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天水市麦积区2019-2020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化学试卷 (附答案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甘肃省天水市麦积区2019-2020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化学试卷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5小题,共30.0分)
1.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 酒精挥发
B. 冰雪融化
C. 钢铁生锈
D. 玻璃破碎
2.下列气体混合可能会发生爆炸的是()
A. CO和H2
B. H2和空气
C. H2和N2
D. CH4和CO
3.化学实验既要操作规范,更要保障安全.下列实验基本操作符合这一要求的是()
A. B. C. D.
4.自然界中的物质大多数是化合物.下列物质属于氧化物的是()
A. KCl
B. CuSO4
C. MnO2
D. HNO3
5.分子与原子的主要区别是()
A. 分子大,原子小
B. 分子能直接构成物质,原子不能
C. 分子之间有间隙,原子之间没有间隙
D. 在化学变化中,分子能分,原子不能分
6.从防火、灭火、自救等安全知识判断,下列做法错误的是()
A. 室内着火时不急于打开门窗
B. 炒菜时油锅着火用锅盖盖灭
C. 用明火检验燃气是否泄漏
D. 发生火灾逃生时用湿毛巾捂住口鼻
7.2014年5月7日在南京丢失的放射源铱−192,于5月10日安全回收.铱−192
是高危放射源,会危害人体健康、据如图判断,有关铱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 铱的元素符号是Ir
B. 铱原子的原子序数为77
C. 铱元素是非金属元素
D. 铱元素的相对原子量为192.2
8.下列实验现象描述正确的是()
A. 红磷在空气中燃烧,反应剧烈,产生大量白色的烟雾
B. 铁丝在空气中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
C. 镁带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生成白色固体
D. 将二氧化碳气体通入紫色石蕊试液中,溶液变蓝
9.逻辑推理是一种重要的化学思维方法,下列推理合理的是()
A. 金属遇酸有气体产生,则与酸反应产生气体的一定是金属
B. 因为氧化物含有氧元素,所以含氧元素的化合物都是氧化物
C. 因为H2O和H2O2的组成元素相同,所以它们的化学性质相同
D. 因为蜡烛燃烧生成CO2和H2O,所以蜡烛组成里一定含有碳元素和氢元素
10.下列对催化剂的描述正确的是()
A. 二氧化锰可作为各种化学反应的催化剂
B. 在化学反应前后,催化剂本身的质量和所有性质均未改变
C. 并不是所有化学反应都需要催化剂,但分解反应一定需要催化剂
D. 某些化学反应可以有多种催化剂,某些催化剂可催化多个化学反应
11.氢氟酸(HF)可用于在玻璃上雕刻各种精美图案,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可表示为SiO2+4HF=
X↑+2H2O,则物质X为()
A. SiO
B. O2
C. SiF4
D. SiF
12.我国科学家发现用亚硒酸钠(Na2SeO3)能消除加速人体衰老的活性氧.亚硒酸钠中硒(Se)元素的
化合价为()
A. +2
B. +4
C. +5
D. +6
13.在一密闭容器内加入甲、乙、丙、丁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化学反应,反应前后各物质
的质量变化如图.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 反应后丙的质量为 4g
B. 该反应为分解反应
C. 生成的丙、丁的质量之比为1:3
D. 乙的相对分子质量是甲的3倍
14.葡萄糖[C6H12O6]是为人体组织提供营养的重要物质。

下列相应的计算方法不正确的是()
A. 葡萄糖分子中碳、氢、氧原子的个数比:6:12:6
B. 葡萄糖的相对分子质量:12×6+1×12+16×6
C. 葡萄糖中碳氢、氧元素的质量比:(12×6):(1×12):(16×6)
×100%
D. 葡萄糖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16
12×6+1×12+16×6
15.如图所示图象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A. 电解水一段时间
B. 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C. 加热氯酸钾
D. 加热一定量高锰酸钾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7.0分)
16.用化学用语填空:
(1)3个铁原子______
(2)2个硫酸根离子______
17.水系公园是市民休闲锻炼的好去处,某同学对水系公园的水样进行相关的研究.
(1)水系公园的水样属于______(填“纯净物”或“混合物”).
(2)可以采用______(填字母)来测定湖水的酸碱度.
A、pH试纸
B、石蕊试液
C、酚酞试液
D、入口品尝
(3)为了检验湖水是软水还是硬水,可向水样中加入______,搅拌.
(4)在日常生活中,常采用______的方法降低水的硬度.
三、推断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7.0分)
18.A~H是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有如图所示关系:其中A是一种暗紫色固体,B是黑色固体,D
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E是一种无色液体,G能在D中剧烈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并生成一种白色固体,在②的反应前后B的质量和化学性质都不改变。

