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葡萄酒文化的流变
中国葡萄酒发展历程
中国葡萄酒发展历程当代很多人误会葡萄酒为西方的舶来品,殊不知,她已在华夏历史的长河中静待千年。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这铿锵诗句记录了华夏大地自古就盛产和盛行葡萄酒的历史。
翻开漫长的时光书卷,我们会发现,盛产于河东夏县的格瑞特葡萄酒正从灿烂的华夏文明中向我们走来。
起源于夏夏县是大禹故都、夏王朝建都在此地,县名也是由此而来。
这里民间仍流传着仪狄酿酒供奉大禹的故事,我们在史书中也可以追寻蛛丝马迹。
西汉《战国策》中记载:“仪狄作酒而美,进之禹,禹饮而酣之。
”大意是讲仪狄酿出美酒,进贡给大禹,大禹饮完陶然而醉。
这则史料说明,早在大禹时期,酿酒已经出现,当时酿酒师叫仪狄。
《世本·作篇》又记载:“仪狄始作酒醪,辨五味。
”所谓“五味”,指的是酸涩苦辛甜五种味道,白酒明显不具备五味的特征,在现代的所有酒水类别里,只有葡萄酒才五味俱全。
可见仪狄制作的酒醪肯定不是白酒,很大的可能是葡萄酒,至少是果酒。
不论是历史典籍记载,还是口口相传的民间传说,都显示夏县不仅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还是华夏葡萄酒的重要起源地。
名重于唐唐朝人李肇写的《唐国史补》中记载了唐代开元至长庆之间一百年事,涉及当时的社会风俗、朝野轶事等。
在该书《卷下·叙酒名著中》记载:“......酒则有剑南之烧春,河东之乾和蒲桃,岭南之灵溪......。
”从《唐国史补》中记载看,产自河东的乾和葡萄酒是当时列入名酒的唯一的葡萄酒,也是有史料记载的华夏大地最早的葡萄酒品牌。
而河东在唐朝指的就是山西运城一带。
因此在唐朝最有名的葡萄酒是产自古称安邑、今称夏县的河东乾和葡萄酒。
广传于宋北宋吴埛在《五总志》中写道:“葡萄酒自古称奇,本朝平河东,其酿法始入中都。
”大意是说,葡萄酒自古就被人们称奇,但是经过五代十国的战乱,酿法已经失传。
北宋开国皇帝赵匡胤平定河东,河东葡萄酒的酿造方法才广传中原大地。
可见,河东大地在华夏葡萄酒的历史传承中再一次起到重要作用。
中国葡萄酒文化介绍
浅析中国葡萄酒文化中国葡萄酒文化历史中国葡萄酒文化有人说,葡萄酒是外来文化,因而它长期被列入“洋酒”之列。
但实际上,最原始的“酒”是野生浆果经过附在其表皮上的野生酵母自然发酵而成的果酒,称为“猿酒”,意思是这样的酒是由我们的祖先发现并“造”出来的。
而我国是世界人类和葡萄的起源中心之一,因此,葡萄酒应是“古而有之”了。
1.中国早期关于葡萄属植物的文字记载葡萄,我国古代曾叫“蒲陶”、“蒲萄”、“蒲桃”,“葡桃”等,葡萄酒则相应地叫做“蒲陶酒”等。
此外,在古汉语中,“葡萄”也可以指“葡萄酒”。
关于葡萄两个字的来历,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写道:“葡萄,《汉书》作蒲桃,可造酒,人酺饮之,则醄然而醉,故有是名”。
“酺”是聚饮的意思,“醄”是大醉的样子。
按李时珍的说法,葡萄之所以称为葡萄,是因为这种水果酿成的酒能使人饮后醄然而醉,故借“酺”与“醄”两字,叫做葡萄。
我国是葡萄属植物的起源中心之一。
原产于我国的葡萄属植物约有30多种(包括变种)。
例如分布在我国东北、北部及中部的山葡萄,产于中部和南部的葛藟,产于中部至西南部的刺葡萄,分布广泛的蘡薁等等,都是野葡萄。
我国最早有关葡萄的文字记载见于《诗经》。
《诗·周南·蓼木》:“南有蓼木,葛藟累之;乐只君子,福履绥之。
”《诗·王风·葛藟》:“绵绵葛藟,在河之浒。
终远兄弟,谓他人父。
谓他人父,亦莫我顾。
”《诗·豳风·七月》:“六月食郁及薁,七月亨葵及菽。
八月剥枣,十月获稻,为此春酒,以介眉寿。
”从以上三首诗,可以了解到在《诗经》所反映的殷商时代(公元前17世纪初——约公元前ll世纪),人们就已经知道采集并食用各种野葡萄了。
《周礼》是儒家经典之一,搜集了周王室官制和战国时代各国制度,并添附了儒家政治理想。
文繁事富,体大思精,学术治术无所不包,历来为学者所重。
《周礼·地官司徒》记载:“场人,掌国之场圃,而树之果蓏、珍异之物,以时敛而藏之。
中国葡萄酒的发展史.
