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幸福人生,做一个幸福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追求幸福人生,做一个幸福人

作者:梁凤美

来源:《神州·中旬刊》2013年第03期

摘要:无论你是一位哲学家还是一个普通百姓,你都无法逃避思索自己的人生问题,都会产生诸如人究竟应该怎样生活,人生目的、人生意义何在等种种人生困惑,然后不断求解,直到生命走到尽头我们停止了思考,也许这种疑问的声音才会最终淹没。如何才能收获一个有意义、幸福的人生是人世间永恒的话题,本文也在做着这样的思考。

关键词:人生意义幸福人生人的需要

人的一生应该如何度过?有的在校学生忙忙碌碌,牺牲时间与健康,推脱掉本应做的但不会带来经济效益的事情,为的是校外兼职挣钱;有的人为了成名,就像“苏州第一裸模敲诈”案中的受害人那样,为了成名,一步一步滑进深渊;有的人为了减低经济成本,出现用工业明胶代替药用明胶,出现“毒胶囊”事件,就连以“良心药、放心药”为广告语深受广大公众信任的修正药业也涉及其中,以及层出不穷的食品安全问题。人生究竟有没有一种应然模式?或者说人究竟应该如何走过这匆匆几十载?

一、人生的终极指向

何谓人生?从字面看来,人生就是指人的生活的整个过程。冯友兰也说过,人生一方面是指人的生命、人的诞生:“人类之生,既无所为,则人生亦当然无所为矣。”[1]另一方面是指人的行为、人的活动:“人之所为是人生。”[2]人从诞生、生长直到死去,这整个过程无疑就是人生的旅途。

人生目的是什么?首先,亚里士多德曾说过著名的四因说——质料因、动力因、形式因、目的因,其中目的因贯穿其整个学说,在《尼各马可伦理学》中,亚里士多德写道:“一切技术,一切规划以及一切实践和选择,都以某种善为目标。”[3]周国平亦说过:“人生的终点是死,死总不该是人生的目的。人生原本就是一趟没有目的的旅行。”[4]人生究竟有没有目的、意义?我认为人生确实是终点走向死亡,但并不可以此否认人生存在目的,我更倾向于亚里士多德的观点。诞生意味着生命体的开始,死亡意味着生命体的结束,我们所要寻找的目的、意义只能存在于生命的中间,即我们“生长”的过程之中。其次,既然人生存在目的,那么它是什么呢?亚里士多德说,“某种善是目标”,善是指好的、对我们有益的事物,如身体的善等。人生的善是什么呢?按照上面的说法,人生的善亦即对人生的发展是有益的。当我们刨根问底下去,唯有幸福,所有的人都在追求它,认为所有的人生意义、目的、美好的愿望都寄托在这一个词汇当中。幸福人生就是一种终极向往,几乎很少有人会去否认。

二、幸福人生

诚然,每一个人都在追求自己的幸福。古今中外,关于幸福的定义不外乎两种:快乐论和完全论。快乐论认为,幸福即快乐;完全论认为,幸福即自我完善、自我实现、自我成就,是自我潜能的完满实现。孙英认为,幸福既具有主观性又具有客观性,主观性是幸福所具有的极度快乐的心理体验本性,客观性是指人的重大需求的满足和生存发展的完满。[5]我比较认同此种观点,一个幸福的人不仅仅拥有幸福的因子,也必须自己觉知到以此带来的快乐。我认为要想拥有一个幸福的人生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幸福的人生应建立在合理的人性基础之上。

人的需要、欲望有几种类型呢?目前普遍认同的是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按照这个理论,人的需要从低级到高级顺序排列为七个层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自尊需要、认识和理解的需要、审美需要、自我实现需要。[6] 但是这些需要合起来并不能包括人的全部需要,在《动机与人格》前言中,他又将人的一切需要归结为三大类型:一是“低级需要”、“物质主义动机”也就是物质性需要,包括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二是“中级需要”、“社会性动机”也就是社会性需要,包括归属和爱的需要以及自尊需要;三是“高级需要”“超越性动机”,也就是精神性需要,包括认识和理解的需要、审美需要、自我实现需要。(这里需要说明一下,人是指生活于社会中的人,不包括狼孩、野人等等脱离社会中的个别人,我们从最一般的意义上来探讨个人的需要。)詹姆士:“整个社会自我,比整个物质自我更高。我们为名誉、为朋友、为信义,应该胜过我们为自己体快、为自己发财。至于精神自我,更属高尚得不可以道里计、宝贵到不可以金钱数。一个人宁可抛却朋友、鄙弃名誉、丧失财产,甚至牺牲生命,也不该丢了它。”[7]需要是有高低等级的,人的这三种需要是并列发展的,也是因人而异的物质性和精神性的需要都是在社会中产生的,但不同于社会性需要,社会性需要主要指人际交往过程中产生的种种需要。

