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常用汉字异同问题探讨
中日汉字的语言差异研究
中日汉字的语言差异研究范晓辉(第三军医大学外语教研室,重庆400038)[摘要]本文首先分析了中日汉字进化的历史、中日汉字的四个主要方面的差异,对汉语和日语中同为一种汉字的“常见字”以及“常见汉字”从字的形态、音符、意义等等多个层面展开分析和对比,这当中还可以发现日语汉字和汉语汉字的特点和差距。
以及在前面所描述的基准上,制定出行之可效的学习方法和理论,对以汉字为主语的进行学习日语的汉字学习方法来提出见解,以期能对促进学习汉字的方法带来帮助。
[关键词]汉字;中日;语言差异[中图分类号]H0-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610(2014)08-0010-03[作者简介]范晓辉,第三军医大学外语教研室。
几千年以前,中国的汉字进入日本并和假名一起影响了日语的文字结构。
尽管中日使用的汉字是使用一样的汉字体系,然而,中日之间的汉语是两个根本不同的文字系统,日语中的汉字和汉语中的汉字具有不相同的特点。
日语汉字和汉语汉字既有着一段重要的历史缘故,并且还属于相应的语言体系。
本文运用分析和对比的方法对中日两国语言中汉字进行研究。
一、研究综述黄国雄、许乔萘《日本<常用汉字表>的日汉读音法对比》。
在日本有多种读法,他们的文章就是按照日本常用汉字表分析日语的音读和训读,并且由哪个分析寻求事半功倍的办法去掌握汉字的读音。
游衣明《中日两国汉字形体的比较研究》。
中日两国通用汉字的形体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这文章在1981年日本国发表的《常用汉字表》和1956年中国发表的《汉字简化方案》,深入地对中日两国现存的汉字在历史演变、形体差异方面作了系统地描述。
郭桂琦、朱福米《汉语与日语中“不同读音使用——汉字产生意义上的差异”之浅析》一文指出:同一汉字若有多种读音,不同的读音就造成这同—汉字的意义上的多歧性。
他们文章用繁多的实例,通过日、汉对比的方法、详细分析论述了两种语言中“同—汉字不同读音造成意义上的差异”的各种类型,阐述了正确掌握汉字读音的重要性。
关于中日汉字异同的探讨
关于中日汉字异同的探讨
汉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被用作汉语普通话和中文方言的书写系统,也是日本汉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日汉字在形式及构成方面有很大的不同,从而影响了它们的发展。
从形式上看,中日汉字有很大的不同。
中国汉字由简体字和繁体字构成,也有部首、关键字、笔画等构成汉字的组成部分。
而日本汉字又称“假名”,是日本特有的汉字,在构成上包括日本汉字(假名)和中国汉字(汉字)两大部分。
而且,汉字的组成不仅仅是由一个字符组成,有时也由多个字符组成。
在发音上,中日汉字也有很大的不同。
中国汉字的发音是汉语普通话,而日本汉字的发音是日语。
另外,由于日本汉字的发音更接近汉语普通话,因此,日本汉字的发音也更容易被中国人理解。
在书写上,中日汉字也有很大的不同。
中国汉字是以横线组成的,而日本汉字则是以竖线组成的。
另外,日本汉字也有许多特殊符号,而中国汉字没有这种特殊符号。
总之,中日汉字在形式、发音和书写上都有很大的不同。
中国汉字是以简体字和繁体字构成,发音是汉语普通话,书写是以横线组成。
而日本汉字又称“假名”,是日本特有的汉字,发音是日语,书写是以竖线组成,也有许多特殊符号。
这些差
异使得中日汉字在发展中有所不同,也为中日汉字文化的发展带来了许多独特的特点。
日语中使用的汉字与中国汉字的比较
论日语中使用的汉字与中国汉字的比较摘要:日语中使用的汉字是仿照中国的汉字创造的,其中有保留中国原有写法的汉字,也有日本人自创的,这部分汉字被称为和制汉字。
虽然两国使用的汉字中有的是相同的,但却表示不同的意思,这容易让人产生误解。
本文通过在词形词义上对两国汉字的比较,分析其不同点,探究从中折射出的两国文化的差异及相互交流与补充。
关键字:同形异义字同素逆序词四字成语文化交流通过学习日语,可以了解到现代日语中的文字主要有汉字、假名,此外还有罗马字和阿拉伯数字。
日本虽然有固有的语言,但是没有固有的文字。
在日本最早出现的文字是从中国传去的汉字。
后来大约在公元9、10世纪的时候,日本人利用汉字的草体以及使用汉字的偏旁等创造了日语的平假名和片假名。
现代日语中,有一部分汉字仍保留中国原有汉字的形和义,中日语中汉字的同形词是指原本是同一字体的汉字构成的词,而把中日两国汉字上述的字体差异忽略在外,有的词义对等或基本对等,有的词义不对等。
与此同时,日本人也创造了属于本国的“国字“(即和字,日本模仿汉字的构词法创造的文字)。
一、同形异义字「お皿が床に落ちた。
」不懂日语的人或词汇量掌握不够的日语初学者乍一看这句子或许直译成“(某种)器皿落到了床上“。
很多人容易通过字面意思就直接进行翻译。
这是一个误区。
其实日语中的「床」并不是表汉语中睡觉用的床,而是地板的意思。
这句话则译成”盘子掉到地板上了“。
诸如上述例子,日语中与中国汉字的同形异义字还有很多。
比如「妻子」,日语中指“妻子和孩子”,汉语中却仅表男性称自己的配偶为妻子。
