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文化中的中国形象

合集下载

第七讲 西方文学中的中国形象

第七讲 西方文学中的中国形象

3.付满楚(Fu Manchu) 最充分体现“黄祸”论调的文学人物是 “付满楚”(也有人译为“付满州”),他几 乎是一个尽人皆知的西方关于中国的套话, 最初出自英国作家萨克斯· 罗默(Sax Rohmer)之手,成书之前首先在英国杂志上 连载,受到关注。1913年,罗默发表了小说 《付满楚博士的秘密》(The Mystery ofDr.FuManchu),付满楚成为英国人耳熟能 详的角色。罗默一生写了很多关于付满楚 的小说,包括13部长篇、3部短篇和1部中篇。 付满楚邪恶、凶残,令人恐惧而又充满诱惑。
研究案例: 姜智芹:《欲望化他者:西方文 学中的中国形象》,国外文学(季 刊) 2004年第1期(总第93期) 林丰民:《<一千零一夜>中的东 方形象与对他者的想象》, 外国 文学研究,2004年02期
第三种态度是亲善的。 异族文化进入到注视者的视野之 中,被看作是正面的,与本国文化 并驾齐驱、各有优点,可以相互交 流、相互学习、相互借鉴。形塑 者与他者构成一种平等亲和的关 系。在此种关系形态中,他者和形 塑者都呈现为正面形象。
三、西方文学中的中国人形象
1.哲人王(philosopher king) 通过对中国的哲学思想、宗教信仰、政治 制度的研究,西方人发现中国有一位伟大的 哲人———孔子,是孔子的思想在中国创立 了一个开明的君主政体。四书五经赋予中 国皇帝以贤明、旷达,使他们用知识、用爱 而不是用暴力来治理国家和人民,于是一个 西方关于中国的正面套话“哲人王”便诞 生了,并成为西方“中国热”的一个重要方 面。
5.功夫(Kung Fu) 李小龙在银幕上是正义的化身,从道理上讲 这应该是西方塑造的一个积极的、正面的 中国男子形象,但事实并不如此。李小龙虽 然武艺高强,但不近女色,缺少人情味,只知 蛮打蛮拼,毫无对女性的温情和绅士风度, 这是西方在塑造中国形象时剥夺东方男子 的性象征,把东方男子刻画成性冷淡、性无 能的后殖民心理在作祟。

西方的中国形象演变历程与规律分析

西方的中国形象演变历程与规律分析

西方的中国形象演变历程与规律分析一、中世纪晚期西方视野中的中国形象13世纪,蒙古人的征服使欧洲与中国的联系在中断了至少四个世纪后又得以恢复,也使中西方有了第一次大规模的直接接触。

抱着与中国人结盟反对穆斯林这一想法,欧洲开始试探向中国派出使节。

1245年和1253年,圣方济各会修士柏郎嘉宾和鲁布鲁克先后两次带着教皇写给大汗的信函踏上了去中国的征途。

虽然他们的使命未能完成,但却带回了有关中国的消息,他们在游记中第一次将“契丹”带入了中世纪晚期欧洲人的视野,并断定契丹就是古代的丝人国。

而此后的200年中,西方不同类型的文本中都出现了契丹和蛮子的描述,其中影响最大的便是《马克波罗行纪》,这部分的内容李时学老师在课堂上已经说明的相当清楚了,就不多做赘述。

值得一提的是,《马克波罗行纪》创造了最早的集体想象中的中国形象:大汗统治下的繁荣富有的大帝国,不仅是财富与王权的象征,也是西方资本主义早期世俗精神和政治欲望的一种隐喻性投射。

二、地理大发现时期西方的中国形象(15-17世纪)1492 年,哥伦布发现了美洲大陆,它被视为西方近代文明的起点,而激起他冒险远航的灵感则是来自马可·波罗所打造的充斥着财富和世俗享乐的“中国神话”。

西方的外部扩张不仅仅表现为经济和军事征服,同时也体现为代表着西方文化精神的基督教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而这项使命则是由传教士们担负的。

中国作为一个人口众多的伊斯兰世界以外最大的异教国度,自然吸引了和商人、水手一样富于冒险精神的传教士们。

如果说马可·波罗为欧洲人塑造了一个物质层面的中国形象,那么,传教士们则将其提升到了精神层面。

如果说马可·波罗为欧洲人塑造了一个物质层面的中国形象,那么,传教士们则将其提升到了精神层面,在延续前者关于王权与财富的中国神话的基础上,植入了历史和文化的因素,为欧洲人建构了一个文明智慧与道德秩序的真实清晰的中国形象,使之成为了西方中国形象演变历史上一个里程碑式的新的起点,为其后在欧洲持续了近两个世纪的“中国热”提供了全面的、权威的认知参照体系。

西方的中国形象 形象学

西方的中国形象 形象学

西方的中国形象摘要:随着历史的推进,经济文化的发展,交通科学的进步都成为不可逆行的潮流。

在这过程中各国间的交融交往编织了整个地球村。

古往今来中国在西方人的眼中,在不同时期又是什么样子的呢?在本文中以1250年作为西方的中国形象史的起点、1750年作为重要转折点,20世纪后的毁誉参半来分析西方的中国形象。

关键词:西方;中国形象;一、中国形象的起点首先是西方的中国形象的历史起点。

西方的中国形象出现于1250年前后。

这一时期,西方对中国属于朦胧的探索阶段,比较多的是着眼于中国的整体感知。

对中国的形象也是属于积极的,正面的。

可以分为“契丹传奇”,“大中华帝国”,“孔教乌托邦”三个阶段。

1245年,《柏朗嘉宾蒙古行记》与《鲁布鲁克东行记》中出现有关“契丹”的介绍,将最初的中国形象带入中世纪晚期的西方文化视野,而且确定了这种东方情调的传奇的意义:大汗统治下的契丹,是财富与秩序的世俗天堂。

接着是《马可·波罗游记》与《曼德维尔游记》。

这两部书是地理大发现之前欧洲人拥有的东方知识百科全书。

这些书用几乎程式化的套语称赞大汗统治下的“契丹与蛮子”地大物博、商贸发达、君权强盛、国富民强……创造了西方集体记忆中的“契丹传奇” [1]。

所谓“契丹传奇”是关于东方世俗乐园、关于财富与君权的传奇。

它不仅具有清晰的形象,还有确定的类型化的意义与价值。

欧洲中世纪晚期的契丹传奇将中国塑造成财富与君权的象征,表达了资本主义早期萌生的世俗精神。

他们对中国的羡慕和崇拜的同时,也在遗憾自身的缺憾、压抑对宗教的不满,并表达自己的欲望与向往。

“大中华帝国”时期是在地理大发现的时代。

门多萨神父的《大中华帝国志》出版,标志着契丹传奇时代的终结。

中华帝国第一次在西方文本与文化中获得了历史化的清晰完整的形象。

它塑造了一个完美的、优越的中华帝国形象,它的意义不是提供了某一方面的真实的信息,而是总结性地在西方文化视野中树立了一个全面、权威或者说是价值标准化的中国形象。

西方文化中的中国形象.docx

西方文化中的中国形象.docx

西方文化中的中国形象西方文化中的中国形象现如今,全球化已经成为当下出现频率最高的词汇。

从上个世纪90年代早期,全球化就开始迅速发展并给世界带来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全球化最显著的一个影响就是它使得货物的流通越来越频繁,人口流动以及人口迁移也越来越频繁,伴随着人口流动,不同国家,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也越来越多,不同文化的人们的思想得到了碰撞和发展。

而人们思想交流的同时,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文化也发生了变化,不同文化间的共同点也越来越多。

而对于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这两种比较典型且差异较大的两种文化,也渐渐地在各自的文化中看到对方文化所带来的影响。

英国和美国作为两个世界上有影响力的大国,它们的文化也由小范围的影响逐渐扩大到更广的地区。

随着中国对外开放政策的实施,中国也已经不再是那个闭关锁国,只知道自己按照固有模式发展的国家了,英美文化也在潜移默化地对中国文化产生一定的影响。

这些影响具体体现在许多不同的方面。

例如在生活方式上,无论是衣食住行中的哪一个方面,我们都会发现英美文化的影子,从英美国家的餐厅到英美国家的品牌再到英美的国家的建筑或者是装修风格,都体现出了英美文化渗透到了我们日常生活的各个角落。

而对于英美文学的传播方面,虽然就大学生层面来说,很多人对英美文学的认识还不够深。

然而,曾经有一项调查指出,在图书方面,多年以来我国对欧美国家的进出口比例超过100比1,这说明了我国引进了大量的欧美优秀的文学著作给中国读者,我们有很多很好的英美文学的资源可供我们选择,而这些资源却没能得到很好的利用。

在英美文化影响着中国文化的同时,中国文化也在不断地向外扩散,彰显它独特的魅力。

虽然由于历史的一些因素,使得很多人对于中国文化不大了解甚至有偏见,然而,随着我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我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大。

