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的六个基本原理

合集下载

你应该知道的10个经济学原理

你应该知道的10个经济学原理

你应该知道的10个经济学原理经济学是研究人类社会如何分配有限资源的学科。

在经济学中,有一些基本原理被认为是普适的,它们能够帮助我们理解和解释经济现象。

下面我将介绍十个你应该知道的经济学原理。

原理一:稀缺性原理稀缺性原理指的是资源是有限的,而人们的欲望是无限的。

由于资源的稀缺性,我们不可能满足所有的需求,因此需要进行选择。

原理二:机会成本原理机会成本是指当我们做出某种选择时,放弃了进行其他选择所带来的收益。

机会成本原理告诉我们,在做决策时要考虑到放弃其他选择所带来的利益损失。

原理三:边际效应原理边际效应原理指的是每一次增加或减少一单位的行动,所产生的效果。

边际效应原理告诉我们,当边际效应递减时,我们应该在边际效应为零时停止增加行动。

原理四:需求与供给原理需求与供给是经济活动中最基本的概念。

需求指的是消费者愿意购买某种商品或服务的能力和意愿;供给指的是生产者愿意生产和销售某种商品或服务的能力和意愿。

需求与供给决定了商品的价格和数量。

原理五:激励原理激励原理指的是人们在做出经济决策时会受到激励的影响。

激励可以是经济的,也可以是非经济的。

人们通常会对激励做出反应,从而影响他们的行为。

原理六:比较优势原理比较优势原理是国际贸易理论的基础。

比较优势原理指的是一个国家在某种商品的生产上具有相对更低的机会成本,从而应该专门从事该商品的生产,并通过贸易与其他国家进行交换。

原理七:市场效率原理市场效率原理指的是市场能够在资源配置方面实现最大化的效益。

市场的竞争机制可以使资源得到有效配置,从而实现社会福利的最大化。

原理八:货币中性原理货币中性原理指的是货币的数量变化不会对实际经济产生长期影响。

根据货币中性原理,一国货币供应量的增加只会导致物价水平的上涨,而不会对实际经济产生影响。

原理九:信息不对称原理信息不对称原理指的是在经济交易中,买方和卖方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

信息不对称会导致市场出现问题,如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等。

经济学六大基本原理

经济学六大基本原理

经济学六大基本原理引言经济学是一门研究资源分配和决策制定的学科,它不仅仅关注货币和财富的流动,还研究人类如何在面临有限资源时做出决策。

为了理解经济学的核心概念,了解经济学六大基本原理至关重要。

这些基本原理涵盖了经济学中的核心原则和模型,对于理解经济现象及其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一、人们面临权衡取舍人们面临有限资源的情况下,需要进行权衡取舍。

这个原理指出,由于资源的有限性,个人、企业和政府在做决策时需要考虑损失与收益之间的权衡。

例如,在个人生活中,一个人可能需要在购买某件奢侈品和存钱之间做出选择。

在企业决策中,企业需要在投资新产品和扩大市场份额之间做出权衡。

二、成本与效益决策制定者需要评估决策的成本与效益。

成本可以是金钱、时间、机会成本等等。

效益则是指决策带来的价值和利益。

这个原理指出,人们应该在考虑决策时权衡决策的成本与效益,以达到最大化效益和最小化成本的目标。

三、理性人假设经济学的理论框架中,常常假设人们是理性的决策者。

理性人假设认为,人们在做出决策时会基于他们个人的利益和知识,以达到最大化效益的目标。

这个原理在经济学的模型中被广泛应用,以分析经济现象和预测人们的行为。

四、边际变动的原理边际变动的原理认为,当个人或企业做出决策时,会考虑边际效益和边际成本。

边际效益是指增加或减少一单位资源的收益,而边际成本是指增加或减少一单位资源的成本。

根据这个原理,人们会比较边际效益和边际成本,以做出最合理的决策。

五、市场的供求关系市场供求关系是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

根据这个原理,市场上的商品和服务的价格取决于供给和需求的关系。

当需求超过供给时,价格上涨;当供给超过需求时,价格下跌。

市场供求关系对于理解市场机制和价格形成具有重要意义。

六、市场的效率市场的效率指市场如何有效地分配资源。

市场的效率可以分为两种情况:效率和社会效益最大化。

效率是指资源的分配是满足社会各方利益的一种方式,而社会效益最大化则是指市场能够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实现最佳利益的分配。

经济学十大原理

经济学十大原理

经济学十大原理经济学是一门研究人类在资源稀缺的条件下如何做出选择的社会科学。

在这门学科中,有十个基本原理贯穿始终,帮助我们理解经济现象和做出合理的经济决策。

原理一:人们面临权衡取舍生活中,我们常常面临各种选择,而这些选择往往意味着要在不同的目标之间进行权衡取舍。

比如,一个人在有限的收入下,需要决定是购买更多的食品还是更多的衣物;一个国家在有限的财政预算下,需要决定是将资金投入教育还是医疗。

这种权衡取舍是无处不在的,因为资源是有限的,而我们的欲望和需求却是无限的。

当我们做出选择时,就意味着放弃了其他可能的选择。

而被放弃的选择中所带来的价值,就是我们做出当前选择的机会成本。

例如,一个大学生选择毕业后立即工作,而不是继续深造,那么他放弃的继续深造所带来的知识和未来更高的收入,就是他选择工作的机会成本。

原理二:某种东西的成本是为了得到它所放弃的东西正如前面提到的机会成本,理解某种东西的成本不仅仅是我们为了得到它所付出的金钱,还包括为了获得它而放弃的其他机会的价值。

比如,一个企业决定投资一个新项目,不仅要考虑项目的直接投资成本,还要考虑如果把这些资金用于其他项目可能获得的收益。

对于个人来说,时间也是一种重要的资源。

当我们选择用时间做一件事情时,就意味着不能用这段时间做其他事情。

比如,周末选择在家休息,就放弃了外出社交或学习新技能的机会,这些被放弃的机会就是在家休息的成本。

原理三:理性人考虑边际量理性人在做决策时,会考虑边际量,即对现有行动计划进行微小的增量调整所带来的额外收益和额外成本。

例如,一家航空公司在考虑是否要增加一个航班时,会比较增加航班所带来的额外收入(边际收益)和额外成本(边际成本)。

如果边际收益大于边际成本,那么增加航班就是有利可图的。

对于消费者来说,在决定是否要购买更多的商品时,也会考虑边际量。

比如,在购买面包时,如果第一个面包能解决饥饿问题,带来很大的满足感,那么第二个面包带来的满足感可能就会减少。

经济学原理包括什么

经济学原理包括什么

经济学原理包括什么
经济学原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供求关系:经济学原理中最基本的概念之一是供求关系。

