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平故里观后感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平故里观后感

邓小平的一生,是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事业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他在实践中书写历史的同时,继承和发展中国共产党关于学习的理论与方法,从总结历史、开辟未来出发,在新时期大力倡导学习中国历史和中共党史,用以教育青少年、干部和人民。

在学习重要性上,“要懂得些中国历史,这是中国发展的一个精神动力”

1990年4月7日,邓小平会见泰国正大集团董事长谢国民等人时说“我是一个中国人,懂得外国侵略中国的历史。当我听到西方七国首脑会议决定要制裁中国,马上就联想到一九○○年八国联军侵略中国的历史。”他强调,新中国建立和发展的历史事实说明,西方一些国家对中国的制裁是不管用的,“中国是垮不了的,而且还要更加发展起来。这是民族的要求,人民的要求,时代的要求”。由此,他精辟地指出“要懂得些中国历史,这是中国发展的一个精神动力。”

对于用中国历史教育青年,邓小平非常重视。1987年2月18日,他在会见加蓬总统邦戈时,回顾了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民救亡图存的抗争史。他说“中国从鸦片战争起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人成了世界著名的‘东亚病夫’。从那时起的近一个世纪,我国有识之士包括孙中山都在寻求中国的出路。孙中山开始就想学习西方,所谓西方即资本主义。后来,孙中山觉得资本主义西方不行了,提出‘以俄为师’,学习十月革命后的俄国,开始了国共合作,导致北伐战争的胜利。孙中山逝世以后,国民党的统治使中国继续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悲惨地位,在日本侵华期间大片国土沦为殖民地。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后来发展起来的官僚资本主义压迫下,中国继续贫穷下去。”透过这一历史,他指出,中国走资本主义道路不行,中国除了走社会主义道路没有别的道路可走。一旦中国抛弃社会主义,就要回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不要说实现“小康”,就连温饱也没有保证。因此,他强调了解国家和民族的历史是很重要的,并指出“青年人不了解这些历史,我们要用历史教育青年,教育人民。”由此可以看出,邓小平主张学习中国历史特别是中国近现代史的一个核心思想,是要用这些历史教育和引导人民群众特别是青年一代,让他们认识到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从而坚定社会主义的理想与信念。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曾一度泛滥,1986年12月中下旬一些地方发生了学生上街游行事件。1987年1月13日,邓小平会见日本客人时谈及此事,并分析指出“问题在于我们思想战线上出现了一些混乱,对青年学生引导不力。这是一个重大失误。我们要改变这种引导不力的软弱状态,要用我们自己的历史来教育青年,也要揭露那些别有用心的人,因为他们这次的口号是反对共产党的领导,反对社会主义道路。”

在学习方法论上, “学习必须联系中国革命的历史”

邓小平自第三次复出以后,一直提倡学习,同时强调要善于学习,“学习必须联系中国革命的历史”。对毛泽东的历史评价和对毛泽东思想的阐述,是改革开放新时期的一件大事,充分体现了邓小平这一思想。

早在1977年4月10日,邓小平在致华国锋、叶剑英和党中央的信中就指出,要用准确的完整的毛泽东思想来指导全党、全军和全国人民,把党的事业、社会主义的事业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事业推向前进。随后,他在当年7月21日党的十届三中全会上的讲话中进一步指出,要对毛泽东思想有一个完整的准确的认识,要善于学习、掌握和运用毛泽东思想的体系来指导各项工作。1978年12月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

联系中国革命的历史,就会深刻认识到,决议稿中阐述毛泽东思想,不仅是理论问题,更是政治问题。否定毛泽东就是否定中国革命大部分的历史。1980年8月21日和23日,邓小平同意大利记者法拉奇进行了两次谈话。他在回答记者的提问时说“没有毛主席,至少我们中国人民还要在黑暗中摸索更长的时间。毛主席最伟大的功绩是把马列主义的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实际结合起来,指出了中国夺取革命胜利的道路。”此后不久,中央警卫局的同志告诉邓小平说,把他同记者的谈话向战士们宣读了,还组织了讨论,干部、战士都觉得这样讲好,能接受。邓小平指出“毛泽东思想这个旗帜丢不得。丢掉了这个旗帜,实际上就否定了我们党的光辉历史。”他强调“我们能够取得现在这样的成就,都是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同毛泽东同志的领导分不开的。”他还说“恰恰在这个问题上,我们的许多青年缺乏了解。”这些论述表明,学习党的历史,既能够懂得毛泽东的历史地位和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又能够培养和教育下一代,不断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开辟中国未来。

201102013 张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