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有了孔子学院,很多国家也掀起了学汉语的热潮,越来越多的留学生选择来中国了解和学习更多关于中国文化的知识。

研究外国的中国形象研究方法

研究外国的中国形象研究方法

研究外国的中国形象研究方法【研究外国的中国形象研究方法】1. 引言中国形象研究是一个广泛而复杂的话题,尤其是在国际范围内。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外国对中国的看法和认识一直在发生变化,从一开始的传统形象到现在的多元化和全面的认识。

研究外国的中国形象研究方法变得尤为重要。

2. 定义中国形象研究中国形象研究是指外国学者通过不同的途径和方法,对中国的历史、文化、社会和政治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以了解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形象和地位。

3. 外国的中国形象研究方法(1)历史文本分析通过对外国历史文本中有关中国形象的描绘和评价进行分析,可以了解中国在外国人眼中的历史形象是如何被建构和形成的。

美国《纽约时报》对中国的报道可以反映出美国对中国的认识和看法。

(2)媒体内容分析通过对外国媒体报道和评论中的中国形象进行梳理和分析,可以探讨外国媒体对中国的报道倾向和角度。

英国BBC对中国人权问题的报道反映了西方媒体对中国的批评和关注。

(3)国际关系研究通过国际关系学的理论和方法,分析外国政府和国际组织对中国形象的塑造和表述,可以了解中国在国际政治舞台上的形象和地位。

中国在联合国的表现和形象对外国政府的影响。

(4)跨文化交流分析通过对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跨文化交流和互动进行分析,可以了解外国人民对中国的文化和社会的认知和看法。

中国的文化节日在国外的传播和接受情况。

4. 个人观点和理解中国形象研究应该是一个全方位、多维度的研究,要考虑到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历史和政治背景,以及国际关系和跨文化交流等因素的影响。

只有通过各种方法和途径,才能更全面地了解和认识外国的中国形象。

5. 总结研究外国的中国形象研究方法是一个复杂而又有意义的课题,需要综合运用历史文本分析、媒体内容分析、国际关系研究和跨文化交流分析等多种方法和理论。

只有如此,才能更全面、深入地理解和把握外国对中国的认知和看法。

中国形象研究在国际范围内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领域,因为外国对中国的看法和认识一直在不断变化。

近代英美文学作品的中国形象变迁

近代英美文学作品的中国形象变迁

近代英美文学作品的中国形象变迁
近代英美文学作品中的中国形象变迁可以从19世纪到20世纪初的三个阶段来进行介绍。

首先是19世纪,这个时期中国被描绘为一个神秘、古老、神秘的国度,这是因为当时英美作家对中国的了解主要来源于西方传教士和商人的报告,他们将中国描绘成了一个充满异域风情和传奇色彩的地方。

英国作家柯林斯的小说《月亮石》中就描绘了一个令人神往的中国景象,在小说中,中国被描绘为一个迷人而神秘的国度,充满了异国情调和传奇色彩。

美国作家马克·吐温的《威尼斯志》中也呈现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和风俗习惯,认为中国是一个奇异而令人着迷的国度。

其次是20世纪初,这个时期中国形象开始发生变化。

随着中国近代史事件的发生,英美作家开始对中国进行更深入的探索和认识,他们开始注意到中国社会的变革和现代化进程。

在英国作家鲁迅的小说《呐喊》中,中国被描绘成了一个充满着内部矛盾和社会不公的现代国家,小说中呈现了中国人民的痛苦和抗争,反映了当时中国的社会现实。

而美国作家巴克斯顿的小说《中国故事》则描绘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与现代化之间的冲突,以及中国人民在现代化进程中所面临的挑战和困境。

这个时期的文学作品中,对中国的描写更加丰富多样,呈现了中国社会的多样性和变化。

近代英美文学作品中的中国形象经历了从神秘古老到现代化崛起的变迁过程。

这种变迁不仅反映了中国社会的变化和发展,也体现了英美作家对中国的认识和态度的变化。

随着中国的影响力不断扩大,中国形象在英美文学作品中的描写也将继续丰富多彩,成为文学创作中一个重要的题材和动力源泉。

近代英美文学作品的中国形象变迁

近代英美文学作品的中国形象变迁

近代英美文学作品的中国形象变迁近代英美文学作品中的中国形象变迁近代英美文学作品中对中国形象的描写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随着时代的变迁和民族关系的发展,英美作家们对中国形象的描绘也经历了不同阶段的变迁。

从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中国形象被描绘为神秘、神奇和落后的东方国家,到20世纪后期中国形象被赋予了更多的现代化和进步的特征,英美文学作品中中国形象的变迁具有着丰富的历史内涵和文化价值。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英美文学中对中国形象的描写往往带有浓厚的异化色彩。

在这一时期,中国被描绘为一个神秘、荒诞而陌生的地域,英美作家们经常用“东方”、“异域”等词语来描述中国,将中国视为是一个神秘、古老、神秘的文明。

在马克·吐温的《关于中国的故事》中,他将中国描绘为一个极端落后和愚昧的国家,讽刺中国的封建习俗和官僚制度,隐含地表达了对中国文化的异化态度。

而在呼尔曼·梅尔维尔的《白鲸》中,中国被描绘为一个神秘而险恶的地域,中国人则被描绘为怪诞和奇异的角色,这种描写旨在强调中国文化的异质性和与西方文化的对立。

在这一时期的英美文学作品中,中国形象往往被赋予了落后、神秘、异域和奇异的特征,其实质是对中国的异化与他者化。

20世纪中期,随着中国与英美国家之间的联系逐渐增多,中国形象在英美文学作品中出现了新的变迁。

中国在英美文学中的描写逐渐呈现出了更多的现代化和进步的特征。

在欧内斯特·海明威的《丧钟为谁而鸣》中,中国被描绘为一个处在社会变革中的国家,他对中国的描绘呈献出了一种积极的、乐观的态度,呈现出中国正在实现现代化和进步的一面。

而在古德曼·金的《我是猫》中,中国的现代化转型被赋予了更多的关注,中国的社会生活、文化观念和精神面貌都得到了展现,这种描写是对中国的一种肯定和赞美。

在这一时期的英美文学作品中,中国形象的描写已不再局限于神秘、异域的视角,而是更多地展现了中国的现代化特征和社会进步的一面。

近代英美文学作品的中国形象变迁

近代英美文学作品的中国形象变迁

近代英美文学作品的中国形象变迁近现代英美文学作品中的中国形象经历了不断变迁的过程,从早期的异国他乡的描绘到后来的主题多元化与中国自主形象的呈现。

这种变迁不仅反映了西方社会对中国的认知与理解的变化,也与中国自身的历史背景和国际地位的变化密切相关。

19世纪初期,中国对于西方人来说是一个神秘而迷人的东方国度。

在威廉·居伊·麦克尔莫特的《中国行》和塞缪尔·泰勒·科勒律治的《陶尔洪宗教》中,中国被描绘成了一个异域他乡,充满了奇特的风俗习惯和神秘的传说。

而在查尔斯·狄更斯的《大卫·科波菲尔》中,中国人则被视为神秘的算命师和可怕的恶魔,与西方文化背道而驰。

随着鸦片战争后中国的国际地位的剧变和中国内外环境的变化,中国形象在英美文学作品中逐渐发生了变化。

在马克·吐温的《威廉·塞勒斯·毛姆》和奥斯卡·王尔德的《道林·格雷的画像》中,中国人开始出现作为现实与真实的人物。

王尔德描写的中国服务员杨二妹被赋予了感性和婉约的形象,与西方观众的情感产生共鸣。

这种形象的呈现可以被视为对中国人的一种肯定,也是对中国文化与艺术的赞美。

20世纪初,中国的革命与现代化运动引起了西方人对中国的关注。

在泰戈尔的《吉檀迦利》和霍华德·法斯特的《运河之船》中,中国形象与社会现实结合在一起。

泰戈尔通过描写北方大陆的农民起义和道家思想,展示了中国的反对封建制度和追求自由的精神;法斯特则通过描写黄河水灾和中国人民的生活困境,展现了中国工人阶级的团结与斗争。

这些描写充满了对中国革命与现代化运动的赞美与同情。

由于作者的立场以及时代背景的限制,这种描写也带有一定的偏见与主观性。

20世纪中期,中国的共产主义革命和中美关系的剧变再次对中国形象产生了巨大影响。

伊恩·佩里的《流星门》和理查德·耶茨的《夏之东方》等作品,将中国形象与共产主义相联系。

西方视野下的中国形象及其变迁

西方视野下的中国形象及其变迁

西方视野下的中国形象及其变迁摘要:在文化交流的过程中,西方视野里的中国形象成为西方自身的一面镜子,透过这面镜子西方看到的不仅是充满异国风味的梦境,而且也看到自己的影像。

