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适先生二三事_名人故事
胡适先生二三事
![胡适先生二三事](https://img.taocdn.com/s3/m/2e4b9f0883c4bb4cf6ecd124.png)
胡适先生二三事作者:陈艳群来源:《读书文摘》2018年第12期1961年2月10日,罗锦堂先生进行文学博士答辩,主试官是时任“中央研究院”院長的胡适。
那是近一个甲子之前的事了。
九十二岁高龄的罗先生至今仍记得那次考试的情形。
考场内靠墙摆着七张桌椅,由左至右分别坐着李辰冬、苏雪林、梁实秋、胡适、台静农、戴君仁和郑骞七位评委。
除苏雪林女士外,其他六位男士皆西装领带,鼻梁上都架着一副眼镜。
评委身后的墙上挂着“博士学位论文考试试场”横幅,当中是孙中山的遗像。
罗锦堂坐在评委们的对面,正对着中间的主考官胡适。
面对这般严肃场合,即便是舞台经验十足的梅兰芳,想必也会怯场心跳加速的,更何况罗锦堂是一位考生呢?倒是胡适先生那温和的微笑,缓和了不少场内的紧张气氛。
他抿嘴微笑,真诚亲切,堪称“我的朋友”似的招牌微笑,没有居高临下的傲慢,也没有一本正经的冠冕堂皇。
在这样和善的笑容鼓励下,罗锦堂从容回答着七位考评委员的轮番提问。
首先提问的是梁实秋。
他抛出一个敏感问题:“胡先生提倡白话文,你为何用文言文来写论文?”言下之意,这不是与主考官唱反调么?罗锦堂镇定地回答:“我也喜欢白话文,只是这篇论文,已多达四十余万字,如用白话文写,恐怕要一百多万字呢。
”胡适大度地笑笑,没有反对。
众所周知,胡适是白话文运动的提倡者。
1917年1月,陈独秀主办的《新青年》杂志上刊登了一篇题为《文学改良刍议》的文章,作者是远在美国东岸哥伦比亚大学撰写博士论文的学子胡适。
该文一举成为划时代的名篇,包括随后陆续发表的《建设的文学革命》《谈新诗》等在内,以及在出版第一部白话诗集《尝试集》中,他大力宣扬白话文的好处和优点,号召人们摒弃繁复难懂的文言文,多用白话文交流和写作。
他一反小说、戏剧不能登大雅之堂的传统,认为《水浒传》《红楼梦》《儒林外史》等属“文学正宗”,将民间通俗文化提升到和上层传统文化同等的地位上来。
他的这些主张在当时引起了巨大反响,以至掀起了史无前例的新文学运动,把整个中国文学史的路向改变过来。
胡适的小故事
![胡适的小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8cacd8116d85ec3a87c24028915f804d2b1687eb.png)
胡适的小故事胡适在中国近代史上是一个不容忽视的人物。
他博览群书,学识广博,而且为人平易近人,风趣幽默,对待任何人都是彬彬有礼,十分亲切。
下面是店铺搜集整理的胡适的小故事,希望对你有帮助。
胡适的小故事当时竺可桢和胡适都在上海的一所中学念书,俩人是同窗同学,但是胡适在背后评论竺可桢说他学习用功过度,肯定活不过20岁,而竺可桢无意中从别人口中听到了这句话吓出了一身冷汗,从此发誓开始锻炼身体,以后每天早上即使下雨下雪也要到校园中去跑步练剑,最后成功把自己的身体练好了,也活到了84岁。
其实从竺可桢与胡适赌寿命这件事儿上就能看出两位大师的性格特点,胡适很风趣幽默,也很关心竺可桢的身体,而竺可桢性格非常谨慎低调,他也听从了胡适善意的提醒,开始锻炼身体,也就是从那以后,竺可桢开始爱上了体育运动,显然赌寿命这件事儿是胡适输了,胡适最后由于操心过度在50多岁的年纪就去世了,而竺可桢一直活到新中国成立。
竺可桢与胡适赌寿命这件事儿还有一个小插曲,当胡适死后竺可桢非常伤心,在当天的日记中感叹当年胡适这个聪明人也说了一句错话,他曾经预言过自己活不过20岁,但是胡适最后的寿命却比不过自己,自己一定要爱惜身体。
看来胡适的死对竺可桢的启发很大。
其实说到底两位名人也没有直接打赌谁活的长,只不过是因为胡适的一句戏言被竺可桢听到了,从此便开始发奋锻炼身体,但是这件事流传下来在后人的口中就演变了两位大师直接赌寿命的话题。
胡适与白话文的故事说起白话文,相信大家都不感到弥生。
因为在当今的这个,无论是平常人和人之间的交流还是读书写作,我们用的几乎清一色都是白话文,可以说白话文已经融入了我们的生命和血液中,成为了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而说起白话文的由来和推行,那么就必须要提到一个大名鼎鼎的人物,那就是我国近现代史上学贯中西的学术大师胡适,胡适与白话文的关系那是非常紧密的。
胡适先生的一生,在很多方面都有过深入的研究,比如说文学、哲学、史学和教育学等,但是他对后世最大的贡献毫无疑问应该是大力提倡和推广白话文。
开风气之先胡适的名人故事
![开风气之先胡适的名人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b39963d5aff8941ea76e58fafab069dc5022479a.png)
开风气之先胡适的名人故事开风气之先胡适的名人故事胡适(1891~1962),字适之,安徽绩溪人,出身于官商家庭。
1910年留学美国,1917年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获哲学博士学位。
回国后曾经担任北京大学教授、校长、国民政府驻美国大使等职务。
他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开风气之先”的重要地位。
他的《尝试集》是中国第一本新诗集;1917年1月他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此文标志着“五四”文学革命拉开了序幕。
