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科学素养

合集下载

对科学素养的理解

对科学素养的理解

对科学素养的理解什么是科学素养科学素养是指一个人具备理解和运用科学知识的能力,同时还能够对科学方法和科学思维进行判断和应用的综合能力。

它是现代社会中一个重要的素养领域,也是培养人们科学精神和批判思维的重要途径。

科学素养包括对科学知识的了解和掌握,对科学方法的理解和应用,以及对科学思维的培养和运用等方面的能力。

它不仅是在学校教育中培养的,也是通过日常生活中的观察和实践逐渐积累的。

科学素养的基本特征科学素养具有以下几个基本特征:1. 理解和掌握科学知识科学知识是科学素养的基础,它包括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等各个领域的知识。

一个具有科学素养的人应该具备对于基本科学原理和概念的理解和掌握能力,并能够在实际问题中应用科学知识进行分析和解决。

2. 理解和应用科学方法科学方法是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规范,它包括观察、实验、推理、验证等一系列步骤和过程。

具备科学素养的人应该能够理解和应用科学方法进行科学研究和解决问题,同时还能够对科学研究方法的合理性和可靠性进行判断。

3. 培养和运用科学思维科学思维是科学素养的核心,它包括批判性思维、逻辑思维、创新思维等多个方面的能力。

一个具有科学素养的人应该具备对信息进行分析和评估的能力,能够从多个角度思考和解决问题,并能够运用科学思维进行创新和创造。

科学素养的重要性科学素养在现代社会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它对个人和社会的发展都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首先,科学素养能够增强个人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

科学发展日新月异,一个具备科学素养的人可以通过独立学习和思考不断更新和扩展自己的知识体系,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变化。

其次,科学素养能够培养人们的科学精神和创新能力。

科学素养不仅仅是掌握科学知识和方法,更重要的是培养人们对事物本质的理解和思考能力。

只有具备科学素养的人才能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最终推动科学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最后,科学素养能够提高人们的科学素质和科学意识。

1 、什么是科学素养?如何理解 科学课程教育的目的是培养

1 、什么是科学素养?如何理解 科学课程教育的目的是培养

1 、什么是科学素养?如何理解“科学课程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这句话?答:科学素养是指:1对待事物的科学态度。

2理解和掌握科学方法,形成运用科学技术的能力,尤其是创造能力。

3合理的科学知识基础。

人们对科学素养的理解主要包括科学知识(概念、定律、理论等),科学方法、科学过程、技能与思维方法,价值观,解决社会及日常问题的决策、创新能力,科学、技术、社会及其相互关系,科学精神,科学态度,以及科学伦理与情感。

科学课程教育的目的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一个人的科学素养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但早期的科学启蒙教育将对一个人的科学素养形成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这就要求科学教师要细心呵护儿童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求知欲,引领他们学习与周围世界有关的科学知识,帮助他们体验科学活动的过程,领悟科学的方法,使他们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乐于与他人合作,与环境和睦相处,为后继的科学学习和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2 、“当孩子们没有亲身经历在学校所学的事物时,教师想要传授的知识往往对他们毫无意义”从这句话你能得出什么结论?针对儿童的这种特性,应实施怎样的教学策略?答:从这句话中我得出的结论是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

针对儿童的这种特性,应实施以下教学策略:在科学学习中,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发挥他们的能动作用。

科学课程必须建立在满足学生发展需要和已有经验的基础之上,提供各种他们能直接参与的科学探究活动。

在参与科学探究活动中,他们要自己提出问题,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自己动手收集各种资料,开展调查与实验;自己整理信息,作出解释或结论,写成研究报告进行表达与交流。

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学到科学知识的同时,学得开展科学研究的方法,提高科学研究的水平,培养科学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要实现学生在科学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关键是要转变教师的学生观,重新定位课堂教学中的师生关系。

在以知识传授为目标的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要任务是接受知识。

如何培养孩子的科学素养

如何培养孩子的科学素养

如何培养孩子的科学素养
史军
我们给孩子讲科普知识或将科学绘本,不是让孩子记住什么东西,而是激起孩子的好奇心。

一、科学是什么
基于读书基础上的思考才是读书的精髓。

技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科学的核心:一是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方式,二是好奇心;科学素养(三个阶梯):足够的知识储备和基本技能;理性的思维方式;保护好孩子们的好奇心;
二、如何培养孩子的科学素养(三不两必须)
1.三不:不强迫孩子记忆某些知识,不强迫孩子学习某种技术;不强迫孩子显摆自己的研究和技能;
2.两必须:一必须给孩子读自己语文机的机会,二是尊重孩子的每一个好奇心;
3.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玩玩玩,不是啥玩,带着问题玩,带着问题读绘本;
生活习惯简史
亲子共读,是父母和孩子能在阅读中获得快感
0-3岁:关注是什么:3岁以上:
Welcome To Download !!!
欢迎您的下载,资料仅供参考!。

