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ikon光刻机之欧阳家百创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光刻机就是一台大照相机,带光刻胶的wafer就是底片,reticle上的图形就是风景,光源(汞灯或者激光)就是太阳光,当快门打开,光投射到reticle上,经过镜头的投射,就在wafer上成像了。和照相机不一样,每个风景只要拍一次就好了,reticle上的图形要拍很多次,要把整个wafer布满才算曝光结束。
欧阳家百(2021.03.07)
从我熟悉的nikon光刻机说起:NIKON曾经是半导体行业的光刻之王,全世界80%的stepper都是nikon的,但是光刻机并不是日本人最先发明的,最早的大概是美国的GCA了,NIKON顶多算是GCA儿子。日本人是比较精明,他们买了一台GCA,把它拆开来仔细研究,在GCA的基础上进行了改进,再加上自己的优势->镜头(NIKON本来是军工企业,给小日本做潜艇望远镜的),推出了G4 (G4是我所知道的最老的型号的NIKON stepper 了,不知道有没有G1-G3,如果有,我相信保有量也不是特别
大,应该不是特别成熟)。紧接着G6, G7和G8的推出,把NIKON推入到巅峰时刻。那个时候全世界只知道NIKON,ASML 和Canon那时候根本不是对手。可以说在stepper上,NIKON是最大的赢家。随着技术的推进,stepper已经跟不上时代的发展,大家开始往scanner上发展了,随着ASML推出创新的TWINSCAN,靠着产能的优势,一举打败了nikon,夺走了光刻机老大的地位,而且从那以后,NIKON一直没能翻身,市场被一点点蚕食,再也没有往日的辉煌了。
聊了一点历史,有些也是道听途说,不过大部分应该是真的,如果哪位兄弟了解得更详细,可以分享出来,让大家长长见识。CANON没接触过,据说12寸的STEPPER比较有市场,HYNIX用的就是CANON+ASML。
NIKON光刻机的主要组成部分:其实大部分光刻机组成都是一样的,一般分为:照明系(光源+产生均匀光的光路),STAGE (包括RETICLE STAGE和WAFER STAGE),镜头(这个是光刻机的核心),搬送系(wafer handler+ reticle handler),alignment (WGA, LSA, FIA)。另外半导体的工作温度是23度,要保证wafer在恒温和无particle的环境,一个chamber是必须的。
下面就是说一说各个组成部分怎么来进行工作的,可能有些地方说的不对,毕竟有一段时间没有去搞过它了,希望各位谅解。
照明系:顾名思义,用来照明的系统,光刻机的原理就是用光来投射到reticle上产生衍射,然后镜头收集到光汇聚到wafer
上,形成图形,所以光是产生图形的必要条件。具体请翻阅一些工艺的相关资料,在这就不多说了。要有光首先要有光源,一般stepper都是用汞灯做光源,最早有1kw,2kw到最后发展到了5kw,越来越恐怖。后来为了提高分辨率,采用了新的光源:laser,分为Krf(248nm)和Arf(193nm),laser也是不断在增加功率,现在最高的可以达到60kw级别了(相当恐怖的激光能量)。为什么要发展大功率的汞灯和激光呢?这是产能的需求,在相同的曝光量下,光源的功率越高,曝光需要的时间越少,这样单位时间里面产能越高。
汞灯发出的光向各个方向扩散,我们需要把光汇聚起来,打到大光强的目的,这时候一个椭圆镜是必须的了。我们知道椭圆有两个焦点,我们把光源放到一个焦点上,那么光就会聚到另外一个焦点上,那就是快门的位置。同时这个椭圆镜还有另外一个功能,吸收不需要的光线。这种镜子上有一层涂层,一般500nm 以上的红外光不被反射,而是被吸收。这些光会被产生热量,所以装汞灯的地方一定需要一个散热的东西,功率小一点的就用风扇吹,功率大的话就水冷了。
反射出来的光也不是全部需要的,我们只需要365nm(I-line)或者436nm(G-line)的波长,别的波长的光也是要淘汰的,这时候filter就上场了,它的作用就是过滤掉不要的东西,只让需要的波长的光通过。
激光作为光源就不需要上面的这些东西了,因为从激光器里面出来的光已经是很纯的了,不需要再过滤。
有了我们需要的光源就可以曝光了吗?当然不可以,因为我们不仅需要很纯的光,还需要均匀的光,这样投射到wafer上不会造成各个地方的CD不一致。谁来担当这个重任呢?各个厂家用的都不一样,nikon是一种叫flyeye的镜头。这种镜片用很多块凸透镜组成,光打到上面就会在各个地方产生汇聚的作用,这样在relay lens的帮助下,一个平行的均匀的光产生了。ASML用的是一种叫quad rod的玻璃长方体,具体原理不是特别清楚,反正也是光在里面反射很多次,最后出来的光就被均匀化了。
OK,现在有了均匀的光了,我们就可以拿来曝光用了,可是有时候我们不需要全部视场大小的光,可能只要曝光一个很小的区域,这时候用于挡光的机构,nikon叫blind,ASML叫REMA 的东西就用上了,他们都是上下左右四块挡片,用马达带动,需要多大的区域只要让马达带动挡片,把不要的光遮住,这样就可以曝光我们需要的地方了。最后,通过一块大的lens把光汇聚一下,就可以投射到reticle上进行曝光了。
这些是照明系的主要组成部分,随着技术的发展,厂家加入一些用于提供分辨率的机构来达到要求。比如NIKON有一种变形照明,在光路中加入了一个可以旋转的圆盘,圆盘上有一些用于产生特定图形的东西,如小sigma,annual等等,有的时候还需要两块flyeye来进行光的处理。在ASML的光路里,又会有很多负责产生各种pupil的机构,以及发展到最后,需要偏振光,等等。反正是越先进的东西,里面的镜头用的就越多。
stage,直接理解就是工作台。每一片wafer就是放在这个工作
台上进行曝光的。因为一个产品不可能只曝一层就可以了,这就需要每一层之间的overlay要非常小,不至于产品报废。Stage的工作精度是保证Overlay的重要因素之一。为什么说“之一”呢?因为曝光的过程是各个module合作的结果,要每一个module都很好才能生产出合格的产品。除了stage,alignment系统和Lens的畸变都会影响到Overlay的结果。
Stage都有那些东西呢?首先要有水平方向移动的驱动部件,比较老的机器如G6和I8等stepper都是有刷电机带动丝杆,等到先进一点的机器如I14,就发展到用线性马达驱动了,stage使用的是气浮台,阻力比丝杆小很多,这样速度也就上去了。除了水平方向,垂直方向也要可以动作,这样才能保证wafer在lens的焦面上工作。熟悉老的机器的TX知道WS专门有一个叫Z-stage的组成部分,它是chuck下面有一个楔形机构,用一个马达拖动,通过这个楔形机构使水平运动转化为垂直运动。等到更先进一点的机器,从I12开始,Z-stage和leveling stage集成到一起,在chuck底下平均分布这三个带楔形机构的马达,叫Z-thita马达,这三个马达向同一方向运动,就能达到Z方向运动的目的,向不懂方向运动,就可以补偿leveling。什么叫leveling?就是找到水平面。这个水平面不是绝对水平面,而是焦面。lens的焦面不可能做到完全水平,多多少少会有一点倾斜,而且wafer表面经过多层工艺,表面上已经是高低不平,所以每次曝光之前都要把这个水平面找到,在leveling系统和leveling stage的共同作用下,补偿这个offs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