,然后引导学生按“重合——旋转180°——平移——重合”的操作方式,在感受图形运动的同时,推理、验证平行四边形的两组对边、两组对角分别相等。
人教新课标六年级数学下册6.2.1《图形的认识与测量》教学设计
人教新课标六年级数学下册6.2.1《图形的认识与测量》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图形的认识与测量》是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的一章内容,主要让学生掌握各种图形的特征及计算面积和周长的方法。
本节课的内容包括矩形、三角形、圆形等图形的认识,面积和周长的计算公式,以及图形的分类和比较。
教材通过实例和练习,让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空间观念和几何知识,对一些基本的图形有了初步的认识。
但是,对于一些复杂的图形的特征和计算方法,还需要通过实例和练习来进行巩固。
此外,学生对于图形的分类和比较,以及如何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还需要进行进一步的引导和培养。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各种图形的特征及计算面积和周长的方法。
2.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几何思维,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合作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各种图形的特征和计算方法。
2.图形的分类和比较。
3.如何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来解决问题。
2.使用实例教学法,通过具体的图形和实例,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图形的特征和计算方法。
3.使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团队精神。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图形和实例,用于讲解和练习。
2.准备练习题和作业,用于巩固和拓展所学的知识。
3.准备黑板和粉笔,用于板书和讲解。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图形知识,如正方形、长方形等。
然后引入本节课的主题——图形的认识与测量。
2.呈现(10分钟)向学生展示各种图形,如矩形、三角形、圆形等,并让学生观察和描述这些图形的特征。
通过实例讲解各种图形的面积和周长的计算方法。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个图形,根据所学的计算方法,计算该图形的面积和周长。
然后,让学生互相交流和分享计算结果。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设计《6.2.1 图形的认识》与测量6-人教版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设计《6.2.1 图形的认识》与测量6-人教版一. 教材分析《6.2.1 图形的认识》与测量6-人教版是六年级数学下册的一章节,主要内容包括对各种图形的认识和测量。
本章节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基本图形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展学生的图形认识范围,让学生学会用不同的方法测量图形的大小,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图形认识基础,能够识别和描述一些基本的图形,如三角形、四边形、圆形等。
但是,对于一些特殊的图形,如梯形、平行四边形等,学生的认识可能还不够清晰。
此外,学生在测量图形大小的方法上也可能存在一些困难。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各种图形的特征,能够正确识别和描述各种图形。
2.让学生学会用不同的方法测量图形的大小,提高学生的测量能力。
3.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各种图形的特征,测量图形大小的方法。
2.难点:特殊图形的识别,测量方法的灵活运用。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小组合作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各种图形的实物模型或图片,用于展示和引导学生观察。
2.准备测量工具,如直尺、三角板等,供学生实践操作。
3.准备相关的练习题和案例,用于巩固和拓展学生的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各种图形的实物模型或图片,引导学生回顾已知的图形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讲解各种图形的特征,让学生观察和描述,加深学生对图形的认识。
同时,介绍测量图形大小的方法,如用直尺测量线段长度,用三角板测量角度等。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操作,运用所学的方法测量图形的大小,巩固学生的知识。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10分钟)出示一些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6.2.1 图形的认识与测量》-人教版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6.2.1 图形的认识与测量》-人教版一. 教材分析《6.2.1 图形的认识与测量》这一节内容,主要让学生认识和理解平面图形的特点,学会用不同的方法测量图形的大小,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几何思维。
内容主要包括矩形、三角形、圆形等常见图形的认识,以及它们的面积和周长的计算方法。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空间观念和几何知识,对于一些基本的平面图形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
但是,对于一些复杂图形的理解和测量方法的掌握还需要加强。
此外,学生的学习习惯和思维方式也有所不同,需要针对性地进行引导和培养。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常见平面图形的特点和名称。
2.学会用不同的方法测量图形的大小,理解面积和周长的概念。
3.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几何思维,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难点:理解平面图形的特点,掌握测量图形大小的方法。
2.重点:认识和理解矩形、三角形、圆形等常见图形的特点。
3.难点:掌握复杂图形的测量方法和面积、周长的计算。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和思考。
2.运用直观演示法,让学生直观地理解平面图形的特点。
