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战高考】实用类文本阅读——人物访谈试题(含答案)
高考语文专题(18)访谈阅读及答案

专题十八访谈阅读[学法——把握话题,关注问答] [视情选学,有备无患] [把握文体特征]明结构,快读文;知特点,准做题访谈虽说是新闻文体的一种,但又不同于新闻文体,所以需要熟悉访谈文本特点并掌握一定的阅读方法,才能既准确又迅速地掌握访谈内容,为解答题目奠定基础。
一、访谈的概念访谈是就某个人、某件事、某个特定问题去访问专家或知情者,请他们对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运用谈话纪实的方式进行报道的文章。
访谈可以是对新闻人物或时尚人物的报道,可以是对某一新闻事件或者历史事件的采访和记录,也可以是对正在发生的或人们所普遍关心的某种社会问题的访谈。
而在这几种类型中,最常见、报道得最多的是人物专访。
二、访谈的基本特征1.针对性。
由于访谈主要是通过对一定的对象、一定的事件或一定的问题,在现实的情景中提问的,因此它的针对性是十分明确的。
2.专题性。
对要访谈的问题需要经过高度的提炼,突出某一方面的问题,集中在某一个点上,不能求大求全,否则会影响问题的深入,体现不了新闻的价值。
专访的问题多半是带有现实意义的,突出了一定的主题思想内容。
3.典型性。
访问的对象、设定的问题、谈论的事件有一定的典型性,也就是说访谈的内容具有代表性。
它应该是在一定的起点或一定的高度上,对可以成为“话题”的、新鲜的事实的报道,对大众普遍关心的、能引起共鸣的问题进行的专访。
三、访谈的要求1.主题:深刻,有针对性、时效性、典型性。
2.结构:开头、主体、结尾。
(1)开头:吸引对方,引起对方兴趣,积极进入主题。
(2)主体:要有敏锐的眼光,善于发现新问题、新材料、新亮点,准确判断它们所蕴含的价值。
(3)结尾:适当总结,表示对访谈对象的感谢。
3.语言:平实,口语化,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
4.态度:抱着尊重、理解、学习的态度与访谈对象交谈。
5.再现访谈对象的话语特点,体现现场感。
如《焦点访谈》《艺术人生》《鲁豫有约》等。
6.提问者善于引导,随机应变;访谈对象要积极回应,言之有物。
高考语文选考访谈类题及答案(20200426091942)

实用类文本阅读·访谈一、陈以胜:培养创新型人才重在“长板效应”陈以胜,1972年出生于重庆,1993年大学毕业后到广州创业。
历任广州新太信息产业公司运营总监、滚石移动中国区助理总经理、亿友网副总裁。
现任北京上有阳光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总裁。
前一段时间,所有高校、职校的毕业生都忙于应聘,有些人参加了很多面试,但至今没有找到理想的工作。
近日,就企业对人才的要求、学生应聘时的注意事项等问题,记者走访了北京上有阳光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总裁陈以胜。
“有些毕业生连父母的工作、生日都说得含含糊糊,这样的孩子有可能不太注重感恩。
”记者:作为企业负责人,您在招聘时最注重的是什么?陈以胜:以我个人而言,招聘时一看品德,二看悟性,三看经验,四看学历。
记者:为什么把学历放在最后一位呢?陈以胜:从多年的用人经历来看,正规高校特别是名校对口专业的毕业生聘来就能用,但并不好用。
他们在工作中不会出现大的失误,但思考问题往往局限于书本上学的内容,创造性不突出。
所以有时候我们宁肯招聘中专生和职高生,只要觉得这个学生有潜力、有悟性,就会培养他。
