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诗十二首其二陶渊明(课堂PPT)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
• 义熙元年(公元405年)八月,渊明最后一次出仕, 为彭泽令。十一月,程氏妹卒于武昌,渊明作《归 去来兮辞》,解印辞官,正式开始了他的归隐生活, 直至生命结束。此时的渊明,政治态度入于明确的 时期,思想上也入于成熟的时期。不同于之前的躬 耕生活,这时的他是有意识的了:他这样做,而且 也明白为什么要这样做。他以往的田园生活似乎是 中小地主,此时却是劳力出的更多,也就是更接近 于一般农民的生活。
10
• 睡不稳夜半月明凉风透 • 握不住指间流沙再难收 • 望不见冬去春来又是秋 • 忘不掉生前身后事未休 • 饮不尽千杯万盏消愁酒 • 止不了心忧家国人渐瘦 • 展不开的眉头 • 捱不明的更漏 • 恰似遮不住的青山隐隐 • 流不断的绿水悠悠
11
白日沦西阿,素月出东岭。遥遥万里辉,荡荡空中景。
• 起笔四句,展现开一幅无限廓大光明之境界。日落月出,昼 去夜来,正是光阴流逝。西阿东岭,万里空中,极写四方上 下。往古来今谓之宙,四方上下谓之宇。此一幅境界,即为 一宇宙。而荡荡辉景,光明澄澈,此幅廓大光明之境界,实 为渊明襟怀之体现。由此四句诗,亦可见渊明笔力之巨。日 落月出,并为下文“日月掷人去”之悲慨,设下一伏笔。西 阿不曰西山,素月不曰明月,取其古朴素淡。
22
陶渊明的诗歌,往往能揭示出一种深刻 的人生体验。这种体验,是对生命本身之 深刻省察。对于人类生活来说。其意义乃 是长青的。《杂诗》第二首与第五首所写 光阴流逝,自己对生命已感到有限,而志 业无成、生命之价值尚未能实现之忧患意 识,就具有此种意义。
23

谢谢
24
8
• 夕阳沉落下西山,皓月渐升出东岭。 • 万里遥遥洒清辉,空中旷荡明夜景。 • 寒风吹入房门内,夜半便觉席枕冷。 • 风冷才知节气变,失眠方晓秋夜永。 • 欲言无有人交谈,举起酒杯劝孤影。 • 日月匆匆弃人去,平生有志却难成。 • 念及此事怀悲凄,彻夜心中不平静。
9
• 夕日将颓 月出于东 • 假以月辉 照之苍穹 • 风入无声 衾寒少梦 • 伤其时易 夜长愁重 • 把酒问月 独与影同 • 白衣苍狗 壮志无踪 • 辗转反侧 思绪萦胸
• 4问:“风来入房户,夜中枕席冷”中“冷“字用的妙,试 分析。 答:表面上是写枕席冷,实际上是写人的心冷。这里运用了 移情的修辞手法。
21
补充 杂诗十二首其五 陶渊明
• 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欣豫。 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 翥。 • 荏苒岁月颓,此心稍已去。 值欢无复娱,每每多忧 虑。 • 气力渐衰损,转觉日不如。 壑舟无须臾,引我不得 住。 • 前涂当几许,未知止泊处。 古人惜寸阴,念此使人 惧。
3
• 期间他创作了许多反映田园生活的诗文,如《归园田居》 五首、《杂诗》十二首。义熙四年(公元408年)六月中, 渊明家中火灾,宅院尽毁,被迫迁居。义熙十一年(公元 415年),朝廷诏征他为著作佐郎,渊明称病没有应征。义 熙十四年(公元418年),王弘为江州刺史,约于此年或稍 后一二年结交渊明,二人之间有轶事量革履、白衣送酒。 元嘉元年(公元424年),颜延之为始安太守,与渊明结交, 有轶事颜公付酒钱。元嘉四年(公元427年),檀道济听闻 渊明之名,去看望他,赠以粱肉,并劝他出仕渊明却拒绝 了他,所赠粱肉也没有收下。同年,渊明卒于浔阳。
后者 白日、素月浩荡光明,可见渊明光风霁月的胸怀。
“风来”照应下文“气变”,引入“不眠”。
18
• 2.艺术构思:
前者 开篇直抒胸臆,中间借景抒情,结尾直接抒情点
题。
后者 开篇写景,中间触景生情,结尾直接抒情点题。
3.意境:
前者 清幽冷寂 后者 空阔冷清
19
• 4、情感:
前者 孤独苦闷忧愤,感情表露隐晦曲折。 后者 抒发了时光流逝、壮志难酬的悲哀,感情表露直接
12
风来入房户,夜中枕席冷。气变悟时易,不眠知夕永。 • 上四句,乃是从昼去夜来之一特定时分,来暗示“日月掷人去”
之意,此四句,则是从夏去秋来之一特定时节,暗示此意,深 化此意。夜半凉风吹进窗户,枕席已是寒意可感。因气候之变 易,遂领悟到季节之改移。以不能够成眠,才体认到黑夜之漫 长。种种敏锐感觉,皆暗示着诗人之一种深深悲怀。
13
欲言无予和,挥杯劝孤影。
• 和念去声,此指交谈。挥杯,摇动酒杯。孤影,即月光 下自己之身影。欲将悲怀倾诉出来,可是无人与我交谈。 只有挥杯劝影,自劝进酒而已。借酒浇愁,孤独寂寞, 皆意在言外。
