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社会学 第二章 发展社会学的发展理论PPT课件

合集下载

第二章 社会学的由来和发展

第二章  社会学的由来和发展
1
14
社会学概论
三、社会学的学科化
• 迪尔凯姆
• 马克斯•韦伯
1
15
社会学概论
埃米尔•迪尔凯姆(1858-1917)
• 又名涂尔干。被誉为现代社会学的真正 创始人,使社会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是第一个社会学专职教授。 • 代表作:《社会分工论》《社会学方法 的规则》、《自杀论》。 • 主要理论:社会事实论、社会团结论
1
21
社会学概论
• 政治社会学:政治社会学主要研究的是合法
统治的问题。 • 韦伯提出的三种合法统治的理想类型: • 传统型统治:‚如果一种统治的合法性是建立 在遗传下来的(‘历来就存在的’)制度和统 治权力的神圣的基础之上,并且也被相信是这 样的,那么这种统治就是传统型的。统治者 (或者若干统治者)是依照传统遗传下来的规 则确定的,对他们的服从是由于传统赋予他们 的固有尊严。‛
1
社会学概论
奥古斯特•孔德(1798-1857)
• 法国实证主义社会学的创始人。最先提出和使用 了‚社会学‛的名称,并力图把它建设成为一门 研究社会的实证科学,因而被认为是西方社会学 的创始人。 • 代表著作:《实证哲学教程》、《论实证哲学的 精神》、《实证政治体系》。 • 进一步明确了社会发展的三阶段论和实证观 • 以维护社会的‚秩序和进步‛为其社会学研究的 两大根本原则,将社会学的研究领域分成两类, 即社会静力学和社会动力学。
1
8
社会学概论
• 神学阶段:人们以虚幻表象解释世界的本原
或终极本质,把人们周围经验事实的变化归结 为外在于人世并主宰人世的神灵的意志。
• 形而上学阶段:人们从思想上假设不是超自
然的存在或想象力,而是所有的存在产生真正 的实体(也就是人格化的抽象)。

发展社会学

发展社会学

2024/3/24
23
二、发展社会学及其研究对象
发展社会学是一门从社会学的角度研究发展与现代化的 学科。
狭义上:以相对落后的发展中国家的社会、文化以及经济和 政治的发展问题为研究对象,主要探讨发展中国家现代化发 展的理论、模式、方针、过程和途径等。 从时间上看, 它主要研究18世纪中期以后的社会发展历程,也就是从传统 的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的特定历史阶段,亦即现代化过 程。从空间上看,“第三世界”、“发展中国家”、“欠发 达国家”、“新兴的民族国家”都是发展社会学研究的具体 对象。
2024/3/24

8
[港]金耀基著:《中国现代化与知识分子》,台北时报文化出版事业 有限公司1977年
[港]金耀基等著:《中国现代化的历程》,台北时报文化出版事业有 限公司
[台]胡光镳著:《中国现代化的历程》,台北传记文学出版社1981年
[台]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国现代化论文集》,中央研究院 近代史研究所1991年
[台]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国现代化的区域研究——山东省、 湖南省、湖北省、江苏省、闽浙台地区》(已出5部),中央研究院 近代史研究所专刊
2024/3/24
9
章开沅、罗福惠主编:《比较中的审视——中国早期现代 化研究》,浙江人民出版社1993年
章开沅著:《离异与回归——传统文化与近代化关系试 析》,湖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
章开沅、朱英主编:《对外经济关系与中国近代化》,华 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0年
罗荣渠主编:《从西化到现代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
罗荣渠著:《现代化新论——世界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3年
罗荣渠著:《现代化新论续篇——东亚与中国的现代化 进程》,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

《社会学发展史》课件

《社会学发展史》课件

社会学的研究方法
定性研究
通过深入访谈和观察来理解和解释社会现象,如个案研究和民族志研究。
定量研究
通过收集和分析大量数据来检验和验证社会假设,如问卷调查和实验研究。
混合方法
结合定性和定量研究方法,以更全面地理解社会现象,如多方法研究。
社会学在不同领域的应用
教育社会学
研究教育制度和教育过程对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体和社会的影响。
质疑现代社会的普适性和合理性,如霍克海默 的后现代社会学。
社会学的发展史
1
古代社会学思想
古代哲学家如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对社会进行了深入思考与探讨。
2
近代社会学的奠基
康德、孟德斯鸠等启蒙思想家为现代社会学的奠基打下了理论基础。
3
现代社会学的兴起
恩格斯、马克思、狄骥等社会学家对社会进行了深入研究与探索。
《社会学发展史》PPT课 件
社会学的定义与起源
重要的社会学理论和学派
功能主义
强调社会结构与功能的关系,如杜尔基姆的社 会结构与功能理论。
结构主义
将社会看作由结构和规范构成的整体,如勒维 斯特劳斯的结构主义理论。
符号互动主义
关注个体如何通过符号互动创造意义,如格哈 德的符号互动主义。
社会学的后现代转向
组织行为学
研究组织内部的结构和动态,以优化组织绩效。
社会心理学
研究个体与群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心理过程。
社会政策
运用社会学理论和研究方法来制定和评估社会 政策。
社会学的未来发展
社会
社会学将继续关注社会变迁、社会问题和社会不平等。