这样由企业自己培养出来的人才一是实用,二是忠诚度高。
记者:品德是比较抽象的概念,在短短的面试中能考查出来吗?陈以胜:这个确实有一定难度。
不过,一些不起眼的小事从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出一个人的品质。
比如面试的时候我喜欢和应聘者拉拉家常,问问他父母的情况。
有些毕业生连父母的工作、生日都说得含含糊糊,这样的孩子有可能不太注重感恩。
“我提倡的是‘长板效应’,就是说,一定要找到一个人最突出的优势,然后把他安排到最能发挥优势的岗位上去。
”记者:那些应聘失败的毕业生最大的问题在什么地方?陈以胜:在面试中被我们淘汰的毕业生,最主要的问题是缺乏个性和特长。
我经常问应聘者一个问题:“在你成长的过程中,你身边的人表扬你最多的是哪个方面?”这么一个简单的问题,至少有三分之一的应聘者答不出。
这就说明他在个性上没有突出的特点,我们就很难判断应该安排他到哪个部门工作。
高考 实用类文本阅读访谈专题训练 试题

实用类文本阅读——访谈专题训练本卷贰O贰贰年贰月捌日编写;出题人:令狐学复;欧阳化语;令狐理总。
(一)、阅读下面的访谈,完成19~22题。
〔2021·卷〕①杨澜〔以下简称“杨〞〕:您看您去过这么多地方,、、HY、,哪能一块地方是您最心爱的?余光中〔以下简称“余〞〕:这很难说。
有人说我是乡愁诗人。
我写过好多乡愁诗,可是我觉得我的乡愁呢,不是同乡会式的,不是关乎某、某县、某村的,因为乡愁可以升华或者者普遍化为整个民族的感情寄托。
这样说来呢,乡愁就不完全寄托在地理上的某一点,它不仅仅是地理的,也可能是历史的,可以说是历史的乡愁,文化的乡愁,而且在中文里面也可以有所寄托。
那一年到东北访问,我在短短的致辞里就讲到,小时候在HY时就会唱“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还有“万里长城万里长〞。
那时,我没有去过长城,更没去过松花江,可是整个民族的一个大感情就可以交融在一起。
我是说着说着眼泪就掉下来了。
我有一篇散文,结尾两句我是这样写的:“你以中国的名字为荣,有一天,中国亦将以你的名字……〞杨:为荣?余:没有。
杨:没有这两个字,所以我不是诗人,就要差这两个字才好。
②杨:我们看您的人生经历,觉得您其实并没有遇到过特别大的困难,家庭很美满,生活呢,教书、写诗、写散文、写评论,也是人们想像的比拟安定的生活。
但您为什么却说“我写作是因为我失去平衡,心理失去保障,而心安理得的人是幸福的,缪斯不会去照顾他们〞?余:一个人不能光看他外表的职业和家庭。
他内心有很多心魔,内心世界可能很复杂,比方他的愿望并没有完全到达,那就不是外表上看得出来的。
我在21岁时就分开大陆,那对我是一个很大的打击,因为我的好朋友都突然不见了。
我投入到一个生疏的地方,要重新来过;而且一个人到了21岁,记忆已经很多了,所以这件事情让我念念不忘,也成为我的一个……心结,一个中国结。
③杨:今天仍然有很多人喜欢您的诗,但人们的欣赏对象好似发生了一些变化。
年轻人喜欢卡通、流行歌曲等那种节奏更快、更有形象感的东西。
考点06 实用类文本阅读—访谈类(限时检测)(解析版)

考点06 实用类文本阅读—访谈类(测)【限时检测1】时间:15分钟实际答题时间:分数:10分实际得分:一、【2019年河北省衡水实验中学高三三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10分)对话:开放的时代,予人机会和平台《中国青年》:以自己的经验为例,你觉得能够取得今天的成就,最重要的内部和外部因素分别是什么?施鹏:每个科研人员,每个从事科研这条路的青年,从内心来讲,其实都有一颗追求卓越的心,而且他们也都会非常努力地去奋斗。