塔里木大学《西域葡萄与葡萄酒文化》所属学院生命科学学院专业班级食品科学与工程16-2学生姓名李健学号 7031212229任课教师王萍日期 2014年05月01日很多人认为葡萄酒是舶来品,是外来文化,因此把它和威士忌、朗姆酒都列为一列成为“洋酒”。
其实不然,中国的葡萄酒早在9000年前,河南舞阳县贾湖遗址中就发现了葡萄酒的痕迹。
这不仅说明人类至少是在九千年前就开始酿造葡萄酒,而且很有可能是世界上最早酿造葡萄酒的国家。
从汉武帝建元年间张赛从西域引进欧亚种葡萄,到清末民国初年,我国的葡萄酒业和葡萄酒发展大致可以分为5个主要的阶段,汉武帝时期——我国葡萄酒业开始发展;魏晋南北朝——我国葡萄酒业的恢复及葡萄酒文化的兴起;唐代——灿烂的葡萄酒文化;元代——我国葡萄酒业和葡萄酒文化的鼎盛时期;明代——我国葡萄酒业的低速发展时期;清末民国初期——我国葡萄酒业发展的转折期。
直到1892年的时候,华侨张弼士在烟台建立了葡萄园和葡萄酒生产厂,成为中国唯一由中国人自己经营的葡萄酒厂,中国近代葡萄酒生产才开始起步。
虽然随后越来越多的葡萄酒厂相继出现,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中国的葡萄酒始终没有形成自己的文化和体系,一直借用舶来的文化,因而现代的人都把葡萄酒当成是舶来品。
现在,中国的葡萄酒在张裕、王朝、长城这些龙头品牌的领导下已经有了一些气色,但是还是跟法国的葡萄酒难以匹敌,因此中国人要想发展自己的葡萄酒产业还需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现在就让我们领略一下中国葡萄酒的发展史吧。
中国早期关于葡萄属植物的文字记载葡萄,我国古代曾叫“蒲陶”、“蒲萄”、“蒲桃”,“葡桃”等,葡萄酒则相应地叫做“蒲陶酒”等。
此外,在古汉语中,“葡萄”也可以指“葡萄酒”。
关于葡萄两个字的来历,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写道:“葡萄,《汉书》作蒲桃,可造酒,人酺饮之,则醄然而醉,故有是名。
”“酺”是聚饮的意思,“醄”是大醉的样子。
按李时珍的说法,葡萄之所以称为葡萄,是因为这种水果酿成的酒能使人饮后醄然而醉,故借“酺”与“醄”两字,叫做葡萄。
201-学生作品-中国葡萄酒发展历史
清
清朝尤其是清末到民国初期,是中国葡萄酒发展的转折期 。
首先,由于西部边陲的稳定,葡萄的种植品种以及葡萄酒 的酿造种类都有了明显的增加。清朝后期,由于海禁的开 放,中国与各国的通商更加频繁起来,国内市场上除了国 产葡萄酒,进口的葡萄酒也越来越多。葡萄烧酒(白兰 地)也被广大人民所接受,并在药铺中出售,可见其致病 强身的功效已经被认同。清朝时期葡萄酒不只是王公贵族 的饮品,在一般的社会场合和酒馆里也相当普及,这可以 从曹寅《赴淮舟行杂诗之六相忘》看出。 1892 年爱国华 侨张弼士创建了中国第一个近代新型葡萄酒厂——张裕葡 萄酿酒公司。在这之后,太原、青岛、北京通化相继建立 葡萄酒厂。但后来由于军阀和连年混战,帝国主义的摧残 、官僚资本的掠夺,葡萄酒产区衰败凋零,民族葡萄酒企
元
在元代,葡萄酒经常被统治者用于宴请、赏赐王公大臣以及外 国和外族的使节。为了保证官方的葡萄酒供应和质量元朝还建 立了官办的葡萄园和酿酒机构。由于葡萄种植业和葡萄酒酿造 业的大发展,饮用葡萄酒不再是王公贵族的特权,平民百姓也 可以享受到葡萄酒。元朝政府对葡萄酒的税收扶持以及葡萄酒 不在禁酒之列的政策使得葡萄酒的普及成为可能。同时朝廷允 许民间酿酒,而且家庭酿造葡萄酒也不用交税。这在当时政府 禁止民间私酿粮食酒的情况下,民间自种葡萄、自酿葡萄十分 普遍。元大都坊间的酿酒户有“起家巨万、酿葡萄酒多达百瓮 者”,可以看出当时葡萄酒酿造以达到相当规模。元代的葡萄 酒文化也逐渐融入艺术的各个领域,除了葡萄酒的诗词外,绘 画、元曲也有很多的表现。当时画葡萄及在葡萄上题诗是非常 流行的,而在众多的葡萄画中,温日观的葡萄无疑是最出名的 。
唐
唐朝的“贞观之治”及一百多年的盛唐时期,是中国葡萄酒文明最为 辉煌的时代。