胡适的父亲胡传曾经担任清廷的“淞沪厘卡总巡”,后调台湾,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后不久,病逝于厦门。
胡适自小跟着母亲在绩溪老家,母亲是一位普通农家的女子,但也略通诗文,她经常教儿子背诵古典诗词,并且为他请了旧学根底很深的老师。
胡适在故乡接受了9年的旧式教育,其间广泛接触了中国古代文化典籍,更由于通过阅读大量的明清白话小说,受到了运用白话文的`训练,从而也确立了他的文学兴趣。
14岁这一年,胡适曾经随三哥到上海梅溪学堂求学。
他不懂上海话,又未曾开笔写文章,所以就被编到五班,那差不多是最低的一班了。
有一次,国文老师在讲解“传曰:二人同心,其利断金”的古文时,随口说这是《左传》上的话。
来上海已经有6个星期了,胡适已大略能听懂上海话,他知道老师讲错了。
等到老师讲完后,他轻轻地走到老师的讲桌跟前,低声对他说:“老师,这个‘传曰’是《易经》里的《系辞传》,不是《左传》。
”老学究感到十分惊讶,他把花镜向上推了推,“对呀,我刚才是信口说错了。
”他把胡适拉到身边又一次上下打量眼前这位一身乡下打扮的学生,心里不由得暗暗惊叹。
他又仔细询问了胡适读过那些书,背了多少东西,胡适都一一回答了。
老师又问了他会不会对对子,会不会写文章,胡适当即写了一篇文章。
文章完成后,老师更是惊呆了。
一篇文章洋洋洒洒,满纸文辞锦绣。
他第二大就被升到第二班去了。
在上海,十几岁的胡适还曾主编了《竟业旬报》(白话报刊),他积极称赞维新,也有一定反清革命倾向。
15岁这年,他就发表了自己编写的白话小说《真如岛》。
胡适的成才经历对当代青年的启示作文
![胡适的成才经历对当代青年的启示作文](https://img.taocdn.com/s3/m/9c90eb8fc0c708a1284ac850ad02de80d5d8061f.png)
胡适的成才经历对当代青年的启示作文
作文一
小朋友们,今天我要给你们讲一个很厉害的人的故事,他叫胡适。
胡适小时候家里条件不是特别好,但是他特别爱学习。
他每天都会早早起来读书,晚上也会点着油灯继续学习。
那时候可没有像我们现在这么多好玩的玩具和好看的动画片,但胡适一点儿也不在乎,他心里就想着要多学知识。
他读书非常认真,一本书会读好多遍,直到把里面的意思都弄明白。
有一次,他为了弄懂一个问题,跑了好远的路去请教老师,一点也不怕辛苦。
小朋友们,让我们一起努力吧!
作文二
小朋友们,你们知道胡适吗?他是一个很了不起的人哟!
胡适小时候生活的地方可没有我们现在这么方便。
可是他特别聪明,也特别努力。
他总是找各种机会读书,哪怕是别人都在玩的时候,他也在静静地看书。
而且他还善于思考,遇到不懂的问题,就一定要想办法弄明白。
比如说有一回,他看到书上有一个不懂的词,问了好多人都没得到答案。
但他没有放弃,自己去查了好多资料,终于搞清楚了。
胡适成才的经历告诉我们,只要我们爱学习,爱思考,遇到困难不放弃,我们也能变得很厉害。
小朋友们,让我们向胡适学习,一起加油,好不好?。
胡适的生平事迹材料
![胡适的生平事迹材料](https://img.taocdn.com/s3/m/38dcdc21b80d6c85ec3a87c24028915f804d848f.png)
胡适的⽣平事迹材料 胡适,中国现代著名学者、诗⼈、历史家、⽂学家、哲学家,因提倡⽂学⾰命⽽成为新⽂化运动的领袖之⼀。
下⾯是店铺跟⼤家分享的胡适⽣平事迹,欢迎⼤家来阅读学习 胡适⼈物简介 胡适(1891—1962),字适之,现代著名学者、社会活动家。
绩溪县⼈。
出⾝徽商之家,1910年留学美国,1915年成为实⽤主义哲学⼤师杜威的学⽣,1917年回国任北京⼤学教授。
常识渊博,曾拥有三⼗多个博⼠头衔;1917年发表《⽂学改良刍议》,揭开中国现代⽂学⾰命运动的第⼀页;1918年加⼊《新青年》编辑部,⼤⼒提倡⽩话⽂,并撰写现代第⼀部⽩话诗集《尝试集》,成为新⽂化运动的领袖⼈物之⼀;1919年,接替陈独秀主编《每周评论》,发表《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提出“⼤胆假设,⼩⼼求证”的实⽤主义⽅法论,在全国影响极⼤;提出过“全盘西化”论点;抗战期间曾出使过美国,代表蒋介⽯签订《中美互助条约》。
政治上追随国民党,学术上是⼀代宗师,著述丰厚,治学⽅法上具有徽派朴学遗风。
胡适故居坐落在绩溪县上庄村内,建于清光绪⼆⼗三年(1897)。
正屋南向,砖⽊结构,⼆进三间两厢,“回”形通转楼。
占地208平⽅⽶,建筑⾯积350平⽅⽶。
门⾯⼆柱单门⼀楼式,上嵌砖雕、鸱吻。
门前⿊底⾦字“胡适故居”⽊牌,当代书法家沙孟海题。
前进堂前摆设“⾝⾏万⾥半天下,眼⾼四海空⽆⼈”,钱君匋书。
东西分列茶⼏、靠背椅,壁间挂胡适直系亲属图表。
西部是胡适和江冬秀结婚房间,房内有⽊床、桌、椅、橱、凳等。
前厢房是胡适童年读书处。
东部房间连厢房为胡觉(胡适⼆兄)使⽤。
正厅两厢房展出胡适家书⼿稿和部分著作、胡⽒宗谱、海内外名⼠所赠字画、诗词和胡适“全家福”照⽚。
后堂堂前挂胡适⽗亲铁花画像,东侧有胡适⽣母冯顺娣照⽚。
堂上⾼悬朱底⾦字巨匾“持节宣威”四字,为⾢⼈程东屏书,款落“绩溪县长朱亚云赠,民国三⼗⼀年”。
当时胡适出任驻美⼤使,这四字意在勉励他衔命持节,不忘国威。
中国近代史名人小故事
![中国近代史名人小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65a23566dc36a32d7375a417866fb84ae45cc334.png)