与此相对「丈夫」汉语中一般指女性称其配偶为丈夫,而日语中指精力充沛的状态,体质强壮,还可表东西结实、坚固。
除这些词外,在学习日语的过程中我们会经常发现日语意思和汉语意思完全相反的同形异义词。
如「留守」日语中表示出门不在家,而汉语中我们会经常听到“留守儿童”,此中的”留守“则表示留在家中看家。
平时多注意的话,会发现更多的同形异义词如「大方」「新聞」「工作」「是非」「大家」「得意」「老婆」等。
中日同字词比较研究
中日同字词比较研究一、概述中日同字词比较研究是一个涵盖了语言学、历史学、文化学等多个领域的综合性课题。
这些同字词,即在中日两种语言中共同存在、意义相近或相同的词汇,是两国文化交流与语言接触的历史见证,也是中日语言文化独特性的体现。
同字词的存在并非偶然,而是由于中日两国在历史上有着深厚的文化渊源。
从古代的汉字传入日本开始,中日语言就开始了密切的接触与交流。
汉字作为中日两国共同的文字基础,为同字词的形成提供了可能。
同时,随着中日两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交流日益频繁,两国语言中的同字词也不断增加,成为中日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
中日同字词比较研究的意义在于揭示两国语言文化的共性与差异,推动中日语言文化交流的深入发展。
通过对同字词的比较研究,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中日两国语言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以及相互影响。
同时,这种研究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和理解中日两国人民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生活方式,为中日友好关系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文化支撑。
在研究方法上,中日同字词比较研究需要综合运用文献考证、语言比较、文化解读等多种方法。
通过对中日两国历史文献的梳理和分析,我们可以追溯同字词的历史渊源和发展脉络通过对中日两国语言的比较和分析,我们可以揭示同字词在语义、用法等方面的共性与差异通过对同字词的文化解读,我们可以深入理解其背后的文化内涵和民族精神。
中日同字词比较研究是一项具有重要意义的课题。
通过对同字词的比较研究,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中日两国语言文化的共性与差异,推动中日语言文化交流的深入发展,为中日友好关系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文化支撑。
1. 介绍中日同字词的概念和背景中日同字词,指的是在汉语和日语中存在相同书写形式或相同读音的词汇。
这些词汇的存在,源于中日两国深厚的文化交流和历史渊源。
自古以来,汉字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随着丝绸之路等贸易路线的拓展,逐渐传播至朝鲜半岛、日本等地,并对当地的语言文字产生了深远影响。
中日同字词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汉字在传入日本后,其意义和用法在两国语言中保持一致,如“山”、“水”、“人”等基础词汇另一类则是在长期的语言演变过程中,虽然书写形式相同,但意义和用法在两国语言中发生了变化,如“便当”在汉语中指的是方便、适宜,而在日语中则指的是盒饭。
中日的汉字简化有2个不同
中日的汉字简化有2个不同指出这些弊端,并不是为了反对汉字简化。
事实上,汉字的简化是必须的。
略言之:因为从1950年代-1980年代,政府主导汉字改革的终极目标,是“汉语字母化”,简体字只是被当作字母化完成之前的一种过渡手段,所以简体字改革方案做得相当粗糙,留下了相当多的问题。
当“汉语字母化”终止,原本只是“权宜之计”的简体字不再是“权宜之计”,这些问题就变得非常突出了。
那么,当年的简体字改革方案,究竟粗糙到什么程度呢?我们可以和日本的汉字简化方案,来做一个比较。
中、日本两国的汉字简化,存在着两个比较大的区别日本在1946年正式推行简体字,比中国早了整整10年。
与中国相比,日本的汉字简化,有两个最重要的特点。
一、日本在简化之前,研究确定了现代通用汉字的字量,中国没有做这个工作基于对汉字使用频率的清查,日本政府于1946年公布了1850个字的《当用汉字表》,1951年又颁行了92个字的专供取名之用的《人名用汉字别表》。
这1942个字,就是日本对汉字进行规范和简化的范围。
不在这个范围内的字,不做改动。
全盘梳理,清查家底,圈出现代汉语通用字(包括常用字和不常用但现代汉语必须使用的字),是简体字改革的基础。
这个基础性的工作如果不做,简体字改革就没有一个核心的范围。
恰恰中国50-80年代的汉字简化,始终就没有做这个基础性的工作。
既没有类似的《现代汉语通用字表》,简化汉字的数量也一直受领袖意见左右而摇摆不定——1952年的第一稿是700字;稍后的第二稿只有338字;第三稿又陡增至1634字……结果,就出现了该简化的字没有简化,不必简化的字却大量简化的怪事。