因而形象基本上有两种类型:乌托邦形象。

是作为一种异己力量质疑现存秩序,期望对自身文化传统和社会现实进行调整;意识形态形象,是按照本国价值观塑造的,通过调解异国的现实来符合本国群体的认知,以维护和整合本社会秩序为目的的象征模式。

本文反观西方社会对中国形象的认识变迁。

解析这两种功能在不同历史背景下的不同表现。

关键词:形象;文化交流;西方社会;变迁西方人对中国印象的描述,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和不同的国家,不尽相同,甚至存在显著差别。

这里面有复杂和多方面的原因。

到底哪些是强权体制下的歪曲与附加。

哪些是合乎客观事实的认识,这需要我们仔细地辨析。

西方心目中的中国形象是在历史演变过程中形成的,代表着不同的西方价值观念。

从历史上看,在文化交流的过程中,西方视野里的中国形象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演变过程。

在漫长的历史中,中国始终是西方的一面镜子,透过这面镜子西方看到的不仅是充满异国风味的梦境,而且也看到自己的影像。

法国形象学家巴柔认为,看似个人创作产物的异族形象事实上是创作者所处社会的产物。

形象受时代条件和社会条件的制约,反映的也是当时社会整体的看法和观念,是群体想象的结晶。

“一切形象都源于对自我与‘他者’、本土与异域关系的自觉意识之中。

事实上,形象是对一种文化现实的描述,通过这一描述,塑造(或赞同、宣扬)该形象的个人或群体揭示出并表明了自身所处的文化、社会、意识形态空间”。

形象基本上有两种类型:乌托邦形象是与所处社会模式相反的、不同的社会形象,作为一种异己力量质疑现存秩序,期望对自身文化传统和社会现实进行调整。

另一种是意识形态形象,是按照本国价值观塑造的。

通过调解异国的现实来符合本国群体的认知,以维护和整合本社会秩序为目的的象征模式。

反观西方社会对中国形象的认识变迁,这两种功能在各自的历史背景下凸现出来。

米丽耶德特利《19世纪西方文学中的中国形象》分析

米丽耶德特利《19世纪西方文学中的中国形象》分析

19世纪西方文学中的中国形象
一,背景:19世纪前欧洲人对中国认识的演变:
二,总述阶段划分:
(一)第一阶段:18世纪末------第一次鸦片战争(过渡期)
(二)第二阶段:1840年------20世纪前十年(史料丰富,统一性:论述重点)三,第一阶段:(背景:19世纪早期浪漫主义)
新的记录较少,只在一些诗歌或其他作品的零散段落中,而之前的作品相互矛盾,产生迷惑情绪;依据异国肖像,产生“套话”了的中国形象(一)第一阶段中国形象分类
I 注视者不同(受身份、先见、时间等影响)
1,宗教人士
耶稣会士:颂谕
新教徒:不怀好意(官僚---文盲;商人---无赖)
2,交往受挫者
使团(游记):鞭挞
商人(笔录、口述):恼恨
II作品表现的态度不同
1,浪漫主义诗人:中国是浪漫主义代名词;从中国诗歌中汲取灵感
形象:“奇幻中国”、“诗人与歌妓的浪漫生活”
儒官:大腹便便、富有
小女人:吊眼、小脚
2,一些作家:试图揭示“中国幻想”、
形象:“发育不全的民族在暮年享受颓废的快乐”
诗人、儒官:毫无节制的鸦片和爱情耗空了身体,无行动力
女子:无灵魂,肉欲快乐的尤物,“廉价”“卑贱”
3,一些作品:蔑视、俯就态度
形象:反面的,受嘲弄的中国人
具体表现:①②③④
(二)第一阶段中国形象总结:
“表面化”、“漫画式”:集中于衣着饰品、外形特征、琐碎小事
精神状态描写:自相矛盾。

西方的中国形象

西方的中国形象

西方的中国形象中华文明5000年来,经历了各种苦难,也经历了令全世界瞩目的辉煌。

通过总结几千年来外国人对中国的不同看法,我们会有一种别样的感慨——原来我们在外国人心目中的形象是如此丰富多彩,原来外国人对中国的看法会成为一部完整的中国形象变迁史。

中国走向世界,同时也意味着世界走向中国。

从某种意义上说,在这一过程中,外来的人们还表现得更为“主动”。

正如钱钟书先生所言,“咱们开门走出去,正由于外面有人推门,敲门,撞门,甚至破门跳窗进来”。

当中国人远度重洋,以惊奇的双眼观察世界的时候,外国人特别是西方人也飘洋过海,源源不断地来到中国。

他们用异域人的眼光打量着这块陌生的国土及其生活在这里的芸芸众生,写下了大量关于中国的各种著述,留下了对于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和中国人民族性格等方方面面之形形色色的记录,观感、研究和评论。

无论是从历史研究、民族交往,文化交流,还是中华民族的自我认识等多种角度来看,这些著述都不该是封存在库的资料,而是有待开发、内容极其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

进入近代,确切说是自洋务运动以来,中国就开始关注西方人的看法。

尤其是在一个比较开放的时代里,我们强调西方是一面镜子,我们要借镜自鉴,要从西方人那里看到我们的真实、本质,甚至看到现状。

我想讲清楚三个问题:第一,西方的中国形象往往并不符合中国的现实。

第二,即使西方经过启蒙运动、理性教育、民主开明,对中国也没有一致的、理性的看法。

他们眼中的中国形象是经常摇摆不定的,而且是经常变化的。

第三,今天无论西方对中国有什么看法,都不是产生自今天的,它是有历史渊源的。

虽然,在那中国人备受欺压的岁月,西方人关于中国的著述往往带有程度不同的歧视意味和阴暗色调,但其中也不乏认真观察、深切体会、既具有洞察力又深怀同情心的明智之作。

它们的作者或是在中国生活多年的传教士、外交官,或是为清政府所雇佣的官员、教习和科技人员,或是外国在华报刊及西方各大报派驻中国的记者,或是考察、游历中国的作家、学者、律师和商人,其角色种类之繁,观察范围之广、层次之多、内容之细致深入,总体说来均远非同时期观察西方的中国人及其有关著作可比。

浅析美国文学中的中国形象

浅析美国文学中的中国形象

浅析美国文学中的中国形象王璐齐齐哈尔医学院黑龙江齐齐哈尔161006摘要:在世界文化史上,多元文化碰撞和互相渗透在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在人类文化交流中,西风东渐和东风西渐是两个重要的研究领域。

但在研究实践中,前者是中国学者谈论较多的话题,而后者无论是从事研究的人数还是所取得的成果相对来说要少的多,这与中国在世界文明发展进程中所起的巨大作用不相宜。

美国文学中的中国形象,由一系列处在两个极端之间的,截然相反的关于中国与中国人的形象特征构成,这些印象特征像保留剧目一样,是基本固定的。

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就像在不同的演季中一样。

他们自觉或不自觉地挑选其中一个侧面的精神特征,将其表现出来.关键词:美国文学中国形象20世纪以来,美国文学中对中国进行的描写有很多,它们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美国心目中的中国形象。

很多美国人和美国的文学作品都用异域眼光来打量这块陌生土地和这块土地生活的人们,也写下大量的关于中国形象描写的作品,展现了对中国的经济的、政治的、生活的、文化的、民族的等各方面的不同观点和评论。

1.美国文学中的中国形象的发展轨迹特征从美国的整个中国观历史的沿革看,美国人在早期承袭不少的欧洲人关于中国形象的见识,当然也包括偏见。

欧洲文学尤其是旅行游记以及传入美国的中国商品和美国人亲临中国观感共同构成了早期的美国人关于中国的认识基础。

美国人长期以来关于中国的印象是中美关系研究重要的领域,是文化互识的现象,美国文学之中的中国形象是一种文化跟一种文化之间的体察认知,虽然不乏偏见和鄙视的情况存在。

美国对于中国的认识是经历一个不断变化和发展的过程的,这种变化体现在文学作品以及新闻的报道中。

在19世纪的后半叶开始,美国的文字叙述里关于中国的形象描写就已经相当的可观。

通过这些中国各种着述我们会发现,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的人们关于中国观察和记述是有中国人不察独特的地方。

很大一部分主要是对于基层的社会记录,而多数所见和所闻都显得更加的别致和细腻,这些都能成为补充中文记载缺漏参考的资料。

西方文学中的中国形象及其文化意义

西方文学中的中国形象及其文化意义

西方文学中的中国形象及其文化意义作者:马海婷来源:《青年文学家》2015年第29期摘要:西方世界通过在中国这一异域文化中寻找具有原型意义的对象作为据点,将自我所渴求和构想的,或是得不到充分表达的文化因素投射出来,展开其对中国的构筑和想象,而后又带着这种对异域的识知系统回归到自身的文化体系中去,审视和重建自我。