供应指的是市场上可供销售的产品或服务的数量。

需求指的是市场上消费者愿意购买的产品或服务的数量。

供求关系的平衡决定了市场价格和数量。

2.机会成本:经济学原理中的机会成本是指做出某种选择时放弃的最佳替代选择的价值。

它涉及到个人或企业在做决策时需要权衡不同的选择和取舍。

3.边际效应:边际效应是指每一单位的增加或减少对总体效果的影响。

经济学原理中关注的是边际成本和边际效益的平衡,即在某项决策中,当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效益时取得最优解。

4.需求弹性:需求弹性是指消费者对价格变化的敏感程度。

高弹性表示价格变动会引起较大程度的需求变化,低弹性表示价格变动对需求影响较小。

需求弹性在市场定价和销售预测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5.生产成本:生产成本包括固定成本和可变成本。

固定成本是指与生产规模无关的成本,如租金、固定资产折旧等;可变成本是指与生产规模相关的成本,如原材料费用、人力成本等。

经济学原理考虑了生产成本对企业决策和产出的影响。

6.货币供应与通货膨胀:货币供应量的变化对经济发展和价格
水平具有重要影响。

货币供给的增加可能引发通货膨胀,而货币供给的减少可能导致通货紧缩。

总之,经济学原理涉及了供求关系、机会成本、边际效应、需求弹性、生产成本以及货币供应与通货膨胀等多个方面的内容。

经济学原理概述

经济学原理概述

经济学原理概述一、引言经济学是研究人类如何在稀缺资源下做出选择的社会科学。

它研究个人、家庭、企业和政府等各种经济主体之间的决策行为,以及其对资源配置和福利分配的影响。

本文将介绍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帮助读者了解经济学的核心概念和理论。

二、供需理论1.需求与供给:供需关系是市场经济中最基本的原理之一。

需求是指消费者愿意购买某种产品或服务的数量,而供给则是生产者愿意出售某种产品或服务的数量。

市场上的价格通过需求量和供给量之间相互作用来确定。

2.市场均衡:当市场上的需求量等于供给量时,市场达到均衡状态。

这时价格也称为均衡价格,数量称为均衡数量。

在均衡状态下,资源得到最有效地分配。

三、成本与效益分析1.边际成本与边际效益:边际成本指每增加一单位产出所需要付出的额外成本,而边际效益指每增加一单位产出所得到的额外效益。

合理的决策通常是在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效益时做出。

四、市场失灵1.外部性:当某个经济主体活动的消费者或生产者对其他人造成了正面或负面的影响,产生了外部性。

外部性导致市场无法实现资源有效分配,需要政府干预来纠正。

2.公共物品:公共物品是指任何人都可以免费享用,不会被排除在外的产品或服务。

由于无法进行排他性使用和无法获得私人利润,私人市场通常难以提供公共物品,需要政府提供。

五、比较优势与贸易1.比较优势:比较优势是指一个国家相对于其他国家在某种产品或服务上有更高的生产效率。

根据比较优势原则,各国应该专注于自己具备比较优势的领域进行生产,并通过贸易来获取其他产品和服务。

2.贸易:贸易可以带来互利双赢的结果。

各国通过贸易能够获得自身无法生产或生产困难的商品和服务,扩大市场规模,提高效率。

六、经济增长与发展1.经济增长:经济增长是指一定时期内总物质财富的增加。

它可以通过提高生产率、技术创新、资本积累等来实现。

2.经济发展:经济发展是指社会全面进步的过程,包括经济、社会和环境各个层面的改善。

经济发展不仅仅关注经济增长,还关注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环境保护和社会公平等因素。

经济学的基本原理

经济学的基本原理

经济学的基本原理经济学作为一门研究资源配置和社会经济行为的学科,有着一系列的基本原理。

这些原理提供了对经济现象和决策的解释与指导,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经济运作的规律和特点。

本文将介绍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并探讨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1. 稀缺性原理稀缺性原理是经济学的核心原理之一。

它认为资源是有限的,而人类的需求又是无限的,因此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我们必须做出选择。

通过合理的利用和配置资源,我们可以尽可能地满足各种需求。

2. 机会成本原理机会成本是指当我们做出某种选择时,放弃了其他所有可能选择所带来的成本。

机会成本原理告诉我们,在做出决策时需要权衡各种选择,并考虑其机会成本。

只有当当前选择所带来的效益超过了其他选择的机会成本时,我们才会做出这个决策。

3. 边际分析原理边际分析原理是指在决策过程中,我们应该考虑每一单位的额外收益和额外成本。

经济学家通常会比较边际收益与边际成本的大小关系来做出决策。

当边际收益大于边际成本时,我们应该继续增加产量或消费;当边际收益小于边际成本时,我们应该减少产量或消费。

4. 供求关系原理供求关系原理描述了市场经济中商品价格的决定因素。

它认为供求双方的行为决定了一个市场上商品的价格。

当需求增加而供应不变时,价格会上涨;当供应增加而需求不变时,价格会下降。

供求关系原理在市场价格的决定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5. 边际效用递减原理边际效用递减原理指出,当我们增加对某种商品或服务的使用量时,其边际效用会逐渐减少。

例如,初次品尝一块巧克力的满足感可能很高,但连续多次吃同样一块巧克力的满足感会逐渐下降。

这个原理对于解释为什么人们在消费时会逐渐追求多样化和平衡起到了重要作用。

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在实际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

