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杭生 社会学概论新修(第三版)重点总结-考试必备

合集下载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第3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社会学研究方法概述【圣才出品】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第3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社会学研究方法概述【圣才出品】

第二十一章社会学研究方法概述21.1复习笔记一、社会学研究方法及其体系1.什么是社会学研究方法(1)社会学研究的方法是一种经验研究的方法,它通过对经验事实的分析来探究社会世界中人们的行为、态度,解释社会现象之间的关系,进而理解我们周围的社会世界,预测社会发展、变迁的趋势。

(2)社会学研究方法与社会学理论的联系①社会学学科体系由社会学理论、社会学分支研究以及社会学研究方法三个主要部分组成,社会学研究方法与其他部分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

②社会学是研究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与机制的综合性具体学科,社会学研究方法就是认识和探索社会良性运行的条件和机制的重要工具与手段。

③社会良性运行理论及其概念、范式为我们提供了观察和认识社会世界的特定视角,对特定的认识任务提出研究目标与研究方向,延伸出具体的研究课题,而运用社会学研究方法则可以具体实施和完成这些课题,形成和产生有关社会世界的知识。

(3)社会学研究方法的特点①社会学研究所讨论和分析的主题是社会的而非纯粹客观的自然现象。

②社会学研究方法具有经验性,它区别于思辨的研究模式。

③社会学研究方法注重研究对象的特殊性和个别性,从而也区别于经济学、历史学的经验研究。

2.社会学研究方法体系社会研究方法体系如图21-1所示。

图21-1社会研究方法体系(1)方法论①方法论是研究方法的原理、原则的体系,它所涉及的主要内容包括社会研究的哲学基础、社会学研究的价值倾向、社会学基本理论范式,以及研究的逻辑体系。

②社会研究的方法论有着两种基本的哲学与价值倾向,即实证主义的方法论和人文主义的方法论。

a.实证主义方法论认为,社会学研究应该仿效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将社会现象当做纯粹客观的现象来测量和分析,通过对社会现象进行具体、客观的观察,对经验事实做出客观的研究结论。

实证主义研究方法所采用的研究方式最为典型的是定量研究。

b.人文主义方法论认为,社会现象和人们的行为与自然界的运动是不相同的,人类自身的特殊性要求我们对社会现象和人类行为的研究采用特殊的方法和视角。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第3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及含考研真题(社区)【圣才出品】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第3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及含考研真题(社区)【圣才出品】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第十三章社区13.1复习笔记一、社区概述1.社区概念的含义(1)社区是进行一定的社会活动、具有某种互动关系和共同文化维系力的人类群体及其活动区域。

一般包括以下四层含义:①社区占有一定的地域,其社区形态都存在于一定的地理空间中。

社区之“区”并不是纯粹的自然地理区域。

社会从社会学的角度看,这个“区”乃指一个人文区位,是社会空间与地理空间的结合。

②社区的存在离不开一定的人群。

人口的数量、集散疏密程度以及人口素质等,都是考察社区人群的重要方面。

③社区中共同生活的人们由于某些共同的利益,面临共同的问题,具有共同的需要而结合起来进行生产和其他活动。

在这一过程中产生了某些共同的行为规范、生活方式及社区意识,构成了社区人群的文化维系力。

④社区的核心内容是社区中人们的各种社会活动及其互动关系。

(2)社区与社会的联系从社区定义的外延看,社区是社会的具体化,是一个特定的地域聚落。

(3)社区与社会的区别①社会中的各种关系尽管纷繁复杂,都并不强调“共同”,社区则十分强调共同的亚文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化和共同的社区意识等等。

②社会不注重地域的概念。

社会空间通常是指人们活动的内容范围以及活动在其中的社会组织;社区空间是社会空间与地理空间两者的结合,既为社区中人群的活动提供了组织空间网,也提供地理的活动区域。

③社区中的各种关系比社会的关系更紧密。

“共生”程度的差异是社区联系较社会更紧密的重要原因之一。

④社区的功能与社会相比具有更为明确和专门化的特征。

从社会结构上看,社区总是作为社会的一个组成部分而存在的中观体系,社会中的人总是生活在一种甚至几种相互交织的社区内。

2.社区的类型(1)传统社区、发展中社区、现代社区或发达社区纵向角度考察的标准主要是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高低,同时兼重时间因素,含有进化论的观点。

可归纳出三种类型:①传统社区。

主要指人类社会发展史上曾出现过的社区的残余形态。

《社会学概论新修》(郑杭生)重点概念

《社会学概论新修》(郑杭生)重点概念

《社会学概论新修》(郑杭生)重点概念汇总第一编社会运行概述1.社会学定义: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社会科学。

2.社会指标、社会指标体系:社会指标,是衡量社会运行和发展过程的综合的质量和数量的标准。

社会指标体系,是指为综合反映和说明社会或某一方面社会状况而设计的一组具有内在联系的社会指标。

3.当前中国社会要实现良性运行,应注意创造哪些条件,研究哪些问题?1)人口条件是社会运行的基础条件之一。

一般的说,数量适度、质量合格、结构合理的人口是社会良性运行的必要条件。

2)生态环境条件是社会运行的另一个基础条件。

人类与其生存环境的协调发展,同样是社会良性运行、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

保护生态环境与控制人口一样,是我国基本国策。

3)经济条件是社会运行的决定性条件。

要实现社会的良性运行,必须有生产力的巨大发展。

4)社会运行的政治条件。

就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来说,政治状况如何,对社会运行有直接的影响。

5)社会运行的文化与心理条件。

如果我们把人口、环境、经济等条件视为社会运行的物质条件,那么文化心理条件则可视为一种精神条件。

6)转型加速期和转型效应。

7)迟发展社会与迟发展效果。

4.社会运行机制:社会运行机制是指人类社会在有规律的运动过程中,影响这种运动的各组成因素的结构、功能及其相互联系,以及这些因素产生影响、发挥功能的作用过程和作用原理。

5.科塞:“社会安全阀”机制:社会安全阀机制:让冲突在一个社会中制度化是非常必要的,它能化解或减弱冲突的力量,使之不至于发展到对社会造成严重震荡的程度,从而保证必要的社会整合。

