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河盆地西部凹陷西斜坡油气成藏特征讲解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录
第 1 章前言 (1)
第 2 章区域地质概况. (2)
2.1 构造背景 (2)
2.2 地层特征 (4)
第 3 章油气藏类型及其地质特征 (8)
3.1 油气藏分类方案 (8)
3.2 常规油气藏类型及地质特征 (9)
3.3 特殊油气藏地质特征 (16)
第 4 章油气藏分布特征. (19)
4.1 油气藏分布特征 (19)
4.2 分布规律 (26)
结论 (30)
参考文献 (31)
致谢 (33)
第1章前言
研究区主要位于辽河盆地西部凹陷西部的缓坡带上,是辽河探区重要的油气聚集区之一。

西部凹陷油气藏类型丰富多样,由于生、储、盖及构造具有多种成因和多重组合特性,使研究区表现出丰富的石油地质现象,不同区带、不同层位和构造部位的油气藏形成和分布具有很大的差异性。

目前,油气藏形成及分布规律还未能得到很好的解释,精细的油气藏分布规律并未得到很好的揭示,这将影响以挖潜为特征的精细勘探。

因此,对研究区展开油气藏分布特征和成藏规律研究,对该区开展精细勘探,提高勘探效率,降低勘探风险具有重要的意义。

西部凹陷是辽河断陷主要的含油气区,西部凹陷陆上勘探面积2563km2,是
在复杂的基底结构基础上,经历“拱张、裂陷和坳陷”三大演化阶段发育起来的裂谷型凹陷。

因此,西部凹陷在张裂、深陷萎缩过程中,发育了大量的、多种类型的、主要受构造、地层和岩性控制的油气藏。

各种类型油气藏分布受构造和沉积控制又具有一定的规律性。

西部凹陷西斜坡是国内著名的斜坡型复式油气聚集带,勘探面积
900km2,该区自70年代勘探至今,共完钻各类探井1000余口,开发井10000余口,开发井10000余口,已发现了古潜山(Ar、Pt、Mz)、杜家台、莲花、大凌河、热河台、兴隆台、于楼、馆陶组等十套含油气层系,截止2005 年底累计探明含油面积351.04km2,探明石油地质储量95291.55X 104t。

发现了曙光和欢喜岭两个超亿吨级的油气田,取得了良好的勘探开发效果,目前该区已进入高成熟勘探阶段。

尽管前人的研究取得丰富的成果,并有效的指导了油气勘探,但随着油气勘探程度的提高,寻找新勘探区难度不断加大,开展精细、挖潜勘探工作迫在眉睫。

然而,辽河西部凹陷油气藏类型丰富多样,不同区带、不同层位和构造部位油藏的形成、分布有很大的差异性,目前,对油气藏成藏特征并未得到很好的总结,这是研究区存在的地质问题之一,也是本次研究重点解决的问题。

第2章区域地质概况
研究区位于西部凹陷西斜坡欢喜岭-曙光地区,南起锦127井,北至曙古1 井,西起杜202井,东至双16井
2.1构造背景
辽河盆地东临辽东台隆,西与燕山沉降带为邻,北为内蒙地轴,在大地构造位置上处于华北板块东北部,北隔内蒙古地轴东段与松辽盆地相望。

2.1.1区域构造背景
按板块学观点,辽河断陷是渤海湾裂谷系的一部分。

渤海湾裂谷系位于郯庐断裂系中部。

渤中幔隆区分三支,北支从渤中经辽东湾至辽河断陷,向北与伊兰—伊通断裂相连。

同时,区内火山活动频繁而强烈,从晚侏罗世至古近纪,发育多期火山岩。

辽河盆地内,控制凹陷的主干断层以拉张运动为主,后期受走滑运动的改造,盆地基底伸展率达23.8 %。

卜、J | °| Mrtr I o I 艸位
图2-1辽河盆地大地构造位置图(据辽河油田,2000)
辽河盆地属华北地台的一部分,介于性质不同的几个大地构造单元之间,东临辽东台背斜,西接燕山台褶,北达内蒙地轴东段,包括辽东湾海域和陆上部分陆上部分由六个一级构造单元组成,其中负向单元有:西部凹陷、东部凹陷、大民屯凹陷;正向单元有:中央凸起、西部斜坡、东部斜坡(图2-1 )。

