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经济学》读书笔记
经济学原理读书笔记
经济学原理读书笔记经济学,作为一门研究人类在资源稀缺条件下如何做出选择的社会科学,其原理蕴含着深刻的智慧和广泛的应用。
最近读了相关的经济学著作,让我对这门学科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思考。
首先,书中提到了“机会成本”这个重要的概念。
简单来说,机会成本就是为了得到某种东西而放弃的其他东西的最大价值。
比如,我选择用一个小时的时间来读书,那么这一个小时我就不能用来做其他事情,比如运动或者与朋友聚会。
而在这些被放弃的选择中,价值最高的那个就是我读书的机会成本。
这个概念让我们明白,在做决策时,不能只看到眼前的利益,还要考虑到因为这个选择而放弃的其他可能性。
“边际效用递减”也是一个有趣且实用的原理。
它指的是在一定时间内,当一个人连续消费某种物品时,随着所消费的该物品的数量增加,其总效用虽然相应增加,但物品的边际效用(即每增加一单位消费所带来的额外效用)有递减的趋势。
就像我们吃第一个蛋糕时觉得非常美味,带来的满足感很强,但吃到第五个的时候,可能就觉得没有那么好吃了,甚至有些腻,这时候蛋糕给我们带来的边际效用就在递减。
这个原理在日常生活和企业生产中都有重要的启示。
对于消费者来说,要合理安排消费,避免过度消费导致边际效用过低;对于企业来说,则要考虑到产品的边际效用变化,合理规划生产和定价策略。
供求关系是经济学中的核心内容之一。
当市场上某种商品的供给大于需求时,价格往往会下降;反之,当供给小于需求时,价格则会上升。
例如,在水果丰收的季节,水果的供给大量增加,如果需求没有相应大幅增加,水果的价格就会下降。
而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如自然灾害导致水果减产,供给减少,而需求不变或增加,水果价格就会上涨。
供求关系的变化不仅影响着商品的价格,也影响着资源的配置和经济的运行。
书中还谈到了“弹性”这个概念。
需求弹性和供给弹性分别反映了需求量和供给量对价格变动的敏感程度。
对于需求弹性较大的商品,如高档化妆品,价格的小幅下降可能会导致需求量的大幅增加;而对于需求弹性较小的商品,如食盐,价格的变动对需求量的影响相对较小。
《经济学》读书笔记_《经济学》心得体会五篇
If you are proud, you should have extra steps in everything you do.同学互助一起进步(页眉可删)《经济学》读书笔记_《经济学》心得体会五篇大学生《经济学》读书笔记【一】在这本书的第三篇章里讲到了我比较感兴趣的洛伦兹曲线、基尼系数的知识和对公平与效率这个永恒话题的讨论。
大量的数据和图表很直观地让我了解到世界各个角落的国民收入分配现状。
收入分配问题的严峻性在这些年来我国大刀阔斧摧枯拉朽式的经济发展中渐渐浮出了水面,收入分配是否和谐是整个社会是否和谐的一个非常关键的构成,我们看到,十七大报告中有关收入分配的论述深深打上了时代的烙印,其中提到的“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的论述,体现了中央对这个收入分配问题非常重视。
胡总书记报告中关于收入分配方面,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亮点:“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
”这非常权威、非常正式地回答了效率和公平的关系问题——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其中暗含的一个意思就是,初次分配还是要以效率为先。
新一轮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在去年七月拉开了大幕,于是才有了之后纷至沓来的有关工资变更尤其是变动的吸引人的各种新闻。
由于上面提到了新闻,而现如今人们很大一部份是通过网络来获取各方面的信息,这让我想到萨缪尔森的《经济学》中提到了在我用过的教科书里不怎么提及的信息经济学。
实际上它并不陌生与遥远,相反,它恰恰与我们的生活惺惺相惜密切联系着。
当然,我知道,信息经济学并不是我们经常接触到的互联网和全球信息化这么单纯,它主要反映经济活动中信息及其交流的特征,并积极为提高生产率和竞争力、节约和开发资源、优化资源配置、发挥组织机构的作用服务。
在信息经济学发展的同时,通信、计算机、软件、网络、科技等将会更紧密的联系在一起为人类的经济发展做出巨大的贡献,国际金融和国际贸易已经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以上提及的先进技术,也正是由于以上的各种技术,国际金融才会打破传统模式不断发展寻求最美好的前途。
(完整word版)《社会经济学》读书笔记
《社会经济史》——读书笔录教师:学院:管理与经济学院专业:经济学学号:姓名:社会的历史即是经济史——《社会经济学》读书笔录在半个学期的经济思想史这门课程的学习中间,我认识到了许好多多的经济学家,更认识到了好多的经济学派,也学习到了不一样学家、不一样学派各有重视的看法。
当我们去思虑这些抽象的经济理论,去强记那些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时。
我发现,我们只看到了纸面上的理论,却忽视了社会发展的现实。
是的,再高深的经济理论,其最后目的地还是要回归到社会现实上来,假如不可以解说社会发展的现象,不吻合社会发展的规律,也不过无用的纸上谈兵。
因此说经济发展的历史反响了社会发展的历史,社会发展的历史即是经济发展的历史。
这些关于经济与社会的关系,在我读完马克斯· 韦伯的《社会经济史》以后,就更加理解了这两者此中的关系。
韦伯这位伟大的德国有名社会学家、政治学家、哲学家、经济学家在书中写道“整部经济史不过就是经济理性主义的历史。
”以“理性化”为经,以社会行动与集体为纬,韦伯在《社会经济史》中编织了他心目中那别开生面的历史图像。
对此,美国有名社会学家帕森斯以前议论到:“在我看来,韦伯是站在西方文明发展的转折点上。
他看到了古老系统的解体,并抓住了它的本质,而这是他同时代的人所不可以做到的。
关于构思科学发展的方向,韦伯做出了比其余任何名人都更多的贡献。
这个新的方向预示了掌握马上到来的新社会的根本义义” 。
介绍完了书的作者,下边来介绍一下书的内容。
这本《社会经济史》主若是讲了西方资本主义发展的因由,书上从原始的家计氏族农业组织形态到庄园制,再到前资本主义、近代资本主义等各个期间的经济形态。
以为资本主义之因此发生在西方,除了地中海优胜的地理要素是外在原由以外,资本主义精神是其决定性的要素。
因为直译的原由,这本从图书室借来的书开初读起来其实不轻松,语言有些难懂,但细读几番也不难理解。
下边我就来简单写一下我在这本书的阅读过程中的一些笔录与心得。
社会经济学
社会经济学社会经济学是研究社会与经济的关系、相互作用以及对个体和社会的影响的学科。
在现代社会中,经济活动与社会生活密不可分,社会经济学正是致力于探索这种关系的学科。
社会经济学并不仅仅是传统的经济学的延伸,它更注重经济发展对社会结构、文化、政治制度等方面的影响,以及社会因素对经济活动和经济制度的塑造。
社会经济学研究的范围十分广泛,从家庭经济学到国家宏观经济政策,都是其研究的对象。
在家庭经济学中,社会经济学关注家庭成员之间的资源分配、消费模式、家庭内部劳动分工等诸多方面,揭示了家庭在经济活动中的角色和影响。
而在更宏观的层面上,社会经济学研究政府对经济活动的干预、不同经济体制对社会发展的影响、经济全球化对国家经济结构和社会文化的变革等诸多课题。
