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博物院调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南京博物院调研
南京博物院分析
摘要:南京博物院坐落于南京市紫金山南麓、中山门内北侧,占地13万余平方米,是中国第一座由国家投资兴建的大型综合类博物馆、国家一级博物馆、首批中央地方共建国家级博物馆、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和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本文主要分析经过改造后的南博,以此来探究中西式建筑风格的交融在实际中的应用。
一、背景
1933年,蔡元培先生等人倡建国立中央博物院筹备处,这就是南京博物院的前身。1935年进行了对国立中央博物院的方案征集,邀请当时最优秀的设计师参选。当时29岁的年轻建筑师徐敬直的方案因为尊重原始的“刀”字地形,巧妙的运用轴线突出了门厅大殿的宏伟而受到评委席的一致好评;又因为截至当时最早发现的完整的中国古建还停留在辽代,即河北蓟县的独乐寺观音阁,所以杨廷宝先生仿辽代大殿的设计自然而然变成了徐敬直仿明清大殿的修改方案。之后于1991年开始对南京博物院艺术陈列馆和文物保管新库房的兴建。博物馆对于人类,已不仅仅是一处建筑,更是一种文化精神的存在。时代的发展让南博显示出种种问题:规模不够大,功能不够完善,空间不灵活,设施跟不上时代需求等问题。因此于2019年立项建设南博二期改造工程。
二、总平组织
南京博物院坐落于南京市紫
金山南麓、中山门内北侧,位于明
城墙和中山东路一系列民国建筑
之间,是古代文化与近代文化的交
织。基地较为平整,但是略呈南高
北低、东高西低的走势。由于用地
紧张,大量的展馆被设计在了地
下。南博便灵活地利用地下空间并
使地上、地下空间达到一体化——
入口处设置下沉广场(图一)来布
置文化休闲功能,民国馆和数字馆置于地下。图一下沉广场
勒柯布西耶形容轴线是建筑中的秩序维持者。南博从场地入口至大殿的中轴线便是这
样一条有着极大空间导向性和凝聚力的控制线。沿着这条轴线而展开的景观布置使得博物
馆的空间气氛庄重肃穆。设计中通过设置入口广场、下沉广场、中州水晶、中央青铜鼎雕塑、殿前广场等一系列建筑及小品,使轴线景观空间序列丰富而富有韵律变化,并以此突
出了位于
()轴线终端的中央大殿的主体地位2。同时增加了与轴线平行的长轴来均衡场地的
空间格局,
长轴由特展馆、非遗馆和艺术馆组成。从而使得整个场地格局清晰而稳重(图二)。
通过对南博整体布局分析可以看出,设计师将大殿远远退后,远离前面的主干道,通
过对称轴线,留下宽阔的空间做草坪、广场、绿化带,层次分明,衬托出大殿这个主体建
筑的雄浑敦厚。这种“留白”式的空间处理手段(图三),给访客对中央大殿的观望提供
了巨大的空间,为大殿增添了威严,也使得大体的空间感一张一弛,张弛有度,内外交融,虚实相生。通过对建筑的位置、体量、形态的经营,有意识地创造一个虚实相生的外部环境,构成独树一帜的艺术特征。博物馆的环境是博物馆的“脸面",设计显得更为重要,要
求做到观众一进入博物馆的领域,注意力与思维即被博物馆环境特有的意境氛围所吸引,如
草坪、绿化地带、庭园、广场等,因此空间主要考虑到新建筑与历史环境的统一,新建筑形
式与陈列形式的统一,新建筑空间与展示功能的统一。在南博的建筑设计中,充分体现出
传统建筑中的空间意识。
图二总体布局中的轴线设计图三大殿前的大量留白
三、大殿建筑分析
南京博物院以典型的中国古典宫廷式建筑成为我国最早创建的博物院之一。进入博物
院大门,高大雄壮的中央大殿(门厅)便映入访客的眼中。大殿是仿辽式设计,或许是因
为辽代的宫殿继承了大唐遗风,雄浑俊
逸,洒脱大气。几步之后,便能观得
粗壮而古朴的梁柱斗拱,曲致翘起的
华丽飞檐,使整座建筑磅礴大气而轻
快腾飞。大殿分为七开间,屋面为四
面曲面破的形式,上铺棕黄色琉璃
瓦。大殿的旁边便有一幢平屋顶的现
代风格建筑,然而外墙加上中国古典
式挑檐,使之与大殿风格协调,更衬
托出了大殿的雄伟庄严(图四)。这
是东西方建筑文化的一次可行的交流。图四大殿前景
辽代建筑继承沿用了唐代的传统,是在我国北方形成的一种建筑样式。其建筑形象能
比较真实的反映结构,造型雄浑朴实,屋面坡度平缓,立面上的柱子从中心往两侧逐渐升起,
()使檐部缓缓翘起,减弱大屋顶的沉重感。2最为显著的是檐下简洁饿而粗壮有力
的斗拱。斗
拱从柱头上层层出挑支撑着深远的屋檐,是起结构作用的受力构件。
遥相望去,南京博物院的大殿外形是大气的辽风,博物院的结构实则钢筋混凝土,仿
辽代大殿只是作为博物院的门厅。作为仿传统宫殿样式与现代构造方式相结合的建筑,其
保留了木质的斗拱,红色的琉璃瓦屋顶,而整幢建筑的外墙采用的是清水砖墙。20世纪三十年代的中国,古建筑和新建筑如此紧密结合的例子还是屈指可数。然而,南京博物院的
出现就是这般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中国古代的木构建筑,典雅沉郁,精致有机,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思想与境界;现代钢筋混凝土建筑,质感强烈,结构稳固,材料更加的防
火耐腐蚀,提供更加安全的居住生活环境。两者相互结合,扬长避短,相得益彰。使得这
幢建筑承载了历史的重量,同时预示着文化的方向。
四、内部空间设计
南京博物院的内部空间的设计宽敞自由,具有一定的导向性,观众置身陈列环境中,
步移景换、不断获得新鲜感,忘却疲劳,获得一种特别的感受。
展厅的流线是根据功能而设计
的,人们在访问的时候便能体验到行程的流线感。具有真实感、空间感、流动感、立
体感陈列方式。设计过程中对展示形式的把握,对展示形式的预想,空间比例的分割,装
饰材料的选用,生理学,心理学方面的关照,色彩空间气氛的营造,展品的表现方式,到
形式的最终确立,都很到位,使展示形式具有个性色彩。
馆内公共空间设计极有文化品味且舒适方便,如极具现在主义风格的休息区(图五),和在室内营造出的江南风格小庭院(图六)。可以看出公共空间的设计在想法上也是中西
交融的,但是并没有显得突兀,而是以一种及其和谐的方式融合在一起。中西交融的思想
也体现在走廊设计上面。材料是构成空间形式的基本要素,没有它也就谈不上形式展示,
它是构成空间形式的内容,同时本身也有形式的属性。南博通过不同的材料营造出不同的
风格,如用青砖营造极具历史深度感和怀旧氛围的场所效果,用现代瓷砖营造出现代感极
强的时代效果。其公共空间设计构想上尽量充分利用有效空间,去掉多余的东西,使观众
有高度的自由感和舒适感,是一个理想的休闲和思考的场所。南博的展厅空间是混合设置,它既有临边的形态也有散点的、网格的。博物馆的各个展馆是网格分布,但是各个展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