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地动仪之谜
张衡地动仪的前世今生
张衡地动仪的前世今生 地动仪测震是个传奇?
近日,一场关于“张衡地动仪”真伪的大讨论悄然兴起。支持者从不同角度寻找史据,以求为“张衡地动仪”的来龙去脉正本清源;反对者则认为,目前复原的地动仪均不能测震,史书记载的诸多史据也经不起推敲,因此,地动仪很可能是历史杜撰。
基于此,本报记者辗转数千里——从当年放置地动仪的东都洛阳,到张衡出生地、埋葬地河南南阳,从承担复原地动仪项目的河南博物院,到中国地震界最权威的中国地震局……通过对多位专家学者的探访,去追寻张衡地动仪之谜,试图用扎实的史料还原历史真相。
1 张衡地动仪测震是个传奇?
·张衡地动仪管用吗? 难道只是摆设?
·地动仪惹了谁?千年后遇“舆论震动”
据范晔《后汉书·张衡传》记载,张衡地动仪在地震发生时能够达到“验之以事,合契若神”的效果。一千多年前,张衡是否有能力造出如此高科技的地动仪?检验地动仪神奇的“陇西地震”是否属实?
到2004年底,冯锐又得到了国家图书馆善本特藏库的协助,终于找到了记有张衡地动仪的最早几份古代刻本,除《后汉书·张衡传》外,还有含《续汉书》文字的《初学记》、《事类赋注》、《太平御览·工艺部》、《太平御览·职官部》和《后汉纪》、《后汉书·顺帝纪》等史料,以后又增加了南北朝(陈)虞荔561年所著的《鼎录》。先后共找到8份史料,对地动仪的记载共有254个字。
从洛阳一路南下,行驶三百余公里,便达到南阳城北的石桥镇。放眼望去,一处汉代风格的建筑群在村落中格外显眼。139年,张衡在京师洛阳去世后便被运回他的家乡,安葬在这里。1956年,南阳县人民政府以墓园为基础在这里建立了张衡博物馆,并于1988年被定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在馆内的张衡成就展览厅内,展示着张衡的生平事迹和张衡发明的地动仪、浑天仪、指南车、计里鼓车等科技成果。展厅外面,竖立着一个高大的地动仪模型。张衡博物馆馆长刘新告诉记者,张衡博物馆内的地动仪模型基本是仿照中国古代科技考古学家王振铎复制的张衡地动仪模型建造的,而且只是个模型,不能测震。
张衡和地动仪的历史故事
张衡和地动仪的历史故事张衡和地动仪是中国古代科技的代表之一,地动仪被认为是中国古代科技中世界上最早的地震预警仪器。
它由张衡所创造,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张衡是东汉末年的一名科学家,也是当时著名的领袖。
他的一生曾多次出使中原,并掌握了当时颇为先进的科学技术。
据《张衡传》记载,张衡精通天文、地理、水利等方面的知识,还熟知人文地理,并曾在当时出版了大量的著作。
其中,张衡所创造的地动仪就是他运用他的知识所制造。
当时,地震是人们所无法避免的天灾之一,它时常给人们带来极大的伤害。
张衡为此深感已然,他认为,地震是由于天上的恶神所引起的,如果可以预测地震发生的时间并采取应对措施,就可以最大程度地减少人们的伤害。
张衡搜集了当时所有地震的象征,研究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最终创造出了地动仪。
张衡的地动仪是一种可以模拟地震的设备,外观像一只中空的青铜球,直径为2.44米,球体中间有八道沟槽,分别对应了八个方向。
内部则是由三个球形组成。
地动仪的使用方法非常简单,只需要将小球放置在一个口袋中,然后将口袋放置在地动仪的特定位置,即可得到一个地震发生的预测。
当地震发生后,小球便会受到震动,然后滚动进地动仪中间的一个通道中。
通过观察小球最终滚落的位置,人们可以知道地震的方位和震级,进而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
张衡的地动仪成为了当时科技成就的象征,但是由于没有得到足够的应用和发展,它最终逐渐被淘汰。
不过,张衡的创作对于今天科学和技术也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张衡的物理学理论对于今天的科学研究也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
同时,地动仪的设计思想也启示着我们应该运用科技的发明来更好的应对天灾,保护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
总之,张衡和地动仪的历史故事,不仅是中国古代科技的代表之一,也是中外文化交流中的重要故事。
张衡的思想和成就在当今社会发展进程中依然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值得我们进一步探讨和学习。
张衡发明地动仪的故事
张衡发明地动仪的故事张衡,是中国古代著名的科学家和发明家,他在地震学领域有着重要的贡献。
据史书记载,张衡于公元132年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地动仪,这项发明在当时引起了巨大的轰动,成为了中国古代科技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张衡发明地动仪的故事可以追溯到他年轻时的经历。
据传,张衡出生在一个书香门第,从小就对天文地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他勤奋好学,深入研究了当时的地理学、天文学等知识,对地震现象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在那个时代,地震是一种神秘而可怕的自然现象,人们对地震的发生和原因知之甚少。
