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才中学“三段式”模式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滕州育才中学“三段式”课堂教学模式
一、模式提出的背景和意义
随着素质教育的落实和新课程标准的实施,课堂教学也发生了很大的改观,教师不再单纯地采取灌输式的教学方法,课堂气氛趋向活跃,学生的知识面有所拓展,主体地位有所显现。

但是,也应看到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和传统教学思想的束缚,相当部分教师往往把课堂教学的价值定在提高考试成绩上,教学方法仍然使用灌输和强迫学生记忆上,教师的课堂教学在科学性、实效性上还有不少差距。

因此,必须进一步转变教学观念,下气力进行课堂教学方法的改革。

新课程教学理念要求教师要消除传统教学中“见物不见人”的问题,以学生的发展为本,重视学生个体生命多方面发展的价值,尊重学生主体的成长规律,帮助学生去拓展生命的精神空间,焕发出生命活力。

“三段式”课堂教学模式的主旨就是要改变教师“满堂灌”和机械训练的教学方式,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角色由原来的主宰者、控制者向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激励者转变。

教师主要作用是“诱导质疑自学,唤起求知欲望;指导合作探究,点拨方法规律;督导思维训练,力促温故知新”,尽量放手让学生动脑思考、动眼观察、动口交流、动手操作,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增长能力。

改变学生原有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
多样化学习方式。

把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等认识活动凸显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二、模式的理论基础与价值
“三段式”模式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主体性教育理论”、“情境教学理论”和“掌握学习理论”为理论基础。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过程不是学习者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积极地建构知识的过程;主体性教育理论认为,学生既是教育的对象又是教育活动的主体,教育的作用就在于根据学生学习的客观规律,引导学生通过积极思考和独立活动,把人类的知识成果转化为学生的知识、财富、智力和才能;“情境教学”理论认为创设一个良好的情境是教学和学习重要的开端之举,优化的情境必然会激起学生热烈的情绪,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之中;布卢姆在60年代提出了“掌握学习理论”,意即“教师要为掌握而教,学生要为掌握而学”。

课堂教学要采用使学生能掌握所学知识的手段和策略,实现学习的有效性。

“三段式”教学模式是按照新课程“学会知识技能、学会动手动脑、学会生存生活、学会做事做人”的要求,课堂上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进而通过训练、检测、反馈、矫正,实现主体发展的高效课堂。

三、模式的基本框架和教学原则
“三段式”模式课堂由情境导学、合作探究、训练反馈三个模块组成;教学的原则是教师“诱导自学、指导探究、督导训练”,倡导学生在教师主导下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一)情境导学
1、导学:①承启情境;②辅学情境;③激趣情境;④问题情境。

2、自学:①初步掌握知识、概念;②自主分析、解决问题;
③生成、提出问题。

(二)合作探究:
1、自主探究;
2、合作探究;
3、拓展探究;
4、展示交流。

(三)训练反馈:
1、巩固性训练;
2、拓展性训练;
3、完成作业;
4、达标检测;
5、总结反思。

四、模式的教学流程
1、认定目标
开课之初揭示学习目标的方法已为相当多的教师所采用。

它是改变过去从教师教的角度去设计教学的要求而着眼于学生的学,让学生以主体的地位去形成和认定本节课所要达成的目标。

要求教师按照新课程标准,提出“三维”(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设计。

目标内容要简明准确,便于学生理解记忆,以有利于明确学习任务,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学习目标的形成不一定仅仅是教师预设,可让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发现和提出,也可让学生在自学以后,合作小组讨论形成。

2、情境导学
情境导学是教师通过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境,让学生在情境的感召下尽快进入学习状态,激发其学习的兴趣,唤起求知欲望。


师可根据教材、学情、教师教学特点创设多元化的导学情境。

①承启情境:
通过检测和复习上节学习内容设计承上启下的学习情境,让学生理解复习内容与新授知识的内在联系,自然过渡到学习新知的学习状态。

②辅学情境
根据新课程“联系社会、联系生活、联系实践”的要求,为学生提供有助于学习理解教材的相关知识。

可利用多媒体技术制成声音、图形、图像、动画等具有交互式特点的辅助教学课件,创造出一个图文并茂、有声有色、生动逼真的教学环境,使学生尽快进入积极的学习状态。

③激趣情境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只有调动起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才能让学生以课堂主体的角色自觉地参与学、积极学。