关键词:中国形象;自我认同;镜像;作者简介:马海婷(1987-),女,陕西咸阳人,咸阳师范学院文学与传播学院助教。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5)-29-0-02“一切形象都源于对自我与‘他者’、本土与异域关系的自觉意识之中……事实上,形象是对一种文化现象的描述,通过这一描述,塑造(或赞同、宣扬)该形象的个人或群体揭示出并表明了自身所处的文化、社会、意识形态空间。

”[1]“形象”这一概念是某一主体立足于一个二元对立的思维据点,与对象间自觉建立起发现与被发现、注视与被注视的关系,进而逐渐形成一种固定的关于对象的印象,所以形象的关键也就不在于对象本身,而是存在于主客体的对立关系中。

在西方文化系统中,中国即是一种想象性地理存在,作为他者之镜验证西方自身的存在。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西方文化中的中国形象经过整个西方社会集体想象的过程,而逐渐形成一系列套话模式,这些套话随之成为一种本质性的知识力量潜移默化地渗透到西方世界对中华民族的看法中去。

随着西方文化自身的每一次的动荡,中国形象在西方出现的7个多世纪(马可·波罗朝代)中,经历了被乌托邦化与意识形态化的过程,并且一直作为西方人确定自己的文化身份而存在。

13世纪中期是西方现代历史的起点,是西方世界知识、经济体系形成的开始,同时也是中国形象进入西方世界的开始,《马可·波罗游记》(1298年)、《曼德维尔游记》(1357年)、《鄂多立克东游录》(约1330年)三大“游记”成为最先表述中国的西方世界读物。

美国情景喜剧_老友记_中的_中国形象_

美国情景喜剧_老友记_中的_中国形象_
情景喜剧为何受到如此欢迎呢? 这就要考察一下情 景喜剧的特性, 我们根据情景喜剧的内容和剧情, 可以将 情景喜剧的特性总结如下:
1、情 景 喜 剧 依 靠 一 种 喜 剧 方 式 吸 引 观 众 , 节 目 轻 松 愉快、语言幽默, 情景喜剧中的人物多 是喜剧人物。而且 情景喜剧多是在演播室里录制而成, 还请一些观众现场 参与, 因为在录制现场, 不时引起观众的掌声和笑声, 在 播出时, 情景喜剧保持了观众的笑声, 这一措施增强了情 景喜剧的喜剧效果。
以上这些特性是情景喜剧, 尤其是美国情景喜剧在 世界上风靡的主要原因, 美国情景喜剧中最具代表性的 作品就是前文中提及的《 老 友 记 》(《 Friends》) 。 另 外 , 曾在国内热播的美国喜情景剧《 成长的烦恼》(《 Growing Pains》) 也给中国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
《 老 友 记 》(《 Friends》) 又 名《 六 人 行 》, 它 是 美 国 NBC 电视台于 1994 年开始推出的电视情景喜剧, 共十个 播出季, 约 240 集。由华纳兄弟公司( Warner Bro) 出品, 整部戏由三男三女共六位俊男美女担纲演出, 还不时有 明星与设计师等社会名流客串演出, 播出后反响很大, 共 获 得 了 55 次 艾 美 奖 的 提 名 , 其 中 6 次 为“ 杰 出 喜 剧 奖 ” 提名; 该剧还被 4 次提名金球奖的最佳电视剧音乐剧喜 剧 奖 ; 还 曾 经 3 次 获 得 公 众 选 择 奖 ; 自 从《 老 友 记 》第 一 季获得“ 观众最喜爱的新上演的戏剧连续剧奖”之后, 又 3 次获得“ 观众最喜爱的喜剧连续剧奖”。②
第十季
10- 12
菲比说她一个身上很臭的西藏朋友在 西藏“ 解放”后就会洗澡的
10- 13 华人女护士

西方文化视野中的北京形象

西方文化视野中的北京形象
除使团成员外,当时来华的西人只能在广州沿海居住和贸易。因此,在他们的游记中,经常表现出对“天城”的向往之情,希冀一睹传说中的帝都风采,毕竟过去梦幻般的叙述深深影响着他们。在这一时期,葡萄牙人费尔南·门德斯·平托曾到北京游历。他的《游记》(1576年)在当时的影响堪与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相比,迄今译本已达170多种,人们更多把它看成是一部融真实与想象于一体的小说。平托认为“无论从规模、文明程度、富裕水平和财富来看,还是从其他值得提及的各个方面来讲,北京城都堪称世界都市之都”。在结尾,他总结道:“我们不能把北京想象成是罗马、威尼斯、巴黎、伦敦、塞维利亚、里斯本,或是欧洲众多名城中的任何一个……然而我敢断言,所有这些城市都无法与大北京最细微的东西相比,更难与北京各方面的宏大规模与气势相提并论,诸如雄伟壮观的建筑,用之不竭的财富,极其充沛的各种必需品,难以计数的人口、交易、船只、司法情况,国家的治理,宫廷的平稳等。”众所周知,乌托邦最大的特点之一是健全而人性化的司法制度。平托虽是作为囚犯从南京押解到北京的,但依然赞美北京完美的社会保障制度和严明的司法制度,这证明“天城”在其心目中的乌托邦色彩是何等浓重。
“帝王之城”:外国巨价异物,百物之输入此城者,世界诸城无能与比
西方游记最早提及北京的是意大利人马可·波罗。1275年马可·波罗到上都(即开平府),而后在中国游历达17年之久。在其口述,鲁斯梯谦笔录的《游记》(约1299年)中,“东方帝都”第一次以“汗八里”(Cambaluc,意为帝王之城)的名称出现在欧洲游记中。
从马可·波罗开始,汗八里作为繁华的“世界都市之都”,给西方人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他们不仅羡慕“大汗”这位王者之王,称他为天下最强大的君主,更向往其梦幻般的帝苑奢华,把这个遥远、飘渺的帝都想象成一座“黄金城”。