中国近代史名人小故事中国近代史上涌现了许多杰出的人物,他们以自己的智慧与勇气,为中国的发展与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这些名人中,有些人的故事虽然不那么被广泛知晓,但却能够从侧面展现他们的个性与品质。
以下是一些中国近代史名人的小故事,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他们。
胡适的“百字帖”胡适,著名的思想家与教育家,他对中国的思想启蒙有着巨大的影响力。
然而,在胡适年少时,他却是一个不修边幅、却有着不凡才情的学生。
胡适上学时,因为性格外向,喜欢与人争论,常常不顾衣着整洁,衣衫褴褛地走进教室。
有一次,他被老师罚写“百字帖”。
晚上胡适写了九十九个字,剩下的一个字就是衣。
胡适的诙谐幽默让人印象深刻。
然而,这个故事也反映了他的个性,不拘一格,坚持自己的想法,追求真理与解放。
梁启超与《吴三桂与李自成》梁启超,近代中国最具影响力的改革思想家之一,主张借鉴西方文化来推动中国的进步。
他在年轻时就展现出卓越的才华。
据说,在梁启超读书的时候,他曾经听到众人聚精会神地讨论《吴三桂与李自成》这本书。
当时梁启超并未读过这本书,但他假装对《吴三桂与李自成》有很深的了解,和众人争论起来。
然而,梁启超的辩论技巧以及对相关历史事件的深入剖析,令在场的人大为惊讶。
后来,当他终于读到这本书时,才意识到自己的确无中生有地辩论了一通。
这个小故事展现了梁启超机智和卓越的思维能力,也表达了他对知识的渴求和追求真理的精神。
宋庆龄和对母亲的孝心宋庆龄是近代中国最著名的妇女运动领袖之一,她勇敢地为妇女权益而战斗,为中国的妇女地位争取到了承认和尊重。
然而,宋庆龄更著名的事迹之一,却和她的孝心相关。
据说,在宋庆龄的母亲晚年时,由于家境困难,面对生活的拮据,她甚至不得不向宋庆龄借钱。
宋庆龄听到后,立刻将拥有的所有积蓄都献给了母亲,以解她的困境。
这个小故事展示了宋庆龄孝顺的品质和对家庭的责任感。
她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亲情的伟大与重要。
鲁迅藏身木屋鲁迅是中国最伟大的现代作家之一,他的作品对中国文化与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胡适:美酒一杯实难止
![胡适:美酒一杯实难止](https://img.taocdn.com/s3/m/cce1b563793e0912a21614791711cc7931b7789e.png)
名人食趣MING REN SHI QU531930年12月,按中国“男做进,女做满”的传统习惯,是胡适的四十大寿。
一些好酒的朋友带上好酒、写好贺辞,一心要让胡适好好喝上几杯。
一直不愿丈夫多喝酒的江冬秀也早有预料,于是有备而去,带上她特制的一枚戒指赴会。
当朋友们不断为胡适斟酒时,她忽然上前向丈夫胡适送寿礼,并请钱玄同作为“证人”。
胡适接过小小的礼盒打开一看,是一枚金灿灿的刻有“止酒”二字的戒指。
在一旁敬酒的朋友看到后,不得不就此罢休。
似乎文人大都是好喝几杯酒的,胡适也不例外。
他虽酒量不大,但很喜欢酒。
朋友相聚一起,兴致一来,便不乏喝醉的时候。
据江勇振在《舍我其谁:胡适》中记述,胡适年轻时,在上海曾有过“荒唐”的日子,与朋友一起喝酒、赌博、看戏、逛青楼,不仅因喝醉打了警察被关进了监狱,而且也有过喝酒喝得差一点醉死的记录。
梁实秋在《胡适先生二三事》中讲述了这样一件事:胡适的一位朋友结婚,请他做证婚人,他感到很高兴。
礼毕入席,酒兴已来的他,便要与朋友痛痛快快地喝几杯,不料酒过一巡便听说没酒了。
他随即大呼拿酒来,服务员因新娘是一位“节酒会”的成员而感到为难。
胡适便掏出一元现洋摆在桌上说:“不关新娘新郎的事,我们几个朋友今天高兴,赶快拿酒来!”他的这一举动,无疑弄得场面十分尴尬,服务员只好连忙送酒上桌。
由此不难看出当年胡适对酒的喜好。
据说,这一好酒的习性真正得以控制,是他在美国留学期间,并一度做到了滴酒不沾。
胡适喝酒大都是在与朋友相聚的时候。
石原皋在《闲话胡适》一书中,就曾这样叙说胡适从美国学成归来后的喝酒情况:“在北京时,他平常不喝酒,遇到请客稍喝数杯。
”事实上,随着名声的日隆、朋友的骤增,他常常是饭局连连,应接不暇,加上中国人大都有爱敬酒的习惯,他也就不时出现喝醉的情况。
梁实秋就曾这样回忆说:“胡先生交游广、应酬多,几乎天天有人邀饮,家里可以无须开伙。
”那些年,北京有名的饭店他大都去过,有时一餐还要吃上五六处,轮番跑场,忙得不亦乐乎。
胡适的自名人故事
![胡适的自名人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9e8d495349d7c1c708a1284ac850ad02df80074e.png)
胡适的自*名人故事
胡适家订有《字林西报》,一般7点以前送到。
一天,已经8点半了,还没有见到《字林西报》。
胡适于是设想了三种可能:
一、送报的人遗漏了;
二、报费满期了;
三、今日本无报。
胡适认为第三种可能*最大,因为《字林西报》是英国报,可能循例放“银行假期”。
胡适细检日历和大字典.“银行假期”果然在八月第一个月曜日(星期一),而昨日正是八月第一个月曜日。
于是,“昨日放假,今日无报”的假设遂*实了。
但中午时,仆人王妈把《字林西报》送上楼了。
原来,送报人把报纸隔着篱笆抛进来,落在小树底下,家里人都没有看见。
于是,一个已经被*实的假设又被更强的新*据完全*了!