2.1.2研究区主要构造演化特征
西部凹陷属于裂谷型箕状凹陷,东西两侧不对称,台安一大洼断裂位于东侧边缘,成为凹陷的东部边界。

凹陷西侧没有大的边界断层,以古近系尖灭线作为凹陷的边界。

台安一大洼断裂的断距,由北向南增大,北部牛心坨地区2400m
台安洼陷4800m南部在清水洼陷东侧断距达6900m (图2-2 )。

图2-2工区位置图(据辽河油田,2005)
西部凹陷自燕山运动以来,在拉伸应力场作用下形成了的断陷盆地。

其基底由太古界结晶岩、中上元古界海相地层组成。

在其演化过程中,始终以一条主干断层为中心发生大规模倾向滑动(台安〜大洼断层),产生了相互平行、倾向基本相同的次级断裂系,在进一步演化过程中,被正断层所分割的基岩块体,发生翘倾运动,形成了一系列基岩块体单面山。

早期北东向西倾反向成山正断层与晚期的北东向东倾阶梯状正断层组合在一起,使基底在东倾的斜坡背景下具垒堑相间的块体结构及洼凸相间的复杂地貌。

从南向北依次分布有欢古潜山、齐家潜山、胜利塘潜山、杜家台潜山、曙光潜山等。

在这样的构造背景下,古近系地层总体具下超上剥特征。

西斜坡的形成与演化受断裂活动、基底结构和差异压实等三种因素的控制,其中断裂活动是斜坡演化的主导因素。

西斜坡的形成的主要受控于三期断裂活动:
(1)斜坡雏形期(沙三一沙四期)
由于I、U期反向正断层沿曙光-齐家-欢喜岭基岩突起带强烈活动,斜坡形成凹隆相间的构造格局,此时斜坡坡度很小(V 2°),而且湖泊范围很大,大大超过了西斜坡现在的边界。

该期轮藻-南星介生物群落昌盛,反映了广湖浅水生态环境,并形
成了水进期的扇三角洲沉积体系及沙四段和沙三下段的烃源岩系。

本期对西斜坡成藏至为重要,首先由于西掉反向正断层的活动形成湖相烃源岩;其次是沿西斜坡基岩突起周围分布有水进式充填沉积,从而为该期油气藏的形成创造了条件。

(2)斜坡初次形成期(沙三中、晚期)
随着U期正向正断层的活动,斜坡强烈抬升,此时坡度达到3-4°由于盆地快速沉降,此时湖盆达到最大,类贝加尔湖介形类和甲藻类等深水种属繁盛。

该期环境的典型特征是发育有多期的重力流体系,并形成了沙三段巨厚的烃源岩系。

由于重力流的多期活动和随意性,其储集砂体在纵向和横向上极易尖灭。

因此,沙三段是构造一岩性和岩性圈闭形成的重要时期。

(3)斜坡定型期(沙三上—东营时期)
主要是U期和川期正向正断层活动,此时斜坡继续抬升,至东营末期最后定型,该期主要发育了水退背景下的扇三角洲和三角洲平原。

2.2地层特征
研究区目前钻探的层位是太古界、元古界、中生界、新生界和第四系。

新生界古近系沙河街组、东营组为盆地的主要含油气层位(表2-1)。

221太古界
为本区结晶基底,变质程度较深,主要为斜长混合花岗岩、混合花岗岩、黑云母变粒岩、黑云母角闪变粒花岗岩、黑云母角闪斜长片麻岩,花岗角砾岩偶夹晚期侵入的辉斑岩及辉绿岩脉,构成古老的变质岩结晶基底,主要分布于本区西南部,欢喜岭潜山-齐家潜山带钻遇该套地层。