请你根据上述信息,完成下列各题:
(1)D的用途是______(写出一条即可)
(2)反应①的文字或符号表达式是______;反应③的文字或符号表达式是______。

(3)请写出下列物质的化学式:B______;F______。

(4)C是______(填:单质、氧化物、化合物或混合物)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3.0分)
19.甲、乙两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反应生成丙和丁,该化学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图所示。

请回答。

(1)该化学反应的基本反应类型是______。

(2)参加化学反应的甲和乙的粒子个数比是______。

五、探究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16.0分)
20.如图所示的仪器常用于实验室制取气体。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图中仪器a、b的名称:a______ b______。

(2)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将制得的二氧化碳气体通入紫色石蕊溶液,观
察到______。

(3)实验室用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固体混合物制取氧气,可选用的装置组合为______。

反应
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若用F装置收集氧气,应从导管______(填“①”或“②”)通入,检验该瓶氧气中氧气是否集满的方法是______。

如果要做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收集氧气时要在瓶底留一些水,其原因是______。

21.某校化学兴趣小组就空气中氧气的含量进行实验探究:
【集体讨论】:
(1)小组同学共同设计了如图1的两套装置,你认为合理的是______(填字母)。

(2)为了确保实验成功,在装药品前应先______。

【分组实验】在讨论的基础上,他们分组进行了实验。

【数据分析】实验结束后,整理数据如下:(注:集气瓶容积为100mL)
组别123456
进入瓶中体积水的体积202119202218
(3)通过对实验结果的交流,大多数同学都验证出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______。

【实验拓展】
讨论后同学们认为,选择的药品既要能消耗氧气,又不会跟空气中的其它成分反应,而且生成物为固体,如红磷。

(4)小红提出可以用细铁丝代替红磷,小雯不赞成,她的理由是______。

(5)小刚选择镁条探究空气中氧气的含量,装置见图2,用砂纸打磨镁条的目的是______。

燃烧、
冷却后打开止水夹,进入集气瓶中水的体积约占集气瓶体积的70%.如果镁条只和空气中的氧气反应,则进入集气瓶中水的体积最多不超过其容积______%.现进入集气瓶中水的体积约为其容积的70%,根据空气的组成推测减少的气体中有氮气。

【发现问题】氮气是怎样减少的呢?
【假设一】氮气与镁条反应而减少。

【假设二】氮气与______反应而减少。

【查阅资料】镁条在氮气中能燃烧,产物为氮化镁(Mg3N2)固体。

该反应的符号表达式______。

【反思总结】①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不能选择镁带。

②物质燃烧______(选填“一定”或“不一定”)需要氧气。

【计算拓展】①氮化镁中氮元素化合价为______。

②试计算6g氮化镁中含多少质量的镁元素?
六、计算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7.0分)
22.食醋中含有醋酸,醋酸的化学式为CH3COOH.计算:
(1)醋酸的相对分子质量______.
(2)醋酸中碳、氢两种元素的质量比______(写最简整数比).
(3)______g醋酸中含有碳元素的质量为4.8g.
23.某兴趣小组为了测定鸡蛋壳(主要成分是碳酸钙)中CaCO3的含量,取14g鸡蛋壳,捣碎,放在烧
杯中,再加入66g的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鸡蛋壳中除CaCO3外的其他成分都不溶于水,且不与稀盐酸反应),测得烧杯中反应的剩余物的质量为75.6g。

