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类文本甲骨文与中国文明阅读练习及答案

合集下载

李雪山《甲骨文与中华文明的传承》阅读训练及答案

李雪山《甲骨文与中华文明的传承》阅读训练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甲骨文是指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迄今为止,共发掘出土154600余片,约有4600多个单字。

在这4600多个单字中,经考释而公认的有1700个左右,仍有2900个左右的单字不识。

研究证实,甲骨文是目前中国历史上公认现存最古老而自成体系的文字。

然而,长期以来,西方流行的观点是“中国文字是埃及传入的”。

这种说法的代表人物是法国学者德经,他将汉字的象形文字和古埃及的象形文字对比后认为,中国文字是受埃及文字的启发而形成的。

事实上,这种说法根本站不住脚。

我们通过对比不难发现,甲骨文有着其独特的异彩之处:中国文字出现的历史当属世界领先。

巴比伦的楔形文字产生于5500年前,埃及的象形文字产生于4100年前。

而随着中国考古不断的新发现,汉字的起源时间一再被提前。

夏朝有没有文字,虽然还没有定论,但是许多夏王朝纪年范围内刻画符号的发现为我们提供了线索,如二里头文化刻画符号、陶寺文化朱书陶文等,有的已具有类似文字的性质。

因此,我们认为夏代至少出现了文字的萌芽。

由甲骨文肇源的中国汉字具有连续性和使用时间长的特点。

巴比伦的楔形文字到公元前四世纪随着波斯王国一起消亡了。

埃及的象形文字到公元前五世纪也灭绝了,后来的埃及文字没有将其传承下去,以至于古埃及的象形文字长期得不到解读。

而甲骨文的境遇却大不相同,它与后世的文字传承关系十分密切。

从文字结构看,甲骨文不仅完全具备后来汉字方块的特点,而且具有一定的规律性。

古人总结的汉字造字的六种方法,即“六书”理论: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和假借,在甲骨文中都可以找到例证。

因此,可以说甲骨文是一种具有严密规律的文字,实为后世方块汉字的鼻祖。

中国汉字还对周边国家文字的形成产生了重大影响。

据文献记载,中国汉字在秦汉年间传入越南,并长期使用汉字至十三世纪才有本国文字──字喃,直到十五世纪时,字喃才完全取代了汉字。

汉代初年汉字传到朝鲜,直到李朝初期依据中国音韵,研究朝鲜语音,创造出朝鲜文字,并于公元1443年公布使用,朝鲜才有了自己的文字。

实用类文本汉字阅读练习及答案

实用类文本汉字阅读练习及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汉字是汉语的书写符号系统,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是中华民族共有共享的宝贵财富。

文字是人类文明的标志。

早在史前时期,中华先民就在岩石、器物上摹画契刻图画符号,孕育了文字的雏形,我国许多地区的新石器时代遗址陆续发现了带有刻画符号的考古器物,这些符号尚不能系统记录语言,但已是我们抵近先民世界的文化“密码”。

殷商时期的甲骨文是迄今为止中国发现的年代最早的成熟文学系统,是汉字源头和中华文化根脉。

甲骨文无疑是殷商语言生活中最为典型的文化标本,确证了中国古史关于先商早商的历史叙述,展现了先民早期社会的生活图景,留存着中华民族久远而清晰的文化记忆。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语言生活出现了“言语异声,文字异形”的局面。

秦统一六国后,以秦国文字为标准实行“书同文”制度,文字统一为国家统一莫定了坚实基础。

秦汉以来汉字的形体样式基本定型,文书行政之制长体大体确立,汉字成为大一统格局的文化支撑。

汉定还具有超越时空的稳定力量。

从以甲骨文为代表的古文字到计算机处理的现代汉字,其中方块样态,线条构形、表意原理一脉相通。

一以贯之的汉字系统,为中华文化代代传承创造稳定性条件。

正如瑞典汉学家高本汉所言:“今天一个普通的英国人很少能看懂三百年前的本国文献…对于中国人来说,数千年的文献都能了解;他们对本国古代文化的无比热爱和理解,大都是由于他们文字的这种特殊的性质之故。

”。

作为汉语的书写系统,汉字有力维系着汉语发展走向,使汉语在方言多样性与文化共同性上达到平衡统一。

中国地域辽阔,在长时期人群流动与文化变迁中,汉语形成了北方、吴、赣、湘、闽、粤、客家等几大方言,有些方言差异很大,口语通解度较小,单凭口头语言甚至难以沟通。

但汉语并没有在历史演变和地域变异中分化为不同语言,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汉字能够超越方言差异,“代偿”了沟通信息、联通人心、汇通文化的功能。

汉字这种“通古今、达四方”的超时空力量,源于其表意文字的本质特性。

实用类文本汉字文化阅读练习及答案

实用类文本汉字文化阅读练习及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典籍记载,黄帝时代的史官仓颉曾经发明文字。

仓颉的传说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广为流传,他被奉为创造汉字的神,尊称为“字祖”。

至今在中原地区的濮阳南乐、开封、鲁山、虞城、洛宁、新郑等地,还可以看到仓颉庙、仓颉祠、仓颉造字台、仓颉墓冢等遗存。

关于仓颉其人,我们已不可确知。

不过,文字的产生和发展,肯定经过了一个由无序到有序,由少到多,由表意到意音兼备,约定俗成,逐步系统化的过程。

文字系统的形成不可能由一个人或一个时代来完成。

我们推测,大约在黄帝时期,可能确实存在过史官仓颉这样身份的人。

他不一定独自创造了文字,却可能是最初对文字萌芽进行整理和传播的代表性人物。

历史上对文字最早进行规范化整理的人还有李斯。

他身为秦相,作有秦刻石和《仓颉篇》字书,曾辅助秦始皇统一文字。

历史上最早把古汉字作为知识体系进行全面解说的是东汉许慎。

从文字学史的角度看,东汉许慎所撰写的《说文解字》,既是我国第一部系统解释古代汉字的重要字典,也是一部总结自春秋战国以来有关经学、小学的研究成果,进而探究汉字字源,并根据汉字的构形特征从理论上加以阐发的经典性文字学著作。

自《说文解字》问世以来,历代都有学者致力于汉字的研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文字学。