波斯文化典籍中的“中国形象”研究

波斯文化典籍中的“中国形象”研究

•丝路学研究•波斯文化典籍中的 中国形象 研究∗荷兰 阿里阿斯噶尔 赛义德古拉卜ʌ摘㊀㊀要ɔ诗歌作为一种普遍的文学表现形式ꎬ在表达民族情感上具有独特的作用ꎬ能够定义某种文化与其他文化的亲疏关系ꎮ诗歌在波斯文化中具有重要地位ꎬ是诠释民族身份㊁塑造文化形象的主要文化因素ꎮ本文通过历史上波斯诗歌对中国的定位及对中国元素的应用ꎬ分析其对两国关系发展的影响ꎬ并从美学角度阐述诗歌在当代国家形象互构中的作用ꎮʌ关键词ɔ波斯诗歌㊀中国形象㊀中国故事ʌ作者简介ɔ阿里阿斯噶尔 赛义德古拉卜ꎬ莱顿大学副教授ꎮ在«美学与世界政治»(AestheticsandWorldPolitics)一书中ꎬ罗兰 布莱克(RolandBleiker)以美学在理解过去20年重要国际事件(如恐怖袭击㊁战争㊁种族清洗㊁气候变化等)中起到的作用为例ꎬ论证了艺术与诗歌在国际关系中能够发挥一定作用ꎮ通过分析这些事件中涉及的语言ꎬ罗兰 布莱克得出结论:诗歌是语言的核心ꎬ语言是人类的精华ꎮ若想通过检视这些事件来深入理解语言中蕴含的情感和政治动机ꎬ则诗歌是最好的媒介ꎮ人们在讨论国际关系时ꎬ通常不考虑情感因素ꎮ但是ꎬ重要的国际事件通常是涉及情感的ꎬ如恐怖袭击ꎮ布莱克引用法国哲学家加斯东 巴特拉(GastonBachelardꎬ1884~∗本文节选自2018年12月18~19日于莱顿大学举行的 中国与伊朗 文化与政治 国际研讨会开场论文ꎮ译者为王诚ꎬ上海外国语大学东方语学院教师ꎮ1962)的部分观点ꎬ如 诗歌是灵魂与思想ꎬ回馈我们以梦想ꎬ让创造 从未经历过的ꎬ生命中也不会有的形象 成为可能 ①等ꎬ他认为诗歌是 美学与政治联系的完美阐释ꎬ是可以观察美学作为一种微缩景观在政治中发挥作用的途径 ꎮ②布莱克又对阿瑟 兰波(ArthurRimbaudꎬ1854~1891)的观点加以阐释ꎬ认为语言是主观的ꎬ语言的主观性控制着我们的思维ꎮ照这样推理ꎬ语言就成为思想与信念的缩影ꎮ他甚至将笛卡儿的 我思故我在 改成 我即思维 ꎮ③布莱克认为ꎬ诗歌是思想的核心表现ꎬ是反映民族精华的一面镜子ꎮ由此可以推知ꎬ诗歌控制人们的思维ꎬ给予生命以意义ꎬ创造身份ꎬ塑造人们的敌友观念ꎮ布莱克写道: 诗歌的精华并非主要存在于其形式层面ꎬ比如节奏和韵律ꎮ诗歌的核心在于其中蕴含的自我意识ꎬ它能将语言与社会政治现实连接起来ꎮ ④诗歌的核心实际上并不是节奏或韵律ꎬ而是比喻及形象化的语言ꎮ尼采认为ꎬ语言是现实的隐喻体系ꎬ而诗歌是比喻的宝库ꎬ能够呈现真实可触的事件ꎮ与物体㊁事件及抽象概念本身相比ꎬ比喻可以让这些事物更加形象化地呈现在人们的脑海中ꎮ⑤在描述现实时ꎬ诗歌能够创造一种模糊空间ꎬ人们通过反复阅读来探索其中新的含义ꎮ通过这种方式ꎬ诗歌将生活与现实以新的角度呈现在读者面前ꎬ启发读者进行思考ꎮ由此可见ꎬ诗歌创造了含义与属性的有形体系ꎬ通过比喻和形象化的描绘ꎬ将文化作为一个 实体 展现出来ꎮ因此ꎬ诗歌不仅可以定义一种文化的身份ꎬ还定义了该文化与其他文化的亲疏关系ꎮ诗歌作为波斯文学中最重要的构成部分ꎬ在不同时期的各个族群中都十分流行ꎬ吟诗已成为上至皇室㊁下到民间都流传甚广的文化符号之一ꎬ甚至连目不识丁的人都能将数百行诗歌熟记于心ꎬ在谈论某个事件时对诗歌信手拈来ꎮ因此ꎬ波斯诗歌在诠释民族身份㊁塑造文化形象时的重要性可能比其他文学作品和文化要素都要高ꎮ波斯诗歌中对中国的描绘并不多ꎬ但是可以找到一些内容ꎮ大部分伊朗人对中国的印象主要来源于具有千年历史的波斯诗歌ꎮ荷兰 阿里阿斯噶尔 赛义德古拉卜㊀波斯文化典籍中的 中国形象 研究①②③④⑤RolandBleikerꎬAestheticsandWorldPolitics(PalgraveMacmillanꎬ2009)ꎬp 85 RolandBleikerꎬAestheticsandWorldPolitics(PalgraveMacmillanꎬ2009)ꎬp 86 RolandBleikerꎬAestheticsandWorldPolitics(PalgraveMacmillanꎬ2009)ꎬp 88 RolandBleikerꎬAestheticsandWorldPolitics(PalgraveMacmillanꎬ2009)ꎬp 93 RolandBleikerꎬAestheticsandWorldPolitics(PalgraveMacmillanꎬ2009)ꎬp 90此外ꎬ中国与伊朗在各个领域的交往由来已久ꎬ文化传播与交往是其中重要的一环ꎮ中伊两国人民都认为ꎬ文化在两国关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ꎬ一些以中伊关系史为主题的书和文章也以两国古代的艺术和人文交流开篇ꎮ即便是涉及当代政治议题ꎬ如果仅从西方国际关系规范理论的视角出发ꎬ忽视中伊两国数个世纪以来的文化交流ꎬ则其研究成果就是不全面的ꎮ约翰 W 加弗(JohnW Garver)在«中国与伊朗:一个后帝国世界的古代伙伴»(ChinaandIran:AncientPartnersinaPost ̄ImperialWorld)(2006)的开篇写道: 在深入研究中伊关系时ꎬ会遇到很多关于古代文明㊁千年友好交流㊁共同反对西方压迫的描述ꎮ ①加弗在该书后面章节中强调ꎬ中伊双方对彼此的影响力表示尊重ꎮ②由此可知ꎬ两国之间延续至今的文化交流及相似的历史走向是论述㊁分析中伊两国当代关系的基础ꎮ诗歌作为重要的文化符号ꎬ亦是中伊两国文化交往的重要一环ꎮ加弗写道: 波斯诗歌影响了中国唐代的诗歌ꎮ马球从波斯传入中国ꎬ在朝廷广受欢迎ꎮ琐罗亚斯德教的 拜火庙 (Ātashkada)中跳的祭礼舞蹈引起了中国人的兴趣ꎮ波斯菜肴在中国大受欢迎ꎬ对中国烹饪产生了极大的影响ꎮ一位权威人士曾说过:在唐代ꎬ尤其是在8世纪前半叶ꎬ中国人痴迷于各种波斯物什和习俗ꎬ包括食物㊁布料㊁家具㊁音乐和舞蹈ꎮ ③这些文化符号都以波斯诗歌为载体ꎬ吸引中国人的注意力ꎮ由上文可知ꎬ波斯诗歌中对中国与中国人的比喻和描绘揭示了伊朗文化对中国形象进行定义的方式ꎬ而其本身作为伊朗文化的重要符号ꎬ也在历史上向中国进行文化输出以及在深化中国与伊朗两国关系中有着重要的作用ꎮ因此ꎬ本文研究的主要问题包括:波斯诗歌对中国形象的塑造及波斯诗歌赋予中国和中国人的特征ꎻ波斯诗歌所体现出的中国在古代伊朗人世界观中的地位ꎻ从中国传入伊朗的理想挚爱形象影响两国关系的原因和方式ꎻ伊朗的绘画艺术与中国的相关性ꎬ以及这种相关性是如何得到进一步阐释的ꎮ在此提出一个假设:新丝路学刊㊀(总第10期)①②③JohnW GarverꎬChinaandIran:AncientPartnersinaPost ̄ImperialWorld(UniversityofWashingtonPressꎬ2006)ꎬp 3JohnW GarverꎬChinaandIran:AncientPartnersinaPost ̄ImperialWorld(UniversityofWashingtonPressꎬ2006)ꎬp 3JohnW GarverꎬChinaandIran:AncientPartnersinaPost ̄ImperialWorld(UniversityofWashingtonPressꎬ2006)ꎬp 14在伊朗文化中ꎬ其他民族(如中国)的形象首先是通过诗歌来进行塑造的ꎬ之后普及至音乐㊁绘画等文化㊁艺术领域ꎮ诗歌是我们了解中国在伊朗文化中的呈现方式的途径①ꎬ它作为一种文化传播的载体ꎬ对中伊两国关系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ꎮ一 波斯诗歌对中国最初的定位在伊朗文化中ꎬ中国与中国人的形象主要是通过波斯诗歌塑造的ꎬ尽管也有一些老旧的观点认为ꎬ中国的形象是通过伊斯兰教先知穆罕默德所言 学问ꎬ虽远在中国ꎬ亦当求之 ②塑造的ꎮ人的世界观的形成取决于其对自我身份的界定ꎮ各种文化呈现在世界的方式各不相同ꎬ人们对自我及周围环境的描述与文化观念息息相关ꎮ受伊朗文化的熏陶ꎬ伊朗人的世界观在本质上以伊朗为中心ꎬ以世界其他地方为边缘ꎮ这一世界观的引申含义是:伊朗人是世界最有天赋㊁最美丽和最强大的民族ꎮ 伊朗中心论 的观点从波斯诗人内扎米 甘哲维(Niz āmīGanjivīꎬ1141~1209)的叙事诗«七美人»(Haftpeykar)中可见一斑:中文译文:如果说整个世界是身体ꎬ那么伊朗就是心脏ꎻ做这个类比的人不必脸红ꎮ荷兰 阿里阿斯噶尔 赛义德古拉卜㊀波斯文化典籍中的 中国形象 研究①②有关这些问题及相关问题的分析见本文完整版ꎮ本句用阿拉伯语表述如下:ut libu l ̄ ilmwalaubi l ̄S īnꎮ本文对于有关中国在波斯诗歌中形象的研究内容有限ꎮ下面这篇文章的研究对象比较全面ꎬ但分析内容较少:ShirzādTāyefīꎬBubinKuyꎬAlī ̄RizāPūrshabānānꎬ ChinainthePrismofPersianPoetry(Chīndarmanshūr ̄eshi r ̄ifārsī)ꎬ Pazhūhishnāma ̄yizabānvaadabiyyāt ̄iFārsīꎬIssue4ꎬVol 3ꎬ1389/2010ꎬpp 137-160ꎮ②伊朗是地球的中心ꎬ心脏当然要比身体优越ꎮ①这种思想背后的逻辑是波斯的 七国说 ②ꎬ其在伊朗文化中是常见的世界地理划分方式ꎮ根据这种学说ꎬ世界分为七个国度ꎬ由海洋㊁森林或山脉分隔开ꎬ伊朗位于世界的中央ꎬ比其他六个国度加起来还要广阔㊁繁荣㊁富有ꎮ伊朗人认为ꎬ人类诞生于伊朗地区ꎬ随后迁徙到其他国度繁衍生息ꎬ形成了不同的种族和宗教ꎮ中央国度的国王可以统领其他六个国度ꎮ在希腊人看来ꎬ 七国之王 ꎬ也就是 王中之王 的表达是由伊朗人创造的ꎮ在这种地理划分体系中ꎬ中国是世界的一部分ꎬ由伊朗统治ꎮ中国皇帝是伊朗 王中之王 的一个封臣ꎮ中国的具体区域不明确ꎬ但通常是从中亚到大地东边的一个地方ꎮ这种划分体系试图理解世界及伊朗周围的环境ꎬ但有时会随社会政治与宗教发展版图的变化而变化ꎬ有些地区会进入世界中心ꎬ有些地区则会被排除出世界中心ꎮ比如ꎬ阿拉伯通常被定义为 七国 之中的一块独立领土ꎬ尽管从11世纪起ꎬ阿拉伯的宗教圣地麦加就成为世界中心ꎬ但其仍然被认为是伊朗的一部分ꎮ这种地理划分体系也体现了 各国 之间的强弱关系ꎬ而不只停留在传说层面ꎮ尽管中国是 七国 之一ꎬ但中国有自己的统治体系和疆土ꎮ中国通常被认为是一个遥远的国度ꎬ神秘莫测ꎬ到处都是异域面孔ꎮ在波斯古典诗歌中ꎬ理想挚爱的形象来自中国ꎮ波斯诗歌无数次提到中国的挚爱形象ꎮ二 中国在波斯诗歌中的表现形式(一)中国的建筑在波斯诗歌中的应用㊀㊀波斯诗歌描述中国的主要形式是通过大量的意象㊁隐喻和寓言将中国和中国新丝路学刊㊀(总第10期)①②Niz āmīꎬ Haftpeykarꎬ inV Dastgirdīꎬed ꎬTehran:Armaghānꎬ1315/1934ꎬp 31A ShapurShahbaziꎬ HAFTKEŠVARꎬ EncyclopaediaIranicaꎬVol ⅪꎬFasc 5ꎬpp 519-522ꎬhttp://www iranicaonline org/articles/haft-kesvar(AccessedonDecember30ꎬ2012).