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五年级上册5古诗三首 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当孩子们沉浸在改诗取得的成就感时,我话峰一转,引回到本 课的教学中,我问道:“为什么诗人不用你们刚才所说的字,而要用这 一个‘绿’字呢?”学生又炸开了锅的讨论起来。我再进一步的引导学 生“诗人是什么季节离开家乡?他在船上看到了哪些景物?”这样一 问,学生就更明白了,原来是春天来了,吹风吹绿了长江两岸。这样学 生对于 “绿”字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能理解诗人为什么会选择 用“绿”字,也更好的体会了诗人的这一份思乡之情,这种教学又何乐 而不为呢?
⑵解题:“泊船瓜洲”(“泊”是“停泊” 的意思。) 3.整体把握,初步感知 [实现目标1] ⑴全班齐读,注意读准字音。 ⑵根据注释,四人小组讨论诗句的意思并从中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 感情。 ⑶自由朗读,并从诗中找出能集中表达诗人想回家的一个字。 (“还”字) 4.紧扣“还”字,披文入情[实现目标2和3] ⑴自由汇报:你学懂了什么? ⑵根据学生的汇报,相机引导学习。 a.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问:从这两句诗句中你还 体会到什么? (可提示:从“一水间”、“只”、“数重山”等词去体会) 生:我能体会到作者离家非常近。……(板书:靠家近──很想 还) b.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读读诗句,想象画面。 ◆推敲诗句用词的准确。 将“绿”字与诗人曾想过的“到、过、入、满”作对比,想一想诗 人为什么最后选”绿”? ◆启发想象:假如你来到江边,望着仅仅一江之隔的对岸,而对岸 的不远处就是你离开很久、思念很久的家乡,此时你有何感想?(引 读”明月何时照我还” )
法入睡就是因为思念家乡、怀念亲人。) 4.反复诵读,体会诗情 ⑴轻声自读,想象诗中送别的情景,说说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
的感情? ⑵这种思乡之情作者是如何表达的?(触景生情) ⑶有感情地朗读,体会诗情。 5.积累内化,拓展延伸 ⑴背诵全词。 ⑵搜集表达思乡情感的诗词,拓展阅读。
五、板书设计: 长相思
山,水——身已远 风,雪——梦不成
思乡浓 教学反思:
《泊船瓜洲》这首古诗是宋代大诗人王安石 Nhomakorabea佳作,此诗是诗 人第二次上京任职,坐船远离家乡在上京途中写的。
这首诗中有一句很有名的诗句“春风又绿江南岸”。当时王安 石并不是这样写的,没有用上“绿”这个字,他改了十几次才改成了现 在的“绿”字。这一句也是本首诗的教学难点,在教学这一句时,我将 当时诗人如何改诗的过程告诉了学生,同时我也请班上的孩子们当一回 诗人,也来改一改,此处还能用上什么字,话音刚落就有很多同学迫不 及待的举起了手。我让他们一个个轮流说,他们用上了很多字,
调,尽管缺少广泛的社会意义,但情真意切,显现着一种华贵的悲哀, 一种优美的感伤。他和朱彝尊、陈维嵩被称之为清代”词家三绝”。
⑶这首词作于康熙十二年(1681)。是作者随康熙皇帝东巡到山海 关的途中所作。
⑷纳兰性德善作词,反对模仿,强调独出心裁。“长相思”,词牌 名,内容多写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2.自查释疑,读懂诗句 ⑴学生试读。思考:这首词写了什么内容?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⑵学生试讲,逐句理解。(注意书上的注解。) a.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走过一段山路,又走过一段水路,我向榆关那边行。夜深了, 周围千百座帐篷里亮着灯。)
b.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风儿刮了一更天,雪又下了一更天,刮得我心儿碎,连回乡的梦 都未做成。在我的家乡啊,可没有这样的风云交加的声音。) ⑶再现形象。这首词写的是什么呢? ⑷观察插图:想象作者深夜站在军帐外,他在望何处?心里又在思 念谁呢? 3.讨论探索,感受诗境 ⑴根据插图,引导学生质疑:为什么词人在夜深时无法入睡,这是 怎样的一种感情? ⑵讨论探究,感受诗境。 (从词的内容看,写的是从军出征的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作者无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充分感知文本内容,品味诗句。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的表达方式,感受人物的情感世界。
教学活动预案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学习目标
