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深化国有文艺演出院团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解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有文艺演出院团体制改革进入攻坚期
——《关于深化国有文艺演出院团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解读
2009-07-29 15:34
■推动国有院团以多种形式探索转企改制
■各省今年将至少完成一家省级院团转制
■政府将着力培育综合性演艺集团公司
■将为转制院团配备相对固定的演出场所
■加快推动“同城合并”和“同城重组”
■部分“非遗”剧团将实行“馆团合一”
中宣部、文化部日前下发《关于深化国有文艺演出院团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更加明确的国有文艺演出院团体制改革路线图和时间表。
《意见》共分6个部分,20条,系统阐述了国有院团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基本原则,明确提出了国有院团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和主要内容,指明了国有院团体制改革在宏观环境建设、政策支持、组织保障等方面的要求。
《意见》提出,除新疆、西藏外,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各计划单列市、省会城市2009年底前都要至少完成一家院团整体转制。
2010年后,将国有院团转制工作向面上推开。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于2010年前选择一至两个试点县,推动县级院团转企改制,探索政府采购公益性演出服务的方式,积极开发农村演艺市场。
亮点一:重点培育新型市场主体
2003年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工作会议以来,国有院团转制试点工作取得了宝贵经验,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丰收。
一批国有院团转制前后演出场次、演出收入增长明显,充分彰显了企业经营、市场运作所带来的勃勃生机:江苏演艺集团公司年演出场次从2003年的1736场增至2008年的5119场;北京儿童艺术剧院股份有限公司从2003年的100场和77万元的演出收入,增至2008年的666场和7560万元;安徽芜湖艺术剧院有限公司2006年的演出总场次只有30余场,在2008年达到186场,实际完成总收入200余万元。
宁波市歌舞团有限责任公司的演出场次从2003年的年均70场增至2008年的年均120余场,演出收入从改革前的年均100余万元增至2008年的1506万元,公司可支配的纯收入超过600万元,固定资产增加800余万元。
国有院团体制改革虽然在过去的6年里取得了重大进展,但总体而言,还处于“盆景”和“试验田”阶段,没有形成大面积的“百花园”和“丰收田”。
针对当前演艺领域的实际情况,《意见》提出,国有文艺演出院团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是,以多种形式探索转企改制,积极培育新型市场主体。
转企改制的途径,《意见》规定了三种方式,一是鼓励和支持具备条件的国有院团率先进行整体转制;二是鼓励兴办文化产业投资公司和引进战略投资者,同步推进转企和股份制改造;三是暂时保留事业体制的院团可组建项目公司,推行市场化运作机制。
为推进转企改制工作步伐,《意见》明确提出了院团转制的时间表:对市场发育相对成熟的歌舞、杂技、曲艺、话剧、地方戏曲等方面的国有院团,要确定转企改制工作进度,加大改革力度。
除新疆、西藏外,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省会城市2009年底前都要至少完成一家直属院团整体转企改制;试点工作基础较好的地区,现阶段要有计划地分期分批展开;2010年后,将国有院团转企改制工作向面上推开。
为培育一批大型骨干演艺企业,《意见》提出,鼓励转制院团整合优质资源,与演出中介机构、演出场所等组建综合性演艺集团公司,
延伸和完善产业链。
选择部分成长性好、竞争力强的大型国有或国有控股演艺企业,加大扶持力度,鼓励其以资本为纽带,开展跨地区兼并、重组,成为善于利用国内国外两种资源、积极开拓国内国外两个市场的演艺业主导力量。
支持民营企业参与国有文艺演出院团转企改制和股份制改造,打造跨所有制、跨业态的大型演艺企业。
亮点二:“早改早受益”政策导向明显
目前,我国国有院团面临着几大难题:一是老人多、包袱重,不少院团离退休人员比现职人员还要多;二是不少演艺人员艺术生命周期短,一些演员三四十岁就面临着转岗和再安排;三是欠账多、底子薄,相当多的国有院团财政投入少、演出装备落后、缺乏固定的演出场所。
为解决这些自始至终困扰院团改革的问题,体现“早改革、早受益,早改革、早发展”的政策意图,《意见》制定了一系列扶持政策。
在资源配臵上,《意见》提出,各地要充分考虑国有文艺演出院团大多底子薄、包袱重、体量小的现状,采取新建、改造、委托经营、租赁等多种形式,为转制院团配备相对固定的演出场所。
支持转制院团与新闻媒体开展各种形式的合作,拓展发展空间。
在资金筹集渠道上,《意见》要求确保院团转制后原有正常事业经费继续拨付,并通过文化产业发展资金等予以支持。
推进有条件的地方探索建立文化艺术发展基金,采取项目补贴、定向资助、贷款贴息和以奖代补等办法,加大对转企改制院团的资金支持力度,重点扶持精品创作生产和人才培养。
鼓励各地采取多种方式为转企改制院团搭建投融资平台,完善演艺产业投融资体系。
完善鼓励企业、个人捐赠文艺演出院团的税收减免政策,有效调动社会力量资助文艺演出院团的积极性。
