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专题复习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小字版)

合集下载

历史专题复习 中国历史的民族关系和外交关系

历史专题复习 中国历史的民族关系和外交关系

历史专题复习(二)中国历史的民族关系和外交关系一、学习目标1、了解张骞通西域史实,认识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2、了解唐与吐蕃等民族交往的史实;以玄奘西行、鉴真东渡为例,说明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发展;3、概述郑和下西洋的史实,知道戚继光抗倭的史实;4、了解清政府加强对边疆地区管辖和维护国家统一的主要措施。

二、知识网络三、要点整合:1、中国古代民族关系(1)秦汉时期的民族关系:秦发动对匈奴和越族的战争,修筑长城。

西汉初年与匈奴和亲,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打败匈奴解决匈奴问题。

(2)唐朝通过和亲、册封、会盟等和平方式与少数民族交往①唐朝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

西北少数民族尊称唐太宗为“天可汗”。

②吐蕃是藏族的祖先,很早就生活在青藏高原。

唐太宗将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

唐中宗时把金城公主嫁给尺带珠丹,后来尺带珠丹上书唐朝时说唐与吐蕃已经“和同为一家”了。

(3)明、清加强行政管辖,巩固对边疆地区的统治。

加强对西藏的管理①清初册封五世达赖和五世班禅。

②1727年,清雍正时设驻藏大臣。

驻藏大臣代表中央与达赖、班禅共管西藏事务。

加强对新疆的管辖:18世纪中期,乾隆帝平定新疆回部贵族大小和卓的叛乱。

设伊犁将军,加强对西北地区的管辖。

清朝时设置台湾府(1684年),隶属福建省,巩固了我国的东南海防。

2、历代中央政府加强对边疆地区管辖(1)新疆:①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在西北设西域都护,这是新疆正式归属中央政权的开始。

②唐朝在西突厥地区设立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

③清朝平定回部大小和卓的叛乱,设置了伊犁和乌里雅苏台两个将军辖区,加强了对西北地区的统治。

(2)西藏:①元朝时,元政府在中央设宣政院负责管辖西藏地区,西藏成为元朝的正式行政区。

②清朝初年,顺治帝接见了西藏喇嘛教首领五世达赖,并正式赐予“达赖喇嘛”的封号。

后来,康熙帝又赐予另一个喇嘛教首领五世班班禅以“班禅额尔德尼”的封号。

清政府规定,以后历世达赖和班禅都必须经过中央政权的册封。

高三历史各朝代的民族关系

高三历史各朝代的民族关系
专题一:考点3、各朝代的民 族关系
一、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 形成与发展)
• 1、秦与匈奴:派蒙括北击匈奴,取得河套 地区,移民置县,修筑万里长城御其南下
• 2、汉与匈奴
• ①与西汉

a、西汉初期——“和亲”,贸易往
来。作用:暂时缓和了匈、汉关系,但未
真正解除威胁

b、汉武帝时--“战争”。作用:
系,促进了台湾的开发,巩固了祖国的海 防
• 六、新中国(民族平等团结、共同发展繁 荣)
• 1、西藏和平解放 • 2、成立五个自治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土地改革、民主改革 • 3、平等团结、共同发展,支援经济建设,
改革开放
附: 1、我国古代少数民族小结:
• ①从古至今存在的民族,如汉、维、 彝、白、藏、蒙、满、羌等族;
匈奴受重创,被迫迁徙漠北

c、汉元帝时--“和亲”,昭君出
塞。作用:密切了汉匈关系,经济、文化
来往增多,四十多年和睦相处。
• ②与东汉

a、东汉初年--匈奴分裂,
南匈奴与汉人杂居,北匈奴仍威胁
中原及西域

b、东汉前期——“战争”,
窦固、窦宪先后出击匈奴。作用:
北匈奴政权瓦解,威胁解除
• 3、汉与西域: • ①与西汉 • a、前138年和前119年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与西
• ③第三次:辽、宋、夏、金、元时期,少数民族 接受汉族封建文化,在加速自身封建化进程的同 时,也促进了民族大融合。特别是元的统一,使 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并且出现了新的民族—— 回族
3、民族融合主要途径:
• (1)政府行为: • ①中央政府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管辖,便利
了民族融合。例如秦、汉、唐、元、明、 清等朝代都设置了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管辖 机构。 • ②中央政权的强制推行,移民政策加速了 民族融合。例如秦始皇的移民政策,北魏 孝文帝改革、辽阿保机的改革等。 • ③政权之间的战争与议和,推动了民族融 合。例如北宋与辽、西夏的战争,战后议 和,开榷场进行贸易;文成公主入藏;俺 答汗同明朝修好。

古代中国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知识归纳--2022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古代中国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知识归纳--2022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古代中国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一、古代民族之间的交往——和平、友好、互利形式具体事例和亲①西汉初年,对匈奴实行和亲政策;西汉中期以后,为密切汉匈关系,昭君出塞②唐太宗将文成公主嫁给吐蕃赞普松赞干布;8世纪初,金城公主嫁与吐蕃赞普尺带珠丹会盟议和①9世纪,吐蕃与唐朝会盟,史称为“长庆会盟”②1005年初,宋辽澶渊之盟。

约为兄弟之国③1044年,夏宋订立和议,夏对宋称臣④1141年,南宋与金订立和议,南宋皇帝向金称臣,史称为“绍兴和议”经济文化交流①汉朝:与西域、匈奴进行物种和技术交流,开展互市贸易②唐朝:文成公主入藏,带去了蔬菜种子、手工业品和医药、生产技术方面的书籍③两宋:通过互市和榷场的形式进行经济文化交流④明朝:鞑靼俺答汗与明互市,修建呼和浩特城⑤清朝:经济文化联系加强,边疆得到进一步开发册封①唐玄宗册封回纥首领骨力裴罗为怀仁可汗,册封粟末靺鞨首领大祚荣为渤海郡王,册封南诏首领皮罗阁为云南王②清朝顺治皇帝赐“达赖喇嘛”封号;康熙赐“班禅额尔德尼”封号。