社会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多样,既有定量研究,也有定性研究,更有关于社会经济规律的理论探讨。
社会经济学家通过实地调研、访谈、问卷调查等方式,深入了解并解释各种社会经济现象。
对社会经济学家来说,常常需要综合运用数学、统计学、社会学、人类学等跨学科知识,来全面地分析社会经济问题。
在现代社会中,社会经济学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快速发展的经济技术为社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变革和挑战,而社会经济学家正是站在这些变革的前沿,努力理解和解释经济活动与社会生活之间的种种关系。
通过对社会经济学的深入研究,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社会的运行规律,推动社会发展迈向更加积极和有序的方向。
社会经济学的研究得以落地实施,也为政府、企业、家庭等各层面的决策提供了理论支撑。
基于社会经济学的研究成果,可以更有效地制定政策、规划经济发展方向,从而促进社会经济的根本性改善。
社会经济学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日益巩固,它不仅具有深厚的理论研究基础,更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为社会的繁荣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综上所述,社会经济学作为一个重要的交叉学科,一直在探寻社会与经济之间的关系,并通过研究提供了对于社会发展、政策制定等方面的有益启示。
《经济学原理》读书笔记领悟五篇
《经济学原理》读书笔记领悟五篇《经济学原理》读书笔记领悟1什么叫经济学?文中在前言中首先定义,经济学是研究和处理社会中人一般生活事务的学科。
该定义简单而扼要,阐明了经济学所研究和处理的对象是人类的一般生活事务,指出了经济在人类一般事务中的基础地位。
据此,如果一个生活在当代的年轻人连一些基本的经济学概念都不具备,全然无知,那么某种程度上,其可以形同于现代意义上的社会文盲。
因此,曼昆在前言中所述,这是一本给下一代阅读的书籍,作为留给下一代的另一种贡献。
《经济学原理》分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上下两分册,遵循了从微观到宏观的叙述线路,上册为《微观经济学分册》,下册为《宏观经济学分册》。
《微观经济学分册》中,*从经济学的十大原则入手,指出经济的一切原理或推演均源于此。
根据这些原则,讲述了微观经济的几大经济理论基础,包括供需理论、弹性分析、剩余福利等。
从这些概念中,我们可以得到一些有意思的经济学分析结论,如由于粮价的低弹性,科技进步带来的农业发展往往却牺牲了农民收益;又如,无论商品税收是向消费者还是向生产者征收,其最终成本的转嫁结果都是一样的等等。
《原理》的一个重要特色是,其非常注重读者分析能力的培养,阐述了经济现象分析的一般步骤,并以案例分析的方式拓宽读者的思路,激发读者联系实际分析问题的兴趣,进而从分析中形成观点。
在分析完市场失灵下政府的作用后,书籍循序渐进,水到渠成,重点介绍了企业的微观组织行为,分别对完全竞争、垄断、寡头和垄断竞争四类市场环境下企业产品的供需关系和企业运作行为作了详尽的理论剖析,这部分内容非常精彩,前面章节的铺垫终于滋育出了丰硕的果实,使读者大饱口福,受益匪浅。
在全书微观经济理论体系构建中,曼昆显然觉得还有必要对生产要素市场展开一些阐释,进而向读者展示了重要的劳动力价格原理:一个竞争的、利润最大企业雇用的工人数要达到劳动的边际产量值等于工资的那一点,边际产量曲线即为劳动需求曲线。
至此,《微观经济学分册》似乎可以划上了句号。
经济学读书笔记800字5篇
经济学读书笔记800字5篇在经济社会,商业发展过程中,都伴随着经济现象.如果我不能很好的理解这些东西,那么如何利用他们呢?因此,必须通过学习经济和商业方面的理论和实践,去逐步构建我自己的商业嗅觉和思维.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经济学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经济学读后感1经济学是建立在一系列假设上的令人惊讶的是很多假设都是似是而非的.随着历史学民俗学统计学的发展一个又一个假设被推翻.我们不禁要感叹经济学的基础发生了动摇.博兰尼说土地劳力金钱都是虚构商品永远不会彻底实现.历史上从不存在现代经济学意义上的经济.不存在一个独立于社群文化生活纯粹以市场供求最大化物质欲望和利润等逻辑来运作甚至能够自我调节的经济体.1 以物易物与交易等个人行为仅偶尔出现在原始社会.经济学是最强调个人行为的不过人类在经济发展的初期从来不是以单个人的身份出现的.马克思对物物交换的描述令人印象深刻可惜他把经济发展阶段和社会发展阶段割裂了开来.这样的情况几乎是从来没有发生过的.2贸易并非出现在社区内部它是不同社群之间的外部事物是从群体之间的交易扩展到个人之间的交易.3贸易并不依赖于市场它起源于单向的运送无论是籍着和平或者不和平的手段.市场是所有西方经济学教科书的第一课但市场并不是从来就有的.市场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在古希腊市场功能主要是通过海盗等非和平手段实现的.4市场存在与否并不是本质上的特征地区性的市场并没有扩张的趋势.古典贸易理论认为若交易效率高到使一国有限人口不足以容纳很高的最优分工水平时国际贸易就会产生.这不符合民俗学的实证研究.5分工并非起源于贸易而是起源于地理的生物的和其他非经济的事实.斯密认为人类独自具有要求相互交换的倾向因为这对个人更有利因此形成了分工.分工程度的高低受市场范围大小的限制.但在资本主义兴起以前分工的最根本的原因是因为性别地理因素等原因劳动生产率不同造成了分工.6金钱并非是一项决定性的发明金钱存在与否并不必然造成经济类型在本质上的差异.金钱并不是所有社会必然的产物很多发展到相当高程度的社会群体排斥使用货币.7中古时代乡村与贸易无缘.城镇与城镇之间的贸易也从来不是公平的.贸易的差异是地方实力的体现.8重商主义迫使国界之内的城镇和省份的贸易更为自由并将自治市镇的制度扩展到全国.重商主义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一国的经济发展同时促进了现代政治制度的形成.9_世纪以前从来未曾有过国家保护政策.现代意义上的国家概念是文艺复兴时期逐渐形成的.在此之前并没有很明确的国家概念更没有对外封闭的国家保护政策.如日本中国.10垄断是资本主义的常态竞争是特殊和少见的.资本主义的成就是限制市场的产物.积累大量资本的能力依赖于创造垄断的能力而每一次伟大的技术进步都为垄断部门创造了新的生命力. 大资本家总是试图做一切事贸易生产和金融.只有染指所有部门他们才有望获得垄断优势.只有二流的货色才会去专攻一门才会是商人或工业家.经济学读后感2读了《薛兆丰经济学讲义》这本书,给我带来了深刻的启发!〝我们在经济学中学到的最重要的教训之一,就是把愿望和结果分开来看.愿望是一回事,但愿望曹诚的结果是另外一回事.〞今天我还是想继续就昨天提出的那个荒谬的比喻来絮絮叨叨,因为尽管我嘴上说着那是一个多么荒谬的想法,但在我的内心里,仿佛一直有一个声音在说,顺着这个思路,不断纠缠.辩驳,就能收获些什么.我看到过的每一本经济学相关教材在讲到供给需求的时候总会提到房价这个例子,殊途同归也好还,异曲同工也罢,这本书也没有例外.可惜我至今没搞明白这个问题,我其实挺想知道,那些写书的经济学家或者大经济学家们,他们真的完全搞明白这个问题了吗?