近百十年来,黄河中下游地区为我国商周古文字资料的主要出土地。

这里地下出土的古文字门类齐全,资料丰富。

仅殷墟、周原出土的10多万片甲骨文和河南、陕西、山西诸省出土的8000余件带有铭文的商周青铜器,16000余片温县、侯马春秋盟书,9000余件魏晋隋唐墓志碑刻等大宗资料就足以震惊世界。

它不仅推动了中国考古学和古文字学的成熟,而且也令世人对黄河文明刮目相看。

如今在许慎家乡漯河境内的舞阳贾湖裴李岗文化遗址中,还有8000年前新石器时期刻画符号的重要发现,由此已引起学术界对中华文字起源的新思考。

近几十年河北蒿城台西出土的象形符号及郑州小双桥商代陶器朱书文字,加之上世纪50年代发现的郑州商城二里岗期刻辞甲骨,使我们对商代前期的古汉字又有了新的认识。

江西省宜春市重点中学高三下学期第六次检测新高考语文试卷及答案解析

江西省宜春市重点中学高三下学期第六次检测新高考语文试卷及答案解析

江西省宜春市重点中学高三下学期第六次检测新高考语文试卷考生请注意:1.答题前请将考场、试室号、座位号、考生号、姓名写在试卷密封线内,不得在试卷上作任何标记。

2.第一部分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需将答案写在试卷指定的括号内,第二部分非选择题答案写在试卷题目指定的位置上。

3.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卡的整洁。

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甲骨文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

作为我国迄今可见最早成体系的文字,甲骨文不仅是一个文明的符号,还印证了包括《史记》在内的一系列文献的真实,把有文字记载的中华文明史向前推进了近5个世纪。

现存的四大古文字体系中,唯独以殷墟甲骨文为代表的中国古文字体系了下来,这对增强中国人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认同感意义重大。

120年前,当爱国学者王懿荣发现甲骨文时,中国正处于积贫积弱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大批甲骨被西方列强,流亡海外。

甲骨的发现、挖掘与研究浸透着一大批学者的血泪。

120年后,中华民族实现了由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巨变,甲骨文作为世界文化遗产走向海外,成为世界了解中华文明的“”。

()。

今年正值甲骨文发现120周年,国家博物馆举办了名为“”的甲骨文文化展。

一方面,通过“契文重光”“契文释史”“契于甲骨”三个单元近一百九十件甲骨、青铜、玉石实物构成的叙事链条,共同讲述那段甲骨被发现与发掘的惊世过往,重温甲骨文背后的商周文明,致敬甲骨学者们的卓越成就;另一方面,通过展览叙事,使甲骨文中传承的文化基因为人民群众所感悟,让文物“活”起来,让甲骨文成为丰富人民精神生活和构筑民族价值认同的重要载体。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延续横征暴敛信使证古泽今B.保留巧取豪夺纽带震古烁今C.延续巧取豪夺信使证古泽今D.保留横征暴敛纽带震古烁今2.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A.这片片甲骨,是中国近代史的变迁的见证,也昭示着中华民族未来的辉煌B.由这片片甲骨,中国近代史的变迁得以见证,中华民族未来的辉煌也被昭示C.中国近代史的变迁和中华民族未来的辉煌都在这片片甲骨中得以彰显D.这片片甲骨见证了中国近代史的变迁,也昭示着中华民族未来的辉煌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展览叙事为了让文物“活”起来,把甲骨文中传承的文化基因给人民群众感悟B.通过让文物“活”起来的展览叙事,使甲骨文中传承的文化基因为人民群众所感悟C.为了使甲骨文中传承的文化基因为人民群众所感知,让文物“活”起来,通过展览叙事D.展览叙事让文物“活”起来,使甲骨文中传承的文化基因为人民群众所感知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练习(解析版)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练习(解析版)

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大一统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同步练习一、选择题1.在一次历史知识竞赛中,主持人问道:“他是哪种远古人类?”大屏幕提供了几个片段:(1)生活在北京周口店;(2)会使用火,并会长时间保存火种;(3)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

我们可以推测出,“他”是()A.元谋人 B.北京人 C.山顶洞人 D.半坡居民【答案】B【解析】依据题干提供的片段:生活在北京周口店、会使用火,并会长时间保存火种、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结合课本所学,生活在距今70-20万年的北京人,还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但手脚分工明显,能够制造和使用工具;共同芳动,共同分享劳动成果,过着群居生活:已经会使用天然火,还会保存火种,B项符合题意;山顶人也生活在北京周口店,但是山顶洞人已会人工取火,进化的非常接近现代人。

C项不合题意;元谋人生活在云南省元谋县,A项不合题意;半坡原始居民生活在我国陕西西安附近的半坡村,D项不合题意。

由此可知ACD三项不合题意,故选择B。

2.世界农业发展进程经历了原始农业、古代农业、近代农业和现代农业等主要阶段。

其中任何一个阶段都是前一个阶段综合发展的结果。

我国原始农业A.由“刀耕火种”发展到铁器牛耕 B.为古代文明社会形成奠定物质基础C.采用育秧移栽方式种植水稻 D.重要标志是农作物种植和城市出现【答案】B【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在原始农业阶段,我国远古人类在长期的采集、狩猎生活中熟悉了动植物的习性,逐渐学会了栽培农作物和饲养动物。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和粟的国家,也是世界上很早就种植蔬菜的国家。

农作物种植、家畜饲养的出现以及聚落、磨制工具的发展,是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标志。

我国原始农业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B项符合题意;ACD三项不符合史实。

故选B。

3.北京人、山顶洞人都是居住在山洞里,即“穴居”,而河姆渡原始居民和半坡居民却能过着定居的生活。

实用类非连续性文本《甲骨文研究的春天来了》阅读练习及答案

实用类非连续性文本《甲骨文研究的春天来了》阅读练习及答案

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早在新石器时代,在中国大地上的不同地域和文化中,就已萌生了文字的雏形。