此后,历世达赖和班禅,都必须经过中央政府的册封通贡指贡品赏赐。

如靺鞨族对唐朝的纳贡;宋朝给辽、西夏、金的岁币设置管辖机构①公元前60年,西汉设立西域都护府,保护商旅往来,标志着西域开始正式归属于中央政权②唐太宗征服高昌,设置安西都护府,武则天设置北庭都护府,管辖西突厥故地,后与安西都护府分治天山南北③8世纪前期,唐朝在黑水靺鞨地区设置都督府④元朝时期西藏正式成为中央的行政区域,元朝设宣政院管辖西藏⑤雍正时期,清朝派驻藏大臣,标志着清朝中央政府对西藏管辖的加强⑥明清时期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实行改土归流性质主要内容具体事例民族掠夺战争这是把掠夺其他民族的财富作为民族交往的经常方式和财富积累的重要手段,主要表现为游牧民族对中原农业民族的掠夺匈奴与秦汉之间,突厥与唐朝之间,契丹、女真、党项与宋朝之间,蒙古与宋朝、明朝之间等都发生过这样的战争民族征服战争这是一个民族政权为征服其他民族政权进行的战争,其结果是被征服民族政权的丧失,而不是民金灭辽、金灭北宋、蒙古灭西夏、元朝灭南宋族的灭亡平定民族叛乱的战争这是中央政权巩固统一、反对分裂的战争康熙平定噶尔丹叛乱;乾隆平定回部贵族的叛乱反抗民族压迫的民族起义反抗民族压迫的民族起义金反对辽、蒙古反对金、后金反对明朝的战争抵御外族侵略的自卫战争国内民族抵御外国民族侵略的民族自卫战争郑成功从荷兰殖民者手中收复台湾;清政府对沙俄侵略者的雅克萨自卫反击战1.原因和目的(1)根本原因:生产力的发展。

完整高考历史知识点总结民族关系

完整高考历史知识点总结民族关系

(完整)高考历史知识点总结—民族关系高考历史知识点总结—民族关系民族关系匈奴蒙古高原越族广东广西西南各族秦击退匈奴,取得河套,万里长城统一越族地区,设三郡加强统治1、匈奴(蒙古高原)①汉初被迫和亲。

②武帝时汉与匈奴进行了三次大战,收复河套、河西走廊等地,匈奴被迫迁徒漠北。

③汉元帝时昭君出塞。

2、乌桓和鲜卑北方3、夫余东北4、越族:华东、华南汉武帝设南海等九郡。

5、西南夷汉武帝时设郡。

6、西域各族,葱岭以东、玉门XX以西①公元前1__年、公元前1__年张X两次出使西域。

②公元前__年,设西域都护1、匈奴①南匈奴向汉称臣,与汉人杂居。

②窦固、窦宪大败北匈奴。

2、西域班超经营西域。

魏晋南北朝:北方各族:东汉末,匈奴、鲜卑、羯、氐、羌进入中原。

突厥(阿尔泰山一带)善锻造(1)唐大败东突厥,俘获颉利可汗,设都督府管辖。

(2)唐征服高昌,置安西都护府(3)唐灭西突厥(4)武置北庭都护府。

回纥(维吾尔族、裕固族祖先色楞格河一带,9世纪迁至新XX、甘肃)善经商(1)唐高瀚海都督府。

(2)唐封骨力裴为怀仁可汗。

(3)回纥出兵助唐叛。

(4)唐时多次和亲。

黑水靺鞨渔猎(黑龙江流域)唐设黑水督都府。

粟末靺鞨(松花江流域)玄宗封大祚荣为渤海郡王,加授忽汗州都督。

南诏(彝族和白族祖先云南洱海)冶炼、丝织水平高唐封皮罗阁为云南王。

吐蕃(藏族祖先青藏高原)(1)唐把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

(2)“册命”。

(3)“长庆会盟”。

契丹(辽河上游)(1)916阿保机建立契丹国,创制了契丹文字。

(2)耶到幽云XX,改国号为辽(3)“蕃汉分治”(4)澶(chdn)州之战(5)澶渊之盟党项(羌族的一支宁夏甘肃、陕西西北一带)(1)元昊(2)仿效唐建立政治制度,科举制,创制了西夏文字。

(3)夏与宋战争不断(4)双方和议女真族(由黑水靺鞨发展来松花江、黑龙江下游一带)。

(1)1115阿骨打称帝,建金朝,都会宁。

(2)猛安谋克制(3)“靖康之变”女真族(黄河流域)①北方抗金斗争;②岳飞抗金;③郾城大捷④“绍兴和议”蒙古蒙古高XX铁木真称成吉思汗。

高三历史中国古代史专题 民族关系史 人教版

高三历史中国古代史专题 民族关系史 人教版

高三历史中国古代史专题民族关系史知识梳理一、历史上不同时期的民族关系发展(1)先秦时期:①炎黄融合,形成夏商周时期的华夏族。

②春秋战国时期,大国争霸和兼并战争,特别是社会经济的发展,促进华夏族和周边各族的融合。

(2)秦汉时期:①秦始皇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北击匈奴,南征百越,移民戍边。

促进边疆开发。

②西汉加强同匈奴关系,在西域、西南、百越地区设置机构,加强各民族之间的联系。

(3)魏晋南北朝时期:①少数民族不断涌进中原,冲垮胡汉界限。

②少数民族开始封建化,促进自身进步。

(4)隋唐时期:①少数民族在边疆地区建立许多政权,促进边疆地区开发。

②由于交通发达,汉族和少数民族加强联系。

③中央政府执行开明的民族政策,通过战争、和亲、册封、设机构等方式加强与周边民族的关系。

(5)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①民族政权对峙,民族战争不断,民族偏见强烈,民族隔阂严重。