张衡深知地震对人类的危害,他决心要找到一种方法来预测地震,以减少地震带来的损失。
经过多年的研究和实践,张衡终于在公元132年发明了地动仪。
地动仪是一种能够感知地震波传播方向和震级大小的仪器,它的发明填补了当时地震预测领域的空白,成为了中国古代科技史上的伟大创举。
地动仪的发明对于当时的社会有着深远的影响。
它不仅提高了人们对地震的认识和理解,还为地震预测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手段。
张衡的地动仪成为了中国古代科技史上的一颗明珠,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科技遗产。
张衡发明地动仪的故事,不仅是中国古代科技史上的一段佳话,更是对科学精神和创新精神的崇高赞颂。
张衡凭借着对地震的深刻理解和对科学的执着追求,创造了地动仪这一伟大的发明,为人类的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张衡发明地动仪的故事,告诉我们,科学是不断进步的,只有不断探索和创新,才能取得更大的成就。
正是有了像张衡这样的科学家和发明家,人类社会才能不断发展和进步。
让我们铭记张衡的伟大成就,传承科学精神,为人类文明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公务员面试:2014国家公务员考试面试热点权威预测:张衡地动仪事件
2014国家公务员考试面试热点权威预测:张衡地动仪事件【背景链接】近日,张衡发明的“地动仪”却成了“众矢之的”。
专栏作家陶短房在微博上称,我们现在看到的做工精巧的地动仪,其实并非张衡所造,而是新中国成立后,根据《后汉书》的文字记载仿造的,仿造后的地动仪只是件精巧的摆设,对地震其实毫无感知,真正的地动仪早已消失将近2000年。
【热点指导】考生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应对这个热点:第一,今人对待历史之谜应坚持科学的态度;第二,面对质疑,政府应做好引导工作;第三,面对重大的科学难题,今人应该具备科学精神。
【思路点拨】1、张衡的地动仪是否有效,可能将会成为永久的谜。
中国灿烂的五千年文明中,有着无数令人折服的发明。
但由于年代久远,发明多有失传,今人要复原这些发明,往往乏术。
2、“地动仪仿造”告诉我们,仅仅依赖于古人的自豪感是靠不住的,也是可怜的。
正因为如此,应正视“笑话式自豪感”背后的浅薄和短视。
通过对“地动仪仿造”成笑话的观察可知,简单地把自豪感建立于古代的发明创造上是不可靠的,也是一种浅薄。
从本质上说,未尝不是缺乏自信的表现,是要了“面子”丢了“里子”。
而之所以认为这是短视,则是因为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已经不需要这种建立在盲目崇拜基础之上的自豪感,如果还怀念于祖宗,仅仅表明我们还没有走出自恋的泥淖。
3、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我们可以对历史的记载发出质疑。
但是我们质疑的态度要科学,不能把历史一棍子打死,也不能奉之为神明。
要本着探索、求真、扬弃的原则,对待古人创造的文明。
4、作为政府而言,应该及时出台切实可行的制度,对学术进行规范,创建积极、健康、阳光的科学研究氛围,使科学研究走上“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康庄大道。
(中公教育研究与辅导专家杨国平)。
地动仪文言文
地动仪文言文
摘要:
1.地动仪的发明背景
2.地动仪的构造与功能
3.地动仪在历史中的作用与意义
4.地动仪的现代研究与传承
正文:
在我国古代科技史上,有一件堪称奇迹的发明,它就是张衡所创造的地动仪。
地动仪的发明,源于古代人们对地震的恐惧以及对自然规律的探索。
公元前132年,我国著名科学家张衡通过对地震现象的观察和研究,发明了世界上第一架地震仪——地动仪。
地动仪的构造非常独特,它由铜制构件构成,整体呈长方体,其中有八个方位,每个方位上均有口含龙珠的龙头。
当地震发生时,龙口所含龙珠即会落入对应方位的蟾蜍口中,从而起到预警的作用。
地动仪的功能主要是预测地震发生。
在地震来临之前,地动仪内部的机关会启动,使龙口所含龙珠落入蟾蜍口中,从而告知人们地震的发生。
这一发明使得我国古代人民在地震来临时,能够提前得知信息,降低损失。
据史书记载,地动仪在历史上的地震预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曾成功预警地震数十次。
地动仪的发明,体现了古代我国科学家对自然规律的探索精神,它不仅具有实用价值,还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
地动仪的创造者张衡,也因此被誉为“地震仪的始祖”。
如今,地动仪已经成为我国古代科技的代表之一,其研究成果为现代地震科学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借鉴。
地动仪的传承,不仅是对古代科技的尊重,更是对中华民族智慧的赞誉。
在全球范围内,地动仪也成为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让更多人了解到我国古代科技的辉煌。
总之,地动仪作为我国古代科技的瑰宝,不仅彰显了张衡等科学家的高超智慧,更是中华民族对自然规律探索的见证。
解密地动仪
解密地动仪作者:韩吉辰来源:《百科知识》2008年第18期提起地震,人们便会想起张衡发明和制作的世界上第一架记录地震的仪器——“地动仪”。