6.社会整合之:“认同性整合”、“互补性整合”:认同性整合是以共同利益为基础的,当人们将某一种利益与自己的个人利益紧密相连、产生一致性认同时,就会努力去维护这种利益,甚至不惜牺牲个人利益。

在共同利益的引导之下,社会成员将会凝聚为一个联系十分紧密的社会整体,这就是认同性整合。

互补性整合是建立在特殊利益基础之上的,是由于社会成员、社会群体之间的异质性和相互需要而产生的相互依赖关系,这种依赖关系促使社会成员、社会群体凝聚为社会整体。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第3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社会学史与社会运行【圣才出品】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第3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社会学史与社会运行【圣才出品】

第二十五章社会学史与社会运行25.1复习笔记一、西方社会学的历史与现状1.社会学在社会转型中产生法国大革命和产业革命使西方社会发生根本性转型,即由传统的农业社会转变为新兴的工业社会,由封建社会转变为资本主义社会。

资本主义制度确立后,一方面生产力突飞猛进;另一方面,社会运行也暴露出许多弊病和不协调因素。

社会学作为一门不同于其他社会科学的独立的新学科应运而生,并形成两大对立派别:(1)以马克思、恩格斯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社会学,其实质上是一门关于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科学;(2)以孔德为代表的西方社会学,其实质上是以维护资本主义制度为目的,以多方面地研究资本主义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为对象。

2.西方社会学的创立(1)社会学发展概况19世纪30年代至19世纪末叶是西方社会学的创立时期,代表人物有孔德、斯宾塞。

这一时期的特点是:①与哲学关系密切;②受实证主义思潮的影响极大;③创立社会学的目的在于维护、协调现存的社会关系。

(2)孔德的社会学学说①孔德的地位奥古斯特·孔德是法国社会学家,被称之为“社会学之父”。

他致力于建立庞大的实证哲学体系,最先提出和使用了“社会学”的名称,并力图把它建设成为一门研究社会的实证科学。

孔德的代表作为《实证哲学教程》。

②孔德的基本学说a.把社会学界定为研究社会秩序和社会进步的科学,认为整个社会是建立在协调一致的基础之上的,这即为社会秩序,社会变迁中旧的社会秩序被新的社会秩序所取代是社会的进步;b.社会学分为社会静力学和社会动力学两部分,前者着重研究社会体系存在的条件和作用的规律,后者着重研究社会体系的发展与变化的规律;c.提出人类知识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神学阶段”、“形而上学阶段”、“实证阶段”,相对应的社会发展阶段是:“军事时期”、“过渡时期”、“工业时期”,认为当时的社会已进入了工业时期,即科学的实证阶段,是社会发展的最高阶段;d.主张维护资本主义社会制度,以探求资本主义社会协调运行的规律为宗旨。

《社会学概论新修》(郑杭生)重点(打印版)

《社会学概论新修》(郑杭生)重点(打印版)

《社会学概论新修》(郑杭生)重点概念汇总目录第一编社会运行概述第一章社会学的研究对象第一节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社会科学第二节社会学研究对象与社会学其他内容的关系第三节社会学的学科地位第四节社会学与社会第二章社会运行的物质基础第一节人口与社会运行第二节环境与社会运行第三节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与社会运行第三章社会系统与社会运行第一节什么是社会与社会系统第二节社会运行第三节社会学考察社会的几种角度第四章社会运行与社会文化第一节文化的含义及特性第二节文化的类型第三节文化构成与文化分析第四节文化的功能第五章社会学的研究方法第一节社会学方法论第二节社会学研究的过程第三节社会学主要研究方法第四节社会指标第五节抽样技术与数据分析基础第二编社会运行的微观分析第六章社会化与个体化第一节社会化与个体化概要第二节人的社会化第三节人的个体化第七章社会互动第一节社会互动的含义第二节社会互动的过程第三节社会互动研究的主要理论视角第四节社会角色第八章社会网络与社会群体第一节社会网络第二节社会群体第三节初级社会群体第九章家庭、婚姻、性与社会性别第一节研究概述第二节婚姻家庭社会学第三节性社会学第四节性别角色与社会性别第三编社会运行的宏观分析第十章社会组织第一节社会组织概述第二节社会组织目标第三节社会组织结构第四节社会组织理论与管理第十一章社区第一节社区概述第二节农村社区第三节城市社区第四节虚拟社区第十二章社会制度第一节什么是社会制度第二节社会制度的类型及功能第三节制度创新与制度变迁第十三章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第一节社会分层概述第二节社会分层研究的两大理论传统第三节社会分层研究的主要内容第四节我国的阶级阶层状况第五节社会流动第十四章社会变迁与社会现代化第一节社会变迁第二节社会现代化第三节社会现代化过程的基本特征第四节发展中国家现代化的特征第五节我国的现代化进程第十五章城市化第一节城市的起源、演变与城市化第二节城市的空间结构及其变动第三节城市的社会文化特征第四节城市问题与城市规划第十六章集体行为与社会运动第一节集体行为和社会运动的概念及分类第二节集体行为理论第三节社会运动的兴起与发展第四编社会运行与社会建设第十七章社会问题第一节什么是社会问题第二节社会问题的一般特征及其类型第三节社会问题的理论研究第四节社会转型与社会问题第十八章社会控制第一节社会控制概述第二节社会控制体系第三节社会越轨与社会控制第十九章社会政策第一节社会政策的含义与类型第二节社会政策理论的发展第三节社会政策的一般过程第四节中国社会政策的演变与现状第二十章社会建设第一节社会建设的概念第二节社会建设的相关理论第一编社会运行概述1.社会学定义: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社会科学。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第3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及含考研真题(文化与社会运行)【圣才出品】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第3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及含考研真题(文化与社会运行)【圣才出品】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第四章文化与社会运行4.1复习笔记一、文化的含义与特性1.文化的含义(1)德国学者普芬多夫认为,文化是社会人的活动所创造的东西和有赖于人和社会生活而存在的东西的总和。