这虽然是一件小事,但有历史癖和考据癖的胡适却很重视其在思想方法上的意义,把它记在日记里“以自*”。
胡适生平轶事
![胡适生平轶事](https://img.taocdn.com/s3/m/c48b190b58eef8c75fbfc77da26925c52cc591ae.png)
胡适生平轶事胡适生平轶事羡林评语季羡林曾评价胡适是一个书生,说不好听一点,就是一个书呆子。
并举一小事称,胡适一次会议前声明要提前退席,会上忽而有人谈到《水经注》,胡适之先生立即精神抖擞,眉飞色舞,口若悬河起来,乃至忘了提早退席这件事(季羡林:站在胡适之先生墓前,《百年潮》,1999年第7期,第14页)。
理性抗议1915年,在抗议《二十一条》卖国条约的爱国学生中,出现了很多要与日本决一死战的言论。
胡适发表《致留学界公函》,劝学生切不可鲁莽,乱了分寸……此时言及作战……不仅于国无所改观,而且所得只是任人蹂躏(《胡适全集》第28卷第89-90页)。
赞扬张謇1929年,胡适赞扬民族实业家张謇为中国近现代史上近代中国史上一个很伟大的失败的英雄寄托国联1931年,日本侵占中国东三省后,胡适一度天真地认为国联可以调停战争,并取消满洲国,到了1933年日本拒绝国联的调解并且退出国联之后,他才不主张与日本交涉。
可是,当他看到中日实力差距过大,预想到战争对国家的破坏后,又说我自己的理智与训练都不许我主张作战。
(《胡适全集》第21卷第600-601页)错误立场九一八事件发生一年后,胡适发表《日本人应该醒醒了!》。
他说中国民族还是不会屈服的,日本的暴行只会让中国变成日本永久的敌人,日本人彻底忏悔侵略中国,是征服中国的唯一的办法(《胡适全集》第21卷第586-588页)。
鲁迅先生在用何家干笔名发表的《出卖灵魂的秘诀》中痛斥他出卖灵魂,不愧为日本帝国主义的军师。
对于鲁迅杀向胡适的言论和文章,胡适一贯都是采取不理,不驳。
不仅如此,胡适在鲁迅逝世后,反而为他辩护,阻止别人骂鲁迅。
胡适主张东三省问题我们可以等候五十年再说。
他情愿以东三省几千万同胞被日本侵略者蹂躏,资源被日本掠夺50年为代价,来支持蒋介石先安内后攘外,继续剿共50年。
(《胡适全集》第21卷第605页)1935年,胡适主张放弃东北三省,致信政府,建议承认伪满洲国。
胡适先生二三事
![胡适先生二三事](https://img.taocdn.com/s3/m/8b63648fe009581b6bd9eb8c.png)
精心整理胡适先生二三事胡先生是安徽徽州绩溪县人,对于他的乡土念念不忘,他常告诉我们他的家乡的情形。
徽州是个闭塞的地方。
四面皆山,地瘠民贫,山地多种茶,每逢收茶季节茶商经由水路从金华到杭州到上海求售,所以上海的徽州人特多,号称徽帮,其势大概都是徽州,或是源出于徽州。
他问过汪精卫、叶恭绰,都承认他们祖上是在徽州。
努生调侃地说:“胡先生,如果再扩大研究下去,我们可以说中华民族起源于徽州了。
”相与拊掌大笑。
吾妻季淑是绩溪程氏,我在胡先生座中如遇有徽州客人,胡先生必定这样的介绍我:“这是梁某某,我们绩溪的女婿,半个徽州人。
”他的记忆力特别好,他不会忘记提起我的岳家早年在北京开设的程五峰斋,那是一家在北京与胡开文齐名的笔墨店。
胡先生酒量不大,但很喜欢喝酒。
有一次他的朋友结婚,请他证婚,这是他最Lesgue吕?rdquo;主人,就地的说:“我最羡慕我们胡大哥的肠胃,天天酬酢,肠胃居然吃得消!”其实胡先生并不欣赏这交际性的宴会,只是无法拒绝而已。
民国二十年六月二十一日胡先生写信给我,劝我离开青岛到北大教书,他说:“你来了,我陪你喝十碗好酒!”胡先生住上海极司菲尔路的时候,有一回请“新月”一些朋友到他家里吃饭,菜是胡太太亲自做的——徽州着名的“一品锅”。
一只大铁锅,口径差不多有一尺,热腾腾的端了上桌,里面还在滚沸,一层鸡,一层鸭,一层肉,点缀着一些蛋皮饺,紧底下是萝卜白菜。
胡先生详细介绍这一品锅,告诉我们这是徽州人家待客的上品,酒菜、饭菜、汤,都在其中矣。
对于胡太太的烹调的本领,他是赞不绝口的。
他认为另有一样食品也是非胡太太不办的,那就是蛋炒饭——饭里看不见蛋而蛋味十足,胡先生最爱写的对联是“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认真的作事,严肃的作人。
”我常惋惜,大家都注意上联,而不注意下联。
这一联有如双翼,上联教人求学,下联教人作人,我不知道胡先生这一联发生了多少效果。
这一联教训的意味很浓,胡先生自己亦不讳言他喜欢用教训的口吻。
胡适的简介和事迹
![胡适的简介和事迹](https://img.taocdn.com/s3/m/8ece754159fafab069dc5022aaea998fcc2240ae.png)
胡适的简介和事迹胡适的简介和事迹摘要:胡适是近代中国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文艺评论家、语言学家、翻译家,被誉为“思想解放的先驱”、“文化传统的批判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等,对中国现代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本篇论文将深入探究胡适的生平和事迹,以及其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贡献。