②民族之间的联系进一步加强,封建生产方式向边疆扩展,各少数民族先后完成封建化。

③元朝统一后,逐渐形成族融合高潮,并形成新的民族——回族。

(6)明清时期:①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和巩固,民族构成相对固定下来。

②中央同边疆地区的关系空前加强。

③版图最终奠定。

④各民族之间形成密不可分的关系。

(7)新中国:以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共同繁荣的原则,在少数民族聚居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二、历代对边疆地区的行政管辖(南方凤凰台P15)三、中国古代主要少数民族发展概况(南方凤凰台P16)四汉族与少数民族经济文化交流的概况(1)秦朝:迁内地人民与越族杂居,中原铁器和先进技术传入越族地区,开灵渠,沟通湘水和离水。

(2)两汉:西汉初年,汉与匈奴和亲,并进行贸易往来;昭君出塞,密切了汉匈关系,互市兴旺起来,文化往来增多。

X骞通西域后,中原与西域之间的经济文化联系日益密切。

(3)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北方各族与汉族互相学习对方的生产技术;鲜卑政权学习汉族文化,采用汉族地主阶级统治制度。

2023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专题03古代中国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教师用书

2023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专题03古代中国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教师用书

专题三纳新接远——古代中国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微点1 九州贯通——古代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1.春秋战国时期:华夏族与各民族走向交融春秋时期,华夏和戎、夷、蛮、狄等少数民族随着铁农具的普遍使用,金属货币的广泛流通,交通的发达,经济生活的联系越来越密切,出现了“四海之内若一家”“天下定于一”的共同心理素质。

这是完成民族交融,形成中华民族的先声。

2.秦汉: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奠基秦汉时期,各种有利于统一的措施以及政府所宣扬的统一思想,为中华民族的形成提供了物质和政治条件。

由分散到统一是中华民族形成的重要步骤,汉武帝时期的一系列战争和对少数民族地区的大规模开发,使各民族之间的联系进一步加强,国家统一局面得到巩固。

3.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杂居与民族交融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北方民族的大量内迁,中原地区民族杂居的情况大大发展。

在南方,由于西晋末年以来的人口流动,民族杂居的情况也有所发展。

这一时期由民族杂居而进入封建化进程的代表有匈奴、羯、氐、羌、鲜卑,民族交融趋势不断加强。

4.隋唐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隋唐时期中央政府北制突厥,西连回纥,开丝绸之路;南和吐蕃,实行和亲。

唐初西夷宾服,对各民族的包容性体现出“华夷一体”思想。

唐末五代藩镇割据,朝代更迭频仍,少数民族政权勃兴,契丹强大,吐蕃崛起,南诏建国,出现分立局面。

经过长时间的交融,“胡”“汉”拥有同一地域的共同文化。

5.五代辽宋夏金:各民族进一步交融公元10到13世纪,是中国历史上继魏晋南北朝之后又一个北方民族活动高峰时期,先后诞生了四个强大的北方民族政权:契丹人建立的辽、党项人建立的西夏、女真人建立的金和蒙古人建立的元。

这些少数民族政权在开拓边疆,推动民族交融和民族文化发展,活跃中外文化交流等方面起到了汉族王朝难以替代的积极作用,对中华文明的整体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6.元朝: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继续发展元朝统一南北,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统一王朝,蒙古族和回族在这一时期开始形成。

中国古代民族关系知识点复习

中国古代民族关系知识点复习

中国古代民族关系知识点复习中国古代民族关系知识点复习我国很早就是一个统一多民族的国家,中华民族的历史是以汉族为主体的各民族共同缔造的。

下面店铺为大家带来高考历史中国古代民族关系知识点复习,欢迎各位考生参考复习。

中国古代民族关系知识点:统一多民族的形成、发展和巩固(1)、中华民族的起源:原始社会至奴隶社会的过渡时期、炎黄部落的融合,华夏族的产生。

(2)、多民族融合的开始:春秋战国时期,华夏族和其他民族接触频繁,促进了民族融合,也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准备了条件。

(3)、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建立:秦的统一,标志着我国多民族国家已初步建立。

(4)、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初步发展:两汉时期,实现了对西域、西南以及华南两广的统治,既大扩大了疆域,又有效地开发了边疆。

(5)、多民族的大融合: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民族迁徙,各民族联合斗争以及少数民族统治者的改革,民族融合加强。

(6)、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大发展:隋唐时期是我国古代史上一个重要时期,隋唐高度繁荣的经济文化,对周边少数民族有很强的吸引力,加上统治者推行开明的民族政策,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7)、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发展: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周边少数民族借助自己的政权力量,加强了与汉族的交往,相互学习,逐步缩小了与汉族的差距,为元朝更大规模的民族融合和多民族国家的重新统一作了准备。

(8)、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时期:明清时期,中央政府采取有力措施,解决了周边少数民族问题,特别是在清朝,粉碎了少数民族贵族与西方侵华势力分裂国家的阴谋,同时采取得力措施加强了地方行政管理和中央集权,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形式巩固下来。

中国古代民族关系知识点:古代民族关系的表现形态历史上民族间的相互关系主要以战与和的形态表现出来,自先秦到明清,这两种形态交替或并存,一直贯穿于民族关系的始终。

(1)、战争形态:①、民族掠夺战争:通过战争掠夺物资,是从氏族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的游牧或狞猎民族的一般特点,如匈奴、突厥、契丹、女真、蒙古等;②、民族征服战争:如1125年金灭辽、成吉思汗及其子孙灭西夏、吐蕃等;③、平定民族叛乱的战争:如清初平定噶尔丹的叛乱和回部贵族叛乱;④、反抗民族压迫的民族起义:如内迁的“五胡”反抗西晋残酷统治与压迫的起义;⑤国内民族抵御外国异族侵略的民族自卫战争:如明朝的抗倭战争、清朝的雅克萨战争。

