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陕西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十)
2020年高考模拟复习知识点试卷试题之陕西高考语文试卷及答案解析

陕西省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Word版)(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 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青花瓷发展的黄金时代是明朝永乐、宣德时期,与郑和下西洋在时间上重合,这不能不使我们思考:航海与瓷器同时达到鼎盛,仅仅是历史的偶然吗?从历史事实来看,郑和下西洋为青花瓷的迅速崛起提供了历史契机。
近三十年的航海历程推动了作为商品的青花瓷大量生产与外销,不仅促进技术创新,使青花瓷达到瓷器新工艺的顶峰,而且改变了中国瓷器发展的走向,带来了人们审美观念的更新。
这也就意味着,如果没有郑和远航带来活跃的对外贸易,青花瓷也许会像在元代一样,只是中国瓷器的诸多品种之一,而不会成为主流,更不会成为中国瓷器的代表。
由此可见,青花瓷崛起是郑和航海时代技术创新与文化交融的硕果,中外交往的繁盛在推动文明大交融的同时,也推动了生产技术与文化艺术的创新发展。
作为中外文明交融的结晶,青花瓷真正成为中国瓷器的主流,则是因为成化年间原料本土化带来了民窑青花瓷的崛起。
民窑遍地开花,进入商业化模式之后,几乎形成了青花瓷一统天下的局面。
一种海外流行的时尚由此成为中国本土的时尚,中国传统的人物、花鸟、山水,与外来的伊斯兰风格融为一体,青花瓷成为中国瓷器的代表,进而走向世界,最终万里同风,成为世界时尚。
一般来说,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化,而时尚兴盛则是社会快速变化的标志。
因此,瓷器的演变之所以引人注目,还在于它与中国传统社会从单一向多元社会的转型同步。
瓷器的演变与社会变迁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使我们对明代有了新的思考和认识。
如果说以往人们所了解的明初是一个复兴传统的时代,其文化特征是回归传统,明初往往被认为是保守的,那么青花瓷的例子,则可以使人们对明初文化的兼容性有一个新的认识。
事实上,与明代中外文明的交流高峰密切相关,明代中国正是通过与海外交流而走向开放和进步的,青花瓷的两次外销高峰就反映了这一点。
2020届陕西西安第十中学高三语文模拟试卷及答案解析

2020届陕西西安第十中学高三语文模拟试卷及答案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I(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民族传统手艺及其价值,正在被人们认识,其独特的技艺和工艺价值,也正在成为地方文化的象征而被人们关注。
在许多地方,传统手艺正在成为一种人文资源,被用来建构全球一体化语境中的民族文化的主体意识,同时也被激活成当地文化和经济的新的建构方式。
这无疑是一种文化的转型,也是一种生态学意义上的保护方法。
民族传统手艺生态化保护所要思考的核心问题,是要想办法让其“活”在当下。
留住手艺,就是留住文化记忆。
为了留住文化记忆,就要进行本真性传承。
在当代语境中,传统手艺并非只是传统农耕文化遗留下来的“古俗”或“遗物”,它容纳了丰富的历史社会信息,表达了一方水土的集体情感和意志,具有情感交流与生活交际的价值。
存活于乡土社区的传统手艺,其价值和意义是在乡土语境中生成和实现的。
由于全球化和现代生活方式的冲击,无论是其技艺传承还是生产规模,都不可逆转地在现代社会走向衰落。
生态化保护的首要任务不在于其产品,而是要确保其核心技艺不再失传,它涉及技艺本身的传承与记录、传承人的保护和手艺生态语境的恢复三个方面。
留住手艺,只有本真性保护是不够的,赋予传统手艺以生命,让其“活”在当下,尚需要很好地开发与利用。
衍生性生产就是在充分尊重传统手艺形式、内涵和基本元素的前提下,通过题材的转换、内容的变化、功能的放大或用途的改变,赋予其新的内涵和形式。
仅就功能而言,既可从物用形态向精神形态衍生,也可从物用形态向文化形态衍生。
如景德镇陶瓷工艺的现代转型衍生出的美术陶瓷,使现代景德镇陶瓷发展出了对审美性、艺术性、文化性的追求。
再如,传统的刺绣枕片、石雕木雕等非常实用的产品,已纷纷被移植到显示古老文明和民俗的装饰之中。
从生态学角度看,这种衍生性生产不仅保护了传统手艺,而且还通过挖掘产品的文化内涵形成了一定的产业规模,增强了传统手艺“自我造血”的能力,赋予了手艺与时俱进的品格。
陕西省安康市2020届高三线上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