的建筑艺术联系起来ꎮ在早期的波斯诗歌中ꎬ就出现了一些体现中国元素的词ꎬ如中国宫殿(Īvān ̄i ̄Chīn)㊁中国房屋(Khāna ̄yi ̄Chīn)等ꎮ如今ꎬ在巴尔赫(Balkh)㊁加兹尼(Ghaznī)和巴米扬(Bāmiyān)这些伊朗文化圈东部的城市都可以看到中国寺庙ꎮ11~12世纪的波斯语诗人安萨里( Unsarīꎬ1058~1111)曾创作了一部浪漫作品«红白偶像»(Surkh ̄butuKhing ̄but)ꎬ其中就描写了 巴米扬悬崖边的巨大石佛 ꎬ这座石佛在2001年被塔利班摧毁ꎮ①关于中国壁画的典故在波斯诗歌中比比皆是ꎮ笔者已经在其他地方阐述过波斯宫殿中的壁画以及波斯诗人是如何尝试用文字来描绘图像的ꎮ②或许部分参考文献是间接的ꎬ但提供了具体的证据ꎬ证明在宫殿等建筑中确实装饰着丰富的画作ꎮ有关中国建筑的绘画典故在早期伽色尼王朝(Ghaznaviyānꎬ962~1186)时期的波斯诗歌中就出现了ꎮ伽色尼王朝诗人萨纳伊(Sanā ī)在他的抒情诗和教诲诗中大量提及中国ꎮ他在代表作«真境花园»(Hadīqatal ̄haqīqa)中描绘春季时ꎬ指出了波斯帝国的东西方ꎮ在西部边境ꎬ恺撒将女儿嫁给波斯王子以化敌为友ꎬ而处在波斯东部的中国早已成为与波斯帝国关系十分密切的朋友:中文译文:他在春季时是如此欢欣愉悦在怀抱中他尽情享受亲吻荷兰 阿里阿斯噶尔 赛义德古拉卜㊀波斯文化典籍中的 中国形象 研究①②地理学家和史学家也意识到了 but 这类词的用法ꎬ以及它与佛像㊁雕塑和佛教寺庙的联系ꎮMelikian ̄Chirvani指H odūdal ̄H ālamꎬ该作品指的是巴米扬的巨型雕塑ꎮAsadullahSourenMelikian-Chirvaniꎬ Buddhismii inIslamicTimesꎬ EncyclopaediaIranicaꎬVol IVꎬFasc 5ꎬpp 496-499ꎬhttp://www iranicaonline org/articles/buddhism-ii(AccessedonJanuary1ꎬ2000).Seyed ̄Ghorabꎬ Description(Wasf)andEkphrasisinAnvari sPoetryꎬ StudiesonthePoetryofAnvariꎬinDanielaMeneghiniꎬed ꎬVenice:StudiEurasiatici(Ca FoscariUniversityꎬ2006)ꎬpp 111-126中国的房屋/宫廷尽他所有伟大的恺撒把女儿托付于他ꎮ①诗中所提的情况很难找到对应的历史事件ꎬ但它们确实能帮助我们了解古代伊朗人对中国的印象ꎮ我们从历史资料中可以得知ꎬ波斯国王霍斯鲁 帕尔维兹(KhusrūParvīzꎬ590~628)逃到拜占庭帝国ꎬ寻求莫里斯皇帝(EmperorMauriceꎬ582~602)的帮助以对抗军队指挥官巴赫拉姆 楚宾(BahrāmChūbīn)ꎬ为此ꎬ他与玛丽亚姆(Maryam)完婚ꎮ根据波斯语资料ꎬ玛丽亚姆是莫里斯的女儿ꎮ②显然ꎬ这是一场旨在改善波斯与东罗马帝国关系的政治婚姻ꎮ这些典故强调波斯人如何看待周边的世界ꎬ也使读者对 敌人 和 朋友 形象的构建更加明确ꎮ萨纳伊的这首田园诗描绘了春天来临时人们的喜悦ꎬ还强调中国壁画以及拜占庭公主怀中的恋人形象ꎮ(二)波斯诗歌中的中国故事波斯人常将绘画艺术与摩尼教的创始人摩尼(Mānī)联系在一起ꎬ他将自己的绘画教学称为 Ardahang ꎬ甚至有关他的书名是Artang ̄i ̄Chīnꎮ一般来说ꎬ绘画被视为中国艺术ꎮ如果不讨论 中国和希腊画家之间的较量 这一典故ꎬ我们就不可能完整地呈现中国艺术在伊朗的分量ꎮ这个最受欢迎的讨论话题最早出现在12世纪ꎬ由多才多艺的穆罕默德 卡扎利(MuammadGhazālī)(公元1111年)在他的作品中提出ꎮ随后ꎬ内扎米(Niz āmī)的«亚历山大大帝之书»(IskandarNāma)和鲁米(Rūmīꎬ1207~1273)的«玛斯纳维启示录»(TheMathnawi:TheSpiritualCoupletsofJalaluddinRumi)也提及这个话题ꎮ内扎米的史诗«荣耀颂»(Sharaf ̄nāma)提及亚历山大作为伊朗人和穆斯林的大帝曾访问中国ꎮ在宫廷的一次节日聚会中ꎬ朝臣们讨论世界上哪个民族聪明这一问题ꎬ他们认为各个地区的人都有独特的才能ꎮ其中一个希腊人赞扬本国人在绘画方面的新丝路学刊㊀(总第10期)①②Sanāīꎬ Hadīqatal-haqīqaꎬ inM Rowshanꎬed ꎬTehran:Nigāhꎬ1377/1998ꎬp 290 这些诗句在MayramHoseynī的版本中没有出现ꎬ这里的诗句出自ShirzādTāyifī等的作品ꎮ玛利亚姆是莫里斯的女儿 出自PaolaOrsattiꎬ KosrowoŠirinꎬ EncyclopaediaIranicaꎬhttp://www iranicaonline org/articles/kosrow-o-sirin(AccessedonAugust15ꎬ2006)ꎮ卓越才能ꎬ这引起了一位中国朝臣的反对ꎬ一场较量就此展开ꎮ双方画家被邀请在两个相对的穹顶上作画ꎬ作画区域用布隔开ꎬ以防止他们看到对方的作品ꎮ双方画家同时开始作画ꎬ当画作完成㊁帷幕升起时ꎬ亚历山大大吃一惊ꎬ因为这两幅图像完全相同ꎮ于是ꎬ为了表扬两位画家ꎬ亚历山大便说希腊画家在绘画上更胜一筹ꎬ而中国画家在抛光上是一流的:中文译文:中国人画穹顶时没有用到任何图纸国王一度担心焦虑ꎬ但当帷幕(ijāb)揭开两幅画竟是一模一样ꎮ①事实上ꎬ内扎米并未言明ꎬ这个故事还有更深的精神层面的含义ꎮ ijāb 除了具有 帷幕 这个含义外ꎬ在精神层面ꎬ它还指人与神之间的 面纱 ꎮ人是神的化身㊁神的反映ꎬ人可以通过 抛光 自己的 心灵之镜 来看到自己的神性ꎮ鲁米充分认识到精神层面的含义ꎬ认为这是讲述精神 成长 的寓言ꎮ鲁米认为中国人的绘画技艺水平更高ꎬ而希腊人则更善于抛光ꎮ这个故事其实是一个悖论ꎬ它强调 神秘经验胜过后天所得的知识 ꎮ在这个故事中ꎬ如果 抛光 较好ꎬ则 镜子 可以反映任何现实ꎬ其中包括神性ꎮ然而ꎬ这种反映的水平并不高于绘画(神性)ꎬ但一定高于后天所得的知识ꎮ②荷兰 阿里阿斯噶尔 赛义德古拉卜㊀波斯文化典籍中的 中国形象 研究①②Niz āmīꎬ Haftpeykarꎬ inV Dastgirdīꎬed ꎬTehran:Armaghānꎬ1316/1935ꎬp 403创造悖论是鲁米常用的典型手段ꎬ以强调神性就在人心中或者就在人身边ꎬ但是人总是无法察觉到ꎮ其中一个例子就是 泡沫与海洋 ꎮ在一首诗中ꎬ他说ꎬ泡沫与海洋不舍昼夜地运动着ꎬ但是人们看不到海洋ꎬ只能看到泡沫ꎮ新丝路学刊㊀(总第10期)三 结语笔者首先提出这样一个假设:在波斯文化中ꎬ其他民族主要是通过诗歌来定义和传播的ꎮ因为在波斯语中ꎬ诗歌是表述外界身份的主要媒介ꎬ它使我们对中国有了更深刻的理解ꎬ这是其他方式都无法做到的ꎮ历史上ꎬ中国是伊朗神话世界观的一部分ꎬ作为伊朗统治下的七个国度之一ꎬ中国因 理想挚爱 的形象以及艺术的繁荣发展ꎬ具有积极的形象ꎮ这样的表述为伊朗人看待世界的方式提供了宝贵的来源ꎮ我们在对比波斯诗歌中中国人与阿拉伯人的形象时发现ꎬ阿拉伯人的形象是负面的ꎬ充满了对伊朗的偏见ꎻ而中国人则具有积极的形象ꎮ美学在这些话题中的参与能够使我们理解和评估一个民族在某种文化中的定位ꎬ这对建立互相了解的国家间关系是至关重要的ꎮ①(责任编辑:赵㊀阳)China sImageinPersianCulture:TheRoleofAestheticsinInternationalRelationsAli ̄AsgharSeyed ̄GhorabAbstract:Asacommonapproachofliterarypresentationꎬpoetryhasitsuniqueroleinexpressingemotionsrelatedtonationsꎬanditcanalsodefinetherelationshipbetweenacertainkindofcultureandothercultures PoetryhasanimportantpositioninPersiancultureasthemainculturalfactorforinterpretingnationalidentityandshaping①RolandBleikerꎬAestheticsandWorldPolitics(Basingstoke:PalgraveMacmillanꎬ2009)ꎬp 174荷兰 阿里阿斯噶尔 赛义德古拉卜㊀波斯文化典籍中的 中国形象 研究culturalimage ThroughPersianpoetries historicalportrayingofChinaandtheadoptionofChineseelementsꎬthispaperanalyzestheirinfluenceonthedevelopmentofrelationsbetweenthetwocountriesꎬandexpoundstheinfluenceofpoetryonthemutualportrayingofcontemporarycountriesfromanaestheticperspectiveKeywords:PersianPoetryꎻChina sImageꎻChineseStory。