高考历史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知识梳理

高考历史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知识梳理

高考历史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知识梳理01【时空坐标】02【知识梳理】知识点一秦汉时期的民族关系1.秦(1)秦朝设典客典属国等官职来管理民族事务。

(2)秦北逐匈奴,修筑长城;南抚夷、越,设立了南海郡、桂林郡、象郡等。

2.汉(1)汉朝设大鸿胪管理民族事务。

(2)汉初,对北方的匈奴采取和亲政策。

汉武帝时期,大败匈奴。

东汉初,匈奴分为南北两部。

89年,窦宪出击北匈奴,取胜。

(3)西汉在河西走廊设“河西四郡”;在西域设置西域都护府。

(4)在东北,西汉设护乌桓校尉。

(5)边疆推行屯戍政策,向北方大量移民屯田;在西域设置田官,督率戍卒屯田。

知识点二隋唐至两宋时期的民族关系1.隋唐时期负责民族事务的机构是尚书省礼部及鸿胪寺。

2.隋朝(1)隋朝结束了统一国家长期分裂的局面,突厥、吐谷浑、党项等周边民族先后归附隋朝。

(2)加强对岭南地区各族的统治。

589年,百越女首领冼夫人被册封为谯国夫人。

(3)加强了与流求的接触,三次派人抵达流求。

3.唐朝(1)唐朝政府与边疆地区保持着密切联系,西北边疆各族称唐太宗为“天可汗”。

(2)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先后入藏;唐蕃之间还数次会盟。

(3)南诏王曾多次被唐朝加封并遣子弟入唐学习。

(4)西北设安西、北庭都护府,北方设安北、单于都护府,东北设安东都护府,南方设安南都护府。

4.宋朝:先后与辽、西夏、金并立,各族间交往交流交融未中断过。

知识点三元明清时期的民族关系1.元(1)元朝疆域辽阔,统治者一方面“行汉法”,另一方面对不同民族实行了明显的差别对待政策。

(2)元世祖封八思巴为帝师,领宣政院事,代表中央政府管理佛教和藏族事务。

(3)元朝还在东北、云南等地设行省,征发赋役。

2.明(1)明朝有礼部、鸿胪寺管理民族事务,还有负责培养各种民族文字翻译人才的提督四夷馆。

(2)修筑长城,并沿长城布置“九边”。

(3)在辽东、宣府、大同等地开放马市,与蒙古、女真各族开展贸易。

(4)在东北设都司、卫、所,对女真等族进行管理;在西北设赤斤蒙古、沙州、哈密等卫;在西南设土司。

各朝代民族关系方面总结

各朝代民族关系方面总结

各朝代民族关系方面总结各朝代民族关系的演变一、夏朝:民族融合与分离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朝代,其时代背景复杂多样,民族关系也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

夏朝的统治者曾努力进行民族融合,吸纳了来自不同地区的部落和族群。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夏朝的统治逐渐衰弱,民族关系逐渐分化,各个部落和族群开始重新分裂和对立。

二、商朝:民族融合和统一商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二个朝代,其时期民族关系呈现出一种以融合和统一为主导的特点。

商朝的统治者通过政治手段和外交手段,成功地实现了对各个部落和族群的统一。

商朝的统治者还积极开展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了各个民族之间的融合和交流。

三、西周:民族融合与分化的并存西周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三个朝代,其时期的民族关系呈现出融合和分化的并存特点。

西周的统治者通过分封制度,将各个部落和族群分封在不同的领地,实现了对各个民族的统治。

然而,由于周朝统治者的腐败和内讧,民族关系逐渐疏离和分化。

四、春秋战国:民族分化与融合交替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动荡期,各个部落和族群之间的民族关系呈现出分化与融合交替的特点。

各个诸侯国之间的争斗和战争,导致了民族关系的分化和对立。

然而,同时也有一些政治家和思想家通过提倡和平、融合和合作,促进了各个民族之间的交流和融合。

五、秦朝:民族统一和同化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统一的大一统朝代,其时期的民族关系呈现出强烈的统一和同化特点。

秦朝的统治者通过强大的军队和政治手段,成功地实现了对各个部落和族群的统一。

秦朝的统治者还积极推行中央集权制度,加强了各个民族之间的同化和融合。

六、汉朝:民族融合和多元文化汉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二个统一的大一统朝代,其时期的民族关系呈现出融合和多元文化的特点。

汉朝的统治者通过政治手段和外交手段,吸纳了来自不同地区的部落和族群。

汉朝的统治者还积极推行汉化政策,促进了各个民族之间的融合和交流,形成了多元文化的格局。

七、唐朝:民族平等和共荣唐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辉煌时期,其时期的民族关系呈现出平等和共荣的特点。