在国力强盛,国家不设酒禁的情况下,唐高祖李渊、唐太宗李世民都 十分钟爱葡萄酒。据《太平御览》记载,唐太宗贞观 13 年( 640 年),唐军在李靖的率领下破高昌国(今新疆吐鲁番),唐太宗从高 昌国获得马乳葡萄种植和葡萄酒法后,不仅在皇宫御苑里大种葡萄, 还亲自参与葡萄酒的酿制。酿成的葡萄酒不仅色泽很好,味道也很好 ,并兼有清酒与红酒的风味,自己觉得满意,还用来赐予群臣。盛唐 时期社会稳定,人民富庶。由于帝王、大臣喜好葡萄酒,民间酿造和 饮用也十分普遍。以直言敢谏文明的唐太宗重臣魏微,也很会生活, 不仅喜欢喝葡萄酒还酿得上好的葡萄酒献给唐太宗,太宗饮后觉得其 味“史所未有”。著名文学家刘禹锡在其《蒲桃歌》中记载了他从种 植葡萄到收获的全过程,包括了修剪、施肥、灌溉等栽培管理,并且 获得了葡萄的丰收。作为地方官员他能够准确的掌握葡萄栽培技术, 可见盛唐时期葡萄种植业的发达。在这个时期李白、韩愈、白居易、 王翰等著名的文人骚客都写下了关于葡萄与葡萄酒的诗篇。
1.2葡萄酒的前世今生
葡萄酒的前世今生自猿酒说起猿酒——人类最早出现的酒顾名思义,“猿酒”很直白的解释“猿猴造酒”,也就是说当人类还未进化完成的猿人时代,已经有“酒”的概念出现了,有关这种“猿猴造酒”的说法听起来似乎荒唐可笑,其实这是有些科学根据的。
《清稗类抄.粤西偶记》中,记载了一位旅行家的有趣发现“平乐府山中,猿猴极多,善采百花酿酒,樵子入山得其巢穴,其酒多至数石,饮之香美异常,曰猿猴酒”美国佛罗里达州的科学家发现,在人类进化史上,从猿猴可以直立行走和储藏水果开始,他们的身体就已经具备了消化和吸收酒精的能力,这是目前发现的人类开始接触酒精的最早源头。
目前“醉猴理论”认为,猿类与人类拥有一种源自同一祖先的基因,这种基因使他们都可以分解酒精。
森林里的水果成熟后会掉落地面并且发酵,而代谢酒精的能力使我们的祖先可以食用这种含酒精的水果,从而获取额外的卡路里和维生素。
古代森林果实盈野,猿猴以采野果为生, 在果实成熟季节,猿猴将吃剩的果实随便扔在岩洞中,这些果实腐烂时糖分自然发酵,变成酒浆,形成天然的果子酒。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社会进入新时器时代,畜牧业逐断产生,发展起来,当蓄养的母兽产仔,有兽奶时,含糖分的奶人们一时吃不完,和野果相仿也可能受到自然界中酵母的作用,发酵成酒,于是有了《周礼》之中提到的“醴酪”,即用乳制的酒。
又随着人类的进步,生产力的发展,终至多数人以耕稼为生。
农业产生、发展起来,以五谷为食,并且有了剩余。
经过历代劳动人民的实践及千百年来的探索改进,始以果,继以奶,再之谷,始而甜酒,继而醴酪,后以烧酒,终于今天把我国茫茫酒水之河酿成了。
葡萄葡萄(学名:Vitis vinifera L.)为葡萄科葡萄属木质藤本植物,小枝圆柱形,有纵棱纹,无毛或被稀疏柔毛,叶卵圆形,圆锥花序密集或疏散,基部分枝发达,果实球形或椭圆形,花期4-5月,果期8-9月。
葡萄是世界最古老的果树树种之一,葡萄的植物化石发现于第三纪地层中,说明当时已遍布于欧、亚及格陵兰。
中国红酒文化知识
中国红酒文化知识
红酒作为一种古老的酒类,一直以来都在中国受到人们的喜爱。
据记载,历史上的汉朝就有过红酒的消费。
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红酒也被赋予了传统仪式和礼节中的重要地位。
今天,中国红酒文化占据着世界红酒领域的重要位置,成为全球不可或缺的经典佳酿。
一、中国红酒文化的悠久历史
从古至今,红酒一直是中国文化的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红酒文化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当时的南越国就有宫廷红酒的储存和消费。
再追溯到汉代,红酒已经由南方传播到北方,成为宫廷佳酿。
随着时间的推移,红酒文化发展越来越快,从宋代开始,红酒文化就以独特的品种和独特的品位出现在传统中国文化之中。
二、关于中国红酒文化的饮用习俗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红酒有着重要的地位。
红酒是一种重要的饮料,也是重大场合的重要饮品。
关于红酒的饮用习俗,可以追溯到古代的礼节,当时的场合都伴随着红酒的饮用。
比如,当下汉朝宫廷,百官探访朝廷,红酒都是必不可少的饮料。
- 1 -。
中国古代葡萄酒的典故【精选】