1、学会诗词中出现的生字,能结合注释理解词义。 2、能结合插图,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意思。并能背诵和默写 3、诵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古诗词的语言美、韵律。 (二)教学过程 1.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⑴“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远离故土的人,总会思念自己的 家乡,这是人世间最美好的情感。同学们,你们学过哪些与“月”有关 的诗? ⑵是呀,故乡的月亮总是那么令人怀念,今天我们首先要学习的就 是一首与“月”有关的诗。 ⑶揭示课题:王安石的《泊船瓜洲》(教师板书课题。出示字典 中“泊”字的两个音节(bópō)及其不同的意义,选择正确的读音。齐 读课题。) 2.查找资料,了解诗人 ⑴课前,你们通过收集资料,都知道些什么呢?(a.“瓜洲”现 在扬州的一小镇,位于长江北岸。b.王安石,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 家,文学家,诗人。)
《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
教材来源: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年版 教学内容来源:小学五年级语文语文(上册)第二组 教学主题:《古诗词三首》 授课对象:五年级学生 设计者:郑州市二七区春晖小学 目标制定的依据
1.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 学生要有一定独立识字的能力,认字200个,会写150个;能借助词典阅读,理解词语在语言 环境中的恰当意义,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 的内涵,体会其表达效果;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 感。背诵优秀诗文60篇(段)。 2.教材分析 《泊船瓜洲》《秋思》《长相思》都是脍炙人口、情意绵绵的思乡诗,都表达了作者对家 乡深深的思恋和热爱。 《泊船瓜洲》:据说是诗人应召自江宁赴京任翰林学士,途经京口而作。末句感慨仕途多 险,前途未测,表示的是再次赴京荣遇之际,对仕途没有足够信心之时,所有的乡情仕意。当 然,对于小学生而言,这一点可以不必深究。如果从诗的字面上看,可以说,是一首脍炙人口 的思乡诗。 《秋思》:盛唐绝句,多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较少叙事成分;到了中唐,叙事成分逐渐 增多,日常生活小事往往成为绝句的习见题材,风格也由盛唐的雄浑高华、富于浪漫气息转向 写实。张籍这首《秋思》,寓情于事,借助日常生活中一个小小的片断──寄家书时的思想活动 和行动细节,非常真切细腻地表达了客居他乡之人,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思念。 《长相思》:这是一首描写边塞军旅途中思乡寄情的佳作。 3.学情分析 ⑴经过四年的语文学习,学生有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初步学会了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理解 词句的能力,能够在阅读中抓住主要内容,体会诗句的思想感情,在基本的阅读中揣摩文章的 表达方法的能力。 ⑵孩子们离开家,离开父母,这份思念之情他们也常常有过,只是不知道该如何去表达,学习 本单元按照“诵文──悟情──赏文──积累与表达”的顺序进行教学,使得学生有自己真实 的体会,丰富情感,丰富语言表达,做到读与写的结合,这样会有很好的教学效果。 ⑶学生的自主意识正在增强,处在一个由依赖到独立的过渡阶段。这时他们强烈的要求自主、 独立、成功。所以,在教学中应当将整体感知,字词的理解,放手让孩子们自己完成。给学生 一个立足点,给他足够的体验 学习目标 1.借助字帖及字典,学生会写“洛、榆、畔、账”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洛阳、榆关、千 帐”等词语。 2.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生能够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泊船瓜洲》《秋思》。 3.学习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学生能够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讲述 诗句的意思。 4.通过理解诗句意思,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揣摩作者的表达方法。 评价任务 评价任务一:反复诵读,交流诗歌诵读节奏。。 评价任务二:通过看注释,查找资料,互相交流的方式理解诗意,体会作者的感情。
