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专题科学技术与社会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专题科学技术与社会(主讲人郝新鸿)

第一节科学技术的社会建制

一、科学技术社会建制的内涵及历史进程

科技的社会建制:指科学和技术事业成为社会构成中的一个相对独立的部门和职业角色门类,也就是科技活动的体制化、职业化和规范化。它包括: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组织系统、物质支撑四大要素。

科学技术社会建制的历史进程:

1、古希腊时期:科学与哲学没有分家,没有专门从事科学的人。科学只是一些有闲阶级在工作之余进行某些科学方面对思考、研究、辩论,后来从哲学家中分化出一部分人专门研究某种知识,如:阿基米德、欧几里德、托勒密等。

2、中世纪:欧洲的科学、艺术、哲学进入黑暗时期,科学的中心转移到阿拉伯、印度、中国。但是,阿拉伯国家的科学与宗教迷信的紧密相连和中国重经验轻理论的文化传统,使得它们都失去了超过欧洲的机会,科学仍然没有成为有保障的职业。

3、文艺复兴时期:科学活动重新抬头,这时的科学家也是集手工艺者、工程师、艺术家、学者于一身的人。科学的中心在意大利。

4、17~18 世纪是科学从业余向职业化过度。

1660年英国皇家学会成立。1666年法兰西科学院成立。1700 年德国柏林科学院成立。1725 年俄国成立帝国科学院。科学家组织的成立,标志着科学活动和科学家角色获得正式承认。但直到18 世纪末,大多数科学家的活动还是业余的。此时科学的中心在英法。

5、19 世纪中期,科学家从此踏上职业化道路。科学在许多领域取得重大突破,科学家人数开始激增。1809 年普鲁士教育大臣创办柏林大学,确定了“科学研究与教育统一” 的原则,研究生教育制度开始建立,工业实验室也开始出现,一大批专业学术团体开始改组或建立,科学的中心从法国转移到德国。

6、20 世纪一战后,科学作为一种成熟职业在美国定型。美国的的高等学校成为从事基础研究的科学家最活跃的舞台,而大型企业则是从事应用性研究的科学家的聚集地。经济对科技的需求加快了科技一体化进程,各种有组织、有计划的科研机构出现,科学由此进入到大规模建制化的大科

学时代。表现为:①工业实验室的出现。②科技成了国家重要部门。③科技园区蓬勃兴

起。

二、从小科学到大科学——科学家职业出现

(一)17 世纪前后,皇家学会时期的小科学——自由研究时期

特点:(1 )靠自己的兴趣、技艺、资金做研究;

(2)自己制造和装配仪器装备;

(3 )自由选择喜欢的课题。

(二)18〜佃世纪小科学向大科学的过渡一一定向研究时期(恩主制时期)原因:1、科研难度增大;2、需要较多的资金;3、需要专门制造的科研仪器。

为此,科学家只得以资本家为恩主乞求经费。恩主制迫使自由研究转向定向研究。(三)20 世纪大科学时代

原因:1、研究目标宏大,科研难度增大;2、仪器设备的复杂、价格的高昂;

3、所需经费的数目巨大;

4、跨学科、综合性大课题出现;

5、无法计量的图书情报系统超出个人能力

特点:1、科学日益与全部社会体制密切相连,成为重要的职业部门。

2、集体研究成为科学研究的主要形式。

3、科学发展以指数规律增长。

4、科学成为生产力且耗资巨大,使得国家甚至多国的经济力量参与。

5、科技成果与应用之间的时间缩短,科技呈现一体化趋势。

三、科学共同体与科学分层

1、科学共同体:是科学家通过一定的科学规范结合成的集体。

1942年英国科学家和科学哲学家M •波拉尼首先提出“科学共同体”概念,用于指科学家群体,以区别一般社会群体和组织。1962 年美国科学史家、科学哲学家托马斯•库恩发表《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科学共同体”被普遍使用。

2、科学分层与“马太效应”

第二节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

一、科学技术与社会变迁

1、科学技术革命促使人类社会的变迁,直接导致人类文明的转型。

2、科学技术改变了人类的生产方式,使生产力实现了质的飞跃。

3、科学技术改变着人的生活方式和交往方式,促进了不同国家、民族和个体之间的交流与交往。

4、科学技术丰富了人类的精神文化,丰富了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具有认知价值、审美价值和道德精神。

5、科学技术影响着社会意识形式,推动着人类思维方式的变革和价值理性的进步。

科技是双刃剑,它在创建“人间天堂”的同时也悄然打开了“潘多拉魔盒” 不能孤立地看待科技的社会功能,以此否定其他社会因素在社会发展和科学发展中的作用。

二、科学技术的社会制约(社会支撑)

科学技术的发现、发展、运用离不开所处的社会历史条件,科学技术的社会运行需要经济、政治、哲学、教育、科技政策等社会各方面的支撑。

(一)社会经济对科技发展的作用

1、经济需要是科技发展的重要动力。

2、经济支持是科技发展的物质条件。

3、社会的经济竞争是科技发展的最重要刺激因素。

(二)社会政治对科技发展的制约和影响

1、政治制度层面。

2、体制和政策层面。

3、政治行为层面。

(三)哲学思想对科技发展的影响

1、哲学世界观对科学研究有指导作用。

2、文化传统、意识形态特别是社会价值观影响科学技术社会价值的评价

(四)教育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

1、教育发展状况决定着科技发展的状况。

2、教育普及程度决定着科技成果在社会中的传播、消化吸收和应用的程度与速度。

三、“李约瑟难题”及其当代启示

(一)“李约瑟难题”的各种解答

李约瑟难题:公元前1世纪到公元15 世纪期间,中国文明在获取自然知识并将其应用于人的实际需要方面,要比西方文明有成效得多,但为什么近代科学却出现在欧洲,而不是在中国?

1、李约瑟自己的解答:社会经济条件制约了科学技术在中国的发展。

2、其他解答:(综合因素论、思维方式论、地理环境论、文化模式论、封建制度论、儒家思想论、文明停滞论等)

3、对李约瑟问题的消解:无意义的“伪问题”

(二)“李约瑟难题”的当代启示

1、“钱学森之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

2、如何走出科技发展与创新的“中国道路”?

四、科学技术的应用对社会进步可能起到“双刃剑”的作用

(一)“全球问题”的出现

1、环境与生态的恶化。

2、工具理性主义的泛化。

3、人的异化现象。

(二)“全球问题”的根源——价值观危机

1、从认识角度看:对自然规律和科技的局限性认识不足。

2、从思想观念看:因改造自然的胜利而高估了对自然的征服能力,对科学技术的地位与作用极端崇拜,不能完全预测科技应用的后续效应。

唯科学主义:即对科学技术的极端崇拜和信任。认为科技不仅可以解决物理的、化学的、生物的问题,而且可以解决社会的、心理的乃至价值层面的问题。又称科技万能论。

3、从社会层面看:不断扩张的资本和特殊利益集团对科学技术的“绑架” ;有效法律和制度监管的缺失;道德约束不足、逐利价值观;等等。

科技既不是罪恶之源,也不是万能力量。科技作为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活动,是在一定社会条件下进行的,其发挥为恶或为善的作用完全取决于人自己。从根本上讲,“全球问题”不是科技发展所带来的问题,而是由于社会制度的不尽合理和人的价值观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