关键词:胡适,思想家,教育家,翻译家,语言学家,文艺评论家一、胡适的生平胡适,字适之,江苏无锡人。
1896年,胡适赴美国留学,先后在康奈尔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等多所著名学府就读,于1914年获得哲学博士学位。
回国后,他曾任北京大学文学院院长、中国文化研究所研究员、南开大学校长等职务。
1946年,胡适去世,享年59岁。
二、胡适的思想和贡献1、思想和教育理念胡适主张“为国家之需而改造个人”,他提倡“现代教育,爱国主义和新文化”的理念。
他认为,教育的目的是要提高个人才干,更具有行动力,培养独立思考和创造力,使学生具备成为独立人格的能力。
2、语言学与翻译胡适曾翻译了《巴尔扎克全集》、《莫泊桑全集》等经典作品,他的翻译方式革新了当时的翻译风格。
胡适强调译者要“摆脱源语的枷锁”,善于运用自己的语言、文化背景和理解,灵活运用语言,准确表达原著的意思和风格,并在翻译方面有豁达的思维和超越的个性。
3、文艺评论胡适不仅是一位卓越的学者,还拥有一手批评文艺的才华。
他认为文艺的评价必须独立于思想、信念、政治和艺术的意识形态,强调评价艺术的标准应该是美而不是政治。
他建议将评价文艺的标准与世界上最好的文学作品作比较,并强调文学作品应该有普遍性、永恒性,不应该受到时代和政治的局限。
4、思想解放和文化传承胡适倡导思想解放,反对封建文化的束缚,提倡接受西方文明和现代科技知识,推动中国现代化的进程。
他强调“文化传承”的重要性,要重视对传统文化的珍视和传承。
他认为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是互补共生的,没有必要排斥传统文化,而应该在融合中创新。
结语胡适是中国现代思想史上一个重要的人物,他的思想和贡献对中国现代化的进程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胡适的名人故事(精选12篇)
![胡适的名人故事(精选12篇)](https://img.taocdn.com/s3/m/3ab6dfed7e192279168884868762caaedd33bab3.png)
胡适的名人故事胡适的名人故事(精选12篇)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大家都尝试过写故事吧,根据写作命题的特点,作文可以分为命题作文和非命题作文。
还是对作文一筹莫展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胡适的名人故事,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胡适的名人故事篇1话说胡适当北大校长的时候,有个学生因生活所迫要辍学。
胡适得知后,表示一定会资助他,要他继续学业。
开学前,胡适将此事交代给夫人江冬秀,自己出差去了,回来却发现夫人根本没给学生交学费,夫人说照胡适这个资助法,他早晚有一天得靠别人资助。
胡适大怒,要与她离婚。
后来经人协调,二人达成协议:今后,只要胡适资助学生或有困难的人,江冬秀都要无条件照办;而胡适不得喜新厌旧,抛弃发妻。
二人遂得以白头偕老。
预支汪静之稿费1922年,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本爱情诗集《蕙的风》出版了,这不仅是汪静之的倾力之作,也凝结了胡适的心血,是他亲自审阅删改,并作序言,推荐给书局出版的。
胡适对汪静之的帮助远不止于此。
在《蕙的风》刚邮寄给胡适不久,汪静之便写信向胡适借钱。
信中说:“我真有不能维持之危险,只好请你再借20元。
是的,20,要20才够!邮局寄来,越快越好。
你起先借我的40,10元是还上学期的债,30元是暑假内的膳费书费。
”过了两个月,汪静之再次写信给胡适:“我从前预料在现在这时候可以得到《蕙的风》的稿费以供我的需要了,但到了现在,徒然失望……在欠债里生活的我,现在又过不去了,所以又无路可归地找到你了,请快快寄30元来借我罢!”1922年11月汪静之又写信向胡适说道:“你前些时由亚东汇给我的30元钱,还了债就完了。
到如今,新债依然如故。
夏衣早已入了上海的当店,冬衣还睡在杭州的当店里,又需要看书报没钱买。
自去年下半年来,家中没有钱寄我。
请原谅我,我现在还要向你借50元才行。
”不到1年的时间里,汪静之已经向胡适预支了140元,胡适一而再、再而三地满足了汪静之的要求,而《蕙的风》全部稿费是150元。
暗助林语堂林语堂留美期间,经济上遇到困难,便向胡适求助。
胡适自由事例
![胡适自由事例](https://img.taocdn.com/s3/m/a9df354953ea551810a6f524ccbff121dc36c559.png)
