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影响消费者购买行为的心理因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研究影响消费者购买行为的心理因素
一、导言
在我国市场经济体系逐渐建立并完善的过程中,以消费者为中心的理念逐渐得以普及。研究消费者心理与行为的目的,就是为企业的生产、经营和管理提供准确有效的、以消费者为中心的决策依据。影响消费者购买决策的因素很多,其中消费者的心理因素,因为不能直接看到,又被称作黑箱。
关键词:动机需要态度消费
影响消费者购买决策的因素很多,如: 环境因素、商品的价格、消费者个人及心理因素等。消费者的购买决策受到四个主要心理因素的影响: 动机、感觉与知觉、学习、信念与态度。
二、心理因素在消费者购买过程中的作用。
(一) 基于需要的购买动机的研究
人们的行为由需要引起,购买行为也不例外。一个人任何时候都有许多需要,有生理的,有心理的。一般情况下,这些需要大都不会强烈到足以驱使人立即采取行动。而一旦其中某种需要被激发到足够强度时,便成为动机。动机是一种推动人们为达到特定目的而采取行动的迫切需要,是行为的直接原因。通过行动,人们的需要得到满足,内心的紧张感获得缓解。
不过,研究消费者的动机却并非易事,这是因为: 第一,消费者的动机多种多样,有些甚至连消费者本人也未必清楚; 按弗洛伊德的理论,认为造成人类行为的真正心理力量大部分是无意识的; 第二,不能肯定有某种动机就一定有某种行为或某种选择,事实上,同样的动机有可能引出多种购买行为。因此,单以简单的动机调查来估计消费者行为很不够,需要有系统的动机理论对消费者行为作出解释。
心理学家曾提出许多关于人类行为动机的理论,其中,在解释消费者行为方面用得最多的是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这一理论的基本要点是: 人类的需要依强度的不同可从下到上排列成五个层次: 生存需要、安全需要、社会需要、受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人们总是从低向高,首先致力于满足最重要的需要,只有当最重要的需要得到相对满足后,次一级的需要才会起主导作用,成为支配人们行为的动机。
根据这一理论,企业经营者首先要了解消费者未满足的需要是什么,然后才能推知其行为动机,再对症地针对其购买动机设计产品,制定营销组合策略。企业还可以在促使消费者认识自己的需要、及将一般意义上的需要转变为迫切的行为动机的过程中发挥作用,笔者称之为消费者购买动机具有可诱导性。引发或决定消费者需要的因素很多,社会、文化、经济环境因素,商品、广告等刺激因素和消费者个人因素都可能诱发或引起消费者需要,并使其中部分需要转化为要采取行动的强烈动机。因此,它们也是企业分析消费者需要的基本线索。
(二) 对感觉与知觉过程的研究
消费者有了购买动机后,就要采取行动,但怎样行动,还受其对客观事物感觉、知觉的影响。两个具有同样动机并处于同样情景的消费者,因其感觉和知觉的不同可能做出不同的选择。
感觉和知觉属于感性认识。消费者每日受到各种外界环境,包括商品形体、声响、气味、广告等的刺激,这些刺激通过人的眼、耳、鼻等感官,形成感觉。随着感觉的深入,来自感官的各种信息经过大脑的分析加工,形成对外界刺激的整体印象,就是知觉。简言之,感觉是人的感观对客观对象个别属性的反映。如人的眼睛,可以感觉到苹果的颜色,人的鼻子,可以闻到苹果的清香,人的手,可以感觉到苹果圆滑的形状,而颜色、气味、形状都是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而知觉是人脑对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反映,是
对各种感觉刺激进行选择、组织和解释,使之成为一个有意义的和连贯的现实映象的过程。
外界刺激作用于人的各种感觉器官,一个人每日面临成千上万的外界刺激,但基于下述两个机制,使人筛选掉了大部分的外界刺激: 一是感觉器官的感受性有一定限度,如人的视觉只能感受到电磁波中的一小段可见光谱,人的听觉也只能感受到一定频率范围内的声波; 二是在能引起感觉的刺激范围内,人只是有选择地注意其中的一小部分,而忽略其余,即注意具有选择性。解释的过程包含把注意范围内的感觉信息组织成有意义的印象,然后与过去的经验比较,从中得出结论。而这个解释过程与注意过程一样都受到一个人个性、动机、态度等众多因素的影响,因此表现出明显的主观性,又称为解释的选择性。知觉过程的最终产物是形成某种反应,这反应可能是记住某种信息,改变对某种商品的态度,也可能是立即采取购买行动。在知觉过程中,最重要的是了解知觉的选择性,它解释了为什么不同顾客对同一外部刺激会有不同的反应。
知觉的选择性发生在人脑对感觉信息进行加工的过程中,一是注意的选择性,即人们倾向于注意那些与其当时需要有关的、与众不同或反复出现的刺激物; 二是解释的选择性,即人们倾向于根据自己以往的经验或成见对信息进行解释; 三是记忆的选择性,即人们倾向于记住那些证实了他的态度、信念,或正是他需要的信息,而忘掉其他信息。正是这三种选择性使人们的知觉过程表现出明显的主观性———因为每个人已有的知识、态度、动机、愿望和个性不同,使他们对同样的外界刺激,经过知觉过程的加工筛选,会得出不同的整体印象。这就是企业在科学的制定营销策略时应注意的地方。
(三) 对学习心理过程的研究
人们的行为有些是出自本能,但多数行为,包括购买行为却是通过后天的学习得来的。学习是一种由经验引起的个人行为相对持久变化的心理过程,是消费者通过使用、练习或观察等实践,逐步获得和积累经验,并根据经验调整购买行为的过程。
学习是驱策力、刺激物、提示物、反应和强化相互作用的结果。如某位消费者有着追求自我实现的强烈内驱力,这时他可能通过广告、书刊或亲眼所见,感到某产品是一种能满足其需要的物品,该产品就扮演了刺激物的角色。当驱策力被引向刺激物时,驱力就变成了购买的动机。但具体何时、何处、怎样买,还
取决周围提示物的制约。这些提示物包括亲友的态度、有关广告、介绍文章、展销会或关于该产品降价销售的消息等。购买之后,通过使用,如果感到满意(即反应) ,他就会经常使用该产品,使其对该品牌的产品的反应得到强化。以后,如果遇到同样的情况,他还会做出相同的反应,甚至举一反三,在购买其他商品时也购买同一种牌子或同一家企业生产的,即将他的反应类推到相似的刺激物上。
显然,企业经营者应创造相应条件,帮助消费者完成学习过程。如根据消费者的驱策力设计产品品牌形象; 提供足够的提示刺激物促使消费者购买等。
(四) 对基于品牌形象的信念与态度的研究
消费者在购买和使用商品的过程中形成了信念和态度,这些信念和态度又反过来影响其未来购买行为。信念是人们对事物所持的一种描述性的想法。如消费者认为某个牌子的电脑存贮量大、经得起不当的操作,而且价格合适。信念在人们头脑中构成了某产品或品牌的形象,它可能建立在事实、知识或经验上,也可能是一种成见,但一般不会直接影响消费者的购买选择。
态度则指人们已形成对某人、某物或某种观念的倾向性,即赞成或否定的评价。态度直接制约消费者的购买行为,因此已被用作预测消费者购买顾问的重要指标。对态度可作以下简单归纳:
1. 态度不是与生俱来,而是通过后天学习得来的,但先天需要对态度可能产生一定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