同时,《意见》还对转企改制院团参与公益性演出给予扶持,提出在同等条件下,政府有关文化采购项目可优先吸纳转制院团参加竞标。
亮点三:以整合资源推进结构调整
计划经济体制下,文化领域条块分割、资源分散,不少地方按照行政区划和级次层层办团,造成国有院团“小而全”、“散而弱”现象严重,导致大量的重复投资、重复建设,产业集中度和资源配臵效率很低。
为从根本上解决这一现状,《意见》提出,把结构调整作为深化国有文艺演出院团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切实整合资源、调整布局、优化结构、提高效益。
对同一城市中不同层级重复设臵的国有院团,《意见》要求,加快整合步伐。
暂时不具备整体合并条件的,可以剥离经营性资产共同组建演艺企业。
对无演出能力、长期完全依赖财政补贴生存的国有院团,《意见》提出,核销其单位建制,将符合条件的人员充实到文化馆、群艺馆等公益性文化单位。
对演出剧(曲)种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且目前市场化程度较低的地方重点国有院团,《意见》要求,可以与相关的公益性文化单位合并,原有财政资金用于扶持剧(曲)种传承和公益性展演活动。
亮点四:探索公益性演艺服务供给方式
为进一步探索公益性演艺服务供给方式,《意见》提出,借鉴农村电影放映工程的有关做法,采取企业经营、市场运作、政府购买服务、基层群众受惠的方式,按照“试点先行、逐步推开”的方针,推进县级院团转企改制,加强政府扶持,培育市场主体,探索农村演艺服务供给的新模式。
为支持西部和少数民族地区演艺事业的发展,《意见》提出,建立对经济欠发达地区国有文艺演出院团的文化援助机制。
加大对西部和少数民族地区国有文艺演出院团体制改革的资金支持。
鼓励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文艺演出院团加强交流与合作。
推动制定相关优惠政策,吸引符合条件的大学毕业生、志愿者到西部和少数民族地区从事演艺服务。
亮点五:给予人员安置足够政策空间
有人说:“改到深处是产权,改到难处是人员。
”改革中的人员安臵,历来是最为重要和最令人关注的问题。
为切实解决国有院团广大演职员工的后顾之忧,本着以人为本的精神,《意见》在维护职工权益方面给予各地很大的政策探索空间。
对于转制院团的人员安臵,《意见》要求按照新人新办法、老人老办法的原则,鼓励各地结合实际、大胆探索,采取灵活多样的办法,妥善解决转制院团人员安臵问题。
鉴于演艺行业的特殊性,《意见》要求研究制定符合演艺职业特点的转岗政策。
对转企改制院团中有特殊贡献的演职员工,可探索实行期股期权等激励机制和办法,支持转企改制院团股份制改造时按照规范的办法吸收职工参股购股。
对目前经营暂时存在困难的转制院团,《意见》提出积极争取有关部门支持,通过包括企业年金在内的多层次养老保障体系,解决转企改制后的养老待遇水平衔接问题。
对于转制院团中年龄偏大、确有困难的演艺人员,《意见》提出,可安排到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等文化单位,充实基层文化工作队伍。
亮点六:评奖指标增加经济效益比重
“政府是投资主体,领导是基本观众,获奖是唯一目的,仓库是最后归宿”,近年来,由于一些地区和院团功利化色彩严重,把文艺评奖作为剧目生产的“指挥棒”,引发了社会对文艺评奖导向性的种种质疑。
为改变这一局面,《意见》专门提出了“改进现行评奖机制”的规定。
《意见》要求,扩大群众对文艺评奖的参与面,合理增加经济效益在评选指标中的比重。
同时,《意见》还要求规范并压缩演艺评奖活动,完善其审批、登记、备案等制度。
据文化部有关负责人介绍,各级文化主管部门将在近期调整和规范各类文艺评奖活动。
与此同时,各类文艺评奖将把院团的市场拓展、
演出收入等经济效益指标纳入评选标准;在艺术评奖中将探索群众与专家结合进行文艺评奖的新机制、新办法,充分发挥群众的参与和监督作用。
亮点七:所有院团将“一视同仁”
改革开放尤其是新世纪以来,民营院团抓住机遇,以其运行机制优势,在面向市场、服务大众方面异军突起,展现出蓬勃的生机与活力。
据不完全统计,当前全国民营院团已超过6800家,年演出200万场以上,涌现了河南宝丰、辽宁沈阳、安徽临泉等典型地区和河南小皇后豫剧团、吉林东北风二人转艺术团、四川德阳杂技团等优秀民营文艺表演团体,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为此,《意见》明确肯定了民营文艺演出团体的市场地位,不但提出支持民营文艺演出团体与国有院团平等竞争、共同发展,而且倡导建立文艺演出院团和演艺产品的新型评价体系。
《意见》要求,打破事业、企业界限,消除国有、民营差别,不论行政级次,以艺术生产水平、群众欢迎程度作为评价标准,确定重点院团,由国家予以扶持。
也就是说,将来将不管院团的国有和民营的身份,也不管事业和企业的性质,所有的院团将“一视同仁”。
亮点八:鼓励社会资本广泛参与
长期以来,我国文化投融资过分依赖政府,社会资本进入文化产业渠道不畅。
十六大以后,文化部门陆续出台了多项政策措施,鼓励民营企业投资文化领域。
2003年以来,社会资本积极参与院团转企改制,涌现出了许多优秀演艺企业。
比如,民营永庄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控股中国木偶艺术剧院有限公司,转制前国家要为院团补贴每年数百万元资金,转制后企业当年获利,国家股本首次分得红利632万元。
2006年8月转制至今,公司净资产增长48%。
为更好的适应市场经济的需求,为进一步拓宽院团资金筹集渠道,《意见》提出,推动兴办文化产业投资公司,支持院团转企改制。
鼓励引进战略投资者,支持其以控股、参股等形式参与院团股份制改
造。
鼓励各地采取多种方式为转制院团搭建投融资平台,完善演艺产业投融资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