小学科学学科核心素养解读ppt课件

小学科学学科核心素养解读ppt课件
社会责任
珍爱生命 28
学核
国核
29
四、科学学科核心素养 与课程目标的关系
30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
课程目标: • 小学科学课程的总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31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2017)
•科学素养是指了解必要的科学技术知识及其对社会
与个人的影响,知道基本的科学方法,认识科学本质, 树立科学思想,崇尚科学精神,并具备一定的运用它 们处理实际问题、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
技术应用
1.2尊重事实和证据, 有实证意识和严谨的 求知态度
2.1具有问题意识; 2.2能独立思考、独 立判断
1.3逻辑清晰,能 运用科学的思维方 式认识事物、解决 问题、指导行为等
2.3思维缜密,能多 角度、辩证地分析 问题,做出选择和 决定等。
3.具有好奇心和想 象力;能不畏困难, 有坚持不懈的探索 精神;能大胆尝试, 积极寻求有效的问 题解决方法等。
26
三、科学学科核心素养对 发展核心素养的贡献
27
科学观念与应用
物质科学 生命科学 地球科学 跨学科内容
科学探究与交流
问题 证据 解释 交流
科学思维与创新
模型建构 科学推理 科学论证 质疑创新
科学态度与责任 科学本质 科学态度 社会责任
1.1崇尚真知,能理 解和掌握基本的科 学原理和方法
1.理性思维 2.批判质疑 3.勇于探究
• 形成尊重事实、 乐于探究、与他 人合作的科学态 度.
科学、技术、社会 与环境
• 了解科学、技术、 社会和环境的关 系,具有创新意 识、保护环境的 意识和社会责任 感.
33
科学观念与应用 科学思维与创新 科学探究与交流 科学态度与责任

小学科学精品论文:像科学家那样去探究

小学科学精品论文:像科学家那样去探究

像科学家那样去探究——读《小学科学教学关键问题指导》有感课程标准要求科学课要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以探索为核心,使学生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索。

什么是科学素养?科学素养是指了解必要的科学技术知识及其对社会与个人的影响,指导基本的科学方法,认识科学本质,树立科学思想,崇尚科学精神,并具备一定的运用它们处理实际问题、参与共事务的能力。

科学、科学,到底什么是科学?估计没有人能一下子解释清楚。

什么是科学精神?百度一下,科学精神的定义实在太复杂,但是我可以关注一些与我们小学生,与我们的科学课堂密切有关的关键词,如:善观察、勤动手、爱质疑、求真求证、独立与合作等。

科学精神最重要就是批判性的思维,也就是质疑。

只有在质疑声中思维不断碰撞,认知不断提高,合作不断加深,最后才能推动科学的发展。

从哥白尼的日心说到达尔文的进化论,都是非常典范的质疑,最后带来了科学重大进展。

科学精神是求真求证,也就是实事求是。

求真不是简单的对错,而是在人类知识最前沿进一步求真、去探索。

科学精神是独立与合作。

这两个看似矛盾,实际是完全统一的。

所谓独立,任何一个重要的科学发现,往往来自于少数人,甚至个别人。

而这些人在重大科学发现的过程中经常会经受一些磨难,他们必须坚持自己的观点才可以最后成功,所以我们需要独立的思考。

但是科学的发展,更需要大家在一起合作,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

学习像科学家那样认识和看待自然世界是科学课程的主要任务。

孩子具有科学家本性,每个孩子都是一个隐形的科学家。

小学科学课堂上进行的应该是“儿童的科学”,即在充分体现科学特质的同时,也必须符合儿童的年龄特征和心理发展的需要。

认知发展阶段决定了儿童的科学学习,本文尝试以儿童特有的年龄和心理特点为基点,引领儿童像科学家那样去探究。

学习像科学家那样认识和看待自然世界是科学课程的主要任务。

孩子具有科学家本性,婴儿时期,孩子可以对着一张纸,一颗珠子,一个小洞洞翻来覆去不厌其烦地研究半天。

科学素养的7个特征

科学素养的7个特征

科学素养的7个特征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科学已经成为了我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拥有科学素养已经迫在眉睫。

那么,什么是科学素养呢?科学素养指的是一种科学知识体系,它包含了科学的原理、方法、思维方式和价值观。

以下是科学素养的7个特征。

1. 知识体系:科学素养需要具备丰富的科学知识,包括基础知
识和前沿知识。

2. 科学方法:科学素养需要掌握科学研究的方法,比如实验设计、数据分析和科学推理等。

3. 科学思维:科学素养需要具备批判性思维、创新性思维、系
统性思维和合作性思维。

4. 科学价值观:科学素养需要关注科学伦理、科学精神和科学
文化,具备科学公正、科学严谨和科学探究的态度。

5. 科学传播:科学素养需要具备科学传播的能力,能够以清晰、简洁、准确的方式向大众传达科学知识。

6. 科学应用:科学素养需要将科学知识应用于实践中,促进科
技创新和社会进步。

7. 持续学习:科学素养需要持续学习和更新科学知识,跟上科
学的发展和进步。

总之,科学素养是现代社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既能提升个人的综合素质,也能促进社会的发展进步。

因此,我们应该积极培养和提高自己的科学素养,为自己和社会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科学素养的基本内容