陕西省安康市2020届高三线上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盛唐时代最突出的特点是朝气蓬勃,这种气象充满新鲜感,也反映了这个时代的性格。
思想性和艺术性在这里得到了高度统一。
我们不能仅认为揭露黑暗才是有思想性的作品,只有属于人民的作品才是有思想性的作品。
___的代表作《离骚》强烈追求理想和光明,很少描述黑暗面。
___是盛唐时代最具代表性的诗人,他的诗歌充满正面的东西,反映了人民力量的高涨,具有思想性。
盛唐时代是一个统一、和平、繁荣发展的时代,与战国时代不同,因此在性情上更为平易开朗。
盛唐诗歌的风格深入浅出、气象蓬勃,与《国风》更为接近。
___的《将进酒》中有“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五花马,千金袭,___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的诗句。
这“万古愁”才能说明盛唐气象与___的《登幽州台歌》相匹敌,甚至更为气象万千。
如果仅停留在字面上,这些诗句会让人感到沉重,但更深入理解,会发现这些形象充满了充沛饱满的气息,这才是盛唐气象真正的造诣。
A.___的《虞美人》形象描写与盛唐气象不同,更偏向于可怜相。
B.盛唐气象是一个诗歌时代总的成就,代表了人民力量的解放与时代的发展。
C.盛唐时代的作品思想性与艺术性高度统一,呈现出丰富无尽的言说。
D.文章认为盛唐气象的特点是鲜明、开朗、深入浅出,以及飞动的形象、丰富的想象等。
A。
___在他的《离骚》中表达了强烈的理想和光明的追求,这种艺术风格与盛唐时期的气象相似,可以说是盛唐时期的先声之一。
B。
盛唐时期是一个统一、生活和平繁荣发展的时代,因此相对于战国时期,诗歌作品中的性情更为平易开朗。
这个时代具有饱满的生活热情,对新鲜事物敏感,即使是千愁万绪也仍然开朗。
美学造诣丰富而健康,如同太阳一般。
C。
___的《虞美人》中,描写愁的文字是名句,与___的《将进酒》有相似之处。
然而,《虞美人》中的相关文字境界不高,没有盛唐时期的气象。
D。
共享经济的出现有助于深化我国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陕西高考语文试题试卷及答案

语文试题试题试题及语文及答案陕西高考语文陕西高考高考2215010本试卷共题,共分,共页。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条形码区域内。
2.答题时请按要求用笔。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答题卡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
4.作图可先使用铅笔画出,确定后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描黑。
5.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一、现代文阅读(36分)读(本题共3小题,9分)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一)论述类文本阅1~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
杜甫之所以能有集大成之成就,是因为他有可以集大成之容量。
而其所以能有集大成之全才性——那就是的博大容量,最重要的因素,乃在于他生而禀有一种极为难得的健他、均衡与正常。
杜甫是一位感性与理性兼长并美的诗人,他一方面具有极大极强的感性,可以深入到他接触的任何事物,把握住他所欲攫取的事物之精华;另一方面又有着极清明周至的理性,足以脱出于一切事物的蒙蔽与局限,做到博观兼美而无所偏失。
这种优越的禀赋表现于他的诗中,第一点最可注意的成就,便是其汲取之博与途径之正。
就诗歌体式风格方面而言,古今长短各种诗歌他都能深入撷取尽得其长,而且不为一体所限,更能融会运用,开创变化,千汇万状而无所不工。
我们看他《戏为六绝句》之论诗,以及与当时诸大诗人,如李白、高适、岑参、王维、孟浩然等,酬赠怀念的诗篇中论诗的话,都可看到杜甫采择与欣赏的方面之广;而自其《饮中八仙歌》《曲江三章》《同谷七歌》等作中,则可见到他对各种诗体运用变化之神奇工妙;又如从《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北征》及“三吏”“三别”等五古之作中,可看到杜甫自汉魏五言古诗变化而出的一种新面貌。
就诗歌内容方面而言,杜甫更是无论妍媸巨细,悲欢忧喜,宇宙的一切人物情态,都能随物赋形,淋漓尽致地收罗笔下而无所不包,如写青莲居士之“飘然思不群”,写空谷佳人之“日暮倚修竹”;写丑拙则“袖露两肘”,写工丽则“燕子风斜”;写玉华宫之荒寂,予人以一片沉哀悲响;写洗兵马之欢忭,写出一片欣奋祝愿之情、其涵蕴之博与变化之多,都足以为其禀赋之博大、均衡与正常的证明。
2023年全国乙卷高考语文试卷及答案解析(详细)