3.采用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4.利用实践操作法,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平面图形的图片和模型。
2.准备测量工具,如尺子、剪刀等。
3.准备练习题和作业。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实物图片,如桌面、窗户、圆形桌面等,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这些物体的形状。
让学生思考:我们如何称呼这些形状?怎样才能准确地描述它们的特点?呈现(10分钟)教师呈现本节课的主要内容:矩形、三角形、圆形等常见图形的定义和特点。
通过展示图片和模型,让学生直观地理解这些图形的特点。
同时,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测量这些图形的大小?操练(15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实践活动。
学生分组合作,利用准备好的测量工具,如尺子、剪刀等,测量和记录不同图形的面积和周长。
《图形的认识与测量》(教案)-六年级下册数学人教版
《图形的认识与测量》(教案)六年级下册数学人教版教案:《图形的认识与测量》一、教学内容1. 圆的周长和直径的关系2. 圆的面积计算公式3. 运用圆的周长和面积解决实际问题二、教学目标1. 理解圆的周长和直径的关系,掌握圆的面积计算公式。
2. 能够运用圆的周长和面积解决实际问题。
3. 培养同学们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实践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本节课的重点是圆的周长和直径的关系,以及圆的面积计算公式的理解和运用。
难点在于如何理解和运用这些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为了更好地进行本节课的教学,我准备了一些教具和学具,包括圆形的教具、测量工具、计算器等。
五、教学过程1. 引入:我会通过展示一些实际生活中的圆形物体,如硬币、轮子等,引导同学们观察和思考圆形的特征和测量方法。
3. 练习:在讲解结束后,我会给出一些练习题,让同学们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计算和解答。
我会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确保每位同学都能够理解和掌握。
4. 应用:我会给出一些实际问题的题目,让同学们运用圆的周长和面积知识进行解决。
我会引导同学们进行思考和讨论,帮助他们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六、板书设计1. 圆的周长和直径的关系公式2. 圆的面积计算公式3. 实际问题的解决方法七、作业设计作业题目:答案:1. 直径为10厘米的圆的周长为31.4厘米。
2. 半径为5厘米的圆的面积为78.5平方厘米。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我会对今天的学习进行反思,看看同学们的学习情况如何,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同时,我会鼓励同学们进行拓展延伸,比如研究其他图形的性质和测量方法,解决更复杂的实际问题等。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内容中的圆的周长和直径的关系在教学内容中,圆的周长和直径的关系是我认为需要特别关注的重点。
这个知识点不仅是本节课的基础,也是同学们以后学习更高级数学知识的重要基础。
圆的周长和直径的关系可以用一个简单的公式来表示:周长=π×直径。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6.2.1 图形的认识与测量》-人教版(1)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6.2.1 图形的认识与测量》-人教版(1)一、教学目标1.了解图形的基本概念,如点、线段、角、多边形等;2.能够识别常见图形,如三角形、四边形等;3.能够测量图形的边长、面积等。
二、教学重点1.图形的基本概念;2.常见图形的识别;3.图形的测量。
三、教学过程3.1 概念引入•引言:本节课我们将学习有关图形的知识,包括图形的基本概念和测量方法。
•导入:请同学们回答以下问题:什么是点、线段、角?这些概念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有什么应用?3.2 学习内容1.点和线段:–点是没有长度和面积的,用大写字母表示。
如点A。
–线段是由两个端点确定的有限长的部分。
如AB。
2.角:–角是由两条射线共同起点形成的图形。
如∠ABC。
3.多边形:–多边形是由若干条线段首尾相连而成的封闭图形。
如三角形、四边形等。
4.图形的测量:–测量线段长度的方法;–测量多边形边长的方法;–计算多边形面积的方法。
3.3 案例演练1.题目1:已知三角形ABC,AB=5cm,BC=4cm,∠ABC=90°,求AC的长度。
2.题目2:测量教室的地板面积,计算所需铺设的地砖数量。
3.4 小结和作业布置•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图形的基本概念和测量方法,希望大家能够掌握。
•作业: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内容。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主要是介绍了图形的基本概念和测量方法,但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对于角的概念理解不够深入,下节课需要重点强化角的教学。
以上是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图形的知识。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6.2.1图形的认识与测量21》人教版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6.2.1 图形的认识与测量21》人教版一. 教材分析《6.2.1 图形的认识与测量》是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材第七单元的第一课时,本节课主要让学生掌握圆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方法,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测量能力。
教材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出圆的周长和面积的概念,然后借助于具体的测量活动,让学生掌握圆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方法。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几何知识,对图形的认识和测量有一定的基础。
但是,对于圆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方法,学生可能还比较陌生,需要通过实例和实践活动,让学生理解和掌握。
