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古文解释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元白:(元白诗派、通俗诗派、浅切派)
指以白居易、元稹为代表的一个诗派,
主要作家还有张籍、王建、李绅。他们活跃于贞元、元和之际(公元785——820),主张用诗歌干预时政,主张为事、为时、为君、为民而作,他们发扬了儒家传统的诗教观,强调学习诗经、汉乐府民歌以来讽喻、比兴的思想艺术手法,并从杜甫现实主义诗歌创作中得到启发,创作了大量的新乐府诗,在创作上,他们以通俗易懂、质朴真实为特色,然而由于过分注重现实功利而现实功利而相对忽略诗歌的审美特征,存在“直露浅白”的缺陷。
他在《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里,陈子昂第一次将汉魏风骨与风雅兴寄联系起来,反对没有风骨、没有兴寄的作品。这样,复归风雅的目的就不只是美刺比兴,而是要追踪多悲凉慷慨之气的建安风骨,寄托济世的功业理想和人生意气,与片面追求藻饰的齐梁诗风彻底地划清了界限。其次,他提出了一种“骨气端翔,音情顿挫,光英朗练”的诗美理想,要求将壮大昂扬的情思与声律和词采的美结合起来,创造健康而瑰丽的文学。
陈子昂的诗歌创作和理论主张影响了有唐一代。他对风骨的追求,他提出的诗美理想,对于唐诗的变革具有关键性的意义。这为后来唐代文学的进一步发展所证实,成为盛唐诗歌行将到来的序曲。
张若虚与盛唐兴象
? 张若虚是初、盛唐之交的一位诗人,与贺知章、张旭、包融并称“吴中四士”。他的《春江花月夜》是著名的七言歌行,被闻一多赞美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他本人也因此在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诗采用的是乐府旧题,诗中表现的也是游子思妇的传统主题,但赋予了全新的内容。将相思离愁置于春江花月之夜浩瀚幽远、静谧瑰丽的境界之中,充满了诗意的美。同时表现了对年华、青春的珍惜,以及对宇宙人生的探索,对生命的热爱。全篇熔诗情、画意、哲理于一炉。韵律和谐婉转,富有音乐美。
李杜:是盛唐诗人李白和杜甫的并称。
李白性格豪健,向往建功立业,对唐玄宗后期权贵当国,政治腐化的现实深为不满,其诗多强烈抨击当时的黑暗政治,深切关怀时局安危,热爱祖国山川,同情下层人民,鄙夷世俗,蔑视权贵,但也往往流露出一些饮酒求仙。放纵享乐的消极思想,其诗想象丰富奇特,风格雄健奔放,色调瑰伟绚丽,语言清新自然,因此被誉为“诗仙”,是继屈原后又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初唐四杰:是王勃、杨炯、卢照邻和骆宾王四人的并称,他们官小而才大,名高而位卑,有不甘居于人下的雄杰之气,在诗歌创作上,“四杰”反对纤巧绮靡,提倡刚健骨气,重视抒发一己情怀,强调诗歌的风雅比兴,突破了宫体诗的狭小范围,扩大了诗歌的题材。王杨长于五言律诗,卢骆长于七言律诗,他们的诗歌虽然也未尽脱六朝的藻绘习气,但流丽婉畅之中,有洪放浑厚的气象,对五言律诗和七言歌行的提高做出了巨大贡献,从而导致诗坛诗风的转变和盛唐诗歌高潮的到来。
文章四友:指初唐诗坛上崔融、李峤、苏味道、杜审言四位诗人。四人的作品风格较接近,以宫廷应制奉和为主,内容贫弱、文辞浮艳,但在他们的其他一些作品中,却有时透露了诗歌变革的消息,有的还对律诗的诗艺和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从高宗后期起,他们即以诗文为友,"文章四友"因此得名。四人中,以杜审言最有诗才,其成就也最高,比如《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
唐人因而将这类诗歌称为古体诗,又称古诗、古风。 除了五言、七言之处,还有所谓杂言。杂言是长短句杂在一起,主要是三字句、五字句、七字句,其中偶然也有四字句、六字句、以及七字以上的句子。
陈子昂与唐诗风骨
壮伟之情和豪侠之气,是陈子昂诗歌创作的个性风采,也是他倡导的风雅兴寄中能反映一个时代士人精神风貌的新内容,被称为唐诗风骨的东西。提倡风骨和兴寄,对于当时诗风的变革有积极的推动作用,陈子昂较早地在创作中体认到这一点,并有十分明确的理论表述。