2023年全国乙卷高考语文试卷及答案解析(详细)绝密启用前202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参考答案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座位号填写在本试卷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涂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作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书写在答题卡上,书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1~3题答案】【答案】1. B 2. D 3. C(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4~6题答案】【答案】4. A 5. B6. ①一种行为是任凭宇宙和地球自然衰亡而什么也不做;②另一种行为是反思我们和地球、万物的关系,思考我们能为后代留下些什么,从而在现实世界中采取行动。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7~9题答案】【答案】7. A 8. ①内容上,“人”“牛”和“犁”的组合,构成了一幅温馨的农耕田园图画。
②形式上,句式整齐,具有音韵和谐统一的节奏感。
③手法上,“人”“牛”和“犁”的形象相互映衬,彼此相依,浑然一体;用白描的手法勾勒出一个完整和谐的农耕世界,反映出中国农民对土地的深厚情感,景和情相谐相生,融为一体。
9. ①牛和犁没有回答德贵的提问,显示出其内心的孤独;②德贵不怕失败,坚持耕种,显示出他的执着和坚定,也体现出农民对土地的坚守与热爱和坚韧不拔的精神。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10~13题答案】【答案】10. BFG 11. A 12. D13. (1)他如果返回祖国,必会声讨对他无礼的人,那曹就是第一个了。
(2)就在壶里盛上黄金,用饭把它装满,用璧盖上,晚上派人送给晋公子。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14~15题答案】【答案】14. D 15. ①看破虚幻的世界,放弃过往的无谓名利。
陕西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word版)

XX年陕西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word版)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3题。
悲剧产生于社会的矛盾、两种社会力量的冲突。
冲突双方分别代表着真与假、善与恶、新与旧等对立的两极,却总是以代表真、善、新等美好的一方的失败、死亡、消灭为结局,他们是悲剧的主人公。
因为他们的力量还比拟弱小,还无法与强大的旧势力或邪恶力量抗衡,正义的要求不能实现,于是形成了悲剧。
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指出,悲剧描写了比现实中更美好同时又是“与我们相似的”人物,通过他们的消灭“引起怜悯和恐惧来使感情得到陶冶”,即产生净化的作用。
然而,悲剧不仅表现冲突与消灭,而且表现抗争与拼搏,这是悲剧具有审美价值的最根本的原因。
鲁迅说过:“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消灭给人看”。
这种消灭是抗争、拼搏以后的消灭,抗争与拼搏表达了人的一种精神。
古希腊神话中普罗米修斯为了人类从天上盗取火种,触怒了主神宙斯,被锁在高加索山崖上,每日遭神鹰啄食肝脏,但普罗米修斯毫不屈服,最后坠入深渊。
罗丹的大理石雕塑《马身人首》中,人臂绝望地扑向一个它所抓不到的目标,而马足那么陷于尘土不能自拔,表现出人性与兽性的冲突,象征着灵与肉的斗争,具有强烈的悲剧性。
可以说,没有抗争就没有悲剧,冲突、抗争与消灭是构成悲剧的三个主要因素。
悲剧的审美价值的载体只能是文学艺术。
因为人生有价值的东西、美好事物的消灭是令人伤悲的,因此现实中的悲剧不能作为直接的审美对象来欣赏,否那么人就是泯灭了人性的人了。
现实中的悲剧只能激起人的同情、义愤,迫使人采取严肃的伦理态度和行动。
民主革命时期,在演出歌剧《白毛女》的过程中,曾屡次出现扮演地主黄世仁的演员被打甚至险遭枪击的事件,这是人们以实际的道德评价代替了审美活动。
现实的悲剧只在客观上具有悲剧的审美性质,它们必须以文学艺术的形式表现出来,才能成为欣赏的对象,美学上“以悲为美”才能实现。
悲剧成为审美对象只能以文学艺术的形式出现,原因在于它需要建立悲剧事件与人的心理间隔。
2024年陕西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加油!有志者事竟成答卷时应注意事项1、拿到试卷,要认真仔细的先填好自己的考生信息。
2、拿到试卷不要提笔就写,先大致的浏览一遍,有多少大题,每个大题里有几个小题,有什么题型,哪些容易,哪些难,做到心里有底;3、审题,每个题目都要多读几遍,不仅要读大题,还要读小题,不放过每一个字,遇到暂时弄不懂题意的题目,手指点读,多读几遍题目,就能理解题意了;容易混乱的地方也应该多读几遍,比如从小到大,从左到右这样的题;4、每个题目做完了以后,把自己的手从试卷上完全移开,好好的看看有没有被自己的手臂挡住而遗漏的题;试卷第1页和第2页上下衔接的地方一定要注意,仔细看看有没有遗漏的小题;5、中途遇到真的解决不了的难题,注意安排好时间,先把后面会做的做完,再来重新读题,结合平时课堂上所学的知识,解答难题;一定要镇定,不能因此慌了手脚,影响下面的答题;6、卷面要清洁,字迹要清工整,非常重要;7、做完的试卷要检查,这样可以发现刚才可能留下的错误或是可以检查是否有漏题,检查的时候,用手指点读题目,不要管自己的答案,重新分析题意,所有计算题重新计算,判断题重新判断,填空题重新填空,之后把检查的结果与先前做的结果进行对比分析。
亲爱的小朋友,你们好! 经过两个月的学习,你们一定有不小的收获吧,用你的自信和智慧,认真答题,相信你一定会闯关成功。
相信你是最棒的!12024年陕西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2019年4月23日,习近平主席在会见应邀出席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成立70周年多国海军活动的外方代表团团长时指出:“海洋对于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海洋孕育了生命、联通了世界、促进了发展。
我们人类居住的这个蓝色星球,不是被海洋分割成了各个孤岛,而是被海洋连结成了命运共同体,各国人民安危与共。
”作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海洋命运共同体的建设目标是打造一个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海洋环境。
陕西省语文高考模拟试题及答案解析