发展社会学

发展社会学

发展社会学发展社会学第一章导论一,相关概念二,发展社会学的理论演化三,以转型为主题,以经验研究为重点复习思考题第二章第一次大转型(1840-1949)第一节中国传统社会的历史遗产一,传统二,大国三,帝国第二节二元经济与过密化一,考察发展的背景:资本主义商业化之前的中国经济二,商业化进程三,商业化进程对农村经济增长,收入分配和社会结构的影响第三节乡村权力结构的变化一,晚清的地方社会权力结构二,清末民初时期的变化第三章第二次大转型(1949—1978)第一节土地改革的政治经济学一,土地改革的理论基础:为何要土地改革二,土地改革的现实基础:地权分配.三,民国时期的土地分配四,土地改革史第二节统购统销和农村合作化运动一,工业化,统购统销和合作化运动二,土改后的全国发展形势三,互助合作四,发展迅速的合作化运动第三节集体农业一,农业合作的问题二,人民公社的制度安排复习思考题.第四章第三次大转型(1978—)第一节市场转型理论一,发展理论与转型理论二,中国再分配体制的基本特点与问题三,中国市场转型的基本特点第二节市场转型的例证:社会分层一,市场转型理论:理论观点及其内在逻辑二,权力维续论:对市场转型理论的质疑三,新的综合与尝试第三节中国市场转型的逻辑一,新德治治理模式的危机二,中国市场转型的基本逻辑第一章导论学习目的和要求:介绍与发展相关的概念,掌握发展理论的发展脉络,理解中国的社会转型为发展理论注入了新的活力,了解为什么把机制研究作为讲述的重点.一,相关概念1.增长:经济意涵——可量化的物质文明在数量上的增长.在大部分情况下指的是经济增值,尤其是GDP的增长.1)增长是否意味着真正的增长破解GDP神话.2)经济增长可能带来和社会发展的断裂,尤其是社会分配不公.其实,中国近代经济就存在这种现象.没有发展的商品化.没有乡村发展的城市工业化.商品化蓬勃发展,小农生产停滞在糊口水平.过密化,内卷化.2.发展:"发展"似乎弥补了"增长"概念的缺陷.发展除了经济增长之外,还包括收入分配,社会制度,政治制度,社会文化的"理性化"进程.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是如何呢1)发展的自信.两者密切相关,社会学家.功能主义和现代化理论的密切关系.帕森斯的五个行为模式变量的理论.2)发展的幻象.A)人最根本的到底要追求什么发展导致了不幸福.B)发展导致了不发展.全球化的幻象.3.进步:进步拥有不可置疑的价值意涵,但与前两者不同,它更多地是指代一种观念,理念,而非经济和社会的现实状况.历史是进步的.人类社会是进步的.4.转型.不是接轨,而是转型.而且,也不是简单的市场转型.卡尔·博兰尼karl polanyi 大转型great transformation,1944.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经济的要求与民族国家内部社会福利的追求之间的冲突.二,发展社会学的理论演化发展社会学有两个主要的学术传统并由此形成两个主要的理论流派,一个是主要面对近代以来西方发达国家现代化过程的现代化理论,另一个则是主要面对1960年代以来发展中国家社会发展(特别是拉丁美洲和非洲以及后来的东亚部分国家和地区)的发展理论.1.现代化理论现代化理论基本的理论主张,可以概括为三点.第一,"传统—现代"两分法.即按照某种特定的标准将历史上曾经有过的社会或目前世界上的所有国家划分成"传统的"与"现代的"两种类型.因此,现代化的过程也就是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迈进的过程.第二,社会发展的内因论.现代化理论认为社会发展与现代化的主要动力是来自于内部,而发展中国家社会发展的不顺利,根本的原因也是来自内部的障碍.他们曾经一度将这种内部障碍主要归结为文化与价值观因素.韦伯.第三,现代化趋同的假设.现代化理论家认为,在发展中国家发展的过程中,将会不可避免地越来越多地具有当今现代社会的特征. 现代化理论最鼎盛的时期是在20世纪的50年代末与整个60年代.但从60年代末开始,现代化理论便开始不断地受到各种各样的批评.2.发展理论当传统的现代化理论遭受到学术界的尖锐批评从而陷入某种困境的时候,立足于研究发展中国家的发展理论获得了越来越大的影响力.在早期,发展理论所面对的主要是拉美和非洲的经济与社会发展过程,从1980年代开始,一些学者开始将关注的焦点转向东亚模式.发展理论主要由依附理论,世界体系理论和比较政治经济学理论所构成.依附理论是下面的两个基本假设.第一,不应当单独地分析一个社会的发展,而应当从世界系统考察问题;第二,在许多情况下,往往是外来因素对社会发展的影响更为重要.在这些假设的基础上,他们认为,发达国家并不像原来人们所认为的是处于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而是处于同一阶段,不过一方是处于中心的地位,另一方则处于边缘的地位. 替代依附理论而起的是美国的沃勒斯坦提出的世界体系理论.世界体系理论与依附理论有着密切的关系,两者的不同之处是在于,第一,依附论者所讲的依附或依赖是单向的,而世界体系理论所讲的依赖则是双向的.第二,世界体系理论避免了依附理论的简单的"两分法"的倾向.依附论者简单地将世界划分为大都市与卫星国,中心与边缘.世界体系论者则把世界体系划分成"中心","半边缘","边缘"三个等级.第三,世界体系理论指出,目前的这个世界体系是变动着的.世界体系的三级结构不是一成不变的,边缘国家可以通过结构位置的流动而上升到半边缘甚至中心的位置.3.转型理论发生在20世纪最后20年的中国,前苏联和东欧(转型国家)的社会转型,则为形成发展社会学第三个学术传统和新的发展社会学理论提供了可能. 到底如何从一种独特的文明形态来理解共产主义文明,这是值得我们认真思考的问题. 波拉尼将人类社会中的经济体制划分为三种类型,即馈赠经济,市场经济与再分配经济.如果说西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与发展都是从市场经济或市场经济与传统自然经济的基础上开始的话,社会主义国家则建立了一种独特的经济体制,即再分配体制.资源垄断.社会动员.发展社会学中三种理论模式的特征用下表来加以概括.主题现代化理论发展理论转型理论起点传统社会"落后"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变迁类型传统-现代传统-现代传统-社会主义-现代传统现代社会主义政体基础市民社会传统殖民社会或部族社会等总体性社会经济基础市场经济市场经济与传统经济再分配经济国际环境支配附属对立与融合不平等机制市场市场,传统经济,国际秩序市场与再分配变迁机制现代性因素的生长外部刺激与内部反应社会转型三,以转型为主题,以经验研究为重点关于发展的经验研究.大部分被发展经济学做了.这是因为经济学的范式比较明确和统一.而社会学停留在陈旧的理论争论上.所以,社会学的经验研究一般和发展社会学的关系反而比较弱.但是范式的发展往往不是理论研究的结果而是经验研究的结果.机制分析.复习思考题1.发展,进步,增长和转型这些概念的区别是什么2.