科学素养的基本内容

科学素养的基本内容什么是科学素养?科学素养是指人们对科学知识的掌握水平,以及应用科学方法和思维方式解决问题的能力。

具备良好的科学素养不仅能够提高个人的科学意识和批判性思维能力,还能够加强对科学发展的理解和参与。

科学素养的重要性科学在现代社会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影响着人们的工作、生活和决策。

拥有科学素养可以帮助个人做出理性的决策,避免被虚假信息和伪科学误导,还可以增强对科学研究的理解和对科学发展的支持。

此外,科学素养对培养创新能力和解决现实问题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科学素养的基本内容科学素养的基本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科学知识科学素养的第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科学知识。

这包括对基础科学理论、科学发展历程和重要科学概念的掌握。

科学知识的学习需要通过系统的教育和学习过程获得。

科学知识的分类科学知识可以根据学科领域和内容特点进行分类,例如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工程技术等。

不同的学科有不同的知识体系和方法论,理解和掌握各个学科的基本知识对于提高科学素养至关重要。

科学知识的更新科学知识在不断发展和演变,新的发现和研究可以推翻过去的理论和观点。

因此,科学素养也包括了对科学知识的更新和适应能力。

只有不断学习和了解最新的科学进展,才能保持对科学问题的正确认识。

2. 科学方法除了掌握科学知识,科学素养还需要熟悉科学方法。

科学方法是科学研究和问题解决的基础,它可以帮助人们提出并验证假设,推理和证明结论。

科学方法的步骤科学方法一般包括以下步骤:观察现象、提出问题、假设与预测、设计实验、收集数据、分析和解释数据、得出结论、总结和交流。

通过贯彻科学方法的步骤,可以确保科学研究的严谨性和可靠性。

科学思维方式科学思维方式是指用科学的逻辑和思维方式来观察、理解和解释世界。

它包括批判性思维、逻辑推理、数据分析和问题解决能力等方面。

培养科学思维方式可以帮助人们更加理性地看待问题,并避免主观偏见的影响。

3. 科学伦理和科学精神科学素养还包括科学伦理和科学精神的培养。

什么是科学素养

什么是科学素养

什么是科学素养?科学素养(Scientific Literacy):国际上普遍将科学素养概括为三个组成部分,即对于科学知识达到基本的了解程度;对科学的研究过程和方法达到基本的了解程度;对于科学技术对社会和个人所产生的影响达到基本的了解程度。

目前各国在测度本国公众科学素养时普遍采用这个标准。

具备基本科学素养:只有在上述三个方面都达到要求者才算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公众。

权威表述对公民科学素养涵义的理解和表述,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不断变化而更新,而且有着深厚的时代背景。

由于如今对科学素养的研究尚处于研究完善阶段,还没有形成统一、广泛认可的表述,以下为几个代表性的表述:1、国际经济合作组织(OECD)认为,科学素养是运用科学知识,确定问题和作出具有证据的结论,以便对自然世界和通过人类活动对自然世界的改变进行理解和作出决定的能力;2、国际学生科学素养测试大纲(PISA)中提出,科学素养的测试应该有三个方面组成:科学基本观念、科学实践过程、科学场景,在测试范围上由科学知识、科学研究的过程和科学对社会的作用三个方面组成;3、美国学者米勒认为,公众科学素养由相互关联的三部分组成: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和科学对社会的作用,具体说就是,具有足够的可以阅读报刊上各种不同科学观点的词汇量和理解科学技术术语的能力,理解科学探究过程的能力,关于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和工作所产生的影响的认识能力;4、欧盟国家科学素质调查的领导人J·杜兰特认为,科学素养由三部分组成:理解基本科学观点、理解科学方法、理解科学研究机构的功能。

我国现状我国公民科学素养的现状为:1、总体上公民科学素养水平逐渐提高,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2、不同群体表现出明显的群体差异:男性高于女性;较低年龄段高于较高年龄段;受教育程度越高整体水平越高;城市公民高于农村;3、公民科学素养水平的变化显示,科学素养较低的群体的水平有较快提高,特别是女性、受教育水平较低(指受初中教育)和农村公民科学素养整体水平提高的幅度较大,对公民整体科学素养提高影响显著;4、公民对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方法理解水平较低;5、公民科学精神比较欠缺,还存在大量相信迷信的公民,青少年与科学精神有关的调查结果出现回落,学校对科学精神的培养还存在较大问题。

第一讲:科学素养

第一讲:科学素养

第一讲:科学素养素养概念及内涵。

“科学素养”概念的提出。

什么是科学素养?具有科学素养的人。

专业技术人员需要具备哪些科学素养?如何提高科学素养?科学素养是素养概念的延伸和派生,其基本含义是指在科学与技术方面具有基本的读写表述和理解能力,以及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与技术创新能力。