此外,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测量能力还需要进一步培养。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圆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方法。
2.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测量能力。
3.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圆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方法。
2.空间观念和测量能力的培养。
五. 教学方法1.实例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出圆的周长和面积的概念。
2.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自动手测量,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圆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方法。
3.小组合作: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和分享,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4.问题解决: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PPT、黑板、粉笔等教学工具。
2.圆的模型或者实物。
3.测量工具(如尺子、卷尺等)。
4.练习题。
七.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生活中的实例,如车轮、圆桌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物体的周长和面积如何计算。
学生可能会有不同的答案,教师不做评价,而是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圆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
2. 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PPT或者黑板,呈现圆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公式。
同时,教师可以借助于圆的模型或者实物,让学生直观地理解圆的周长和面积的概念。
3. 操练(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自动手测量圆的周长和面积。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6.2.1图形的认识与测量4》人教版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6.2.1 图形的认识与测量4》人教版一. 教材分析《6.2.1 图形的认识与测量4》是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的内容。
这部分教材主要让学生掌握对一些常见平面图形的认识和测量方法,培养学生空间观念和几何思维。
本节课的内容与生活实际紧密相连,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部分平面图形的知识,如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并有一定的空间观念。
但部分学生对图形的认识和测量方法仍不够清晰,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加以巩固。
此外,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较高,有利于开展本节课的教学。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常见平面图形的特征及测量方法。
2.培养学生空间观念和几何思维。
3.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掌握常见平面图形的特征及测量方法。
2.难点:培养学生空间观念和几何思维。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教学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探究、交流等方式,自主掌握图形的认识和测量方法。
同时,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效果。
六. 教学准备1.多媒体课件。
2.相关平面图形实物模型。
3.测量工具(如尺子、量角器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些生活中常见的平面图形,如教室里的桌子、电视、书本等,让学生观察并说出它们的名称。
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图形的认识与测量。
2.呈现(10分钟)展示本节课要学习的几种平面图形(如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引导学生观察它们的特点,并总结出各自的特征。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平面图形,用测量工具进行实际测量,记录测量结果。
然后各组之间进行交流,分享测量方法和结果。
4.巩固(10分钟)针对测量结果,引导学生进行数据分析,找出规律。
如长方形的对边相等,正方形的四边相等等。
通过巩固,让学生加深对图形特征和测量方法的理解。
5.拓展(10分钟)出示一些实际问题,如“一块长方形土地,长8米,宽6米,求它的面积。
人教新课标六年级数学下册6.2.1《图形的认识与测量》教案
人教新课标六年级数学下册6.2.1《图形的认识与测量》教案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的内容是《图形的认识与测量》,这是人教新课标六年级数学下册的教学内容。
这部分内容主要包括对各种图形的认识和测量,包括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等。
这些图形的认识和测量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图形认识和测量的基础知识,对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图形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一些特殊的图形,如圆的测量,学生可能还比较陌生。
此外,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不同,有的学生可能对测量工具的使用还不够熟练。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各种图形的认识和测量方法。
2.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3.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各种图形的认识和测量方法。