发展理论经历了哪三个阶段第二章第一次大转型(1840-1949)学习目的和要求:了解中国传统的历史遗产,掌握内卷化的概念内涵,理解商业化对中国经济结构和政治结构所产生的深刻影响.第一节中国传统社会的历史遗产一,传统用"传统"不是简单与"现代"对比,也不对应于中国/西方.这是为了避免一种看法:现代似乎是以(西方)资本主义文明为动力的社会进程,是围绕西方19世纪的大转型而变化.相对于传统自然经济的市场经济,相对于传统政治结构尤其是帝国的民族国家,传统生产方式(游牧或农业)的城市和工业文明,传统社会结构尤其是贵族制度的市民社会,相对于传统文明尤其是神圣宗教生活形态的世俗社会,相对于传统艺术方式的现代艺术.这种时间概念背后的合法性和正当性的烙印. 关于中国传统的几种说法.《在中国发现历史》的轰动.但早在之前,日本京都学派,内藤湖南."概括的唐宋时代观".但这只是欧洲现代性叙事的亚洲版. 如果将清朝仅仅作为现代的对立面,如何解释现代中国在人口,领土,文化认同和政治结构与清的关系清代的重要性.清代的重要性在于历时地来看它正好在传统与现代之间.不论新的中国此后怎么转变,作为中国古代最后阶段的满清已经留下重要的历史遗产.满清对于我们更加充分地认识更早时期以及当代中国都至为重要.放弃历史界标1840年.冲击—反应.中国自身. 进一步,16世纪中到1930年代是连贯的整体.中华帝国晚期.跨越两代,内在的连贯性.长时段.塑造历史的力量,人口压力,疆域,农村经济的商业化,社会各阶层在政治上的挫折,文化上发展.不是踏步不前的"睡狮",而是充满问题和紧张的局面,中国在解决中.二,大国1.大一:幅员如果没有满族统治者在1600-1800年期间进行的艰苦而细致的帝国建设之努力,中国就不会拥有今日如此幅员辽阔的疆域.中国今天之所以能够对外部世界产生影响,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其巨大的规模及其疆界所处的位置;而满清最伟大的意义就在于其对现代中国——疆土与族群意义上的统一体——之形成的历史贡献. 托克维尔.开篇讲地理.大国共和之难.大二:人口14世纪,中国官方人口记录最高为六千万.第一个农业生产革命.但前工业时代的人口历来难以实现稳定地高比率增加,除非经济的,制度的诸因素相结合为之提供了异乎寻常的便利.16世纪美洲农产品花生,番薯,马铃薯与玉米的引进,向干旱高寒推进.第二个农业革命.轻徭薄赋.1700年1.5亿,1794年为3.1亿.越来越不利的人口/土地比率以及日益恶化的经济环境也未能止人口到1850年陡增到四亿三千万. 明清人口的剧增对中国社会具有重要的社会影响.一方面,在经济上使人口与土地的关系越来越紧张,生态的压力空前巨大,造成了中国近代经济发展的"过密化"问题.另一方面,在政治上使社会上升的渠道变得狭窄,加速了吏治的腐败和士绅的分裂.人员流动升迁落后于人口增长.冗员.再一方面,社会控制力的下降.3.大三:复杂的文化认同传统中国制度与文化的强大同化力和内在韧性.多民族混杂.满人的汉化程度如此之高,以至于我们所谓正统儒家国家与社会在许多方面实际上是由清代而非之前的历朝历代来具体彰显的.正是在清廷统治之下中国才成为一个严格意义上的循规蹈矩的"正统"儒教国家.那些被现代学者视为儒家理念的规范与价值在此前中国历史上的任何时期都不曾有比清代更为深入的渗透与更为广泛的接纳.4.大四:朝贡体制中心-边缘.而中国也有.但中心在中国.朝贡制度是中国从汉代以来就与蛮夷民族之间逐步建立起中心——外围型国际关系体系.唐代是其走向发展和成熟时期,而明清两代,特别是明代,该体系发展到了完全成熟时期.所谓朝贡体系,是古代中国与外国交流时形成的特殊的外交,贸易,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交流的制度和秩序.外国,外族向中国赠呈礼物称'朝贡';中国向外国,外族回赐礼物称'回赐' 中国.天下.文明共同体.是多民族的文化认同而非民族和政治认同,安德森的想象的共同文明.自我中心.而非形式平等的条约体制.费区分文化民族主义和政治民族主义.前者是在帝国框架,诉诸普遍主义的文化作为多元文化的认同基础,而后者是民族国家的产物,将政治性的民族认同作为国家合法性基础.三,帝国1.帝国:德治.帝国在中国的用法与西方不同:与封建,郡县并用的政治概念,政治共同体. 五帝时代,以德为特征区别于强国,霸国,王国.否定阴谋,武力的政治体制.道统与政统.四民社会,以德政为中心.而西方的帝国则是综合绝对皇权和统一国家的权力形式.今天熟悉的帝国是19世纪的产物.礼乐. 万历十五年1587年揭示政治和法律道德化.2.帝国:专制帝国官僚君主制.叫魂.盛世背后.认为传统国家是专制.魏特夫的东方专制主义.韦伯认为既强又弱.地方支配.人口巨大和官僚少.第二节二元经济与过密化一,考察发展的背景:资本主义商业化之前的中国经济1. 中国传统社会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变迁1)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土地兼并和集中激化了社会矛盾,导致了农民起义并引起朝代变迁,每个朝代之初又会均分土地.始终维持在"小农经济"和"自给自足"的经济状态.2)皇权和绅权为纲,官-绅-民三层的社会结构,双轨政治的动态运作模式和"差序格局"的社会关系.2.到了清代,有两个新的因素对小农经济乃至社会结构构成了严重的影响.(1) 人口的增长——这个因素和资本主义无关,是中国自身的变化:有两个比较重要的因素促进人口的增长:A 税负制度的改变.B 农业产量的增加.这个因素则是内生性的因素,是和人口的增加互相影响的.简单地说,税负制度的改变改变了对人口增长的态度,提供了一个刺激.而产量的增加则提供了可能性.这两个因素的作用可以进行综合分析,即按丁计征和按亩计征的差别.对后者而言,每投入一个多余劳力的人工所得的收益完全归自己所有,而前者则要减掉这个劳力所要承担的税负.这必然一方面促进人口的增加,另一方面更加促进土地的精耕细作.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农业开始表现出极高的土地生产率和极低的劳动生产率.这个现象其实在整个东亚和东南亚地区普遍存在."过密化"或"内卷化"的概念.Geertz,Alvin,Huang.【附带的问题1】:为什么人口的增长超过了产量的增长而形成过密化经济增长对人口的反作用:经济增长主要引起的是死亡率的下降(粮食和医疗,战乱和饥荒),而生育率在传统社会一直表现的比较稳定.也就是说,人口过多并非农民"有意"为之的结果.【附带的问题2】人口的增加和人地比例的提高一定会引起过密化吗工商业的发展,即非农就业机会的提高.(工业革命前期欧洲的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二,商业化进程.这完全是一个外来的因素.主要的外生性变化:城市工业和城市经济的发展;自鸦片战争以后,口岸通商带来了影响中国经济的重大变化. 对农村手工业的影响-双重的.对种植业的影响-经济作物的普遍种植Grain ——》Cash Crops.三,商业化进程对农村经济增长,收入分配和社会结构的影响1.