胡适自由事例
胡适是中国近代文化史上一位响当当的大师级人物。
他在童年时期便表现出与众不同的禀赋。
他提出了自由主义所应包含的四重含义:一是自由,二是民主,三是容忍反对党,四是和平渐进的改革。
晚年他又强调容忍比自由还要重要。
在胡适看来,容忍是对异己的尊重,对不同意见的承认和接纳。
他曾说过:“我年纪越大,越感觉到容忍比自由还更重要。
” 他认为容忍是一切自由的根本;容忍"异己"是最难得,最不容易养成的雅量。
胡适的自由事例主要体现在他的思想和行动中。
例如,他在留学期间受到了英美式自由主义的影响,并提出了自由主义所应包含的四重含义:一是自由,二是民主,三是容忍反对党,四是和平渐进的改革。
此外,他还曾在《新月》杂志上发表文章,主张言论自由、思想自由、出版自由等。
胡适是一个倡导自由、民主、容忍和和平进步的人。
他用自己的言行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并在中国近代文化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胡适舍爱求名的名人故事
![胡适舍爱求名的名人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39947bba59eef8c75ebfb39b.png)
胡适舍爱求名的名人故事
胡适舍爱求名的名人故事
胡适的三嫂有一个同父异母的妹妹,叫曹佩声,比胡适的年龄约小十岁。
1923 年的夏天,三十刚出头的胡适到杭州疗养,住在烟霞洞,而曹佩声当时正在杭州女子师范学校读书。
一个是“使君有妇”,一个是“罗敷有夫”,在浓妆淡抹总相宜的西子湖边,两人相逢,已是“恨不相逢未嫁时”了。
于是,曹佩声向自己的丈夫提出离婚,并很快办妥了离婚手续,在这种情况下,胡适面临着一个难题。
他的妻子江冬秀不是个普通的旧式女子,也不是软弱可欺的妇女,她为此事常同胡适吵闹,有一次竟拿起裁纸刀向胡适脸上掷去,幸未掷中。
当时的胡适已是很有名气的了,名气与爱情两者不可兼得,最终胡适还是舍爱求名。
这样一来,曹佩声身受的打击可不轻,但她仍在情场失意的情况下发奋读书,后留学美国。
胡适与曹佩声恋爱期间,常常鸿雁传情。
胡适还为曹佩声作了一首诗:咬不开、捶不碎的核儿,
关不住核儿里的一点生意;
百尺的宫墙,千年的礼教,
锁不住一个少年的心!
【胡适舍爱求名的名人故事】
1.胡适的名人故事
2.名人故事:胡适成立怕太太协会
3.名人故事之老舍
4.手的取舍名人故事
5.善于洞察女性需求名人故事
6.胡适名言
7.学生追求名牌英文作文
8.以追求名利为题的作文。
有关胡适的小故事:江冬秀规劝胡适脱离政坛
![有关胡适的小故事:江冬秀规劝胡适脱离政坛](https://img.taocdn.com/s3/m/5b4b15a2b1717fd5360cba1aa8114431b90d8ee9.png)
有关胡适的小故事:江冬秀规劝胡适脱离政坛有关胡适的小故事:江冬秀规劝胡适脱离政坛胡适跟江冬秀共同生活了四十五年。
多次规劝丈夫脱离政坛漩涡,是胡适对江冬秀的特别欣赏之处。
1938年9月17日,国民党政府任命胡适为驻美特命全权大使。
同年10月13日,江冬秀在信中规劝胡适“一定回到学术生活上去”,并恨自己不能多助他一点力。
胡适阅后非常感动,在同年11月24日的复信中发自肺腑地写道:“现在我出来做事,心里常常感觉惭愧,对不住你。
你总劝我不要走上政治路上去,这是你的帮助我。
若是不明大体的女人,一定巴望男人做大官。
你跟我二十年,从来不作这样想,所以我们能一同过苦日子。
所以我给(徐)新六信上说,我颇愧对老妻,这是真心的话。
”1940年4月,国内传出胡适要出任中央研究院院长的消息,有人向江冬秀道贺。
江冬秀立即致函胡适:“你千万那(拿)定主意,不要耳朵软,存棉花。
千万你的终止(宗旨),要那(拿)的定点,不要再把一支(只)脚踏到烂呢(泥)里去了。
再不要走错了路,把你的前半身(生)的苦功放到冰泡(雹)里去了;把你的人格思想毁在这个年(念)头上。
”1947年3月5日,蒋介石致函胡适,推定胡适为国民政府委员。
胡适去南京见蒋介石之前,江冬秀再三叮嘱:“千万不可做官。
”胡第 1 页共2 页适接受了太太跟其他一些友人的规劝,两次恳切陈辞,坚辞国民政府委员,迫使蒋介石于4月19日复电照准。
江冬秀不但不愿意胡适为官,也厌恶儿子从政。
小儿子思杜想学政治,江冬秀写信告诉胡适:“小三死没出息,他要学政治,日后做狗官。
”第 2 页共2 页。
胡适先生二三事读后感200字
![胡适先生二三事读后感200字](https://img.taocdn.com/s3/m/f4557df951e2524de518964bcf84b9d528ea2c3e.png)
胡适先生二三事读后感200字《胡适传》读后感今日完读《胡适传》,一代哲人,为民主、自由而奋争,为国难、民穷而奔波,尽一个知识分子的应尽责任,作为新文化运动的发端人、领军人物,一度曾任驻美大使、北京大学校长的胡适,终生索求,不能实现自己的政治主张。