按照这个定义,文化既包括物质因素,也包括非物质因素。

(2)英国人类学家爱德华·B·泰勒认为,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整体,其中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人作为社会成员之一分子所获得的任何技巧与习惯。

文化的特点是:它是人类后天习得的,它为人类所共同享有。

(3)学者对文化所做定义的共性:①文化是社会成员所享有的一切知识、思想、价值观和物质财富(近似于前述的普芬多夫定义);②文化是在社会互动中产生的,是社会成员在社会化过程中习得的(近似于前述的泰勒定义);③文化是社会成员获得的、经社会认可的、满足生理和精神需要的方式、方法等。

(4)本书的观点。

文化是与自然现象不同的人类社会活动的全部成果,它包括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物质的与非物质的东西。

2.文化的特性(1)文化具有超生理性和超个人性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①文化的超生理性是指任何文化都是人们后天习得的和创造的,文化不能通过生理遗传;②文化的超个人性是指个人虽有接受文化和创造文化的能力,但是形成文化的力量却不在于个人。

(2)文化的复合性任何一种文化现象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由多种文化要素复合在一起。

构成文化复合体的大体上可分为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两大类。

(3)文化的象征性象征性是指文化现象总是具有广泛的意义,文化的意义要远远超出文化现象所直接表现的那个窄小的范围。

文化的象征性充斥于全部社会活动、社会秩序之中。

(4)文化的传递性传递性是指文化一经产生就要被他人模仿、效法、利用。

传递有两个方面:①纵向传递,指人类将文化一代一代地传下去,这种传递在社会学上又称为“社会化”;②横向传递,指文化在不同地域、民族之间的传播。

(5)文化的变迁性与文化堕距①引发文化变迁的因素:a.自然条件的变化;b.不同文化之间的接触,不同国家、民族在技术、生活方式、价值观等方面的交流会引发大的文化变迁;c.发明与发现。

人民大学出版社社会学概论新修复习提纲超级精简版

人民大学出版社社会学概论新修复习提纲超级精简版

社会学概论新修(第三版,郑杭生主编)1.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社会科学。

P82.社会功能:(1)整合的功能(2)交流的功能(3)导向的功能(4)继承和发展的功能P543.试分析血缘,地缘,业缘关系?P65血缘关系:指以血统的或生理的联系为基础而形成的社会关系。

地缘关系:指人类社会的区位结构关系或空间与地理的位置关系。

业缘关系:指以人类广泛的社会分工为基础而形成的复杂的社会关系。

4.泰勒的文化定义: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整体,其中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人作为社会成员之一分子所获得的任何技巧与习惯。

P65特点:它是人类后天习得的,它为人类所共同享有。

5.文化的特性(简答)(1)文化具有超生理性和超个人性;(2)文化的复合性;(3)文化的象征性;(4)文化的传递性;(5)文化的变迁性与文化堕距(简答)P686.文化的区分主文化:是在社会上占主导地位的,为社会上多数人所接受的文化。

亚文化:指仅为社会上一部分成员所接受的或为某一社会群体特有的文化。

民族亚文化,职业亚文化,越轨亚文化。

主文化:指在社会上占主导地位的,对现存社会秩序起着维护,支持作用的文化。

反文化:对现存秩序的背离和否定,是对现存主文化的抵制和对抗。

7.文化的结构:文化特质,文化丛,文化模式。

8.文化丛亦称文化特质丛,指因功能上相互联系而组合成的一组文化特质。

9.文化中心主义:指各个国家,各个民族都常有一种倾向,常易于将自己的生活方式,信仰,价值观,行为习惯看成是最好的,是优于其他人的。

文化相对主义:它认为各种不同的文化模式是不能评价和比较的,因为如果从各种不同的文化模式所赖以生存的环境看,每一种文化模式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它们之间没有优劣之分。

10.文化震惊:指生活在某一种文化中的人,当他初次接触到另一种文化模式时所产生的思想上的混乱与心理上的压力。

文化边际:指文化的边缘地带,或两种文化的交界地带。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第3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及含考研真题(社会角色)【圣才出品】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第3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及含考研真题(社会角色)【圣才出品】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第六章社会角色6.1复习笔记一、社会角色的理论与概念1.社会角色理论四个重要来源(1)芝加哥学派。

米德使用社会角色这一概念旨在说明在人们的交往中可以预见的互动行为模式以及说明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他认为角色是在互动过程中形成的,角色表演并没有一个先定的剧本,文化只能为角色表演规定大致的范围。

(2)人类学视角。

拉尔夫·林顿认为角色可以定义为:在任何特定场合作为文化构成部分提供给行为者的一组规范。

他区分了角色与地位,认为当地位所代表的权利与义务发生效果时即为角色扮演。

(3)“完形主义心理学”。

使用角色概念旨在强调人类的一切心理过程都是通过整合模式的发现与创造而形成的,根据完形主义创造的含义是人类社会行为之基础。

(4)社会戏剧论。

认为角色和角色扮演的概念有助于将人际关系的个人系统置于有意识状态,每个人都在扮演着具有高度创造性的角色。

二战后,许多重要社会学家,如帕森斯、莫顿、达伦多夫、戈夫曼等均对角色理论做出了贡献。

2.社会角色概念社会角色是指与人们的某种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与行为模式,它是人们对具有特定身份的人的行为期望,它构成社会群体或组织的基础。

具体说来,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它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含义:(1)角色是社会地位的外在表现社会地位是人们在社会关系体系中所处的位置。

社会地位要通过角色来表现,角色是地位的外在的、动态的表现形式,而地位则是角色的内在依据。

(2)角色是人们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和行为模式任何一种社会角色总是与一系列的行为模式相联系的。

首先是一系列的权利,即这种角色有权要求别人进行某种活动,其次是一系列的义务,即别人有权要求这种角色进行某些活动、表现出某种行为。

长期的社会生活使各种角色形成了一整套各具特色的行为模式,这要求承担特定角色的人学会特定的待人处世的方法。

(3)角色是人们对于处在特定地位上的人们行为的期待社会角色总是与一定的行为模式相联系,当人们知道某人处在某种地位上时,便预先就期望他具备一套与此地位相一致的行为模式——角色。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第3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社会控制【圣才出品】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第3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社会控制【圣才出品】