陕西省语文高考模拟试题及答案解析一、现代文阅读Ⅰ(18分)标题:文化的力量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
它像空气一样,弥漫在社会的每一个角落,渗透在每个人的生活中,却又常常被人们忽视。
然而,文化的力量是巨大的,它如同涓涓细流,汇聚成江海,推动着社会向前发展。
(一)文化的传承文化的传承,是文化生命力的体现。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创造了灿烂辉煌的文明,这些文明成果通过口耳相传、文字记载、艺术表现等多种形式得以传承至今。
从甲骨文到今天的汉字,从《诗经》到唐诗宋词,从京剧到现代戏剧,每一种文化形式都承载着历史的记忆,都是民族精神的体现。
(二)文化的创新文化的创新,是文化发展的动力。
在全球化、信息化的今天,文化的交流日益频繁,各种文化相互碰撞、融合,为文化的创新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我们既要尊重传统,又要勇于创新,让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生机。
比如,将传统戏曲与现代科技结合,创造出新的表演形式;将古典诗词融入现代歌曲,让古典文化以新的方式流传。
(三)文化的自信文化的自信,是文化力量的源泉。
一个民族只有对自己的文化有充分的自信,才能在世界文化的舞台上站稳脚跟,才能在与其他文化的交流中保持自己的特色。
我们要深入挖掘传统文化的精髓,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让全世界都感受到中华文化的魅力。
(四)文化的责任文化的责任,是文化发展的使命。
作为文化的传承者、创新者和传播者,我们每个人都有责任为文化的繁荣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我们要积极参与文化活动,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用自己的行动去影响和带动周围的人,共同营造一个良好的文化氛围。
阅读题目:1.下列对“文化的力量”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文化是国家和民族的灵魂,虽然常被忽视,但其力量巨大。
B. 文化的力量主要体现在推动社会向前发展上。
C. 文化的力量仅通过文字记载和艺术表现等形式展现。
D. 文化的力量在传承、创新、自信和责任中得以体现。
答案:C2.根据文章内容,文化的传承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答案:文化的传承主要体现在口耳相传、文字记载、艺术表现等多种形式中,这些形式都承载着历史的记忆,是民族精神的体现。
2022年陕西高考语文真题及答案