求:
(1)产生CO2的质量为多少?
(2)该鸡蛋壳中CaCO3的质量分数?
-------- 答案与解析 --------
1.答案:C
解析:
本考点考查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基础性比较强,只要抓住关键点:是否有新物质生成,问题就很容易解决。

本考点主要出现在选择题和填空题中。

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叫化学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叫物理变化。

化学变化的特征是:有新物质生成。

判断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依据是: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A.酒精挥发,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错误;
B.冰雪融化,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错误;
C.钢铁生锈,生成新物质铁锈,属于化学变化,故选项正确;
D.玻璃破碎,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错误。

故选C。

2.答案:B
解析:解:A、氢气、一氧化碳均是可燃性气体,没有能支持燃烧的气体,点燃不会发生爆炸,故选项错误。

B、H2是可燃性气体,与空气混合后遇点燃,可能发生爆炸,故选项正确。

C、氢气是可燃性气体,氮气不能支持燃烧,点燃不会发生爆炸,故选项错误。

D、甲烷、一氧化碳均是可燃性气体,没有能支持燃烧的气体,点燃不会发生爆炸,故选项错误。

故选:B。

爆炸是急剧的燃烧发生在有限的空间里,就会在短时间里聚集大量的热,使气体的体积迅速膨胀而引发爆炸;发生爆炸的条件是在有限的空间内、可燃气体或粉尘与空气或氧气混合、达到爆炸极限、遇到明火.
本题难度不大,考查爆炸的条件,掌握可燃性的气体或粉尘与氧气或空气混合达到爆炸极限时会发生爆炸是正确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3.答案:B
解析:
A.根据给试管中的液体加热的方法进行分析判断;
B.使用酒精灯时要注意“两查、两禁、一不可”;
C.根据闻气体的气味时的方法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使用胶头滴管滴加少量液体的方法进行分析判断。

本题难度不大,熟悉各种仪器的用途及使用注意事项、掌握常见化学实验基本操作的注意事项是解答此类试题的关键。

A.给试管中的液体加热时,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试管里的液体,且液体体积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1

3
、大拇指不能放在短柄上,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图中液体超过试管容积的1
3
B.使用酒精灯时要注意“两查、两禁、一不可”,熄灭酒精灯时应用灯帽盖灭,图中所示操作正确;
C.闻气体的气味时,应用手在瓶口轻轻的扇动,使极少量的气体飘进鼻子中,不能将鼻子凑到集气瓶口去闻气体的气味,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D.使用胶头滴管滴加少量液体的操作,注意胶头滴管不能伸入到试管内或接触试管内壁,应垂直悬空在试管口上方滴加液体,防止污染胶头滴管,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故选B。

4.答案:C
解析:解:A、KCl是由钾元素和氯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但不含氧元素,不属于氧化物,故选项错误.
B、CuSO4是由铜、硫、氧三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不属于氧化物,故选项错误.
C、MnO2是由锰、氧两种元素组成的且有一种是氧元素的化合物,属于氧化物,故选项正确.
D、HNO3是由氢、氮、氧三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不属于氧化物,故选项错误.
故选:C.
根据氧化物的概念:氧化物是只含有两种元素且其中一种元素是氧元素的化合物,据此进行分析解答.
本题难度不大,抓住氧化物的特征、熟悉常见的物质的组成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5.答案:D
解析:解:A、分子和原子不能笼统地比较大小,一般分子比构成它的原子大,所以错误;
B、能直接构成物质的粒子有三种:分子、原子、离子,如铁是由铁原子构成的,所以错误;
C、分子和原子的性质有:在不断运动,有间隔,体积和质量很小;故B错误;
D、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分成原子,原子再重新组成新的分子,所以,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以再分,原子不能再分,故D正确.
故选D.
A、根据分子和原子不能笼统地比较大小判断;
B、根据不同物质的结构判断;
C、分子和原子的性质有:在不断运动,有间隔,体积和质量很小;
D、根据化学变化的实质判断.
分子和原子的本质区别是其在化学变化中的可分性,在化学变化中分子能够再分,而原子不能再分.6.答案:C
解析:
【分析】
A.根据燃烧的条件分析;
B.根据灭火的原理分析;
C.根据可燃性气体混有空气遇明火会发生爆炸分析;
D.根据湿毛巾的作用分析。