其中既有与汉字有承续关系的,也有与汉字无关的其他民族的文字雏形,这些文字雏形被称为“文字画”或“图画文字”。

它们还不能逐词地记录语言,因此也不能被视作严格意义上的文字。

成熟的汉字约形成于夏商之际,而甲骨文是我国目前已知最早的、成熟的文字系统,是童年时期的汉字。

虽然甲骨文中还残留着一些早期文字不规范、不严密、不准确的地方,但已经属于可以严格记录语言的真正意义上的文字。

甲骨文的形体结构体现了“六书”的造字理据,字形丰富多彩。

其造字方法甚至有超出“六书”的地方,体现出古人的独出机杼和奇思妙想。

甲骨文总字数已有4000多个,可以自由记录语言。

甲骨文中常用字的结构已经基本定型,这些字经过几千年演变,虽然笔势笔意屡有变迁,但其基本结构没有变,脉络清晰,层次分明,如其所记载的中华文化一样,承传有序,源远流长。

甲骨文中有很多象形字和会意字,其中有不少还保留着早期形态,这是古人采用“远取诸物,近取诸身”的手段,借助日常生产生活中的经验积累所得,从中可以体会出古人造字时的立意和取象。

古代“书画同源”,因此甲骨文也具有一定的装饰性和美化倾向。

很多甲骨文的形体犹如美术作品中的速写,古人在构字时尽量采用简单的线条,抓住描写对象的典型特征,凝练生动,概括传神。

其形体体现出对布局上的穿插避让和形象上的饱满匀称的追求,更凸显出古人朴素的美的感觉和观念。

(摘编自《甲骨文研究的春天来了》)(材料二)1899年,甲骨文沉睡数千年后被发现。

它记载了殷商王朝的信息,为中华文明史铸就了坚实的一环。

与两河流域的楔形文字、古埃及的圣书字、古印度河流域的印章文字、中美洲的玛雅文字不同,甲骨文一直绵延流传下来,演变成今天通行的汉字。

甲骨文历经三千多年演变而不改其形,以强烈的民族凝聚力和绵延不断的历史,印证着中华民族前进的足迹,也展现了中华民族的卓越智慧和伟大创新精神。

代生《古文字:开启中华文明的管钥》阅读训练及答案

代生《古文字:开启中华文明的管钥》阅读训练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古文字:开启中华文明的管钥代生①汉字由起源到成熟体系的甲骨文、金文、战国文字,以及后期篆书、隶书等的绵延发展,都承载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明。

②古文字的起源发展与中华文明基本同步。

中国新石器时代中晚期是中华文明起源的时代。

在距今8000多年的河南舞阳贾湖遗址,出土了刻划在龟甲、骨臀器、陶器和石器上的大量原始文字。

其中,龟甲上的刻符,有形似眼睛的“目”字,还有像门的“户”字,可以说是世界上最早具有文字属性的符号之一。

带有刻符的背甲与腹甲恰是“天圆地方”的象征,这是古人宇宙观的反映,也是中华文明起源的重要体现。

③在安徽蚌埠双墩文化遗址发现的象形、会意符号,与距今5000多年的大汶口遗址的符号一样,属于早期文字。

距今4000多年的山西临汾陶寺遗址出土的扁壶上,“文”“尧”二字清晰可见,表明该遗址与尧都平阳密切相关。

文字的起源和早期发展,是中华民族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标识。

④古文字资料也证实夏王朝存在。

学界梳理出的“王城岗——新密新砦——二里头文化”夏文化发展谱系,得到更多学者认可。

二里头文化遗址发现的许多刻划符号,可以在甲骨文中找到相同或相似的字。

据古文字学者研究,清华大学收藏的战国楚简中“西邑”指的就是夏王朝。

因为在周代文献中,周人称商王朝为“商邑”“大邑商”,夏商周时代都邑代表的就是“国家”。

此外,杞人是夏后裔,甲骨文、金文中的“杞”“杞侯”等记载反映了夏人后裔在商代得到继封,说明夏王朝真实存在。

又如,经王国维等论证,甲骨文资料印证了《史记·殷本纪》商族先公先王世系的可靠性,而诸多先公乃至甲骨文的“成唐”“大乙”——商汤,既是商代开国君王,又曾是夏代部族首领。

这足以说明,甲骨文、金文等资料是印证夏王朝确不可疑的重要证据。

⑤古文字的内涵塑造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品格。

古人造字即赋予字形以丰富文化内涵,正确解读古文字,是了解上古历史文化的重要途径。

华夏文明之源现代文阅读答案

华夏文明之源现代文阅读答案

华夏文明之源现代文阅读答案华夏文明之源现代文阅读答案甲骨文是中国的一种古代文字,被认为是现代汉字的早期形式。

但是,它既不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也不是中国最古老的文字,它只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一种成熟文字系统。

说甲骨文是中国最古老的文字,是不确切的。

甲骨文在当时只是作为一种占卜的工具,字也绝对不是当时存在的所有的字,却表现出成熟和发达的文字系统,是任何一种古代文明都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就可以达到的。

所以汉字的起源和发展在甲骨文以前一定还有一个很长的历史阶段。

那么,甲骨文以前的文字面貌究竟如何?古书中说仓颉“生而能书,又受河图录书,于是穷天地之变,仰视奎星圜曲之势,俯察鱼文鸟羽,山川指掌,而创文字”。

《说文解字序》中也记载:“仓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

”不过这只是传说,任何一种文字的诞生绝非一人一手之功,汉字的出现必定是先民在历史发展进程中,历经长期的摸索使用,然后累积发展、约定俗成的结果。

仓颉应当是在汉字发展中具有特别重大贡献的人物,他极有可能是整理汉字的集大成者。

最早的汉字在哪里?更多的来自地下考古资料,展现出有关中国文字起源的大量线索:不仅有商代前期,相当于夏代的遗物,还有属于更早的种种考古文化的资料。

在公元前4000年的仰韶文化和其后的龙山文化遗址中,都曾发现有不同的刻划符号。

在山东莒县陵阳河和大朱村出土的陶器上,其中有些与甲骨上所见的字类似。

从历史文化发展的过程看,这些陶器上的刻划符号与汉字的产生、发展应该有着很大的渊源关系。

裘锡圭等著名学者都对此进行了研究,肯定它们同中国最早的文字有着密切的联系,认为这种陶符是“文字起源阶段所产生的一些简单文字”,是中国已知最早的文字雏形。

另外一项关于早期文字的重要的考古发现是在距今约4000年山西襄汾陶寺遗址出土的朱书文字。

历史学家张政烺先生看过发现于陶寺遗址的一个扁陶壶照片、摹本以及墨线图后就断定:“这个字同大汶口文化陶文、殷墟甲骨文和现在通行的汉字属同一个系统”。

《甲骨文》非连主题阅读训练与答案

《甲骨文》非连主题阅读训练与答案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 19-21题。

(10分)【材料一】2019年是甲骨文发现120周年,充满趣味的汉字背后,藏着文化的秘密。

甲骨文,是 中国的一种古老文字, 又称“契文” “甲骨卜辞” “殷墟文字”或“龟甲兽骨文”,距今约3600 多年的历史,是我国目前已知最早的、成熟的文字系统,也是汉字的童年时期。