本课程重点讲解素养概念及内涵,什么是科学素养,专业技术人员需要具备哪些科学素养以及如何提高科学素养等六部分内容。

认为,素质的养成过程,是一个知、情、意、行相统一、相结合的辨证过程。

修养、自我教育以及自我完善的设计与实现,只有身体力行,坚技不懈地实践,方能取得成效。

同时认为,发现科学问题、攻克技术难题、质疑学术权威、求证问题到底等是科技创新必备的素质。

第一讲:科学素养一、素养概念及内涵我们这一讲主要讲素养的概念及内涵,科学素养概念的提出,什么是科学素养,具有科学素养的人,以及专业技术人员需要具备哪些科学素养,如何提高科学素养。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素养的概念及内涵,第一个是基本概念,首先我们来看一个叫素质,素质是指事物或人本身所具有固有的属性,该此通常被认为是与英文的单词翻译过来,其基本含义是指能读会写,也就是通常所指的有文化。

第二个是素养,素养是指素质渐进发展不成熟,并固化的过程,它是先定性条件和后定性学习与训练的综合结果,素养通常指一个人在从事某项工作时,应具备的素质和修养,包括品德、知识,体制等诸多方面。

第三个是两个是有差异的,“素”者,原也,即本来之意;质”者为“固有”、“应有”之意,因此素者侧重于现成的结果,素养则可以视为素者的养成,既强调通过教育、学习与实践等方面,养成素质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两者既有联系,也有区别。

我们下面再来看看素养的特点,第一是实践性,因为素养是在教育、学习和实践中进行知与行有机体的统一过程,也是一个渐进内进的过程。

第二个是修养性,素质的培育及养成过程,又具有修养性,在素质养成过程中,通过知与行的有机结合,达到自我断裂和自我修养的目的。

科学素质是什么

科学素质是什么

科学素质是什么当今,在我国,通识教育与文化〔素养教育〕基本是分开进行的,有的高校保持开展文化素养教育,成立文化素养教育基地,并且还编写了一整套文化素养教育的用书,以定期举办专题讲座等方式将大同学文化素养教育开展地有声有色,以下是我为您整理的科学素养是什么的相关内容。

科学素养(Scientific Literacy):国际上普遍将科学素养概括为三个组成部分,即关于科学知识达到基本的了解程度;对科学的研究过程和方法达到基本的了解程度;关于科学技术对社会和个人所产生的影响达到基本的了解程度。

目前各国在测度本国公众科学素养时普遍采纳这个标准。

具备基本科学素养:只有在上述三个方面都达到要求者才算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公众。

科学素养和科学素养的区别:总体来讲,科学素养强调的是知识层面,科学素养强调的是精神层面。

科学素养,是国际上普遍将科学素养概括为三个组成部分,即关于科学知识达到基本的了解程度;对科学的研究过程和方法达到基本的了解程度;关于科学技术对社会和个人所产生的影响达到基本的了解程度。

目前各国在测度本国公众科学素养时普遍采纳这个标准。

具备基本科学素养:只有在上述三个方面都达到要求者才算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公众。

科学素养是公民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养一般指了解必要的科学技术知识,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树立科学思想,崇尚科学精神,并具有一定的应用科学处理实际问题、参加公共事务的能力。

2什么是素养教育首先要知道什么是素养。

狭义的素养概念是生理学和心理学意义上的素养概念。

素养是指人或事物在某些方面的本来特点和原有基础。

在心理学上,指人的先天的解剖生理特点,主要是感觉器官和神经系统方面的特点,是人的心理发展的生理条件,但不能决定人的心理内容和发展水平。

这是关于狭义素养的典型解释。

广义的素养指的是教育学意义上的素养概念,指人在先天生理的基础上在后天通过环境影响和教育训练所获得的、内在的、相对稳定的、长期发挥作用的身心特征及其基本品质结构,通常又称为素养。

最新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知识答题

最新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知识答题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知识答题简答题1、“科学素养”指什么?请根据新课标加以阐述。

科学素养是指了解必要的科学技术知识及其对社会与个人的影响,知道基本的科学方法,认识科学本质,树立科学思想,崇尚科学精神,并具备一定的运用它们处理实际问题、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

2、小学科学课程性质是什么?(1)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基础性课程。

(2)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实践性课程。

(3)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综合性课程。

3、小学课程基本理念是什么?(1)面向全体学生。

(2)倡导探究式学习。

(3)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4)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4、指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应注意的问题有哪些?(1)重视探究活动的各个要素。

(2)精心设计探究问题。

(3)处理好探究式学习中学生自主和教师指导的关系。

(4)不要把探究式学习作为唯一的科学学习方式。

5.如何使科学课教学富有儿童情趣?答:这需要科学课教师在工作实践中不断摸索不断总结。

一般来讲,以下几种方法可以尝试:1 .选择儿童乐意探究的事物作为教学内容。

例如我们食用的水果蔬菜哪些是果实?果实有什么特征?2 .选择儿童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

例如(续)写童诗,猜谜语,组织答题竞赛,饲养小动物,种植一些花草甚至油菜之类典型的农作物等等。

3 .使用儿童易于理解的表达方式。

尽可能用形象直观的比喻来说明复杂深奥的道理。

比方说,给3~4 年级的小学生讲解“我们如何听到声音”的原理,耳廓、耳道、鼓膜、听小骨、听神经等传播声音的功能,借助喇叭(或用手遮耳后形成的屏障)、鼓、铜铃、收音机等生活中常见事物的比喻,很容易被儿童理解。