第十八章社会控制18.1复习笔记一、社会控制概述1.什么是社会控制(1)社会控制最早由美国社会学家罗斯提出,他认为社会控制是一种有意识、有目的的社会统治。

包括三类:①对于意志的社会控制;②对于情感的社会控制;③对于判断的社会控制。

(2)广义和狭义的社会控制①广义的社会控制是指社会组织体系运用社会规范以及与之相应的手段和方式,对社会成员(包括社会个体、社会群体及社会组织)的社会行为及价值观念进行指导和约束,对各类社会关系进行调节和制约的过程。

社会学研究中一般在广义上使用社会控制这一概念。

②狭义的社会控制是指对社会越轨者施以社会惩罚和重新教育的过程。

2.社会控制的一般特征及其类型(1)社会控制的一般特征①社会控制具有普遍性与阶级性(从社会控制的本质看)社会控制的普遍性是指社会控制作为一种维系社会秩序的必不可少的机制,存在于任何社会、任何历史时代之中。

进入阶级社会以后,社会控制还表现为阶级性。

作为上层建筑的一个组成部分,社会控制的内容和形式始终体现了统治阶级的利益和意志。

②社会控制具有统一性与强制性(从社会控制的方式看)a.社会控制的统一性表现为三个方面:第一,是社会控制体系内各种控制手段的统一性,即各种控制手段是互为补充、协调一致的;第二,是社会控制范围的统一性,即社会控制的有效范围是整个社会,而不仅仅只是对其中的某一部分实施控制;第三,是社会控制准则的统一性,即社会控制的准则对于全体社会成员是一致的、无偏无倚的,不允许有超然于社会控制准则之外的社会特权阶层。

b.社会控制的强制性既是阶级性的需要,又是统一性的保证,表现在:第一,在阶级社会,社会控制在很大程度上是阶级压迫的集中体现,因而它具有强制性,即强迫被统治阶级服从统治阶级的意志;第二,强制性是统一性和正常的社会秩序的保证。

③社会控制具有多重性与闭环性(从社会控制的作用及其过程看)a.社会控制的多重性是指各种控制手段的控制作用叠加在控制对象之上,使他们同时受到多种控制手段的作用;b.社会控制的闭环性是指社会控制系统是具有反馈回路的闭环控制系统。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第3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家庭、婚姻、性与社会性别【圣才出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第3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家庭、婚姻、性与社会性别【圣才出

第九章家庭、婚姻、性与社会性别9.1复习笔记一、研究概述1.研究对象与意义(1)研究对象家庭、婚姻、性与社会性别被视为人类“初级生活圈”。

它们是最深刻、最直接、最重要的人类关系。

家庭、婚姻、性与社会性别可以用图9-1来表述,它可以看做是社会学在这一领域中的基本研究对象。

图9-1(2)研究意义家庭、婚姻、性与社会性别既是历史演变的产物与见证,又是社会文化发展中的能动因素,尤其是在这一领域中,人类所关心的一些最根本的问题。

社会学对“初级生活圈”的研究,不仅是本学科完善和发展的必需,也是与其他学科交叉渗透综合的最佳突破口之一。

2.研究的独特角度(1)从个人活动的角度来看,家庭、婚姻、性与社会性别都是个人选择与行为的结果,表现为一种客观存在的生活实体。

(2)从社会运行的角度来看,家庭、婚姻、性与社会性别都是社会管理的产物,表现为一种强制式的社会设置。

仅对生活实体的研究主要是心理诸学科的任务,仅对社会设置的研究则主要是法律诸学科的侧重方向。

社会学必须吸收和兼容它们的研究,确保从自己的基本假设出发,重点研究在同一载体内,生活实体与社会设置之间的运行机制与过程。

家庭、婚姻、性与社会性别的现实存在形态,往往是生活实体与社会设置之间相互作用的妥协产物。

这就是社会学研究这一领域时所应该具有的基本角度。

二、婚姻家庭社会学1.定义(1)婚姻①作为个人活动结果的生活实体,其定义可以概括为:持续的性关系+共同生活。

②作为社会设置的婚姻,则是指:a.两个人按照社会所要求的契约关系和程序来组建共同生活;b.双方都与对方原来的家庭结成确定的关系。

(2)家庭①作为生活实体,其定义可以概括为:实体婚姻+孩子+生活共同体;②作为社会设置,家庭的定义强调的是:血缘+供养+继承,以及由此所产生的各种权利义务关系。

(3)家庭的类型①核心家庭,又称夫妇家庭,就是只有父母与未婚子女共同居住和生活。

它有三种具体形式:仅由夫妻组成、夫妻加未婚子女(含领养子女)、仅有父或母与子女(单亲家庭)。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第3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第(24-25)章【圣才出品】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第3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第(24-25)章【圣才出品】

第二十四章社会指标24.1复习笔记一、社会指标的定义与特点1.社会指标的定义社会指标,是指一定社会过程的综合的质量和数量特征,是衡量社会状况的尺度,是预测社会后果的重要手段。