甲 骨文从字 体的数量和结构方式来看,已经是发展到了有较严密系统的文字了。

它有对称、稳定的格局,但是原始图画文字的痕迹还比较明显。

三千多年来,汉字结构没有变,这种传承是甲骨文蕴 含的真正中华基因。

汉字也成为汉民族乃至整个中华民族共同使用的书写符号。

中国古代一 切思想观念、文化、文明都通过汉字这一载体才传布久远,保留至今。

【材料二】汉字的演变过程是汉字形体逐步规范化、 稳定化的过程。

金文与甲骨文十分类似; 小篆 使每个字的笔画数固定下来;隶书构成了新的笔形系统,字形渐成扁方形;楷书诞生以后, 汉字的形体就稳定下来:确定了“横、竖、撇、点、捺、挑、折”的基本笔画,笔形得到了 进一步的规范,各个字的笔画数和笔顺也固定下来了。

1 1鳥 鸟 斛平时戶彳机袞【材料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展现真实、立体、全 面的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汉字是具有中国标识的文化符号,将使中国的文化传播 更为有效,让世界更快更好地认识中国。

因此,我们应正确使用中国汉字 ,加强汉字的规范化建设,不能为了书写方便,或者章法布局的美观性,随意增减汉字笔画。

重视书法,学校 应积极开设书法课程,提升学生汉字书写水平。

在国际交往中,我们也应常用汉字交流,宣 扬汉字的优越之处,让更多的人深刻了解和熟悉汉字。

最后,对于流行的网络新词汇,我们 要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不能随意歪曲了一些汉字的本来含义。

18•下列表述,不符合以上材料文意的一项是( C ) (3分) A.甲骨文是我国目前已知最早的、成熟的文字系统,是汉字的童年时期。

中国传统文化实用文本阅读原文附答案

中国传统文化实用文本阅读原文附答案

中国传统文化实用文本阅读原文附答案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成果根本的创造力,是民族历史上道德传承、各种文化思想、精神观念形态的总体。

下面是小编为你整理的《中国传统文化》实用文本阅读原文和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中国传统文化》实用文本阅读原文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有两个重要的基础:一是小农自然经济的生产方式;二是国家一体,即由国及国的宗法社会政治结构。

在此基础上产生的必然是以伦理道德为核心的文化价值体系。

因为家族宗法血缘关系本质上是一种人伦关系,这种关系的扩展就形成了社会伦理关系。

家族本位的特点,一方面使得家族伦理关系的调节成为社会生活的基本课题,家族伦理成为个体安身立命的重要基础;另一方面,在家国一体社会政治结构中,整个社会的组织系统是家族—村落—国家,文化精神的生长路向是家族—宗族——民族。

家族的中心地位使得伦理在社会生活秩序的建构和调节中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在传统社会中,人们的社会生活是严格按照伦理的秩序进行的,服式举止,洒扫应对,人际交往,都限制在“礼”的范围内,否则便是对“伦理”的僭越。

这种伦理秩序的扩充,便上升为中国封建社会政治体制的基础——家长制。

家长制的实质就是用家族伦理的机制来进行政治统治,是一种伦理政治。

与此相适应,伦理道德学说在各种文化形态中便处于中心地位。

中国哲学是伦理型的,哲学体系的核心是伦理道德学说,宇宙的本体是伦理道德的形而上的实体,哲学的理性是道德化的实践理性。

因此人们才说,西方哲学家具有哲人的风度,中国哲学家则具有贤人的风度。

中国的文学艺术也是以善为价值取向的。

“文以载道”,美善合一,是中国文化审美性格的特征。

即使在科学技术中,伦理道德也是首要的价值取向。

中国传统科技的价值观是以“正德”即有利于德性的提升为第一目标,然后才考虑“利用、厚生”的问题。

因此,中国文化价值系统的特点是强调真、善、美统一,而以善为核心。

中国文化的普遍信念是“人为万物之灵”。

而人之所以能为“万物之灵”,就是因为有道德,因而中国文化特别重视人与人之间的“道”,以及遵循这种“道”而形成的“德”。

2020年高考语文必刷卷二(全国通用版)(解析版)

2020年高考语文必刷卷二(全国通用版)(解析版)

2020年高考语文必刷卷二(全国通用版)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雅乐,原是周代统治阶级礼乐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用充满仪式感的音乐舞蹈来彰显至高无上的王权。

雅乐在历朝历代被不断补充与丰富,作为皇家重要仪式中的一部分而留存下来。

近年来,国内掀起复古热潮,流行音乐领域的“中国风”,街头的汉服装束,均体现着一种时尚文化的新貌。

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对于汉文化的详尽解读方式,极致地体现出东方文明的源远流长。

而“新雅乐”的诞生,秉承了“中正和平之性,翩翩君子之风”的儒家哲学思想,以具象的文化形态体现出典雅、淡雅、雅正的审美诉求,并将“以礼塑身,以乐兴国”作为终极艺术使命。

“新雅乐”在艺术创作视野中严格遵循着中国古典文化的精粹所在,用声音与舞蹈重温昔日的良辰美景。

“新雅乐”融合了传统文化中的韵味。

古典诗词文化与乐舞文化在“新雅乐”中得到了良好的传承与创新拓展。

《礼记·乐记》有云:“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

在古典雅乐的精神指向中,“诗、乐、舞”三位一体,密不可分。

这也使古典文集《诗经》和《楚辞》中收录的文本大多可以入乐表演。

当代“新雅乐”受其启发,作曲家林海依古词填曲创作《关雎》,将“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诗文重现于世,追忆周代社会风俗景象。