然而,自东汉末年以后,就再也没有谁能知道地动仪究竟是什么样子。
而今公众看到的地动仪既非原物又非出土文物,而是后人根据史料记载所设计和制作的模型,最近的一个复原模型上个月在山西“出炉”,这也是国家“张衡地动仪科学复原”课题组最新的一次尝试。
人们之所以对复原地动仪如此感兴趣,是因为它一度被誉为现代地震学的奠基石,但它究竟能不能“工作”又是如何“工作”的,在后人看来还是一个谜。
历史记载中的“地动仪”据《后汉书·张衡传》记载,地动仪“以精铜铸成,圆径八尺”,“形似酒樽”,上有隆起的圆盖,仪器的外表刻有篆文以及山、龟、鸟、兽等图形,仪器的内部中央有一根铜质“都柱”,柱旁有八条通道,称为“八道”,还有巧妙的机关。
仪体外部周围有八条龙,按东、南、西、北、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八个方向布列,龙头和内部通道中的发动机关相连,每个龙头嘴里都衔有一个铜球。
对着龙头,八个蟾蜍蹲在地上,个个昂头张嘴,准备承接铜球。
当某个地方发生了地震,地震波由震中传来时,樽体随之运动,触动机关,使发生地震方向的龙头张开嘴,吐出铜球,“当”的一声,落到铜蟾蜍的嘴里,于是人们就知道了地震发生的方向。
汉顺帝三年十一月壬寅(公元134年12月13日),地动仪的一条龙的机关突然发动,吐出了铜球,“当”的一声,掉进了下面蟾蜍的嘴里。
当时在京城的人们丝毫没有感觉到地震,于是有人责怪地动仪不灵验,甚至说张衡有意造谣生事!没过几天,陇西有人飞马来报,证实那里前几天确实发生了地震,众人“于是皆服其妙”,对张衡的高超技术表示了信服。
你看,陇西距洛阳有1000多里呢,地动仪标示无误,说明它的测震灵敏度是比较高的。
据学者们考证,张衡在当时利用了力学上的惯性原理,“都柱”的设立是关键,能够感知地震波的到来,实际上起到惯性摆的作用。
地震仪的工作原理
地震仪的工作原理初中的时候学习历史,就明白了闻名的科学家张衡制造了人类历史上的第一个地震仪,并为此感到深为一个中国人的自豪与自豪,然而,地震仪到底是如何样工作的,其工作的原理是什么关于我来说一直是个谜。
张衡的“候风地动仪”的功能是判定地震方向的。
地动仪中有一根倒立的、重心较高的长木椎,处于不稳固状态,这和倒竖一个啤酒瓶相似。
当地震波传来是,仪器的底座起始的运动方向是指向震中,向相反方向的。
由于本身的惯性作用,这时候木椎倒下的方向,确实是指向震中的。
木椎倒下触发了那个方向的一个杠杆,杠杆带动那个方向的一个龙头,龙头就开释了口中的木珠,从而指示了震中的方向。
地动仪不能判定震中的距离和大小。
现在的地震仪原理的说明显现在《新概念英语》第四册的一篇课文上。
文章的题目为《记录地震》。
那么,地震已是如何工作的呢?最粗糙的测试地震的方法是将不同高度的小圆柱体放在一个水平的平面上,当地震发生时,这些圆柱体会倒下。
不同程度的地震会导致不同稳固性的圆柱体倒下。
也确实是说,当地震不强烈时,仅仅那些最不稳固的圆柱体倒下,而地震专门强时,所有的圆柱体都会倒下。
这只是简单的一个测试地震的方法,无法精确的记录地震的波动状况。
因此,这种测试工具需要进一步改进。
我们明白,当我们写字的时候,笔在纸上移动,从而留下了痕迹。
相反,假如我们保持笔不动而纸移动,我们也能够在纸上留下痕迹。
这种原理能够用来记录地震的波动情形。
有些人会担忧,当地震发生时,纸和笔都在动,如何能够精确的记录地震的运动情形呢?我们能够做一个小试验。
取一段长线(一米足矣),在线的一头系上一个重物,用手拿住线的另一头,将重物悬于空中,然而保持重物的地段刚好轻轻接触地面,然后轻轻的前后左右的摆动拿着线的手,你会发觉重物的低端几乎可不能移动。
这其中的原理确实是惯性。
线一端差不多随手的移动而移动,然而重物的一端由于惯性的作用,仍旧保持在原处。
也许移动的手会对重物的位置产生阻碍,这种阻碍差不多通过长长的线大大地削弱了。
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地动仪150字左右作文
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地动仪150字左右作文全文共8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篇1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地动仪你们知道古代有哪四大发明吗?就是造纸术、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
这些发明对后世的科技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今天我就来给大家介绍其中的一项伟大发明——地动仪。
地动仪是用来测量地震的仪器,发明者是我国著名的科学家张衡。
张衡生活在东汉时期,他非常聪明,从小就对天文地理等自然现象很感兴趣。
长大后,他观察到一些奇怪的现象,比如池塘里的水有时会莫名其妙地波动,就连院子里的水缸也会时不时地摇晃。
张衡想这一定是地下有什么力量在作祟!于是,张衡决定制作一种仪器来观察和记录地下的奇怪运动。
他用青铜制成一个大大的Wine酒器,外面镶嵌着八条支撑着酒器的青铜龙,龙嘴里还衔着一个小球。
酒器内装满水,水面很平静。
一旦地下有动静,水面就会波动,龙嘴里的小球就会滚落下来,发出"当当"的声音,从而预示着地震的来临。
有一天夜里,张衡突然听到"当当"的响声,他马上察看地动仪,果然龙嘴里的球掉了下来。
第二天就传来震撼消息,邻近的池州发生了地震!大家对张衡的地动仪赞不绝口,纷纷求他指点如何制作。
可见这个发明有多么机智和先进!除了发明地动仪,张衡还是一位才华横溢的全能科学家,他对农业、天文历法等领域也做出了重大贡献。