2022年陕西高考语文真题及答案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与西方叙事作品的定点透视不同,中国传统叙事作品往往采取流动的视角或复眼映视式的视角。
流动视角的所谓流动,就是叙事者带领读者与书中主要人物采取同一视角,实行“三体交融”:设身处地地进入叙事情境,主要人物变了,与之交融的叙事者和读者也随之改变视角。
读《水浒传》的人可能有一个幻觉,你读宋江似乎变成宋江,读武松似乎变成武松,这便是视角上“三体交融”的效应。
中国古代句式不时省略主语,更强化了这种效应。
比如武松大闹快活林:武松一路喝过了十来处酒肆,远远看见一处林子。
抢过林子背后,才见一个金刚大汉在槐下乘凉。
武松自付这一定是蒋门神了。
转到门前绿栏杆,才看见两把销金旗上写着“醉里乾坤大,壶中日月长”的对联。
西方小说往往离开人物,从另一视角描写环境,细及它的细枝末节、历史沿革,以便给人物活动预先构建一个场景,如《巴黎圣母院》在描绘那座伟大的建筑时,就先用了数十页篇幅。
而这里的视角则几乎寸步不离地随武松的行迹眼光游动,武松看不到的东西,读者也无从看到。
游动视角不仅紧随人物眼光,也投射了人物性情,这只能是武松的眼光,他豪侠中不失精细,看清环境才动手;换作李逵恐怕就板斧一挥图个痛快了。
流动视角有时也采取圆形轨迹。
《水浒传》中杨志、索超大名府比武,采取由外向内聚焦的圆形视角;梁山泊军队攻陷大名府,采取由内向外辐射的圆形视角。
杨、索比武本身着墨不多,却写月台上梁中书看呆了;两边众军官喝彩不迭;阵面上军士们窃议,多年征战未见这等好汉厮杀;将台上李成、闻达不住声叫“好斗”;观战的诸色人物各具身份神态。
2020年陕西高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2020年陕西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本试卷共22题,共150分,共10页。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条形码区域内。
2.答题时请按要求用笔。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答题卡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
4.作图可先使用铅笔画出,确定后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描黑。
5.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把实物当作原物的倾向,在美术史领域根深蒂固。
事实上,实物并不等于原物,我们需要对美术史中“原物”的概念进行反思,对美术馆藏品的直觉上的完整性提出质疑。
这种反思和质疑并不是要否定这些藏品。
恰恰相反,它们可以在更大程度上发挥藏品作为历史材料的潜在意义。
一旦美术史家取消“实物”和“原物”之间的等号,他们就必须认真考虑和重构二者间的历史关系。
这会引导他们发现很多以前不曾想到的问题,其核心就是美术的“历史物质性”。
有研究者追溯郭熙《早春图》的渊源,提出这幅卷轴画原来是北宋宫殿一套建筑画中的一幅。
邓椿《画继》记载,他祖上被赐予一个宅子,他父亲被任命为提举官时,朝廷派遣一个中官监修这所宅第。
一天,邓椿的父亲看到裱工用“旧绢山水”擦拭桌子,他拿过来一看,发现竟是郭熙的作品。
那位中官说:“昔神宗好熙笔,一殿专背(即‘裱’)熙作,上(徽宗)继位后,易以古画,退入库中者不止此尔。
”邓父请求徽宗赏赐这些“退画”。
徽宗答应了,并派人把废弃的郭熙壁障整车拉到邓宅。
这个记载透露了宋神宗时期皇宫中“一殿专背熙作”的状态,这应该是郭熙创作《早春图》这类大幅山水时的状态。
因此,任何讨论这幅画的构图、功能以及观看方式的文章都必须首先重构这种原始状态。
这也就是说,目前人们在台北“故宫博物院”看到的《早春图》只是这幅画的“实物”而非“原物”。
陕西2020年高考仿真模拟语文试题及答案

陕西省2020年高考仿真模拟语文试题及答案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公共危机主要是指对社会公众生命、健康与财产安全造成严重损失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与社会安全事件。
人类正在从工业社会向后工业社会迈进,公共危机表现出不同以往的新特点,对工业社会建立起来的以控制为导向型的危机管理模式提出严峻挑战。
作为维护国家安全与公共安全的一种重要手段,公共危机管理必须在总体国家安全观指导下,直面我国从工业社会向后工业社会转型的现实,积极探索适应时代需要的模式变革。
公共危机管理也被称为突发事件应急管理。
按照传统观念,公共危机管理与公共安全相对应,而与国家安全鲜有关联。
这是因为国家安全与公共安全分别主要指称国家的外部安全与内部安全,二者没有交集。
如今,在总体国家安全观框架下,国家安全理念将内外部安全整合在一起。
今天的公共危机管理具有双重使命:一是有效预防、应对公共危机,最大限度地限制、控制其影响,确保公众的生命、健康与财产安全;二是防止公共危机传导、放大、演化为国家安全危机。
不确定性是我们今天所处时代的一个重要特征。
我们难以根据既往的经验或对未来精准的预测来全面把握公共危机的缘起、演进,它们往往会超越人的常规思维。
公共危机越发不受地理边界或职能边界的限制,具有较强的传播与扩散能力。
在全球化时代,关键基础设施在世界范围高度互联,其崩溃将造成全球供应链中断,引发公共危机的全球跨境传播。
2011年泰国发生洪突,淹没了众多生产金业,由于泰国生产全球28%的硬盘驱动器,洪灾发生后,世界各地的笔记本电脑等产品生产受到影响。
进入21世纪后,以控制为导向的工业社会危机管理模式的有效性受到空前的挑战与质疑。
工业社会对一切事物进行严格、精确的控制,以产生所追求的秩序,公共危机管理者可以按照控制的逻辑,构建应急组织并采取按部就班的响应行动。
2025年九省联考新高考 语文试卷(含答案解析)