2.社会指标的特点(1)具体性社会指标在再现社会现象、社会规律时,不能是一般化的、含混不清的,而必须是具体的、明确的。

指标的本质在于给具体的事物以明确的规定性。

这一特点有助于克服传统上仅凭演绎、推理等方式进行研究与决策的缺陷。

(2)定量性人们创造社会指标的基本目的,就是要把复杂的社会现象变为可以量度、计算、比较的数字、数据、符号。

量化的尺度是多样的,包括类别尺度、等级尺度、等距尺度和等比尺度。

这一特点使社会指标与一般的非量化评价方法区分开来。

(3)易于解释性社会指标在反映社会现象时,注重于向人们解释和说明,是指引人们了解社会的标志,使人们看了它就有所醒悟、有所启发。

(4)时间性社会指标的数据都是暂时的,都只是对社会某一个时期,甚至某一时点的状况的反映。

因此,随着时间的流逝,必须不断获得新的社会指标数据。

(5)综合性社会指标表现社会或某一方面的总体现象,而不是单个的个体现象。

社会指标的基本作用是要对社会活动的内在联系即规律有所解释和说明,只有综合性的数据,才可能对这种较大范围的社会现象做出说明,单个的个体指标很难说明规律性的问题。

(6)理论与实际的结合性社会指标不是理论,但往往是人们根据某种理论而设计出来的。

一方面,社会指标常常把一定的理论包含于自身之中;另一方面,社会指标是对社会的最直接的反映。

因此,社会指标既具有理论的特点,又具有实际的特点,是两者的结合。

二、社会指标的类型与功能1.社会指标的类型表24-1社会指标的类型类别定义特点描述性指标是对社会客观现象的描述没有与一定的理论、模型、目标相联系,仅仅能反映出社会事实本身,并不能说明其价值的状况评价性指标(分析性、诊断性指标)是指能反映出社会发展、社会效果、社会影响在某些方面的利弊得失的指标通常是人们按照某种目的将两种以上的社会现象作比较而得出的,完成着说明社会现象的功能观察性指标(信息性指标)是指人们对于现状或已经发生了的社会现象的描述或评价作用在于理解过去和及时反映现在计划性指标(预测是指人们在了解过去和现在的基性指标)础上对未来的预测投入指标是指在某一社会过程中发挥作用的“可供资源”投入—产出指标与社会政策联系密切,为决策提供了理论模型生产量指标是指工作量或承担的次数产出指标(结果性指标)主要用以评价社会政策或措施的结果肯定指标(社会进步或发展指标)反映社会的好的一面,是人们所希望发展的指标否定指标(问题性指标)是人们不希望发展的,它们的上升标志着社会否定因素的增加中性指标是指与人们的价值取向、人们的愿望没有直接利害关系的指标本身并不能说明社会进步与否客观指标(非感觉指标)是指反映客观社会现象的指标主观指标(感觉指标)是人们对客观社会现象的感受表现为人们的心理状态、情绪、愿望和满意程度等经济指标社会统计指标体系基本上不包括经济统计指标,它反映除经济以外的社会现象非经济指标2.社会指标的功能(1)反映的功能反映社会状态是社会指标最基本的功能。

社会学概论新修第三版郑杭生考研整理重点

社会学概论新修第三版郑杭生考研整理重点

社会学概论新修第三版杭生考研重点整理一、全部名词解释第一章1.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的社会科学。

这个定义的观点浓缩为社会运行论。

2.社会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特定的社会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三大系统之间以与各系统不同部分,不同层次之间的相互促进,而社会障碍、失调等因素被控制在最小限度和最小的围之。

是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互适应的体现。

是社会运行和发展的理想模式,因程度不同表现多样性。

3.社会的中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社会运行有障碍,发展不甚平衡,包含较多较明显的不协调因素,但他们未危害,破坏社会的常态运行。

可称“有障碍的常态运行”。

是一种良性,恶性运行之间、协调,畸形发展之间的中间状态,是一种不稳定状况,可能向前进、进化,可能向后者退化。

4.社会的恶性运行和协调发展:指社会运行发生严重障碍,离轨失控。

5.教育社会学: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角度来研究教育现象的边缘性科学。

第二章6.社会要素:要素是指,必要因素,一个都不能少,文本把社会要素归纳为:地理的要素、生物的要素、心理等要素、文化的要素。

7.硬控制:指控制的手段和方式都依赖于社会组织的强制力实施的控制。

国家,法律,纪律等。

8.软控制:指不依靠强制力,而依靠社会舆论,社会心理、社会大众传播工具等进行的控制,所以又叫舆论控制、心理控制,使用风俗、道德、信仰、信念等手段。

9.转型效应:主要指由社会体制、社会结构等转换的不同步性而对社会运行产生的影响和制约。

10.机制:亦称机理,原意指机器的构造和工作原理,在自然科学中引申为事物或自然现象的作用原理、作用过程与其功能。

基本含义:(1)指事物各组成要素的相互联系,即构造。

(2)指事物在有规律的运动中发挥的作用,效应,即功能。

(3)指发挥功能的作用过程和作用原理。

机制就是“带规律的模式”。

11.◇社会运行机制:指人类社会在有规律的运行过程中,影响这种运动的各组成因素的结构、功能与其相互联系,以与这些因素产生影响发挥功能的作用过程和作用原理,简说,社会运行“带规律性的模式”。

《社会学概论新修》重点

《社会学概论新修》重点

《社会学概论新修》(郑杭生)重点概念汇总目录第一编社会运行概述第一章社会学得研究对象第一节社会学就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与协调发展得条件与机制得综合性具体社会科学第二节社会学研究对象与社会学其她内容得关系第三节社会学得学科地位第四节社会学与社会第二章社会运行得物质基础第一节人口与社会运行第二节环境与社会运行第三节物质资料得生产方式与社会运行第三章社会系统与社会运行第一节什么就是社会与社会系统第二节社会运行第三节社会学考察社会得几种角度第四章社会运行与社会文化第一节文化得含义及特性第二节文化得类型第三节文化构成与文化分析第四节文化得功能第五章社会学得研究方法第一节社会学方法论第二节社会学研究得过程第三节社会学主要研究方法第四节社会指标第五节抽样技术与数据分析基础第二编社会运行得微观分析第六章社会化与个体化第一节社会化与个体化概要第二节人得社会化第三节人得个体化第七章社会互动第一节社会互动得含义第二节社会互动得过程第三节社会互动研究得主要理论视角第四节社会角色第八章社会网络与社会群体第一节社会网络第二节社会群体第三节初级社会群体第九章家庭、婚姻、性与社会性别第一节研究概述第二节婚姻家庭社会学第三节性社会学第四节性别角色与社会性别第三编社会运行得宏观分析第十章社会组织第一节社会组织概述第二节社会组织目标第三节社会组织结构第四节社会组织理论与管理第十一章社区第一节社区概述第二节农村社区第三节城市社区第四节虚拟社区第十二章社会制度第一节什么就是社会制度第二节社会制度得类型及功能第三节制度创新与制度变迁第十三章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第一节社会分层概述第二节社会分层研究得两大理论传统第三节社会分层研究得主要内容第四节我国得阶级阶层状况第五节社会流动第十四章社会变迁与社会现代化第一节社会变迁第二节社会现代化第三节社会现代化过程得基本特征第四节发展中国家现代化得特征第五节我国得现代化进程第十五章城市化第一节城市得起源、演变与城市化第二节城市得空间结构及其变动第三节城市得社会文化特征第四节城市问题与城市规划第十六章集体行为与社会运动第一节集体行为与社会运动得概念及分类第二节集体行为理论第三节社会运动得兴起与发展第四编社会运行与社会建设第十七章社会问题第一节什么就是社会问题第二节社会问题得一般特征及其类型第三节社会问题得理论研究第四节社会转型与社会问题第十八章社会控制第一节社会控制概述第二节社会控制体系第三节社会越轨与社会控制第十九章社会政策第一节社会政策得含义与类型第二节社会政策理论得发展第三节社会政策得一般过程第四节中国社会政策得演变与现状第二十章社会建设第一节社会建设得概念第二节社会建设得相关理论第一编社会运行概述1。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第3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圣才出品】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第3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圣才出品】