比如说,有没有谁能准确地告诉我,现如今北京的房价将何去何从,亦或再直白些,什么时候买个房子最合适?读后感·当然,不会有人来回答我,但凡回答我的,多半也不是什么大经济学家.好吧,也有可能是我的某个师长听到后,从理论和实际两个方面对我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极有可能.我并不同意〝需求是刻画人性的〞这一提法,人性比需求定律复杂得多.这个提法,恕我直言,看着很有道理,但实际只是一种思维方式,一种说服自己的方式,一种自我疏导的方式——对于一个问题,只要你能想得明白,说得通,理得清,不用需求定律也可以.需求第三定律,〝好东西运到远方〞.我觉得这个还是需要结合〝愿望和结果没啥关系〞来看,才算完整.〝经济体系要解决的首要难题是应付变化的问题〞——价格是个有用的工具:1)传递关于稀缺的信息;2)指导生产;3)做出奖惩,决定商品分配.这提醒我,工具变量可以应用到现实生活.具体的思考还需要进一步去做,我还没有想明白.经济学读后感3翻开《西方经济学》,翻到微观经济学这一章,书中详细而全面地从经济行为的角度介绍了微观经济理论,如微观经济学的消费者行为理论.厂商理论.要素市场理论等,深入浅出地介绍了一些更新的微观经济理论,并应用这些理论分析说明了许多现实中的经济现象.在描述方面,注重经济理论和经济现实的结合,使我们很容易就能理解经济现实后面所隐含的经济思想,并且又能学会用理论分析实事的方法,使我们在学习中得益良多.通过课本的学习,我们不难发现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区别很大.(1)研究对象不同微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单个经济单位,如家庭.厂商等.正如美国经济学家J·亨德逊所说〝居民户和厂商这种单个单位的最优化行为奠定了微观经济学的基础〞.而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则是整个经济,研究整个经济的运行方式与规律,从总量上分析经济问题.正如萨缪尔逊所说,宏观经济学是〝根据产量.收入.价格水平和失业来分析整个经济行为.(2)解决的问题不同微观经济学要解决的是资源配置问题,即生产什么.如何生产和为谁生产的问题,以实现个体效益的最大化.宏观经济学则把资源配置作为既定的前提,研究社会范围内的资源利用问题,以实现社会福利的最大化.(3)研究方法不同微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是个量分析,即研究经济变量的单项数值如何决定.而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则是总量分析,即对能够反映整个经济运行情况的经济变量的决定.变动及其相互关系进行分析.这些总量包括两类,一类是个量的总和,另一类是平均量.因此,宏观经济学又称为〝总量经济学〞.(4)基本假设不同微观经济学的基本假设是市场出清.完全理性.充分信息,认为〝看不见的手〞能自由调节实现资源配置的最优化.宏观经济学则假定市场机制是不完善的,政府有能力调节经济,通过〝看得见的手〞纠正市场机制的缺陷.(5)中心理论和基本内容当然也不同微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是价格理论,还包括消费者行为理论.生产理论.分配理论.一般均衡理论.市场理论.产权理论.福利经济学.管理理论等.宏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则是国民收入决定理论,还包括失业与通货膨胀理论.经济周期与经济增长理论.开放经济理论等.总而言之,但就我所学的信息管理专业来看,本专业主要培养学生具备现代管理学理论基础.计算机科学技术知识及应用能力,掌握系统思想和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方法以及信息管理等方面的知识与能力.而我们也主要学习经济.管理.数量分析方法.信息资源管理.等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经济学成了我们学习科目中的一大重点.只有学习好经济学知识,包括今天我所学习的微观经济学,懂得用经济学的角度去看待问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才算得上一个合格的管理学学生,因此,微观经济学实际上就是一个基础,一个基石,一个让我走得更远,看得更远的铺垫.经济学读后感4从前有一个与世隔绝的小岛.假设一个岛上有1000口人,人与人之间交换物品过活,但有时候你手里用来交换的东西不一定就是对方想要的,怎么办?于是人们就用都喜欢的金银作为交换的东西,于是交换方便了.但金银要磨损,携带也不方便,当交换活动频繁时,发现这个东西太繁琐,限制了交换活动,于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想了一个办法,就是由岛上的管理者发行一种符号,用它来代替金银,于是钞票出现了.刚开始这种钞票可以随时得兑换金银.大家都很放心,因为钞票就是金银.可是岛上金银的产量太小,当人们的交换活动更加频繁时,钞票不够用了,只能暂停交换.暂停交换的后果就是大家不生产别人想要的东西了,因为虽然别人用,但交换不出去,套用现在的话说就是经济发展减速了.于是大家想了一个办法,成立一家钱庄,这个钱庄是大家的,由钱庄来发行钞票,印出的钞票借给想用钱的人,然后这个人有钱了再还给钱庄.于是银行就出现了.银行的出现,能保证交换活动更持续的进行,大家都拼命的生产,岛上的东西越来越多,银行根据产品的生产数量,不停的印制钞票,以保证交换能更深入的进行.后来人们的交换活动更频繁了,一家钱庄太少了,于是出现了很多钱庄,总要有个管钱庄的吧,于是指定一家钱庄管理其他钱庄,并且钞票只能由这家钱庄印刷,然后通过其他钱庄借给用钱的人,中央银行就这么也出现了.有一天岛上的人发明了船,于是就到处划船跑,发现了另一个岛屿,那上面也有人,也有钞票,也像自己岛上这么活动.但自己岛上生产的东西多,那个岛上生产的东西少,1元钱在自己的岛上能买1斤大米,那个岛上的一元钱只能买半斤大米,于是另外岛上的钱来这个岛上买东西时只能2元换1元才行.于是汇率出现了.算好汇率后,他们开始互相买卖东西到对方岛上,这就是对外贸易.对外贸易丰富了人们的生活生产需要,使交换活动到了一个空前的高潮.由于岛上生产的产品太多了,以至于没法准确估计到底该发行多少钞票,发行多了的时候,因为没有那么多产品可买,产品就开始涨价,发行少了呢就开始降价,为了保证价格稳定,央行要求各钱庄要把一部分钱放在央行里面用来调节产品的价格,根据价格情况多放和少放.这就是存款准备金率.可是有一部分聪明人开始怎么才能把钱弄到自己手上,他在海边捡了一颗石子,说这个石子值100万快钱,把它卖给了一个人,这个人觉得整个岛上的钱加一起也没有100万啊,怎么办,于是向钱庄借,钱庄也没有这么多钱,于是把印钞机打开,印了这100万,借给了他买了这个石子.然后这个人开始卖这个石子,100万卖给了第二个人,由于第一个卖石子的人把钱花了,所以岛上的钱多了,所以这一百万可以筹集到,多买些产品就有了.但当把这个石子以200万转让的时候,钱庄只能又印了100万钞票,就这样钞票越印越多,可是当这个石子不停的流动转让时,大家并不觉得岛上的钱多,产品价格还是原来的那样.可是当这个石子不流通或流通的慢时,大家觉得钱多了,可是如果当持有石子的人把它扔到大海里,那就等于岛上凭空多出N多个100万来,怎么办,央行最害怕的就是这颗石子没了.它没了岛上产品的价格就会飞涨,就会通货膨胀.那么持有石子的人就绑定了岛上的经济.经济学读后感5一直都听说经济这个名词,但是对它并无感.直到进入大学,选择了经济学的专业,便知道,我和经济的不解之缘开始了.