2.2.2中上元古界
中上元古界主要为中元古界长城系大红峪组、高于庄组,蓟县系杨庄组、雾迷山组、洪水庄组、铁岭组:上元古界青白口系下马岭组、景儿峪组。

①长城系:
大红峪组:以大套厚层状石英岩为主,上部夹部分薄层状黑色板岩,见大量中酸性岩脉侵入,与下伏太古界呈不整合接触,厚度大于600m以上。

主要分布在本区中部杜家台潜山、胜利塘潜山一带。

高于庄组:上部为杂色白云质灰岩、灰质白云岩,局部地区成互层状,构成黑白相间条带;中部为深褐灰、灰褐色板岩;下部为灰色、灰白色白云岩、灰质白云岩夹灰黑色板岩。

主要分布在曙光低潜山带曙112潜山。

因为揭露不全,地
层厚度不清楚。

与下伏大红峪组为平行不整合接触。

②蓟县系:
杨庄组:上部为灰白、灰色白云岩、白云质灰岩及灰质白云岩;中部为石英砂岩夹板岩、砂质板岩及海绿石砂岩;下部为厚层灰白色、灰色白云岩、灰质白云岩夹板岩。

因地层上下组界线不是很清,地层厚度不详。

雾迷山组:上部和下部为厚层块状大套白云岩,中部以灰色、紫红色泥灰岩夹互层状紫红色及灰绿色板岩,夹部分海绿石石英砂岩。

分布于本区曙光地区中低潜山带,厚700m左右。

洪水庄组:深灰、深灰绿色板岩为主,夹薄层含海绿石石英砂岩和白云岩,厚约20m,为本区主要的隔层。

铁岭组:灰白色、深灰色白云岩为主,中夹白云质灰岩和石英砂岩,其顶底为黑色板岩。

厚约862m。

为本区曙光潜山带重要的储集层。

③青白口系:
下马岭组:灰、深灰色、部分为灰绿色页岩为主,部分夹薄层石英砂岩,底部为石英岩质砾岩层。

厚318m左右。

景儿峪组:薄层状灰岩为主,夹一层黑色页岩,底部为厚层状石英砂岩。

厚500m左右。

主要分布于曙光潜山带。

223 中生界
本区中生界岩性主要发育一套灰色、灰黑色安山岩、流纹岩、凝灰岩等中- 基性
火山岩及紫红色砂砾岩、泥岩和灰白色砂砾岩。

受燕山运动影响,地层遭受风化剥蚀,中生界残余地层厚度分布不均,主要受南北向断裂夹持,条带状展布,呈西厚东薄的分布特点,最大揭露厚度为1128.56m曙光低潜山带和齐家古潜山上覆中生界厚度较薄,甚至没有覆盖。

与上覆房身泡组呈角度不整合接触。

2.2.4新生界
(1)古近系
房身泡组:本区西侧为暗紫色泥岩沉积,东侧主要为玄武岩及暗紫色泥岩堆积。

本组玄武岩分布受主干断裂控制作用强裂,断层下降盘地层厚度大,说明湖盆张裂期火山活动较为强烈控制着玄武岩的分布。

沙河街组:
沙四段:是辽河断陷古近系沉积演化第一旋回早期的沉积物,主要处于浅水—半深水沉积环境。

旋回性较为清楚,为一套浅灰色、灰色中细砂岩、含砾砂岩及砂砾岩与灰色、浅灰色泥岩间互沉积组合。

该段顶底分别发育一套电性明显的油页岩特殊岩性段,分布稳定,是重要的标志层。

该段暗色泥岩为本区的主要烃源岩。

地层总体上自北向南山薄变厚,埋深由浅变深。

与上覆沙三段呈整合接触。

沙三段:该地层为盆地古近系沉积演化第一旋回深水湖盆的沉积产物,水域分布范围广,水体最深,沉积物巨厚,主要为半深湖相一深湖相泥岩及湖底扇浊积岩沉积,深陷区泥岩厚度大,是本区的主要烃源岩。

