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与历史教学的结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学语文教材涉及的历史知识极其丰富广泛,古今中外都有,虽然这些历史知识在语文教材都不是系统而是零碎的,但在语文教学中,在传授好本学科知识的同时,结合课文内容,准确适当地介绍课文涉及的有关历史知识无疑是十分必要而且行之有效的。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文”与“史”怎样有机地结合,怎样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则是值得研究探讨的问题。

一、文史结合的必要性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学科提倡跨领域学习,与其它课程相结合,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但在教学实践中,中学语文和历史两门学科基本上没有往来,“文史分家”,无论在涉及到对对方学科相关内容有疑虑时,还是在教学、教法上,都缺少必要的沟通和交流。甚至许多中学语文教师将教材中涉及到的历史知识一概剔除,否认历史教学对语文教学的辅助作用,许多社会学科教师亦是如此,从而出现“各人自扫门前雪”的现象。事实上,如果中学语文与历史教学不能很好地整合,肯定会影响学生对语文的深刻理解和对历史的感性理解。

1、从语文和历史的关系来看,文史本一家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文史不分家。文中有史,史中有文,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就是文史结合的典范。毛泽东也曾说过,“作为观念形态的文学作品,都是一定的社会生活在人类头脑中反映的产物”。自古文史相通,任何文学作品的产生都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并反映这一特定的社会历史;同样,任何历史内容都是依靠文学形式记录下来的。因此,语文教学中的文史结合是由两者本身的关系决定的。

2、从语文教材来看,文史交融更有意义

《新课标》指出: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体系。并阐述道: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应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在这样的理论背景下,改版后的语文教材中涉及的其它学科知识很多,其中与历史的关系最密切,有的课文就是写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如《出师表》、《曹刿论战》、《陈涉世家》等,有的课文涉及到有关历史知识,如《最后一课》、《紫藤萝瀑布》等。此外教材中还增加了综合性学习活动和名著导读,其中包含的历史内容更是比比皆是。如“世界何时铸剑为犁”、“话说

千古风流人物”等。只要对理解语文有帮助的,都可拿来,作为“史”的内容,与“文”结合,互相借鉴、互相对照,定能促进学生语文思维能力的提高。

3、从课堂氛围来看,文史结合能够激活课堂

语文本身是生动形象的,语文教学中也应用生动形象、简洁准确的讲解吸引学生,即使有了多媒体这样先进的教学手段,教学中也应注意文史结合。试想,一堂课中充斥的只是一个个平实的知识点,对课文内容的肢解、干瘪枯燥的语言、空洞的思想教育,令听者索然寡味,其能力培养从何谈起?因此,教师应充分运用有关的历史知识,将搜集到的那些引人入胜的典故,名人伟人功绩,历史上的悬疑等知识,恰当穿插,通过巧妙的设疑,精心的引导和精彩的讲述,激发学生的兴趣爱好,使之自觉的刻苦钻研,则可收到事半功倍之效。如学习《孙权劝学》时,我曾提出这样的问题:“文中涉及人和事,历史上真有其人其事吗?”一投石击起千层浪,顿时,教室里的氛围一改往日的沉闷,一下子群情高昂,举手的同学此起彼伏,甚至有些男生恨不主动站起来发表意见,就在这一个个精彩的发言中,同学们自主完成了对这个问题的探讨。由此可见,在语文课堂中结合历史知识,不失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的好办法;文史结合,就会生趣盎然。

4、从中考形势和要求看,文史结合符合新时代综合性人才的培养取向

文史本是同根同源,文史紧密结合的试题在中考施工试卷中时有出现。例1:北京海淀区的一道题:下面是一段简短的议论性文字。参考提示,为语段前两个空白处各补写一个句子,并在第三个空白处用一句概况性的话为这段文字作结。要求补写的三个句子合乎文意,与整段文字衔接顺畅。掀开中国历史的重重帷幕,一个个发人深省的事例浮出了岁月的烟尘,清晰地昭示着后人。假如当初商纣王能听从比干的良言,又何至于落得个国破人亡的下场?假如(1)?话又说回来,如果当初秦孝公不听取商鞅之谏,又哪能称雄于六国?如果(2)?综上所述,不难看出(3)。提示:吴王夫差——伍子胥;蔡桓公——扁鹊;楚怀王——屈原;鲁定公——曹刿;齐威王——邹忌;唐太宗——魏征。例2:从《出师表》可看出诸葛亮是一个贞良死节之臣,请再列举中国古代的一位贤臣,并说说他成为“贤臣”的具体原因。这两道题都涉及到历史知识,并要学生熟悉重要人物的典故,是一道综合性很强的题目。在文科综合大势所趋的今天,如果学生具有较为丰富的历史底蕴,就能写出闪烁着人文精神和理性思维的答案。

在当代,世界上的学术发展也主要呈现综合性整体化的特点。当代学术整体

化发展的趋势具体表现为三个特点:①边缘学科、交叉学科兴起;②“纬线学科”迅速发展;③总体比综合性学科的发展。如:日本高中开设“数量”课,即包括综合数学、计算机教学、综合物理、综合化学、综合生物、综合地学等……美国普通教育则设置了跨学科的“科学教学方案”,其特点就是多科性。

所以,为了适应中考的要求,为了与世界更好的接轨,也为了时代、社会对综合性人才的需求,我们应当重视语文和历史学科的兼容,文史结合教学总归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文史结合的方法

1、通过介绍历史背景、历史典故、名言来导入课文,激发学生兴趣

在学习一篇课文时,我们如果能够恰当地引用一些历史典故、名人名言等材料导入课文,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拉近与文本的距离有着重要的作用。如我在教《陈涉世家》时,先简介背景:秦始皇统治时期,大规模地兴建宫殿和陵墓,以及筑长城、修驰道,对匈奴和南越的用兵,耗费了大量的人力和财力,极大地加重了人民的徭役和赋税负担。同时,还制订严刑酷法,使人民动辄触犯刑律。秦二世继位后,赋敛更重,致使天下困乏不堪,人民陷于深重的苦难之中。“官逼民反,民不得不反”,在这样的残暴统治下,爆发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轰轰烈烈的农民起义。然后引出本课的学习内容。又如在学习《出师表》时,我在幻灯片上打出杜甫的“三顾频频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和陆游的“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的诗句,然后问学生:“这四句诗是写谁的?你能说出跟他有关的几个家喻户晓的故事吗?”虽然学生对于四句诗不大熟悉,但根据关键词还是能够推测出诸葛亮来,接着大家就争先恐后回答与他有关的脍炙人口的故事,这样,我们很快就进入课文的学习。在语文教学中,如果能巧妙的引用借鉴历史知识,不仅拓宽知识面,而且提高知识的运用能力和迁移能力,同时对历史知识也起到巩固深化的作用。

2、在语文教学中适当地穿插渗透一些历史资料,将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事物是互相联系的,中学语文教学中就可利用相关历史资料来启发学生,帮助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课文主旨、人物个性、作者思想情感的把握理解。在学习《最后一课》分析小弗郎士这个人物形象时,我这样问学生:“往常顽皮、幼稚的小弗郎士为什么会在最后一节课上,思想感情发生了急剧的变化?”在讨论的过程,有的学生说,小弗郎士本质不坏,还能管住自己;有的说,他有一个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