但是最后可能大家走的路不一样,看到的结果也不一样,那么我觉得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有一个机会和平台,以及自己对于要做的事情的判断。
判断和选择其实是非常重要的,再加上合适的外部力量,我觉得这个可能就是真正影响成功的因素。
我读研究生的时候选择的是西部,从国外回来的时候,我又一次选择了西部。
当时从厦门来到昆明读研究生的时候,很多人都不能理解。
其实我觉得,从生物多样性的角度来说,云南省这个动植物王国给了我非常大的一个平台和资源。
从国外回来的时候,当时像复旦、中山大学等这些学校,都给了我offer,但是我都没有去。
我觉得,每个人都要去做自己,做一些有特色的东西,做自己喜欢的东西,这样才有利于年轻人的成长。
另外一点,就是现在西部的人才流失很多,成长非常困难。
但是从国家的角度来说,西部发展又需要有很多人才,所以,我想在这里呼吁,给西部青年更多的支持。
这种支持主要是政策上面的支持和倾斜,这样的话,年轻人可以有更多机会,去做出一些成绩。
《中国青年》:精神对于外物的影响也是很重要的因素之一,在你的成长过程中,精神的滋养起到了什么作用?你从哪里获得精神上的滋养和动力?施鹏:说句实在话,做科研主要有几个目的,第一个目的就是解决自己好奇心的过程,第二个就是显示你比別人更加聪明、你比别人更加能干的一个过程……其实做科研是很辛苦的,如果从性价比来说的话,它是非常非常低的一个事情。
那么在这个过程当中只有兴趣爱好和获得的这些一点一滴的小成绩才能帮助你,让你一步一步地走向成功。
高考语文访谈试题及答案

高考语文访谈试题及答案
一、访谈背景
本次访谈旨在了解学生对高考语文考试的准备情况以及对语文学习的态度和方法。
二、访谈对象
本次访谈的对象为高三学生,他们即将参加高考。
三、访谈问题
1. 你是如何准备高考语文的?
2. 你认为语文学习中最重要的部分是什么?
3. 你在学习语文时遇到了哪些困难?
4. 你有哪些提高语文成绩的方法?
5. 你认为高考语文考试中哪些题型最难?
四、访谈答案
1. 我通过阅读大量的文学作品和练习写作来准备高考语文。
同时,我也注重对古文的学习和理解。
2. 我认为语文学习中最重要的部分是阅读理解和写作。
这两个部分不仅能够提高我的语文素养,还能锻炼我的逻辑思维能力。
3. 在学习语文时,我遇到了一些古文的理解和记忆上的困难,但通过反复阅读和背诵,我逐渐克服了这些困难。
4. 我提高语文成绩的方法包括:多做阅读理解练习,积累词汇,以及多写作文。
此外,我还经常和同学讨论,互相学习。
5. 我认为高考语文考试中最难的题型是文言文阅读和作文。
文言文阅读需要对古文有深入的理解,而作文则需要有较强的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五、访谈总结
通过本次访谈,我们了解到学生们在准备高考语文时采取了多种方法,同时也面临着不同的挑战。
学生们普遍认为阅读理解和写作是语文学
习中最重要的部分,并且通过不断的练习和讨论来提高自己的语文成绩。
高考语文专题(18)访谈阅读及答案.docx

专题十八访谈阅读[学法——把握话题,关注问答 ][视情选学,有备无患 ] [把握文体特征 ]明结构,快读文;知特点,准做题访谈虽说是新闻文体的一种,但又不同于新闻文体,所以需要熟悉访谈文本特点并掌握一定的阅读方法,才能既准确又迅速地掌握访谈内容,为解答题目奠定基础。
一、访谈的概念访谈是就某个人、某件事、某个特定问题去访问专家或知情者,请他们对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运用谈话纪实的方式进行报道的文章。
访谈可以是对新闻人物或时尚人物的报道,可以是对某一新闻事件或者历史事件的采访和记录,也可以是对正在发生的或人们所普遍关心的某种社会问题的访谈。