4 .营造儿童喜欢的课堂氛围。

师生互动的亲切感、未知现象的神秘感、发现奥秘的喜悦感、得到肯定(验证)的成功感、同伴合作的支持感等等,都有利于促进儿童的科学学习。

5 .采用图文并茂且富有动感的电化教育手段教育手段可以有效地吸引儿童的注意力,并且可以提供大量的信息。

6.科学探究活动与亲历活动是什么关系?答:科学探究活动是以质疑、研究、发现事物或现象的本质或规律为目的的活动。

科学素养的概念及其测量会议地点

科学素养的概念及其测量会议地点

科学素养的概念及其测量会议地点科学素养是指一个人对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科学素养不仅包括对科学概念和原理的理解,还包括对科学方法的运用和对科学精神的认同。

一个具有较高科学素养的人能够理解科学知识的本质,能够运用科学方法解决问题,能够保持批判性思维和开放性思维,能够对科学发现和科学理论持有合理的态度。

科学素养的概念已经在学术界和教育界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

很多研究表明,科学素养是当代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之一,科学素养的提高能够促进个体的终身学习和适应社会变化的能力。

而测量科学素养的方法也是一个备受关注的研究领域。

目前,有许多关于科学素养的测量工具和评价方法被提出,例如科学素养问卷、科学素养测试、科学素养观察等。

这些方法可以通过对被试者的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的理解和应用能力进行测量,从而评估其科学素养水平。

为了促进科学素养的研究和提高,科学素养的概念及其测量会议将于近期在北京召开。

本次会议将邀请国内外知名学者和专家,共同探讨科学素养的概念和测量方法,交流科学素养研究的最新进展和成果。

会议将包括学术报告、专题讨论和研讨会等形式,旨在推动科学素养研究的深入发展,促进科学素养水平的提高。

会议地点将设在北京市某知名学术机构,这个地点的选择是考虑到北京作为中国的科学研究中心,这里聚集了众多科学研究人才和科学机构,能够为科学素养的研究和交流提供良好的学术氛围和学术资源。

会议的地点将提供现代化的会议设施和便利的交通条件,为与会学者和专家提供一个学术交流的平台。

科学素养的概念及其测量会议的举办将有助于促进科学素养的研究和提高,为科学素养的教育和培养提供理论和实践的指导,推动科学素养的理论和实践的发展,促进科学素养水平的提高。

希望学术界和教育界的学者和专家能够踊跃参加这次会议,共同推动科学素养的研究和发展,为科学素养的提高做出更大的贡献。

什么是生物科学素养

什么是生物科学素养

什么是生物科学素养答:科学素养是指熟悉并能够进行个人决策、参与公民与文化事务、从事经济生产所需要的科学概念与科学过程。

科学素养最基本的含义是指学生能够合理地将所学到的科学知识运用到社会及个人生活中。

科学教育的基本任务是培养学生必备的、可持续进展的科学素养。

生命科学是科学的一部分,因此,生物学教育的基本任务,是培养与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生物学教师应该努力让所有的学生通过课程的学习都有机会使自己成为具有良好科学素养的人。

期望学生通过生物课的学习能够在下列四方面得到进展:一是科学态度与科学的世界观科学态度是人基于对科学知识的正确懂得与对科学进展的认识而形成科学的信念与科学习惯,包含好奇心、诚实(实事求是的思维品质)、合作、制造力(独立思考与制造性学习)。

科学的世界观表达科学家对科学的一些基本的信念与态度,要紧包含:第一,认为世界是能够被认知的;第二,科学知识是不断变化的;第三,科学知识的主体具有连续性与稳固性;第四,科学不能为一切问题提供全部答案。

二是科学探究方法与技能(1)科学探究不是仅仅属于科学家的方法与技能假如学生在学校学习期间亲身经历了科学探究活动,那么,当他离开学校时,对生物学所形成的印象可能会深。

新的初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教材都有一些给定选题的探究实验,这些实验能够帮助学生很好地熟悉科学探究的性质。

在参与探究时,学生们应该掌握科学探究的通常技能,包含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收集证据、得出结论、表达与交流的科学探究能力。

科学探究更重要的是它的过程而不完全是结果。

学生进行探究的真正意图,不仅在于掌握生物学知识本身,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学会科学探究的通常方法,让他们亲身体会科学家是如何困惑于问题,如何假设问题的“答案”,考虑从什么途径去解决问题,并以此慢慢地养成探究的态度、方法与思维的品质。

(2)科学思维的方式包含形式逻辑思维、辩证逻辑思维、批判性思维与发散性思维等三是科学、技术与社会(STS)生物学课程对学生进行STS的教育,目的在于突出科学、技术、社会之间的关系,即教育、教学内容的出发点不仅限于科学知识本身,也强调三者之间的关系。

2023年小学科学新课程标准考试测试题及部分答(共三套)(2022版标准)

2023年小学科学新课程标准考试测试题及部分答(共三套)(2022版标准)