教师可设计讲故事、做游戏、搞活动的方法,也可制作影视、动画等课件,起到生趣、启智、激励作用,激发起学生求知与探究的欲望。

④问题情境
没有问题就没有创新,不会质疑就不会有思考。

教师要科学创设问题情境,巧设悬疑,让学生的学习活动围绕“问题”开展,把强化问题意识与提倡质疑精神作为成功开展自主学习和创新教学的切入点。

“问题”的设计要依纲据本,且能挈领教材内容的重点、难点,能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为学生自学提供“路标”。

应注意不能将作业训练作为导学问题,也不能单纯地让学生依照问题在课本上找答案而忽视了问题的导学作用。

导学问题可以是教师预设,也可让学
生在自学中或小组讨论中生成。

3、自主学习
主体性教育的基本理念是强调要重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让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自觉积极的学习态度,自主独立地学习教材,把书本上的内容转化为自己的知识,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逐步形成终身学习的能力。

学生依据教师的导学要求自主学习教材,文科利用助学材料诵读课文、疏通文意;理科看例题、做试验,力争基本掌握教材内容。

分析和解决教师提出的问题,试做随堂练习和课后训练题。

倡导学生在分析解决问题的同时生成新的问题。

对学生自学中的疑难及生成问题,教师可在巡视中点拨解决,重点问题可作为下步合作探究的议题。

学生自学时,教师既是指导者,又是合作者,要深入学生中巡视调查,既关注学生自学进度,又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和自学方法。

发现学生自学中存在的问题,必要时点拨、鼓励。

教师边巡查边进行“二次备课”,为下环节导学设计新的“问题”。

4、合作探究
新课程理念倡导学生在学习中积极思考,在“问题”的探究过程中学习,以个人或小组的方式主动开展探究活动。

(1)自主探究
自主探究的过程是一种主动的、独立的学习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更多时候是由学生自己来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而教师则要关注学生
在学习过程中所展示出来的创造性思维的火花,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和怀疑精神,鼓励学生对书本的质疑和对教师的超越,鼓励学生发出自己的声音,提出自己的独到见解和看法。

(2)合作探究
合作学习是一种多边的合作,它通过师与生之间、生与生之间、组与组之间的讨论、互助、督查等形式,互相取长补短,共同发展提高。

使学生个人之间的竞争转化为小组之间的竞争,既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团队意识以及集体观念,又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与能力。

要科学组建学习小组,人数一般4~6人为宜。

必须考虑学生的知识基础、能力水平、性别差异、家庭背景等,小组之间力求组内异质、组间同质。

教师必须注意营造合作学习的心理环境,及时评价小组的活动,以保证合作学习小组的合作效果与积极性。

合作学习是学习方式的一种,必须适时适度的应用。

合作学习并不能完全替代接受式学习与传统的教学,要注意合作学习与接受学习、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的结合。

许多简单认知的教学内容,机械地采用合作学习方式,经常是费时费力、事倍功半;而一些复杂的、综合的知识内容,则易于运用合作学习的方式去解决。

(3)拓展探究
探究学习又被称作研究性学习,探究学习目标的制定必须略高于学生目前发展的程度,但又不能远离学生的兴趣与生活,必须使所要研究的问题富于挑战性,而拓展的目标必须通过学生个人努力、发挥
潜能和师生互动合作才能达到,以引导学生沿着知识概念的框架攀升,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思维的能力。

探究学习必须从特定的“问题”入手,学生所探究的对象是“问题”。

这个“问题”不是一般表层的问题和现象,它对学生来说是未知的、有深度和有引力的。

教师在选定“问题”时,要注意它的综合性、开放性和实践性,让学生探究的问题更贴近学生的生活,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与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4)展示交流
采用展示、交流的方式是掌握、深化、迁移、应用知识的好形式。

让学生以诵读、演讲、表演、板演、实验操作等多种形式表达自己的理解和感悟,进行知识的迁移和运用,达到穿插巩固、展现提升的目的,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5、训练反馈
学后的训练是检验学习效果,巩固所学知识,化知识为能力的主要手段,是通过督导思维训练力促温故知新,是学生拓宽知识、发展思维、锻炼意志、提高学习能力的重要形式。

训练的过程是教师对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效果评价提升的过程,也是用训练这种检测方式对教师课堂教学效果进行评价的过程。

