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指南中甲状腺癌颈淋巴结清扫手术范围及指征变迁(最新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内外指南中甲状腺癌颈淋巴结清扫手术范围及指征变迁(最新版)
摘要
颈淋巴结清扫术是治疗甲状腺癌颈淋巴结转移的主要手段,不规范的颈淋巴结清扫术会导致转移淋巴结残留,增加复发风险,降低存活率。随着越来越多具有高质量循证医学证据的文献发表,相关指南中颈淋巴结清扫部分也在不断更新。
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PTC)容易发生颈淋巴结转移,合理、规范的颈淋巴结清扫术是其治疗的首选方法。随着循证医学证据的不断增加,各指南也根据不同时期的研究结果不断更新,颈淋巴结清扫术的范围及指征日趋明朗。本文对国内外甲状腺癌相关诊治指南各历史版本中的变化进行对比,旨在规范颈淋巴结清扫术的手术范围及手术指征。
1 美国甲状腺学会(American Thyroid Association,ATA)
ATA于1996年发布了首版《甲状腺结节和分化型甲状腺癌治疗指南》,并分别于2006年、2009年和2015年更新[1-4]。自2009年版起至今,ATA指南定义的中央区淋巴结清扫(central neck dissection,CND)范围为Ⅵ区,上界为舌骨,两侧界为颈总动脉内侧缘,下界为胸骨切迹,并不包括Ⅶ区。美国头颈外科学会既往认为中央区范围仅为Ⅵ区,下界为胸骨切迹,因为Ⅶ区属于纵隔淋巴结,
不属于传统意义上的颈部结构[5]。但是在其2008年关于颈淋巴结清扫的共识中阐述了新观点,即Ⅶ区是气管前和气管旁淋巴结向无名动脉延续的上纵隔淋巴结,这部分淋巴结可以经颈部入路切除,因此,Ⅶ区属于中央区,其下界为无名动脉[6]。2009年ATA发布的颈部中央区淋巴结清扫共识中引用了此观点,即中央区下界为无名动脉,包括Ⅵ区与Ⅶ区,两者以胸骨切迹为界[7]。
颈侧区淋巴结清扫(lateral neck dissection,LND)范围经历了多次变动,George Crile最早报道了根治性颈淋巴结清扫术,范围包括Ⅰ~Ⅴ区,同时切除颈内静脉、副神经和胸锁乳突肌。但针对预后较好的PTC,这种术式因创伤大、并发症多、病人术后生活质量差而开始受到质疑。这种情况下,改良型颈淋巴结清扫术应运而生,在清扫范围不变的情况下保留颈内静脉、副神经和胸锁乳突肌(三保留)[8]。PTC淋巴结转移以Ⅱ~Ⅳ区为主,其中Ⅲ、Ⅳ区最常见,Ⅰ区极少发生颈淋巴结转移,因此,一般不需要清扫Ⅰ区。LND最常见的并发症为副神经损伤,主要发生在Ⅱb区和Ⅴa区。研究显示颈侧区≥2区域有淋巴结转移或Ⅱa区淋巴结转移是Ⅱb区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9];Ⅴ区淋巴结转移发生率明显低于Ⅱ~Ⅳ区,但仍可高达20%以上,且主要发生于Ⅴb区[10]。因此,2012年ATA LND 共识推荐对存在颈侧区淋巴结转移的病人应行Ⅱa、Ⅲ、Ⅳ和Ⅴb区淋巴结清扫,仅在临床证实存在转移淋巴结时清扫Ⅱb和Ⅴa区[8]。
ATA 1996年版指南并未区分中央区和颈侧区淋巴结,仅笼统地建议对存在转移淋巴结的病人行改良型颈淋巴结清扫术。对于
CND指征,早期的研究发现CND能显著提高PTC病人存活率,降低淋巴结复发风险[11],故2006年版指南推荐对于PTC病人应常规行CND。进一步研究发现年龄>45岁、肿瘤较大、伴有腺外侵袭或远处转移等是复发率增加和存活率下降的主要因素[12-14],对于这部分高T分期PTC病人,CND能降低淋巴结复发率和延长生存期,但并不影响低T分期PTC病人的预后,反而增加了甲状旁腺和神经损伤的风险[15-16]。因此,2009年版指南认为对于T3、T4期的中央区淋巴结阴性(clinically uninvolved central neck lymph nodes,cN0)PTC病人,预防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prophylactic central neck dissection,pCND)能带来更大获益,而对T1、T2期cN0 PTC 及大部分FTC,则不推荐pCND,随后更多的研究证实pCND能改善高T分期病人的预后。而对于淋巴结特点来说,阳性淋巴结,体积较大,数量较多和侵犯包膜等是导致复发率增加的主要危险因素,而是否存在转移淋巴结对存活率的影响很小[14,17]。术前为cN0,术后病理确认转移淋巴结(pN1)的多为微转移淋巴结,pCND并不能降低复发率,但却提高了病人复发危险度分层,有可能导致后续过度治疗[18]。因此,2015年版指南在前版指南的基础上,推荐对T3、T4期,颈侧区淋巴结转移(cN1b)或为了计划后续治疗策略所需的cN0病人行pCND;而无复发危险因素的T1、T2期、无腺外侵袭的cN0 PTC及大部分FTC,则不推荐pCND。相比于2009年版,2015年版指南参考了更多的循证医学证据,在比较风险与获益的平衡后,得出更具有临床价值的结果。对于LND的指征,因为目前缺乏高质量
循证医学证据,指南仅推荐行治疗性LND。LND应遵循坚持整块切除原则,保证根治性清扫颈淋巴结,杜绝局部淋巴结摘除术(barry-picking)。
2 美国国家综合癌症网络(National Comprehensive Cancer Network,NCCN)
NCCN指南每年会根据最新研究进行细节的更新,对于颈淋巴结清扫术的范围和指征与ATA指南相互补充。NCCN指南遵循2009年ATA颈部中央区淋巴结清扫共识[7]的观点,规定中央区包括Ⅵ区和Ⅶ区。LND范围经历了数次变化,2010年版指南规定LND范围包括Ⅱ~Ⅳ区,仅在证实存在转移淋巴结时清扫Ⅴ区,保留颈内静脉、副神经和胸锁乳突肌,同时尽量保留颈部其他神经或血管。随后在一项对侧颈转移淋巴结的统计研究中发现Ⅰ区和Ⅴ区淋巴结复发率极低,Ⅱ区复发的淋巴结多为术前检查阳性的淋巴结且大多伴有Ⅲ区淋巴结转移[19]。因此,2011年版指南将颈侧区淋巴结清扫范围缩小至Ⅲ~Ⅳ区,仅在证实有转移淋巴结时清扫Ⅱ区和Ⅴ区。当Ⅲ区存在转移时可考虑清扫Ⅱa区,当Ⅱa区存在转移时可考虑清扫Ⅱb区。2012年,NCCN指南做了最后一次修改,将颈侧区淋巴结清扫范围扩大至Ⅱ~Ⅳ和Ⅴb区,仅存在转移证据时清扫Ⅰ区和Ⅴa区。理论依据是研究发现Ⅱ区淋巴结转移发生率较高,Ⅴ区淋巴结转移都伴有Ⅳ区转移且多发生在Ⅴb区,因此,Ⅳ区可作为Ⅴ区是否存在转移淋巴结的判定标准[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