在纵向上可分为三个亚段,由下至上分别为:
a.沙三下段:是盆地大幅度沉降初期的沉积物,以发育厚度较大的砂砾岩层为主要特征,其沉积具有山稳定向剧烈变动的过渡性质。

岩性主要为一套浅灰色、褐灰色砂砾岩、长石砂岩与薄层深灰色泥岩组合。

大部分地区顶底部发育电性较
明显的油页岩层,沉积比较稳定,是全区对比的标志层之一;
b.沙三中段:是盆地大幅度剧烈下沉时期的沉积物,发育了大套块状砂砾岩和较厚的暗色泥岩,纵向上砂、泥岩分异较好;
c.沙三上段:是第一构造旋回末期回返阶段的沉积物,岩性以暗色泥岩沉积为主,夹砂砾岩、砾岩,顶部发育薄层油页岩。

该地层与上覆沙二段呈假整合接触。

沙一、二段:下部为盆地沉积演化第二旋回下降初期的粗碎屑沉积产物,砂体发育,岩性主要为灰白色砂砾岩与灰色泥岩不等厚互层,夹浅灰色砂岩。

沙一、二段底界地质对比的标志为高阻砂岩、砂砾岩与泥岩互层段的底或沙三段厚层低平泥岩段的顶,在地震剖面上一般有明显的反射界而。

上部为盆地沉积演化第二旋回扩张期沉积产物,主要为浅灰色及灰白色砂砾岩、浅灰色砂岩与灰色泥岩的
不等厚互层,钙片页岩在其局部发育。

与上覆东营组呈整合接触。

东营组:为盆地沉积演化第三旋回的收敛一扩张期,主要处于泛滥平原沉积环境。

岩性主要为灰白色及灰色砂岩、泥质粉砂岩和浅灰、绿灰色泥岩互层。

经钻探证
实,东营期末盆地整体抬升,工区西侧靠近凹陷边部区域遭受剥蚀,缺失了该套地层。

总体上由西向东地层由薄变厚,埋深由浅变深,与上覆古近系呈不整合接触。

(2)新近系
馆陶组:该套地层在研究区内广泛分布,沉积环境为洪泛平原。

岩性以浅灰、灰白色厚层砾岩及砂砾岩为主,夹少量薄层灰绿、黄绿色泥岩。

与下伏地层呈不整合接触。

第3章油气藏类型及其地质特征
不同成因的油气藏由于各自的圈闭成因、形态和遮挡条件不同导致它们在区域上的分布规律也不相同。

西部凹陷西斜坡的油气藏类型多种多样,不同类型的油气藏亦具有不同的圈闭条件、油气运聚条件及保存条件,因此,要理清油藏分布特征需要将油藏分类进行研究,并通过对各类型油藏成因分析来总结、预测油气的分布特征。

西斜坡经历了“早洼晚斜”、“底超上剥”的发育过程。

沙三晚期开始,断块剧烈地翘倾,斜坡高部位的剥蚀厚度可达千余米,构成了潜山、地层、岩性、断块、断鼻、滚动背斜等圈闭。

3.1油气藏分类方案
目前世界上发现的油气藏数量众多、类型各异。

为了认识各类油气藏的形成和分布特点,更有效地指导油气勘探工作,多年来,国内外石油地质学家们从不同的研究和使用角度出发,提出了上百种油气藏分类方案。

但对油气勘探有重要意义的分类主要是依据圈闭成因、油气藏形态、遮挡类型、储集层类型、储量及产量的大小、烃类相态及流体性质等的分类。

其中影响较大的分类是美国石油地质学家A.I.Levorsen为代表提出的圈闭成因分类法,将油气藏分为构造、地层、混合三大类型;另外,以前苏联学者M.O. BPO为代表提出的按油气藏形态分类,将油气藏分为层状、块状、不规则状等类型。