2024届新高考历史热点精品复习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2024届新高考历史热点精品复习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2024届新高考历史热点精品复习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课程标准】 了解中国古代的民族政策和边疆管理制度,认识中国作为统一多民 族国家的发展历程,以及中国古代处理对外关系的体制。
秦汉时期的民族关系
中国 古代 的民 族关 系与 对外 交往
中国古代的 民族关系
隋唐至两宋时期的民族关系
元明时期的民族关系
材料二:唐朝用有先进的经济文化,以其特有的文化吸引周边国 家,落后的周边国对先进文化的向心力……。
根据材料总结唐朝民族关系融洽的原因。
原因: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唐朝国家统一、政治 清明,社会安定,国力强盛,经济文化发达,吸引 少数民族学习。
中国 古代 的民 族关 系
秦朝 汉朝
管理机构:尚书省的礼部及鸿胪寺负责民族事务
第二次: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北方——五胡内迁;北魏孝文帝 改革,推进民族交融;南方——衣冠南渡,江南开发;民族大交 融趋势出现。
第三次:辽、宋、夏、金、元时期。两宋与少数民族政权的战 与和,加快了周边民族封建化进程,促进了民族大融合。特别 是元的统一,使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并且出现了新的民族— —回族。
P66学思之窗 阅读材料,想一想,明清时期政府对民间海外贸易
是如何管控的?
明朝开放海禁后,向下海贸易商船发放“商引”(实际 上是一种需要缴纳税款才能获得的准许证),征收“引 税”,以进行管控。清朝则是通过具有官商性质的“十三 行”来垄断对外贸易。
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


3214


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的特点及意义 特点
中国古代的 对外交往
中国 古代 的民 族关 系
少数民族分布:东北、北方、西北、南方
秦朝 管理机构: 设“典客”“典属国”管理民族事务

高考复习之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

高考复习之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

中国古代民族关系一、民族融合与中华民族形成的过程我国是一个以汉民族为主体,由许多少数民族结合成的多民族国家。

各族人民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密切联系,友好往来,共同建设祖国、共同反对阶级压迫和外来侵略,是我国民族关系中的主要内容。

早在原始社会时期,就存在中原地区的炎帝族、黄帝族,东方地区的夷族和南方的蛮族,后来炎黄融合,逐步形成夏商时期的华夏族。

春秋战国时期,华夏族和其他各民族接触频繁,促进了边地的开垦,出现了民族融合的第一次高潮。

秦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两汉经营边事,如反击匈奴、派人出使西域、在西南地区设郡等,加强了各民族之间的联系。

周边各族与汉族的交往及战争关系,表明各族日益摆脱了闭塞状态。

秦汉开创了中国两千多年大一统的政治格局,初步形成了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

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中华民族大融合的第二次高潮,这为隋的统一提供了条件。

三国时蜀汉与南中少数民族、孙吴与山越族加强了联系,促进了当地的开发。

东汉以来,西北边陲少数民族匈奴、鲜卑、羯、氏、羌陆续内迁,与汉人杂居,并分别建立十六国政权。

各国彼此攻战,但民族融合却加强了。

为适应民族融合的趋势,北魏孝文帝禁旧俗,行汉化,促进了鲜卑族及北方各族的封建化。

隋唐是我国多民族国家发展的重要阶段。

各民族迅速发展,对边疆地区的开发做出了重要贡献。

唐朝通过战争、和亲、册封、设管理机构等方式加强了与周边各民族的关系。

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封建生产方式向边疆地区扩展,形成中华民族大融合的第三次高潮。

明朝与蒙古族、维吾尔族、藏族等的联系进一步加强。

清承明制,所不同的是清有理藩院管理少数民族,清朝努力经营边疆,使边疆地区的经济、文化获得较大发展,国家统一更加巩固。

二、中原王朝对边疆地区的管辖1、秦派蒙恬夺回河套,修筑万里长城;秦朝征服越族后,设象郡、桂林、南海三郡,对珠江流域进行管辖。

2、西汉初期国力有限,与匈奴“和亲”并进行贸易的往来;汉武帝时派卫青、霍去病重创匈奴;汉元帝时,匈奴呼韩邪单于归附汉朝,宫女王昭君出塞密切了汉匈关系,双方40年和睦相处。

高考历史专题复习中国古代民族关系(有图版)

高考历史专题复习中国古代民族关系(有图版)

大字中国古代民族关系一、民族关系的规律与认识:1.我国是以汉族为主体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华文明是由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

民族友好交往是民族关系的主流。

各族人民密切联系,共同建设祖国,共同反抗阶级压迫和外来侵略,构成我国民族关系史的主要内容。

2.民族战争问题。

我国历史上各民族间的战争不是国与国之间的战争,而是内部兄弟民族之间的。

没有侵略与反侵略之分,但有正义与非正义、进步与反动之分。

任何民族的统治者,为维护国家的统一、促进社会发展而进行的战争都是应该肯定的,反之则予以否定。

各族人民反对统治阶级的压迫和剥削或反抗民族压迫的斗争,都是正义的。

3.民族融合是我国历史发展的主流。

中华民族是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各民族彼此融合而成的。

在历史上,各族人民彼此交往,互通有无,平等互利,这是我国古代民族融合的基本因素。

二、中国古代民族关系的四种主要形式民族关系主要以战与和的形态表现出来,我国古代民族关系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1.战争:历史上中央政权与周边少数民族的战争,如汉朝和匈奴的战争等2.设置管辖。