小学科学(2022版)课程标准考试测试题及答案(一)一、填空题。

1.科学素养是指了解必要的科学技术知识及其对社会与个人的影响,知道基本的(),认识(),树立(),崇尚(),并具备一定的运用它们处理实际问题、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

2.以()为基础,运用各种信息分析和()得出结论,公开研究结果,接受(),不断更新和深入,是科学探究的主要特点。

3.小学科学课程的总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并为他们继续学习、成为合格公民和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4.过程性评价指的是在学习过程中进行的,与学生的学习交融在一起的,包括课前、课中、课后针对学生的及所进行的评价活动。

5.过程性评价包括:(1)(2)(3)。

6.学情诊断有多种方法,如测试、、让学生画或、观察等。

7.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地通过评价了解学生的,及时调整,这样才能切实帮助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

8.小学科学课程目标分别从“科学知识”“()”“科学态度”“()”四个方面阐述具体目标。

二、单项选择。

1.科学课程设置()个学科核心概念,是所有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应该掌握的科学课程的核心内容。

A 10 B18 C 13 D 112.在指导学生学习工程设计与物化这一核心概念时,可以采用以下()展示交流活动?A发布会B舞台表演C嘉年华D以上皆可3.关于评价建议中,非纸笔评价的方式重点评价学生的()。

A科学探究能力B技术与工程实践能力C创新解决实际问题能力D以上皆是4.2022版科学课标提出:应以()为主体进行教学设计。

A教师B学生C学困生D教师和学生5.2022版课标提出:应以()为主要方式开展教学活动。

A 探究实践B观察C项目研究D实验探究三、简答题。

1、科学课程理念是什么?2、学生学习科学课程的意义是什么?3、对于“工程设计与物化”这一学科核心概念的教学策略是什么?四、案例解析。

(共18分)一、仔细阅读下面的题目并回答问题:小佳将一株带根的君子兰放在盛有水的玻璃花盆中。

如何提高科学素养ppt

如何提高科学素养ppt
第一讲
科学素养
提纲

素养概念及内涵
“科学素养”概念的提出 什么是科学素养 具有科学素养的人 专业技术人员需要具备哪些科学素养 如何提高科学素养
素养概念及内涵

基本概念 1、素质:指事物或人本身所具有的固有属性。该词通常被认 为是由英文literacy翻译而来,其基本含义指能读会写,即 通常所指的“有文化”。 2、素养:素养是指素质渐进发展、逐步成熟并固化的过程, 它是先天性条件和后天性学习与训练的综合结果。素养通常 指一个人在从事某项工作时应具备的素质和修养,包括品德、 知识、才能及体质等诸多方面。 3、二者差异: “素”者,原也,即本来之意;“质”者,为“固有”、“应 有”之意。因此,素质侧重于形成的结果。素养则可以视为 素质的养成,即强调通过教育、学习与实践等方式养成素质 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说,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素养概念及内涵

素养特点
1、实践性:素养是一个在教育、学习和实践中进 行“知”与“行”的有机统一过程,也是一个渐近累积 过程。 2、修养性:素质的培育及养成过程又具有修养性。 在素质的养成过程中,通过“知”与“行”的有 机结合,达到自我锻炼和自我修养的目的。

素养概念及内涵


延伸概念

什么是科学素养

科学素养(Scientific Literacy):国际上 普遍将科学素养概括为三个组成部分,即对 于科学知识达到基本的了解程度;对科学的 研究过达到基 本的了解程度。目前各国在测度本国公众科 学素养时普遍采用这个标准。

养的调查都按照米勒模型进行问卷设计。
“科学素养”概念的提出


1985年美国科学促进会(AAAS)启动了“2061 计划”, 这是一个面向21 世纪、致力于科学 知识普及的中小学课程改革工程。 “2061 计划”分为三个阶段, 在1989 年推 出了第一阶段的成果《2061计划:面向全体 美国人的科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什么是科学素养?如何理解“科学课程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这句话?第一,知识是人们对自然和社会的认识结晶。

它由许多科学用语、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规律组成。

它是人类世世代代积累和传递下来的宝贵遗产。

知识在科学素养中起着基础和核心的作用。

没有科学知识就根本不可能有科学能力。

第二,技能是构成科学素养的第二种要素。

科学能力是在一定的科学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技能包括观察、实验、思维和创新等因素。

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准备、有组织的知觉,人们只有通过对事物进行系统、周密和精确的观察,才能从自然现象中获得有意义的材料,进一步发现隐藏在现象背后的规律,因此观察是智力活动的开端和源泉,是获得感性知识的前提,是提出科学学说的基础。

观察能力是衡量人们科学素养水平高低的一把智力量尺。

实验是根据一定的研究目的,利用一定的仪器和设备,在人为控制的条件下去模拟自然现象,以便从中认识和发展某种自然规律。

良好的实验素质应包括:①能设计实验去实现某种认识的目的;②能根据实验设计去装务仪器,并正确地进行实验操作。

③能对实验现象进行全面的、准确的观察和记录,④能合理地对实验数据和材料进行处理,从中导出结论,并写出实验报告。

思维包括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形象思维是借助于符号、数字、图表、框图等进行的思维,它在科学活动中的作用是对事物进行分析比较,从而发现事物的异同,为抽象和概括建立必要的前提。