中国古代葡萄酒的典故【精选】蒲萄酒,金叵罗,吴姬十五细马驮… …是李白对钟爱的葡萄酒的不吝赞美。
有人说葡萄酒是外来文化,但实际上,早在我国古代,葡萄酒文化就曾非常辉煌。
在中国过往的历史长河中,葡萄酒有着怎样的历史典故呢?,今天就给大家具体分享一下中国古代葡萄酒的典故,希望读者喜欢。
中国古代葡萄酒的典故西汉:汉武帝供奉王母的珍品有史料记载,汉武帝对张骞从大宛带回的葡萄品种及酿酒工艺尤为看重,命宫人在离宫别宛内大量种植葡萄,对葡萄酒犹如对后宫佳丽般珍藏。
据传,汉武帝很喜欢葡萄酒的美味,但因当时酿造的酒很为有限,故而特作珍藏留作供奉王母娘娘珍品。
张骞,何许人也?他是丝绸之路的开拓者,被誉为“第一个睁开眼睛看世界的中国人”。
他将中原文明传播至西域,又从西域诸国引进了汗血马、葡萄、石榴、胡麻等物种到中原,促进了东西方文明的交流。
东汉:凉州刺史孟佗的“买官王道”据传,东汉时期有个叫做孟佗的凉州刺史,其官职便是用一斛葡萄酒贿赂皇帝身边的大太监而换得。
这里的葡萄美酒成为了诸如孟佗之类的官员买官升官的“不二王道”,成为了一种政治投机品,也可以看出在东汉末期葡萄酒异常珍稀,可谓“滴滴值千钱“,一斛葡萄酒酒可以换得“刺史”这类二千石的大官。
刺史,何之官也? “刺”,检核问事之意。
顾闻思议就能知晓,这官是相当威风的呢!武帝元封初,废诸郡御史。
继之,分中国为十三部,各部置刺史一人,后通称刺史。
魏晋南北朝:魏文帝曹丕的“吃货情结”有史书记载,魏文帝曹丕非常喜爱葡萄美酒的滋味,并下诏宫中御医,夸赞葡萄果实味道绵长、汁水丰富,可以消除烦躁、解除口渴,而酿成的葡萄酒美味甘甜,使人容易醉倒。
作为一位帝王,大谈葡萄酒与葡萄美味,让人不禁想到其实曹丕也是不择不扣的“吃货”啊。
曹丕!何许人也?没错,他是“相煎何太急”《七步诗》的直接灵感源头缔造者。
唐朝:李白的“红颜知己”、王翰的“边塞情人”到了唐朝,葡萄美酒便成为了诗人们文思泉涌的催化剂和人生不可或缺的“知己”。
中国酒文化的发展历程
中国酒文化的发展历程中国酒文化源远流长,经历了数千年的发展和演变。
古代中国人将酒视为一种神圣的饮品,与宗教、礼仪、医学等方面密切相关。
以下是中国酒文化的发展历程:1. 古代酿酒技术的初级阶段(约前6000年-前1600年):据考古学家的研究,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中国人就已经开始了酿酒活动。
当时的酿酒技术相对简单,主要使用水果、谷物等天然材料进行发酵。
2. 商周时期的礼仪酒文化(前1600年-前256年):商周时期是中国酒文化逐渐成熟的时期。
酒作为一种重要的祭祀品,被列入正式的礼仪程序中。
酒具备了祈祷、祭祀、祝福等意义,同时也与统治者的权威和社会秩序紧密相关。
3. 酒文化的咸阳时代(前202年-前220年):秦朝的首都咸阳成为酿酒业的中心,酿酒技术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此时期还出现了《酒经》等专门研究酒的文献,酒文化开始逐渐形成。
4. 隋唐时期的酒文化繁荣(公元581年-公元907年):在隋唐时期,酒文化达到了巅峰。
诗词、绘画等艺术形式中大量描绘了酒的场景,酒也成为文人雅士交流情感、释放思想的表达方式。
同时,隋唐时期还出现了许多名酒,如绍兴酒、贵州茅台等,这也为中国酒文化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5. 明清时期的酒文化的转变(公元1368年-1911年):明清时期,酒文化经历了一定的转变。
随着中国的饮食文化发展,酒的品种和酿造技术得到了进一步的丰富和改进。
此时期还出现了许多以美酒品尝为主题的文学作品,酒成为享受生活的一种重要方式。
6. 当代中国酒文化的发展与传承(20世纪至今):随着社会的变革和经济的发展,中国酒文化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
现代科技的应用使得酿酒技术更加精细化和规模化,各种新型的酒品也层出不穷。
同时,鉴赏酒、品酒文化也逐渐兴起,人们开始更加注重酒的品质和品味。
总的来说,中国酒文化的发展历程丰富多样,与中国的历史、文化、社会等方方面面有着密切的联系。