两派看法1)大部分中国学者(马克思主义):传统经济是自给自足,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同时也是地主-农民的地主所有制经济.地主剥削掉了农民的大部分剩余,而农民只能维持最为基本的生活,靠农业和手工业的结合"男耕女织,自给自足".商业化一方面摧毁了农村手工业,另一方面使种植业商业化而依赖于帝国主义经济.黄宗智类似,但更强调小农的种植模式.2)以马若孟和Brandt为代表的经济史学家则持相反的观点.两人都不否认传统经济中过密化的压力,但是商业化和商品作物的种植恰恰开始缓解过密化的压力.这主要表现在棉花种植需要更多的劳力投放使得大农场需要更多的雇佣劳动.这使得农村劳动力市场渐趋发达.Brandt,棉花种植和劳动力市场的对应关系.2.分析关键的分歧在于小农行为的分析.(1)大农场和小农的种植行为有无稳定的差别(2)"劳动力市场"会不会随着棉花的种植而变得发达起来问题(2)可能是问题(1)的影响因素之一,当然也会反过来.这里的关键是棉花种植需要更多的劳动力投入. 双方有三个讨论不足的地方(影响小农行为的因素): (1)对资本的讨论不足.棉花种植不仅需要大量的劳动投入,而且需要资金投入(棉种,肥料和用来买粮食的资金),资本市场的情况制约着小农对棉花种植的热情. (2)对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的讨论不足.雇佣关系的建立(劳动力市场),资本市场的发育和风险的分担都与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有关.支配性的庇护关系类型一方面有利于上述三者的发育,却不利于这些雇佣和资本关系的扩展.(3)将农业经济封闭化了.设想如果经济中只有种植业一个生产部门,那么剩余的劳动力只有通过种植经济作物来消化. 小农对经济作物种植的考虑,除了受其劳动力影响之外,还受资本情况,庇护关系,手工业机会的影响.小农从来都不是一个整体,而是根据这些变量可以划分为不同类型的群体.第三节乡村权力结构的变化一,晚清的地方社会权力结构县——46保——甲(100户)——牌(10户)国家——乡保——甲长——牌头,首事乡保是半官职人员但并不受薪,由地方及村庄在内的领导人物提名.乡保负责征收税款和一些额外的跨村庄的公共服务(自卫防盗组织,防洪).但是地方真正的领导人物不愿担任.乡保也有可能滥用职权,例如可以贪污税款.或者帮助某些地主逃匿税款. 服务型和掠夺型——很少长期滥用职权的状况.村庄中的牌头和首事反而是真正的士绅(当然也是下层士绅).——因为乡保已经是一层保护层.只要这种社会结构不被破坏,村庄的士绅就愿意作为村庄的代理人而存在.二,清末民初时期的变化1 商业化的力量三种类型的村庄:1)后夏寨和冷水沟.这两村庄商业发达而没有明显的社会分化,村庄的社会结构没有遭到明显的破坏.2)沙井(因为气候不好)和寺北柴商业发达,但"半无产化"3)吴店和候家营社会分化或半无产化——》村庄的社会结构松散,无赖地痞登上领导位置. 那么小农分化又是由什么因素决定的呢是由商业化导致的.机制是什么商业化——商业性农业―△―小农分化——村庄的权力和社会结构发生了变化——阶级分化开始凸现,原来的宗族关系结构减弱在宗族关系减弱的时候,士绅退出.2 国家的角色国家现代化的努力:警察(28%),保卫团(21%),教育(24%),行政开支(17%)地方的这些开支由自己负担."公共品"由政府来提供服务,更加公平和有效率.国家税收随着工商业的发展增加了,中央政府将商业税作为自己的主要收入,到清末,田赋只占中央政府收入中的三分之一.在南京政府统治期间,田赋全部归入地方税收. 摊款对地方社会的影响:1)总量增加2)负担分布的变化:(国家的控制能力)国家政权的变化——财政改革——田赋成为地方收入(支出显示民族国家的努力,而收入则显示出政府对摊款的依赖)——控制村庄的努力——乡村恶霸登上舞台(国家——士绅) 在这种情况下,地方力量——士绅出现什么结果呢两种类型的村庄1)封闭型——传统的2)掠夺型——商业化了的国家在力图控制地方的过程中毁掉了自己的统治基础1)清代虽然人口和农业都出现了大幅度的增长,但是政府的财政能力并没有增长.行政能力也相应停滞.使得帝国浮了起来. 政府的统治依靠地方士绅,而士绅是没有报酬的.这就出现一个潜在的危险:如何能够保证这些人是保护型而非掠夺型2)商业化在改变这种情况,政府的工商税收大幅度增加.田赋收入在1753年占73%,到1908年占35%.在三十年代,田赋完全成为地方收入.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开始建立现代国家的努力,设立警察和学校.(将田赋划为地方收入的条件),但是这远远不够.出现各种各样的摊款.复习思考题1.你如何理解关于中国近代小农经济发展内卷化的争论2.商业化对中国农村经济结构和政治结构带来了什么样的影响第三章第二次大转型(1949—1978)学习目的和要求:理解土地改革的政治经济学机制,掌握合作社和人民公社运动的制度运转逻辑,理解第二次大转型的成就和困难.第一节土地改革的政治经济学一,土地改革的理论基础:为何要土地改革人多地少的情况下,由于大农场面对无限供给的劳力压力,雇工的工资就不可能提高.土地生产规模的扩大的边际收益大部分为地主所得. 如果其他条件不变,种植经济作为使农民可以得一杯羹,但是如果剩余劳动力过多,则雇农所得越来越少,收入差距则越来越大.(剥削的概念) 另外,由于地主可以凭借劳力剩余多得部分收益,这部分的收益不一定用于扩大再生产,因为买地难,所以可能用于其他消费,导致生产的停滞.这是从经济增长的角度上来讲. 再者,过多的雇佣劳动会降低生产率,因为雇工的劳动所得不会全归雇工自己.二,土地改革的现实基础:地权分配1.地权分配的长期趋势:在没有政府政策干预的情况下,土地长期趋势不是一个常数,更不是永恒兼并无限集中,而是在逐渐分散. 影响地权分配的变量:1)政府的土地税收政策;2)和平/战乱3)人口增长的速度:主要通过几个机制起作用:1)人均耕地面积越来越小,人民对土地越来越珍惜.2)分家机制.人口增长越快,土地分解越快.三,民国时期的土地分配地权分配的权威论点统治了学术界几十年,即在解放前的中国农村,由于激烈的地权集中的趋势,占农村人口10%的地主和富农占有农村耕地的70%至80%.章有义首先指出了统计数字上的错误.他在文章中得出的结论是,农村的地主和富农只占有耕地的50%至60%.(1)就全国总的情况来看,占总户数10%的地主富农占有的土地平均在50%到52%左右,即略超过半数;(2)从全国范围来看,从晚清到解放前,地权的分布不是趋于集中而是分散;(3)存在极大的地区差异.北方的地权分布远较南方分散(郭德宏,1993).四,土地改革史政治环境恶劣的情况下,土改政策就比较激进.土改的首要目的,在于获得大多数群众的支持,政治合法性.改变村庄中的权力结构.土地占有是村庄传统权力结构的基础,而平分土地是一项推倒重来的举措;而温和的政策则会延续村庄原有的权力结构.(1)将斗争不断进行,挖浮财不断土改,不断推翻村庄的权力结构.(2)诉苦.(3)诉苦和暴力斗争相结合,赋予新的领导阶级(替代士绅)以合法性和权威性.第二节统购统销和农村合作化运动一,工业化,统购统销和合作化运动1 中国面临迅速工业化的任务.2 工业化的积累问题。