很多常用汉字,像餐、藏、貌、翻、臀、蠢、罐、警、……仍笔划繁多,没有简化;很多罕用字、冷僻字,像糰(团)、糶(粜)、癤(疖)、潷(滗)、籩(笾)、颸(飔)、……却都被简化,收进了1964 年的《简化字总表》当中。
没有梳理现代通用汉字的范围,还有一大弊端,即:汉字是按照字形、字音和字意三大维度来造字的,没有确定通用汉字的范围,就会导致部分通用汉字被按某种原则简化处理了,另一部分通用汉字却没有得到相应处理,以致汉字的内部系统,产生不必要的逻辑混乱。
从中日汉字的异同浅谈对日汉语汉字教学
从中日汉字的异同浅谈对日汉语汉字教学文学院 08124541 周瑶郦摘要:许多日本留学生学习中文是因为其中有许多汉字的存在。
但是中日汉字中虽然有很多相似之处,对于日本学生来说是对汉语学习一个得天独厚的条件。
事实上正是因为日本学生非常依赖母语中的汉字,从而忽视了汉语与日语中汉字之间的差异性,这也困扰了许多日本的学生。
因此从中日汉字之间的差异,找出如何正确有效利用汉字之间的相同之处,减少母语负迁移的问题,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是对日汉字教学所要重视的问题。
关键字:日本汉字差异性汉字教学一、日本汉字的历史与日本的“国字”日本是汉字文化圈内的国家,与中国在地理位置上相邻。
自古以来于中国来往甚密,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在许多方面都有着共同的文化特征。
在饮食方面都是以稻米为主食,用筷子进食;在思想上存有着华夷思想、儒家思想、信仰佛教;在历史上也将汉字作为正式的书写体系。
1. 日本汉字的历史中国的汉字有着悠长的历史。
在中日文化进行交流后,日本引入了中国汉字,之后又通过改造和改革这三个时期,才形成了如今使用的日本文字。
1.1 引入时期中国的汉字从商代的甲骨文开始,至今已有3500多年的考察历史。
在汉字还未传入日本之前,日本是个只有语言没有文字记载的国家。
汉字传入日本可以说是历史悠久。
根据日本最早的史书《古事记》、《日本书纪》中记载的,是从公元285年古百济人王仁带去了中国的《论语》、《千字文》开始的。
而据中国的《后汉书·东夷传》中的文献记载,日本接触汉字的时间似乎更早。
在公元初期,中国的汉字最初传入日本,大约是在建武中元二年(57年),并有“汉委奴国王”金印以为证。
约在五世纪末,日本人的祖先开始尝试用汉字来记录自己的语言。
七世纪以后,尤其是镰仓时代开始,源于中国文化的汉字量急剧增加。
在隋唐时期,众多日本的使者或是问学僧来到中国,日本就逐渐开始接触汉字,吸收了大量具有文化内涵的汉字,并使用汉字来记录自己的语言。
通过一些中日汉字的差异浅看日本文化
通过一些中日汉字的差异浅看日本文化摘要:众所周知,中日两国自古以来就一衣带水,很早就有往来。
作为沟通的工具,汉字从中国传入日本,之后又有了各自的发展,并且也相互影响。
在呈现出各种各样的特色的同时,中日汉字的发展又使两国的汉字产生了差异。
因此,想通过中日汉字的不同,来了解下中日思想和文化的不同。
所以,我通过查询相关网络信息和一些资料,进行了简单的研究,再加上自己的浅显认识,对中日汉字的差异和思想及文化上的差异,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这不仅能帮助我们学习日语,而且可以保持对日语学习的一个很好的兴趣爱好。
关键词:中日汉字文化文化的差异作为日语专业的学生,学习日语的期间,对于中日汉字的不同和各种各样的日语汉字会更加的敏感。
同样的汉字,写法完全相同,但是意思却不同;写法稍有不同,但意思就会有很大的改变。
造成如此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会不会与中日文化及思想上的差异有什么关系呢?下面我通过一些中日汉字的差异对比来进行了研究。
一、通过中日汉字的差异,来表现中日思想文化和汉字文化的差异。
1、“猪”和“豚”。
《说文》中,豚就是猪的意思。
在汉语中,猪和豚的意思是一样的,都是肥胖、懒惰、污秽或是正直憨厚的意思。
但是,在日语中却存在着质的区别。
在日语里,猪是指“いのしし”,猪在日语里是指野猪,野猪在日本是受尊重的动物,是勇敢奋进的象征,日语里就有猪突猛进的称誉。
①而日语中的豚则和汉语里的意思是一样的。
从这俩个中日汉字的比较来看,日本是个很有创新意识的国家,因此也使他们形成了自己所推崇的积极进取的大和精神,这也是日本经济快速发展,社会进步的重要因素。
2、“鬼”这个字在中国是邪恶邪魔的意思,是人们所避讳的。
而一般日本人的意识中“鬼”只是长着角的一种怪兽。
但是日语中“鬼”没有否定的意思,而且在人名和地名的使用率都很高。
在日本用到“鬼”字做地名的,它的地形一般都是怪异多变、千奇百怪的或是地势险峻的。
比如说,日本三重县熊野市的北岸的“鬼城”,就是指此处的数十个洞窟群和地势的险峻。
中日常用汉字对比分析与对日学生的汉字教学