我们要永远铭记张衡和其他古人的伟大发明成就,因为正是他们的智慧和勇气,为后世的科技发展奠定了基础。
让我们一起为古人们点赞!篇2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地动仪大家好,我是小明。
今天我要给大家讲一讲古代中国非常有意思的四大发明之一,就是地动仪。
地动仪是古代科学家用来测量地震的仪器。
它可以探测地震发生的方向,真是太神奇了!你们知道地动仪是怎么测量地震的吗?我来给你们仔细解释一下吧。
地动仪是一个球形的容器,里面装满铜球。
容器的外面有八个小铜龙张开大嘴,还有八个小铜球放在各个小龙的嘴里。
一旦地震发生,容器里面的铜球就会滚动,撞到某个小龙的嘴里,小铜球就会掉下来。
质量月灯谜(谜底)
1、试将杯酒问嫦娥(3字质量管理名词)质量月2、拒绝豆腐渣工程(成语一)不可造次3、临去秋波那一转(3字质量督查用语)回头看4、太平盛世共举樽(3字陕西省质量奖项)长安杯5、脸部好似触了电(2字混凝土缺陷)麻面6、寒冬来时裁棉衣(2字混凝土缺陷)冷缝7、清点一下吸烟者(2字质量管理名词)抽查8、质询“王戎钻李”事(2字质量管理名词)核查9、只谈论忽必烈的功过(4字质量管理名词)单元评定10、皮带做了多少条?(4字质量管理名词)质量体系11、骏马驰,江东立(2字质量管理名词)竣工12、宝岛方面有过失(2字混凝土缺陷)错台13、西湖住了两晚上(2字灌浆方式)双液14、得了季军,才去查核(5字质管名词)第三方检测15、经核查后,未遭毁坏(4字质管名词)无损检测16、炸除暗礁方行船(3字质量检测名词)平整度17、陷害刘伯温(2字工程部位)基坑18、凌霄殿里共把盏(3字地方质量奖项)天府杯19、吃好喝好再过河(3字锚杆质量检测内容)饱满度20、拖拽就该用点劲(3字材料检测名词)拉应力21、华夏好人受赏赐(3字质量奖项简称)国优奖22、治水圣祖受赏赐(3字质量奖项)大禹奖23、镜子购买合同文本(3字质量文件)鉴定书24、双双阻拦神雕侠(4字质量管理名词)四不放过25、查验铜牌的铸造(3字质量管理名词)三检制26、廉洁修身为了啥(2字材料质量名词)防腐27、零落成泥碾作尘(3字建筑材料)混凝土28、当春乃发生(3字测量名词)水准点29、禁渔(3字测量名词)控制网30、内心悲苦,整日把盏(3字地方质量奖项)楚天杯31、核查之事被指责(3字质量验收资料)检验批32、地动仪发明者从容不迫(3字闸门试验项目,卷帘格)静平衡33、观看拔河赛(2字锚索施工工序)张拉34、认真考虑样品的多少(4字材料检测名词)细度模数35、粗心大意的统帅(2字水力学名词)糙率36、50%由从洲将军统领(3字爆破名词)半孔率37、太阳底下俯身躺(2字新能源)光伏38、维持苗条身材是所愿(3字质量管理名词)保修期39、杨德祖去而复归(2字质保名词)返修40、菡萏摇曳翠盘接(3字工程术语)风荷载41、诗仙的期望(2字违规资料)白图42、各自为战(3字质量评定名词)不合格43、直线、曲线和圆形(3字质量管理名词)ISO44、一骑驰来妃子笑(3字质量管理名词)因果图45、一条小河弯又长(2字公司质量督查项目)曲溪46、探询之事,唯我明白(4字质量督查名词)问题清单47、X光检测(2字质量督查要求)查透48、金庸先生已同意(2字质量督查要求)查准49、牛顿如何发现的万有引力(3字质量督查要求)有落实50、金庸先生瞒病情(3字质量督查要求)查隐患51、老丈人举樽(3字地方质量奖项)泰山杯52、堂屋改成酒作坊(4字质量管理名词)中间产品53、产品全部为优质(4字交通名词一)东西通行54、劣质工程致祸患(4字安全用语)次生灾害55、提高砼标号(5字党建词语)加强凝聚力56、怎么脸上挂彩了(3字检测设备)探伤仪57、出入边境,只看护照(4字质量管理名词)国际认证58、只有50%的人喝酒(3字质量管理名词)半成品59、金秋时节的布达拉宫(3字公司质量督查项目)黄藏寺60、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受表彰(3字地方质量奖项)飞天奖。
地动仪的发明作文350字到400字
地动仪的发明作文350字到400字全文共9篇示例,供读者参考地动仪的发明作文350字到400字篇1二十年后的我,是一名设计师。
想到我读书时陈旧老化的课桌,我就想发明一种“神奇的课桌”。
我要让同学们坐在自己喜欢的课桌前享受学习的快乐。
这张课桌是正方形的.,课桌的支柱上安装有调节器,可以调节桌子的高度。
课桌非常小巧,没有使用的时候可以叠成一个箱子,装下所有的学习用品,非常方便。
桌面上有一台小型的自动仪器。
上课时,你就可以直接通过在仪器上的电子屏幕看今天所上的课堂内容。
桌子两侧还有两个按钮,一个是红色,一个是绿色。
红色是报警器,在你上课不认真听讲或是考试作弊时,这个警报器就会发出警报。
绿色的是自动调节仪。
老师在上语文课时,灯光会变得柔和,课桌里也会播放悦耳的音乐,就变成了配乐朗读。
这样的课堂真是一种享受。
夏天很热,仪器会散发出冷气,教室里立即变得凉爽;冬天很冷,仪器就会散发出暖气,教室就温暖如春了。
不仅如此,这个仪器还有照明的功能呢!如果停电了,它就会用平时储蓄的电量为你照明,让你在黑暗中也能学习。
课桌还有一个功能,如果你坐姿不正确,没有离它一拳远,仪器上就会显示你的坐姿不正确。
今后,我一定要好好学习,把我的梦想变成现实。
地动仪的发明作文350字到400字篇2亲爱的朋友,地动仪的发明真是个很有趣的话题啊!让我来给你讲讲这个发明背后的故事吧。
从前,人们对地震这种自然现象一无所知,每当地震发生,他们都会感到非常恐慌和无助。
直到有一天,一位聪明的科学家想出了一个办法,就是发明了"地动仪"。
地动仪长什么样子呢?它看起来就像一个小盒子,里面装着一些特殊的仪器。
当地面开始摇晃的时候,地动仪里面的东西也会跟着晃动。