无论是个人还是企业都需要根据稀缺性原理作出资源分配的决策,同时也需要考虑机会成本和边际效益。

政府在制定政策和管理资源时也需要考虑这些原理,以实现社会资源的最优配置。

总之,经济学的基本原理为我们理解经济现象和做出决策提供了理论基础。

经济学有几大原理

经济学有几大原理

经济学有几大原理
经济学有数个重要原理,其中包括:
1.供需原理:供给和需求是决定市场价格和数量的基本力量。

供给与需求的关系决定了市场均衡点,即市场上商品的价格和数量。

2.边际效益原理:边际效益是指通过增加或减少一单位产品或资源而产生的额外收益或成本。

边际效益原理认为人们会在边际效益递减的情况下做出决策。

3.机会成本原理:机会成本是指当做出某个选择时,所放弃的下一个最有价值的选择的成本。

机会成本原理强调了资源的稀缺性,并提醒人们在做决策时要考虑到机会成本。

4.比较优势原理:比较优势是指一个国家或个体在生产某种商品上具有相对更低的成本或更高的效率。

比较优势原理认为通过专业化和贸易可以实现资源的最有效利用和经济的增长。

5.货币数量理论:货币数量理论是指货币供应量和货币需求量之间的关系对价格水平和经济活动产生影响。

它强调货币供求之间的平衡对经济稳定和通胀控制的重要性。

以上是经济学中的一些重要原理,它们有助于理解和解释不同经济现象,并指导经济决策和政策制定。

经济学的十个基本原理应用

经济学的十个基本原理应用

经济学的十个基本原理应用引言经济学是研究资源分配和决策制定的学科。

经济学的十个基本原理是经济学家研究经济现象和问题时所采用的基本性原理。

本文将对经济学的十个基本原理进行应用,并通过列点的方式进行阐述。

下面是经济学的十个基本原理及其应用:原理一:个体面临权衡取舍•个体在做出经济决策时必须面临不同的选择,必须在不同的目标之间权衡取舍。

•应用:考虑购买一辆新车时,个体需要权衡价格、质量、品牌和燃油效率等因素,然后根据自身的需求和预算来做出决策。

原理二:成本的概念•所有的决策都有成本。

成本不仅仅是货币的支出,还包括机会成本,即放弃某种选择所付出的成本。

•应用:企业在决定是否投资新的生产设备时,需要考虑投资的费用以及使用旧设备的机会成本。

原理三:理性个体假设•经济学假设个体都是理性的,即根据自身的利益做出决策,并在无信息不对决策做出任何修改。

•应用:政府在制定政策时应考虑个体的理性行为,如降低税收可能会鼓励企业投资和扩大规模。

原理四:边际分析•边际分析是指比较额外产量或效用与额外成本之间的关系,以便做出最优决策。

•应用:企业在决定是否生产更多产品时,需要比较生产额外单位产品的利润与成本,以确定最优决策。

原理五:贸易能使每个人受益•自由贸易可以使国家和个体受益,因为其使得资源可以得到更有效的配置和利用。

•应用:国家间的贸易协定可以使参与国家扩大市场规模,减少生产成本,促进经济增长。

原理六:市场是一种良好的组织方式•自由市场可以有效地分配资源,并由供需关系来确定价格和数量。

•应用:在市场竞争激烈的行业,价格可以通过供求关系自动调整,从而保持市场稳定。

原理七:政府的作用•政府在经济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例如通过监管市场、提供公共物品和纠正市场失灵来增加整体福利。

•应用:政府通过制定和执行反垄断法律来防止市场垄断,并确保企业之间的公平竞争。

原理八:政府干预可能导致低效率•政府的干预并非总是能够提高经济效率,有时候反而会导致市场失灵或资源浪费。

经济学的基本原理是什么

经济学的基本原理是什么

经济学的基本原理是什么经济学作为一门社会科学,研究了人类在资源稀缺的条件下,如何进行有效地分配和利用资源的学科。

它提供了一种分析和解释经济现象的框架,帮助我们理解和预测产生经济活动的原因和结果。

在经济学中,存在一些基本原理和概念,它们构建了经济学的基础,对我们理解和应对现实世界的经济问题至关重要。

一、稀缺性原理稀缺性原理是指资源有限而人们的需求无限,因此必须进行有效的资源分配。

这个原理是经济学研究的基础,也是经济学家分析经济问题的出发点。

在面对有限的资源时,个体和社会必须做出选择,为了满足最重要的需求,放弃次要的需求。

二、机会成本机会成本指的是为了得到某种东西而放弃的其他可行的选择。

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个体或社会做出某种决策时,会失去其他的选择机会。

无论是个人还是企业,都必须考虑每个决策的机会成本,衡量其决策是否值得。

三、边际效益递减边际效益递减是指当一个个体或企业增加某种特定活动时,其额外收益会逐渐减少。

在经济学中,边际效益递减的理论解释了为什么个体或企业在选择时倾向于追求较低成本和较高效益的方案。

它也指出,为了实现最大的福利,资源分配应该基于边际分析。

四、供求关系供求关系是指商品或服务的供给与需求之间的关系。

根据经济学的原理,供给和需求的关系决定了市场价格和数量的形成。

当供给增加,需求不变时,市场价格会下降;相反,当需求增加而供给不变时,市场价格会上升。

供求关系也解释了市场机制是如何调节资源分配的。

五、比较优势理论比较优势理论是由经济学家大卫·里卡多提出的,它指出国家或个体应该专注于自己具有相对优势的产业或活动。

通过国际贸易和合作,各国可以根据自身资源和技术优势,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和经济增长。

六、激励理论激励理论是经济学中的一个基本原理,它研究了人们如何通过激励来改变行为和进行决策。

个体和企业在面对各种激励时,会做出相应的反应。

激励理论认为,设计合理的激励机制可以促进经济活动和资源的有效利用。

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及其应用

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及其应用

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及其应用经济学是一门研究人类资源配置和决策行为的学科,它涵盖了广泛的领域,从个人的决策,到企业的运营,再到整个国家乃至全球范围的经济活动。