级字 70 。因此我们可以根据 《 0个 大纲》 的分级 在汉语 学 习 的初 级 阶段 的压力 。 来更细致 的分析 日 本的 《 常用汉字表》 。 以上我们统计 了 《 常用汉字表》被 《 大纲》 大纲》被 《 常用汉字表》与 《 大纲》重合 15 字 ,经 覆盖 的比率 。我们也可 以反过来统计 《 72 统 计 ,其 中 3. 8 %是 《 纲 》 中 的 甲级 汉 字 , 《 9 大 常用汉字表 》所覆盖 的比例 。《 大纲》与 H本 3 .%是 乙级 汉字 ,1 .%属丙 级 ,1 . 1 9 73 9 1 %属 丁级 。 《 常用汉字表》共有的汉字是 15 个 ,这 占 《 72 大 从此数据我们可 以看 出,重合的汉字中 ,大 纲》总汉字量 的 6 . 0 %,换句话说 ,《 3 大纲》 中 03 % 部分是 《 大纲》 中最基础的甲级 、乙级汉字 ,是 6 . 的汉 字 是 日本 学 生 在 中 小 学 阶段 学 习 过
表 1 常用汉字表》被 《 一《 大纲》覆盖率统计
《 常用汉 字表 》的 12 个独立汉字 与 《 90 大纲》共 有汉字数 《 大纲》 独有 汉字数 《 常用汉 字表 》独有汉字数 《 常用汉 字表》被 《 大纲》覆盖率
l 53 1 1 68 912 .5%
由此表我们可 以看 出 ,《 常用汉字表》 中绝 独 有 的汉 字仅 有 18 。可 见 , 日本 的常用 汉 字 6个 大多数的字都被 《 大纲》所覆盖 ,其 中9 . %的 与 《 15 2 大纲》汉字具有很强的共 同性 ,日本学生在 汉字被收在 《 大纲》之 内,而 《 常用汉字表》所 中小 学 时期 学得 的 9 %以上 的汉 字 可 以成 为他 们 0
常用汉字 表》 中独立汉 字的个数略有减 规定 除此 以外 的汉字不再使用 ,改 以假名表记 。 会使 《 95 90 这一 政策使 日本使用 的汉字 减少 了六 分之五 以 少 ,具 体 数 目是 :由 14 个 减 少 到 12 个 。统 上 。 18 年 , 国语 审 议 会 在 15 字 的 “ 91 80 当用 汉 计后 得 到结果 如 下 :
浅析中日汉字差异及其对学习者的影响
浅析中日汉字差异及其对学习者的影响作者:邓圆来源:《教育界》2010年第24期【摘要】日语中有大量的汉字词汇,它们在书写、词义和用法上与汉语相同或相近,这在一定程度上给中国的日语学习者带来一定的优势和积极作用。
但同时也有不少汉字词汇在词义和用法上和汉语差异较大,这也给中国的日语学习者带来一定的阻碍。
本文试图通过对中日汉字差异的比较,分析其对中国日语学习者的影响,提出一定的建议。
一、日语中汉字运用现状古代日本人只有自己的语言,而无自己的文字。
日本人曾一度完全借助汉字来表达自己的语言。
二战后,日本曾限制汉字的使用,但汉字早已贯穿于日本人的日常生活与工作中,成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例解国语辞典》中的汉语词占53.6%;《角川国语辞典》中的汉语词占52.9%。
在日语词汇中,汉语词汇的数量基本上占了一半。
汉语词汇在杂志中的用词量百分比最高,甚至比和语词的用词量还大。
二、日语汉语词的特点日语中的汉字全部来自中国,但由于日本民族有其自己独立的地理环境,气候特征,风俗习惯以及受和语的影响等诸多因素,汉字词汇形成了它特有的一些特点。
在日本人的心目中,“漢語” 的舶来色彩十分淡薄,一般并不被认为是“外来語”。
日语词汇类型很多,表现形式也很丰富,汉语词汇表现比较庄重,如日常说的“野菜”,在正式场合就使用“蔬菜” 这一汉语词汇。
在日本人心目中,文章内汉字和汉语词使用得越多,显得作者越有文学修养。
在日语中,现代汉语里不常使用的文言文词组仍很活跃。
如尊敬语的“貴社、高見” 等。
自谦语“小生、拝見” 等。
汉语词中汉字多采用我国现在不通行的繁体字。
如“風(风)、類(类)、業(业)” 等。
汉字具有很强的构词能力,可作为二次构词,三次构词的原材料,几经构词产生新的汉语词,因而可以很容易地不断增加汉语词。
如“家族” →“大家” →“大家族主義”。
汉语词汇中同音词很多。
如“きこう” 一词的发音,有“機構、気候、紀行,寄稿,気功、貴校” 等。
小议中日汉字同形词的异同
小议中日汉字同形词的异同【摘要】走在日本的大街上,汉字随处可见,只是繁简不同。
似乎不懂日语,也可囫囵大意。
但是细品虽为同形词,表义却有差异,有的甚至大相径庭。
中日两国汉字渊源极深,同形词便是其中最明显的纽带,却也最容易造成意义上的误解。
为避免在交流中望文生义就必须对中日汉字同形词做精细的推敲,明确分辨中日汉字中的相同、类同、不同表意以及表意截然不同的历史成因。
【关键词】中日同形词相同类同不同文化背景历史成因1中日汉字同形词表义差异的历史成因中国汉字在四世纪传入日本,它不仅成为日本创造文字的基础,而且被吸收到日本语言和文字中去,已成为日本语言和文字中的主要构成部分。
汉字的输入不仅使日本产生了文字,产生了音标文字“假名”。
“假名”和汉字夹杂使用的文字表达形式,还和汉语一起给日本文化输进了新鲜的血液。
汉字是随着中国文化一起输进日本的。
生活中的衣食住行方面的用语及花草鸟兽等的名称,如饮食中的“豆腐(とうふ)、煎饼(せんべい)、馒头(まんじゅう)、茶(ちゃ)、生姜(しょうが)”等;还有动物中的:“马(うま)、豹(ひょう)、象(ぞう)、狮子(しし)、猩猩(しょうじょう)、骆驼”;花卉中的“兰(らん)、菊(きく)、牡丹(ぼたん)、葡萄(ぶどう)”等等;这些动植物的名称表义依然。
但是历经数千年,中、日的各自历史变迁,文化吸纳、词语表意更迁,虽然形同痕迹尚在,表意却有差异,甚至相去甚远。