《发展社会学》课件

《发展社会学》课件
社会发展
关注教育、卫生、文化、科技等领域 的进步,以及社会福利和保障体系的 建立和完善。
社会不平等的根源和影响
根源
研究社会不平等的阶级、种族、性别、地域等方面的根源,以及社会制度和政策对资源分配和社会机会的影响。
影响
分析社会不平等对个体和群体的影响,包括心理健康、教育、健康、政治参与等方面的负面影响。
文化传承与创新
发展社会学强调文化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研究如 何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同时推动文化创新和发展。
性别与发展
性别平等
发展社会学关注性别问题,研究如何促进性别平等和 女性赋权,打破性别歧视和性别暴力的束缚,让女性 在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性别与发展策略
发展社会学研究如何制定和实施有效的性别与发展策略 ,将性别视角纳入国家发展规划和项目实施中,实现可 持续发展的目标。
新自由主义
新自由主义是一种以市场为导 向的经济思想,强调自由放任
、私有化和全球化。
该理论认为市场是资源配置 的最佳方式,政府应该尽可
能少地干预经济运行。
新自由主义认为国际贸易和投 资应该自由化,国家应该放松 对资本流动的限制,以促进全
球经济发展。
全球南方理论
全球南方理论是一种关注南方国家发展的理论,强调南方国家之间的合作与团结。
旨在为发展中国家的社会转型和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发研究对象是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和具体 过程,其范围涵盖了从宏观的社会结构到微观的社会 行动。
详细描述
发展社会学的研究对象主要包括社会发展的规律、机 制和过程,以及社会变迁的原因、动力和结果。它不 仅关注宏观的社会结构、经济制度、政治体制等方面 的发展,也关注微观的社会行动、社会组织、人际关 系等方面的发展。发展社会学的研究范围广泛,涵盖 了从宏观的社会结构到微观的社会行动的各个层面, 旨在全面揭示社会发展的内在逻辑和外在条件。

社会学概论第二章 社会学发展简史

社会学概论第二章 社会学发展简史

贡献一
界定了社会学的研究对象——“社会事
实”。
贡献二 提出了社会学方法论的几条基本原则。 论述了社会团结。
贡献三 贡献四
关于社会反常现象和偏离行为的研究,特
别是深入研究了自杀问题。
4、韦伯的社会学观点
Max Weber (1864—1920)
代表作——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 精神》; 《经济与社会》。
(1)基础理论研究还相对薄弱,还处在引进和研究 国外理论的阶段; (2)由于缺少基础理论尤其是中层理论的支持,研 究还不够规范,低层次水平的社会学研究和社会调 查还比较多; (3)分支社会科学还相对薄弱。
[思考题]
1、论述社会学产生的根源; 2、西方社会学创立、形成、发展阶段总体上的特 点; 3、论述迪尔凯姆对社会学的贡献;
三、创立和形成时期的社会学观点:
1、孔德的社会学观点
Auguste Comte (1798--1857)
代表作——
《实证哲学教程》
贡献之一:最先提出并使用“社会学”概念。 贡献之二:对科学发展阶段的划分。 贡献之三:提出了社会学的定义及其构成部分。 社会学是研究社会进步和社会秩序的科学; 社会学分社ntroduction to Sociology
第二章
社会学发展简史
社会工作系
政治与法学学院
本章内容:
一、社会学产生的背景
二、社会学学科的发展阶段
三、创立和形成时期的社会学观点
四、当代西方社会学理论的重要流派
五、社会学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
一、社会学产生的背景
社会学创立的标志:
孔德在1838年发表《实证哲学教程》第四卷, 在这部著作中他第一次使用了“社会学”这个名 称,这标志着社会学的正式诞生。

第二三章社会学的历史发展和主要理论流派ppt课件

第二三章社会学的历史发展和主要理论流派ppt课件
本章内容完
一、传入时期(1891-1930)
1891年,康有为在广州“万木草堂”以“群学”之名开讲社会学; 1898年,严复翻译了斯宾塞的《社会学研究》。
二、建设时期(1931-1951)
也可以称为早期本土化时期,包括两种倾向:其一是社会学传播与 研究中国实际问题相结合。他们注重社会调查,写出了很多研究 中国社会的著作,如陈达的《人口问题》、许仕廉的《人口论纲 要》、柯象峰的《中国贫穷问题》、李景汉的《中国农村问题》、 孙本文的《现代中国社会问题》等,涉及了中国人口问题、劳工 问题、贫困问题、农村城市问题等诸多现实问题。其二是西方社 会学理论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形成了马克思主义社会学传统。 在这方面,李大钊、陈独秀、毛泽东、李达、瞿秋白、陈翰笙等 一批共产党人和许德珩、李剑华、姜绍辰、李平心、冯和法等一 批革命知识分子都做了大量的工作。此外,还有梁漱溟等领导的 乡村建设运动。
斯宾塞的社会学理论主要有两个:
• 社会有机论 • 社会进化论
3.卡尔·马克思 (1818~1883年 )
马克思开创了批判社会学的传统 主要的社会学理论观点是:
• 揭示了社会发展的规律与动力; • 提出了社会冲突和社会革命不可避免论; • 论述了“经济基础决定论”。
4.迪尔凯姆(1858—1917年)
韦伯的主要理论观点
理解社会学,把社会学研究对象确定为“社会 行动” ,提出了社会行动的四种“理想类型”, 即目标合理的行动,价值合理的行动,情感行 动,传统的行动。
政治社会学,划分了三种统治权威类型,即个 人魅力型权威(克里斯马型权威Charisma)、 传统型权威、法理型权威 。
提出科层制组织形式。
论流派),各种社会学理论流派之间既相互对立、 批评,又相互补充。