科学家们就可以通过观察地动仪的readings来判断地震的强度和方向哦。
发明地动仪的过程可不容易。
科学家们做了许多实验,反复试验和改进。
终于有一天,他们成功地制造出了第一台地动仪!大家都为之欢欣鼓舞,因为有了地动仪,我们就能提前预测到地震的来临,从而采取必要的防御措施,保护我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解谜中国古代最神秘的科技与发明
解谜中国古代最神秘的科技与发明中国古代有许多令人惊叹的科技与发明,这些创造力的背后,蕴藏着许多谜团,现代科学难以解释。
本文将介绍中国古代最神秘的科技与发明,将带你进入一个神秘的世界,探寻古代智慧的奥秘。
一、神鬼莫测的地动仪地动仪,是古代中国科学家创造出来的一种可以探测地震的仪器。
古人没有现代地震仪的科学知识,却可以准确测出地震的震级和震源位置,这让人不禁疑惑:古人是如何做到的?经过研究发现,地动仪采用了一种巧妙的原理。
它利用了液位的原理来检测地震波的传播过程。
当地震波通过地下传播时,地动仪的液位会发生变化,通过观察这种变化,就可以推断出地震的发生。
这种科学的原理在古代被发现并应用,实在令人惊叹。
二、神秘莫测的火箭技术在古代,中国人早就掌握了火药的制作与运用。
火箭作为一种军事武器,在古代被广泛使用,凭借其强大的威力,成为战场上的制胜利器。
然而,现代科学家对古代中国火箭技术的研究仍然充满了困惑。
古代中国火箭技术的神秘之处在于,其制作与运用对化学、力学等学科知识的要求极高。
中国古人是如何在没有现代科学的情况下,创造出如此先进的火箭技术?这是一个令人难以解答的谜团。
三、匠心独运的机械木人中国古代的机械木人,是古人智慧的结晶。
这些机械木人可以模仿人的动作,甚至会弹琴、写字,展现出惊人的机械技术。
机械木人的制作方法至今仍然没有被完全掌握,这让现代科学家们感到困惑。
机械木人采用的机械原理和制作工艺,很可能早已失传,成为了古代科技的秘密。
我们对这个神秘的发明仍然充满了好奇和向往。
四、无与伦比的紫禁城建筑工艺紫禁城是中国古代宫廷建筑的代表,凭借其恢弘壮丽的建筑风格,吸引了世界的目光。
然而,紫禁城的建造工艺和材料,至今仍然是一个谜团。
在古代没有现代建筑工具和机械的情况下,紫禁城的建造难度可以想象得到。
古人是如何利用简单的工具和材料,打造出如此宏伟的建筑群?这不仅仅需要宏大的规划和精密的测量,更需要高超的建筑工艺和技术。
破解地动仪之谜
黄 明 mm1 2 ⑧1 6C m 2 1 2 .Q
碾 解 地 动 仪 乏谜
王 瑞 良
近年来接连发生 的海地 、智利和我 国汶川 、 玉 树等 大地震 , 无一不牵动着全世 界人 民的心 , 更 也
让人们关注地震 的预测和预报。其实 , 这种关注早 在古代就开始了。 据 史籍 记 载 ,世 界 上第 一 台观测 地 震 的仪 器——地动仪 , 是我 国东汉科学家张衡于公元 12 3 年发 明的。它比国外 同类设备早诞生 1 o 年 。 o o 公 元 14 l 3 年 2月 1 3日, 台仪器成功地实测 出甘肃 这 天水一带的陇西大地震 , 初步揭 开了地震这一 自然 灾害 的神秘 面纱 。张衡 地动仪是人类 第一次利用 惯性原理成 功测 出地震方位的验震仪器 , 是我国古 代科学技术 的辉煌 成就之一 , 的问世 , 它 开创 了人 类用科学仪器检测地震的新纪元 。 然而 , 由于年代 的久远和 自然 灾害 、 战乱等原 因 , 台仪器 早在 1 0 这 0多年前 就神秘地 消失 了 , 7 它的原理和外 观 ,长期 以来成 为人们 心 中的不解 之谜 。 所幸 的是 ,后汉书 ・ 《 张衡传》 等历史文献 , 对地
台 上 验证 。
验证 中 , 他们紧紧抓住史料 中“ 中有都柱 , 傍有 八道” 这个原理复原的关键 , 从地震学理论 出发 , 考 证了“ 都柱 ” 的基本词义 , 在振动 台上对原大框架结 构的悬挂 “ 都柱” 进行了严格试验 , 证实了新模型只
对地震 引起 的水平运动有反应 , 而对非地震 的垂直 运动和其他人 为干扰 一直未 出现误触 发 ,从而证 明: 张衡地动仪 的工作 原理应 当是 “ 悬垂 摆原理 ” , 即地动仪 是利用 了 1 根悬挂柱体的惯性来验震 的, 而不是沿袭多年 的“ 直立杆原理” 。 与此 同时 , 他们考证了汉代加工铸造 的技术水 平 , 了原大模型的固有周期 、 测试 频率响应 、 负载效 ' 0 . 9 2f? 9 f
历史趣谈未解之谜 张衡发明了地动仪是不是真的?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未解之谜张衡发明了地动仪是不是真的?
导语:对于地动仪,大家第一个想起应该就是张衡了,他的大名入选中小学历史课本,被中国地震局当作标志沿用几十年,但是有没有质疑过,张衡地动仪
对于地动仪,大家第一个想起应该就是张衡了,他的大名入选中小学历史课本,被中国地震局当作标志沿用几十年,但是有没有质疑过,张衡地动仪是真的吗?说到这里你是不是开始惊讶了呢?现代人对张衡地动仪的复原研究开始于早期1875年的日本人服部一三、1883年的英国人米尔恩和中国的王振铎。
其中,王振铎所复原地动仪采用了“直立杆”的原理:中间有个直立的杆子,地震时的震动会令其倾倒,然后触动某一个方向的开关。
这个原理非常简单,跟人们在家里地板上倒立一个啤酒瓶报告地震是一个道理。
然而,“直立杆”实验结果显示一是方向没准;二是不能筛选出地震的震动。
“直立杆”结构早在18世纪就已经被严格的地震学计算、实验室试验和地震检验所淘汰,它根本就不具有可行性。
而且,国内外学术界早就发现了王振铎模型的致命错误,自1969年后学术界发表了一系列的批评文章,地震学、考古学、历史学的严肃学术刊物和科学论著从不引用这个模型。