一是日本明治维新前,大部分汉语词汇只在僧侣和武士这些社会高层人才中使用,后来才在日本民间通用。
明治维新后,日本又又经历了先由外来语标记然后用汉语词汇标记这个的过程。
借用汉语词汇,引进西方一些新的词汇,如“政策、自治、民主、独占、资本、原则、议会、义务、代表”等。
当然这些新鲜词汇在清末又被中国的留学生带回中国。
这是中日汉字的渊源,也是同形词表义相同的根基。
但是,四世纪、五世纪传入日本的是古汉语中的词汇,现代汉语中的许多词汇的含义、词性、褒贬色彩都发生了变化,而日本还沿用古汉语中的词义、词性、褒贬色彩,虽然字形未变,词义、词性、褒贬色彩却变了,这就形成了差异。
中日汉字的异同与魅力
中日汉字的异同与魅力
中日两种汉字的异同与魅力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汉字形态的异同:
中日汉字在形态上存在一些差异。
中文汉字注重横写,笔画比较直线,形状相对规整;而日文汉字注重纵写,笔画相对细腻,形状稍显圆润。
此外,日文汉字还有一些独特的偏旁部首,例如“氵”(水之意)和“⺍”(肉之意)等,使得日文汉字在视觉
上更加丰富多样。
2. 汉字用法的异同:
中文和日文对于汉字的使用也存在一些差异。
中文大量使用汉字来表达词汇和语法结构,而日文则使用汉字、平假名(片假名)和片假名来表达不同的含义、读音和语法结构。
这使得日文具有更高的表达灵活性和多样性。
3. 汉字的魅力:
汉字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也是日本文化的精粹。
它们不仅是文字,更是艺术。
汉字的造形美和艺术感赋予了它们独特的魅力。
通过描绘事物的形象和象征意义,汉字能够传递一种感觉和情感,同时也反映了中日两种文化的历史与哲学。
总的来说,中日汉字的异同与魅力体现在形态、用法和文化层面上。
通过比较和交流,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两种汉字的美和独特之处。
中日汉字词异同及教学探究
114校园公关理论版中国和日本历史上往来非常频繁,而且同属“汉字文化圈”国家。
日本国建立后虽然有自己的民族语言但是一直没有作为记录形式的书写文字。
公元四世纪左右,日本从中国引进汉字,截取草书偏旁部首创造了平假名,根据楷书偏旁设计出片假名,同时引入了大量汉字词来丰富自己的语言体系。
假名主要用来表音,汉字用来表意,汉字引入日本后按照“音读”和“训读”拼读:音读是基于中国方言来发音的,主要有“吴音”、“汉音”、“唐音”,由于引入时间不同拼读结果有差异;训读是按照日本原有口语发音,只是借用了汉字的“形”和“义”。
由于两国社会文化、地理位置、语言习惯均有差异,所以两国汉字既有相同也有差异,学习过程中要认真对比,深刻学习。
一、中日汉字词差异(一)同形同义词。
日语中存在大量与汉语同形同义的词汇,这类词对于中国学习者来说很有优势,学生可以根据母语既有知识的积累来快速且根深蒂固的记忆。
比如:中国/中国、学生/学生、银行/銀行、中学/中学、电车/電車、东/東、手/手、男性/男性、电话/電話、食堂/食堂、活动/活動等(前者为汉语,后者为日语)。
日语词汇中如果出现这样的单词,中国学生则可以快速理解句意,学习过程中也可以掠过此类词语,将时间用在其他单词的学习和使用上。
例如:(1)李さんは中国人です。
(小李是中国人。
)(2)食堂は銀行の隣です。
(食堂在银行隔壁。
)(3)あの人の電話番号は0531-3367です。
(那个人的电话号码是0531-3367。
)以上三个日语句子对于中国学生来说,通过母语知识也能猜到大体意思。
但是,“肯定”和“否定”语气是无法仅凭汉语词汇来判断的,要想明确整句话意思还是需要日语语法的学习和掌握。
(二)同形异义词。
日语中有的词汇词形和汉语完全相同,但是意义方面却与汉语没有任何关系。
这部分词语看似简单,中国学生却往往受母语影响“望文生义”,从而影响整体阅读和理解,造成负面影响。
相反,汉字圈外的学生学习这类词却不会出现异常状况。
日本当用汉字与中国汉字的对比
Science &Technology Vision科技视界作者简介:李思雯(1993—),辽宁兴城人,,沈阳师范大学日语专业学生。
中日两国,是一衣带水的近邻,自古以来就频繁往来,从文字的形成到传统文化的发展,日本一直受到中国思想与文化的深刻影响。
本研究从语言文字这一方面,探讨分析了日本当用汉字与中国汉字的异同点。
1日语当用汉字历史渊源考古学家已经研究证明,在汉字传入日本列岛之前,日本是没有文字记载的。
公元808年成书的日本《古语拾遗》一书中有这样记载:“盖闻,上古之世未有文字,贵贱老少口口相传,前言往行存而不忘。
”据日本文学家和历史学家考证,汉字大约于公元三世纪开始传入日本的,这一点也被日本最早的历史典籍所印证。
公元720年日本完成的史书《日本书纪》中记载“十五年秋八月壬戌朔丁卯,白济王遣阿直歧,贡良马二匹。
……阿直歧亦能读经典,即太子菟道稚郎子师焉。
于是天皇问阿直歧曰:如胜汝博士亦有耶?对曰:有王仁者,是秀也。
时遣上毛野君祖荒田别、巫别于百济,仍征王仁也。
……十六年,春二月,王仁来之,则太子菟道稚郎子师之,习诸典籍于王仁,莫不通达,故所谓王仁者,是书首之始祖也。
”这里引文中所记载的“十五年”是指日本应神十五年,即公元284年。