杜甫生活在唐代社会由盛转衰的历史转折关口,他怀抱忠君爱国、积极处世的心情,但因仕途失意,遭遇坎坷,又历经祸乱,深受深重的时代苦难,其诗抒写个人情怀,往往紧密结合时事,思想深厚,境界开阔,有强烈的社会现实意义,后世称“诗史”,是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大历十才子:指李端、卢纶、吉中孚、韩翃、钱起、司空曙、苗发、崔峒)、耿苇、夏侯审。他们的诗歌很少反映社会动乱和人民的疾苦,大多是唱和应制之作,歌颂升平,吟咏山水,称道隐逸是其诗歌的基本主题。但他们在仕途失意和战乱宦旅生活中,也间有反映现实和体验真实的作品。他们都擅长五言近体,善写自然景物及乡情旅思等,语词优美,音律协和,但题材风格比较单调,大都缺乏鲜明的艺术特色,有形式主义倾向。
唐诗歌的风貌特征,并称之为盛唐气象。
盛唐气象形成的原因,大致有二。一是盛唐诗人的豪情壮志。诗人们面对当时国势强大、经济文化繁荣的局面,大抵胸襟开阔,意气昂扬,希冀建功立业。他们喜欢描写祖国壮丽的山河,边陲奇伟的风光、紧张的战斗和自己的豪情壮志。他们追求“鲸鱼碧海”(杜甫《戏为六绝句》语)的壮阔诗境。这就形成了盛唐诗的雄壮风貌。二是对前代优秀诗歌传统的继承和发扬。盛唐诗人竭力扫除南朝至初唐的浮靡诗风,重视向汉魏古诗、乐府诗学习,注意发扬汉末建安时代明朗刚健的优良诗风。从诗歌本身的继承关系说,盛唐诗的雄浑特征,得力于此。
诗仙:李白。其诗歌往往脱去笔墨蹊径,不受常规所限制,能够善于从民歌、神话中汲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的色彩;诗风雄奇豪放,富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语言流畅自然,音律和谐多变。明代诗词大家杨慎的《升庵诗话》则说:“李白神于诗。杜甫圣于诗。”后世评诗家冠于李白的“仙”
格律诗:格律诗是遵守黏对、韵律等规则的诗,分为绝句和律诗,都分五言和七言,律诗还有排律。格律诗结构严谨,字数、行数、平仄或轻重音、用韵都有一定的限制,是根据汉字一字一音,音讲声调的特点和诗歌对音乐美、形式美、精炼美的特殊要求在唐代产生。
元和体:唐宪宗元和年间开始流行的诗体专称。有广狭二义:广义指唐宪宗元和以来各种新体诗文。据李肇《唐国史补》记载,认为元和以后流行的新的文风、诗风,是由韩愈等元和时的著名作家开创的,所以总称之为元和体。狭义是指元稹、白居易诗中的次韵相酬的长篇排律和包括艳体在内的流连光景的中短篇杂体诗。《旧唐书·元稹传》说,元稹“与太原白居易友善。工为诗,善状咏风态物色。当时言诗者,称元、白焉。自衣冠士子,至闾阎下俚,悉传讽之,号为元和体”。元稹《白氏长庆集序》:“予始与乐天同校秘书之名,多以诗章相赠答。会予谴掾江陵,乐天犹在翰林,寄予百韵律诗及杂体,前后数十章。是后各佐江、通,复相酬寄。巴、蜀、江、楚间洎长安中少年递相仿效,竞作新词,自谓为元和诗。”说明元和体即元和时流行的新体诗,专指元、白诗体中的一个方面及其模仿的作品而言。代表作家:韩愈、元稹、白居易。
与“神”,均因其诗而得,遂使李白“诗仙”的雅号广为流传。后人便把李白尊为“诗仙”。
诗圣:杜甫。世人把杜甫简称为“诗圣”,则突出了其道德含义,认为杜甫诗所展现的人格魅力,集中了儒家文化传统里的一些最重要的品质和情怀,如忠义仁爱、民胞物吾、忧国忧民等。宋人称杜甫“圣于诗者”,主要是指杜甫在诗歌史上的“集大成”地位,认为他无体不工、无美不备。杜甫诗充分表达了他对人民的深刻同情,揭露了封建社会剥削者与被剥削者之间的尖锐对立。杜甫的其他诗,甚至那些有关夫妻、兄弟、朋友的抒情诗中,也无不渗透着对祖国、对人民的深厚感情。
山水田园诗派:指以王维、孟浩然,还有裴迪、储光羲、卢象、常建、丘为、崔兴宗、祖咏、綦毋潜等为代表的以描写山水田园闲逸生活为主的一排诗人。他们的创作受陶潜、谢灵运的影响,在思想倾向和艺术风格方面比较接近:多偏重于山水风景和田园生活的描写,表现闲适隐逸的情趣;在诗歌风格上偏于恬静清淡,尤其重要的是以王孟为代表,他们创造了唐诗的静逸明秀之美——一种新的诗歌美学范型;在诗体选用上,以五言为主,多运用五古、五律、五绝几种形式。他们的创作是继陶谢之后对我国古代山水田园诗的一次新发展,表现出盛唐时期诗歌创作的一种独特风貌。