中国地震学奠基人傅承义院士曾在1976年当面告诉王振铎先生,确定其设计有致命错误。
那么,既然张衡的地动仪原理彻底推翻了,为什么它依然在课本上坚挺地存在着呢?2003年10月,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的指示下,冯锐研究员牵头组织了9个单位的地震学家、历史学家、考古学家、自动化学家、美术家的专题研究组,经过5年的研究,设计出了一个新的复原模型。
生活常识分享。
张衡地动仪的原理是什么
张衡地动仪的原理是什么张衡,中国东汉时期非常杰出的天文学家,发明过地动仪和浑天仪,那么张衡地动仪原理是什么?下面是店铺为你搜集张衡地动仪原理,希望对你有帮助!张衡地动仪原理张衡生在东汉时期,据记载当时竟然出现连续20年无年不震,地震灾害十分猖獗。
可想当时的朝堂和民众受此影响之大,严重的年份可谓是民不聊生。
太史令张衡更是深受其扰,通过一次又一次的试验探究,经过年复一年的努力,于公元132年有所成,成功创造了地动仪。
世界其他国家类似地震测量类仪器的发明均是1800年以后的事情了。
张衡地动仪全身精铜打造,直径有2.7米,外形神似酒樽,中有都柱。
八龙八蟾馀,精准对应。
地震发生前或者说地震发生时,总有异于平时的波动,而不同的声波传播的时间不同。
张衡地动仪可以先于人类其他感知提前接受到这样的波动,从而触动内悬都柱,引发铜球掉进蟾馀的口中,发出声音引起人们的警觉。
张衡地动仪最著名的检查成效为——监测陇西地震。
虽然京师的人们还未感知到,但是张衡地动仪的铜珠已落。
仪器测量第一次在自然灾害监测中起到了作用,这一刻不仅是张衡的辉煌,也是全人类的辉煌。
从张衡的诗中也可以感受到他对这一辉煌时刻的骄傲以及对时事变化的无可奈何。
张衡地动仪因为多种因素并没有实物留存。
而史料能够追溯到的相关记载也就200多字,学者们对这200多字进行全方位抽丝剥茧,模拟还原出张衡地动仪。
历史虽无法彻底还原,但人类追求科学真相的脚步从不会停止。
张衡的地动仪有几条龙张衡,是我国东汉时期的科学家、天文学家、哲学家,精通天文、历算,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发明了世界上最早的水力转动的浑天仪和测定地震的候风地动仪。
张衡是浑天派的主要代表人之一,他杰出的改进了浑天仪,利用了齿轮的系统把浑象与计时漏壶之间很好的把握了起来,联系在一起,从而能够在以我们从室内的角度去有效测看和计量恒星的位置。
张衡创造出来的的地动仪,发明于元嘉元年,也就是在公元132年,相传这是他在太史令任上所作的的一件撼动的大贡献,如图可以看出,这个地动仪是用铜铸造而成的,从外观上来看非常像一个酒樽,它的中间是有一个都柱,也就是所说的震摆,在都柱的周围,排列着八个方向的机械,而外面则铸造了八条铜龙。
张衡地动仪千年谜团被破解
张衡地动仪千年谜团被破解
无
【期刊名称】《安全与健康:上半月》
【年(卷),期】2005(000)07S
【摘要】人类第一台验震器——东汉张衡发明的地动仪当时放在洛阳,曾观测到陇西地震,时人“皆服其妙”。
【总页数】1页(P50)
【作者】无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315.62
【相关文献】
1.张衡地动仪文献蠡读--对地动仪功能的重新认识 [J], 赵冠峰
2.金玉地动仪:2132年前,张衡地动仪的"金玉连城版" [J], 刘许生
3.张衡地动仪 [J],
4.张衡地动仪立柱验震的复原与研究 [J], 胡宁生
5.删除张衡地动仪是因噎废食 [J], 刘剑飞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2023年最新的张衡发明的地动仪有几条龙
2023年最新的张衡发明的地动仪有几条龙张衡发明地动仪东汉时期,地震比较频繁,从公元96-125年的30年中,就曾发生了23次比较强烈的地震,震区有时大到几十个郡。
132年,科学家、文学家张衡发明制造了世界上第一台测定地震方位的仪器--候风地动仪。
张衡将候风地动仪安置在都城洛阳。
起初,满朝文武都不相信这台地动仪能够测出地震的方向。
凑巧138年3月1日突然地动仪朝向西北方向的钢球落了下来,掉进仪器下面的蟾蜍口里。
可是,洛阳居民谁也没有感觉到地震。
几天后,陇西驿者日夜奔驰来京师,报告陇西地震,二郡山崩(震级约为6.5级)。
陇西正好在洛阳的西北方向。
在事实面前,大家都不得不承认候风地动仪的灵验,佩服张衡的发明。
相隔1700多年,欧洲人才制造出第一台地动仪。
比西方早一千七百年张衡的地动仪是否真实存在东汉,阳嘉三年,农历十一月十一日。
本是平平无奇的一天,但是位于都城洛阳的那件奇怪的机器突然发出了异动。
只见机器上朝向西北方向的铜球落了下来,掉入了下面用铜打造的蟾蜍口中。
当时身处洛阳的人们并没有感觉到丝毫的异常,便纷纷责怪起这台机器无用。
但是没过几天,陇西(今甘肃地区)的驿者快马加鞭来到京师洛阳,呈报陇西地震,二郡山崩。
陇西正好位于洛阳的西北方向,一时之间,洛阳城中无不震动,人们奔走相告,并称那台机器验之以事,合契若神。
以上,就是《后汉书张衡列传》中,对于张衡和候风地动仪的记载。
这段古文表示,早在一千八百多年前,东汉科学家张衡就已经发明出了可以准确检测地震的仪器。
相较于意大利人路吉帕米里在1856年制造的西方第一台地震仪,张衡的候风地动仪,足足早了一千七百多年。
验之以事,合契若神对于张衡和他所制作的候风地动仪,想必国人一定不会陌生。
因为早在中学时期,人们就在历史教材上学习瞻仰了这段故事,并为古人的智慧自豪不已。
东汉时期,地震频繁多发。
据《后汉书五行志》记载,自和帝永元四年(公元92年)到安帝延光四年(公元125年)的三十多年间,共发生了二十六次大的地震。
地动仪原理