论美国文学中的中国形象

论美国文学中的中国形象

122论美国文学中的中国形象李亚娓 浙江省温岭中学摘要:21世纪以来,随着全球化和世界多极化的发展,国家形象变得非常重要,它代表着一个国家深厚的文化和历史底蕴,这要求我们对自己国家的形象有准确的认识和把握。

国际文学中的中国形象和真实存在的中国文化有一定出入,但从文学作品中又能反观国际文学作品作者所持的立场与态度。

本文以美国文学中的中国形象为例,浅谈不同时期和不同文学作品中美国文学中的中国形象。

关键词:中国形象;美国文学;时代一个国家所展示出来的形象代表着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

尤其是在21世纪,世界格局呈多级化与全球化,国家形象代表着一个国家在世界环境中的姿态与印象。

因此,我们需要向世界说明中国,让世界更好的了解中国。

国际文学作品中的中国形象就代表了世界各国人们心中对中国的印象。

美国建国之后,与中国在经济与文化上关系一直比较密切,许多美国作家更为全面的了解了中国,其作品的中国形象也在发生变化。

为了深入探究美国文学中的中国形象,笔者主要分析了不同时期以及不同类型的美国文学作品。

一、不同时期美国文学作品中的中国形象(一)19世纪至20世纪间美国文学中的中国形象在美国文学中,出现中国形象的文学作品最早是在19世纪时期,中国以本土华人劳工的形象出现在他们的作品当中。

这一时期的作品大多对中国形象进行了丑化和抹黑。

19世纪至20世纪间,中国形象一直以负面为主。

主要原因为1848年加州发现金矿,其后大量的中国人进入加州做劳动力,但由于美国人的种族歧视已经根深蒂固和排华运动正在进行等多种原因,中国形象被严重黑化。

比如有作者的文学作品中出现华人劳工形象,对其描述为使用阴谋诡计和没有时间观念的中国佬。

(二)20世纪以后美国文学中的中国形象在美国文学作品中如此黑化与不堪的中国形象直到20世纪左右开始得到改善,中国的形象在美国以及世界发生了变化。

19世纪末20世纪初,第一次世界大战刚刚结束,世界人民对战争产生了巨大的恐惧,西方人民的优越感和自信心被严重打击。

近代英美文学作品的中国形象变迁

近代英美文学作品的中国形象变迁

近代英美文学作品的中国形象变迁随着近代英美文学的发展,其中关于中国形象的描写也在变迁之中。

英美文学作品中的中国形象,既反映了中国自身的变化,也受到了西方对中国的认知和偏见的影响。

19世纪初,英美文学中的中国形象主要是充满了浪漫主义的色彩。

在《红楼梦》等作品中,中国被描绘成一个富有诗意的神奇国度,强调了其秦汉文化的独特性和奇异之处。

而《碧血丹心》则描写了中国妇女的忠贞和勇敢。

这些作品使西方读者产生了对中国的好奇和向往。

19世纪中后期,随着中国逐渐陷入危机和衰落,英美文学中的中国形象变得更加负面。

其中最著名的例子就是福尔摩斯的敌人——中国人“东方巫师”傅利叶(Fu Manchu)的形象。

在《中国谜案》系列中,傅利叶被描绘成一个邪恶的大毒枭和阴谋家,对西方世界构成了巨大的威胁。

这种形象反映了当时西方对中国的恐慌和对中国移民的偏见。

20世纪初,中国发生了革命和民族振兴的浪潮,对西方文学作品中的中国形象产生了积极影响。

在《龙五》和《故事新编》等作品中,中国被描绘成一个英勇和坚强的国家,展现了中国人民的斗争和拼搏精神。

这种描写使中国成为了西方读者眼中的英雄民族,赢得了他们的敬佩和喜爱。

在中国遭受日本侵略和内战的年代,英美文学中的中国形象再次发生了变化。

在《红玫瑰与白玫瑰》和《巴山夜雨涨秋池》等作品中,中国被描绘成一个充满阴暗和腐败的社会,充斥着贪婪和欺骗。

这种形象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的困境和动荡,同时也反映了西方对中国政府和社会的失望。

近年来,随着中国的崛起和经济的快速发展,英美文学中的中国形象也发生了转变。

在《追风筝的人》和《白鹿原》等作品中,中国被描绘成一个复杂多样的国家,展现了中国社会的变迁和人民的努力。

这些作品既呈现了中国的文化传统,又揭示了中国的社会问题和挑战。

这种描写使西方读者对中国有了更加全面和深入的了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方在认识自我的同时解读中国,在解读、构建他们眼中的中国的同时重新认识自我。

西方文学作品中的中国形象
哲人形象
1. 在13世纪,威尼斯商人马可·波罗的游记《马可波罗游记》将一个富庶、文明、繁荣的契丹蛮子国(古时对中国的称呼)展现在西方人面前,令他们叹为观止。