◆引导学生概括诗人此时这种强烈的思乡之情。(板书:思家 切) 过渡:诗人思家切,可他能还吗?(学生板书:不能还) ⑶指导学生朗读,感悟体会诗人强烈的思乡之情。 5.自主探究,感受诗境 ⑴课文学到这里,你有什么疑问吗? (生可能提出以下问题:诗人为什么不能还?……) ⑵讨论、升华诗情:既然诗人已经离家很近了,而且他又这么渴望 回到家乡去,那他为什么不回去看看呢? ⑶学生先猜测有几种可能,师再顺势简介当时的时代背景。 (诗人为了改革大计、为了国家大事,虽到家门却不能还,为大家 而舍小家的崇高境界,他从内心深处发出的“明月何时照我还”的强烈 的思乡情深深地震撼了我们。) ⑷同桌互说诗意。 ⑸分男女生读古诗。 6.总结学法,自读感悟 ⑴总结学习方法:刚刚我们通过初读诗句──紧扣题眼──朗读感 悟的方法学习了《泊船瓜洲》这首诗,下面我们继续学习《秋思》 ⑵初读诗句,了解诗人情况。 ⑶合作学习,了解诗句大意。 a.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客居洛阳,又见秋风。心中涌起千愁万绪,觉得有说不完、写不 尽的话需要倾吐,而一时间竟不知从何处说起,也不知如何表达)
b.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带信的人将要出发的时候,我却又打开了封好的信。) ⑷指导朗读,感悟情感。 五.板书设计:
泊船瓜洲 远望钟山 春绿江南 见月思归 赞春美,思乡浓
第二课时 (一)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2、学习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诗词大 意,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 3、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揣摩作者的表达方法。 (二)教学过程 1.查找资料,了解诗人 ⑴上节课,学习了两首思念家乡的古诗,今天继续学习清代词人纳 兰性德所写的《长相思》。课前通过收集资料,你们有哪些收获呢? (从作者生平及作品内容等方面进行交流。) ⑵简介作者纳兰性德。纳兰性德是清初满洲贵族人士中,文学造诣 很深,艺术成就很高的词人。他的作品大多数反映满洲贵族的生活情
有“吹,越,暖,过,掠,拂,飘,满,抱,入,来,去,栽,见, 返……”听完孩子们的回答,我很意外也很高兴,意外的是想不到他们 会想出这么多替代“绿”字的字来,尤其是“暖”、“拂”、“掠”几 个字用得很贴切,他们说出这些字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由;我表扬了 孩子们,得到老师的表扬,孩子们更是来劲,又想出了一些字。
⑵解题:“泊船瓜洲”(“泊”是“停泊” 的意思。) 3.整体把握,初步感知 [实现目标1] ⑴全班齐读,注意读准字音。 ⑵根据注释,四人小组讨论诗句的意思并从中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 感情。 ⑶自由朗读,并从诗中找出能集中表达诗人想回家的一个字。 (“还”字) 4.紧扣“还”字,披文入情[实现目标2和3] ⑴自由汇报:你学懂了什么? ⑵根据学生的汇报,相机引导学习。 a.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问:从这两句诗句中你还 体会到什么? (可提示:从“一水间”、“只”、“数重山”等词去体会) 生:我能体会到作者离家非常近。……(板书:靠家近──很想 还) b.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读读诗句,想象画面。 ◆推敲诗句用词的准确。 将“绿”字与诗人曾想过的“到、过、入、满”作对比,想一想诗 人为什么最后选”绿”? ◆启发想象:假如你来到江边,望着仅仅一江之隔的对岸,而对岸 的不远处就是你离开很久、思念很久的家乡,此时你有何感想?(引 读”明月何时照我还” )
法入睡就是因为思念家乡、怀念亲人。) 4.反复诵读,体会诗情 ⑴轻声自读,想象诗中送别的情景,说说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
的感情? ⑵这种思乡之情作者是如何表达的?(触景生情) ⑶有感情地朗读,体会诗情。 5.积累内化,拓展延伸 ⑴背诵全词。 ⑵搜集表达思乡情感的诗词,拓展阅读。
五、板书设计: 长相思
山,水——身已远 风,雪——梦不成
思乡浓 教学反思:
《泊船瓜洲》这首古诗是宋代大诗人王安石 Nhomakorabea佳作,此诗是诗 人第二次上京任职,坐船远离家乡在上京途中写的。
这首诗中有一句很有名的诗句“春风又绿江南岸”。当时王安 石并不是这样写的,没有用上“绿”这个字,他改了十几次才改成了现 在的“绿”字。这一句也是本首诗的教学难点,在教学这一句时,我将 当时诗人如何改诗的过程告诉了学生,同时我也请班上的孩子们当一回 诗人,也来改一改,此处还能用上什么字,话音刚落就有很多同学迫不 及待的举起了手。我让他们一个个轮流说,他们用上了很多字,