而在这几种类型中,最常见、报道得最多的是人物专访。
二、访谈的基本特征1.针对性。
由于访谈主要是通过对一定的对象、一定的事件或一定的问题,在现实的情景中提问的,因此它的针对性是十分明确的。
2.专题性。
对要访谈的问题需要经过高度的提炼,突出某一方面的问题,集中在某一个点上,不能求大求全,否则会影响问题的深入,体现不了新闻的价值。
专访的问题多半是带有现实意义的,突出了一定的主题思想内容。
3.典型性。
访问的对象、设定的问题、谈论的事件有一定的典型性,也就是说访谈的内容具有代表性。
它应该是在一定的起点或一定的高度上,对可以成为“话题”的、新鲜的事实的报道,对大众普遍关心的、能引起共鸣的问题进行的专访。
三、访谈的要求1.主题:深刻,有针对性、时效性、典型性。
2.结构:开头、主体、结尾。
(1)开头:吸引对方,引起对方兴趣,积极进入主题。
(2)主体:要有敏锐的眼光,善于发现新问题、新材料、新亮点,准确判断它们所蕴含的价值。
(3)结尾:适当总结,表示对访谈对象的感谢。
3.语言:平实,口语化,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
4.态度:抱着尊重、理解、学习的态度与访谈对象交谈。
5.再现访谈对象的话语特点,体现现场感。
如《焦点访谈》《艺术人生》《鲁豫有约》等。
6.提问者善于引导,随机应变;访谈对象要积极回应,言之有物。
高考实用文本类阅读人物访谈

2021年高考语文复习:访谈类实用类文本阅读 专项练习题(含答案)

2021年高考语文复习:访谈类实用类文本阅读专项练习题【典例分析】【2019年山东滕州市第一中学高三二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9月19号,第八届茅盾文学奖颁奖典礼在国家大剧院举行。
茅盾文学奖是中国最高文学笑项之一,代表着中国当代长篇小说创作的最高荣誉。
2011年,共有五位作家获得了这一殊荣,他们分别是张炜、刘现龙、莫言、毕飞字和刘震云。
记者:在你最初得到这样一个消息,得到茅盾文学奖的时候,你当时的反应是什么?刘震云:当时我在菜市场买菜,然后出版人就给我打了一个电话,说评出来了,有你,然后我就买西红柿、鸡蛋,回家中午吃的是鸡蛋西红柿面,当时新浪的主持人还问我,是不是这面吃的跟别的不一样,我说挺一样的,鸡蛋就是鸡蛋,西红柿就是西红柿。
记者:但心情不一样。
刘震云:没有大喜。
如果是惊喜的话,那就证明《一句顶一万句》写得不够好。
记者:你很自信这个结果在意料之中吗?刘震云:那倒没有,那也很可能它评不上,我只是觉得它评不上的话,并不妨碍我对它的看法,我跟它相处那么长时间,我肯定知道它是好的。
你比如讲《一句顶一万句》,没评上茅盾文学奖,它会减色很多吗?《一句顶一万句》这部长篇小说分为上下两部,上部“出延津记”讲的是杨百顺从故乡“出走”的过程,下部“回延津记”讲的是牛爱国从异地“还乡”的过程。
通过“出走”与“还乡”,《一句顶一万句》展现了杨百顺和牛爱国的人生历程与命运逻辑,但这部作品的名字却引发了人们的好奇。
记者:为什么叫《一句顶一万句》呢?刘震云:一句有见识的话,胜过一万句废话。
“一句顶一万句”这个说法不是从我开始的,2000多年前有人说过,孔子说朝闻道夕死可矣,就是早晨我得到一句有见识的话,我晚上死都可以。
孔子这个话是很讲究的,他不说朝闻道朝死可矣。
朝闻道夕死可矣,就是明明白白活一天,这就是“一句顶一万句”,一天顶一万天。
其实《一句顶一万句》还可以起另外一个名字。
记者:会是什么?刘震云:《一天顶一万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实用类文本阅读——人物访谈试题(含答案)一、阅读下面的访谈,完成1~3题。