近年来,我国一些石油地质学家根据中国陆相盆地油气藏形成和分布特点,提出了一系列油气藏分类方案。

如胡见义等(1991),以圈闭成因为分类标准,而以圈闭形态、遮挡条件和储集岩类型作为划分亚类和细分类的依据,据此将我国陆相盆地油气藏分为构造型、非构造型、混合型和水动力型四大类及若干亚类和细分类。

陈荣书根据形成圈闭的主导封闭因素,将圈闭分为构造、地层、水动力、复合等四大类,各大类可根据储集层上倾方向的具体封闭因素,结合储集特征,进一步划分出若干亚类。

目前,众多石油地质学家针对我国各含油气区的油气藏的具体形成和分布特点,提出一些实用性较强的分类方案和油气藏名称。

主要分为构造油气藏、岩性油气藏、地层油气藏、水动力油气藏、复合油气藏,并进行了次一级的分类和细化了油气藏的地质特征。

辽河盆地经历多期次的构造运动,不同性质和规模的断层、局部构造非常发育;沉积地层具有明显的多旋回性,储集砂体发育、类型多样;在这些复杂的地质条件下,形成的圈闭类型比较丰富。

因此,以圈闭的成因和形态划分油气藏类型的分类方案能够更好的阐述该区的油气藏地质特征。

研究区内油气相态比较复杂,有稠油、稀油、凝析油、常规油气等。

为了更好的研究不同相态油气的成藏和分布规律,分别进行油气藏类型和地质特征研究。

总体上,发现的油气藏按圈闭的成因和形态可划分为构造油气藏、地层油气藏、岩性油气藏、复合油气藏、潜山油藏等5大类八个亚类共十三种油气藏类型(表3-1)。

3.2常规油气藏类型及地质特征
3.2.1构造油气藏
1背斜构造油气藏
由于辽河断陷的构造运动以拉张块断、差异裂陷为主,决定了研究区古近系的背斜构造油气藏是以同生背斜油气藏占绝对优势。

据其形成条件可分为下列两种类型。

(1)滚动背斜油气藏
西部凹陷南部地区沙二时期北东向和北东东向两组断裂相交,欢喜岭隆起为交汇处。

在这两组断裂的下降盘,发育一系列的滚动背斜。

这些滚动背斜呈串珠
状分布,其延伸方向以及各个滚动背斜的长轴方向和同生断层完全一致,也呈北 东东向和北东向。

主要分布在西斜坡中、下台阶,例如欢26块、锦45块、曙2-6-5 块、杜54块、齐13等(图3-1 )。

图3-1齐2-7-10块滚动背斜油藏
(2)披覆背斜油气藏
是由于基岩潜山的存在,其上方与周围地区的沉积层有明显厚度差,经差异 压实作用使上覆沉积盖层变形为背斜圈闭而形成的油气藏,主要发育在古潜山之 上的杜家台油层中,例如欢古1块(图3-2 )。

图3-2欢古1块披覆背斜油藏
2断鼻构造油气藏
在基底起伏不平的背景上,由于差异压实作用,沉积盖层中多形成大小不等 的鼻状构造,若被断层切割则形成断鼻构造油气藏,其形成条件为沉积构造因素 所控制。

如千5块、欢47块、曙2-7-05块等(图3-3 )。

ia OTdg IB MR 「i'll
杜16 曙2-7-05 2-7-06 2-6-6 曙2-7-04 2-7-05 2-8-04 2-8-7
图3-3曙2-7-05块断鼻构造油藏
3断块油气藏
在断陷盆地中,断块油藏是普遍存在的。