历史上中央政权在少数民族地区设置行政机构,管辖少数民族地区。

如汉朝设置西域都护府,唐朝设置安西都护府等。

3.册封:历史上中央政权对依附的少数民族首领,如唐玄宗册封回纥首领骨力裴罗为怀仁可汗。

4.和亲:指封建王朝与其他民族统治者结亲建立和睦友好的关系。

汉唐两朝与游牧民族君主和亲在历史上影响很大,如汉朝昭君出塞,唐朝文成公主入藏。

5.会盟:民族政权双方以缔结和约的办法来结束双方的军事行动,如宋辽澶渊之盟。

会盟有利于缓和民族矛盾,改善民族关系,有利于各民族的发展,成为处理民族关系的主要形式。

6.通贡互市:民族间经济贸易的主要形式,既有官方的也有民间的。

互市场所一般设在边境地区。

官方的经济贸易形式。

少数民族为了获得生活必须品,向中原王朝求贡。

三、历史上各朝代的民族关系先秦时期(公元前221年以前)约4—5千年黄帝和蚩尤的涿鹿之战,华夏族形成齐桓公“尊王攘夷”口号下,北御夷狄,南制楚蛮战国秦汉(公元前475——220年)一.匈奴的兴衰战国战国初期,匈奴兴起于蒙古高原,游牧;前3世纪,铁器广泛使用于生产、生活和军事各个领域;南下掠夺,秦、赵、燕筑长城防御秦朝:蒙恬北击匈奴,夺取河套地区,修筑万里长城;秦末冒顿单于统一北方,形成强盛奴隶制国家西汉汉高祖前200年平城白登之围;“和亲”政策;汉武帝大规模反击匈奴,卫青、霍去病;汉元帝呼韩邪单于归汉,昭君出塞,密切了汉匈关系东汉初年,匈奴分裂为南北二部,南匈奴归汉,北匈奴战争;73年窦固、89年窦宪大败北匈奴,北匈奴政权瓦解二.西域1.张骞通西域第一次:前138—前126年;为反击匈奴;“凿空”;第二次:前119年;加强经济文化联系2.西域都护设立前60年西域都护设立,西域开始正式归属中央政权。

高考历史: 第11课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

高考历史: 第11课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

高考历史:第11课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本课思维导图】第11课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一、古代的民族关系1、秦朝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历史的发端周边民族:如东北的夫余、乌桓,北方的匈奴,西北的羌、氐,南方的夷、越中央机构:典客和典属国来管理民族事务军事打击:击匈奴修长城、抚夷越凿灵渠行政管理:北设九原郡、代郡和辽东郡、南设桂林郡、南海郡和象郡【典客】九卿之一,掌邦交和边陲部族事务【典属国】掌与少数民族交往的事务,汉并入大鸿胪(汉代掌民族事务机构)秦将非华夏族的地方行政区划分为两类:①在归降的少数民族地区设属邦管理少数民族地区,属邦之下由“蛮夷君长”袭用原有的统治方式,与郡平级,(汉避刘邦讳,改称“典属国”,并入大鸿庐)②在被征服的少数民族地区设道,与县平级。

2、汉朝中央机构:大鸿胪政治联姻:汉初与匈奴和亲+东汉昭君出塞军事打击:西汉卫青霍去病三伐匈奴获胜、东汉窦固败北匈奴,刻铭燕然山行政管理:设河西四郡(敦煌、张掖、武威、酒泉)、设西域都护府(军事行政机构)、东北西汉设护乌桓校尉经济政策:推行屯戍政策,移民屯田❷隋发展民族关系的主要史实:①北部归附:北、西部的突厥、吐谷浑和党项②治理岭南:册封百越首领冼夫人为谯国夫人③推行郡县:以当地豪酋大姓为官员①政策:开明开放包容措施:灵活多样刚柔相济②作用:开发了边疆,疆域空前辽阔,促进民族交流,推动了民族融合,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5、两宋民族关系:①多个民族政权并立:北宋与辽和西夏并立、南宋与金对峙②两宋和少数民族关系:战争-议和-交流③民族间战争是短暂的,是支流;民族间和平交流是长期的,是民族关系发展的主流④在中原先进文化和民族融合的影响下,周边各族迅速封建化,推动着多民族国家巩固发展6、元朝特点:元对边疆治理:由间接的因而治转变为直接的行政管理,进一步促进了边疆和内地一体化措施:①“行汉法”且推行“四等人制”②忽必烈封八思巴为帝师,领宣政院,管理佛教和藏族事务③在东北和云南等地设置行省,征发赋役7、明朝措施:①中央机构:礼部、鸿胪寺和提督四夷馆②防御设施:修长城,设“九边”军镇③经济交流:辽东、宣府和大同设“马市”④边疆管理:卫所和土司制度(因俗而治)⑤西藏管理:敕封首领,建立羁縻都司8、清朝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措施:①中央机构:理藩院②北方:政治联姻,加强对漠南蒙古控制、平定准噶尔部叛乱,设乌里雅苏台将军③西北:平定大小和卓叛乱,伊犁将军和、西宁将军,欢迎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