2.难点:圆的测量方法和图形的转换。
五. 教学方法1.采用直观演示法,让学生通过观察教师的演示,掌握各种图形的认识和测量方法。
2.采用实践操作法,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加深对各种图形的认识和测量方法的理解。
3.采用问题解决法,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对各种图形的认识和测量方法的运用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各种图形的教具和测量工具,如直尺、圆规等。
2.准备相关的教学课件和教学素材。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向学生展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图形,如教室的窗户、桌椅的形状等,引导学生对各种图形产生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向学生展示各种图形的教具,引导学生认识各种图形的特征,如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等。
同时,教师还向学生介绍各种图形的测量方法,如用直尺测量长度、用圆规测量圆的半径等。
3.操练(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分组进行动手操作,让学生亲自动手测量各种图形的尺寸,加深对各种图形的认识和测量方法的理解。
4.巩固(10分钟)教师通过向学生提出一些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图形认识和测量方法进行解答,巩固所学知识。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设计《6.2.1 图形的认识与测量》48-人教版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设计《6.2.1 图形的认识与测量》48-人教版一. 教材分析《6.2.1 图形的认识与测量》是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的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让学生掌握常见图形的认识和测量方法,包括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等。
通过对这些图形的认识和测量,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几何思维,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图形认识和测量知识,但在理解和运用上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观察、思考来深入理解图形的特征和测量方法,提高他们的数学素养。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等常见图形的特征。
2.学会使用工具(如直尺、三角板等)进行图形的测量。
3.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几何思维。
4.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掌握常见图形的特征和测量方法。
2.难点:引导学生理解图形的空间观念和几何思维。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图形的特征和测量方法。
2.运用直观演示法,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来理解图形的特征。
3.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4.利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图形的图片、模型、教具等教学资源。
2.准备直尺、三角板、量角器等测量工具。
3.设计好教学课件和练习题。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各种图形,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图形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等图形,引导学生观察它们的特征,并提问:“这些图形有什么特点?你们能用工具测量它们的大小吗?”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际操作,使用直尺、三角板等工具测量图形的大小,教师巡回指导,纠正操作不当的地方。
4.巩固(10分钟)教师挑选几组测量结果,让学生上台展示并讲解测量过程,大家共同判断测量结果是否正确。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设计《6.2.1 图形的认识与测量》-人教版(2)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设计《6.2.1 图形的认识与测量》-人教版(2)一. 教材分析《6.2.1 图形的认识与测量》是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的教学内容,这部分内容主要包括对各种图形的认识和测量。
教材通过具体的图形实例,引导学生认识和理解图形的特征,学会用不同的方法测量图形的周长和面积。
教材内容由浅入深,逐步提高学生的图形认识和测量能力,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图形认识基础,对一些基本的平面图形有了一定的了解。
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掌握了长度、面积、周长的基本概念,对图形的测量有一定的认识。
但是,部分学生可能对一些复杂图形的测量方法还不够明确,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进一步巩固和提高。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进一步认识各种平面图形,理解图形的特征。
2.使学生掌握测量图形周长和面积的方法,提高学生的图形测量能力。
3.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各种图形的特征,学会测量图形周长和面积的方法。
2.教学难点:对一些复杂图形周长和面积的测量方法的掌握。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合作交流法、实践操作法等教学方法。
通过设置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合作交流,动手操作,从而提高学生的图形认识和测量能力。
六.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PPT、各种图形卡片、测量工具等教学用品。