这是现今可以看到的最早的汉字传入日本的书面记载。
而日本最早的典籍《古事记》(成书于712年)也有类似记载,该书中提到了王仁赴日时,一起带去了《论文十卷》、《千字文》一卷。
之后,中日两国之间的交往不断扩大。
据史书记载,从公元414年到公元502年,不到一百年的时间里,日本的大和朝廷向中国的东晋、南朝等朝先后派遣使者朝贡多达13次。
公元七世纪开始迎来两国的交流高峰期,日本先后向中国派遣了4批遣隋使、17批遣唐使。
此外,还有许多的游学生专程来到中国留学。
通过与中国的长期交往,大量的汉文典籍被传入日本,随着日本社会对汉字的理解和日益广泛的使用,汉字逐步成为日本贵族和文人记录自己本民族语言的汉字。
中日通用汉字比较
浅谈中日通用汉字比较【摘要】中日两国同属汉字文化圈,两国语言之间存在着大量的同形汉字词汇。
如“自然”和「自然」等。
这些词有的在字形、意思方面相同或相近,有的却形同义不同。
因而,本文就中日汉字字形字义的异同做些探讨,试图为学习日语的中国人和学习汉语的日本人提供关于汉字学习方面的参考。
【关键词】中日汉字;字形;字义;差异在很多人看来,日语中使用了大量的汉字,这使得母语为汉语的中国人和日语接触时,会自然而然地产生一种亲切感。
我们一起看下面两个笑话。
一个笑话:某不懂日语的留学生第一次去日本人家里访问,与女主人笔谈时,女主人先指着桌上的茶写道:「御茶」,他立即打量了一下这个家,没发现与皇族有什么联系的东西。
接下去女主人指着丈夫道是:「主人」;最后指着女儿道:「娘!」于是他赶紧藉故告辞了。
还有一个笑话是:一个不懂中文的日本人到了中国的电影院,见墙上写着「请勿喧哗!」于是他赶紧走了,因为「喧哗」在日语中是吵架、打架的意思,这种是非之地当然是不宜久留的。
从这两个我们会发现,日语中的“汉字”不等于中国语中的汉字。
人类开始文明以来,就出现了文字。
随着科技的发展、通讯工具的先进,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也越来越频繁。
文字还在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汉字传入日本以前,日本并没有文字和文字语言。
据《后汉书》记载,公元57年,日本派遣外交使节来中国朝贡,汉光武帝赠与使节日本国王金印以及一些其他的金石器皿之时开始,日本人接触了汉字。
之后,中日两国开始友好往来,逐渐以汉字为首的各种各样的东西传入日本。
大概在隋唐时期,日本利用中国文字创造了自己的文字。
可以说,日本文字是发展得较成功的文字。
至今,日语也常用汉字,日本和中国同处汉字圈。
日本在1946年公布《当用汉字表》之后,又于1949年公布了《当用汉字字体表》,1981年公布的《常用汉字表》也基本沿用了这一套字体,现在日本社会称为新字体,总汉字数2021个。
其中常用汉字有与中国汉字相同,或是相似90%不等。
试析中日文化语境中“柏”的异同
试析中日文化语境中“柏”的异同-汉语言文学试析中日文化语境中“柏”的异同王璐摘要:汉语和日语中都存在“柏”这个汉字,并且都是多音字,本文仅取表示“树”的发音的汉字,即汉语中的“柏(bǎi)”和日语中的「柏(かしわ)」。
同一个汉字汉日语言中所指的柏树形象完全不同,汉语中的“柏”指的是常绿树,日语中的「柏(かしわ)」指的是落叶树。
本文选择汉语中的“柏(bǎi)”和日语中的「柏(かしわ)」,基于两国的古典文本来分析中日文化语境中两者的异同。
关键词:柏(bǎi)「柏(かしわ)」古典文本中日文化语境中国的汉字传入日本,成为日本语言的组成部分,并融入日本文化。
汉字“柏”也是如此,但它在汉日语言中所指的树的形象并不相同。
根据《现代汉语大词典》,汉语“柏(bǎi)”解释为“裸子植物中一些柏科植物的泛称。
有侧柏、圆柏、刺柏等多种。
常绿乔木或灌木。
叶小,鳞片形。
果实卵形或圆球形。
性耐寒,经冬不凋。
木质坚硬,纹理致密,可供建筑、造船等用”(以下汉语中的柏用“柏”表示)。
根据《新世纪日汉双解大辞典》,日语「柏(かしわ)」解释为“壳斗科落叶乔木,耐瘠薄干燥。
5月在出叶同时开花。
果实为橡实状坚果。
树皮作染料,叶用于包食物”(以下日语中的柏(かしわ)用「柏」表示)。
从字典的解释来看两者并无共同点,但日语「柏」的根源在于汉语的“柏”,两者必定有共同点。
本文基于两国的古典文本来分析中日文化语境中两者的异同。
一、中国古典文本中的“柏”古代中国人对“柏”这个汉字持有怎样的认识,对“柏树”的形象又具有怎样的认知呢?接下来就列举中国古典文本中的例子,从四个方面进行具体分析。
(一)常绿树的形象及其引申义(1)受命于地,惟松柏独也正,在冬夏青青。
(《庄子·内篇·德充符第五》)(2)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彫也。
(《论语·子罕第九》)从例(1)中的“冬夏青青”,例(2)中的“后彫(‘彫’通‘凋’)”,我们可以看到“柏树”的叶子即使到了冬天也不会凋落,强调了“柏树”作为常绿树四季常青的性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日常用汉字异同问题探讨汉字从中国传入日本之后,由于两国的文字政策、语言环境的不同,中日汉字不仅发音不同,字形、字义也出现了差异。
在此过程中,日本还发明了“和制汉字”。
本文从比较语言学的视角,探讨中日常用汉字的形、音、义的异同。