高三历史中国古代民族关系

高三历史中国古代民族关系

(8)党项族:强大(唐末五代)、建立政权(1038年)
(9)蒙古族:发展(12世纪)、建立政权(1206)、统 一全国(1279)、分裂(14世纪末)
2、南方民族:
1)南诏:统一(8世纪前期)
2)吐蕃:兴起(青藏高原)、统一(7世纪前期)
三、民族融合问题:
1、民族融合: 是指民族间自然融合,是民族间经济、文化以及生活 习惯密切联系的结果。是多民族封建国家由分裂走向统 一的必然趋势,是中国历史上的进步现象。
4、“生女直(真)旧无铁,邻国有以甲胄来鬻者,倾资 厚贾以与贸易,亦令昆弟族人皆售之。得铁既多,因之以修 B 弓矢,备器械,兵势稍振,前后愿附者众。”这说明:( )
A、契丹族向封建制转变。
B、女真族同邻国贸易为金的建立奠定了 基础。 C、铁器的使用证明了西夏是封建政权。
D、中原封建的生产方式向边疆扩展。
A、能否处理好民族关系影响到国家兴衰。 B、民族矛盾是当时社会主要矛盾。 C、统治阶级都实行鼓励少数民族发展经济 的 政策。 D、统治阶级都实行民族压迫的政策。
3、唐朝一反前代“贵中华、贱夷狄”的传统方 针,而“扶九族以仁”。这说明:( B )
A、唐朝主要用军事手段解决民族问题。 B、唐朝实行比较开明的民族政策。 C、唐朝和各族政权一直和睦相处。 D、唐朝通过册封政策巩固边防。
9、唐宋时代,民族问题呈现不同现象和特点 的根本原因是 :( B )
A、民族政策是否正确。 B、封建国家是否强盛。 C、中央政权是否有力。 D、少数民族是否归顺。
10、我国古代居民大规模迁徙主要有两个流向,一 是由北方草原迁入黄河流域,一是由黄河流域迁至长江 流域及其以南地区。这两种迁徙都 ( A )
中国古代民族关系
一、什么是民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会盟:民族政权双方以缔结和约的办法来结束双方的军事行动,如宋辽澶渊之盟。会盟有利于缓和民族矛盾,改善民族关系,有利于各民族的发展,成为处理民族关系的主要形式。
6.通贡互市:民族间经济贸易的主要形式,既有官方的也有民间的。互市场所一般设在边境地区。官方的经济贸易形式。少数民族为了获得生活必须品,向中原王朝求贡。
8世纪初,唐玄宗封大祚荣为渤海郡王,加忽汗州都督。渤海正式划入唐朝版图。
10世纪初被契丹政权所灭
7世纪前期,云南洱海一带,分布着六诏(彝族、白族祖先)。
南诏南诏强大,建立政权
纪前期皮罗阁统一六诏,唐玄宗封他为云南王
苏热遗址;藏族祖先,战国到东汉,西羌农业部落与当地部族融合
7世纪前期松赞干布统一青藏高原,逻些,奴隶制政权
二.西域
1.张骞通西域
第一次:前138—前126年;为反击匈奴;“凿空”;第二次:前119年;加强经济文化联系
2.西域都护设立
前60年西域都护设立,西域开始正式归属中央政权。
3.班超经营西域
东汉明帝时期,73——102年班超经营西域,重新恢复汉朝对西域的统治。
三.西南夷和百越
西南夷
汉朝西南地区(云贵川)分布着数十个少数民族,统称“西南夷”;汉武帝在西南夷地区设郡。西汉末年,夷人起兵反抗;东汉初,西南夷重新并入汉朝版图
中国古代民族关系
一、民族关系的规律与认识:
1.我国是以汉族为主体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华文明是由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民族友好交往是民族关系的主流。各族人民密切联系,共同建设祖国,共同反抗阶级压迫和外来侵略,构成我国民族关系史的主要内容。
2.民族战争问题。我国历史上各民族间的战争不是国与国之间的战争,而是内部兄弟民族之间的。没有侵略与反侵略之分,但有正义与非正义、进步与反动之分。任何民族的统治者,为维护国家的统一、促进社会发展而进行的战争都是应该肯定的,反之则予以否定。各族人民反对统治阶级的压迫和剥削或反抗民族压迫的斗争,都是正义的。
金的建立1114年完颜阿骨打举兵抗辽
1115年阿骨打称帝,建立金朝,定都会宁
实行猛安谋克制
1125年金灭辽
1127年金灭北宋
1127年赵构在应天称帝,建立南宋,后定都临安
宋金和战北方抗金义军:太行山八字军等
岳飞抗金,1140年郾城大捷
1141年宋金“绍兴和议”:东起淮水,西至大散关为界;南宋对金称臣;南宋给金“岁币”
1757年平定回部贵族大小和卓叛乱,1762年设伊犁将军统管新疆
1771年漠西蒙古土尔扈特在渥巴锡率领下起义、归国
乌斯藏,中央设立卫所,任用藏族人为官,管理藏族事务
明朝建立僧官制度,法王是最高僧官,各级僧官由朝廷任免
西藏各教派势力一心拥护中央政府
西藏清入关前,五世达赖统一全藏,顺治帝接见并赐予“达赖喇嘛”
吐蕃唐太宗时文成公主入藏,带去手工艺品、生产技术、医药书籍等。册命
8世纪初,(唐中宗)金城公主入藏(尺带珠丹)
9世纪初,(唐穆宗)吐蕃与唐朝“长庆会盟”
五代、辽、宋、夏、金、元(907——1368年)
契丹族是东胡的后代,游牧、渔猎于辽河上游
唐末受汉族的影响势力发展起来
辽的建立10世纪初耶律阿保机统一契丹各部
百越
汉朝华东、华南地区的越人,部族众多,总称“百越”;东越:温州一带的越人;汉武帝进军南越,设南海九郡
汉朝中央政府通过战争、和亲、册封、设置管辖等方式,加强和少数民族之间的联系。
魏晋南北朝(220——589年)
一.少数民族内迁和民族融合
从东汉末年到北朝后期,匈奴、鲜卑、羯族、氐族和羌族相继内迁,实现了民族融合。
916年阿保机建立契丹国,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创立契丹文字
辽的建立采取“蕃汉分治”政治制度
宋辽关系耶律德光时,得到幽云十六州
宋辽关系宋太宗攻辽,高粱河等战役失败,确立“守内虚外”政策
1004年辽宋澶州之战。次年澶渊之盟:宋每年给辽“岁币”;辽撤兵;双方约为兄弟之国
党项族(羌族)唐中期以来居住在宁甘陕一带
四.重要问题
新疆问题
两汉:公元前60年,西汉设立西域都护西域,新疆地区正式归属中央政权管辖;
唐朝:设安西都护府;