经济似乎是深奥的,自己又是浅薄的,便觉得缘分还是太浅.学校开展了读书沙龙的活动,我开始接触一些经济学类的书-《王二的经济学故事》和曼昆的《经济学原理》,我对经济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觉得与经济学更近距离,去感受经济的魅力.知道《经济学原理》这本书时,是因为刚学《微观经济学原理》,朋友说曼昆的《经济学原理》更便于去学习课程,可以说它不仅是一本细细咀嚼的课外书,更是一本课内书,帮助学习认识经济,分析经济,解决经济问题.相比于《经济学原理》,我更喜欢《王二的经济学故事》.可能是因为名字的差异. 故事一词更想让我去探索它.在读《王二的经济学故事》前,先看了作者郭凯的简介,对其也是极其佩服.故事类的书有化深奥为浅显的妙用,让大众都能够去接受的初衷.我很庆幸我成为了能接受它理解它的故事迷之一.这本书中,所有的主人公的名字都是王二,他拥有不同的身份,一会儿是地主,一会儿是打工仔,一会儿又变成企业老板,他经历了不同的事情,比如:买地.分粮.买票等.王二似乎成为了成百上千的缩影.王二在做出经济决策时,朦胧中也会受到国家政策的影响.印象化较深刻的一篇是关于《王二买地和投资性购房的无奈》的文章,能够体现经济决策,以及这种决策受到国家政策的影响.王二是种粮好手,但由于村子的闭塞,粮食只能在村内流通,存放在谷仓里的余粮便很多.粮食堆积,资产受损,于是他用粮食换地,结果地少粮多,地价开始上涨,村里人开始抱怨-王二在吵高地价.再来看我们现在房价以及投资.现代人假设有一笔闲置的资金,他们不愿将钱闲置,而是想要一种安全的稳定的投资.于是便出现买房投资的现象,这便体现了人们的经济决策.但再深入地去思考问题,会疑问为什么造成炒房价呢?难道人们认为的最好的投资方式竟然是买房?由此可以发现经济体系出现了缺陷,国家是否应当采取措施,带头寻找更好的投资方式,有效地配置资源,缓解房价,达到一定的效果?想要改变王二村里的高地价,可能需要一条通往山外的道路,那么高房价的解决方法便是有更好的投资渠道.这本书用的最多的是类比的修辞手法,如此便能直接了当,帮助我们直观的体验经济与政治,国家与个人之间的关系.因为这些书,通过这次活动,我离经济又近了一步,希望类似的活动可以多多开展.作者郭凯,先后就读于北京大学电子学,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哈佛大学经济学博士,专注于中国和新兴市场国家问题的研究,专业方向为国际金融和中国经济,曾就职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现在中国人民银行工作.经济学读书笔记800字。
经济学读书笔记2000字
经济学读书笔记2000字经济学是最强调个人行为的不过人类在经济发展的初期从来不是以单个人的身份出现的.马克思对物物交换的描述令人印象深刻可惜他把经济发展阶段和社会发展阶段割裂了开来.下面是整理的相关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篇一经济学是建立在一系列假设上的令人惊讶的是很多假设都是似是而非的.随着历史学民俗学统计学的发展一个又一个假设被推翻.我们不禁要感叹经济学的基础发生了动摇.博兰尼说土地劳力金钱都是虚构商品永远不会彻底实现.历史上从不存在现代经济学意义上的经济.不存在一个独立于社群文化生活纯粹以市场供求最大化物质欲望和利润等逻辑来运作甚至能够自我调节的经济体.1"以物易物与交易"等个人行为仅偶尔出现在原始社会.经济学是最强调个人行为的不过人类在经济发展的初期从来不是以单个人的身份出现的.马克思对物物交换的描述令人印象深刻可惜他把经济发展阶段和社会发展阶段割裂了开来.这样的情况几乎是从来没有发生过的.2贸易并非出现在社区内部它是不同社群之间的外部事物是从群体之间的交易扩展到个人之间的交易.3贸易并不依赖于市场它起源于单向的运送无论是籍着和平或者不和平的手段.市场是所有西方经济学教科书的第一课但市场并不是从来就有的.市场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在古希腊市场功能主要是通过海盗等非和平手段实现的.4市场存在与否并不是本质上的特征地区性的市场并没有扩张的趋势.古典贸易理论认为若交易效率高到使一国有限人口不足以容纳很高的最优分工水平时国际贸易就会产生.这不符合民俗学的实证研究.5分工并非起源于贸易而是起源于地理的生物的和其他非经济的事实.斯密认为人类独自具有要求相互交换的倾向因为这对个人更有利因此形成了分工.分工程度的高低受市场范围大小的限制.但在资本主义兴起以前分工的最根本的原因是因为性别地理因素等原因劳动生产率不同造成了分工.6金钱并非是一项决定性的发明金钱存在与否并不必然造成经济类型在本质上的差异.金钱并不是所有社会必然的产物很多发展到相当高程度的社会群体排斥使用货币.7中古时代乡村与贸易无缘.城镇与城镇之间的贸易也从来不是公平的.贸易的差异是地方实力的体现.8重商主义迫使国界之内的城镇和省份的贸易更为自由并将自治市镇的制度扩展到全国.重商主义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一国的经济发展同时促进了现代政治制度的形成.9 15世纪以前从来未曾有过国家保护政策.现代意义上的国家概念是文艺复兴时期逐渐形成的.在此之前并没有很明确的国家概念更没有对外封闭的国家保护政策.如日本中国.10垄断是资本主义的常态竞争是特殊和少见的.资本主义的成就是限制市场的产物.积累大量资本的能力依赖于创造垄断的能力而每一次伟大的技术进步都为垄断部门创造了新的生命力."大资本家总是试图做一切事贸易生产和金融.只有染指所有部门他们才有望获得垄断优势.只有二流的货色才会去专攻一门才会是商人或工业家.(布罗代尔)篇二这本《经济学300年》,可谓经济学里的百科全书,前后共87章,讲诉了近百位经济学大师的思想,还在附录里收录了这300年以来所有经济危机的案例分析,以及历届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奖者简介。
《生活中的经济学》读书笔记9篇
《生活中的经济学》读书笔记9篇《生活中的经济学》读书笔记1《生活中的经济学》书中并没有华丽的辞藻,特意修葺的结构,甚至连让我下笔圈注的经典语句或论断也为数不多,但是,书中实而不华的文字,平铺直叙的结构,家常式的随笔以及列举的美国案例却使我眼前一亮,我如同听故事般地读完了这本书,并且大有意犹未尽之感。
本书共有44个题目,各成体系,作者用每个人都可能有的经验来说明国民经济核算、总量均衡、通货膨胀、价格与资源配置、外部效应、国际贸易等基本理论。
他提取日常生活中的多个事例,教会我们用经济学的眼光看待生活和工作,并在不同的环境下巧妙地应用经济学原理。
其“家常式”的经济学随笔,说的虽是日常琐事,却往生育折射出一些惊人的启示。
《赌博在美国》用经济学的效用分析来说明赌博从整体上看会降低社会的总效用值,即赢来的一块钱所增加的效用比输掉一块钱所减少的效用低,尽管输赢机会相等,效用却遭到了损失。
那么之于我们,对于前途的把握也显得如同在赌场中孤注一掷,一次性的考试,决定性的面试印象我们的未来并不确定,突然的一次成功,会改变我们的一生吗?失败又如何呢?成功的喜悦与失败的忧伤,其效用是不是也是递减的呢?那么,我们在耗费超多精力追逐成功的同时是不是也不可避免的耗费了我们更多的人生效用呢?但是不管怎样说,我们都还年轻。
《美国的进口货》指出国际贸易的比较利益原理就是一个国家就应出口有生产优势的产业,进口有生产劣势的产品。
茅先生说:美国人对于买日本货(或者其他外国货)有他们自己的解释,他们认为如果美国货不及外国货,为了爱国而买国货,结果反而惯坏了美国的企业。
要爱国,就要让美国企业到世界市场上去竞争。
但是,只要有竞争,就有失败的可能。