标签:汉字字形字义字音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就出现了“限制汉字”“表音文字”的运动。
为了简化汉字,日本内阁于1946年公布了《当用汉字表》,其中收录了1850个汉字。
此表排除了使用频率较低的汉字,明确了官方文书和传媒中应当使用的汉字范围。
1981年10月1日,日本内阁又公布了《常用汉字表》,其中收录了1945个汉字。
与废止的《当用汉字表》不同,《常用汉字表》的目的是规范而非限制汉字使用,不具有强制力。
现行的《常用汉字表》由内阁于2010年11月30日发布,共2136个字。
日本政府在规范汉字的使用,同时中国政府也在简化、规范汉字(本文不论及港澳台地区的汉字改革)。
1965年1月,中国文化部和文字改革委员会联合发布了《印刷通用汉字字形表》,共收6196字,统一规定当时印刷宋体字形标准。
在此基础上,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与新闻出版总署于1988年发布了《现代汉语通用字表》,其中收录了7000个汉字。
这个字表基本满足了当时出版印刷要求,极大地推动了我国汉字的规范化。
1988年1月我国又发布了《现代汉语常用字表》,共收录3500个汉字,其中常用字2500个,次常用字1000个。
从以上数据来看,汉日语言中常用的汉字数目相差不多。
我们在学习过程中不难发现,中日汉字之间存在着许多异同点,不管是对外汉语教学,还是日语学习者都须加以区别对待。
下面从“字形、字音、字义”三方面来论述中日汉字的异同。
一、字形的异同(一)简化字从新中国建立直至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之前,中日两国间没有外交关系,所以汉字的简化和整理是各自进行的。
因汉字简化的方式、范围、国情不同,使得一些原来字形相同的汉字也变得不一样了。
所以,我们必须正确识别中日常用汉字的形体,区分两者的不同。
1.汉语简化、日语未简化的汉字1964年2月,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编印了《简化字总表》,1986年重新调整了《简化字总表》,共收简化字2235个。
在这个过程中有些汉字简化了,但在日语中,有的相对应的字还未简化。
例如:汉语汉字:爱罢败颁饱报贝备辈笔币闭编标日语汉字:愛罷敗頒飽報貝備輩筆幣閉編標2.汉语未简化、日语简化的汉字这一类汉字的数量不多,除少数字之外,一般都没有减少笔画,因此要格外注意。
我们对照日本的《当用汉字表》和中国的《简化字总表》,举例如下:汉语汉字:拜辨、瓣、辩藏乘粹稻叠佛拂穗日语汉字:拝弁蔵乗粋稲畳仏払穂汉语汉字:罐惠姬假娘缺壤剩收髓碎日语汉字:缶恵姫仮嬢欠壌剰収髄砕汉语汉字:溪陷摇壹豫醉日语汉字:渓陥揺壱予酔其中,“辨、瓣、辩”三个字在日语中的对照字都是“弁”,汉语“惠”字在日语中去掉一横,中文“豫”字在日语中只取其偏旁。
“拜”“佛”“壤”等字改变了一部分。
这些简化字都有派生性,如中文字“粹”“碎”和“醉”在日语中都简化了右边。
3.中日简化形不同的汉字对同一个汉字,中日都进行了简化,但是最后采用的简化字不同。
例如:繁体字:濱遲齒處讀惡兒發廢豐關汉语简化字:滨迟齿处读恶儿发废丰关日语简化字:浜遅歯処読悪児発廃豊関繁体字:觀廣歸懷歡繪儉汉语简化字:观广归怀欢绘俭日语简化字:観広帰懐歓絵倹(二)中日异体字异体字是指与正体字字音、字义相同,而字形不同的字。
汉语中曾存在过许多异体字,如:畵、畫;滙、匯;裏、裡;綫、線。
1955年12月,文化部和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联合公布了《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表内收异体字810组,共1863字。
经过整理,保留810字,停止使用1053字。
日本正在使用的一些汉字曾经是我国的异体字,后来我国采用了笔画少的简化字。
例如(括号内为日语汉字,下同):挂(掛)、杰(傑)、异(異)、伟(偉)汉日语言中还有一些字形类似的异体字。
例如:强(強)、册(冊)、为(為)、并(並)、姐(姉)、值(値)、污(汚)有些异体字在没有意义分歧的情况下,我国尽量采用两点水作偏旁,而日语多为三点水作偏旁。
例如:凉(涼)、决(決)、减(減)、况(況)(三)异字混淆日语中的汉字在简化过程中,形成了许多固定的汉字搭配,这些汉字和中文的书写习惯不同,稍不注意就会出现差错。
例如汉语词语“沉默”,在日语中写作“沈黙”,日语中的“沈”字和汉语中的“沈”字相同,十分容易混淆。
汉日语言中都存在“艺”字、“芸”字,但日语中的“芸”是汉语中的“艺”字,如“芸術”意为“艺术”。
日语中的“浜辺”义为“海滨”。
汉语中存在“滨”和“浜”字,书写时需要加以区分。
(四)日本国字日本“国字”是指日本人模仿汉字的结构自造的汉字,也称作“和制汉字”。
在日本的“国字”中,鱼字旁的很多。
在《大汉和辞典》中收录的鱼字旁的汉字约有680个,其中5%是“国字”,约34个。
这是因为日本四面环海,鱼类资源非常丰富,从我国引进的汉字显然不够用。
由此可见,国字恰好补充了我国汉语和日语词汇之间的差异。
至今仍有约380个“国字”被收录在日本的一些主要辞典中。