本文将探讨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并提供一些其应用的实际例子。

一、供求关系供求关系是经济学中的基本原理之一。

供给是指市场上某种商品或服务的数量,需求则是指市场上对该商品或服务的需求数量。

供求关系通过价格来调节市场的平衡,当供应超过需求时,价格下降,需求超过供应时,价格上升。

例如,当一部电影票的需求量增加时,价格可能会上升。

这是因为供应商会意识到有更多的人愿意购买电影票,于是他们会提高价格来获取更高的利润。

相反,如果电影票的供应量增加,而需求量没有相应增加,价格可能会下降。

二、机会成本机会成本是指当我们做出某种选择时,放弃的最好的替代选择所产生的成本。

换句话说,机会成本是我们为了得到某种利益而放弃的其他可能的利益。

举个例子,假设你有200元,可以选择去看电影或者购买一本经济学的教科书。

如果你选择去看电影,那么你放弃了购买教科书的机会成本。

反之亦然。

机会成本的概念帮助我们评估不同选择之间的利益和牺牲。

三、边际效应边际效应是指每单位增加或减少产生的额外效果。

经济学家关注边际效应,因为它帮助我们理解人们作出决策的方式。

例如,当你吃一块巧克力时,你会感到高兴。

但是,当你吃第二块巧克力时,你的快乐感可能会减少,因为你已经满足了一部分的渴望。

这个例子展示了边际效应,也就是说,每增加一块巧克力所带来的快乐逐渐减小。

四、比较优势比较优势是指一个人、组织或国家在生产某种产品或提供某种服务时的相对优势。

比较优势理论认为,为了实现最大的经济效益,个体应该专注于他们在生产中相对擅长的领域。

例如,假设国家A擅长生产生铁,而国家B擅长生产棉花。

根据比较优势原理,国家A应该专注于生产铁,国家B应该专注于生产棉花。

两国可以通过贸易来交换产品,这样每个国家都能够以较低的成本获取所需的商品。

经济学原理总结

经济学原理总结

经济学原理总结经济学是为了解决资源配置与利益最大化问题而产生的一门科学。

它的研究对象是社会中的各种经济行为和制度,以及宏观经济运行的规律。

经济学原理是经济学的基础,下面将对经济学原理进行总结。

1.供需理论供需理论是经济学中最基本的原理之一。

供需关系决定了商品价格的形成。

供给是指商品的生产与销售,需求是指商品的购买与消费。

供给和需求的关系决定了市场价格的决定过程。

当供给大于需求时,价格下降;当需求大于供给时,价格上升。

供需理论的应用可以帮助企业制定合理的价格和产量,以及协助政府制定经济政策。

2.效用理论效用理论是经济学中的另一个重要原理。

效用概念衡量了经济主体对商品或服务的满意程度。

人们对于不同商品或服务的效用是不同的,而且效用的变化是边际递减的。

效用理论可以帮助人们做出理性的选择,因为人们总是在有限的资源中追求最大化的效用。

3.边际成本与边际效益边际成本与边际效益是经济学中的重要概念。

边际成本指的是生产一个额外单位商品所需要增加的成本,边际效益指的是消费一个额外单位商品所带来的效益。

决策者应该比较边际成本与边际效益,当边际效益大于边际成本时,应该继续生产或消费;当边际效益小于边际成本时,应该停止生产或消费。

边际分析的应用可以帮助决策者做出高效的经济决策。

4.机会成本机会成本是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表示为了获得某种利益而放弃的最高利益。

由于资源是有限的,决策者在做出选择时必须考虑机会成本。

如果效益大于机会成本,就应该采取行动;如果效益小于机会成本,就应该放弃行动。

机会成本的考虑可以帮助人们做出理性的决策。

5.市场失灵市场失灵是指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出现的偏差或不完全有效的情况。

市场失灵的原因包括外部性、公共物品和市场垄断等。

外部性是指市场交易对非交易者产生的影响,它可能是正面的或负面的。

公共物品是指不排斥和不竞争的商品或服务,其供给对所有人来说都是无差异的。

市场垄断是指市场上只有一个供应者或买方的情况。

经济学基本原理

经济学基本原理

经济学基本原理经济学是研究资源配置和决策行为的学科,它涉及到人类社会中的个体、群体和国家在面临稀缺资源时做出的选择。

本文将介绍经济学的基本原理,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些原理。

1. 有限性和选择性原则经济学的核心原理之一是资源的有限性和人们面临选择的必要性。

资源包括人力、自然资源和物质资本,而人们需要利用这些资源来满足各种需求和欲望。

然而,由于资源有限,个体或社会必须做出选择,权衡和取舍。

因此,经济学强调了资源配置的有效性和合理性。

2. 激励原则激励是驱动人们行为的力量,经济学强调人们在做出决策时考虑个体利益和利润最大化。

个人或组织在面对选择时会权衡成本和效益,以最大化其个人或组织的利益。

这就是为什么经济学强调了激励对于经济行为的重要性,如奖励和惩罚机制对于个体和组织的行为选择起到了重要的影响。

3. 供给和需求原理供给和需求是经济中的两个基本概念,经济学通过供给和需求原理来解释市场价格和数量的形成。

供给是指在不同价格下卖方愿意提供的货物或服务的数量,需求是在不同价格下买方愿意购买的货物或服务的数量。

供给和需求的平衡决定了市场上的价格和交易数量。

4. 边际分析原理经济学中的边际分析原理认为个体在做出决策时会考虑边际收益和边际成本。

边际收益是指增加或减少一单位某种货物或服务所带来的效益,边际成本是指增加或减少一单位某种货物或服务所需的成本。

基于边际分析原理,个体或组织应该继续增加活动,直到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为止。

5. 市场效率原理市场效率原理是经济学的重要原则之一,它强调通过市场机制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和分配。

市场效率原理认为在无干预和无不完全信息的情况下,自由市场能够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

市场价格的形成通过供求关系的平衡来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和分配。

6. 机会成本原理机会成本是指做出某种选择时,放弃的最高价值的替代选择。

经济学中的机会成本原理指出,个体或组织在做出决策时必须考虑放弃的机会成本。

通过考虑机会成本,个体或组织可以更好地评估不同选择之间的效益和成本。

十大经济学原理

十大经济学原理

十大经济学原理第一大经济学原理是“人们面临权衡取舍”。

这一原理指出,由于资源是有限的,人们不可能得到所有他们想要的东西,因此他们必须在各种选择之间进行取舍。

这一原理在个人生活中同样适用,比如在购物时需要在价格、质量、品牌之间进行权衡取舍。

第二大经济学原理是“成本是为了做出决策而付出的机会成本”。

这一原理强调了机会成本的重要性,即为了得到某种东西,必须放弃其他的东西。

在企业经营中,也需要考虑到机会成本,比如投资某项项目的同时,可能就意味着放弃了其他项目的机会。

第三大经济学原理是“理性人考虑边际量”。

这一原理指出,理性人会考虑边际成本和边际收益,来做出决策。

在经济学中,边际分析是非常重要的方法,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进行决策。

第四大经济学原理是“人们会对激励做出反应”。

这一原理强调了激励对于人们行为的影响。

在经济学中,激励是调动人们积极性的重要手段,比如奖励可以激励人们更加努力地工作,惩罚可以遏制人们的不良行为。

第五大经济学原理是“贸易可以使每个人的状况都变得更好”。

这一原理说明了贸易的重要性,通过贸易,不同的个体可以互相交换所需的物品和服务,从而使每个人的福利都得到提高。

第六大经济学原理是“市场通常是组织经济活动的最佳方式”。

这一原理强调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重要作用,市场机制可以通过价格信号来引导资源的配置,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

第七大经济学原理是“政府有时可以改善市场结果”。

这一原理指出,尽管市场机制可以发挥很大作用,但有时政府也需要介入,来纠正市场失灵,保护公共利益。

第八大经济学原理是“一国的生活水平取决于它生产物品和服务的能力”。

这一原理强调了生产力对于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性,提高生产力可以提高国家的生活水平。