堪有孔子之“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风骨,其主张的民主、自由、人权的思想及怀疑的精神,他的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治学方法,至今令学人深思。
时代进入二十一世纪,正如毛泽东所言,该是为其正名的时候了。
“说实话,新文化运动他是有功劳的,不能一笔抹煞,应当实事求是。
到了二十一世纪,那时侯,替他恢复名誉吧。
”蒋介石送挽联称其为:“新文化中旧道德的楷模,旧伦理中新思想的师表。
”当是对其比较确切的评价。
胡适常对人言,吾等留学生,在外代表炎黄子孙,不可只图省钱,而须处处注意吾等形象,免为西人歧视也自己留学在外,对胡适当年此言有直接的体会。
身边的一些中国学生,千方百计地省钱,自己衣食节省无可厚非,但寻机贪图小便宜,遭外人背后议论,实在令人为之汗颜我是农村里走出来的孩子,当然不会挥金如土,但因对自己的生活质量有一定要求,而且相信千金散尽还复来,决志不做金钱的奴隶,所以衣食住行各方面都只求称心,不图省钱,由此虽落下个“懂得享受”的恶名,也不以为意。
但即便是如我这般消费,每个月的奖学金还是能颇有结余,而一些中国学生想着靠省下的奖学金将来买房买车,实在令人不解。
且不说现在房价已涨,省下的钱实在杯水车薪,买不了几平米,就算高瞻远瞩,未雨绸缪,也应该是在学业上用功,将来谋个好差使,拿高工资,那才是真正的治本之道。
——胡适当年回国到北大任教的时候,也没听说兜里带了多少钱回来啊。
活着应该享受每一天,年轻的时光更是弥足珍贵,为了三十岁之后的事情,亏待自己大好的年华不说,还养成个小器爱占便宜的毛病,甚至于有失国人脸面。
两相衡量,实在觉得不值。
胡适被后人誉为一代大儒,社会导师,大学问家,学贯中西,但其实他的国学功底一部分是在出国前奠定的,另一部分则是回北大后“补课”的。
百姓故事-胡适洞房考妻
![百姓故事-胡适洞房考妻](https://img.taocdn.com/s3/m/3c1e9f2ea8114431b90dd843.png)
——文章来源网,仅供分享学习参考 1 百姓故事-胡适洞房考妻
胡适留学日本之前,父母替他订了一门亲事,女方是一个大字不识的小脚姑娘。
新派青年胡适当然不满意这门包办的婚姻,但是孝敬的他又不忍心违背父母之命,只好接受并准备教未婚妻识字。
一个中国,一个日本,两人远隔千里,胡适不能面对面、手把手地教未婚妻认字,于是他想出了一个绝招:给姑娘写情书。
这样一来姑娘不认字看不懂书信,只好去求别人来念,这一念,火辣辣的言语肯定会令姑娘脸红心跳,何况这两个人之间的
,这一招十分奏效,当胡适
从家人的来信中得知姑娘已经认认真真地开始识字读书时,心里万分高兴。
不久,胡适回国探亲,迫切地想见上从未谋面的姑娘一面,无奈,深受封建传统影响的姑娘严守妇道,死活不肯在出嫁前见情郎,胡适只得抱憾而去。
一年后,胡适学成归国,不久就与姑娘举行了婚礼。
洞房花烛夜,胡适想到去年她对自己闭门不见的羞辱,不觉心中愤愤难平;转而又想,也不知她文化学得到底怎么样,不妨让我来考考她,如若答不出,趁机也好讥讽她一顿,方解我心头之“恨”。
于是信口拈来:“天上风吹云破,月照我们两个。
问汝去年时,
不曾想,姑娘听了,立刻大声应道: 这份敏捷的应答,令留洋的胡博士几乎大跌眼镜,心中种种的不平与不快纷纷烟消云散,洞房里顿时春意盎然.。
胡适二三事
![胡适二三事](https://img.taocdn.com/s3/m/f3e7c1376d175f0e7cd184254b35eefdc8d315c1.png)
胡适二三事
陈旭;张家俊
【期刊名称】《廉政瞭望》
【年(卷),期】2003(000)006
【摘要】在我国现代史匕,胡适作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人物,不仅学识渊博,而
且他的文学创作也在我国现代史上占据着重要的一席之地。
他曾经在国内、国外及港澳地区,先后获得过52个博士头衔,尽管这些头衔“名誉”的成分很大,但也由此可以看出他在文化方面的造诣和影响。
“五四”时期,胡适曾大力提倡白话文,攻击文言文是“半死文学”,“可读
【总页数】2页(P44-45)
【作者】陈旭;张家俊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825.6
【相关文献】
1.论胡适、郭沫若十二三周岁前所学课程及启示 [J], 廖其发
2.析二三十年代胡适的"全盘西化"论 [J], 周长松
3.二三事二三思 [J], 叶梦窑
4.胡适的一九二三年的下半年 [J], 段怀清
5.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德国汉学对胡适的接受 [J], 范劲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胡适先生二三事
胡先生是安徽徽州绩溪县人,他对于他的乡土念念不忘,常告诉我们他的家乡的情形。
徽州是个闭塞的地方,四面皆山,地瘠民贫,山地多种茶。