中国天然气之父——《温州都市报》记者采访戴金星院士戴金星,著名天然气地质与地球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被中国石油界誉为“中国天然气之父”。
记者您长期从事天然气地质和天然气地球化学的研究,您最大的成果是什么?戴金星以往认为石油和天然气只是由低等的但繁殖率很强的生物因腐泥型有机质生成的,一直没有认识到高等植物遗体煤层和煤系中腐殖型有机质也能生成工业性油和气,故不在煤系中去勘探油气。
我在研究中发现,腐泥型有机物既能生油,也能生气,然而腐殖型有机物在煤化过程中以生气为主,成油为辅,故煤矿的腐殖型有机质是生气层,生煤的地方是找气和发现气田的有利地区。
我们是1979年提出在我们煤系中寻找天然气的,现在回想起来,其实也是很简单的,但在此之前没有想到而已。
记者真理往往就是这样,看似简单,而寻找结果不知要付出多少代价心血。
同样您也是经过辛勤的劳动才获得的。
您当时是怎么会想到研究这个课题的?戴金星1961年我从南京大学地质系大地构造专业毕业后,来到江汉油田工作。
在那里我发现,无论在世界上,还是在中国,都几乎没有系统地全身心投入研究探索天然气的人。
于是我决定选择天然气地质和地球化学专业作为自己的专业目标和方向。
1978年,我提出了“煤成气理论”概念。
1981年,我主笔“煤成气概况”的报告,为1983年国家把“煤成气开发”列为“六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打下了基础,推动了中国天然气勘探开发走向黄金时期。
记者您真是中国名副其实的“天然气之父”。
根据您建立的“煤成气”理论,在实践中取得了什么效果?戴金星上世纪80年代初,我以“煤成气”理论为依据,先后预测了5个1000亿立方米以上的大气田,最终推动了“西气东输”工程的实施。
目前中国天然气70%的储量是根据“煤成气”理论探明和发现的。
为此,我感到很欣慰。
你说我是天然气之父,我是不赞同的,我只不过是把一生的痴情寄托在“气”上罢了,为神州争“气”,为“气”壮山河。
记者您对中国天然气勘探开发作出了重大贡献,这是您对“气”情有独钟。
您是否从小就喜欢呢?您的成长道路是如何走过来的?戴金星记得小学一次上地理课时,林景晖老师要求我们用石膏制作一个全国主要煤、铁、铜等矿产分布图。
我认真地做了一个,现在想想那时做的石膏模型是很粗糙的,但却得到林老师的表扬,从此我的心中就萌发了为祖国找矿藏的想法。
记者人的一生中遇到一位好老师是一生的荣幸。
您还时常怀念当年的学生生活吗?戴金星是啊。
我在中学时,杰出的地质学家李四光、伟大的文豪鲁迅、卓越的考古学家夏鼐和著名的化学家唐敖庆等都曾是我心中的偶像。
而李四光的《谈谈风水》《褶皱》等地质科普书,我在读初二时就特别感兴趣。
记者那是个激情燃烧的岁月,只有经历过那个时代的人才能真切体会到当时的激情和追求。
如今报考地质专业的学生不多了,原因就是读地质专业毕业后工作艰苦。
那么您是如何看待这个问题的?戴金星我还是不后悔当年的选择。
当年新中国第一代地质勘探科技人员和石油工人,白手起家,是最艰苦的。
如今我们的石油工业是盈利大户,今日大庆变成了现代化城市。
目前大学生毕业就业难,而读地质专业的就业就很容易,如西北地区还可以达到百分之百。
记者您与当年一样还在鼓动我们的高中毕业生积极报考地质专业,成为石油天然气勘探队伍中的一员?戴金星是啊,我多么希望年轻人前赴后继,继承我们的事业,为祖国打开地球奥秘,为人类寻找足够的能源。
1、本次访谈主要探讨了三个方面的问题。
请写出这三个方面的问题以及其中的一个结论。
2、访谈能否收到预期的效果,通常取决于提问的质量。
你认为本访谈提问的质量如何?请就其中一点谈谈你的看法。