第九大经济学原理是“通货膨胀是因为货币供应增长过快”。

这一原理解释了通货膨胀的原因,通货膨胀通常是由于货币供应增长速度超过了经济实际增长速度所导致的。

第十大经济学原理是“社会面临短期通货膨胀和长期失业之间的矛盾”。

经济学有哪些原理

经济学有哪些原理

经济学有哪些原理经济学是研究人类社会如何合理分配有限资源的科学,它是一门关于人类如何选择、生产和交换商品和服务的学科。

经济学的基础理论体系包含了许多重要的原理,下面我将详细介绍一些经济学的原理。

1.稀缺性原理:稀缺性原理是经济学的基本原理之一,它指出资源是有限的,而人们的欲望是无限的。

在有限资源的条件下,人们需要做出选择以满足他们最重要的需求和欲望。

2.成本效益原则:成本效益原则要求人们在做出决策时,应该比较行动的成本和效益。

如果某个行动的效益大于成本,那么这个行动就是理性的,反之则是不理性的。

3.边际原则:边际原则是指人们进行决策时,应该根据边际成本和边际效益来权衡。

边际成本是指增加或减少一单位行动所需的额外成本,边际效益是指增加或减少一单位行动所带来的额外效益。

根据边际原则,当边际效益等于边际成本时,人们应该停止增加或减少行动。

4.供求原理:供求原理是指在市场经济中,商品和服务的价格由供给和需求的相互作用决定。

当需求增加时,供应量减少,价格上涨;反之,当需求减少时,供应量增加,价格下降。

5.机会成本原理:机会成本原理指的是当你做出一项选择时,你将失去其他所有可能的选择所带来的利益。

机会成本是指你为了做出某种选择所放弃的最好的替代选择所带来的成本。

经济学强调了机会成本在决策中的重要性。

6.比较优势原理:比较优势原理是指一个国家或个人应该专注于他们在生产某种商品或提供某种服务上的相对优势,然后通过贸易与其他国家或个人交换其他商品或服务。

通过比较优势,各国或个人可以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和优化配置。

7.需求弹性原理:需求弹性原理是指当商品价格或其他相关因素发生变化时,需求的变化程度。

需求弹性的高低决定了消费者对价格变化的敏感程度。

对于价格弹性较高的商品,价格变动对需求的影响较大。

8.收入效应原理:收入效应原理是指当消费者的收入增加时,他们购买的商品和服务的需求也会增加。

收入效应可以分为正收入效应和负收入效应,取决于不同商品的需求变化方向。

经济学基本原理

经济学基本原理

经济学基本原理经济学基本原理是指经济学研究的核心理论和原则。

这些原理是经济学家在研究经济现象和解决经济问题时总结出的经验法则和普遍规律。

以下是经济学基本原理的概述:1. 稀缺性原理:资源是有限的,人们的需求是无限的。

因此,人们需要面临选择的问题,必须在有限的资源中做出取舍。

2. 机会成本原理:做出某种选择时,放弃的最高价值的机会即为机会成本。

人们在做出决策时应该考虑到机会成本。

3. 边际效益递减原理:边际效益是指通过增加或减少一单位的某种商品或服务所获得的额外效益。

边际效益递减原理指出,随着消费或生产的增加,边际效益会逐渐减少。

4. 比较优势原理:在国际贸易中,应当按照各自的比较优势来进行专业化生产。

通过专业化生产和贸易,可以最大程度地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5.需求和供给原理:需求是指市场上消费者愿意购买某种商品或服务的数量。

供给是指卖家愿意出售某种商品或服务的数量。

需求和供给的平衡决定了市场价格和交易量。

6. 价格变动原理:价格的变动会引起需求和供给的变化。

价格上涨会导致需求减少,供给增加;价格下跌则会导致需求增加,供给减少。

7.边际成本和边际收益原理:在决策过程中,应该比较边际成本和边际收益。

只有当边际收益大于边际成本时,才应该进行该项决策。

8. 企业盈利原理:企业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应该在成本和收益之间做出合理的权衡。

9.经济周期原理:经济活动存在周期性波动,包括繁荣期、衰退期和复苏期。

经济政策应该根据不同阶段的经济状况来调整。

以上是经济学基本原理的一个简要概述,这些原理在经济学研究和经济决策中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经济学十大原理

经济学十大原理

经济学十大原理经济学是研究资源分配和利益最大化的学科,它涉及到我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从个人的消费决策到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

在经济学中,有一些基本的原理是我们需要了解和掌握的,它们对我们理解经济运行机制和做出理性决策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下面我们就来介绍一下经济学中的十大原理。

第一原理,人们面临权衡取舍。

这个原理指的是人们在做出决策时需要权衡不同的选择,因为资源是有限的,无法满足所有的需求。

比如,一个人在选择购买商品时需要考虑价格、质量、品牌等因素,需要在不同的选择之间进行权衡取舍。

第二原理,某种东西的成本是为了得到它所放弃的东西。

这个原理强调了机会成本的概念,即为了得到某种东西所放弃的其他东西的价值。

比如,一个人选择上大学,就需要放弃在工作中获得的收入,这个收入就是上大学的机会成本。

第三原理,理性人考虑边际量。

边际量是指增加或减少一单位某种物品所带来的额外收益或额外成本。

理性人在做决策时会考虑到边际量,以便做出最优的决策。

第四原理,人们对激励会作出反应。

激励是指能够改变人们行为的东西,比如奖励、惩罚等。

人们在面对激励时会作出相应的反应,这个原理对于理解市场经济中的供求关系非常重要。

第五原理,贸易能使每个人都受益。

贸易能够让不同的人分工合作,使得每个人都能够从中获益。

比如,一个国家可以通过贸易获得其他国家生产的商品,从而获得更多的选择和更便宜的价格。

第六原理,市场通常是组织经济活动的一种好方法。

市场能够通过价格机制来协调资源的分配,使得资源能够流向最需要它们的地方,这种自由市场机制通常能够取得比计划经济更好的效果。

第七原理,政府有时可以改善市场结果。

虽然市场通常是资源配置的有效方式,但是有时候市场会出现失灵,这时政府可以通过干预来改善市场结果,比如监管垄断、提供公共物品等。

第八原理,标准的生活水平取决于经济生产。

生产能力的提高能够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因为它能够提供更多的商品和服务,使得人们能够更好地满足自己的需求。

简述经济学的十大基本原理

简述经济学的十大基本原理

简述经济学的十大基本原理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社会科学,研究经济行为和资源分配的规律。