第一章社会学的研究对象1.1复习笔记一、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社会科学1.社会学的提出“社会学”一词最早由孔德在1838年出版的《实证哲学教程》中正式提出。

社会运行论认为,社会学是指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社会科学。

社会学的对象是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

2.社会运行的条件和机制作为社会学对象的历史时代根据(1)18、19世纪的两大革命对社会学研究对象的影响18、19世纪的两大革命(法国大革命和英国产业革命)是社会运行的条件和机制作为社会学研究对象的历史时代根据。

①社会转型对社会发展的积极影响两大革命使社会从生产力到生产关系、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从思想观念到政治制度都发生了变化,突出表现为工业化和都市化以及与此相联系的社会问题的产生,对社会学的产生有着直接的影响。

因此,社会学从一开始就是社会转型的产物。

②社会转型对社会发展的负面影响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并没有带来普遍的“自由、平等、博爱”,却暴露出社会的许多弊病、祸害和恶性循环,如经济危机、贫富差距、劳资矛盾等。

这些社会运行和发展中的障碍和不协调,提出了资本主义社会能否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问题。

对于作为时代的实践要求的社会运行和发展的问题,特别是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问题,就是在这个背景下提出的。

(2)英克尔斯关于社会学研究对象的观点美国社会学家英克尔斯指出了给社会学下定义的三条途径:①历史的途径(创始人说了些什么)。

从根本上说是提出了争取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避免社会恶性循环和畸形发展的问题。

②经验的途径(当代社会学家在做什么)。

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越来越复杂、越分越细微,系统里有小系统,部门里有小部门,因此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问题也就越来越重要。

③分析的途径(理性指示什么)。

(3)思想材料在形成社会学过程中的重要作用①社会学的史前阶段历代思想家在其哲学、政治和伦理观点中包含着社会思想。

社会学概论新修 重点笔记

社会学概论新修 重点笔记

《社会学概论新修》(修订本),郑杭生主编,重点章节为:第四章和第十五章第一章社会学的研究对象1."社会学"词源:社会学这个词是由法国实证主义哲学家、社会学家奥古斯特·孔德(1798-1857)在《实证哲学教程》中首先提出的,是为了表明一门用实证方法研究社会现象基本规律的独立学科,以区别于那种思辩的社会哲学或历史哲学。

2.社会学的定义: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社会科学。

3、社会学的诞生条件:社会历史背景(1)18、19世纪以英国的产业革命和法国大革命为起点的欧洲社会大变革,使社会从传统的封建社会转型为现代的资本主义社会。

两大革命使社会从生产力到生产关系、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从思想观念到政治制度都发生了变化。

突出的表现在于工业化(机器大工业普遍地代替工场手工业)和城市化(城市的规模扩大,作用也增大等)以及与此相联系的社会问题的产生。

这些都对社会学的产生有着直接的影响。

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社会学从一开始就是社会转型的产物。

(2)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并没有真正建立起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所预言的"自由、平等、博爱"的"理想王国",相反却越来越暴露出这一社会许多弊病、祸害和恶性循环,如加剧了贫富之间的差距、劳资双方的对立等。

因此,时代呼唤着社会学的产生,来研究并解决这些社会问题。

科学思想资料(1)历代思想家在其哲学、政治和伦理观点中包含的社会思想。

(2)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经济学和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是整个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也是其他社会学的思想来源。

(3)自然科学成就及其方法的影响。

细胞、能量守恒和转化规律、生物进化等三大发现,既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自然科学基础,也是孔德、斯宾塞等创始人解释社会结构、社会变迁的工具。

(4)从17世纪在英国发源至19世纪的早期社会统计调查和定量分析,也为社会学的调查研究方法。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第3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十九章 社会政策——第二十一章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第3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十九章 社会政策——第二十一章

第十九章社会政策19.1复习笔记一、社会政策概述1.社会政策概念的界定社会政策是国家或政府为解决社会问题、改善社会环境、促进社会公正与社会进步而采取的各种原则或方针。

2.社会政策的分类(1)依范围划分①广义的社会政策是将一国所有的政策都包括进来。

这种广义的社会政策,实际上便是通常所说的国策。

②狭义的社会政策仅针对社会病态现象,范围要小得多。

有时专指以救助需要社会扶持的特定人群的政策而言,如济贫政策、儿童福利政策。

(2)依对象划分由于社会问题的复杂性,以此标准来给社会政策分类将非常困难,各国常用的划分类型包括:①犯罪或刑罚政策;②人口政策;③农民政策;④劳工政策;⑤救济或公共救助政策;⑥就业政策;⑦住宅政策;⑧社会保障政策。