对于本国的统治者来说,失败就意味着利益的损失。
因此,中国的企业就需要在统治者的保护下,用百姓的利益来养肥统治者,而不会参加竞争。
中国的家庭对自己的孩子也是这样:不是让孩子去参加竞争,而是为他们当保姆,找门路,以便于孩子将来有个好前程,目的是为了自己的将来有所保障,这是个长线投资而已。
大一读书笔记3000字大全30篇
大一读书笔记3000字大全30篇大一是大学生活的开端,对于新生来说,面对繁重的学业压力和陌生的学习环境,如何高效地阅读和做好读书笔记成为了一项重要的技能。
下面是一份大一读书笔记3000字大全,包括30篇笔记,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 《论语》读书笔记《论语》是中国古代经典之一,它记载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是研究儒家思想和道德伦理的重要文献。
这篇笔记主要介绍了《论语》的作者、内容梗概以及自己的阅读心得。
2. 《红楼梦》读书笔记《红楼梦》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它以宏大的故事背景和丰富的人物形象而著称。
这篇笔记主要记录了《红楼梦》的主要情节、人物形象以及自己的感受和思考。
3. 《西游记》读书笔记《西游记》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它以其奇幻的故事情节和丰富的神话元素而广为人知。
这篇笔记主要介绍了《西游记》的主要情节、人物形象以及自己的阅读体验。
4. 《水浒传》读书笔记《水浒传》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它以其英雄豪杰的形象和悲壮的故事情节而受到广大读者的喜爱。
这篇笔记主要记录了《水浒传》的主要情节、人物形象以及自己对其中的英雄精神的理解。
5. 《三国演义》读书笔记《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它以其庞大的故事背景和丰富的人物形象而被广泛传播。
这篇笔记主要介绍了《三国演义》的主要情节、人物形象以及自己对其中的智谋和勇气的思考。
6. 《活着》读书笔记《活着》是余华的作品,它以其深刻的哲理和感人的故事而广受好评。
这篇笔记主要记录了《活着》的主要情节、人物形象以及自己对其中的人生意义的思考。
7. 《围城》读书笔记《围城》是钱钟书的作品,它以其独特的叙述手法和深刻的社会观察而备受赞誉。
这篇笔记主要介绍了《围城》的主要情节、人物形象以及自己对其中的现实主义思想的思考。
8. 《1984》读书笔记《1984》是乔治·奥威尔的作品,它以其对权力和控制的揭示而成为了一部经典之作。
这篇笔记主要记录了《1984》的主要情节、人物形象以及自己对其中的反乌托邦思想的思考。
《经济学通识》读书笔记(读后感)
真正的序——《经济学通识》读书笔记及感悟1500字:在序言中,薛老师指出人类至少面临四项普遍约束:1.东西不够;2.生命有限;3.互相依赖;4.需要协调。
人类种种的制度安排都是为了应付这些约束而产生的。
粗略的概括,这四项约束对应着四类经济理论:1.需求定律;2.利息定律;3.制度理论;4.宏观理论。
这是经济学看世界万象的视觉并且也是这本书的基本框架。
东西不够:所谓东西不够就是指稀缺。
稀缺不仅指资源不足,同时也指欲望无限。
与稀缺相连的就是竞争。
稀缺和竞争十一枚硬币的两面。
看到这其实我对东西不够这个说法还不是很太理解,我理解的大致的意思就是世界上的任何东西都是不够的,要么是本身就很少要么是满足不了人日益增长的欲望,得一望二,永远无法满足的心理。
既然东西不够了那么就必然会出现竞争现象,为了竞争出一个结果,就必须有原则等等。
生命有限:所谓生命有限,就是指未来总是不确定性的,人们不愿意延迟消费这一事实。
好吧我来解读一下,这个说法就是我,多比今天买了一份麦当劳,拿回家之后被主人看到了。
主人馋的哈喇子直流问我要。
那么问题来了,我到底要不要借给主人吃?如果我把我买的麦当劳给主人吃了我等以后主人买麦当劳给我吃。
这不仅是早吃晚吃的问题,而是能不能吃到的问题。
要是以后主人忘了,主人没钱买了,或者麦当劳倒闭了,或者主人就是不给买。
这都存在种种的风险啊。
所以我还是希望今天我就吃了才不给主人吃,如果我真给主人吃了,那么我一定希望能够在未来主人给我买麦当劳之前,能够从主人那拿到一些利息。
而利息的多少取决于什么?答案是取决于主人的诚信程度。
目测主人以后肯定是不会请我吃的,所以相信主人以后会给我买麦当劳这件事的风险是很高的。
也就是说我必须要很多的利息才行。
但是如果主人言出必行,吐吐沫是个钉,那么就证明风险很低,主人会请我吃麦当劳的,那么这个利息就可以要也可以不要。
所以总结起来,在有限的生命里,决定利息的高低的是风险,而不是时间长短。
生活中的经济学读书笔记
生活中的经济学读书笔记•相关推荐生活中的经济学读书笔记范文认真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何不写一篇读书笔记记录下呢?那要怎么写好读书笔记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生活中的经济学读书笔记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生活中的经济学读书笔记1经济学是用来衡量利益的最大化,从中取得更多的,自己想要的如:快乐,时间,金钱,感情等的一门重要的学科。
即使在生活中的任何一个地方都能够捕捉到经济学的影子。
读《生“快乐”就这两个字而言,每个人对事物看待的角度不同,当应对同一事物的时候。
比如说:活中的经济学》会有更多的感悟。
物品的得失,感情的追求,吃亏与否都会有不同的感受。
因此在旁观者的眼中有多与少的分别,但是在自己心中,已经得到了最大的快乐。
旁观者充其量也只是以第三者的目光来看的。
然后把与其心中所想而接近的一种快乐当成是最快乐的。
世界具有多样性,秉除自然环境的因素来说,有很多的“多样性”其实是因为人性的多样性,人思维方式的不同而造就的。
这就不难解释为什么对同一事物,每个人又每个人不同的对待态度,有不同的得到快乐的方式。
其实快乐没有绝对的最大值,终极而言,快乐是唯一理性目的。
当你到达你目的的时候,你就拥有了快乐,拥有了自己就应追求的,属于自己的快乐。
每个人有各自的目标和进行权衡的基本准则。
快乐与痛苦相背驰。
当你遇到的痛苦没有到达你自己痛苦标准的时候,它其实也是快乐,准确地说已经得到了快乐。
那么我认为一个性格多面向的人比性格单面向的人得到的快乐要多。
会有人说不。
那么当应对一件事的时候,假如两个人都没有到达预期的目的。
性格多面向的人是否会退而求其次,降低自己看待这一件事情的标准。
此时他得到的可能,或者必须超过了他退回来的标准。
那他理所应当得到快乐。
而就应单面向的人对自己唯一的目标有唯一的追求。
当失去的时候,他承受的就是极大的痛苦。
当失败的时候,所承受的痛苦不同,要是成功了,他们得到的快乐却是相同的。
《社会成本问题》读书笔记大全
《社会成本问题》读书笔记大全1960年科斯在《法和经济学》杂志上发表了《社会成本问题》,该文章与《企业的性质》(1937年)已成为科斯的经典理论。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社会成本问题》读书笔记,希望大家喜欢!《社会成本问题》读书笔记篇一科斯由“外部不经济性”开始论述,即对他人产生有害影响的工商企业的行为(如工厂放出的烟尘对邻居的影响)。
传统经济分析遵循庇古在《福利经济学》中提出的观点,抓住私人产品和社会产品的矛盾,得出了要排烟的厂主赔偿,或征“庇古”税,或令他迁走的纠正办法。
而科斯认为,把这种问题归结为由于甲损害乙所以应该制止甲的传统做法,掩盖了问题的实质。