调,尽管缺少广泛的社会意义,但情真意切,显现着一种华贵的悲哀, 一种优美的感伤。他和朱彝尊、陈维嵩被称之为清代”词家三绝”。
⑶这首词作于康熙十二年(1681)。是作者随康熙皇帝东巡到山海 关的途中所作。
⑷纳兰性德善作词,反对模仿,强调独出心裁。“长相思”,词牌 名,内容多写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2.自查释疑,读懂诗句 ⑴学生试读。思考:这首词写了什么内容?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⑵学生试讲,逐句理解。(注意书上的注解。) a.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走过一段山路,又走过一段水路,我向榆关那边行。夜深了, 周围千百座帐篷里亮着灯。)
b.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风儿刮了一更天,雪又下了一更天,刮得我心儿碎,连回乡的梦 都未做成。在我的家乡啊,可没有这样的风云交加的声音。) ⑶再现形象。这首词写的是什么呢? ⑷观察插图:想象作者深夜站在军帐外,他在望何处?心里又在思 念谁呢? 3.讨论探索,感受诗境 ⑴根据插图,引导学生质疑:为什么词人在夜深时无法入睡,这是 怎样的一种感情? ⑵讨论探究,感受诗境。 (从词的内容看,写的是从军出征的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作者无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充分感知文本内容,品味诗句。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的表达方式,感受人物的情感世界。
教学活动预案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学习目标
1、学会诗词中出现的生字,能结合注释理解词义。 2、能结合插图,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意思。并能背诵和默写 3、诵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古诗词的语言美、韵律。 (二)教学过程 1.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⑴“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远离故土的人,总会思念自己的 家乡,这是人世间最美好的情感。同学们,你们学过哪些与“月”有关 的诗? ⑵是呀,故乡的月亮总是那么令人怀念,今天我们首先要学习的就 是一首与“月”有关的诗。 ⑶揭示课题:王安石的《泊船瓜洲》(教师板书课题。出示字典 中“泊”字的两个音节(bópō)及其不同的意义,选择正确的读音。齐 读课题。) 2.查找资料,了解诗人 ⑴课前,你们通过收集资料,都知道些什么呢?(a.“瓜洲”现 在扬州的一小镇,位于长江北岸。b.王安石,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 家,文学家,诗人。)
《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
教材来源: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年版 教学内容来源:小学五年级语文语文(上册)第二组 教学主题:《古诗词三首》 授课对象:五年级学生 设计者:郑州市二七区春晖小学 目标制定的依据
1.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 学生要有一定独立识字的能力,认字200个,会写150个;能借助词典阅读,理解词语在语言 环境中的恰当意义,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 的内涵,体会其表达效果;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 感。背诵优秀诗文60篇(段)。 2.教材分析 《泊船瓜洲》《秋思》《长相思》都是脍炙人口、情意绵绵的思乡诗,都表达了作者对家 乡深深的思恋和热爱。 《泊船瓜洲》:据说是诗人应召自江宁赴京任翰林学士,途经京口而作。末句感慨仕途多 险,前途未测,表示的是再次赴京荣遇之际,对仕途没有足够信心之时,所有的乡情仕意。当 然,对于小学生而言,这一点可以不必深究。如果从诗的字面上看,可以说,是一首脍炙人口 的思乡诗。 《秋思》:盛唐绝句,多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较少叙事成分;到了中唐,叙事成分逐渐 增多,日常生活小事往往成为绝句的习见题材,风格也由盛唐的雄浑高华、富于浪漫气息转向 写实。