2024~2025学年高三10月质量检测卷四川、河南、陕西、山西、云南、内蒙古、宁夏、青海(九省联考)语文2024.10.23考生注意: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
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4.本卷命题范围:高考范围。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白居易有大量反映现实、表现民生疾苦的讽喻诗,但由于讽喻诗的创作旨在“为君、为臣、为事而作”,其“干政”的理性意义始终处于主导地位,故而闻一多认为它们只是“在朝居官任内写的一些宣扬政教的政治文献而已”,是有意的创作而非感情的自然流露,虽不乏尖锐深刻,却毕竟隔靴搔痒,总缺乏一种有血有肉的感人的力量。
而“孟郊并没有做过成套的‘新乐府’,他如果哭,还是为他自身的穷愁而哭的次数多,然而他的态度,沉着而有锋棱,却最合于一个伟大的理想的条件”。
如用白居易本人所拟的“根情、苗言、华声、实义”(《与元九书》)定义,其讽喻诗固以义见长,却终乏感同身受之情;而孟郊一生穷愁潦倒,历尽酸辛,他的诗歌却是穷愁生活的实录。
如《答友人赠炭》:“青山白屋有仁人,赠炭价重双乌锒。
驱却坐上千重寒,烧出炉中一片春。
吹霞弄日光不定,暖得曲身成直身。
”欧阳修评之曰:“非其身备尝之,不能道此句也。
”(《六一诗话》)极确。
又如《秋怀(其二)》:“秋月颜色冰,老客志气单。
冷露滴梦破,峭风梳骨寒。
席上印病文,肠中转愁盘。
疑虑无所凭,虚听多无端。
梧桐枯峥嵘,声响如哀弹。
”写自己毕生奔波仕途的失意遭遇和晚境的穷愁困苦,极为凄凉哀怨。
其他如“借车载家具,家具少于车”(《借车》),“秋至老更贫,破屋无门扉。
2020年高考语文专题9: 分析诗歌的思想感情训练及答案

专题09 分析诗歌的思想感情★★考点解读★★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感情包括概括主旨,简析作品的政治意义、思想意义、人生意义,赏析作者的生活情趣、审美情趣和艺术风格,分析诗歌的意境等。
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感情主要包括:1.理解诗歌语句的意思,根据诗歌的主要内容,分析其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总结诗歌的主旨;2.分析诗歌所反映的社会现实;3.评价诗歌思想内容的积极意义或局限性。
★★技巧点拨★★❖答题思路一、抓住情感语言,掌握情感基调1.抓住两种“情语”:(1)直接找出显性“情语”;(2)细心寻找隐性“情语”2.知道“情语”出现的位置:像直接“情语”,多出现在标题、开头、结尾处,在特殊情况下中间及小序中也会出现。
像隐性“情语”一般藏在写景叙事绘人的文字中和诗的中间位置,有时也会出现在注释中。
必须盯紧这些关键“部位”。
3.关注“情语”表达的特殊性:正常情况下,诗人用什么情语,就表达出什么情感,但有时会用隐晦、曲折、反语的方式表达,如用了“喜”字,就不一定真的表达“喜悦”之情,可能是反语。
因此,不必将“情语”直接拿来就用,还要结合原文语境作准确的理解。
当然,这种“口是心非”的表达方式较为少见。
二、抓住具体抒情方式,领悟含蓄、隐晦的情感古诗抒情主要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方式。
对于考试来说,最重要的莫过于间接抒情,因为它表达的情感含蓄、隐晦,给情感的把握带来不小的难度。
在解题过程中须区分具体的间接方式,对症下药。
1.借景抒情:抓景语悟情语借景抒情是古诗最常用的抒情方式,从景物描写中挖掘出思想情感是每一个考生都必须具备的基本功。
主要途径是通过细读,看看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的特征是什么,色调是什么(指冷色调与暖色调),它们又与情感有着怎样的正关联或负关联。
2.托物言志:抓物语悟情志借物抒情也是古诗常见的抒情方式。
应抓住描写物象的语言,分析物象的外在特征(形态、色彩、味道)和内在品性以及环境特点,并能深入其里,联系诗人自身的经历和所处的社会环境,找准物与志的契合点。
2020年全国III卷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word版)