实际上这种外部效应问题具有相互性,又称不兼容性。
避免甲对乙的损害,将会使甲遭受损害,必须解决的真正问题是允许甲损害乙,还是允许乙制止损害,关键在于避免较严重的损害,并且应当从总体的和边际的角度来认识问题。
科斯在文中先后分析了养牛问题、“斯特奇诉布里奇曼”、“库克诉福布斯”、“布赖思诉勒菲弗”和“巴斯诉雷戈里”以及其他几个法律案例。
科斯认为,现实是存在交易成本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中,法律制度至关重要。
由于市场中交易的东西不是像传统经济学所认为的实物,而是采取的行动和个人拥有的、由法律设置的权利,所以在交易费用为正的现实世界上,法律制度将会对经济体系的运行产生深远的影响。
权利应该配置给那些能最富有生产性地使用它们的人,应该探索这样一种有效的产权制度。
在本文的后面一部分,科斯的逻辑大致如下:发现交易对象,交流交易愿望和方式,谈判、缔约和履约都有成本;如果这些成本大于权利调整带来的产值增加,禁令或赔偿就可能使权利的市场调整停止或不发生,合法权利的初始界定会对经济运行的效率产生影响;这时有利的权利调整也要由法律来确定,不然,转移和合并权利的高成本会使最佳配置和最大产值无法实现;经济组织能以低于市场的成本获得有效的结果。
科斯认为,企业、政府、法院均可以降低社会成本。
《宏观经济学》读书笔记
《宏观经济学》读书笔记第一章宏观经济学概论一、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一)面临的主要宏观经济问题:从一国经济来看,我们在实际生活中往往会遇到这样的问题:经济增长是由什么决定的?是什么引起了一国经济的波动?是什么导致了失业?为什么会产生通货膨胀?经济全球化对一国经济会产生什么影响?宏观经济政策对一国经济会产生什么影响?中国宏观经济现象——失业与通货膨胀;1978年以前,失业和通膨都是隐性的;改革开放后,失业和通膨成为中国宏观经济中的一对主要矛盾。
财政政策:由政府的税收政策和支出政策所组成。
货币政策:在中央银行的控制下如何决定和调整,一个国家的货币供给增长速度。
总结: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宏观经济学研究的是社会总体经济活动及其后果,即对经济运行的整体,包括社会的总产量、收入、价格水平和就业水平进行分析。
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之间的根本区别在于研究重点和阐述的差别。
(二)宏观经济学研究目标:是追求整体经济的稳定和持续发展:1、充分就业;2、物价稳定;3、经济增长;4、国际收支平衡。
宏观经济政策主要指: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收入政策、对外贸易政策等。
二、宏观经济学的分析方法(一)宏观经济学的分析方法:总量分析法、均衡分析法、需求分析和供给分析、事后分析和事前分析、流量分析和存量分析。
(二)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的关系:区别:研究对象解决问题中心理论研究方法微观经济学个体经济活动者的行为及后果资源最优配臵价格理论个量分析法宏观经济学社会总体经济行为及其后果资源充分利用国民收入决定论总量分析法联系:第一,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是互相补充的。
经济学的目的是要实现社会经济福利的最大化,因此,既要实现资源的最优配臵,又要实现资源的充分利用。
第二,两者都采用了实证分析法,属于实证经济学。
经济学的科学化也就是经济学的实证化,努力使所研究的问题摆脱价值判断,只分析经济学本身的内在规律,即解决宏观经济现象“是什么”的问题,是两者的共同目的。
经济学书籍的读书笔记
经济学书籍的读书笔记关于经济学书籍的读书笔记篇一:《牛奶可乐经济学》读书笔记第一次拿起《牛奶可乐经济学》这本书,是因为它奇怪的名字吸引了我,牛奶可乐怎么会有经济学的学问呢?翻开目录,里面的问题更是使我对这本产生极大地兴趣,为什么打开冰箱时,冷藏柜会亮,冷冻拒却不会亮?为什么牛奶装在方盒予里卖,可乐却装在圆瓶子里卖?为什么dvd和cd的尺寸一样大,但dvd包装盒却比cd包装盒要大得多?为什么很多餐厅都为饮料提供免费续杯?在解释这些各色各样的问题时,作者罗伯特?弗兰克教授的观点显然不同于传统的经济学书籍,他曾说道“请不要急于去书中找寻答案。
这些生活中的问题不是公式和概念,它们并没有标准确切的答案,每个人都有可能给出更多更合理的解释。
虽说,不是每一个人都是经济学家,但至少,我们可以更积极地去思考,并把思考用于生活。
这样,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为一名博物经济学家。
”当我第一次看到这些问题,也许就如作者所说急于去书中寻求答案,可当看完以后用经济学的角度去思考其它的问题时,却会发现经济学已经渗透在生活的方方面面。
从前我认为经济学是一个高深莫测的学问,可当我欣然接受它后,他便会成为我的一把利剑,从此思考问题又多了一种角度,这就是这本书带给我的一种体会。
篇二:《巧克力经济学》读书笔记在书店买了本叫《巧克力经济学》的书,读后印象深刻,受益匪浅,才明白原来经济学课也可以像巧克力一样甜。
《巧克力经济学》的作者是法国经济学家安德烈.傅颂,书的原名就是《写给我女儿的经济学》。
作者通过运用轻松、幽默而富有温情的口吻,讲述经济学中最基本的理念,如“边际效用递减”、“供求规律”等,并分析宏观经济方面的通货膨胀、货币与银行、利率与金融市尝经济增长、失业、国际经济学、政府与市场等重大议题。
在最后一部分“与生活相关的经济学”中,作者还用经济学的方法分析婚姻与犯罪问题,非常生动、形象。
记得这学期教我们《宏观经济学》课程的刘秀琴老师讲过:“作为领导干部,需学会健康工作,健康挣钱,健康生活。
西方经济学读书笔记
西方经济学读书笔记(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报告、致辞讲话、条据书信、合同范本、规章制度、应急预案、心得体会、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work reports, speeches, policy letters, contract templates, rules and regulations, emergency plans, insights, teaching materials, essay encyclopedia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西方经济学读书笔记西方经济学读书笔记(通用5篇)关于对西方经济学读书笔记,本文将围绕读书笔记,进行解答论述,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社会学的读书笔记
社会学的读书笔记社会学的读书笔记篇1社会学是一门研究社会结构、社会关系和社会行为的科学。
它关注的是社会中的个体、群体和社会组织的互动,以及这些互动如何影响社会的发展和变革。
在社会学中,我们可以通过观察、调查和分析来了解社会现象和问题,从而更好地理解社会运作的机制和规律。
在社会学中,我们经常使用一些概念和方法来分析和解释社会现象。
例如,我们可以通过“结构-功能主义”来分析社会结构和社会制度的功能,通过“符号互动主义”来分析个体之间的互动和社会行为。
此外,我们还可以使用“定量化研究”和“质化研究”等方法来收集和分析数据。
在社会学中,我们还可以关注一些重要的议题,例如性别、种族、阶级、文化等。
这些议题不仅涉及个体和群体的身份认同和行为,还涉及社会制度和结构的问题。