学生准备笔记本、笔等学习用品。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PPT展示各种图形,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图形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PPT展示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引导学生关注各种图形的特征,以及测量图形周长和面积的方法。
3.操练(10分钟)教师分发图形卡片,让学生分组进行测量练习。
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巩固测量方法。
4.巩固(10分钟)教师通过PPT展示一些复杂图形的测量题目,学生独立完成测量,教师进行点评和讲解。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设计《6.2.1 图形的认识与测量》-人教版(1)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设计《6.2.1 图形的认识与测量》-人教版(1)一. 教材分析《6.2.1 图形的认识与测量》是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的一章节,主要内容包括图形的认识和测量。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掌握各种图形的特征,并能运用测量工具进行图形的测量。
教材通过实例和活动,引导学生探索图形的性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基本的图形知识,对图形的认识有一定的基础。
但是,部分学生对图形的性质和测量方法的理解还不够深入。
此外,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参差不齐,需要在教学中给予不同的关注和指导。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各种图形的特征,学会使用测量工具进行图形的测量。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各种图形的特征,测量工具的使用。
2.难点:图形的性质的运用,测量方法的灵活运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例和活动,引导学生理解图形的性质和测量方法。
2.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观察、思考、交流,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团队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交流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课件、图形卡片、测量工具(尺子、量角器等)。
2.学具:学生手册、练习本、图形卡片、测量工具(尺子、量角器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各种图形,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图形的名称。
通过提问,让学生思考:这些图形有什么特征?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图形的认识与测量。
2.呈现(10分钟)教师出示各种图形,让学生说出图形的名称,并引导学生观察图形的特征。
例如,正方形的四条边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圆的特征是直径相等,所有点到圆心的距离相等。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活动,使用测量工具(尺子、量角器等)测量图形的边长、角度等。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6.2.1 图形的认识与测量》-人教版(1)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6.2.1 图形的认识与测量》-人教版(1)一. 教材分析《6.2.1 图形的认识与测量》是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的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让学生掌握一些基本图形的特征,学会用工具测量图形的大小,培养学生观察、操作、思考、表达的能力。
教材中安排了丰富多样的学习素材,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感受图形的特征,理解图形的测量方法。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空间观念和测量知识,对于一些基本图形如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已有了一定的认识。
但在实际操作中,部分学生可能还存在着对图形特征理解不深刻、测量方法不明确的问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引导他们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提高他们的空间观念和测量能力。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基本图形的特征。
2.学会使用工具(如直尺、三角板)测量图形的长度和角度。
3.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思考、表达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基本图形的特征,学会用工具测量图形的大小。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理解图形的测量方法,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五. 教学方法1.采用直观演示法,让学生通过观察实物、模型等,加深对图形特征的理解。
2.运用操作实践法,让学生亲自动手测量图形,提高他们的操作能力。
3.采用小组合作交流法,让学生在讨论中分享方法,培养他们的团队精神。
六. 教学准备1.准备一些实物模型,如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
2.准备直尺、三角板等测量工具。
3.准备课件,展示相关图形和测量方法。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教室里的桌子、黑板等,让学生观察这些图形,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图形的认识与测量。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一些基本图形(如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模型,让学生观察并说出它们的特点。
同时,教师用课件呈现相应的图形,让学生在脑海中形成清晰的认识。
新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几何形状的认识与测量》教案
新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几何形状的认识与测量》教案教学目标本节课旨在帮助学生掌握以下几点:1. 了解常见的平面图形以及它们的名称;2. 能够正确地画出给定图形;3. 理解并掌握长度、面积和容积的测量方法。