2020年全国III卷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word版)语文本试卷共22题,共150分,共10页。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条形码区域内。
2.答题时请按要求用笔。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答题卡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
4.作图可先使用铅笔画出,确定后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描黑。
5.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古文观止》是一个文章选本,“观止”本于《左传》记载季札在鲁国看乐舞时赞美的话:“观止矣!”这个选本是清朝吴楚材、吴调侯在康熙三十三年(1694)选定的,它备受读者喜欢是有原因的。
第一,一般说来,它体现了比较进步的文学主张。
古代的选本,梁朝萧统的《文选》也很著名。
那时的文学主张,认为哲理散文和历史散文都不能入选。
《文选》除诗歌外,选的主要是骈文,是一种讲究辞藻、对偶、声律的文章。
唐朝韩愈起来提倡古代的散文,称为古文,用来反对骈文。
这种主张是进步的。
《古文观止》正是贯彻了韩愈以来的古文家的主张。
第二,一般说来,入选这个选本的文章丰富多彩,思想性和艺术性是比较高的。
自从韩愈提倡古文以后,古文的选本在《古文观止》前早已有了,像宋朝真德秀的《文章正宗》选录《左传》《国语》到唐朝末年的作品,《古文观止》的选文从左传》开始,就是本于《文章正宗》。
不过真德秀是道学家,他用封建伦理的眼光来选文章,忽略了文章的艺术性,所以他的选本不受欢迎;《古文观止》所选,像先秦的历史散文《曹刿论战》《鲁仲连义不帝秦》,表现当时人的智慧和品德;两汉文《治安策》和《出师表》,反映出当时政治上的重大矛盾,表现出作家的远见和忠诚;唐文《捕蛇者说》,深刻暴露封建统治者“苛政猛于虎”的罪恶;宋文《岳阳楼记》,通过不同景物的描写来表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精神……这些名篇,都是古今传诵。
2020年语文高考试卷全国卷(附答案详解)

普通高等学校全国统一招生考试新课标Ⅲ卷语文试题(后附答案详解)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文学中有历史。
当今历史学家大都认为,没有什么文献资料不是史料,不但文学作品,即如佛经、道藏、信札、家谱、账本、碑铭等也无一不是,而且随着史学研究领域的拓展,史料范围还在不断扩大。
从“三言二拍”里可以看到晚明市井生活的真实面貌,这对于研究社会史的人几乎是一个常识。
陈寅恪以诗证史,也为大家所熟悉。
但在“五四”以前,史料范围并非如此宽泛,文学作品在大多数史学家眼里也并非史料,有些文献到底属于文学还是史学,一两千年来都没有一致的看法。
神话传说就是如此,其中相当突出的例子是《山海经》。
神话传说是文学,史前时代,无文字可征,只有传说,暂当历史。
三皇五帝至今未曾坐实,但“炎皇子孙”已经成为口头语,甚至成为历史共识。
新的传说还会不断产生,能否成史颇为可疑,但以神话传说研究历史,却是一种重要的方法。
在历史上,《山海经》究竟应归于文学还是史学,曾是死结。
王国维《古史新证》说“而疑古之过,乃并尧、舜、禹之人物而变疑之,其于怀疑之态度及批评之精神不无可取,然惜于在于史材料未尝为充分之处理也。
”这些古史材料就包括《山海经》《穆天子传》等文献。
在《汉书·艺文志》里,《山海经》列于数术类。
此后该书在目录学里的角色转换过几次,《隋书·经籍志》将《山海经》列于史部地理类,也就是将它看成史书了。
历史是讲真实的,《山海经》一般被视为荒诞不经,连司马迁写《史记》都不敢采用。
虽然《山海经》里平实的山川地理内容应归于史部,但其中大量的神话故事却显然有悖信史,所以清人编《四库全书》,言其“侈谈神怪,百无一真,是直小说之祖耳”,将其改列于子部小说家类。
这个死结直到“五四”以后才大致解开。
解开的途径有二:一是将《山海经》分而治之,不把它看作一部成于一人一时之书,神话归神话,历史归历史;二是神话中也有历史的成分在,仍可以之证史或补史。
2020年高考模拟复习知识点试卷试题之陕西高考语文试卷及答案解析

(Word 版)
(试卷满分 15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
第Ⅰ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 35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 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青花瓷发展的黄金时代是明朝永乐、 宣德时期, 与郑和下西洋在时间上重合, 这不能不
使我们思考: 航海与瓷器同时达到鼎盛, 仅仅是历史的偶然吗?从历史事实来看, 郑和下西
以知道点内地纯朴的人情风俗。 走了,走了,天气还不算太坏, 就是走他一个月六礼拜也是
值得的。
没想到不管你走到那里, 你永远免不了坐在窗子以内的。 不错, 许多时髦的学者常常骄
傲地带上“考察”的神气, 架上科学的眼镜, 偶然走到哪里一个陌生的地方瞭望, 但那无形
中的窗子是仍然存在的。不信,你检查他们的行李,有谁不带着罐头食品,帆布床,以及别
D.中外文明交融推动瓷器从单色走向多彩,从而推动了当时的社会向多元转型。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如果不是下西洋使青花瓷作为商品大量生产和外销,青花瓷可能就不会崛起。
B.时尚兴盛是社会快速变化的标志,可见青花瓷兴盛的成化年间社会变化很快。
C.青花瓷外销掀起世界性的中国风,可见青花瓷对明代的世界影响起了重要作用
C. 生活垃圾既有资源属性,可以回收再利用,但也有污染属性,会对环境造成污染,
所
谓垃圾是“放错了地方的资源”这类说法并不准确。
D. 针对一些地方政府常以各种理由对垃圾分类工作拖延、观望的情况,《生活垃圾分
类
制度实施方案》制定了完善的惩罚和奖励的政策措施。
E. 《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 的发布, 明确了我国推进垃圾分类工作的总体规划,
2020年陕西省榆林市高考语文模拟试卷(含答案解析)