“新雅乐”敏锐察觉到书法与水墨的文化要素,在《墨香》等舞蹈的编创中,舞者一袭素衣,甩着水袖,以优雅的舞姿在行云流水间诠释着书法独到的抑扬顿挫之感。

现代感十足的编曲方式用古琴和钟磬等古乐配器奏出,在歌声与音乐旋律的交相辉映中体现中国文化的“天人合一”。

从唱腔特性来看,古人曾形容雅乐之声“余音绕梁,三日而不绝”。

又有《乐记·师乙篇》中讲到的“累累乎端如贯珠”,虽只有寥寥数句,但足见雅乐演唱时声音洪亮、气息连贯、以美至归的特点。

当代歌者经过科学的发声系统训练,在演唱能力方面驾轻就熟,针对古典雅乐对于歌唱审美的要求,在声音塑造上体现“圆、润、糯”的特点,体现出与中国古典美学如出一辙的含蓄、柔美、空灵、醇厚。

有关“汉字文化”的三则材料阅读及答案

有关“汉字文化”的三则材料阅读及答案

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材料一我国(中国)当代著名视觉设计跨界艺术家宋旦汉字艺术展近日在纽约开幕。

汉字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历史的重要载体,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中国文化的瑰宝。

宋旦用极其独特的创意手法让汉字散发出书画同源的本色之美、形意之美和禅境之美。

宋旦此次创意水墨汉字展相当一部分作品是以我国百家姓为基础,将姓氏汉字融入茶壶图案,远看是茶壶,近看是汉字。

宋旦表示,他的创作指导思想就是努力将汉字形象化、符号化,让不懂汉字的外国人对汉字产生好奇和兴趣,从而进一步了解汉字深奥的内涵,了解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此次展览是宋旦汉字艺术海外百城巡回展的其中一环。

宋旦坚信,他的创意水墨汉字艺术必将成为弘扬中华文化,加深交流了解,践行“中华文化走出去”战略的新形式,必将进一步体现我们的文化自信。

中华姓氏文化也将成为全球华人寻根问祖,进一步强化民族凝聚力的独特文化符号。

(选自李秉新《宋旦创意汉字形象化让外国人对汉字产生好奇心》,有删改)材料二一位美国大叔用毕生精力研究中国汉字,做了一件几乎不可能做到的事。

汉语并不好学,笔画之间看似没有任何逻辑关联的汉字让斯睿德吃尽了苦头。

斯睿德萌发了将汉字字源存入计算机的想法。

斯睿德自己动手,筹建专门网站,雇佣了一名华裔女士帮他扫描《说文解字》《金文编》《甲骨文编》和《六书通》上的所有字源。

2001年,网站上线。

网站快建成时,斯睿德在硅谷的高薪工作没了,他找了份河道管理员的工作。

57岁时,他失业了。

很快,他攒了20年的30万美元全部花光。

他的汉字字源网越办越久,生活却越来越清贫。

这样的日子整整持续了10年。

2011年的一天,他忽然发现网站在一小时内获得了超过100美元的捐款。

原来,他的网站被一位中国网友介绍到了微博上,网站点击量激增,也开始收到一些捐款。

斯睿德在田纳西的生活不再平静,不断有中国记者打来越洋电话采访他,他也获得“汉字叔叔”的称号。

62岁时,斯睿德买了一张单程机票,飞往中国天津。

2020年部编版语文中考综合复习——模拟试题解析七

2020年部编版语文中考综合复习——模拟试题解析七

2020年部编版语文中考综合复习——模拟试题解析七一、基础·运用在纪念甲骨文发现120周年之际,学校组织到中国国家博物馆参观“证古泽今一纪念甲骨文发现一百二十周年文化展”。

请你完成下列任务。

1. 下面是展览“前言”中的部分文字。

阅读这段文字,完成小题。

甲骨文是3000多年前商朝王室用于占.卜记事而在龟甲兽骨上契.①刻的文字。

1899年,王懿荣无意间发现了一种.叫龙骨的药材上刻有图形文字,经推断正是商代王室使用的文字。

甲骨文得以发现。

这些文字,埋① (藏/葬)在中国人的文化基因中,融化在中国人的血液里,生成了最深沉、持久的力量。

作为我国迄今可见最早成体系的文字。

甲骨文不仅仅是一个文明的符号、文化的标志,还印证了包括《史记》在内的一系列文献的真实,把有文字记载的中华文明史向前推进了近5个世纪。

在已知的四大古文字体系中,唯有以殷墟甲骨文为代表的中国古文字体系,一脉相② (成/承),绵延发展,成为今天世界上五分之一的人口仍在使用的文字,并对中国人的价值认同、思维方式、审美观念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

【甲】。

2017年,甲骨文成功入选“世界记忆名录”,表明了世界对甲骨文的重要文化价值及其历史意义的高度认可,促进了中国文化在世界的传播。

注:①【契】用刀雕刻。

(1)依次给这段文字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占(zhān)契(qì)B.占(zhān)契(qiè)D.占(zhàn)契(qiè)C.占(zhàn)契(qì)(2)结合语境,在①②处依次填入汉字,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①藏②成B.①藏②承C.①葬②成D.①葬②承(3)下图是“证古泽今——纪念甲骨文发现一百二十周年文化展”的宣传海报。

结合本次展览“前言”的内容,你认为“证古泽今”在这个情境中具体指的是_____________(4)在【甲】处填入一句承上启下的话,最恰当的一项是()A.甲骨文是全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B.甲骨文也是全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C.甲骨文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D.甲骨文也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2. 作为此次参观活动的志愿讲解员,小明同学拟写了下面一段讲解词。

2024-2025学年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含答案)

2024-2025学年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含答案)

2024-2025学年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含答案)(一)甲骨文【材料一】①殷商时期,上至国家大事,下至私人生活,都要占卜,预知吉凶,并将所问之事刻于甲骨。