教学准备为了能够更好地展示教学内容,教师应当准备以下物品:1. 平面图形的卡片(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圆形等);2. 测量长度、面积和容积的工具(尺子、面积计算器、量杯等);3. 小学数学参考书籍。
教学过程1. 导入新知识教师可以通过出示各种平面图形的卡片来引入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让学生们认识并说出各个图形的名称以及特点。
2. 研究图形的绘制方法教师逐个介绍每个平面图形的绘制方法,并通过黑板或幻灯片展示的方式,向学生展示绘制的过程和技巧,让学生们自己动手画一画。
3. 认识长度、面积和容积教师应当向学生介绍长度、面积和容积的概念,并讲解测量的方法。
教师可以使用具体的实物或幻灯片等辅助工具来演示如何测量长度、面积和容积。
4. 练与总结在研究完以上内容后,教师可以设置练题来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最后,教师应当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总结,并与学生共同回顾研究过程中的经验和不足之处。
教学反思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在于帮助学生们明确各种几何形状的概念,学习绘制这些形状的方法,以及掌握测量长度、面积和容积的方法。
针对这些内容,本节课采用了多种教学方式,如出示卡片、使用幻灯片等,让学生能够更加直观地理解教学内容。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注重引导学生,让学生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探究精神。
最后,教师应当及时进行教学反思,不断完善课程设计,提升教学质量。
(人教新课标2023秋)六年级数学下册《图形的认识与测量》教案设计
一、教学内容
(人教新课标2023秋)六年级数学下册《图形的认识与测量》主要包括以下章节内容:
1.观察平面图形的基本特征,如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的性质。
2.学习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方法,包括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的周长及面积公式。
五、教学反思
在本次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们对图形的认识与测量这部分内容充满好奇。他们在课堂上积极参与,对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的性质及计算方法表现出浓厚的兴趣。然而,我也注意到在讲解过程中,圆的周长和面积计算公式这一部分对学生来说较为困难。
首先,对于圆的周长和面积公式,我意识到需要通过更多实际操作和直观演示来帮助学生理解。在今后的教学中,我打算利用更多教具和实物,让学生亲自测量和计算,从而加深对圆的相关概念的理解。
3.通过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交流表达能力,增强其数学交流素养。
4.培养学生具备严谨的数学思维,提高其逻辑推理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5.引导学生感悟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其数学情感和审美观念。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平面图形的基本特征,如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的性质。
其次,在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环节,学生们表现出了很高的热情。他们积极参与讨论,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尝试解决实际问题。这说明学生们具备一定的合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但我也发现部分学生在讨论过程中较为内向,发言不够积极。针对这一问题,我将在后续的教学中更加关注这部分学生,鼓励他们大胆表达自己的观点。
此外,在本次教学中,我注意到学生们对于不规则图形的面积计算方法掌握不够熟练。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解决这个问题,我计划在下一节课中增加一些相关例题和练习,让学生们通过实际操作和练习来提高解题技巧。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6.2.1图形的认识与测量20》人教版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6.2.1 图形的认识与测量20》人教版一. 教材分析《6.2.1 图形的认识与测量》是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材的一个知识点。
这部分内容主要让学生掌握各种图形的特征,学会用工具测量图形的大小,培养学生对图形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本节课的内容与生活实际紧密相连,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部分图形的认识和简单的测量方法,对图形的特征有一定的了解。
但在实际操作中,部分学生可能对测量工具的使用还不够熟练,对图形的测量方法还不够灵活。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各种图形的特征,能用工具测量图形的大小。
2.培养学生对图形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3.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各种图形的特征。
2.测量工具的使用和测量方法。
3.图形大小的计算。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际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2.实例演示法:通过具体的实例,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图形的特征和测量方法。
3.小组合作学习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练习法:通过大量的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各种图形的模型或图片。
2.准备测量工具(如直尺、三角板等)。
3.准备PPT或黑板,用于展示实例和板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生活中的实例,如房间的布置、花园的设计等,引导学生关注图形的大小和形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展示各种图形的模型或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图形的名称。