一种幸福的获得必需建立在适当、恰当的人性基础之上,违背人性的规律,建立在拔高的人性基础之上的要求,最后必然流于失败。看了潘晓写的《人生的路呵,怎么越走越窄》我感觉找到了一个此岸的世界,我们确实常常感到所受的教育与现实社会的种种矛盾,我们就会彷徨、失落,有时候宁愿相信现实社会中的种种残酷、冷漠都是假的,心中那个理想才是真的,但当我们一次一次碰壁时,我们才带着满身的伤痕,一次一次否定自己,有的人可能会从此一蹶不振结束生命;有的则会随波逐流适应这个现实的社会,渐渐地变成上流社会中的一员;有的则会形成那种两面人格,一边随波逐流,一边批判这个社会。潘晓认为,谁也逃不脱人本身的规律,在利害攸关的时刻,谁都是按照人的本能进行选择,没有一个真正虔诚地服从那平日挂在嘴头上的崇高的道德和信念。人都是自私的,不可能有什么忘我高尚的人。[8]我不想武断下结论认为人性善或人性恶,但是,有一点我们大多数人都会同意,人都有需要和欲望,需要和欲望的本性是缺乏,锡克说:“需要是人感觉到缺少点什么,这种缺少在人的意识中反映出来,并促使他努力消除这种匮乏。”[9] 诚然,人的各种需要和欲望并不全都是对人有利的,如吸毒、酗酒等就是一种病态、反常的需要;另一种则是常态、正常的需要。当一个个体正常、健康的需要和欲望满足的程度越高,该个体存在和发展就越完满。换句话说,他的人生就

越完满,体会到的幸福就会越强烈,反之亦然。从普遍意义上来说,正当的、合理的人性应建立在这种尊重人的正当的需要和欲望之上。

(二)幸福的人生需要一颗敏锐的心。

很多人拥有了财产、名誉等等物质条件却仍然郁郁寡欢,感到无所适从;也有些贫穷的人生活很拮据,但是生活依然充满快乐;也有的同是残疾人,但有的人就选择快乐、努力生活,有的就选择自暴自弃生活。在现实生活当中,我们对生活的态度可能决定我们的幸福程度。很多人拥有了不曾珍惜,也感觉不到拥有的快乐,但是一旦失去了,才知道后悔才知道原来幸福就在我的身边。对待生活我们应该拥有一份知足心。知足不是失去了进取心,只是对拥有的应该怀有一份感激之心。正如古语“知足常乐”。

这个看似一句话,但做起来特别难。我们人类往往都是贪婪的,当我们饥饿的时候,我们往往想着有个面包就很幸福,当我们有了面包,我就会奢望烤鸡、烤鸭,甚至吃个濒危野生动物,或者几万元钱的一道菜,总之奢侈至极。有人会说这是在满足我的人性生理需要,但我不这么认为,万事总有个度,这叫挥霍浪费。我们应该知足面包的快乐、烤鸡的快乐,我们都有是非观念,有些事情我们应该止步。对于名誉、精神的追求更是如此。追求让我们觉得幸福、知足也会让我们品味幸福。

(三)追求一个幸福的人生,需要一定的因素。

正如冯友兰所说,才、力、命是成功三要素。才就是说一个人拥有的才气、才华、智慧、能力;力是指一个人后天的努力、勤奋;命指的是命运、机会等不可控的外在环境。幸福的人生当然需要我们去追求,这也不是说,一个能力弱的人就没有幸福可言,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独特性,都是独一无二的,上帝造不出两个一模一样的人,所以,我们要根据自己的才、自己的能力,量力而行选择适当的人生目标,并以此努力取得恰当的人生成就,不要把自己想象的过高或过低,那都不利于幸福人生的实现。

人生在世都希望拥有幸福的人生,追求幸福是每一个人的权利,我们只有做到有的放矢才能获得幸福。

参考文献:

[1] [2] 冯友兰:《三松堂全集》第一卷,第516页,350页。

[3] 《亚里士多德全集》第八卷,第3页。

[4] 周国平:《人生哲思语录》,上海辞书出版社2001年版,第105页。

[5] 孙英:《幸福论》人民出版社,第53—54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