酒作为一种传统的文化符号,不仅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也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创造力。
中国葡萄酒文化发展历程
中国葡萄酒文化发展历程姓名:余春晖专业:机械工程班级:机械工程1702 学号:201706010104在欧洲保加利亚的古人遗迹中发现,大约在公元前3000至6000年,已开始以葡萄汁液进行酿酒,而古代诗人荷马亦在其著作中也提到色雷斯人(保加利亚的古人)的优良酿酒技术。
所以有很多人认为保加利亚是葡萄酒的发源地。
但经中美科学家对河南省舞阳县的贾湖遗址的研究分析发现,9000年贾湖人已经掌握了目前世界上最古老的酿酒方法,在含有酒石酸的陶器中还发现有野生葡萄籽粒。
这一结果表明人类至少在1万年前就开始酿造葡萄酒了,而我国也早就开始酿造葡萄酒了,因此,葡萄酒应是“古而有之”了。
葡萄,也作“蒲陶”、“蒲萄”、“蒲桃”等,葡萄酒则相应地叫做“蒲陶酒”等。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写道:“葡萄,《汉书》作蒲桃,可造酒,人酺饮之,则醄然而醉,故有是名”。
“酺”是聚饮的意思,“醄”是大醉的样子。
我国最早有关葡萄的文字记载见于《诗经》,“南有樛木,葛藟累之;乐只君子,福履绥之。
” (《诗·周南·樛木》)从《诗经》的记载可以反映出在西周至春秋这段时期人们就已经知道采集并食用各种野葡萄了。
《史记·大宛列传》:“宛左右以蒲桃为酒,富人藏酒至万余石、久者数十年不败”。
“汉使(指张骞)取其实来,于是天子始种苜蓿、蒲桃。
”汉使张骞出使西域时,从大宛带来了后来广为种植的葡萄种,还招来了酿酒艺人。
而《太平御览》中亦有写道“离宫别观傍尽种蒲萄”。
由此可见,远在西汉时期,当时的人就已经掌握了葡萄酒的酿造技术,而且酿造规模已然不小了。
但此时的葡萄酒仍是稀有品,不是皇亲国戚、达官贵人休想一品其曼妙滋味。
到了唐朝,所谓“大唐盛世”,唐朝是我国古代最为繁华、强盛的时代,而葡萄酒也在这个时代的浪潮取得了相当辉煌的成绩。
据历史记载,唐贞观十四年,唐破高昌(今新疆吐鲁番),得到了马乳葡萄,并且学会了葡萄酒蒸馏之法。
边塞诗人王翰就曾写道“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关于中国古代的葡萄酒故事
关于中国古代的葡萄酒故事提到葡萄酒,很多人都以为是近代才进入中国的。
其实不然,葡萄酒并不是舶来品。
关于葡萄酒的故事,在中国古代早有记载,这些故事大多与文人墨客、皇宫深宅有关,从古代开始,葡萄酒早已是独享的奢侈品。
例如下文几个中国古代广为流传的葡萄酒故事:一、【西汉】汉武帝供奉王母的珍品有史料记载,汉武帝对张骞从大宛带回的葡萄品种及酿酒工艺尤为看重,命宫人在离宫别苑内大量种植葡萄,对葡萄酒犹如后宫佳丽般珍藏。
据传,汉武帝很喜欢葡萄酒的美味,但因当时酿造的酒很为有限,故而特作珍藏,以留作供奉王母娘娘的珍品。
二、【三国】凉州刺史孟佗的“买官王道”据传,三国时一个叫做孟佗的凉州刺史,其官职便是用一斛葡萄酒贿赂皇帝身边的大太监而换得。
这里的葡萄美酒成为了诸如孟佗之类的官员买官升官的“不二王道”,成为了一种政治投机品,也可看出在东汉末期葡萄酒异常珍稀,可谓“滴滴值千钱”,一斛葡萄酒就可以换得“刺史”这类二千石的大官。
三、【三国】陆机的《饮酒乐》陆机(261—303)是三国时东吴名臣陆逊的孙子。
吴亡后,他于晋太康末应召入洛阳,曾为太子洗马、中书郎等职。
他的《饮酒乐》描写了当时葡萄酒消费的状况:“蒲萄四时芳醇,琉璃千钟旧宾。
饮舞迟销烛,朝醒弦促催人。
春风秋月桓好,欢醉日月言新。
”诗中的“蒲萄”是指葡萄酒。
诗中描绘的是当时上流社会奢侈的生活:一年四季喝着葡萄美酒,每天都是醉生梦死,这时的葡萄酒还是王公贵族们享用的美酒。
四、【三国】魏文帝垂涎葡萄酒魏文帝曹丕喜欢喝酒,尤其喜欢喝葡萄酒。
他不仅自己喜欢葡萄酒,还把自己对葡萄和葡萄酒的喜爱和见解写进诏书,告之于群臣。
有了魏文帝的提倡和身体力行,葡萄酒业得到恢复和发展,使得在后来的晋朝及南北朝时期,葡萄酒成为王公大臣、社会名流筵席上常饮的美酒,葡萄酒文化日渐兴起。
五、【唐朝】李世民赞葡萄酒耐饥强志李世民的《置酒坐飞阁》很是开心抒怀,“高轩临碧渚,飞檐迥架空。
余花攒镂槛,残柳散雕栊。