第二讲帕森斯社会学社会发展理论

第二讲帕森斯社会学社会发展理论
是一种结构 分化, 分化,即原来承担着多种功能 的单一结构转化为承担着单一 功能的多种结构。 功能的多种结构。
在人际互动层次上,结构分化 在人际互动层次上, 意味着角色的分化; 意味着角色的分化; 在社会层次上, 在社会层次上,结构分化体现 为制度化结构类型的分化; 为制度化结构类型的分化; 结构分化导致系统内或系统间 的紧张和冲突。 的紧张和冲突。
帕森斯社会学社会发展理论
发展社会学
帕 森 斯 的 社 会 发 展 理 论
帕森斯强调社会的均衡与协调 社会行动理论 社会系统理论
帕森 斯的 社会 发展 理论
行动理论 AGIL分析框架 模式变量理论 社会变迁理论
社 会 变 迁
帕森斯的结构功能分析所 强调的是社会秩序和社会均衡, 在其体系中并没有注重社会冲 突和社会变迁,尽管如此,帕森斯 仍作出了试图解释社会变迁的 不懈努力. 帕森斯认为行动系统之间 存在着能量和信息的交换,在交 换过程,为了的达到平衡,必然引 起各个系统的适应性调整,从而 引起社会的变迁.
演化形态:
社 会 变 迁
适应性增长、分化、容纳、价值概化
A
G
I
L
社会变迁 原始阶段—中间阶段—现代阶段 亲族集团—僧侣集团—司法、科层制
简 要 评 价
强调社会均衡和协调有余 关注社会冲突与变革不足 社会进化思想 现代化等同于西方化、欧美化

发展社会学(课件整理版)

发展社会学(课件整理版)

发展社会学(课件整理版)发展社会学第⼀章社会发展界说⼀、社会发展的含义1、社会发展的逻辑定义内涵定义法:通过其内在特征界定其概念从其内在特征看,社会发展是⼀种社会动态过程,既是⼀种从著落后⾛向先进的社会过程,⼜是⼀种从低⾛向⾼级的社会过程外延定义法:通过其外显范围界定其概念。

从其外显范围看,⼀是相对于⾃然环境的社会发展。

⼆是相对于经济发展的社会发展。

三是相对于经济发展、政治发展、⽂化发展和科技发展的社会发展。

2、社会发展的学术定义●“公有制社会——么有制社会——公有制社会”的学术观点●“前⼯业社会——⼯业社会——后⼯业社会”的学术观点●“传统社会——转型社会——现代社会”的学术观点⼆、社会发展的特征1、社会发展的渐进性表现形式之⼀:由外到内由外到内是迟发外⽣型国家社会发展过程中现代因素知成和发展的⼀个主要途径。

现代因素本⼟化和本⼟因素现代化的复杂过程。

⾮全盘西化,⾮与⼀国传统彻底决裂,⽽是通过现代因素的本⼟化来促进本⼟因素的现代化。

表现形式之⼆:由表及⾥中国社会转型经历了⼀个由表及⾥,即从器物层⾯、制度层⾯到思想⽂化层⾯的发展过程。

以中国社⽀转型的启动阶段(1840——1949),加速阶段(1978到今)为例。

两轮由表及⾥的阶段本质上差别。

表现形式之三:由名到实所谓由名到实,就是先有现代化之名,然后才具有现代化之实。

以当前我国科层化为例:严重失衡、名实不符。

社会发展⼀般要经历⽆名⽆实(传统社会)、有名不完全有其实(转型社会⽀)、有名有实(现代社会)三个阶段2、社会发展的整体性世界各国社会现代化实践过程所得出的结论:●社会发展=经济增长●社会发展=经济增长+社会变⾰●社会发展=经济增长+社会变⾰+环境堡护三、社会发展的类型1、早发内⽣型社会发展的特点发展条件的优越性。

殖民扩张给宗主国带来诸多利益发展动⼒的内源性。

以英国为例发展进程的渐进性。

国家社会机体内部产⽣适应现代化变化的某些新趋势、⽆外来压⼒的刺激和⼲扰。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课件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课件

文化发展的规律
分析文化发展的规律,包括 文化传承、文化认同、文化 创新等方面的相关规律。
政治发展的规律
政治制度的演变
探索政治制度的演变过程,包 括国家形式、政权更迭和政治 思想的发展。
权力分配与政府机构
解析权力在社会中的分配和行 使方式,研究政府机构的结构 和功能。
社会政策与公共管理
剖析社会政策的制定与实施, 探讨公共管理的原则和方法。
3 主要特征和转型过

概述人类社会发展过程 中的主要特征和重要转 型时期,深入研究社会 变迁的动力和原因。
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
社会发展的客观规 律
揭示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包括社会结构、社会变迁和 社会制度的演化规律。
经济发展的规律
详细讨论经济发展的规律, 探索经济增长、分配与再分 配、市场机制等方面的重要 规律。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课 件
本课件将深入探讨人类社会的起源和发展,探索其主要特征、转型过程以及 发展规律,以期使学习者从中获得全面的社会学知识。类社会的起源, 探究早期人类社会形态 的特点和发展路径。
2 人类社会的发展阶

介绍人类社会的发展阶 段,从原始社会到现代 社会的演进过程。
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意义
1
了解发展规律的重要性
深刻认识社会发展的规律对于指导个
实践中的应用价值
2
人和社会行动具有重要意义。
分析具体案例,探讨社会发展规律在
实践中的应用价值和指导作用。
3
引导和推动社会发展
通过深入研究社会发展规律,为社会 变革和改革提供思路和策略。
结论和总结
总结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的重要内容,强调培养学习者的社会发展意识与 思维能力。