在经济学中,有着一些基本的原理,这些原理是研究经济现象的基础。

本文将简述经济学的十大基本原理。

原理一:人们面临权衡取舍的问题人们的资源是有限的,而他们的欲望是无穷的。

因此,人们在进行决策时,不得不面临取舍。

在经济学中,这种人们选择最好的相关行动的方式被称为“机会成本”。

原理二:机会成本机会成本是指,当人们做出某种选择时,所放弃的最好的其他选择的成本。

例如,一个人将一小时的时间用于打扫房间,那么他放弃的可能是享受阅读的时间。

原理三:边际分析原理边际分析原理认为,人们在决策时应该考虑每个额外单位的收益与成本。

当人们进行边际分析时,他们需要比较额外单位的利益和成本,以确定他们是否要继续进行。

原理四:激励原理激励原理认为,人们会因为激励而改变行为。

人们往往会根据利益和成本来做出决策,并受到奖励和惩罚的影响。

原理五:贸易会使每个参与者受益贸易可以使参与者根据自身的优势产生互惠互利的关系。

通过贸易,不同的人可以专注于他们擅长的领域,并通过交换产品和服务实现双方的利益。

原理六:市场机制是经济分配的一种有效方式市场是资源配置的机制,通过供求关系的平衡来决定价格和数量。

市场机制可以自动调节资源分配,使资源分配效率最大化。

原理七:收益递减原理当某种资源逐渐增加时,每个额外单位的收益逐渐减少。

这是因为随着资源的增加,初始情况下它们被用于最合适的用途,之后只能被用于较低效的目标。

原理八:市场失灵会导致资源配置的低效率市场失灵是指市场机制无法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

市场失灵可能由各种原因引起,例如存在垄断、外部性等。

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可能需要介入来修复市场失灵。

原理九:政府干预可能会改善市场效率有时,政府的干预可以改善市场效率。

政府可以通过制定法规、实施税收和奖励制度等手段来纠正市场失灵,从而实现资源分配的效率。

原理十:经济循环会引起波动经济循环是指经济活动周期性的波动。

经济学十大原理的认识和理解

经济学十大原理的认识和理解

经济学十大原理的认识和理解经济学是研究人类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如何做出选择的一门学科。

经济学家通过研究和解释人类的经济行为,提出了许多理论和原理,以帮助我们理解经济现象。

其中,经济学十大原理被公认为是理解经济学基本原理的关键。

原理一:人们面临权衡取舍的问题这一原理指出,由于资源有限,人们在作出决策时必须在不同的选择中进行权衡取舍。

也就是说,当我们决定追求某种利益时,必然需要放弃其他一些利益。

这个原理表明了经济学分析的基础,即人们会根据自己的利益和目标做出理性的选择。

原理二:成本与收益的权衡在做出决策时,人们通常会考虑到所付出的成本与所得到的收益。

成本不仅仅是指货币上的支出,还包括时间、精力和机会成本等。

此原理强调了一种常见的现象:当一个企业或个人在决策时,他们会比较不同选择之间的成本与收益,并选择那些收益大于成本的行动。

原理三:理性人考虑边际量这一原理表明,理性的人在做决策时,会考虑到边际量的变化。

边际量指的是增加或减少一单位(或微小的量)所带来的变化。

理性人会比较边际成本与边际收益,并在边际收益大于边际成本时做出决策。

原理四:人们会对激励作出反应激励是人们行动的动力,可以通过激励来影响人们的决策行为。

当一个行为带来的收益增加时,人们往往会更倾向于采取这种行为。

相反,当一个行为带来的成本增加时,人们则会更有可能避免这种行为。

经济学家利用这个原理来研究如何通过激励机制来调整人们的行为。

原理五:贸易能够改善各方福利贸易的基本原理是互利互惠,参与贸易的各方通过交换商品和服务,能够获得更多的利益。

此原则提醒我们贸易的重要性:开放的贸易可以促进资源优化配置,提高生产效率,推动经济增长。

原理六:市场调节资源的分配市场是一种有效的资源分配机制,通过价格的变动和供求关系的调整,市场可以引导资源流向效益最大化的方向。

这一原理指出,当政府干预减少时,市场能够更好地分配资源。

原理七:政府政策的影响政府通过制定各种政策来影响经济的运行。

经济学十大原理

经济学十大原理

经济学十大原理经济学十大原理是由尼格尔•贝特雷斯(N. Gregory Mankiw)在其著作《宏观经济学原理》中提出的,它们能够帮助我们理解经济运行的基本原理。

这十大原理涵盖了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的方方面面,下面将逐一进行介绍。

第一大原理:人们面对权衡取舍。

这意味着人们在做决策时需要考虑到各种选择之间的利弊,并在各种可能性中做出决策。

例如,一个国家需要决定如何分配有限的资源,以满足人民的需求,这就需要考虑到不同选择之间的利弊。

第二大原理:机会成本。

机会成本指的是由于做出某种选择而放弃了其他可能的选择所带来的成本。

每当我们做出一个决策时,我们都要忽略其他可能的选择,这就是机会成本的体现。

例如,当我们选择工作时,就放弃了使用同样的时间进行休闲活动的机会。

第三大原理:理性人原则。

理性人原则指的是人们在做决策时会权衡利益,并根据自身的利益最大化来做出决策。

理性人不会做出损害自身利益的决策,并会根据自身的目标来选择最佳的行动。

第四大原理:边际变动原理。

边际变动原理指的是在做决策时,人们会考虑到边际效益和边际成本。

边际效益是指额外增加一单位产品或服务所带来的额外效益,而边际成本则是指额外增加一单位产品或服务所付出的额外成本。

理性人会在边际效益大于边际成本时进行选择。

第五大原理:贸易可以使每个人受益。

贸易可以使不同地区和国家之间的人们都能从中获益。

通过进行贸易,不同地区和国家可以通过专业化生产来提高效率,从而实现更大的收益。

例如,一个国家可以专门生产高效益的产品,然后通过贸易获得其他国家的产品。

第六大原理:市场通常是组织经济活动的最有效方式。

市场经济可以根据供求关系自动调节资源的配置和价格的形成。

市场经济能够发挥供求的作用,使资源分配更加高效,并且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干预。

第七大原理:政府有时可以改善市场结果。

尽管市场可以实现资源的高效分配,但有些情况下政府也需要干预,以提高市场的效率。

例如,政府可以通过税收和补贴来纠正市场的外部性和公共物品的供给不足等问题。

经济学基础知识(精选)

经济学基础知识(精选)