张若虚、刘希夷的诗中如梦如幻般澄澈优美的境界,略带凄凉感伤而绝不消沉颓废的音调,对青春年华和生命宇宙的理性思考,展示出清新健康的审美风貌,标志着诗歌发展距离盛唐高峰已经不远。自此以后,这些富有青春旋律的诗篇就如潮水般涌来,成为唐诗的鲜明特色之一。。
盛 唐
盛唐气象:盛唐气象在宋元明清时代是一个文学批评的专门术语,指盛唐时期诗歌的总体风貌特征。宋代严羽的《沧浪诗话》等著作最推崇盛唐诗,指出盛唐诗的特征是“既笔力雄壮,又气象浑厚”,并对此在其诗话中多有阐述。以后明清诗论家承严羽之说,常把雄壮、浑厚二者(有时合称雄浑)作为盛
大历诗风:指的是大历至贞元年间,活跃于诗坛上的一批诗人的共同创作风貌。他们经历了由开源盛世安史之乱后社会发生的剧变,既受过盛唐文化的熏陶,又目睹社会纷乱,痛定思痛,蓦然感到自己的无能衰老,从而失去了盛唐士人昂扬的精神风貌。大量作品表现出一种孤独寂寞的冷落心境,追求清雅高逸的情调。诗歌创作由雄浑的风骨气概转向淡远的情致,转向细致省净的意向创造,以表现宁静淡泊的生活情趣,虽有风味而气骨顿衰,逐露出中唐面目。
边塞诗派:是盛唐时期一个重要的文学流派。这一诗派,以描写边塞战争、边塞生活与风光为题材内容,歌颂保卫祖国的爱国思想,表现建功立业的英雄追求,描绘壮丽奇异的边塞风光,洋溢着积极浪漫的盛唐精神。其意境多雄浑开阔,情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多激越悲壮,在诗体运用上,虽然各体兼用,但以七言歌行和七言绝句为主。杰出代表是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涣、李颀、崔颢等人,其中以高适、岑参的成就最为突出,故又称高岑诗派。
沈宋:律诗体制在沈宋为代表的宫廷诗人的手中完全成熟,并且得以定形,“沈宋”指的是沈佺期、宋之问。沈宋的积极贡献主要在于:正确总结了前代格律诗的创作经验,选择和肯定了永明体中的粘式格律,规范了律诗的平仄和对仗,从而其起到“回忌声病,约句准篇”的作用,使律诗形式由齐梁时代的繁琐复杂而逐渐趋于统一、定型;并把律诗句式由齐梁时代单纯的五言扩展到七言。
上官体:“上官体”是唐诗史上第一个一个人命名的诗体。由初唐诗人上官仪的诗歌特点而得名,这种诗体继承了齐梁旧风,着意刻绘美丽的物象,讲究对仗,用典工丽精切,音律和谐优美,体制精巧玲珑,显得“绮错婉媚”,虽然在内容上局限于宫廷文学应制咏物的范围之内,缺乏慷慨之情的雄杰之气,但在艺术形式上,对前代继承发展,特点是对偶的研究,为诗歌的趋于格律化提供了新的范式,是从永明体过渡到沈、宋律诗的一座桥梁。
古风:唐代以后诗人们作古体诗,与格律诗相对,往往称之为“古风”或在题目上标明“古风”。 古体诗和近体诗,是唐代形成的概念。唐代以前,写诗不讲究平仄、对仗,用韵自由,句式句数不拘,每句则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杂言诸体(后世使用古体诗、七言者较多),
长庆体:“长庆体”之称始于宋人,缘于白居易、元稹的文集名。是对唐代白居易、元稹诗的泛称,所指较为宽泛。清以后,其内涵所指逐渐确定下来,成了以《长恨歌》、《琵琶行》、《连昌宫词》为代表的那种叙事风情宛转、语言摇荡多姿、平仄转韵的七言长篇歌行之专用名词。
“长庆体”相对固定的题材类型有二:一是通过铺陈某一人的遭遇,以见朝廷政治的得失。有写帝王后妃的,有写歌女舞妓的,也有写平常百姓的,重要的是其生平经历皆足以折射一个时代的脉动。此类型由白居易《长恨歌》、《琵琶行》开其端绪,晚唐韦庄有《秦妇吟》、清吴伟业有《圆圆曲》等,都是这一类的作品。二是通过描写某一宫廷苑囿的变迁,以见国运的兴衰,从中寄托对于朝政的殷忧。此类型由元稹《连昌宫词》开其端绪,吴伟业《永和宫词》、王闿运《圆明园词》、王国维《颐和园词》等,都是这一类的作品,由于此类作品已经添加了新的要素,与严格意义上的长庆体不再完全相同,被称为“梅村体”。
七绝圣手:指王昌龄。王昌龄以其成功的创作实践,使七绝这种诗体的格调多样化,或高昂开朗,或低迷凄婉,或雄浑跌宕,或爽丽自然,总有一种清刚之美;诗歌中的情景交融;心理描写也非常出色;还创作了以相关连的多首七绝咏边事的连章组诗,他把七绝的概括能力发挥到了极致,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后人称其为“七绝圣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