(1)巩固性训练
主要完成课本、《助学》、《实验报告册》及教师精选的习题、训练题和有关活动和实验。

目的是使全体学生完成本节课所设定的学习目标,在理解、掌握的基础上实现巩固性训练。

(2)拓展性训练
教师在设计训练题、达标检测题时,既要考虑巩固性,又要有拓展性、提高性的训练。

对学生要求可设必做题、选做题,以达到分类推进、优生“吃饱”的目的。

(3)完成作业
布置精选后的适量作业,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规范完成。

教师尽可能地当堂现场批改作业,及时反馈矫正作业中的问题,力争实现堂堂清的要求。

(4)达标检测
有些课也可设计达标检测,利用检测的反馈功能,了解学生课堂知识掌握和其它目标发展情况。

教师在设计检测题时,必须注重对学生学习方法和创新能力的考察。

检测的形式要灵活多样,以更有效地评价学生的发展过程。

检测结束后要适时帮助学生分析、反思考试结果,在教师与学生之间构建一种良性互动的教学关系。

6、总结反思
课堂上的总结反思是课堂教学过程中不可忽略的一部分,是对本节课的简要归结,也是对学习过程的归纳反思。

通过对所学内容的梳理、分析、综合、概括,使知识更加系统化、条理化。

总结出重点、难点、规律和方法,进一步加深理解,强化记忆,实现知识架构的整合与重建。

科学的课堂总结要体现新颖性、简约性、针对性和发展性,达到画龙点睛、升华知识、发展智能,使学生产生求知欲望更深入探究的效果。

要改变教师把教学内容复述一遍的简单做法,善于指导学生以学习主体的地位总结反思,培养学生总结反思的能力与习惯,帮助学生逐步形成自主构建知识体系和框架的能力。

五、课堂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1、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的教育思想和教学原理指导下形成的教学活动的基本框架结构,它既是某种具体教学实践活动的高度概括,又以简约的形式表达某种教育思想或教学原理。

倘若忽视了教学模式这种上通理论、下达实践的中介性质,只基于操作技术而学习,那么,学到的只能是缺乏灵性的教条。

运用教学模式必须结合教学实践进行创新,将其思想和原理融入自己的教育信念,逐步形成自己的教育思想和教学风格。

2、课堂教学模式是较为稳定、相对标准的教学方法和策略,要根据学科特点、教材内容和班级学情,科学地将模块有机组合。

模块的安排和取舍要根据需要服从效果,也可单独设计预习课、探究课、展示交流课、训练检测课等。

应避免机械照搬和程式化的操作。

如果机械地按顺序堆砌模块,这样的课堂必然是束缚了教师的手脚,淡化了学生的兴趣和激情,课堂效率也会大打折扣。

因此,运用模式要体现学科特点,比如语文、英语要重视“诵读”和“积累”,理科要体现“练为主线”。

这些特点如何融汇进模式体系,显现学科特点,形成学科模型是学科教研组应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3、应防止合作探究流于形式。

合作探究目的不明确,“问题”立
意肤浅没有深度,就不能激发学生探究兴趣,导致小组活动、探究形式的表面化,势必干扰学生的学习思路,降低了课堂效率。

4、限制教师的讲授时间,其积极意义是将本属于学生的课堂还给学生,切实让学生充当课堂的主体角色,教师的责任在于当好“引桥”和“路标”。

不能片面理解“自主学习”而让学生放任自流,需要创设的情境,需要引导点拨的内容,需要强调补充的知识,教师就必须讲准、讲透。

5、多媒体课件是教学的辅助工具,它对于展现模式框架,创设教学情境,提高课堂效率有着十分积极的作用。

但教学不能过于依赖课件,要避免容量大、效率低的问题,防止“机灌病”的发生。

6、规范学科课时设置更要求我们采用科学的教学模式,倾力打造省时高效的课堂,要提高课堂效率,教师必须重视课前的预习。

要引导学生养成主动预习的习惯,带着问题走进课堂,以提高课堂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效率。

六、教学模式主要检测指标
1、课堂上能否做到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统计学生自主活动时间。

2、学生参与学习的参与度、参与面是否达到最大容量。

统计课堂活动展示人数。

3、教师讲课时间适度。

统计教师主讲时间,教师主讲时间一般不应超过15分钟。

4、课堂训练容量、难度适中。

考察完成学习目标效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