经济学基础知识(精选)经济学基础知识一、什么是经济学?经济学是研究人类在有限资源条件下,如何选择和配置资源以满足无限需求的社会科学。

它关注个体、市场和国家的决策行为,以及经济运行的规律和效率。

二、经济学的基本原理1. 稀缺性原理稀缺性原理指出,资源是有限的,人们的需求是无限的。

由于资源稀缺,人们需要进行有选择性的资源配置,以满足各种需求。

稀缺性原理是经济学的基础,也是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

2. 机会成本机会成本是指人们为了获取某种东西而放弃的其他东西的价值。

在做出经济决策时,人们需要考虑放弃某种选择所带来的机会成本,以评估选择的效果和效益。

3. 边际效应边际效应是指增加或减少一单位生产、消费或其他决策所带来的变化效果。

经济学研究边际效应以帮助人们做出决策,从而达到最大化效益。

4. 资源配置效率资源配置效率是指在特定条件下,资源的分配是否能够最大化社会福利。

经济学研究如何通过资源的合理配置来实现效率提升和资源的最大化利用。

三、供求关系和市场机制1. 供求关系供求关系是指市场上商品和服务的供给和需求之间的关系。

供给是指市场上售卖商品和服务的意愿和能力,需求是指市场上购买商品和服务的意愿和能力。

供需关系决定了市场价格和数量的形成。

2. 市场机制市场机制是通过供求关系自发产生的一种经济调节机制。

市场机制通过价格的变动来调整供求关系,从而达到资源配置的效率。

市场机制有助于优化资源配置和实现市场均衡。

四、宏观经济学基本概念1. 国内生产总值(GDP)国内生产总值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某一时期内所生产出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价值的总和。

GDP是宏观经济学中最重要的指标之一,用于衡量经济的总体规模和增长状况。

2. 通货膨胀通货膨胀是指货币供应量增加,导致商品和服务价格普遍上涨的现象。

通货膨胀对经济有着重要影响,它会降低货币的购买力,对消费、投资和债务等方面产生影响。

3. 失业率失业率是指劳动力中没有工作但正在寻找工作的人口所占的比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济学的六个基本原理经济学是一个混乱的理论世界。

对于经济学家来说,100个人常常是有着100个以上的观点,而且这些观点可以很好地共存。

我希望自己的思考可以给自己一些安慰。

有人说想得清楚才能写的清楚,可惜我还不能说自己想清楚了。

但是我希望可以慢慢来。

我并不试图直接证明自己思想的正确性,也不是在阐述现存的主流经济学的知识,更不用说好为人师。

确切地说,我只是试图整理自己认为正确的经济学理论思想,在自己也忍不住指点江山、与人争论的时候,先说明自己的出发点和立场。

欢迎有兴趣的同仁指点。

先讲一个经典故事:一个物理学家、一个化学家和一个经济学家漂流到孤岛上,十分饥饿。

这时海面上漂来一个罐头。

物理学家说:“我们可以用岩石对罐头施以动量,使其表层疲劳而断裂。

”化学家说:“我们可以生火,然后将罐头加热,使它膨胀以至破裂。

”经济学家则说:“假设我们有一个开罐头的起子……。

”一个经济学老师在课堂上讲“帕雷托最优点”的时候,就先给出了一系列的前提与假设。

一位同学耐不住问了一句:“老师,能不能没有这么多的假设啊?”老师正色曰:“这是经济学课堂。

没有假设,那是会计学吧!”这些故事告诉我们经济学理论基本上都是从假设出发的理论模式。

我所知道的例外是马克思,他建立的经济学理论是从商品出发的,他并没有任何的前置的假设条件。

回顾一直以来的经济学理论研究,无非是两条路:一条是从人开始。

西方传统经济学预设了“经济人”的前提。

一条是从物开始的。

而马克思将政治经济学建立在“庞大的商品堆积”的分析之上。

由此开始,经济学发展出两大几乎完全不兼容的道路,到今天依然是个问题。

人们的经济活动和行为在马克思之后数百年间,已经空前的庞大和复杂。

但我相信,人们都会同意:人类社会的本质并没有真正改变。

现在我们能不能找到第三条道路:将人和物结合起来,从整体系统的角度来分析,将经济主体(传统的“人”)和客体(传统的“物”)结合起来,将对研究“物”的本质特征和对“人”的经济活动表现规律结合起来。

从这个思路出发,我理解的经济学就是研究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的基本特征和内在规律的学科。

思考所有的经济理论与思想观点,我认为几乎所有的争论与分歧,最终都会归结到建立经济理论的最初出发点:就是上面所说的假设。

不同的经济学观点和理论的最大区别,在于你基于怎样的基本原理、概念或者假设。

在这些基本的原理上,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发展出一整套自己的经济学。

而古人说道不同,不相为谋,这只能导致经济学的继续分裂与混乱。

(这倒可以论证我其中的一个观点:初始条件的敏感性,将导致结果的大相径庭。

)那么这些基石应该是什么呢?这就取决于经济学研究的对象,取决于对于研究对象的最基本特征和本质的认识。

关于经济学的主要研究对象,西方传统经济学观念认为是所谓稀缺资源的有效配置问题,后来发展到经济机制、经济制度。

通过对现实社会的考察,我的理解,应该可以将系统中的主体分为三类:个人、经济组织(含企业)、政治组织(非经济组织)。

经济主体可以定义为根据自身需要,能独立做出经济行为决策并承担后果的主体。

由于三者不同的宗旨和目标,用“经济人”作为共同的理论基础是不适合的。

所以也不可能完全把经济主体的一切行为都归结于经济利益的驱动。

其次,关于“稀缺资源的有效配置”,在我看来也是一个更大问题下的子问题。

考虑到人类漫长历史发展,就难以相信人类社会从始至终就只有一个市场经济的神话规律。

第一,什么是稀缺资源?从一个简单的物质转换的角度来看,物质和能量都是不灭的,也是守恒的。

在自然系统中,任何生物都不会意识到有所谓稀缺的危机。

“稀缺资源”的假设,隐含着人们“需求无限”的前提。

人们既然生存在这个大系统之内,做为子系统的经济系统本身并不存在内在的资源饥渴。

一方面从历史的发展来看,人们在科技方面的发展,已经将人们可以运用的物质领域扩大到前人不敢相信的地步。

这个趋势还在继续。

另一方面,人们也不会真的愚蠢到相信自己应该有一个对整个自然系统索求无度的合理前提。

第二,什么叫有效配置?如果人们对自然系统的索求应该是有限的,而自然系统可以为人们提供足够的资源,那么资源配置不过是经济系统从远离平衡态到渐近平衡态的分布与结构的问题。