清代:乾隆平定大小和卓叛乱,设伊犁将军;1884年,在左宗棠收复新疆后设新疆行省;全面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新疆的建设:兰新铁路、第二亚欧大陆桥贯通;20世纪90年代以来,“东突”势力为实现分裂新疆图谋,制造了多起恐怖事件,新疆成为当前我国反恐的主战场。
明朝永乐年间,鞑靼和瓦剌首领接受明朝的册封,相对安定
明中期国力衰退,修缮长城,1449年土木之变,瓦剌打到北京
蒙古明后期鞑靼首领俺答汗与明朝修好,顺义王,封贡互市
新疆明末清初蒙古分为漠南、漠北和漠西三部。联蒙制汉方针
17世纪中期到1757年粉碎漠西蒙古准噶尔部噶尔丹及后代叛乱,统一
清朝天山北路,设立乌里雅苏台将军
2.设置管辖。历史上中央政权在少数民族地区设置行政机构,管辖少数民族地区。如汉朝设置西域都护府,唐朝设置安西都护府等。
3.册封:历史上中央政权对依附的少数民族首领,如唐玄宗册封回纥首领骨力裴罗为怀仁可汗。
4.和亲:指封建王朝与其他民族统治者结亲建立和睦友好的关系。汉唐两朝与游牧民族君主和亲在历史上影响很大,如汉朝昭君出塞,唐朝文成公主入藏。
回纥8世纪中期,骨力裴罗统一各部,唐玄宗册封他为怀仁可汗
安史之乱期间,助唐平叛。唐肃宗开始几次和亲
8世纪后期,改名为回鹘
9世纪中期,回鹘汗国瓦解。维吾尔族、裕固族祖先
分布于松花江、黑龙江流域,渔牧为生
7世纪中期,黑水和粟末两部强大
8世纪前期,唐朝设黑水都督府,黑水靺鞨地区正式归唐
靺鞨7世纪末,粟末部首领大祚荣建立政权
三、历史上各朝代的民族关系
先秦时期(公元前221年以前)
约4—5千年黄帝和蚩尤的涿鹿之战,华夏族形成
齐桓公“尊王攘夷”口号下,北御夷狄,南制楚蛮
战国秦汉(公元前475——220年)
一.匈奴的兴衰
战国
战国初期,匈奴兴起于蒙古高原,游牧;前3世纪,铁器广泛使用于生产、生活和军事各个领域;
南下掠夺,秦、赵、燕筑长城防御
台湾问题:
台湾的别称:夷洲(三国)-流求(隋唐)-琉球(元)-小琉球(明)-台湾(清)
古代台湾与大陆的关系:
三国时期,吴王孙权派卫温到夷洲,加强了联系;
元朝时设立澎湖巡检司,加强了对台湾的管辖;
明末荷兰殖民者侵占台湾,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清朝1684年设台湾府(古代的分离与回归);
近代台湾与大陆的关系:1885年清政府设台湾行省,加强了管辖(刘铭传);1895年,甲午战争失败后《马关条约》割让台湾给日本;1945年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收复台湾(近代史上的分离与回归)
1276年元军攻占临安,南宋灭亡
1279年元朝统一中国
大量汉民迁往边疆地区,少数民族迁入中原和江南
民族融合入居黄河流域的契丹人和女真人,与汉族融合,成为“汉人”
唐朝以来信仰伊斯兰教的波斯和阿拉伯人与汉、蒙等族融合,形成回族
西藏正式成为元朝行政区;澎湖巡检司管辖琉球
明清(1368——1840年)
明初蒙古分裂为鞑靼、瓦剌等部,威胁明朝
五.例题
1.(2005年浙江)图5是考古出土的一方汉印的印文。该印是
A.刘邦所封异姓诸侯王的王印
B.汉朝赐予百越首领的印信
C.汉朝管理今昆明地区的实物证据
D.汉朝封夜郎侯为王时所赐印信
2.(1998年全国)中央政府管辖玉门关和阳关以西、天山南北地区最早的行政、军事机构是
A.黑水都督府B.西域都护府C.北庭都护府D.安西都护府
西藏问题:
唐朝加强联系: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入藏和亲及唐蕃会盟;
元朝开始对西藏管辖:元设宣政院管宗教事务;
清朝加强了对西藏的管辖:①顺治、康熙帝分别赐予五世达赖、五世班禅“达赖喇嘛”、“班禅额尔德尼”封号,确立册封制度。②雍正时设驻藏大臣代表中央与达赖班禅共管西藏。③乾隆时建立金瓶掣签制。
新中国时期:1951年西藏获得和平解放,标志祖国大陆统一的完成,各民族的大团结得以实现;20世纪60年代初完成民主改革,废除了封建农奴制度;在西藏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实行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原则(“一五”计划期间,新藏公路、川藏公路、青藏公路建成;支援西藏的好干部孔繁森);实行改革开放和西部大开发战略(青藏铁路建成通车:是西部大开发的标志性工程;有利于加强西藏与内地的联系,推动西藏社会经济的发展,提高西藏人民的生活水平;有利于促进民族团结和维护社会稳定等);(2)1959年达赖叛逃西藏,鼓吹独立,开始策划各种骚乱;
5.(2012年上海)“诏迁洛之民,死葬河南,不得还北。于是代人南迁者,悉为河南洛阳人。”文中提到的诏书出自
A.东周平王B.东汉光武帝C.曹魏文帝D.北魏孝文帝
6.(1998年全国)唐太宗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他在位期间最能体现这一思想的重大举措是①与吐蕃和亲,送去手工业品和医药、生产技术书籍②在东突厥建都督府,由突厥人自己管理③册封皮罗阁为云南王,把手工业技术传到南诏④接待渤海人来长安学习汉族文化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485年开始孝文帝,学习汉族文化典章制度、汉话、汉姓、汉服、与汉人通婚,促进了民族融合
隋唐(581——618年)
隋唐时期国家统一,政治稳定,经济繁荣
原因统治者推行较为开明的民族政策
各少数民族先后建立政权,开发边疆
交通发达,疆域辽阔
唐朝前期疆域:东—大海;西—咸海;南—南海;东北—外兴安岭、库页岛
6世纪初期,兴起于阿尔泰山一带
6世纪中期建立突厥汗国,统一西北地区
隋朝初期分裂为东西突厥
突厥隋末,东突厥强大,不断南扰
唐太宗,大败东突厥,俘颉利可汗,东突厥灭亡
唐太宗征服高昌,置安西都护府
唐高宗大破西突厥,西突厥灭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