明清葡萄酒传入中国的影响
明清葡萄酒传入中国的影响中国的饮食文化源远流长,自古以来,各种美食就像珍宝一样被人们所追捧。
然而,世界各地的美食也在不断地流入中国。
其中,葡萄酒便是一种被广泛接受的产品。
葡萄酒的出现,不仅为中国的餐桌带来了新的选择,更为重要的是,葡萄酒传入中国,带来了与西方文化的接触,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就对明清时期葡萄酒传入中国的影响进行探究。
明清时期是葡萄酒传入中国的重要阶段。
据史料记载,清朝康熙年间,伴随着西方传教士入华,葡萄酒也首次传入中国。
在那个时代,葡萄酒被视为高贵的饮品,作为礼仪之物被广泛应用于官场场合。
其次,由于葡萄酒是一种稀有奢侈的进口品,因此在当时也被视为一种身份的象征,被富人所追逐。
然而,在传入中国时,葡萄酒并未得到普遍的认可,土豪、富豪才可以享用这种饮品。
葡萄酒的传入影响了中国社会的饮食文化,社会形态和思想文明。
葡萄酒的传入,使得中国社会的饮食文化更加多元化。
在葡萄酒传入之前,中国的饮食文化主要以米饭、面食、汤羹和各式菜肴为主。
而葡萄酒的引入,则使得饮食文化又增加了一种新的饮品。
并且,葡萄酒的酸甜口感,也获得了人们的赞赏和喜爱,成为了饮食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葡萄酒的传入,也对中国社会的形态产生了影响。
葡萄酒的进口,使得西方文化得以传播和融合到中国社会中。
一些有识之士也开始学习西方的酿酒技术,并结合中华文化,推陈出新,推广本土化的葡萄酒。
这些做法不仅仅带动了当地的经济,更为重要的是,促进了中西文化的文化交流和融合。
同时,在葡萄酒传入中国之后,随之而来的也有西方的饮食文化,做法和风俗。
这些新颖的饮食文化和风俗,与中国的饮食文化撞击产生了新的火花。
在食品搭配上,中西食材的混合将菜品带往了新的境界。
例如在法式菜肴中,通常以葡萄酒为佐餐饮品,而与此同时在中式的饮食文化中,茶则是主流。
两种饮品的不同风格的搭配,为当时的人们,也带来了新的话题和饮食新体验。
另外,葡萄酒在传入中国的同时,也带来了西方的礼仪文化和文明思想。
葡萄酒中国历史
葡萄酒中国历史葡萄酒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的商朝时期。
商朝时期的《诗经》中有“有女初长成,礼仪邦家,所以行之,不曾失过”的诗句,其中“邦家”中的“邦”有“国”的意思,暗示了葡萄酒在当时的国家礼仪中的重要地位。
在西汉时期,葡萄酒进入了中国的宫廷,成为了皇帝和贵族的饮品。
《汉书》中有“葡萄酒甚美,天子尝之”一句,可以看出当时葡萄酒的地位已经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唐朝时期,葡萄酒的生产和消费达到了一个高峰。
唐朝时期的文人墨客经常在诗词中赞美葡萄酒,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就有一首《赋得古原草送别》中写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其中“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中的“野火”指的是葡萄酒,这首诗表达了对离别的不舍和对葡萄酒的赞美。
明清时期,葡萄酒的生产逐渐式微。
明朝时期的一位官员曾对葡萄酒进行过禁止,认为饮酒有害于身体健康和社会秩序。
清朝时期的乾隆皇帝则将葡萄酒列为禁止品,认为它是一种奢侈品,不符合清朝的节俭精神。
直到20世纪初,葡萄酒才重新进入中国市场。
1929年,法国酒商在上海成立了第一家葡萄酒公司“福利玛”,标志着葡萄酒重新进入了中国市场。
但在当时,葡萄酒仍然是一个奢侈品,只有富人和外国人可以品尝到。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葡萄酒。
1987年,中国第一批葡萄酒行业标准发布,标志着中国葡萄酒行业的正式成立。
随着中国葡萄酒市场的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的国际葡萄酒品牌进入中国市场,同时也有越来越多的中国本土葡萄酒品牌崛起。