14
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
• 此二句,直抒悲怀,为全诗之核心。光阴流逝不舍昼夜,并不为 人停息片刻,生命渐渐感到有限,有志却得不到施展。志,乃是 志士仁人之生命。生命之价值不能够实现,此实为古往今来志士 仁人所共喻之悲慨。诗中掷之一字,骋之一字,皆极具力度感。 唯掷字,能写出日月之飞逝;唯骋字,能见出志向之远大。日月 掷人去愈迅速,则有志不获骋之悲慨,愈加沉痛迫切。
15
念此怀悲凄,终晓不能静。
• 终晓,谓从夜间直到天亮。念及有志而不获骋,不禁满 怀苍凉悲慨,心情彻夜不能平静。上言中夜枕席冷,又 言不眠知夜永,此言终晓不能静,志士悲怀,深沉激烈, 一篇之中,三致意焉。一结苍凉无尽。
16
• 渊明此诗,将素月辉景荡荡万里之奇境,与日月掷人有志未骋 之悲慨,打成一片。素月万里之境界,实为渊明襟怀之呈露。 有志未骋之悲慨,亦是心灵中之一境界。所以诗的全幅境界, 自然融为一境。诗中光风霁月般的志士襟怀,光阴流逝志业未 成、生命价值未能实现之忧患意识,其陶冶人类心灵,感召、 激励人类心灵之意义,乃是长青的。
• 陶渊明的诗善于运用朴素的语言、白描的手法,直率地抒写而 出,使人感到自然、亲切,情感真挚,没有任何人工雕琢的痕迹,引 导读者去体味其中悠然冲淡的情致,走进诗人所营造的意境中 去。
17
• 比较两首诗的意象、构思和意境、情感的不同。
1.意象:
前者 明月、清风造成一种凄清的气氛,也象征志Biblioteka Baidu的
高雅、品行的高洁。孤鸿、翔鸟象征内心的孤寂。
一些,点出了悲凄的原因。
20
• 1问:找出最能表现诗人情感的一个词? 答:悲戚。 2问:诗人为什么“悲戚”?(用诗中的语言回答) 答:“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时光飞逝离人而去,空 有壮志难得伸展。 3问:诗人是如何表现“悲戚”的?(选用了哪些意象?营 造了怎样的意境) 答:这首诗先描写了日月更迭,万里辉煌的景象作为铺垫, 一句“荡荡空中景”为全诗铺下了悲凉的感情基调。然后诗 人又用了晚风、冷席的意象,写出了因为天气的变换觉察出 四时更替,更以“天寒”衬托出“心寒”,刻画了自己“不 眠”的凄寒心境。接下来的两句写出了孤独文人常有的一种 景象:对影独酌,倍显诗人之孤独。
4
陶渊明《杂诗》共有十二首,此为第一首。王瑶先生认为前 八首“辞气一贯”,当作于同一年内。据其六“奈何五十年, 忽已亲此事”句意,证知作于晋安帝义熙十年(414),时陶渊 明五十岁,距其辞官归田已有八年。 这组《杂诗》,实即“不拘流例,遇物即言”(《文选》李善 注)的杂感诗。正如明黄文焕《陶诗析义》卷四所云:“十二首 中愁叹万端,第八首专叹贫困,余则慨叹老大,屡复不休, 悲愤等于《楚辞》。”可以说,慨叹人生之无常,感喟生命 之短暂,是这组《杂诗》的基调。
5
6
《杂诗十二首其二》 白日沦西河,素月出东岭。 遥遥万里晖, 荡荡空中景。 风来入房户,夜中枕席冷。 气变悟时易,不眠知夕永。 欲言无予和,挥杯劝孤影。 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 念此怀悲凄,终晓不能静。
7
• 太阳从西山落下,白月从东岭升起。 • 月亮遥遥万里,放射着清辉,浩荡的夜空被照耀得十分明 亮。 • 风吹入户,在夜间枕席生凉。 • 气候变化了,因此领悟到季节也变了,睡不着觉,才了解 到夜是如此之长。 • 我要倾吐心中的愁思,却没有人应和,只好一个人举杯和 自己的影子对酌。 • 时光飞快流逝,我空有壮志却不能得到伸展。 • 想起这件事满怀悲凄,心里通宵不能平静。
杂诗十二首其二 陶渊明
1
•背景
• 陶渊明(352或365年—427年[1] ),字元亮,又名潜,私 谥“靖节” ,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人。东晋末至南 朝宋初期伟大的诗人、辞赋家。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 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职,最末一次出仕为彭泽县 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他是中国第 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 ”,有《陶 渊明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