如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圆形等。
同时,让学生尝试用工具测量图形的大小。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际操作,测量给定图形的边长,计算图形的大小。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10分钟)出示一些有关图形大小计算的题目,让学生独立完成。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6.2.1 图形的认识与测量》27-人教版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6.2.1 图形的认识与测量》27-人教版一、教学目标1.能够认识和辨认圆、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等基本图形;2.能够测量不规则图形的长度;3.能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认识和辨认圆、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等基本图形;•测量不规则图形的长度;2. 教学难点•测量不规则图形的长度时,需要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
三、教学准备1.课件:包含各种基本图形的图片;2.学生测量工具:尺子、量角器等;3.学生练习册。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知识首先,通过展示课件上的不同基本图形,让学生快速认识并说出各个图形的名称。
2. 学习圆的认识与测量(1) 圆的认识介绍圆的定义和特点,让学生理解圆是由无数个点构成的闭合曲线。
(2) 圆的测量让学生使用尺子测量不同大小的圆的直径和半径,理解直径是连接圆上两点并通过圆心的线段,半径是连接圆心和圆上一点的线段。
3. 学习其他基本图形的认识与测量(1) 三角形的认识与测量介绍三角形的定义和特点,让学生学会计算三角形的周长和面积。
(2) 正方形、长方形的认识与测量介绍正方形和长方形的定义和特点,并让学生学会测量其边长、周长和面积。
4. 综合练习与小组讨论让学生在小组内完成一些综合练习,包括辨认不规则图形、测量长度等,鼓励他们互相讨论和交流经验。
五、课堂作业1.完成课后练习册上关于本节课内容的练习;2.制定一个简单的测量活动,测量周围环境中的不规则图形,并记录数据。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主要是让学生能够认识各种基本图形并学会测量它们的长度,通过丰富的教学内容和实际操作,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这些知识点。
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该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兴趣,设计更加生动有趣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热情。
以上就是本节课的教案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老师们更好地开展教学工作。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设计《6.2.1 图形的认识》与测量11-人教版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设计《6.2.1 图形的认识》与测量11-人教版一. 教材分析《6.2.1 图形的认识》与测量11-人教版是六年级数学下册的一节重要内容。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掌握不同图形的特征,学会用工具测量物体的长度、宽度和高度,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测量技能。
教材通过丰富的图片和实例,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操作和交流,使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图形的认识和测量方法。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部分图形的特征,如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
他们具备一定的观察、操作和交流能力,但测量技能和空间观念仍需加强。
此外,学生在生活中已经积累了一些关于测量的经验,如用尺子测量物体长度等。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这些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设计富有挑战性和趣味性的教学活动。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不同图形的特征,学会用工具测量物体的长度、宽度和高度。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测量技能。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掌握不同图形的特征,学会用工具测量物体的长度、宽度和高度。
2.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测量技能。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和图片,引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2.动手操作法:让学生亲自动手测量物体,增强实践体验,培养操作技能。
3.小组合作法:鼓励学生相互讨论、交流,发挥团队协作的力量,共同解决问题。
4.引导发现法:教师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各种图形的图片、尺子、测量工具等。
2.学具:准备尺子、测量工具、练习本等。
3.教学课件:制作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课件,以便在课堂上进行展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各种图形,如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图形知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图形的认识与测量
编写意图
(1)例1是对学过的图形进行分类、整理。
通过小组讨论,互相启发,回忆学过的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的本质特征,并将学过的图形逐级分类、整理。
感悟分类的数学思想,掌握分类方法,形成知识网络。
(2)例2是整理和复习平面图形的知识。