如今,中国已经成为了全球葡萄酒消费量最大的国家之一,中国消费者对葡萄酒的认知和品鉴水平也在不断提高。
葡萄酒已经不再是一个奢侈品,而是逐渐成为了普通消费者生活中的一部分。
同时,中国的葡萄酒产业也在不断发展壮大,越来越多的中国本土葡萄酒品牌走向国际市场,成为了世界葡萄酒产业的一部分。
总的来说,葡萄酒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经历了起伏,但在当今时代已经成为了中国消费者生活中的一部分,同时也成为了中国葡萄酒产业的一部分。
中国葡萄酒文化及其历史
中國葡萄酒文化及其歷史中國葡萄酒文化及其歷史有人說,葡萄酒是外來文化,因而它長期被列入“洋酒”之列。
但實際上,最原始的“酒”是野生漿果經過附在其表皮上的野生酵母自然發酵而成的果酒,稱為“猿酒”,意思是這樣的酒是由我們的祖先發現並“造”出來的。
而我國是世界人類和葡萄的起源中心之一,因此,葡萄酒應是“古而有之”了。
1.中國早期關於葡萄屬植物的文字記載葡萄,我國古代曾叫“蒲陶”、“蒲萄”、“蒲桃”,“葡桃”等,葡萄酒則相應地叫做“蒲陶酒”等。
此外,在古漢語中,“葡萄”也可以指“葡萄酒”。
關於葡萄兩個字的來歷,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寫道:“葡萄,《漢書》作蒲桃,可造酒,人酺飲之,則醄然而醉,故有是名”。
“酺”是聚飲的意思,“醄”是大醉的樣子。
按李時珍的說法,葡萄之所以稱為葡萄,是因為這種水果釀成的酒能使人飲後醄然而醉,故借“酺”與“醄”兩字,叫做葡萄。
我國是葡萄屬植物的起源中心之一。
原產於我國的葡萄屬植物約有30多種(包括變種)。
例如分布在我國東北、北部及中部的山葡萄,產於中部和南部的葛藟,產於中部至西南部的刺葡萄,分布廣泛的蘡薁等等,都是野葡萄。
我國最早有關葡萄的文字記載見於《詩經》。
《詩·周南·蓼木》:“南有蓼木,葛藟累之;樂只君子,福履綏之。
”《詩·王風·葛藟》:“綿綿葛藟,在河之滸。
終遠兄弟,謂他人父。
謂他人父,亦莫我顧。
”《詩·豳風·七月》:“六月食郁及薁,七月亨葵及菽。
八月剝棗,十月獲稻,為此春酒,以介眉壽。
”從以上三首詩,可以了解到在《詩經》所反映的殷商時代(公元前17世紀初——約公元前ll 世紀),人們就已經知道採集並食用各種野葡萄了。
《周禮》是儒家經典之一,搜集了周王室官制和戰國時代各國制度,並添附了儒家政治理想。
文繁事富,體大思精,學術治術無所不包,歷來為學者所重。
《周禮·地官司徒》記載:“場人,掌國之場圃,而樹之果蓏、珍異之物,以時斂而藏之。
让世界品味中国葡萄酒文化
让世界品味中国葡萄酒文化中国葡萄酒文化是古老而丰富的文化遗产。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交流,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识和尝试中国葡萄酒。
现在,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第五大葡萄酒生产国,而中国特色的葡萄酒文化也吸引了全世界的关注。
本文将介绍中国葡萄酒文化的历史、特点和未来发展,旨在让世界更好地品味中国葡萄酒文化。
一、历史中国的葡萄酒文化起源可追溯到西汉时期。
当时,汉武帝曾下诏命令种植葡萄和制造葡萄酒,并称其为“外国之饮”。
葡萄酒作为一种进口商品,被崇尚时尚的上流社会所接受和推崇。
随着时间的推移,葡萄酒的制造技术和品质不断提高,尤其是在唐朝和元朝时期。
据史料记载,唐代的葡萄酒曾经被送给朝鲜、日本、波斯等国家做为礼物。
在元朝,葡萄酒则成为了皇室品尝的饮品,为当时社会的菁英们所喜爱。
然而,饮用葡萄酒真正流行起来还是要追溯到20世纪初。
随着洋务运动和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更多的人开始接受西方的文化和生活方式。
同时,一些中国最早的葡萄酒厂得以建立,逐渐形成了一条从山东、河南到新疆的葡萄酒产业链。
二、特点中国葡萄酒文化的特点之一就是深厚的文化底蕴。
中国葡萄酒的生产历史虽然比不过欧洲那些有几百年乃至几千年历史的酒庄,但依然融合了中国几千年的饮食文化和社会文明。