第2章 组织社会学的理论发展

第2章 组织社会学的理论发展
• • • • • • •
2.组织社会学理论发展的四种形态 (1)理性系统组织理论 代表学者: 韦伯——科层组织理论; 泰罗——专业化分工、合理化的工艺流程和标准化的训练是组织效率的根本保障; 法约尔——正式组织结构与一般管理过程省的关系。 理论的共同点:把组织看成是一个理性工具,组织效率源于组织成员的理性。 (2)自然系统组织理论 代表学者:梅约、马斯洛、赫茨伯格、麦克格雷戈 理论共同点:组织是自然历史发展的过程,组织不是理性工具,而是为了完成组织任务建立起来的 的人际关系结构。 (3)开放系统组织理论 代表学者:洛尔施、劳伦斯 研究主题:组织与环境的关系; 基本观点:组织的最佳结构取决于它所处的环境条件、技术、目标和规模等因素,因此应根据具体 情况进行组织设计和管理。 (4)行动者系统的组织理论 重点探讨组织之间、个人与组织之间的互动关系及其结果。 学术流派:决策理论、组织经济理论、社会网络学派等。 代表性学者:西蒙、康芒斯、科斯、威廉姆森、格兰诺维特、博特等
第二章 组织社会学的理论发展
• • • •
问题思考: 1.组织社会学为什么会诞生在20世纪初期? 2.20世纪初期,还诞生了哪些学科? 3.社会学、经济学、政治学、心理学研究问 题的视角,有何不同?比如:幸福感、信 任、社会行为。 • 4.工业革命与社会分工
• • • • • • •
一、组织理论发展概述 1.组织研究的多学科性 (1)管理学研究的中心问题——组织如何提高工作效率,对组织现象解释的 基本逻辑是效率机制。 (2)经济学研究的中心问题——如何获得比个体生产组织形式更高的效率, 对组织现象解释的基本逻辑是效率机制。 (3)心理学研究的中心问题——人的因素对工作效率的影响,对组织现象解 释的基本逻辑是行动者行动背后的心理机制。 (4)政治学研究的中心问题——利益关系问题,对组织现象解释的基本逻辑 是竞争机制,考察的重点是组织间、组织内的权力关系。 (5)社会学研究的中心问题——组织内人际关系,考察的重点是组织的生成 机制与运作机制。

社会学概论PPT演示课件

社会学概论PPT演示课件
5
(二)社会与个人关系的社会学意义
1.定义社会学的视角:宏观角度VS微观角度
2.社会本质的理解:社会唯实论VS社会唯名论
3.社会研究方法论:整体主义方法论(方法论的整 体主义)VS个体主义方法论(方法论的个体主义) 实证主义(自然主义)VS非实证主义(人文主义)
4.社会学体系的建构:宏观社会学VS微观社会学
6
四、社会学的学科特点
(一)研究角度的综合性
经济条件(经济发展水平、经济收入、生活状况等)
婚姻制度(一夫一妻制、一夫多妻制、一妻多夫制)
人口状况(人口的数量、性别、年龄等结构)

医疗条件

风俗习惯

妇女地位
文化程度
生育观念(重男轻女、传宗接代)
生活方式(独身、丁克家庭)
7
(二)研究方法的实证性
实证性既是社会学的优良传统,也是社会学区 别于社会哲学的关键所在。 迪尔凯姆:
8
(三)研究范围的广泛性
社会学的研究范围十分广泛,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在 一切社会科学中,恐怕没有任何一门学科象社会学这样,不 仅广泛地与几乎每一门社会科学甚至自然科学相结合,形成 一系列的分支社会学,如城市社会学、农村社会学、发展社 会学、经济社会学、政治社会学、法律社会学、宗教社会学、 民族社会学、人口社会学、文化社会学、知识社会学、科学 社会学、教育社会学、文艺社会学、语言社会学、体育社会 学、军事社会学、医学社会学、化学社会学等;而且还能根 据社会科学研究中的一切薄弱环节和空白点,产生难以尽数 的分支社会学,如闲暇社会学、情境社会学、住宅社会学、 劳动社会学、旅游社会学、消费社会学、性社会学等。
“如果把社会现象只作为哲学问题的话,自然不必用什么 特别的具体的方法,只要用通常‘演绎的’和‘归纳的’ 推论,把一般的概括当作大致的观察就够了。事实上,社 会现象必须加以细致考察才能被真正了解。也就是说,研 究事物必须以事物为主,而不能以一般性原理为主;对一 些特别的问题,必须进行特别的实验才能弄清楚,考虑所 得的证据,还必须合乎规律。所有这些,说明如果忽视实 际的考察,只用一般的哲学推论,就无从进行社会学研究” (《社会学研究方法》,1988:1-2)。