常见的“国字”有:峠(とうげ)、榊(さかき)、辻(つじ)、鱈(たら)、躾(しつけ)、樫(かし)、枠(わく)、笹(ささ)、鰯(いわし)、裃(かみしも)、凪(なぎ)、畑(はたけ)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国字”是日本的自创字,但是有些“国字”也出现在汉语中。
如“偲”,汉语中读作“cāi”,“多才”义,又读作“sī”,“相互切磋,互相监督”之义,日语中则是“怀念、想念”之义。
“俣”在日语中意为“道岔”,汉语中读“yǔ”,“身材高大”之义。
但在国字中,像“呎、腺、吋”这样从外国引进的科技名词在意义上则和我国的词语基本相同,只是读音不同罢了。
另外一个有趣的现象是有些日本“国字”已被我国所接受,并标明音义被正式编入汉语词典,如“辻、畑、畠、呎、腺、癌、鳕”等。
二、日语汉字的音、训读(一)音读日语汉字的“音读”是模仿汉语汉字的读音,按照这个汉字从中国传入日本时的读音来发音。
根据汉字传入日本的时代和来源地的不同,日语汉字的音读大致可以分为“吴音”“汉音”“唐音”等三种。
但是,这些汉字的发音和现代汉语中同一汉字的发音已经有所不同。
1.吴音吴音是指六朝时江南的汉字读音。
例如:客(きゃく)、学問(がくもん)、便宜(べんぎ)、化粧(けしょう)、天然(てんねん)、遺言(ゆいごん)、久遠(くおん)、権化(ごんげ)、仮病(けびょう)、解毒(げどく)、組織(そしき)、正体(しょうたい)等。
2.汉音汉音是唐代长安一带的汉字读音,后由遣隋使、遣唐使及留学僧等传到日本。
按汉发音的汉字有:愛(あい)、作用(さよう)、唯一(ゆいいつ)、貿易(ぼうえき)、永久(えいきゅう)、福音(ふくいん)、仮説(かせつ)、初夏(しょか)、画策(かくさく)、解決(かいけつ)、歳暮(せいぼ)、男女(だんじょ)等。
3.唐音唐音是宋、元、明代的汉字读音,接近现代音,又叫“宋音”,主要由日本禅宗留学僧和民间贸易商带回日本。
例如:瓶(びん)、鈴(りん)、行脚(あんぎゃ)、杏子(あんず)、普請(ふしん)、看板(かんばん)、暖簾(のれん)、蒲団(ふとん)等。
(二)训读“训读”是按照日本固有的语言来读汉字时的读音。
“训读”的词汇多表达日本的固有事物。
例如:手(て)、人(ひと)、足(あし)、宿世(すくせ)、本意(ほい)、結縁(けちえん)、格子(こうし)等。
需要注意的是,日语中许多汉字都存在音读和训读两种读音。
例如:“人”的训读是“ひと”,而音读是“じん”“にん”。
另外,一个汉字可能存在多种训读,例如“生”的训读有“なま、いきる、いかす、いける、うむ、うまれる、はえる、はやす、き”等。
三、字义的异同汉语和日语中的汉字存在许多完全相同的词语,如“目的、旅行、银行”等词的词形、词义完全一样,但也有一些字或者词虽然字形一样,意思却相差甚远。
我们在学习过程中,必须牢记这些字、词在中日语言里各自的意思,以免交流时产生误解。
(一)同义字异义词日语中一些汉字跟汉语表义一致,但组成词语之后,反而和汉语的语义不同。
如:“纸”字在汉日语言中表达的意思一致,但“手纸”在汉语中意为“卫生纸”,在日语中意为“书信”;“手”在汉、日语里含义相同,但“得手”在日语里表示“擅长、拿手”,在汉语里表示“(事情)顺利、顺利完成任务”。
我们在学习这些词语时尤其要注意,不能望文生义。
(二)同形异义词汉日语言中有很多同形异义词,它们形状相同,但意义截然相反。
如汉语的“娘”字在日语中意为“女儿”;日语词语“留守”意为“出门、不在家”。
再例如“野菜”为“蔬菜”;“湯”为“热水、开水、温泉”等义;“汽車”为“火车”;“私”指代第一人称的我;“朝飯前”意为“简单”;“看病”表示“护理病人”;“心中”意为“殉情”。
这类词不胜枚举。
(三)同义语的不同表达方式日语中也存在俗语或者成语的汉字搭配,有些表达方式和汉语略有不同,如汉语“吃尽苦头”在日语里的表达是“苦杯を喫する”,“苦杯”的意思是“倒入苦味液体(通常指酒)的杯子”,引申义为“痛苦的经验、苦头”。
日语“足を洗う”不单单指“洗脚”,还有“洗手不干”义。
再如汉日语言中都有“青天”“晴天”这两个词语,并且意思也一致,但是日语中的“青天の霹靂”对应中文的“晴天霹雳”。
(四)顺序颠倒的同义词在中日汉字词中,有一些词语的意思相同,汉字也相同,但是顺序却不同。
比如(括号内为日语表达):“和平(平和)、介绍(紹介)、限制(制限)、容许(許容)、热情(情熱)”等。
遇到这样的词语,我们只要把顺序倒过来,就是正确的中文表达方式。
四、结语本文阐述了汉日语言中汉字在形、音、义上的差异。
中日两国常用汉字的字形存在简化方式上的差异;日语汉字保留了汉语上古音,有训读和吴音、汉音、唐音三种音读;有很多同形异义字,还有日本特有的“和制汉字”。
掌握中日汉字之间的相同点,区别不同点,才能准确地运用正确的日语表达。
参考文献:[1]何华珍.日本汉字和汉字词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2]胡传乃.日本的“国字”[J].日语学习与研究,1999,(2).[3]邹小平.中日通用汉字字体的差异探讨[J].大众科技,2011,(6).[4]赵娟利.关于中日同形汉字词的词义比较[J].科教文汇,2009,(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