每逢收茶季节,茶商经由水路从金华到杭州再到上海求售,所以上海的徽州人特多,号称徽帮,其势力一度不在宁帮之下。
四马路一带就有好几家徽州馆子。
1928年至1929年间,有一天,胡先生特别高兴,请努生、光旦和我到一家徽州馆吃午饭。
上海的徽州馆相当守旧,已经不能和新兴的广东馆、四川馆相比,但是胡先生要我们去尝尝他的家乡风味。
我们一进门,老板一眼望到胡先生,便从柜台后面站起来笑脸相迎,满口的徽州话,我们一点也听不懂。
等我们扶着栏杆上楼的时候,老板对着后面厨房大吼一声。
我们落座之后,胡先生问我们是否听懂了
方才那一声大吼的意义。
我们当然不懂,胡先生说:“他是在喊:&lsquo:绩溪老倌,多加油啊!&rsquo:”原来绩溪是个穷地方,难得吃油大,多加油即是特别优待老乡之意。
果然,那一餐的油不在少。
有两个菜给我的印象特别深:一个是划水鱼,即红烧青鱼尾,鲜嫩无比;一个是生炒蝴蝶面,即什锦炒生面片,非常别致。
缺点是味太咸,油太大。
徽州人聚族而居,胡先生常夸说,姓胡的、姓汪的、姓程的、姓吴的、姓叶的,大概都是徽州的,或是源出于徽州的。
努生调侃地说:“胡先生,如果再扩大研究下去,我们可以说中华民族起源于徽州了。
”相与拊掌大笑。
吾妻季淑是绩溪程氏,我在胡先生座中如遇有徽州客人,胡先生必定这样介绍我:“这是梁某某,我们绩溪的女婿,半个徽州人。
”他的记忆力特别好,他不会忘记提起我的岳家早年在北京开设的程五峰斋,那是一家在北京与胡开文齐名的笔墨店。
胡先生酒量不大,但很喜欢喝酒。
有一次他的朋友结婚,请他证婚,这是他最喜欢做的事,筵席只预备了两桌,礼毕入席,每桌备酒一壶,不到一巡而酒已告罄。
胡先生大呼添酒,侍者表示为难。
主人连忙解释,说新娘是节酒会的会员。
胡先生从怀里掏出现洋一元交付侍者,说:“不干新郎新娘的事,这是我们几个朋友今天高兴,要再喝几杯。
赶快拿酒来。
”主人无可奈何,只好添酒。
事实上胡先生从不闹酒。
1931年春,胡先生由沪赴平,道出青岛,我们请他到青岛大学演讲,他下榻万国疗养院。
讲题是“山东在中国文化里的地位”,就地取材,实在高明之至,对于齐鲁文化的变迁、儒道思想的递嬗,讲得头头是道,听众无不欢喜。
当晚青大设宴,胡先生赶快从袋里摸出一只大金指环给大家传观,上面刻着“戒酒”二字,是胡太太送给他的。
胡先生交游广,应酬多,几乎天天有人邀饮,家里可以无需开伙。
徐志摩曾风趣地说:“我最羡慕我们胡大哥的肠胃,天天酬酢,肠胃居然吃得消!”其实胡先生并不欣赏这种交际性的宴会,只是无法拒绝而已。
1931年6月21日胡先生写信给我,劝我离开青岛到北大教书,他说:“你来了,我陪你喝十碗好酒!”
胡先生住上海极司菲尔路的时候,有一回请“新月社”一些朋友到他家里吃饭,菜是胡太太亲自做的徽州著名的“一品锅”。
一只大铁锅,口径差不多有一英尺,热腾腾的端了上桌,里面还在滚沸,一层鸡,一层鸭,一层肉,点缀着一些蛋皮饺,紧底下是萝卜白菜。
胡先生详细介绍这一品锅,告诉我们这是徽州人家待客的上品,酒菜、饭菜、汤,都在其中矣。
对于胡太太的烹调本领,他是赞不绝口的。
他认为另有一样食品也是非胡太太不能办的,那就是蛋炒饭——饭里看不见蛋而蛋味十足,我虽没有品尝过,可是我早就知道其做法是把饭放在搅好的蛋里拌匀后再下锅炒。
胡先生不以书法名,但是求他写字的人太多,他也喜欢写。
他做中国公学校长的时候,每星期到吴淞三两次,我每次遇见他都是看到他被学生们里三层外三层地密密围绕着。
学生要他写字,学生需要自己备纸和研好的墨。
他未到校之前,桌上已按次序排好一卷一卷的宣纸,一盘一盘的墨汁。
他进屋之后就伸胳膊挽袖子,挥毫落纸如云烟,还要一面和人寒暄,大有手挥五弦目送飞鸿之势。
胡先生的字如其人,清癯消瘦,而且相当工整,从来不肯作行草,一横一捺都拖得很细很长,好像是伸胳膊伸腿的样子。
不像瘦金体,没有那一份劲逸之气,可是不俗。
胡先生说蔡孑民先生的字,也是瘦骨嶙峋,和一般人点翰林时所写的以黑大圆光著名的墨卷迥异其趣,胡先生曾问过他,以他那样的字何以能点翰林,蔡先生答说:“也许是因为当时最流行的是黄山谷的字体罢!”
胡先生最爱写的对联是:“大胆地假设,小心地求证;认真地做事,
严肃地做人。
”我常惋惜,大家都注意上联,而不注意下联。
这一联有如双翼,上联教人求学,下联教人做人,我不知道胡先生这一联产生了多少效果。
这一联教训的意味很浓,胡先生自己亦不讳言他喜欢用教训的口吻。
他常说:“说话而教人相信,必须斩钉截铁,咬牙切齿,翻来覆去。
《圣经》里便是时常使用Verily、Verily以及Thoushalt 等等的字样。
”胡先生说话并不武断,但是语气永远是非常非常坚定的。
胡先生从来不在人背后说人的坏话,而且也不喜欢听人在他面前说别人的坏话。
有一次他听了许多不相干的闲话之后喟然而叹曰:“来说是非者,便是是非人!”相反的,人有一善,胡先生辄津津乐道,真是口角春风。
徐志摩给我的一封信里有“胡圣潘仙”一语,是因为胡先生向有“圣人”之称,潘光旦只有一条腿,可跻身八仙之列,并不完全是戏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