(3)依层次划分①总政策又称元政策,是一个国家的带全局性、根本性、决定社会发展基本方向的政策。

②基本政策是次于总政策而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方面起主导作用的实质性政策。

基本政策处于中间层次,它一方面是根据某一方面社会问题的实际,对总政策的细化;另一方面,它又是具体政策的依据和原则,对后者起指导作用。

③具体政策是实现基本政策目标的手段,抑或说是基本政策的具体规定,是为落实基本政策而制定的具体实施细则。

3.社会政策的性质(1)权威性。

社会政策是由特定的主体制定与执行的,体现统治阶级的意志,具有法定的权威性。

(2)价值性。

社会政策具有特定的价值取向,要实现特定的目标或目的。

(3)政治性。

社会政策的决策是一种政治过程,按照政治的程序和原则运转。

(4)原则性。

社会政策是解决或应对社会问题的基本原则或方针,属于原则性的规定。

(5)强制性。

社会政策作为一种规范或准则,带有强制性,必须为目标群体所遵守。

(6)时代性。

社会政策务求适应时代需要。

(7)可行性。

社会政策的目标应当切实可行。

(8)具体性。

每一种社会政策都针对特定的社会问题,且都有具体的政策目标。

二、社会政策的制定1.确认政策问题(1)确认政策问题是政策制定过程的第一个环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会概论新修(第三版)郑杭生第一章社会学概论1.社会学历史发展过程中的经典人物:⑴奥古斯特·孔德:孔德创造了社会学这个词。

他认为,社会学的目标是去发现社会的“不可更改的规律”,在此基础上可以建立新的秩序。

⑵赫伯特·斯宾塞:他提出了社会像一个有机体——一个自我管理的体系的思想。

斯宾塞提出社会就像物种那样,由简单向复杂进化。

斯宾塞反对政府干预社会事务,因为他认为这种干预会阻碍这些自然发展规律。

⑶埃米尔·迪尔凯姆:迪尔凯姆提出,社会学主要应关注于他所谓的“社会事实”。

他坚持认为要用其他社会事实来解释社会事实,而不是用生理的、心理的特征来解释。

2.社会的含义:从内在本质来看,社会就是以生产关系为基础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从外在形态来看,社会就是人和自然环境以及人和人之间有机结合而成的共同体。

社会的特点:(1)社会是由人群组成的(2)社会以人与人的交往为纽带(3)社会是有文化、有组织系统(4)社会是以人们的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的(5)社会系统具有心里的、精神的联系(6)社会系统是一个具有主动性、创造性和改造能力的活的机体。

社会的功能:(1)整合的功能(2)交流的功能(3)导向的功能(4)继承和发展的功能3.社会学的概念:是用文字来概括地说明一个概念内涵与外延,将概念所指的某类现象与其他现象区分开来,是对某类事物或现象共同本质的概括。

第二章文化4.文化的含义:文化是人类群体或社会的共享成果,这些共有产物不仅仅包括价值观、语言、知识,而且包括物质对象,即包括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物质的与非物质的东西。

5.文化的特征:⑴文化具有超生理性和超个人性。

⑵文化的复合性。

⑶文化的象征性。

⑷文化的传递性。

“文化反哺”⑸文化的变迁性与文化堕距。

6.符号的含义:符号是指一群人所认可的任何能有意义地表达其自身之外的事物的东西。

7.语言:定义语言是指人们所使用的口头和书面的言说方式,它是我们最重要的符号系统。

两个要素:意义、物质形式。

9.主文化与亚文化:主文化:⑴是在社会上占主导地位的,为社会上多数人所接受的文化。

⑵亚文化:指仅为社会上一部分成员所接受的或为某一社会群体特有的文化。

10.亚文化的类别:(1)民族亚文化:是为社会中少数民族群体所特有的文化。

(2)职业亚文化:为各种职业群体特有的文化。

(3)越轨亚文化:为一些反社会集团所特有的文化。

11.主文化与反文化:⑴主文化:指在社会中占主导地位,对现存社会秩序起着维护、支持作用的文化。

⑵反文化:对现存秩序的背离和否定,是对现存文化的抵制和对抗。

13.文化的功能:(1)文化的识别功能(2)文化的教化功能(3)文化整合功能(4)文化的知识功能。

第三章社会角色14.角色:是对群体或社会中具有某一特定身份的人的行为期待。

15.角色丛:个人处于某一位置所拥有的角色总和被称为角色丛或角色集。

16.血缘、地缘、业缘:(1)血缘关系:指以血统的或生理的联系为基础形成的社会关系。

(2)地缘关系:指人类社会的区位结构或空间与地理位置关系。

(3)业缘关系:以人们广泛的社会分工为基础而形成的复杂的社会关系。

第四章社会化17.社会化:指个体在与社会的互动过程中,逐渐养成独特的个性和人格,从生物人转变成社会人,并通过社会文化的内化和角色知识的学习,逐渐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

18.社会化的类型:(1)初次社会化(初始社会化)(儿童期):其主要任务是向儿童传授语言和其他认知本领,使其内化社会文化规范和价值标准,能够正确理解社会关于各种角色的期望和要求。

(2)预期的社会化(青年期):内容是人格、生活技能、社会知识技能。

(3)发展社会化(继续、次级、成人社会化):有两种情况:一方面继续学习、掌握原有的社会知识,另一方面不断地学习新产生的知识以继续适应社会的需要。

(4)逆向社会化:是老年人从年轻人那里学习知识、规范的过程。

(5)再社会化:是一种能产生与以前的社会不一致的价值观和行为的社会化过程。

19.社会化的作用:(1)使个人得以适应社会,参与社会生活,在社会环境中独立生存。

(2)维持社会正常运行、延续、发展。

21.(查尔斯·库利)镜中我理论:自我作为一种社会的产物,它的出现有三个阶段:首先,我们察觉到我们在他人面前的行为方式;其次,我们领悟了别人对我们行为的判断;第三,基于对他人反应的理解,我们评价我们的行为。

第五章社会角色22.社会角色理论:(1)角色过程理论(乔治·米德):这个理论预设了社会先于个体, 而个体通过社会化从自我中逐渐分离出一个外化的自我来顺应这个社会, 结果这种顺应外化为符合他人期待的社会角色。

米德认为角色是在互动过程中形成的。

(2)结构角色理论:[美】林顿提出角色是地位的动态体现。

(3)角色表演理论(戈夫曼):这一理论认为,角色和角色扮演的概念有助于将人际关系的个人系统置于有意识状态。

社会是一个大舞台,每个人都在扮演着具有高度创造性的角色。

23.社会角色:是指与人们的某种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与行为模式,它是人们对具有特定身份的人的行为期待,它构成社会群体或组织的基础。