【解答】
A.室内着火,打开门窗相当于增加了氧气,燃烧更旺,做法正确,故选项A错误;
B.炒菜时油锅着火盖上锅盖隔绝了氧气,起到灭火的作用,做法正确,故选项B错误;
C.燃气混有空气,遇明火会发生爆炸,做法错误,故选项C正确;
D.用湿毛巾捂住鼻子和嘴,可以避免呼吸到烟尘和有毒的气体,做法正确,故选项D错误。

故选C。

7.答案:C
解析:解:A.根据右上角的字母可知,其元素符号为:Ir,故说法正确;
B.在原子中,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由元素周期表中左上角的数字77可知,其原子序数为77,故说法正确;
C.根据铱元素的汉字名称“铱”的偏旁“金”可知,为金属元素,故说法错误;
D.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可知,下方的数字192.2为该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故说法正确.
故选C.
根据图中元素周期表可以获得的信息:左上角的数字表示原子序数;字母表示该元素的元素符号;中间的汉字表示元素名称;汉字下面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进行分析判断即可.
本题考查学生对元素周期表中元素信息的理解与在解题中应用的能力.
8.答案:C
解析:解:A、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的白烟,没有雾,故选项说法错误.
B、铁丝在空气中不能燃烧,故选项说法错误.
C、镁带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生成白色固体,故选项说法正确.
D、将二氧化碳气体通入紫色石蕊试液中,溶液变红色,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C.
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常见物质燃烧的现象即可正确解答;在描述物质燃烧的现象时,需要注意光和火焰、烟和雾、实验结论和实验现象的区别.
9.答案:D
解析:解:A、金属遇酸有气体产生,但与酸反应产生气体的不一定是金属,也可能是碳酸盐,故选项推理错误。

B、氧化物含有氧元素,但含氧元素的化合物不都是氧化物,如CaCO3,故选项推理错误。

C、H2O和H2O2的组成元素相同,但它们分子的构成不同,不同种的分子性质不同,故选项推理错误。

D、蜡烛燃烧生成CO2和H2O,CO2和H2O两种物质中含有碳、氢、氧三种元素,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反应物氧气中只含有氧元素,则某化合物中一定含有碳、氢两种元素,可能含有氧元素,故选项推理正确。

故选:D。

A、根据酸能与活泼金属、碳酸盐等反应生成气体,进行分析判断.
B、氧化物是只含有两种元素且其中一种元素是氧元素的化合物.
C、根据H2O和H2O2的分子的构成不同,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进行分析判断.
本题难度不大,掌握酸的化学性质、质量守恒定律、氧化物的特征、分子的基本性质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10.答案:D
解析:解:A、二氧化锰不能作各种化学反应的催化剂,故选项说法错误。

B、在化学反应前后,催化剂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而不是所有性质)均未改变,故选项说法错误。

C、并不是所有化学反应都需要催化剂,分解反应不一定需要催化剂,如碳酸分解生成二氧化碳和水,不需要催化剂,故选项说法错误。

D、某些化学反应可以有多种催化剂,如过氧化氢溶液分解催化剂有:二氧化锰、红砖粉末、硫酸铜溶液等;某些催化剂可催化多个化学反应,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D。

在化学反应里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都没有发生变化的物质叫做催化剂(又叫触媒).催化剂的特点可以概括为“一变二不变”,一变是能够改变化学反应速率,二不变是指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化学反应前后保持不变.
本题难度不大,考查对催化剂概念的理解,掌握催化剂的特征(“一变二不变”)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11.答案:C
解析:
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利用化学反应前后原子守恒来确定物质的化学式的方法是正确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由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原子种类、数目均不变,由反应的化学方程式SiO2+4HF=X↑+2H2O,反应前硅、氧、氟、氢原子个数分别为1、2、4、4,反应后的生成物中硅、氧、氟、氢原子个数分别为0、2、0、4,根据反应前后原子种类、数目不变,则每个X分子由1个硅原子和4个氟原子构成,则物质X的化学式为SiF4。