地动仪原理地动仪是中国一代传世杰作,也是世界上的第一架测量地震地动仪,比西方第一台地震仪(由意大利人路吉·帕米里制造于1856年)早了1700多年,不过地动仪绝不是地震预测仪。
它只有在地震发生之后才起作用,地动仪有八个方位,每个方位上均有口含龙珠的龙头,在每条龙头的下方都有一只蟾蜍与其对应。
任何一方如有地震发生,该方向龙口所含龙珠即落入蟾蜍口中,由此便可测出发生地震的方向,但是其中原理并没那么简单。
据后来科学家解释,张衡对地震波的传播和方向性一定有所了解,并且在当时竟然已经懂得利用了力学上的惯性原理,“都柱”实际上起到的正是惯性摆的作用。
这些成就在当时来说是十分了不起的。
再说地动仪,我们知道地震时地动可以传到很远的地方,只不过太远了人就感觉不到了,但地动仪能准确地测到。
就像我们点亮一支蜡烛,将它放在一张不平的桌子上,它总会向低的一方倒。
地动仪就是根据这些简单的原理设计的。
但是中国科学家认定地动仪的工作原理应该是“悬垂摆原理”,即地动仪是利用了一根悬挂柱体的惯性来验震的,而非当今历史教科书所说的在仪器底部简单地竖立一根直立杆。
“都柱”是悬垂摆,摆下方有一个小球,球位于“米”字形滑道交汇处(即《后汉书·张衡传》中所说的“关”),地震时,“都柱”拨动小球,小球击发控制龙口的机关,使龙口张开。
另外,冯锐模型还把蛤蟆由面向樽体改为背向樽体并充当仪器的脚。
该模型经模拟测试,结果与历史记载吻合。
那么,地动仪的内部结构究竟什么样子呢?有不少学者对此作过探讨。
早在南北朝时,北齐信都芳撰《器准》,隋初临孝恭作《地动铜仪经》,都对之有所记述,并传有它的图式和制作方法。
可惜的是唐代以后,二书均失传。
而如今则以王振铎之研究影响最大。
王振铎根据前人的猜测,讨论了地动仪内部可能有的各种结构,最后推断都柱的工作原理与近代地震仪中倒立式震摆相仿。
具体说来,都柱就是倒立于仪体中央的一根铜柱,八道围绕都柱架设。
都柱竖直站立,重心高,一有地动,就失去平衡,倒入八道中的一道。
地动仪的科学价值和历史作用
地动仪的科学价值和历史作用地动仪验震思想的出现并非空穴来风,是对客观现象的质朴模仿。
东汉时代,人们日常生活中存在大量的悬挂物,如吊锤、编磬、编钟、吊篮和悬挂的字画等;那时的社会还有好居高楼的遗风余韵,三、四层楼房很普遍。
于是地震时高层建筑的结构放大响应会使所有悬挂物的摇晃、摆动、震荡更加明显和持久,从而被人们注意到它们与地震之间的稳定对应关系,成为诞生科学思想的物质基础。
以下是小编为你整理的地动仪的科学价值和历史作用的相关资料,希望能帮到你。
张衡地动仪的伟大在于:(1)在人类面对地震灾害只能被动挨打之时,他第一个站出来采取科学仪器的办法实施观测和研究,从此人类手中才第一次有了工具,能够站立在灾害面前,第一次认识到脚下的地动和地震的源发地是有一定距离、并与晃动方向有某种关系的。
隐喻了“震中、震中距、波动偏振面”的原始概念。
(2)最重要的是,他开创了一个“如何在运动系统当中测量自身运动”的科学途径——利用惯性,以及实现这种测量所需的触发机构——“施关发机”。
虽然他同所有的伟大创新者一样,并不会在一开始就完全理解其中的机理,但是他实践了,成功了。
他的科学实践,实际上是在对波动过程进行着动力学的观测,因此其科学水平就远远超过了同时代的所有的以静态测量为基准的仪器(比如表、浑天仪、漏壶等),以至于到了18世纪、19世纪上半叶,在全世界还找不到任何一台测震仪器(包括水银验震器)能够与之相比。
受到历史和科学发展的局限,中国的先人们一直到了19世纪末仍然没有意识到张衡发明的深刻意义。
从南宋的周密、清朝的何琇到1833年的阮元,“余终不信有其事”的痼疾就像吸了鸦片一般摆脱不掉。
读一读史,便会看到有多少个“ NO”传染到今天。
就在国人愚钝的同时,处于工业化革命的海外学者却在努力地研究着张衡:1875年日本人服部一三按照《后汉书》196个汉字首先绘制了复原图;同在日本的英国人米尔恩又把这些汉字逐一地翻译成英文去理解;米尔恩在1880-1883年间对地动仪的潜心研究,使他确信张衡利用了悬垂摆原理,指出:“张衡地动仪的价值决不仅仅在于它是一个古老的发明,更重要的在于,它竟以极其相近的思路留给了现今时代的科学仪器以许多有意义的启迪。
张衡的地动仪管用吗阅读理解答案
张衡的地动仪管用吗阅读理解答案地动仪早已失传,它是否真能起到检测地震的作用,也就成了一个谜。
一百多年来,国内外不少专家根据范晔《后汉书·张衡传》上的简单描述,设计了各种模型,力图复原地动仪。
我们在中学教科书上见到的那个模型图是其中最流行的一个,是1951年由王振铎设计的。
但是所有这些所谓复原模型没有一个能够真正用于检测地震,不过是艺术品摆设。
2005年,中国地震局的专家宣布他们经过三年的研究,建立了新的地动仪复原模型,并第一次实现了验震功能,通过了专家鉴定和国家验收。
他们在媒体上声称地动仪新模型对河北唐山、云南泸西、越南孟艺发生的三次真实地震进行了检验,听上去颇令人信服。
但是这三次地震分别发生于1976、2000和2001年,而地动仪新模型在2005年才建成,怎么可能对它们进行检验呢?原来地动仪检验的不是真实地震的发生,而是实验室里对真实地震的模拟,实验的时候假定这些地震发生在几百千米之外。
在该地动仪模型建成以后,中国境内每年都多次发生5级以上地震,在该地动仪的检测范围(实验用的越南孟艺地震是4.9级),却没有听说该地动仪模型检测到哪怕一次。
特别是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北京有震感,也没听说在北京展出的该地动仪模型检测到(否则如此大事在其设计者于2010年发表的有关地动仪的论文中不会不提)。
所以,该地动仪模型的验震功能实际上并没有经过真实地震的检验。
今人具有张衡所没有的物理学、地震学知识和现代工艺,动用了这么多的人力、物力、精力,也还无法实现地动仪的验震功能,不能不让人怀疑张衡的地动仪是否真的管用。