24.社会角色的特征:(1)规范性;(2)期待性;(3)发展性;(4)基础性。

25.先赋角色与自致角色: (1)先赋角色,亦称归属角色,是指建立在遗传、血缘等先天的或生理的因素基础上的社会角色。

先赋角色又分为两种类型:①先天性的先赋角色;②制度性先赋角色。

(2)自致角色又叫成就角色或自获角色,指主要是通过个人在后天的活动和努力而获得的社会角色。

26.社会角色的类型: (1)先赋角色与自致角色(2)自觉的角色与不自觉的角色(3)规定性角色与开放性角色(4)功利性角色与表现性角色。

27.社会角色的扮演过程:首先是角色期待,也叫角色期望,即社会对某一角色的行为的期待和要求。

其次是角色领悟,又叫角色认知,指角色扮演者对其角色规范和角色要求的认识和理解。

最后,角色实践,又叫角色行为,是角色扮演的实际过程或活动。

28.社会角色失调: (1)角色冲突是指在社会角色扮演中,在角色之间或角色内部发生了矛盾、对立和抵触,妨碍了角色扮演的顺利进行。

它有两类:①角色间的冲突;②角色内冲突.(2)角色不清是指社会大众或角色的扮演着对于某一角色的行为标准不清楚,不知道这一角色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和怎么去做。

(3)角色中断指个人前后相继所承担的两种角色之间发生了矛盾的现象。

(4)角色失败是指由于多种原因使角色的扮演者无法进行成功的表演,最后不得不半途终止表演。

29.角色扮演失调问题的解决:1、认识你自己。

2、选择你自己。

3、把握你自己。

第六章社会互动30.社会互动:社会互动是指社会上人与人、群体与群体之间通过信息的传播,发生相互依赖性的社会交往活动。

31.符号的含义:符号是指一群人所认可的任何能有意义地表达其自身之外的事物的东西。

32.符号互动理论(乔治·赫伯特·米德): (1)米德的研究集中在他所认为的人类行为的基本单位,即行动。

按照他的观点,行动是指某个人在特定情境下的全部反应。

它不仅包括人们的实际行为,而且包括他们对环境中特定事物和人的注意,以及他们对那些事物或人的感觉和想法.(2)米德强调自我,认为我们经常与“自我”交流。

他认为人类互动在很大程度上受文化意义的影响,并且多数文化意义是有象征性的。

人类互动是基于有意义的符号之上的一种行动过程。

33.参照群体理论:是指个体在心理上所从属的群体,是个人认同的为其树立和维持各种标准、提供比较框架的群体。

作用:(1)规范作用;(2)比较作用。

34.集体行为的涵义:指那些具有一定规模的、相对来说是自发的、无组织的群体的思维、情感和行为方式。

35.集体行为的条件(斯梅尔塞基本条件说): (1)环境条件(2)结构性压力(3)普遍情绪的产生或共同信念的形成(4)诱发因素(5)行为动员.(6)社会控制能力.36.(塔尔德的认识)模仿理论:当人们面临突发事件时,他们往往会处于丧失理智状态,失去自我控制能力,出现哭泣、吼叫、模仿等简单的初级行为。

感染理论:认为集合行为是人们情绪感染的结果。

紧急规范论:在集合行为中虽然没有群体规范,但面临突发事件时,人们之间通过互动会产生一种“紧急规范”。

匿名理论:认为集合行为中个体之所以会做出平时很少出现甚至根本没有做过的越轨行为,是因为他处于匿名地位。

控制转让理论:这种观点认为,正常情况下,每个行动者都控制着自己的行为,而在集合行为中,行动者已经把对自身行为的控制转让给他人。

37.流行:是指一个时期内在社会上流传很广、盛行一时的外表和行为的风格,是一段时间内人们广为崇尚的生活模式。

38.时尚:是指在一定时期内社会生活中的一种非常规的行为模式的流行现象。

第七章社会群体39.社会群体定义:是指两个或更多的人,他们有共同的认同及某种团结一致的感觉,对群体中每个人的行为都有相同而确定的目标和期望。

40.社会群体内涵: (1)广义上的社会群体,泛指一切通过持续的社会互动或社会关系结合一起进行共同活动,并有着共同利益的人类集合行为,(2)狭义上的社会群体,指由持续的直接的交往联系起来的具有共同利益的人群.41.社会群体的特征: (1)有明确的成员关系(2)有持续的相互交往。

(3)有一致的群体意识和规范(4)有一定的分工协作(5)有一致行动的能力。

42.群体规范:指在某一特定群体活动中,被认为是合适的成员行为的一种期望,是群体所确定的一种标准化的观念。

群体规范在群体成员的共同活动中一经形成,便具有一种公认的社会力量,并不断内化为人们的心理尺度,成为对各种言行的判断标准。

群体规范的效用也有一定的范围。

如果范围压力超出群体多数成员所能承受的程度,规范的效力就会减弱乃至消失。

43.群体决策:指在群体活动中,群体针对遇到的问题而做出的判断和决定的过程,是群体发挥作用的重要步骤。

群体决策的几个阶段:(1)收集信息(2)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评价(3)做出决定。

44.初级群体:是一个相对较小,有多重目的的群体,在初级群体中的互动是亲密无间的,并存在一种强烈的群体认同感。

45.初级群体的特点:(1)成员有限(2)成员间有直接的、经常的面对面互动(3)成员间相互相互扮演多重角色,表现了全部个性(4)成员间的交往富于感情(5)成员难以替代(6)群体整合程度高(7)群体控制依靠非正式手段。

46.初级群体形成的条件:(1)活动空间接近(2)接触时间长(3)相互交往比较自由,不受够多的拘束(4)交往各方角色、地位间的社会差异较小。

47.初级群体的功能:(1)正功能:①承担着社会化的任务②满足人们的情感需要③有助于维护社会秩序。

(2)负功能:①从微观心理角度看,初级群体可能压抑个性的形成和个人积极性的发挥,限制个人的社会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