此外,中国的气候和土壤条件也非常适合葡萄的生长。
在中国,多样的气候环境和种植方式促进了品质的稳定和多样性。
例如,在南方的云南,葡萄可以在高海拔的地方栽种,以保持凉爽和均衡的气温。
中国葡萄酒的另一个特点是多样化的风味。
与其他葡萄酒酒区以特定的品种葡萄为主,中国葡萄酒生产基地主要采用的是酿酒葡萄,即九种葡萄品种中的丰水梨、解百纳、夏黑、马尔贝克、混酿等。
这些品种可以在不同的地理环境和气候中生长,以产生独特的风味和口感。
三、未来中国葡萄酒文化的未来是充满发展潜力的。
随着国内人口和经济的增长,能够接触到葡萄酒的人群越来越多。
而在国外,越来越多的进口商也开始关注中国葡萄酒及其风味。
红酒工艺发展历程
红酒工艺发展历程
红酒工艺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数千年以前。
下面将介绍红酒工艺的不同时期的主要特点和发展趋势。
古代:最早的红酒工艺可以追溯到公元前6000年前的格鲁吉
亚地区。
当时人们将葡萄压碎放入器皿中,在自然的微生物作用下发酵制作出红酒。
古希腊和罗马时期:在古希腊和罗马时期,人们对红酒的酿造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和改进。
他们使用陶器制作酒缸,发酵过程进行得更加精确,进而改进了红酒的质量。
中世纪:在中世纪,修道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修道院的僧侣们将红酒制作工艺进一步推进,他们研究出了更加科学的红酒酿造方法,并在修道院中开始大规模的红酒制作。
现代:到了现代时期,红酒工艺得到了更加系统和专业的发展。
人们开始使用现代化的酒厂设备,控制温度和湿度来保证红酒发酵过程的稳定性。
同时,人们开始在葡萄栽培和酿造过程中引入科学方法,以确保红酒的质量和口感。
当今:随着科技的发展,红酒工艺变得越来越精确和精细。
人们在不同的葡萄品种和地理环境之间进行研究和实验,以生产出更加多样化和高品质的红酒。
总的来说,红酒工艺的发展历程经历了漫长的时间,从最初的自然酿造到现代科技的运用,红酒的质量和口感不断提高。
随
着人们对红酒的认识和需求的不断增长,红酒工艺也在不断演进,带给人们更多的选择和享受。
中国葡萄酒文化礼仪
中国葡萄酒文化礼仪历史礼仪我国早在汉朝时期,即公元前206年(汉武帝建元年间)以前就已经开始种植葡萄,并且有了葡萄酒的生产酿造。
司马迁曾在《史记》中首次记载了葡萄酒的信息。
公元前138年,外交家奉汉武帝之命出使西域,看到“宛左右以蒲陶为酒,富人藏酒至万余石,久者数十岁不败。
俗嗜酒,马嗜苜蓿。
汉使取其实来,于是天子始种苜蓿,蒲陶肥饶地。
及天马多,外国使来众,则离宫别馆旁尽种蒲陶,苜蓿极望”(《史记·大宛列传》)。
大宛是古西域的一个国家,位于中亚费尔干纳盆地。
这一史料充分说明了我国在西汉时期,已经从邻国学习并掌握了葡萄种植和葡萄酿酒技术。
西域自古以来一直是我国葡萄酒的主要产地。
我国栽培葡萄的技术从西域引入后,先至新疆,经甘肃河西走廊至陕西西安,其后传于华北、东北及其他地区。
从张将西域的葡萄及酿造葡萄酒的技术引进中原后,促进了中原地区葡萄的栽培和葡萄酒酿造技术的发展。
在两汉时期,葡萄酒成为当时皇亲国戚、达官贵人享用的上等珍品佳酿。
据《太平御览》卷972引《续汉书》云:“扶风孟佗以葡萄酒一斗遗张让,即以为凉州剌史。
”这句话是说一个叫孟的人拿了相当于现在20升(合约26瓶)的葡萄酒贿赂让,结果换得了凉州剌史一职。
这一历史典故足以说明在东汉时期,葡萄酒是相当珍贵的。
文化礼仪隋文帝重新统一中国后,经过短暂的过渡,即是唐朝的"贞观之治"及一百多年的盛唐时期。
这期间,由于疆土扩大,国力强盛,文化繁荣,喝酒已不再是王公贵族、文人名士的特权,老百姓也普遍饮酒。
盛唐时期,社会风气开放,不仅男人喝酒,女人也普遍饮酒。
女人丰满是当时公认的美,女人醉酒更是一种美。
唐明皇李隆基特别欣赏杨玉环醉韵残妆之美,常常戏称贵妃醉态为"岂妃子醉,是海棠睡未足耳。
"当时,女性化妆时,还喜欢在脸上涂上两块红红的姻脂,是那时非常流行的化妆法,叫做"酒晕妆"。
近年港台和沿海城市流行的"晒伤妆",即一千多年前唐朝妇女的"酒晕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