故选:C。

12.答案:B
解析:
根据物质亚硒酸钠的化学式Na2SeO3,利用化合物中各元素的化合价代数和为0的原则,由化合物中Na、O元素为+1、−2价,计算化合物中Se元素的化合价。

根据化合物中各元素的化合价代数和为0的原则,利用化合物的化学式可计算化合物中某未知的元素化合价。

设化合物中Se元素化合价为x,依据化合物中各元素的化合价代数和为0的原则,有(+1)×2+x+ (−2)×3=0,解得x=+4;
故选B。

13.答案:D
解析:解: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后丙的质量为:4g+10g+3g+4g−(6g+4g+7g)=4g,故乙为反应物,甲、丙、丁为生成物,该反应为分解反应.
A、反应后丙的质量为4g,正确;
B、该反应为分解反应,正确;
C、生成的丙、丁的质量之比为:(4g−3g):(7g−4g)=1:3,正确;
D、乙、甲的质量比为:(10g−4g):(6g−4g)=3:1,由于未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中的化学计量数,故无法确定乙、甲的相对分子质量比,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D.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在化学反应中,参加反应前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反应后质量增加的是生成物,减少的是反应物,据此分析.
化学反应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即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原子的种类、总个数不变,这是书写化学方程式、判断物质的化学式、判断化学计量数、进行相关方面计算的基础.
14.答案:D
解析:解:A、一个葡萄糖分子是由6个碳原子、12个氢原子和6个氧原子构成的,则葡萄糖分子中碳、氢、氧原子的个数比为6:12:6=1:2:1,故选项说法正确。

B、葡萄糖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2×6+1×12+16×6,故选项说法正确。

C、葡萄糖中碳氢、氧元素的质量比:(12×6):(1×12):(16×6),故选项说法正确。

×100%,故选项说法错误。

D、葡萄糖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为16×6
12×6+1×12+16×6
故选:D。

A、根据1个葡萄糖分子的构成,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相对分子质量为构成分子的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之和,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化合物中各元素质量比=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原子个数之比,进行分析判断。

×100%,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化合物中元素的质量分数=相对原子质量×原子个数
相对分子质量
本题难度不大,考查同学们结合新信息、灵活运用化学式的含义与有关计算等进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5.答案:D
解析:解:A、电解水的实验中生成的氧气是生成氢气质量的8倍。

故错误;
B、根据空气成分分析。

空气中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1

5
C、氯酸钾分解生成氯化钾和氧气,剩余固体的质量最后不为零;
D、加热一定量的高锰酸钾制氧气时氧气的质量是不断增加的,当高锰酸钾完全反应后氧气的质量不再增加,正确;
故选:D。

A、根据电解水生成了氢气和氧气的质量比分析;
B、根据空气成分分析。

空气中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1

5
C、根据氯酸钾分解生成氯化钾和氧气解答;
D、根据加热一定量的高锰酸钾制氧气解答。

本题主要考查了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质量守恒定律的探究,实验室制氧气。

熟记实验的现象、结论等是解答本题的基础。

解答本题要把图中提供的信息和所学知识有机的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才能对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

16.答案:3Fe 2SO42−
解析:解:(1)由原子的表示方法,用元素符号来表示一个原子,表示多个该原子,就在其元素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故3个铁原子表示为:3Fe。

(2)由离子的表示方法,在表示该离子的元素符号右上角,标出该离子所带的正负电荷数,数字在前,
正负符号在后,带1个电荷时,1要省略。

若表示多个该离子,就在其离子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故2个硫酸根离子可表示为:2SO42−。

故答案为:
(1)3Fe;
(2)2SO42−。

(1)原子的表示方法,用元素符号来表示一个原子,表示多个该原子,就在其元素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