决不存在一个所有资源都可以有效配置的理想“平衡态”,这是一切动态系统的必然过程和常态。

另一方面,马克思认为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生产关系。

但是我认为生产关系不是一个孤立的、静态的对象。

生产关系是在经济主体之间的经济行为和经济活动中动态地发展变化的。

因此可不可以这样说,人们之间的生产关系反映为经济主体在经济过程中的关系总和。

因此,在可以考察的角度来说,经济个体和经济过程比抽象的生产关系更容易直接观察和思考。

从最深层的本质上来说,我依然认为马克思所发现的最基本的经济规律和理论思想并没有过时。

但是我们仅仅知道这个世界的本质是什么是不够的,我们还应该知道这个世界是如何运作并且运作的更好。

那么这个世界究竟是任何运作的呢?我首先想到的是类似我们常说的“三观”:就是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实际上经济学也有这样类似的“三观”。

经济学的“人生观”可以理解为经济学的目的或者目标:经济学是干什么的?或者为什么需要经济学。

“价值观”可以理解为经济学以什么样的标准来作为自身的判断依据?“世界观”则集中体现了经济学的视角和立场,经济学究竟是怎样看待这个世界的?让我们来考虑一个大自然中最常见的例子:水循环系统。

我们通过系统论的角度说到水的时候,其实不是说一滴水或者一些水,而是说整个地球水系统。

我将人们所认识这个系统的一些特征归纳如下:一、在微观个体上,人们已经熟悉单个水分子的基本结构:H2O,甚至已经细分到原子、质子、中子等几乎无限小的程度。

当然,水只所以成为水,主要还是到分子结构的层次。

而且我们也已经十分了解;所有的水分子都是一致的,但是我们在观察水分子的运动规律时,只能观察到其混沌状态。

我们无法具体而准确地描述任何一个水分子的运动轨迹。

我们习惯用无序来描述这种状态。

二、在水的变化上,我们同样十分熟悉;我们知道所有的水分子在不同的环境和条件下呈现不同的状态:气态、液态、固态。

我们也知道水分子会在一定的条件下(临界相变)会发生突变从而改变其原有的状态。

我们十分熟悉水是如何从液体变为气体,并且形成了云,最终成为雨。

这个循环过程是十分清晰的,我们知道这个整体的作用机制和最终结果。

但是,我们也永远无法精确地描述在这个过程中,所有水分子究竟是如何一一运动的,这些水分子又是如何相互瞬间发生作用的,从一个状态整体地突变到另一个状态。

这时我们已经惊讶地发现,水分子从无序变化到有序。

三、雨终于下起来了。

但是,为什么只有这个地方下了雨,而仅仅一山之隔的另一个地方还是晴天呢?我们已经拥有了发达的天气监测系统,我们已经十分正确地知道天气的各种数据:气压分布、空气湿度、气流走向等等。

这些状况也宏观地描述了分布在这个区域里水分子的整体状况。

我们已经大致地可以知道一个地区的是不是可能下雨。

但是我们也似乎永远无法精确地通过计算知道:什么地方、什么时刻一定会下雨,哪怕是一小时或者一天后。

但是我们知道,天气的变化的长期趋势,已经有了比较准确的、宏观的平均值。

四、最后,从整体上来说,地球水的循环系统基本上是一个封闭的系统,地球的水量(包括所有形态的水)不会大量地突然地增加或者减少。

我们也敢于说,我们知道地球上有多少吨的水(所有形态)。

但是我们永远无法精确地知道,在水的丧失和新的水分子形成这个动态的永不停息的过程中,地球在某一个时点的具体水量。

更不用说计算出这个时刻,有多少水分子处于液态、固态或者气态,他们在发生怎样的转换和变化,才可以维持整个自然系统的正常运转。

现在允许我类似地思考我们身在其中的这个经济系统。

一、凡是可以单独做出其行为决策的、参与到经济系统运作任何一个环节的单位,我们都称为经济主体。

他可以是单个的个人,也可以是一些人组成的企业或者其他类似的经济组织,还有政府和其他政治、社会组织。

对于这些经济主体的认识,可以说我们也是十分熟悉和了解的。

但是如果我们希望在经济系统这样的大系统中精确地观察现实生活中单个主体的决策行为,我们就只能观察到混沌现象。

我们不可能用一个主体的行为来描述所有主体的行为。

我是不相信通过这些单个所谓经济人的线性叠加就可以得出宏观的正确结果的。

二、经济系统总是在重复地发生着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

我们可以看到不同的经济主体都以不同的方式参与到这些环节中。

但在同一时刻,几乎所有的主体都在同时参与所有的环节。

我们可以观察到某一个具体的经济主体在做什么,某一个具体行为显示他处于四环节中的哪一个环节。

然而我们无法全面描述所有的经济主体的所有行为,或者所有的经济主体是如何地一一相互作用,从而实现所有环节的变化。

我们可以了解的是这个变化的基本作用机制和结果。

三、我们已经可以大量地观测到复杂的经济数据,对于各种经济要素的分布、货币数量、土地供应、人力资源、能源供应、经济政策等等。

对于一定区域的经济状况我们也有了一定的整体了解和认识。

但是我们同样无法精确地预测经济现象和经济发展的具体事件,无法预测经济危机或者经济事件的具体时间和地点。

为什么有些经济事件在一个地方发生了,但是却没有在另一个地方发生?为什么每一个地方的经济发展都不完全一样?经济腾飞和经济危机是不是可能发生,我们大致可以预计,但是我们永远无法报告说哪一天就会按时爆发。

四、最后,我们对于全球经济运作状况有了空前的了解。

我们知道全球资源的限制和经济规模的情况,了解国际分工和国际经济发展的趋势。

但是我们所在的经济系统中各个部分应该如何变化和转换才能维持系统呢?应该保持怎样的经济结构?各个国家所形成的经济子系统,又是如何相互作用和在大系统下维持动态的平衡呢?这些问题似乎是传统的西方经济学和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所无法描述和解释的。

这里将自己思考的经济学出发点归结为6个基本原理。

而这些原理,都不是一个假设的前提,而是试图表达出经济系统的最主要的一般特点和规则。

前四个原理主要说明经济过程的基本特点:物质转换、混沌的自组织、时间不可逆、资源有限、。

后二个则是上述过程中经济主体所表现出来的基本特点:信息不对称、有限理性。

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再来考虑在我们这个庞大而复杂的经济系统中所有的经济现象和经济行为的内在规律和本质。

一、物质转换原理;从物理学的角度来说,物质是不灭的。

物质不过是从一种形态转化到另一种形态。

在转化过程中,物质可能分解成不同形态的多个小部分。

最终物质转换为纯粹的能量。

能量是物质的终极形态,包括人们本身。

在这个意义上,经济学是不需要的。

因为不论人们采取怎样的办法来发展经济使得自己获得更多,或许在一个时期里可以产出超出正常水平,但是在系统物质守衡的角度来说,它消耗的资源(物质)同样是成正比的,获得更多不过是转换更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