教材提出了五个问题,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在小组内交流,帮助学生对所学平面图形的知识进行比较和梳理,沟通图形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这五个问题,从一条直线(射线、线段可看作直线的一部分),到两条直线(位置关系和角),再到三角形、四边形与圆,体现了平面图形由简单到复杂的演变过程,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有利于学生建立认知结构。
(3)“做一做”是利用图形的运动复习平行四边形的特征。
通过“重合——旋转——平移——重合”的操作活动,推理、验证平行四边形两组对边、两组对角分别相等。
把图形的认识和图形的运动整合起来,让学生体会推理思想,发展学生推理能力。
教学建议
(1)通过分类、整理,形成知识网络。
复习例1时,要先让学生回忆学过的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的有关知识,然后引导学生对学过的图形进行逐层分类。
在分类的过程中,一要注意引导学生确定分类的标准,使学生掌握分类方法,感悟分类的数学思想;二要鼓励学生自主尝试分类.并把分类的结果记录下来,促进学生自主建构知识,形成知识网络。
(2)引导学生交流讨论,注意比较与沟通。
复习例2时,要先让学生独立思考每一个问题,然后引导小组交流讨论。
教师要将比较、辨析的内容进行整理、归纳,突出概念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如,第1个问题应理解直线、射线、线段的端点数量与能否度量之间的联系,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平行或相交)与有无交点之间的联系。
通过比较、沟通,巩固所学图形的知识,建立知识结构。
(3)引导学生动手实践,感受推理、验证的过程。
教学“做一做”时,先让学生剪出两个完全一样的平行四边形纸片,然后引导学生按“重合——旋转180°——平移——重合”的操作方式,在感受图形运动的同时,推理、验证平行四边形的两组对边、两组对角分别相等。
编写意图
(1)例3是复习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
让学生通过举例说明、理解平面图形周长和面积的概念。
教材通过图示,帮助学生把所学图形的周长、面积计算公式进行整理、归类,形成完整的“知识链”和“知识面”,建立知识网络。
利用教材图示,启发学生回顾已学平面图形的周长、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理清公式之间的来龙去脉,沟通知识结构上的内在联系,再次体会和掌握转化的数学思想。
同时让学生自己填写各图形的周长、面积计算公式,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促进自主建构,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2)“做一做”是针对例3的巩固、拓展练习。
第1题,让学生理解点与直线之间的关系,了解一些基本的几何结论。
第2题,是“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这一性质的具体应用。
第3题,通过三角形内角和为180°的应用,让学生体会演绎推理的思想,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
第4题,让学生运用公式计算图形的周长和面积,进一步巩固所学概念,提高运用能力。
教学建议
(1)通过举例说明,复习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概念。
让学生举例说明什么是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
如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等图形,可通过指一指、摸一摸、比一比、说一说,理解它们的周长和面积概念。
(2)注意比较、沟通公式间的内在联系。
让学生先回忆、思考所学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计算公式是怎样的,再在课本的横线上用字母表示出各图形
的周长和面积计算公式。
各种几何图形的周长、面积之间不但在知识结构上有内在联系,更重要的是在方法原理上有逻辑联系。
教学时应注意引导学生观察教科书上的梳理图,说一说这些计算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
通过比较,让学生系统地感悟几何知识的形成过程,沟通、体会所学平面图形的周长、面积计算公式之间的内在联系,对知识形成一般性的理解。
(3)注重知识的应用。
“做一做”的练习题可以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组织讨论交流,最后引导评价,并订正错误。
如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性质、内角和为180°的事实,要学会灵活应用。
编写意图
(1)例4是整理和复习立体图形的特征。
将小学阶段学过的立体图形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圆锥集中在一起,复习它们的特征及各部分的名称,比较图形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沟通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之间的联系,帮助学生形成几何形体的表象,建立空间观念,进一步掌握这些图形的特征。
(2)例5是整理和复习四种立体图形的表面积、体积的计算公式。
通过让学生先想一想,再写一写,把表格填写完整,不仅掌握四种立体图形的表面积、体积计算公式,还要理清这些计算公式是怎么推导出来的,沟通长方体、正方体与圆柱体积之间、圆柱与圆锥体积之间的联系,帮助学生建立知识网络。
(3)“做一做”第1题,要求学生测定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需要利用转化的思想,把不规则物体的体积转化
为规则物体(如长方体、圆柱)的体积。
第2题,让学生把自己从不同角度看到的形状图画下来,复习从不同方向观察立体图形的知识,进一步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形成和发展。
教学建议
(1)组织小组交流,通过比较异同,引导学生建立知识间的联系,使知识融会贯通。
复习例4时,应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组织小组讨论交流,突出比较异同。
如结合实物、模型或直观图形,说一说每个立体图形有什么特点,长方体与正方体、圆柱与圆锥的特点有什么异同。
教师应抓住重点,帮助学生建立知识结构。
复习例5时,首先让学生举例说明什么是立体图形的表面积或体积;然后让学生独立完成教科书上的填空;接着回忆这些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最后教师引导学生发现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的内在联系,并统一成底面积乘高的形式。
(2)重视直观模型,加强空间观念。
复习例4时,应让学生在观察直观图形的基础上,总结立体图形的特征。
第(3)小题,注意引导学生回忆以长方形和直角三角形的一条边进行旋转的过程,理解圆柱可由长方形旋转而成,圆锥可由直角三角形旋转而成。
“做一做”第2题,可先让学生通过空间想象自主完成,在此基础上,教师可用直观教具,让学生从不同方向观察每个形体,对想象的结果加以验证,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