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社会历史运动的规律性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物质利益对于历史发展的推动作用
• 它是推动人们改造自然、创造历史、不断提高生 产力的直接原因;
• 它是促使人们变革同生产力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 的内在动因;
• 它是人们在政治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方面彼此联 合或彼此斗争的经济根源。
结论:人们历史活动的思想动机背后的真正动 因是物质利益,正是这种物质利益的冲突推动着 人们的思想、观念以及意识形态的斗争,并从根 本上引导着历史发展的方向。
➢“抽象的人”: 一是被抽象成“纯粹意识”的人(唯心主义) 二是被抽象成纯粹自然物的人(旧唯物主义)
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
现实的人类活动 三个基本因素
由新的需要引起的再生产
人类自身的生产
(二)历史的本质:追求自己目的人的活动
1.社会历史观及其基本问题 • 社会历史观:关于人类社会及其历史的全
局性、共同性问题的根本观点。社会历史 观作为历史哲学 ,是世界观的组成部分。
• 涉及问题:人类社会的起源、社会生活的 本质、社会发展的基本过程、社会发展的 决定性力量、社会发展有无规律等。
• 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社会存在和社会 意识的关系问题
2.两种对立的历史观: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
➢ 唯心史观的表现形态: ①客观唯心主义历史观:神学历史观、天命史观、
历史宿命论 观点:决定历史发展的是居于人类社会之外的某
种神秘的精神。人类社会生活的一切都是出自这 种神秘力量的安排。 代表:奥古斯丁(354—430年)《上帝之城》
《封神演义》:把周朝灭商朝描写成“天数” 注定。
黑格尔:英雄人物不过是“绝对精神”实现自 己目的的工具。 “拿破仑是马背上的世界灵魂”。
②主观唯心主义历史观:意志自由论、英雄史观
观点:把人的思想动机、主观意志当作社会发展 的根本原因,认为社会历史是按英雄人物的意志、 思想、愿望构造的。
wk.baidu.com二节 人的活动与历史规律
一、人的活动的历史条件 人的活动是能动性和受动性的统一。 (一)人的活动的主观能动性
主观能动性是人类生命活动区别于动物 生命活动的根本特征。
第二节 人的活动与历史规律
一、人的活动的历史条件 人的活动是能动性和受动性的统一。 (一)人的活动的主观能动性
主观能动性
主动性 选择性 创造性
尼采(1844—1900):超人高于普通人,犹 如人高于动物。尼采断言人类的全部历史都是由 天才创造的,认为人类生存的目的在于产生伟大 的人物。他还把人类历史描绘为强者(主人)和 弱者(奴隶)者两个种族之间的永恒斗争。
➢唯心史观的根本缺陷:
“以往的历史理论,至多只是考察了人 们历史活动的思想动机,而没有研究产生 这些动机的原因,没有探索社会关系体系 发展的客观规律性,没有把物质生产的发 展程度看作这种关系的根源。”
(三)人的活动的目的与利益
1.人的活动的目的:满足人的需要 • 马克思的二分法:物质需要与精神需要 • 恩格斯的三分法:生存需要、享受需要和
发展需要 • 马斯洛的五分法:生理、安全、归属与爱、 (个体人的需要) 尊重、自我实现 结论:无论如何分类,基础的和首要的是生
存需要。
人类为了维持生存最基本的需要是什么?
一个很明显的而以前完全被人忽略 的事实,即人们首先必须吃、喝、 住、穿,就是说首先必须劳动,然后 才能争取统治,从事政治、宗教和
哲学等等
2. 利益——人的需要及其满足的反映:
• 利益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其中对历史运动 具有最为根本、最为直接影响的,是以人 们的物质生活条件为基础的物质利益。
• 利益关系的实质是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之间 的现实关联,利益冲突是在一定历史阶段 上从人们的生活条件中生长出来的历史对 抗性。
第七章
社会历史运动的规律性
讲三个问题: • 历史与人的活动 • 人的活动与历史规律 • 历史规律的作用方式
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
唯物史观
唯心史观
认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 没有考究人们活动思想动
制约着社会生活
机背后的物质动因
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 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
识
在
承认社会历史的客观规律 否认社会历史的规律性,
代表: 朱熹: “天不生仲尼,万古长如夜”。 梁启超: “中国二千年无一不受赐于孔子,
苟无孔子,则中国非复二千年来的中国,世界亦 非复二千年来的世界”。“历史者,英雄之舞台 也,舍英雄几无历史”。
胡适:英雄人物“一言可以兴邦,一言可以 丧邦。”
卡莱尔(1795-1881,英) :全世界的历史 “实际上都是降生到这个世界上来的伟大人物的 思想外在的、物质的结果”,“这些伟人的历史 真正构成了全部世界历史的灵魂。”
性,承认人民群众在历史 否认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
发展中的决定作用
中的决定作用
第一节 历史与人的活动
历史的实践基础和现实前提 ➢ 历史、人、实践三者的“同构性”:
①人与实践的同构性: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②人与历史的同构性:“剧中人”、“剧作者”
[社会是人的社会(剧中人),人是社会的人(剧作者) ]
③历史与实践的同构性:历史是实践的展开形式(对象性存 在)。
第二节 人的活动与历史规律
一、人的活动的历史条件 人的活动是能动性和受动性的统一。 (二)人的活动的受动性
受到一定条件的约束和限制
结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实践是社会生 活的发源地,它以浓缩的形式包含了全部社会关 系(人与自然、与人、与自己的关系)。
一、现实的人是历史的前提
现实的人——依据一定的物质生活条件 从事实践活动的人,是在既定的历史条 件下能动的表现自己的人。
➢以往的哲学,无论是旧唯物主义还是唯心 主义,其历史观的前提都不是“现实的 人”,而是“抽象的人”。
——列宁
➢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根本对立
• 在历史观基本问题上的对立 • 在有无规律问题上的对立 • 在历史创造者问题上的对立
结论:历史在其本质上既不是“神意”也不 是“人意”创造的,“历史不过是追求着 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
• 事实上,历史本身并不存在什么目的,只 有人的活动才具有目的。目的或意识只是 人们进行历史活动的主观动因,在其背后 则隐藏着更加深刻的“物质动因”。只有 当这样的物质动因被彻底揭示出来并得到 正确说明时,才有可能对人类历史作出唯 物主义的、科学的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