例如,我们可以通过研究“性别不平等”来了解性别角色和权力关系的问题,通过研究“种族歧视”来了解种族关系和种族主义的问题。
在社会学中,我们还可以关注一些重要的理论流派。
例如,“功能主义”、“结构主义”、“文化批判理论”、“符号互动主义”等。
这些理论流派提供了对社会现象和问题的不同解释和分析框架,为我们更好地理解社会运作的机制和规律提供了重要的思路和方法。
在社会学中,我们还可以关注一些重要的实践领域。
例如,“社会工作”、“社会政策”、“社会心理学”等。
这些实践领域涉及个体和群体的社会服务、社会变革和社会干预的问题,为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解决社会问题提供了重要的思路和方法。
总之,社会学是一门关注社会现象、社会问题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学科。
通过学习社会学,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社会运作的机制和规律,更好地理解社会现象和问题,更好地解决社会问题和促进社会发展。
社会学的读书笔记篇2《社会学》读书笔记第一章绪论《社会学》的主题是关于社会和社会的运行。
我们生活在一个社会中,我们如何理解这个世界,以及我们如何塑造我们的生活,这些都是社会学关注的焦点。
社会学研究社会的结构和运行,包括社会制度、社会角色和社会互动。
经济学书籍读书笔记范文(通用3篇)
经济学书籍读书笔记范文(通用3篇)经济学书籍读书笔记范文(通用3篇)当阅读了一本名著后,相信你心中会有不少,不能光会读哦,写一篇吧。
那么你会写读书笔记吗?以下是的经济学读书笔记(通用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最近,我阅读了《读懂世界的第一本经济学书》一书,从中学到了许多有关于经济学的知识,深感此书是一本好书,特此与大家。
本书的优点一是在于其语言的朴实易懂,能把经济金融方面的一些专有名词以通俗的语言转化,或是以简单的事例来解释给读者。
二是将经济学的内容分为一个一个小节,每小节的篇幅都不长,以一个普通人的视角来看经济来写经济,这使他不像其他经济金融类那样冗长又枯燥。
所以,对于像我们这样的生来说,这是一部通俗易懂的工具书,也可以是学习经济的入门书。
在本书中,我最喜欢名叫《未来不是预测出来的》的那一节。
当今,时常会有报道:“xx研究所声称经济将在xx年赶超xx国家”此类言论屡见不鲜。
在书中明确指出这种对未来经济开展的长远预测是的。
将这种行为戏称为“画今天的饼,充明天的饥”。
长远的未来充满随机变量,经济开展的快慢随着这些随机变量而。
天灾人祸,不可抗力都会影响经济开展的趋势,于是在这种的状态下,对未来的任何长远预测都是不负的。
提到,比长远未来预测好的多的是短期预测,或者说是短期。
有了短期的规划和目标,我们才能脚踏实地地走得稳。
老老实实做今天的饼,总比不着边际地画明天的饼好的多。
所以我认为,国家假设想要经济开展,高喊“xx年超过xx国家”这样的口号是无意义,规划和目标不会把国家经济向前推动分毫。
而是应该清醒地自身经济开展的优劣势在哪儿,该怎样扬长补短,这才是正确的方式。
诚然,经济的规律在发挥作用,引导着生产、分配、交换、消费有序运行,我们有个大目标固然重要,作为研究机构,应该把更多的资源和力气在刀刃上,用他们的去指引经济开展,他们这些研究机构应该去探索和研究如何促进经济开展的问题,如何能够从根本的机制制度上保证经济的平稳运行。
读书笔记:经邦济世之学——“经济学”
读书笔记:经邦济世之学——“经济学”经济“经济”一词在中国最早出现于公元4世纪初东晋时代,葛洪《抱朴子.内篇》中的“经世济俗”,意为治理天下,救济百姓。
隋朝王通在《文中子.礼乐篇》则将提出了“经济”一词:“皆有经济之道,谓经世济民”。
《文中子》卷六“皆有经济之道而位不逢”。
《晋书纪瞻》:“识局经济”。
“济世经邦”一词,出于明·屠隆《彩毫记·知几引退》:“此行指望济世经邦”。
明·洪应明《菜根谭》:“进德修行,要个木石的念头,若一有欣羡便趋欲境;济世经邦,要段云水的趣味,若一有贪著便堕危机。
”可知“经济”原为动词,意指“经邦济世”、“经世济民”等,也即是儒家文化“修、齐、治、平”中“治国、平天下”之意,后人以“经济”作为“经世济民”的省略语,作为“政治统治”和“社会管理”的同义词。
(如此大气,可见中国古圣先贤是从宏观经济学角度研究经济社会的,呵呵)。
清末戊戌政变后,改革科举制度,开“经济特科”,就是沿用了“经济”的本义。
明清之际,政治秩序的巨大变动使得以以王夫之、陆象山、黄梨洲等为代表的一部分儒家学者开始理论反思,批判程朱理学和心学末流,提出学术要“经世致用”的口号。
这种学术思想传播到了日本,深刻影响了日本江户时代的学术,“经世论”开始在一部分学者中流行。
江户后期,日本学者开始用经济一词指代货币经济发展带来的种种活动,并有了“经济指维系社会生活所必须的生产、消费、交易等的活动”的提法。
这种与金钱、财物等实际问题相关的定义逐渐在日本流行,同明清时期中文语境中的“经济”的用法有了日渐明显的区别。
明治时期,欧美思潮涌入日本。
神田孝平在《经济小学》中用“经济”一词翻译英文的“political economy”。
日本人首先用汉字“经济学”翻译“economics”,这种译法后来被孙中山先生引入中国,为汉语所接纳,进而逐渐在整个汉字文化圈内取代了“经济”一词的原本含义。
economy英文economy源自古希腊语οικονομία(家政术)。
《经济学》读书笔记
《经济学》读书笔记《经济学》读书笔记当认真看完一本名著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何不写一篇读书笔记记录下呢?到底应如何写读书笔记呢?以下是店铺帮大家整理的《经济学》读书笔记,欢迎大家分享。
《经济学》读书笔记1读了奥利沙文的《城市经济学》,收获蛮多的,从书中可以学到很多关于城市发展,城市交通,土地租金与土地利用模式等多个方面的内容。
也由此对于城市经济学更加了解,对于我们学习房地产经营管理也有很大的帮助。
特别是学到了城市经济学五个公理:通过调整价格实现区位均衡,自我强化效应产生极端结果,外部性导致非效率,生产受规模经济影响,竞争导致零经济利润。
城市中每一个组成因素,我们都可以用这五个公理之一来解释,也可以利用这五个公理对城市的建设做出贡献。
特别是对于我们房地产的投资建设来说,也是具有很大的意义的。
在进行房地产投资建设时,可以根据城市的环境,结合这五个公理,进行有效率的投资建设活动,创造出更大的经济效益。
而土地租金版块则让我们更加了解制造业,写字楼,家庭各个部门对城市不同区位土地的支付意愿,由此可以预测不同区位土地的利用模式。
对于我们房地产开发来说,知道不同区位土地的利用有利于结合不同的区位特点进行开发建设活动。
而对于城市人口分布,居民的居住选择来说,邻里、教育、犯罪等因素是有很大影响的,城市的发展也是受这些所影响,在进行房地产开发时,也要考虑城市中所选择区位、开发小区的档次等等对于该城市中居民的影响,才能更加有效地吸引购房者。
读《城市经济学》,可以学到很多东西,或许有些东西我们之前就已经知道是这么回事,但是,并没有一个清晰系统的认识,通过《城市经济学》这本书,我们可以以一个专业的角度去分析了解这些问题,从而对于问题的了解与运用有更好的效果。
《经济学》读书笔记21 、我们需要的各种好东西,大部分是由契约、由交换、由购买得到的。
同样,原来被分工引起的,亦是这种互相交换的倾向。
人们天资禀赋的差异,实际并不如我们所想象的那么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会经济史》
——读书笔记
教师:
学院:管理与经济学院
专业:经济学
学号:
姓名:
社会的历史便是经济史
——《社会经济学》读书笔记在半个学期的经济思想史这门课程的学习当中,我认识到了许许多多的经济学家,更了解到了很多的经济学派,也学习到了不同学家、不同学派各有侧重的观点。
当我们去思考这些抽象的经济理论,去强记那些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时。
我发现,我们只看到了纸面上的理论,却忽视了社会发展的现实。
是的,再深奥的经济理论,其最终目的地还是要回归到社会现实上来,如果不能解释社会发展的现象,不符合社会发展的规律,也只是无用的纸上谈兵。
所以说经济发展的历史反映了社会发展的历史,社会发展的历史即是经济发展的历史。
这些关于经济与社会的关系,在我读完马克斯·韦伯的《社会经济史》之后,就更加明白了这二者其中的关系。
韦伯这位伟大的德国著名社会学家、政治学家、哲学家、经济学家在书中写道“整部经济史无非就是经济理性主义的历史。
”以“理性化”为经,以社会行动与团体为纬,韦伯在《社会经济史》中编织了他心目中那别具一格的历史图像。
对此,美国著名社会学家帕森斯曾经评价到:“在我看来,韦伯是站在西方文明发展的转折点上。
他看到了古老体系的解体,并抓住了它的实质,而这是他同时代的人所不能做到的。
对于构思科学发展的方向,韦伯做出了比其他任何名人都更多的贡献。
这个新的方向预示了把握即将到来的新社会的根本意义”。
介绍完了书的作者,下面来介绍一下书的内容。
这本《社会经济史》主要是讲了西方资本主义发展的起因,书上从原始的家计氏族农业组织形态到庄园制,再到前资本主义、近代资本主义等各个时期的经济形态。
认为资本主义之所以发生在西方,除了地中海优越的地理因素是外在原因之外,资本主义精神是其决定性的因素。
由于直译的原因,这本从图书馆借来的书起初读起来并不轻松,语言有些难懂,但细读几番也不难理解。
下面我就来简单写一下我在这本书的阅读过程中的一些笔记与心得。
书中的第一章写得是农业状态下的家计、氏族、村落、及庄园制度。
书中介绍了十八世纪左右各个国家之间不同的农业状态。
在村落式的日耳曼,各个村落之间相互独立,绝无与邻村相结合的必要。
在这种环境下,作为当时主要生产力
的农业,在日耳曼体现为土地分割法。
书中写到:“村落中的每一农民,在每班给地内得有这样的一地带,因而各个的地面主权,原为平等的”。
读到这种土地分割法,我不禁感叹日耳曼在当时的农业组织制度之先进,在十八世纪的各个国家,主要还是以封建土地制度为主,而这种平均化的土地制度,虽然一方面也是固守了小农经济,但是在当时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发展,解放了农业,则商业的萌芽也会诞生发展。
而这种抛弃传统的封建土地制度,建立平均化的土地制度,在中国十九世纪的太平天国运动之的《天朝田亩制度》中也有所体现,我觉得这可能就是当时全球社会发展的趋势吧。
当然书中还介绍了十八世纪左右其他国家不同的农业制度。
如俄罗斯的密尔制度,这种表面民主,实则为资本家所决定的制度形成原因在于俄罗斯当时严酷的农奴制度。
还有乌克兰的耕地变换制度,苏格兰的高级耕作制度等等。
虽然农业形式各有不用,但是农业生活使人的群居生活更为重要,这样就促进了氏族——这种财产制度与社会团体的形成与发展。
书中写到:“原始的家族共同体,倘为完全的共产主义,则差不多都是消费上的,而非专有上的共产主义。
由此,可引出其他的种种进化,产生种种的结果。
”所以韦伯把经济行动引入社会领域也即社会行动。
边界便是普遍性的群体类型。
家庭便是分析的起点。
家庭作为一种特定的社会制度出现,各种群体关系也会随之出现。
家庭或家族,是夫妻关系,父亲与子女的关系的结合。
然而建立在性别基础上得夫妻关系和生理学角度决定的父亲与子女关系,脱离了作为经济生活资料供应单元的家族,就是根本不稳定的。
接下来是同胞群体。
同胞群体的关键不是因为拥有共同的母亲,而是有着共同的生活来源。
婚姻不是单纯的两性结合以及包括父母、子女在内的社会化组织,而仅仅是没有被视为两性关系的对立面。
就经济与个人关系而言,婚姻的存在意味着对外关系上的休戚与共以及内部财产和日用品消费的共产主义,他们共同居住,家族成员各尽所能、各取所需,甚至共担风险、共享利润。
接下来是亲属群体。
亲属群体并不是一种像家族或邻里那样的“自然”群体,它以大型共同体内部存在着其他亲属群体为前提,是所有忠诚的天然媒介。
它是一种保护性群体也是候补继承人的群体,其构成成分是分家或离婚而离开家庭的前家庭成员及其后裔。
家庭的发展是资本主义发展开始之前的工业及矿业的萌芽,这里便是书上第
二章的内容。
书上有这么两句话:“此发展之出发点,系为生产小家族或大家族自己需要的家内工业。
由此出发,可发展为部落工业,因为部落可独占一定的原料或技能”。
我的理解是当家庭内的生存需求获得满足时,家庭便开启了通往市场的大门。
因为某种石材,金属甚至于盐只存在于某一地域之中,所以这促进了某一地域的部落的产生,这一部落独占了自己领域内的原料,基于某一原料的手工业得以家族式的流传发展。
但经济社会的发展不会局限于此,在部落之中,若一方为农民,一方为领主。
领主为其需要,雇佣或强制手工业者为其劳动生产,这便产生了庄园式的经济。
与家庭的演变与庄园的发展并行不悖的是市场的发展,这在书中第三章前资本主义时代的财货及货币之流通中体现,在书中这样写到:“使商业发展的可能性,为领主商业之成立,即领主阶级成为商业之担当者。
庄园领主最先想到,将其庄园的剩余生产物,供给市场,这也是各处均发生的事实。
”这些举措带来的直接后果是市场的快速发展和商业的快速发展。
同样的,商人需要保护他们的利益,这样只能用过政治的权利才能达到,于是贵族把对商人的保护当做特权来加以使用,由此换来的是商人给予他们的报偿。
我对此的理解是随着经济手段和资源数量的增长,生活机遇随之增长,加之家族成员能力和需求的发展和差异,个人越来越不满足被束缚在由群体规定的僵硬的生活方式上;子女继承财产和结婚而使分家变为可能,家庭规模缩小化;个体化生产使得个体不再从家族和亲属群体,而是从行使强制管辖权的政治权威那里得到保护。
由于和外界交换而导致家族与家庭内部权威的瓦解,以及由此产生的资本主义的兴起。
资本主义的起源与兴起,这便是韦伯在这本书中写得最后一部分的内容。
而韦伯对于资本主义的发达的理解是商业化的发达,他在书中这样写道:“商业化,它的意义:第一是企业股份证券之成立;第二是受益证券特别是国债券及抵押债务的证书之成立。
”而这种商业化的发展,毋庸置疑最先在近代之西方出现,书中说在近代经济生活之中,有价证券的发行是合理获得资本最重要的手段之一。
对于这最重要的体现便是在股份制公司的发展之上。
这种类似于近代股份公司的形式,最明显的体现在荷兰东印度公司与英国东印度公司。
至此,韦伯对于西方资本主义的产生过程做了很详尽的描述,这种经济形式
的产生发展一定离不开各种各样的影响因素,我认为韦伯一定对这些影响因素十分看重,这种对于环境与制度的看重甚至大于经济其本身。
正如他在书中写得这般:“我们已举出资本主义经营之前提条件,为企业家生产物质手段之专有、市场之自由、合理的技术、合理的法律、自由劳动及经济生活之商业化,除此之外,还有投机”。
这本书虽然写到这已经接近于尾声,但历史与理论之间的矛盾会一直存在。
现代经济学术语是否适用于描述历史上的经济现象?如果现代经济学理论可以被用来分析历史,在具体的经济研究中又该如何运用理论?我想韦伯已经在这本书中对这两个问题作出了自己的回答。
最后,我也认为经济发展的历史与经济现代的理论绝对不是相分离的,二者绝不是简单的叠加,也不是单方面的经济决定论,经济的变化往往通过社会的基本制度实现,二者只有协调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才能共同促进经济学乃至于整个社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