(2)离子的表示方法,在表示该离子的元素符号右上角,标出该离子所带的正负电荷数,数字在前,正负符号在后,带1个电荷时,1要省略。

若表示多个该离子,就在其离子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

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常见化学用语(原子符号、离子符号等)的书写方法、离子符号与化合价表示方法的区别等是正确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17.答案:混合物 A 肥皂水加热煮沸
解析:解:(1)水系公园水样中有可溶性杂质和不溶性杂质等,属于混合物,故答案为:混合物;(2)酚酞试液、石蕊试液只能测定溶液的酸碱性,不能测酸碱度,测溶液的酸碱度用的是pH试纸;故答案为:A;
(3)区分硬水和软水的方法是:用肥皂水,加入肥皂水,泡沫多的是软水,泡沫少的是硬水;故答案为:肥皂水;
(4)降低水的硬度的方法是:在生活中是加热煮沸,在实验室中是蒸馏;故答案为:加热煮沸.
(1)根据纯净物与混合物的区别:是否由一种物质组成;
(2)测溶液的酸碱度用的是pH试纸;
(3)根据检验硬水和软水的方法是使用肥皂水;
(4)根据硬水软化的方法考虑.
本考点属于结合课本知识的信息,也体现了性质决定用途,用途反映性质的理念.还结合了新课标中的一个新的考点硬水与软水的区分,一定要加强记忆,综合应用.本考点主要出现在填空题和选择题中.
18.答案:支持燃烧或供给呼吸高锰酸钾→加热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或2KMnO4− △
K2MnO4+
MnO2+O2↑镁+氧气→点燃氧化镁或2Mg+O
2

 点燃 
2MgO MnO2H2O化合物
解析:解:(1)D是氧气,氧气的用途是:支持燃烧、供给呼吸;故答案为:支持燃烧或供给呼吸;
(2)高锰酸钾受热分解生成锰酸钾和二氧化锰和氧气,要注意配平;镁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生成白色的氧化镁,配平即可;故答案为:高锰酸钾→加热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或2KMnO4− △
K2MnO4+
MnO2+O2↑;镁+氧气→点燃氧化镁或2Mg+O
2

 点燃 
2MgO;
(3)A是一种暗紫色固体,B是黑色固体,D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暗紫色固体高锰酸钾受热分解生成锰酸钾和二氧化锰和氧气,因此A是高锰酸钾,B是二氧化锰,C是锰酸钾,D是氧气;E是一种无色液体,在②的反应前后B的质量和化学性质都不改变,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做催化剂的条件下生成水和氧气,因此E是过氧化氢,F是水;故答案为:MnO2;H2O;
(4)C是锰酸钾,属于化合物;故答案为:化合物;
由题目的信息可知,如图所示关系:其中A是一种暗紫色固体,B是黑色固体,D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暗紫色固体高锰酸钾受热分解生成锰酸钾和二氧化锰和氧气,因此A是高锰酸钾,B是二氧化锰,C是锰酸钾,D是氧气;E是一种无色液体,在②的反应前后B的质量和化学性质都不改变,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做催化剂的条件下生成水和氧气,因此E是过氧化氢,F是水;G能在D 中剧烈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并生成一种白色固体,镁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生成白色的氧化镁,因此G是镁,H是氧化镁;
本考点属于物质的推断题,是通过对实验方法和过程的探究,在比较鉴别的基础上,得出了正确的实验结论。

本考点是中考的重要内容之一,一般有两种类型:一是图框式推断题;二是文字描述型推断题;本题属于第一种类型。

不论哪一种类型,都是通过实验现象,从而得出物质的组成。

此考点主要出现在填空题和实验题中。

19.答案:置换反应2:1
解析:解:由物质的微观构成可知,反应物是硫化氢和氧气,硫化氢燃烧生成硫和水,即生成物是
硫和水,因此化学方程式为:2H
2S+O2−
 一定条件 
2S+2H2O;
(1)由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可知:该反应是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属于置换反应;故填:置换反应;
(2)由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可知:参加化学反应的甲和乙的粒子个数比是2:1;故填:2:1。

观察微观示意图,根据微粒的构成分析物质的类别及名称,分析反应物、生成物,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即可。

学会阅读分子的模型示意图,能根据提供的原子图形判断分子原子构成和化学式,是解决此类题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