张籍这首《秋思》,寓情于事,借助日常生活中一个小小的片断──寄家书时的思想活动 和行动细节,非常真切细腻地表达了客居他乡之人,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思念。 《长相思》:这是一首描写边塞军旅途中思乡寄情的佳作。 3.学情分析 ⑴经过四年的语文学习,学生有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初步学会了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理解 词句的能力,能够在阅读中抓住主要内容,体会诗句的思想感情,在基本的阅读中揣摩文章的 表达方法的能力。 ⑵孩子们离开家,离开父母,这份思念之情他们也常常有过,只是不知道该如何去表达,学习 本单元按照“诵文──悟情──赏文──积累与表达”的顺序进行教学,使得学生有自己真实 的体会,丰富情感,丰富语言表达,做到读与写的结合,这样会有很好的教学效果。 ⑶学生的自主意识正在增强,处在一个由依赖到独立的过渡阶段。这时他们强烈的要求自主、 独立、成功。所以,在教学中应当将整体感知,字词的理解,放手让孩子们自己完成。给学生 一个立足点,给他足够的体验 学习目标 1.借助字帖及字典,学生会写“洛、榆、畔、账”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洛阳、榆关、千 帐”等词语。 2.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生能够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泊船瓜洲》《秋思》。 3.学习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学生能够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讲述 诗句的意思。 4.通过理解诗句意思,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揣摩作者的表达方法。 评价任务 评价任务一:反复诵读,交流诗歌诵读节奏。。 评价任务二:通过看注释,查找资料,互相交流的方式理解诗意,体会作者的感情。
◆引导学生概括诗人此时这种强烈的思乡之情。(板书:思家 切) 过渡:诗人思家切,可他能还吗?(学生板书:不能还) ⑶指导学生朗读,感悟体会诗人强烈的思乡之情。 5.自主探究,感受诗境 ⑴课文学到这里,你有什么疑问吗? (生可能提出以下问题:诗人为什么不能还?……) ⑵讨论、升华诗情:既然诗人已经离家很近了,而且他又这么渴望 回到家乡去,那他为什么不回去看看呢? ⑶学生先猜测有几种可能,师再顺势简介当时的时代背景。 (诗人为了改革大计、为了国家大事,虽到家门却不能还,为大家 而舍小家的崇高境界,他从内心深处发出的“明月何时照我还”的强烈 的思乡情深深地震撼了我们。) ⑷同桌互说诗意。 ⑸分男女生读古诗。 6.总结学法,自读感悟 ⑴总结学习方法:刚刚我们通过初读诗句──紧扣题眼──朗读感 悟的方法学习了《泊船瓜洲》这首诗,下面我们继续学习《秋思》 ⑵初读诗句,了解诗人情况。 ⑶合作学习,了解诗句大意。 a.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客居洛阳,又见秋风。心中涌起千愁万绪,觉得有说不完、写不 尽的话需要倾吐,而一时间竟不知从何处说起,也不知如何表达)
b.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带信的人将要出发的时候,我却又打开了封好的信。) ⑷指导朗读,感悟情感。 五.板书设计:
泊船瓜洲 远望钟山 春绿江南 见月思归 赞春美,思乡浓
第二课时 (一)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2、学习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诗词大 意,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 3、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揣摩作者的表达方法。 (二)教学过程 1.查找资料,了解诗人 ⑴上节课,学习了两首思念家乡的古诗,今天继续学习清代词人纳 兰性德所写的《长相思》。课前通过收集资料,你们有哪些收获呢? (从作者生平及作品内容等方面进行交流。) ⑵简介作者纳兰性德。纳兰性德是清初满洲贵族人士中,文学造诣 很深,艺术成就很高的词人。他的作品大多数反映满洲贵族的生活情
有“吹,越,暖,过,掠,拂,飘,满,抱,入,来,去,栽,见, 返……”听完孩子们的回答,我很意外也很高兴,意外的是想不到他们 会想出这么多替代“绿”字的字来,尤其是“暖”、“拂”、“掠”几 个字用得很贴切,他们说出这些字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由;我表扬了 孩子们,得到老师的表扬,孩子们更是来劲,又想出了一些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