它的特点是由于断层的分割和遮挡使得块与块之间油气富集程度不同,或油水界面不同。

断块油藏在本区杜家台油层反映比较明显,如杜124块、曙51块、杜古32块等(图3-5 )。

图3-5断块构造油藏
3.2.2非构造油气藏
非构造油气藏,系指沉积过程中,由于沉积条件、环境的变化形成的地层、岩性圈闭而成藏。

1地层油气藏
这类油气藏与地层不整合有关,按储集层与不整合面的关系,分为地层超覆、地层不整合两个亚类。

(1)地层超覆油气藏
西部凹陷西斜坡整体为一个缓坡构造,在每一个构造沉积旋回过程中,随着湖水的上涨,在斜坡上形成地层超覆沉积,古地形的低洼部位和斜坡上倾部位表现为砂体上倾尖灭,形成地层超覆油气藏。

地层超覆油藏在齐曙地区主要反映在杜家台油层。

在杜家台油层沉积时期,由于受古地形的影响,地层朝着古隆起方向层层超覆沉积,从而形成了地层超覆油藏。

齐家潜山的东坡及杜家台潜山的两
侧均为明显的超覆油藏(图3-6)。

这种地层超覆油藏主要受古地形控制所致,同 时也反映了杜家台油层为充填式的超覆沉积的特征。

(2)地层不整合油气藏
主要指地层抬升受剥,被上覆不渗透层遮挡或封堵而形成的地层不整合油气 藏(图3-7)。

11^1-
20-362
这种类型的油藏分布于新近系、古近系不整合面附近,当不整合面附近为稠 油封堵时,称为稠油封堵油藏。

一般分布范围比较大。

西斜坡发现的该类油藏, 分布于曙光油田到欢喜岭油田的西侧。

具有两个特点:其一,原油性质有规律的 变化。

从斜坡的下部到上部,原油比重、粘度、胶质沥青的含量等逐渐增高,说 明乃是由于随着趋近于不整合面的氧化作用增强所致;
其二,油藏的饱和压力低, 油气比低,基本上没有气顶。

表明烃类的轻质组分可能曾沿不整合面逸出,但又 由
于烃类逸出的速度较慢,才使这个油藏得以保存。

2岩性油气藏 由储集层岩性或物性变化而形成的圈闭成藏。

因此,岩性油气藏既可是沉积 作用(岩性圈闭),也可是成岩、后生作用(物性圈闭)而形成的圈闭成藏。

由于 辽
河断陷狭窄、物源多,沉积体系多,具有形成多层次、广泛分布的岩性油气藏
带1 29 362 曙 1 27 362 1^1-25-362 QS1 23 362 图3-7曙一区地层不整合油气藏
的地质条件。

岩性油气藏在凹陷内分布较广,其规模大小不等。

但以沙三段发育的岩性油气藏规模较大,且分布较广,如曙光-欢喜岭的大凌河油层。

(1)砂岩透镜体油藏
这类油气藏的圈闭条件是砂体四周被泥岩或非渗透层包围所形成的圈闭。

主要存在于碎屑岩中,砂体类型主要为河道砂、分支流河道砂、扇三角洲前缘的河口坝砂及浊积砂体。

这种油气藏在西部凹陷分布众多,是地层岩性油气藏中最主要的类型(图3-8 )。


图3-8砂岩透镜体油气
水下浊积砂体是勘探的重要类型,此类砂岩体发育在冲积扇〜扇三角洲沉积体系域,浊流物质通过供给水道进入深水区,浊流物质散开堆积成浊积扇,扇体直接伸入烃源岩中或与油源相通形成的油气藏称为浊积砂岩油气藏。

根据浊积砂体所处部位的地势不同,将其分为陡坡类型和缓坡类型两大类。

西斜坡浊积砂体属于缓坡类型,由于斜坡坡度较缓,边缘沉积物不是直接滑坡到达盆底,而是通过一段距离的水下峡谷滑坡到达盆底,然后为湖水消化变为浊流,沿盆底最低轴线流动。