这里用到的甲骨,多是乌龟的腹甲、背甲和牛的肩胛骨。

刻字甲骨真实地记录了殷商的历史。

公元前11世纪殷商灭亡,甲骨文开始了长达3000余年的沉寂。

②十九世纪七八十年代,安阳小屯村偶有农民耕地,翻到了被刻画过的骨头。

历经千年,甲骨文终于重见天日。

但直到1899年,这些骨头才被有意识地作为甲骨文的载体收藏。

1899 年被学术界定为“甲骨文发现年”。

③1936年6月12日,考古人员在发掘过程中惊喜地发现了大量的刻字甲骨,这是甲骨发掘以来收获最大的一次。

经统计和研究,共发现刻字甲骨17096片,其中完整的有3 00多片,内容极其丰富。

④随着研究者们的不懈努力,甲骨文研究走过“草创时期”“发展时期”“继续发展时期”和今天的“全面深入发展时期”,甲骨学成为一门国际性学问。

【材料二】1.根据材料二,判断下列书法作品的字体,并写下来。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正确的有()(多选)A.现代汉字是由甲骨文演变而来的。

B.刻字甲骨真实地记录了殷商的历史。

C.1899年被学术界定为“甲骨文发现年”。

3.材料一中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______的说明方法,科学准确地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将下面这段文字资料放入材料一中,最合适的位置是()从发掘的已识别出的约1500个单字来看,它已具备了象形、会意、形声、指事等造字方法,展示了中国文字的独特魅力。

A.第①段后面B.第②段后面C.第③段后面D.第④段后面(二)资料一资料二1.从以上资料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请写出三条。

注意语言简练、明确。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判断下列说法的对错,对的打“√”,错的打“×”。

实用类文本传统文化与现代化阅读练习及答案

实用类文本传统文化与现代化阅读练习及答案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先秦的儒家和道家都长于直觉的辩证思维,后期墨家与名家(主要代表人物为惠施、公孙龙)则特别发展了理性的逻辑思维,提出了一系列富于思辨精神的逻辑命题。

但两汉魏晋以来,儒、道、释三家互补成为影响中国文化的主流,而三家都主张直觉地把握宇宙人生。

儒家的道德直觉、道家的艺术直觉、佛家的宗教直觉,都把主客体当下冥合的高峰体验推到极致,认为对于宇宙本体,不能依靠语言、概念、逻辑推理的认知方法去认识,只能靠直觉、顿悟加以把握。

由此,也就形成了中国文化重直觉思维、轻逻辑思维的特点,一般缺乏严格的推理形式和抽象的理论探索,更欣赏和满足于在模糊笼统的全局性的整体思维和直观把握中,去追求和获得某种真理和领悟。

如钱穆所说:“东方人好向内看,而西方人则好向外看。

……因此太抽象的偏于逻辑的思想与理论,在中国不甚发展,中国人常爱在活的直接的亲身经验中去领悟。

”中国文化重直觉感悟、轻逻辑思维的传统既有优点也有缺点。

其长处是对世界、对事物容易进行整体、系统的把握,具有较长远的历史眼光,不狂躁,不玄想,重经验,好历史,民族心态总的讲比较冷静、沉稳,能够比较从容地应付历史的大灾大变,使民族文化不断延续、发展。

其短处则在于由于轻逻辑思维,不善于作抽象的思辨,缺乏穷根究底的探索精神和一丝不苟的精确性,不容易形成科学的观念,不容易建立起对世界、对事物的有理有据的科学认知。

(摘编自《论中国传统文化的四大特色》)材料二:儒家在许多方面都是自命的,“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无需客体认可。

所以,儒家从学理依据周礼之外,其余的内容不是客体社会需要,而是自我命名,先规定,后存在的。

儒家的学理错误是自命无证。

这会导致错误的学风,只要主观意志,而无需客观实践。

重言轻行,君子动口不动手。

这种学风也与现代性格格不入。

现代性的认知是创造性推动的,现代性的实践是积极协作,恰恰是动手动口的结合。

实用类文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阅读练习及答案

实用类文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阅读练习及答案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而4一6题。

材料一:日前,在第四届腾讯峰会"数字新青年论坛”分论坛上,论坛的主办方CGTN(中国国际电视台)、腾讯社会研究中心和上海大学曾军教授团队共同发布了《数字新青年研究报告》(简称《报告》)。

调查发现,有近九成的年轻人对传统文化有兴趣;有八成年轻入通过网络了解传统文化,远超过传统的学校教育和文化场所实地参观;有近七成的年轻人希望通过游戏动漫了解传统文化:在购买文创产品方而,数字新青年愿意为爱买单,也讲究实际:他们在参观时不爱走寻常路,愿意通过电子导览重点观看感兴趣的部分;在学习传统文化时,他们渴望专业指导和同伴交流:他们也愿意自己创造,每年有近10万年轻人参加故宫和腾讯主办的"Next Idea” 创新大赛。

(摘自2019年腾讯峰会发布的《数字新青年研究报告》)材料二:传统文化正在成为一种时尚新潮,对于10年前的很多人而言,这大约是一件不可想像的事。

放眼望去,几乎每一个年轻人感兴趣的时尚领域,都不难看到传统文化的身影。

曾经饱受争议的汉服社群逐渐从小众迈向大众,成了许多年轻人的精神图騰:古筝、二胡等传统乐器走岀了曲高和寡的音乐厅,登上了弹幕视频网站的播放热榜;潮牌、球鞋这些年轻人热衷的时尚消费品,开始越来越频繁地呈现和使用传统文化的符号与要素,在小说、影视、游戏、文创等领域中,传统文化为原创者们提供着源源不绝的灵感源泉,而那些从传统文化之中脱胎,她变而成的文化作品,更是备受青少年群体的追捧和喜爱。

传统文化为什么突破了过去的传承困境?这股传统文化的复兴潮流为什么来得如此迅猛? 今天的年轻人为什么对传统文化如此钟情?显然,这一系列“为什么”的答案,绝不会是任何一个单一要素,而必然是多种社会环境因素的共同作用,最关键的因素有两个:社会发展的需求与产业资本的流动。

(摘自《悄然勃兴的“国潮”为什么年轻人情有独钟》,2019年11月19日中国青年报)材料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今学生中呈现出日渐流行的趋势。