抽象思维是借助概念,判断、推理等进行的思维,它在科学活动中的作用是认识事物变化发展的规律、本质。

创新是在头脑中独立地创造新映象的心理过程,其结果是发现新思想、新方案、新技术和新产品。

第三,科学方法是人们认识自然的方法。

从方法论的高度看,方法要素主要包括数学方法和逻辑方法。

学校在教学实践中应当重视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要素的培养。

逻辑方法是指科学的思维必须合乎逻辑,并具有严密的逻辑性。

逻辑方法可分为:比较与分类、类比、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证实与证伪等。

第四,品德是一种非智力因素。

品德的要素主要包括兴趣、情感、意志、作风等。

兴趣是人们对事物的特殊认识倾向。

对科学的兴趣具有以下特征:①广泛性:对许多学科都具有兴趣,因而学识渊博;②深度性:对某一学科有特殊的中心兴趣,因而学有所专;③稳定性;对所攻学科有一贯和持久的兴趣,坚持不懈,矢志以求。

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态度的反映。

科学的情感具有以下特征:①热情:对科学有一种特殊的爱,一往情深,②自信:对科研活动有成功的信心;③责任:追求客观、准确、可靠、真实;④美感:追求对称、整洁、和谐的自然美。

意志是在科学活动中克服困难,不畏难险、向上攀登的心理特征。

良好的意志品格具有如下特征:①自觉性:按照预定的目标自学地支配自己的引动;②果断性:善于抓住时机,当机立断;③顽强性:不畏失败,不达目的,决不罢休;④自控性:胜不骄,败不馁。

作风是科学研究取得成功的重要保障。

良好的作风具有如下特征:①求实;②谦虚;③勤奋;④高尚。

综上所述,科学素养是指人们在认识自然和应用科学知识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内禀特质。

前者指人们对知识的识记、了解、理解和掌握;后者指人们应用科学知识的能力,以及发现新的自然规律的能力。

因此,科学素养是人们能够认识自然和应用自然规律的特质。

我们知道,《新课程标准》中制定了三维培养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就对科学素质的理解而言,这三个维度的内容囊括了科学素养的基本内函,并且有所深化。

所以初中物理教学对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笔者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工作,谈谈科学素养培养的几点做法:一、重视基础知识传授培养科学素养的关键。

二、加强科学探究是培养科学素养的重点。

三、在科学、技术和社会(STS)教学和物理实践活动中渗透科学素养的培养。

四、重视学生的信息能力是培养科学素养的有力措施。

总之,根据科学素养的经常修习性和平素豢养性可知,科学素养的培养涉及到多种因素,尤其是物理教师更应树立以培养学生科学精神和创新能力为主的教育观念,把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作为教学的灵魂和核心的工作思路,注重与教学内容的有机融合,注意方法上的灵活性、形式上的多样性,将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2 、“当孩子们没有亲身经历在学校所学的事物时,教师想要传授的知识往往对他们毫无意义”从这句话你能得出什么结论?针对儿童的这种特性,应实施怎样的教学策略?科学课程改革不仅强调“科学素养”、“科学探究”,还强调“亲身经历”。

经历是重要的,它是发现意义的中心环节,没有经历,科学探究行为的产生、科学素养的形成等都是空中楼阁。

怎样引导孩子亲身去经历?怎样让学生在科学学习中获得一些有意义、有价值的经历?这是当前我们在新课程实施中应该思考和实践的。

1、让学生参与精彩的、典型的活动。

因为活动产生经历,精彩、典型的活动才会刻骨铭心。

在教学《蚯蚓》时,我设计了一个课堂上抓蚯蚓的活动,要求学生从蚯蚓盆中每人抓一条回去研究。

这个活动教材上是没有的,很多学生研究蚯蚓其实根本没有碰过蚯蚓,特别是胆小的,这次可逃不过了,每个人都必须抓,都必须去经历、去体验。

我记得有个胖乎乎的男生怎么也不敢抓蚯蚓,全部女孩都抓回去了,他还抖抖索索地站在盆子前。

手伸进去,又缩回来,我拼命地鼓励他,还抓一条蚯蚓放在嘴边亲一下,他才勉强和我抬着一条蚯蚓回到座位。

事后,他在日记中写到这节课,说是这个活动改变了他从小以来就害怕蚯蚓的心理。

2、让学生成为经历的主体。

因为经历是个人的,没有个体的主动参与就不能获得。

所以教学中要敢于放手,敢于让学生自己去学习、自己去摸索。

《我看到了什么》主要有三个内容:呈现一幅大树的图片,说说能看到什么;回忆自己看见过的大树,还看到过什么;讨论真正去看一棵大树时,想观察什么?怎么观察?我把前两个内容设计成师生交流;把第三个活动放在操场上,让学生亲自去经历观察大树的过程。