西部凹陷沿古大凌河、古饶阳河水多发育着一系列这类浊积扇体,如欢629、锦612等油藏(图3-9)。

II- >■
lll>
;
图3-9锦612块浊积砂岩油气藏
(2)砂岩上倾尖灭油气藏
这类油气藏的圈闭条件是砂体沿斜坡向上倾方向尖灭,砂岩尖灭线与构造等
深线相交形成圈闭。

油气藏的上覆、下伏地层均为非渗透性岩层。

本区火山岩、辉绿岩和泥岩盖层的发育为砂岩上倾尖灭油气藏的形成提供了良好的封盖条件,表现为砂岩向上倾方向尖灭于非渗透性岩层中。

这类油气藏主要分布于辽河盆地的背斜构造带的围斜部位、西部斜坡带(图3-10)。

3.2.3复合油气藏
主要包括构造〜岩性油气藏和断层〜岩性油气藏,此类油气藏是辽河盆地最典型的油气藏类型。

1.构造〜岩性油气藏
这类油气藏的圈闭条件是在构造(背斜或断鼻)背景下发育的岩性圈闭,受构造和岩性双重控制,油气在此聚集成藏。

2.断层〜岩性油气藏
其圈闭条件是砂岩储集层上倾方向被断层遮挡,侧向上砂体尖灭而成藏。

包括正向正断层和反向正断层遮挡两种类型(图3-11 )。

如欢喜岭油田沙河街组三段下部大凌河油层和沙河街组三段上部热河台油层的油藏多为此种类型。

1^4 9 01 9 002 e 5 8 006 6 00 7 011
图3-11曙4-8-006块复合油气藏
324潜山油气藏
古潜山油气藏是潜山构造经内外地质营力综合作用的产物,经历了地壳上升隆起并遭受剥蚀及地壳下降并被埋藏,同时也遭受后期构造运动的改造。

国内外学者从不同侧面对潜山进行研究,分类命名体系也复杂繁多。

对于辽河古潜山的研究,前人已有详细的分析。

崔麟典和王永玲1980年对杜家台、曙光潜山油气藏进行过研究,提出控制潜山形成的三个条件主要包括:① 上部屏障:是由房身泡组玄武岩和沙四段黑色泥岩组成的盖层或遮挡条件;②古地貌形态:具有圈闭形态的原始潜山地貌条件;③内幕地层要素:潜山内幕地层层序、产状和储、隔层组合条件。

上部屏障是任何油气藏圈闭必不可少的条件,而古地貌和内幕地层要素在不同地质条件下有不同的圈闭特征,它是形成潜山油气藏最重要的构造和地层条件。

总结前人的研究成果,根据西部凹陷已发现的潜山油气藏地质特点,油气水分布状况和主要控制因素及不同类型油气藏在开发上的实际需要,将西斜坡潜山带的潜山油气藏分为两类:块状潜山油气藏和潜山内幕层状油气藏。

(1)块状潜山油气藏
通常是指以古地貌作为主要控制因素的块状油气藏。

潜山储层由巨厚的同一岩性体构成统一的储集空间,因而具有统一的压力系统和油气水界面。

有些油气藏内幕尽管存在岩性的变化,如在太古界变质岩潜山中,浅粒岩、黑云母变粒岩、绿帘钠长变粒岩和角闪变粒岩等粒状岩石类岩石中夹有片岩类和片麻岩类岩石,但对油气藏油水分布不起明显的控制作用。

已经发现的杜家台石英岩潜山油气藏和欢喜岭、齐家太古界混合花岗岩潜山油气藏属于此种油藏类型(图3-12)0
图3-12曙605井-曙614井潜山块状油气藏(据辽河油田,2003)
(2)潜山内幕层状油气藏
是以古地貌为背景,内幕地层结构为主要控制因素的层状油气藏,潜山内幕储集体由一套或多套渗透层和非渗透层构成,具有不同的压力系统和油水系统,
往往具有不同的油水界面,此类潜山油藏常呈现出较复杂的油藏地质特征和油井产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