3、戴金星说“我还是不后悔当年的选择”,并且希望年轻人也能像他当年那样作出“选择”。
你对戴金星的“不后悔”是怎样看的?对戴金星的“希望”又是怎样看的?请作简要阐述。
二、阅读下面的访谈,完成4~7题。
《莫言访谈录》2012年10月13日上午8点,记者在莫言的书房见到了他,黄白细格衬衫,咖啡色运动服,神色平静却难掩倦怠。
当时,一群外媒记者已挤在客厅中等候采访。
莫言要求穿着一双拖鞋接受采访,但面对记者的镜头,他还是很配合地脱掉了运动外套。
南方周末:对于你获奖后的第一反应,媒体报道有不同版本,准确的表述应该是什么?莫言:10月11日18点40分前后,评奖委员会通知我获奖并询问当时的心情,我说的是“惊喜和惶恐”。
因为全世界那么多的优秀作家都没有获奖,他们有的八十多岁才获奖,在漫长的队伍中,相对而言我还是比较年轻的;我想,这么巨大的荣誉降落在我身上,面对世界上那么多有充足的获奖理由却没有获奖的优秀作家,我压力倍增。
南方周末:你说过你深受中国古典文学的影响,尤其推崇《聊斋志异》,却不提《红楼梦》,为什么?莫言:因为蒲松龄和我同乡,“聊斋”里的很多故事,小时候都听村里老人讲过;《聊斋志异》那精美典雅的文言文,让我读得很入迷。
《红楼梦》是我早在18岁时读的,它在文学价值上当然超过《三国演义》和《水浒》,对我的影响也很大,但需要经过历练之后再去读,才能读得出它的味道。
南方周末:美国汉学家认为,你创作的《生死疲劳》“几乎涵盖了中国在‘文化大革命’期间的所有经历,算是那个时代的纪实小说”,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莫言:这部作品是虚幻跟民间艺术的结合、社会现实和历史的结合。
虚幻的部分,如生死轮回变成各种动物,但动物眼中的人间生活是现实的。
虽然小说描写的历史跨度有50年,但对历史的延伸,可能是50或100年之前的。
如果没有虚幻,仅仅写实,这部小说就没有生命。
反之,全是虚幻的,和中国现实没有联系,也没有意义。
作家的责任、本事就是写立足现实又超越现实的东西,有变形有夸张有想象有虚构。
南方周末:法新社认为,你的长篇小说《蛙》是最勇敢的作品。
写作的时候,你付出了比其他作品更大的勇气吗?莫言:没有,“最勇敢”这个评价是不准确的。
我1980年的中短篇,在当时都是艺术上标新立异、思想上离经叛道的。
当然他们指的很可能是《蛙》涉及了计划生育。
作家不能脱离现实生活,当然要直面现实,关心社会上的热点问题,但进行文学创作时可以有一定的处理方式。
《蛙》是以我姑为原型,她从建国初开始做妇科医生,一直到退休。
写这样一个人,自然要涉及从1980年延续至今的计划生育政策。
写这个问题是文学创作的需要,塑造人物的需要。
这个小说是文学作品,问题没有压倒文学,事件没有破坏人物,挑战性也不仅在于题材本身,还在于小说的形式和塑造人物的难度。
南方周末:日本爱知县一个寺庙里,有以“莫言”命名的点心,据说厨师是《红高粱家族》的读者,你怎么看待?还有,你怎么评价村上春树的作品?莫言:我去看过爱知县的莫言馒头,和点心铺老板吃过饭。
爱知县称念寺的住持是个文学爱好者,对我的小说很有研究,而且是个很好的文学活动组织者,他把我的书发给周围的信徒看;因点心铺老板夫妻是他的信众,是他建议点心铺老板做一种莫言馒头,高粱米的颜色,里面是糖和奶油,馒头还不错。
村上春树是个非常有影响力的作家,被翻译作品的数量非常大,而且赢得很多读者的喜爱,我非常尊重他。
他比我大,但心态比我年轻,与西方交流比较广泛。
他关注现代生活、年轻人的生活,这一点是我无法相比的,这样的作品我写不出来。
南方周末:你曾讲过这样一个故事:歌德和贝多芬在路上并肩行走。
突然,对面来了国王和大批贵族。
贝多芬从贵族中昂首挺胸而过;歌德退到路边,毕恭毕敬地脱帽行礼。