第2讲社会学在中国的发展状况PPT教学课件

第2讲社会学在中国的发展状况PPT教学课件

2020/12/10
4
主要历史事件
1.社会学的成长时期: 1930年,全国 16所 大学建立社会学系 2.社会学的建设时期: 1947年,22所大学建 立社会学系。 3.社会学遭遇批判: 1950年代,康生极左言 论对社会学的批判
2020/12/10
5
建国初期社会学被取消的原因
在大学讲坛,孔德系社会学传统被视为正 统,新民主革命胜利后,社会学被取消成 为理所应当
社会学在中国的发展状况
2020/12/10
1
回顾
社会学传入中国的社会历史背景:历史条 件;康、梁、谭的维新思想及与社会学的 关联
严复与《群学肄言》:严复其人;《群学 肄言》的出版、内容、地位
社会学传入中国的特点:经世致用的实用 主义
2020/12/10
2
主要内容
借助主要的历史事件介绍了社会学在中国 发展的各个阶段及其特点。
2020/12/10
8
教会大学与传教士对社会学在中国传播的影响
1.圣约翰大学
(1)1897年上海成立圣约翰学院
(2)1905年 Arthur Monn孟阿瑟讲授社会学, 教材 Walter Bugehot白芝诺《物理与政治》
2.沪江大学
(1)1914年成立社会学系,D.H.Kulp葛学傅 讲授社会学,内容主要是布朗大学的 Dealey 和 Walder的社会学思想。
1915年,商务印书馆发行《社会进化论》
1917年,出版《家庭进化论》,论述了中国家庭的优点 和缺点
2020/12/10
14
早期高校马克思主义社会学教育开展的一般情况
被视为异端邪说,收到扼杀和排挤 上海大学 李大钊,邓中夏,瞿秋白 教学大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次现代化理论赋予“现代化”三种新的涵义:
❖ 其一,第一次现代化,指从农业时代向工业时代、农业 经济向工业经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农业文明向工 业文明的转变。
❖ 其二,第二次现代化,指从工业时代向知识时代、工业 经济向知识经济、工业社会向知识社会、工业文明向知 识文明的转变。
❖ 其三,未来的现代化,指完成第二次现代化后,人类 社会进行的新的现代化。
▪ On the [View] menu, point to [Master], and then click [Slide Master] or [Notes Master]. Change images to the one you like, then it will apply to all the other slides.
5.主要特点不同。两次现代化在政治、经济、社会、知 识和文化等领域的变化的特点不同。
不了解过去,就难以把握今天,还可能失去未来。 对于一个民族是这样,对于一个人也是这样。
世界上最可悲的事情,没过于方向不明决心大,自己 都不知道要做什么、能做什么、在做什么,就盲目大干快 上,结局可想而知,除非上帝永远与你同在。
第二章 发展社会学的发展理论
❖经典现代化理论 ❖依附理论 ❖世界体系理论
第一节 经典现代化理论
❖ 现代化理论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兴盛于60年代。现 代化理论并非并不是一个统一的体系,而是一个基于 一种一致理论观点的理论流派。现代化理论主要是发 达国家的学者根据发达国家自身的发展经验抽象出来 的一套发展理论,并试图把它推广到发展中国家。
❖ 现代化理论作为一种发展理论,有着很明确的界定: 指二战之后首先在美国兴起的、关于非西方不发达国 家如何实现发展的理论。
一、现代化理论的基础
1.现代化理论的现实基础 —资本主义的新发展 —落后国家的发展问题开始凸显 2.现代化理论的理论基础 —孔德的社会发展三阶段论 —斯宾塞的社会有机进化论 —迪尔凯姆的机械社会向有机社会过度理论 —韦伯的行动类型、权威类型和科层制理论
人类文明进步的坐标系:4个时代16个阶段2次现代化, 为我们提供了自我判断的坐标。
你可以通过对比找到自己国家、民族和个人在文明进 程中的位置,发现你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Hot Tip
❖How do I incorporate my logo to a slide that will apply to all the other slides?
二、经典现代化理论的主要观点
(一)两分法 (1)帕森斯的两分法
传统社会
1、选择取向:团体取向 2、价值标准:特殊性标准 3、角色关系:扩散性 4、行为动机:情感性 5、角色评价:先赋取向
现代社会
1、选择取向:个人利益取向 2、价值标准:普遍性标准 3、角色关系:专一性 4、行为动机:情感无涉性 5、角色评价:成就取向
(2)批评意见
它渗透了西方中心主义的价值观。 A
它区分传统与现代的各种标准,很
B
难被现实所精确证明。
它把传统社会和现代社会解释成对
C
立的两极,而没有说明“过渡”。
(二)对非西方不发达国家的发展问题的分析
❖1.在发展阶段上,现代化理论认为非西方国 家仍处在传统社会阶段,西方发达国家与非 西方不发达国家的发展应是一致的。
倒退。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二)不同之处
1.历史时间不同。第一次现代化指18世纪70年代以来的 变化,第二次现代化指20世纪70年代以后的变化。
2.发展起点不同。第一次现代化以农业文明为起点。第 二次现代化以工业文明为起点。
3.发展速度不同。从起步阶段看,第一次现代化进程相 对较慢,第二次现代化进程相对较快。
4.发展结果不同。第一次现代化实现了从农业时代向工 业时代的转移,第二次现代化实现从工业时代向知识 时代的转移。
大约跨 度
250万年 230万年 16万年 3万年 4千年 5800年 3500年 1100年 900年 260年 210年 110年 40年 30年 20年 130年 20年 40年 30年 40年
主要特征
工具制造、原始文化 旧石器早期 旧石器中期 旧石器晚期 新石器、铜器 农业文明发展阶段 古代农业文明 古典农业文明 东方文明、欧洲中世纪 欧洲商业、科学和政治革命 工业文明发展阶段 第一次产业革命,机械化 第二次产业革命,电力革命 世界大战、家庭机械化、电气化、联合国 第三次产业革命, 农业国家现代化 知识文明发展阶段 第一次信息革命、高技术 第二次信息革命、赛博空间 生物革命、知识创新 时空控制、重返自然
价值取向的内因论
四、现代化理论的新发展
第二次现代化理论
1998年,中国学者何传 启发表“知识经济与第二次 现代化”一文,随后出版 《第二次现代化——人类文 明进程的启示》一书(何传 启,1999),全面提出“第 二次现代化理论”。
4个时代 16阶段
工具时代 农业时代 工业时代 知识时代
起步期 发展期 成熟期 过渡期
❖2.在发展原因上,现代化后理论将非西方不 发达国家未能实现现代化发展的原因归咎于 其社会内部的“传统性”。
❖3.在发展途径上,现代化理论认为,非西方 不发达国家要实现现代化发展的唯一途径, 就是西方化或照搬西方模式。
三、对于现代化理论的反思
1
西方文化的中心论
2
发展道路的同一论
3
思维方式的两极论
4
起步期 发展期 成熟期 过渡期
起步期 发展期 成熟期 过渡期
起步期 发展期 成熟期 过渡期
大致时间
250万-0.6万年前 250万-20万年前 20万-4万年前 4万-1万年前 1万-0.6万年前 公元前4000-1763年 公元前4000-500年 公元前500-公元618年 公元618-1500年 公元1500-1763年 1763-1970年 1763-1870年 1871-1913年 1914-1945年 1946-1970年 1971-2100年 1971-1992年 1993-2030年 2031-2060年 2061-2100年
两次现代化的比较
(一)相同或相似之处
1.都是一个历史过程,实现从一个时代向另一个时代的转 移。
2.都具有历史原因和发展动力,虽然原因和动力不同。 3.都发生了深刻的质和量的变化,包括政治、经济、社会、
知识和文化变化等。 4.都实现了人类文明的巨大进步,生活水平的大幅提高。 5.进程都是不平坦的,有困难、冲突、错折、甚至暂时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