《后汉书·张衡传》认为它是管用的,记载了这么一个著名的故事:有一次地动仪的机关发动,但是人们并不觉得地在动,京师(洛阳)的学者都怪它乱报,几天后信使来了,果然在陇西发生了地震,于是大家都佩服它的巧妙,从那以后皇帝就让史官记载地动发生的方位。
但是这个记载很成问题。
按《后汉书·张衡传》所说,地动仪建成于阳嘉元年(公元132年),张衡卒于永和四年(公元139年)。
发明家张衡的科学成就有哪些
发明家张衡的科学成就有哪些张衡最有名的就是他发明的“地动仪”。
这也是张衡的成就之一,那么张衡的成就还有哪些?下面是店铺为你搜集张衡的成就,希望对你有帮助!张衡的成就张衡人从小比较机灵,爱动手,发明了很多东西,诸如地动仪、浑天仪、瑞轮荚等,其中地动仪是其最为著名的代表作。
地动仪是他在当太史令的时候发明的,虽然只是一个雏形,仅能大概辨别地震方向。
但是可别小瞧它,这家伙竟然领先了世界一千八百年之久,堪称地震仪器的爹。
所以说评价张衡为一名大发明家也是实至名归的。
还有张衡闲着没事的时候也会仿写一些文学大家的作品,美名其曰集赋家大成。
但是人家仿得有水平,其中《二京赋》被后人称为千古佳作。
那张衡叫个大文豪也不为过吧。
张衡在历法上也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汉安帝时期,他参加了一次历法大讨论,经过据理力争,使得更为精密的《九道法》成为了当时的历法。
你以为张衡就这点本事,那你就小瞧他了。
史学上他续写了《汉记》,思想上力反谶纬、机械学上制作了两件神物分别为自动的三轮机械、会飞的木雕,数学上著作了《算罔论》,绘画上画了一幅至唐犹存的《地形图》。
张衡在各门学科上都大有造诣,为中国璀璨的文化遗产添上了不少财富,堪称中国的“达芬奇”。
张衡地动仪张衡是我国东汉时期伟大的发明家,他一生的发明花样繁多,不计其数,其中最著名的要数地动仪。
东汉时期,地震经常发生,轻则房屋坍塌,重则山崩地裂,河水改道,这种天灾给人们造成很大的损失。
张衡身为太史令,多次亲历地震,深知人们疾苦,于是经过多次研究,反复验证,最终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地动仪。
地动仪全称候风地动仪,呈鼓状,上面有八个方位,每个方位上面铸有一条惟妙惟肖的龙,龙头朝下,口含铜珠。
龙头相对应的下面有八个蟾蜍,张着大嘴,昂头向上。
地动仪内有一根铜质柱子,柱子上有机关与龙相连。
某个地方发生地震,震动地动仪内铜柱,铜珠带动机关,龙口就会吐下铜珠。
公元134年的12月,突然地动仪微微震动,一条龙啪地吐下一颗龙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破解地动仪之谜
作者:王瑞良
来源:《青少年科技博览(中学版)》2011年第03期
近年来接连发生的海地、智利和我国汶川、玉树等大地震,无一不牵动着全世界人民的心,也更让人们关注地震的预测和预报。
其实,这种关注早在古代就开始了。
据史籍记载,世界上第一台观测地震的仪器——地动仪,是我国东汉科学家张衡于公元132年发明的。
它比国外同类设备早诞生1000年。
公元134年12月13日,这台仪器成功地实测出甘肃天水一带的陇西大地震,初步揭开了地震这一自然灾害的神秘面纱。
张衡地动仪是人类第一次利用惯性原理成功测出地震方位的验震仪器,是我国古代科学技术的辉煌成就之一,它的问世,开创了人类用科学仪器检测地震的新纪元。
然而,由于年代的久远和自然灾害、战乱等原因,这台仪器早在1700多年前就神秘地消失了,它的原理和外观,长期以来成为人们心中的不解之谜。
所幸的是,《后汉书·张衡传》等历史文献,对地动仪作了如下的记载:“……以铜制成,圆径八尺,合盖隆起,形似酒尊,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
中有都柱,傍形八道,施发关机。
外有八龙,首衔铜丸,下有蟾蜍,张口承之……”根据这一史料,百余年来,中外科学家一直都在试图破解它,复原它。
19世纪末,中国、日本和英国的科学家曾先后绘制出复原模型。
直到20世纪70年代,国内外相继推出了13种不同的模型,但这些都属于概念模型,未能制成样机。
解放后,在国内许多博物馆陈列多年的地动仪模型,是中国历史博物馆科技文献专家王振铎于1951年设计的,其内部采用了直立杆原理,即在仪器的底部简单地竖立起1根直立杆。
但是,国内外地震学界对这台仪器模型的科学性一直抱有怀疑,因为它不能实测地震。
从2002年起,中国地震局课题组在有关单位的资助、支持下,开始了对地动仪原理复原的新一轮研究。
他们依据史料,并充分利用了唐山、云南等4次大地震的实际资料,通过计算机的控制,在液压振动台上实现了相当于当年陇西大地震引起的极其微弱的地面振动,然后把新复原模型放到振动台上验证。
验证中,他们紧紧抓住史料中“中有都柱,傍有八道”这个原理复原的关键,从地震学理论出发,考证了“都柱”的基本词义,在振动台上对原大框架结构的悬挂“都柱”进行了严格试验,证实了新模型只对地震引起的水平运动有反应,而对非地震的垂直运动和其他人为干扰一直未出现误触发,从而证明:张衡地动仪的工作原理应当是“悬垂摆原理”,即地动仪是利用了1根悬挂柱体的惯性来验震的,而不是沿袭多年的“直立杆原理”。
与此同时,他们考证了汉代加工铸造的技术水平,测试了原大模型的固有周期、频率响应、负载效应、转动惯量、反应方向、位移幅度等一系列参数,改进和优化了悬挂结构的内部细节,最后确定了既符合史料记载,又体现汉代工艺铸造水平,取得了“一龙发机,而七首不动”的理想效果,终于使张衡的验震思想得到重现。
这一验证的科学性得到了专家们的明确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