2. 14世纪中期,英国座椅上的旅行家曼德维尔在其虚构的小说《曼德维尔游记》中再次用这一想象中美丽神奇的传奇国度,强化了西方人对中国的向往。

此后的地理大发现使欧洲的许多传教士来到中国,看到中国的皇帝仁慈、公正、勤勉,富有智慧与德行。

通过对中国的哲学思想、宗教信仰、政治制度的研究,他们发现这是由于中国有一位伟大的哲人——孔子,在儒家思想的影响下,中国创立了一个开明的君主政体。

四书五经赋予中国皇帝以贤明、旷达,使他们用知识、用爱而不是用暴力来治理国家和人民,于是一个西方关于中国的正面套话“哲人王”便诞生了。

当然,不管是17世纪的哲人王康熙,还是20世纪的哲人王毛泽东,都被西方人涂上了浓重的想象色彩和理想化色彩,目的是为了利用中国形象来改造自身。

18世纪的启蒙主义者用它抨击暴政、挑战神学;20世纪的西方人则,试图用它来拯救被战火和功利燎焦的灵魂。

中国佬
西方人对中国的美好印象到了19世纪来了一个大逆转,中国由开明、富饶、发展、繁荣一变而为专制、贫困、停滞、腐朽,中国人由聪明、勤奋、坚强、质朴变成愚昧、奸诈、怯懦、保守,西方的中国观由钦佩、狂热、仰视转为批判、憎恶、蔑视。

1.英国著名的《笨拙》杂志在1858年4月10日上刊登了一首诗,题为《一首为广
州写的歌》,诗中对中国佬约翰极尽丑化谩骂之能事,声称约翰牛逮着机会就会好好教训中国佬约翰。

2.在一篇题为《中国佬约翰》的小说中,哈特有这样一段描述:“持久的卑微意识
——~种在嘴和眼睛的线条中隐藏着的自卑和痛苦。

……他们很少笑,他们的大笑带有超乎寻常的、嘲笑的性质——纯粹是一种机械的痉挛,毫无任何欢乐的成分——以至于到今天为止,我还怀疑自己是否曾经见到过一个中国人笑。

”@哈特有关中国的作品表露出一种“东方主义”的思维,贯穿《中国佬约翰》的是华人的呆板、麻木和不可捉摸。

小人付满楚
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强烈的种族歧视和美国对华人的排斥及中国义和团在抵抗外敌入侵时表现出来的英勇气概,使13世纪成吉思汗遗留给欧洲的“黄祸”情结(Yellow Peril)席卷整个西方世界。

一时间,各种耸人听闻和肆意歪曲的言论混淆着世界舆论的视听,什么“黄带子将占领全球”,什么“上帝制造的最低劣的民族”会威胁西方人高贵的血统和纯洁的道德……不一而足。

1913年,英国作家萨克斯·罗默发表了小说《付满楚博士的秘密》付满楚成为英国人耳熟能详的角色。

一个很高、很瘦又很狡猾的男人,双肩高耸,长着莎士比亚般的眉毛,撒旦的脸,脑袋刮得精光,一双细长的眼睛闪着猫一样的绿光,集整个东方民族的狡诈、残忍、智慧于一身,这个可怖的男人就是付满楚博士。

查理·陈
20世纪20—40年代,西方对中国的感情又是复杂的,一方面是西方人出于恐惧和西方中心论而创造出的付满楚形象,另一方面中国又被(主要是美国)看作欧洲和日本侵略的牺牲品,值得同情和怜悯。

1925年,美国作家厄尔·德尔·比格斯受檀香山一个华人侦探所的启发,创造了查理·陈这一形象。

如果说付满楚是邪恶妖魔的化身,查理·陈则是正义和法律的象征,他具有处理复杂案件的非凡能力,在探测作案动机和与恶人周旋方面表现出老谋深算的智慧。

1748 年,以孟德斯鸠的《论法的精神》一书为转折的代表,西方社会对中国形象的认识从盲目崇拜走向了理性辩证的审视态度。

随着“中国潮”的逐渐降温,西方社会对中国形象曾经神话般的描述渐渐被遗忘、丢弃。

至1792 年,马戛尔尼使团出使中国,由于觐见之礼的问题被迫返回英国。

马戛尔尼回国后完成了《英使谒见乾隆纪实》,书中将中国描绘成“蓝袍下露出泥足的巨人”。

以此为标志,西方对中国的乌托邦式的幻想全面瓦解。

1794 年孔多赛在《人类精神进步史表纲要》中评论到,中国虽然是泱泱大国但是已停滞不前、危机四伏。

9自此,曾经在西方人心目中无比神圣的中华民族,逐渐发展成低贱、堕落、不道德的劣等民族。

西方影视作品总的中国形象
最初出现中国形象的电影分别是:1896 年,美国谬托斯柯甫公司发行的《李鸿章在格伦特墓前》和《李鸿章乘车经过第四号街和百老汇》、1900 年英国人詹姆斯·威廉逊拍摄的《中国教会被袭记》。

1902 年美国谬托斯柯甫——比沃格拉夫公司拍摄了《北京前门》、《天津街景》和《李鸿章和他的随从》三部影片。

六部默片电影的取材均是依托于当时中国大的社会历史背景,从某种程度上真实还原了当时中国的现状,再现了清朝末期中国人的生活场景、生活状态和社会形态。

1882 年,美国国会通过了臭名昭著的《排华法案》——美国法典中第一部针对特定族裔的歧视性法案。

在《排华法案》的带动下,“黄祸”意识开始蔓延。

同样,在好莱坞电影领域“黄祸”成为对中国形象塑造的主要根据。

早在1917年,美国华登有限公司就出品了一部系列的东方大盗惊险片《潘特丽亚》。

这个“东方坏蛋”的扮演者就是后来出演“傅满洲”的华纳·奥伦。

1920 年派拉蒙——技艺家、名星——拉斯基公司出品了电影《邪路》,叙述了古董收藏家的秘书——一位美丽的美国少女,为了搜集古董来到中国。

但是被可恶的黄包车夫所骗,被卖进一家鸦片烟管。

这些影片的题材都是涉及中国恶人欺诈、神秘、惊险的故事,并且都以平民窟或者美国大城市的贫民窟作为背景。

这个时期的影片,中国(还有美国的唐人街)一直
被描写成是一块神秘和行使阴谋诡计的地方。

那里,坏事在紧闭的大门内偷偷地进行着,那里,什么事情都可能发生——而其也的确常常在发生。

”“唐人街的神秘气都用老一套的手法来描写:投射在墙上的一张东方人的不吉祥的脸,一只伸出手指的大手的影子威胁地指着,在垂下的帘子中间出其不意出现一把举起的匕首……”。

“故事地点发生在中国的那一些影片里,……下流的地方常是中国的拷问室、鸦片烟馆、赌窟,还有
被描写成设在上海、香港或是新加坡华人区的灯光暗淡的小酒店。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好莱坞银幕上的中国形象一改阴险、诡诈,被塑造成勤劳、质朴、善良、值得同情的形象。

这当然也与中美关系有着密切的联系。

二战期间,中国进入全面抗日时期,中国人面对强敌的顽强精神、追寻民族自由解放的精神感染了
美国民众。

《大地》(米高梅公司,1937)就是好莱坞在这一时期的代表作。

该片抛弃了对以往怪诞、荒唐、妖魔化的中国形象的刻画,而是用饱含怜悯的情怀来表现中国底层农民的生活状况,在一定程度上赞扬了中华民族在逆境中顽强生存的精神。

电影《大地》将自己的视角投向中国的普通农民阶层。

近二十年来,好莱坞对中国形象的塑造,尤其对华人形象的塑造发生了一定的改变。

这种改变并不是说妖魔化、扭曲化的中国形象、华人形象退出了好莱坞的银幕,而是指好莱坞在对华人塑造方面发生了改变。

在女性形象塑造方面,好莱坞从妓女形象(以《大班》美美为代表)、地母形象(以《大地》阿兰为代表)、妖女形象(以“傅满洲”的女儿为代表),到今天塑造出了积极的“天使”形象。

一些功夫片影片在外国上映,外国人未必能准确理解镜头背后的深意,反而,主观的画面更容易让他们接受“依旧贫苦的中国社会”。

此外,在功夫片上,毋庸置疑的是“中国功夫”已在世界掀起热潮。

《推手》里的年过半百的太极拳师朱师傅,被三个白人警察争相推搡却丝毫不动,《卧虎藏龙》里的李慕白飞檐走壁、轻功了得,甚至好莱坞的动画片都要来个《功夫熊猫》,将中国的传统瑰宝和动物珍宝合二为一。

这种“功夫形象”的输出虽然成功,但是,它的过热会不会带来新的弊端?这样的“功夫形象”会不会引发西方人对中国尚武、好斗的遐想。

因此,我认为,有甄别的将中国文化、中国电影进行对外输出,可以减弱西方社会对中国长期以来产生的偏见、误解。

相信随着中国文化的输出和东西方文明的对话,我们不仅仅被塑造,而且可以自己塑造出一个崭新的中国形象。

在西方视野中,中国形象的演变几经波折,但是在波澜起伏之中又存在着一定的演变、发展规律。

“西方眼中的中国形象一直受到两种因素的影响。

一是现实中的中西关系,一是西方文化观念中的‘中国形象原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