北京石景山区2020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卷附答案解析

北京石景山区2020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卷附答案解析

北京石景山区2020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语文试卷一、本大题共6小题,共20分。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1—6题。

材料一1899年一片甲骨惊天下,甲骨文为我国汉字发展的研究提供了珍贵的直接史料,这是文化史上值得大书特书的事。

在新石器时代,中国不同地域文化中已萌生文字的雏形,其中既有与汉字有承续关系的,也有与汉字无关的。

这些文字雏形被称为“文字画”或“图画文字”,因为它们还不能逐词记录语言,不能视作严格意义上的文字。

成熟汉字约形成于夏商之际,尽管甲骨文中还残留一些早期文字不规范、不准确的地方,但已经可以记录语言,是迄今为止中国发现的年代最早的成熟文字。

甲骨文中有很多象形字和会意字,其中有不少还保留着早期形态,从中可以体会出古人造字时的立意和取象。

如“得”字像手持贝,表明古代的“贝”为宝物或用作货币;“监”字是人用器中之水照面的形象,表示的是古人以“水”为镜的习惯。

甲骨文虽是处于文字发展变化中,并未全部定型,但体现出汉字的主要造字方法,具备“六书”的结构规律。

甲骨文总字头数已经达到4000多,可以自由记录汉语。

甲骨文中常用字的结构已经基本定型,这些字经过几千年演变,虽然笔势笔意屡有变迁,但其基本结构没有变,脉络清晰,层次分明,如其所记载的中华文化一样,承传有序,源远流长。

甲骨文记载的汉语,已经有了比较丰富的词汇,记载的内容也包罗万象。

有些文字较多的记事刻辞更是具有一定的情节,甚至富有故事性,完全可以视为最早的文学作品。

甲骨文构字采用简单的线条,概括传神,具有一定装饰性和美化倾向。

不少甲骨文形体犹如美术作品中的速写,布局形象表现出古人朴素的美的感觉和观念。

这为艺术创造提供了广阔空间,推动形成了独特的中国书法艺术。

不同于湮没在历史长河中的其他世界古文字,甲骨文代表的中国古文字绵延发展,成为今天中国人仍在使用的文字,并对中国人的价值认同、思维方式、审美观念产生极其重要的影响。

甲骨文是汉字的源头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对破解其他世界古文字也具有重要借鉴意义,是世界文化库藏中的瑰宝。

2021高考语文复习限时精练:论述文本专题(中国文明专题)

2021高考语文复习限时精练:论述文本专题(中国文明专题)

2021高考语文复习限时精练:论述文本专题(中国文明专题)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9分)殷墟甲骨文是商代晚期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是商王室及其他贵族利用龟甲兽骨占卜吉凶时写刻的卜辞和与占卜有关的记事文字。

殷墟甲骨文的发现对中国学术界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甲骨文的发现证实了商王朝的存在。

历史上,系统讲述商史的是司马迁的《史记·殷本纪》,但此书撰写的时代距商代较远,即使公认保留了较多商人语言的《尚书·盘庚》篇,其中亦多杂有西周时的词语,显然是被改造过的文章。

因此,胡适曾主张古史作为研究对象,可“缩短二三千年,从诗三百篇做起”。

甲骨文的发现,将商人亲手书写、契刻的文字展现在学者面前,使商史与传说时代分离而进入历史时代。

特别是1917年王国维写了《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及《续考》,证明《史记·殷本纪》与《世本》所载殷王世系几乎皆可由卜辞资料印证,是基本可靠的。

论文无可辩驳地证明《殷本纪》所载的商王朝是确实存在的。

甲骨文的发现也使《史记》之类的历史文献中有关中国古史记载的可信性增强。

因为这一发现促使史学家们想到,既然《殷本纪》中的商王世系基本可信,司马迁的《史记》也确如刘向、扬雄所言是一部“实录”,那么司马迁在《史记·夏本纪》中所记录的夏王朝与夏王世系恐怕也不是向壁虚构,特别是在20世纪20年代疑古思潮流行时期,甲骨文资料证实了《殷本纪》与《世本》的可靠程度,也使历史学家开始摆脱困惑,对古典文献的可靠性恢复了信心。

甲骨文的发现同时引发了震撼中外学术界的殷墟发掘。

“五四运动”促使中国的历史学界发生了两大变化:一是提倡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古史辩派对一切经不住史证的旧史学的无情批判,使人痛感中国古史上科学的考古资料的极端贫乏;二是历史唯物主义在史学界产生了巨大影响,1925年王国维在清华国学研究院讲授《古史新证》,力倡“二重证据法”,亦使中国历史学研究者开始注重地下出土的新材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现代文阅读题(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3000多年前的甲骨文,时下流行的表情包。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中国古文字艺术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陈楠将古老与新潮融合一体,设计出系列甲骨文表情包,让传统文化焕发新的光彩。

从1999年起,陈楠开始对甲骨文艺术设计进行研究与创作。

“作为韩美林老师的设计助手,我参与了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运动造型设计,融进甲骨文元素的体育运动项目造型,受到世界各国参加奥运会的运动员、教练员的好评,成为经典案例。

"陈楠说。

近20年间,他发表了大量关于甲骨文的设计作品,2017年首套甲骨文设计字库正式上线,同时他还把甲骨文设计成表情包、动画、贺卡、手机壳、丝巾等创意产品,带动了大量年轻人重新关注中国传统文化。

目前,陈楠采用当下流行的网络语言和热词,创作发布的甲骨文表情包已经有6套。

他关于汉字设计的专著在海外出版发行,甲骨文等汉字艺术设计作品也在法国、匈牙利、美国等地展出。

(摘编自《陈楠:把甲骨文“玩"出“表情”来》)材料二:
文字是文明诞生的标志,文化传播的先导是文字。

甲骨文传承数千年,是我们文化自信的源泉之一。

如何在纯粹的甲骨文研究、社会传播和文明交流中搭建桥梁,如何让深藏在博物馆里的甲骨从清冷库房中走出来,体现其时代价值,更多的人在尝试,在努力。

’甲骨填色的拉曼光谱分析,计算机拼接甲骨图片技术报告,甲骨文大数据库平台的发布……科技手段在甲骨学研究中的运用是一个新的趋势。

识别与释读,一直是甲骨文研究的核心何题,在巳发现的甲骨文単字中,大部分未获识别。

人们对未来进一步利用科技手段来研究解决甲骨文何题充满期待。

“殷契文渊”平台的发布也让人欣喜。

它是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甲骨学殷商史研究中心主任宋镇豪指导下,建立的一个集甲骨文字库、著录库、文献库为一体的甲骨文知识享平台,包括“三库一平台”——甲骨字形库、甲骨著录库、甲骨文献库、甲骨文知识服务平台。