你说年轻的时候认为贝多芬了不起,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就意识到,像歌德那样反而需要巨大的勇气。
莫言:这个故事流传甚广。
当年的音乐家要依附有权势的人,他们需要被供养。
贝多芬见到国王扬长而去是了不起的,而歌德留在原地,脱帽致敬,被认为没有骨气。
当年我也觉得歌德软弱可鄙,而贝多芬可钦可敬。
就像贝多芬说的“贝多芬只有一个,而国王有许多个”。
年轻的时候,读到这句话觉得扬眉吐气。
但随着年龄增长,对这个问题就有新的理解:当面对国王的仪仗扬长而去且会赢得公众鼓掌时,这样做其实并不需要多少勇气;而鞠躬致敬,会被万人诟病,而且被拿来和贝多芬比较,这倒需要点勇气。
但歌德的教养让他跟大多数百姓一样,尊重世俗礼仪,站在路边脱帽致敬。
因为国王的仪仗队不仅代表权势,也代表很多复杂的东西,比如国家尊严等。
我一直反感那些不把自己当作普通百姓的人。
(摘编自2012年10月《南方周末》)4、下列对访谈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A.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面对蜂拥而至的媒体采访,莫言毫无大师架子,依然保持平民姿态:黄白细格衬衫、咖啡色运动服,甚至穿着一双拖鞋。
B.莫言曾说过,自己深受中国古典文学的影响,他认为《红楼梦》超过了《三国演义》和《水浒》,从18岁开始阅读,经过历练后才能读出《红楼梦》的味道。
C.作品《生死疲劳》描写的历史跨度有50年,但延伸的不止50年,其中生死轮回变牛变马是虚幻部分,动物眼中看到的人间生活是现实部分。
D.日本爱知县的莫言馒头是高粱米的颜色、糖和奶油夹心;据说点心铺老板既是《红高粱家族》的读者、莫言的信众,又是很好的文学活动组织者。
E.莫言认为村上春树是个非常有影响力的作家,心态年轻,与西方交流广泛,具有更多现代生活气质,并坦承自己写不出村上春树的这类作品。
5、简要概括莫言获奖后惊喜和惶恐的原因。
(6分)6、在莫言看来,作家应该怎样处理文学创作和现实的关系?请结合其作品简要概述。
(6分)7、面对国王和贵族,做歌德还是做贝多芬?结合莫言的认识,谈谈你的观点三、阅读下面的访谈,完成8~11题。
①杨澜(以下简称“杨”):您看您去过这么多地方,台北、高雄、美国、香港,哪能一块地方是您最心爱的?余光中(以下简称“余”):这很难说。
有人说我是乡愁诗人。
我写过好多乡愁诗,可是我觉得我的乡愁呢,不是同乡会式的,不是关乎某省、某县、某村的,因为乡愁可以升华或者普遍化为整个民族的感情寄托。
这样说来呢,乡愁就不完全寄托在地理上的某一点,它不仅仅是地理的,也可能是历史的,可以说是历史的乡愁,文化的乡愁,而且在中文里面也可以有所寄托。
那一年到东北访问,我在短短的致辞里就讲到,小时候在抗战时就会唱“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还有“万里长征万里长”。
那时,我没有去过长城,更没去过松花江,可是整个民族的一个大感情就可以融合在一起。
我是说着说着眼泪就掉下来了。
我有一篇散文,结尾两句我是这样写的:“你以中国的名字为荣,有一天,中国亦将以你的名字……”杨:为荣?余:没有。
杨:没有这两个字,所以我不是诗人,就要差这两个字才好。
②杨:我们看您的人生经历,觉得您其实并没有遇到过特别大的困难,家庭很美满,生活呢,教书、写诗、写散文、写评论,也是人们想像的比较安定的生活。
但您为什么却说“我写作是因为我失去平衡,心理失去保障,而心安理得的人是幸福的,缪斯不会去照顾他们“?余:一个人不能光看他表面的职业和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