我发现第三个活动,孩子们因为成为经历主体后,表现出极大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

3、让学生经历属于儿童的活动。

我们常常以成人的眼光去看孩子,忽视儿童成长的自然需求。

泰戈尔曾描述过我们的教育:我们不给孩子以地球,却去教他们地理;不教他们语言,却去教他们语法;他们渴望的是叙事诗,供给他们的却是编年的史实和日期……我们不能揠苗助长,要以儿童的眼光来组织学习活动。

教学中,要充分让他们以自己喜欢的方式亲自去触摸、去感知、去操作、去实践,让儿童大自然直接对话,让生命力和世间万物和谐统一。

4、让学生经历更长的过程。

长时间的过程更容易在学生脑海里留下印象,如果学生参与过某个主题的一系列活动,那么他们很容易积累起关于这个主题的一些有趣的经历。

如果只是蜻蜓点水般地经历一些小活动,很可能学生会对这些活动毫无记忆。

记住了某次经历,不管以后是中学提起或者成人以后再碰到这个知识点,都会把它同以前的经历联系起来,很自然地上升到理性认识,通过经历建立起正确的概念。

如在研究蜗牛时,我设计了课前捉蜗牛、课内观察蜗牛、课后饲养蜗牛等一系列活动,本来一节课的内容延续了一个星期,而且我发现,有很多的学生还研究了更长的时间。

有了这样长时间的参与,孩子们关于蜗牛的研究经历变得特别丰富。

心理学研究认为:当孩子们没有亲身经历在学校所学的事物时,课程想要传授的知识往往对他们毫无意义。

那么,丰富孩子们的经历,让他们在经历中获得体验,感受科学,感受生活,是我们科学教师不可推卸的责任。

3、在小学阶段,对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要求有什么特点?怎样才能做到符合他们的年龄特点,由扶到放,逐步培养?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提出了“面向全体小学生”、“提高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的课程理念。

在小学科学教材中,实验教学占有相当大的比重。

我们知道,实验是引导小学生探究发现的要素之一,而实验又可分为验证性实验、启发性实验和整合性实验三个层次,那么,在不同的实验层次中,皆可通过不同的方式并有不同侧重的培养小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本文试就这个问题加以探讨,敬请同行斧正。

1 “做好”验证性实验,在被动模仿中开发小学生科学探究的潜力验证性实验通常是指在一致结论的基础上,小学生通过被动地模仿前人已经做过的实验过程所进行的验证结论的实验。

这种实验的特点是寻规蹈矩,按部就班,这对小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有一定的影响。

但我们不能因此而忽视或丢弃这种实验方法,因为这种方法不但能使小学生追寻科学家的探索足迹,能使初学者体会和领悟到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和科学原理,而且这是快速步入通过实验探索自然奥秘大门的捷径,同时我们通过变换方式亦能达到开发小学生科学探究潜力的目的。

1.1在验证中求新,在求新中探究。

在做验证性实验时,要多鼓励小学生思考本实验有没有比这种方法更好更直接的方法,在求新中探究好方法,如小学生在被动模仿老师的演示《冷和热》的实验时,学生往往不能很好地掌握其中的变化规律。

这时老师可鼓励小学生换一换思考的角度,让学生经历、体验由热到冷的过程,教者可问:你能用什么办法让热水冷下来?你怎么知道热水变冷了?这些问题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课堂气氛立即活跃起来。

接着让学生动手做一做,充分感知由热变冷的过程。

教学实践中学生能够设计出不同的方案,并且能自觉地使用温度计和做些记录来形象地描述热变冷(或冷变热)的过程。

通过反复验证,最后得出正确的结论。

这样就使小学生在仍然做这种验证性实验的同时,达到了求新而探究的目的。

1.2 在验证中发散,在发散中探究。

针对验证性实验中的某些问题可以通过小学生的发散思维来进行探究。

如某些对照性实验,就可以让小学生自行设计出不同的实验组进行探究,像《植物与环境》的对比实验,就可以启发小学生用不同植物为实验材料、设置不同环境等进行对照实验。

当用这一组植物(或某一类环境)做实验时,可启发学生能否用其它的植物(或其他环境)代替,来观察不同植物的生长所需要的条件?分析植物的长势为何有所不同?让小学生在实验中去找答案。

1.3 在验证中求疑,在求疑中探究。

在实验中鼓励小学生要经常问:这样做对吗?这样做好吗?能否那样做?如在鼓励小学生做验证种子萌发条件的实验时,小学生质疑:完全淹没在水中的种子不能萌发是被水淹的原因吗?在得知了是因为缺少空气的原因后,又问:能否用给鱼用的加氧泵充气使种子萌发?接着教师鼓励小学生自行实验探索释疑。

这些问题的提出并通过实验验证,小学生探究实验的潜力就得到了较大程度的开发。

2 “做活”启发性实验,在主动探求中发展小学生的科学探究智力启发性实验(国外称发现式实验),是在给出课题、提出要求、准备多种仪器用品等材料的基础上,由小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方案和操作步骤,并创造性地独立完成实验任务的实验方法。

这种实验方式集增长科学知识、提高实验技能、培养科研能力于一体,使小学生重在参与,在探究实验结论过程中发展小学生智力,而这种实验方法的掌握,将使小学生获益终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