对甲骨文感兴趣的人可以借助这一平台认识、学习、研究甲骨文。

(摘编自新晓燕、王胜昔《甲骨文:我们这样.走近你》)
材料三:
“今山川效灵,三千年而一泄其密,且适我之生,所以谋流传而悠远之,我之责也。

”一个多世纪前,学者罗振玉在朋友刘為家中初见甲骨,既惊又喜,大受震动后写下这段话。

历经120年,几代甲骨文研究工作者辛勤努力、接续奋斗,誓要从千年中华文明标志的甲骨文中解码出历史记忆的真相。

日前,纪念甲骨文发现120周年座谈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专家纷纷就如何做好甲骨文的传承工作建言献策。

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刘一曼看来,殷墟考古与甲骨学研究的关系非常密切,它们互相依存、互相促进、共同发展。

比如,殷墟文化分期的绝对年代确定、殷墟考古发现的许多重要遗迹遗物的年代和性质等考古学问题,都是依据甲骨文资料和甲骨学研究成果来探讨的。

因此,应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进行综合分析、比较,这样定会取得更大收获。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宋镇豪说,应保护载入《世界记忆名录》的甲骨文的尊严,杜绝伪造、乱用、乱通假甲骨文字的现象,注重多元化、多路径的甲骨文研究理论、方案、方法的探索,完善甲骨学学科体系,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营造良好的甲骨学发展氛围。

2018年,国家图书馆申报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国家图书馆藏甲骨整理与研究》正式立项,这意味着国家图书馆馆藏甲骨整理研究进入快车道。

据国家图书馆馆长饶权介绍,
目前已基本完成照片采集和释文,正加紧推进排序等整理研究,力争早日完成《国家图书馆甲骨全集》的整理出版。

(摘编自孙亚慧《纪念甲骨文发现120周年座谈会在京举行》)
材料四:
长期以来,西方流行的观点是“中国文字是埃及传入的"。

事实上,这种说法根本站不住脚。

我们通过对比,不难发现,甲骨文有其独特的异彩之处:
巴比伦的楔形文字产生于5500年前,埃及的象形文字产生于4100年前。

而随着中国考古新发现,汉字的起源时间一再被提前。

夏朝有没有文字,虽然还没有定论,但是许多夏王朝纪年范围内刻画符号的发现为我们提供了线索,如二里头文化刻画符号、陶寺文化朱书陶文、河南登封王城岗刻画符号等,有的已具有类似文字的性质。

因此,我们认为夏代至少出现了文字的萌芽。

巴比伦的楔形文字到公元前四世纪随着波斯王国一起消亡了。

埃及的象形文字到公元前五世纪也灭绝了,后来的埃及文字没有将其传承下去,以至于古埃及的象形文字长期得不到解读。

而甲骨文的境遇却大不相同。

古人总结的汉字造字的六种方法,即“六书”理——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和假借,在甲骨文中都可以找到例证。

甲骨文与后世的文字关系十分密切,实为后世方块汉字的鼻祖。

(摘编自李雪山《甲骨文与中华文明的传承》)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甲骨文表情包融合古老与新潮带动年轻人重新关注我国传统文化
B.甲骨文爱好者借助“殷契文渊”平台査找甲骨文字、文献、著作等
C.甲骨文研究者历经120年、几代奋斗破译隐藏在文字背后的所有历史记忆
D.国家图书馆相关人员研究国图馆藏甲骨预期整理出版《国家图书馆甲骨全集》
C、几代甲骨文研究工作者辛勤努力、接续奋斗,誓要从千年中华文明标志的甲骨文中解码出历史记忆的真相。

2.下列可以作为论据,有力反驳材料四中提到的西方观点的一项是(3分)A
A.在河南省舞阳县贾湖遗址发现了 17个距今约8000年的具有文字性质的刻画符号。

B.巴比伦的楔形文字和埃及的象形文字在公元前四世纪和五世纪就绝迹了。

C.甲骨文、金文、大小篆、隶书、行书、楷书的壇变轨迹清晰可见。

D.晋朝初年汉字传到日本,至今在日本语中常用的汉字仍有1945个。

3.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时值甲骨文发现120周年,四则材料介绍甲骨文的传播、甲骨学的研究,让读者能够感受到寄寓在甲骨文上的传统文明和文化自信。

B.陈楠将甲骨文元素融入诸多设计作品,出版关于汉字设计的专著,在多个国家展出汉字艺术设计作品,在国内外传播中国传统文化。

C.用拉曼光谱分析甲骨填色,用计算机辅助缀合甲骨图片,用大数据整理、汇总研究成果,当下甲骨学研究手段与时俱进,不断创新。

D.殷墟考古与甲骨学研究的关系非常密切,它们相互依存、促进,只要将二者有机结合,综合分析、比较,就一定会取得更大收获。

D、共同发展
4.在甲骨文(学)的传承、研究上怎样做到“流传而悠远之”?请结合上面前三则材料简要分析。

(6分)
4.①将古老与新潮融合,创新甲骨文传播方式。

②将甲骨文与科技聚合,搭建桥梁。

③专业研究者探索研究路径,加快研究进程。

④培养年轻人对甲骨文的喜爱,为甲骨学的发展储备后续人才。

(每条2分,四条中任答三条即可得满分6分。


5.根据材料四的相关内容,拟写分论点,证明甲骨文有“独特的异彩之处”。

以分)
5.①甲骨文起源时间早。

②甲骨文有传承和解读。

③甲骨文和后来的汉字一脉相承。

④肇源于甲骨文的中国汉字影响了周边国家的文字形成。

(每条1分,共4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