2020年陕西省榆林市高考语文模拟试卷一、默写(本大题共1小题,共6.0分)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离骚》开篇先总写心境,然后阐明伤感缘由的一句是“______ ”;而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中写道“实迷途其未远”,其句意则是仿用了《离骚》中“______ ”一句。
《劝学》中“______ ”一句,以“金”的变化来说明学习可以使人提升,而“______ ”一句,则说明了君子智慧明达、行为无过的原因。
孟子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反复论证苦难对人的价值和意义,并指出:一个国家:“______ ,”______ ,就难逃灭亡的命运。
二、诗歌鉴赏(本大题共1小题,共9.0分)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题。
六年正月二十日复出东门仍用前韵①苏轼乱山环合水侵门,身在淮南尽处村。
五亩渐成终老计,九重②新扫旧巢痕③。
岂惟见惯沙鸥熟?已觉来多钓石温。
长与东风④约今日,暗香先返玉梅⑤魂。
【注】①苏轼被贬黄州后,曾作诗赠友人,本诗与之前作的两首诗用韵相同。
②九重,指朝廷。
③新扫旧巢痕,暗指当时王安石革新官制,苏轼曾任职过的史馆被撤除。
④东风,春风,此处有暗指君王意。
⑤玉梅,二度开放的梅花通体如玉。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A.首联里诗人所写的黄州的环境特点与白居易在《琵琶行》中写的浔阳的环境特点相似。
B.颔联写苏轼早就做好了“终老”的打算,“新扫旧巢痕”点明他作“终老计”的原因。
C.尾联中“与东风约今日”点明了标题“复出东门”的缘由,又引出末句“暗香先返”。
D.这首诗感事抒怀,写景与抒情浑然一体,而且寓意丰富,显得婉转含蓄、情意温厚。
诗的颈联、尾联写出了诗人内心的矛盾纠结。
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三、语言表达(本大题共1小题,共6.0分)3.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后面的问题。
2018年下半年,尽管实体书店展现出罕见的扩展姿态,但困扰实体书店发展的一些深层问题仍未解决。
近年来装修别致的“最美书店”不断涌现,但图书销售量并未随之增加,很多读者在店内拍照、喝咖啡,但并不在店内买书消费。
2020年陕西省高考语文古诗文默写题

2020年陕西省高考语文古诗文默写题一、【2020年高考新课标Ⅰ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奉和袭美抱疾杜门见寄次韵陆龟蒙虽失春城醉上期,下帷裁遍未裁诗。
因吟郢岸百亩蕙,欲采商崖三秀芝。
栖野鹤笼宽使织,施山僧饭别教炊。
但医沈约重瞳健,不怕江花不满枝。
(注)①袭美,即陆龟蒙的好友皮日休。
②下帷:放下室内悬挂的帷幕,指教书。
裁诗:作诗。
③《楚辞·离骚》:“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
”比喻培养人才。
④商崖:这里泛指山崖。
⑤沈约,南朝诗人,史载其眼中有两个瞳孔。
这里以沈约代指皮日休。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写作此诗之时,皮日休正患病居家,闭门谢客,与外界不通音讯。
B.由于友人患病,原有的约会被暂时搁置,作者游春的诗篇也未能写出。
C.作者虽然身在书斋从事教学,但心中盼望能走进自然,领略美好春光。
D.尾联使用了关于沈约的典故,可以由此推测皮日休所患的疾病是目疾。
15.请简要概括本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4.A15.①表达了不能与友人相聚,一起赋诗饮酒、饱览春色的遗憾;②宽慰友人,表达对友人能够战胜病魔的信心和对以后美好生活的展望。
【解析】【分析】14.本题综合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
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
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
A项,诗歌的题目是《奉和袭美抱疾杜门见寄次韵》,考生要理解好其中的“奉和”与“见寄”的意思。
唐朝的时候,诗人通过寄送诗词酬唱的情况比较多,类似现在的笔友。
诗的题目给出了写这首诗的原因,即皮日休抱病在家,闭门谢客,但是给作者写了一封信,作者回信以示酬和。
2020高考语文全国Ⅲ卷(答案)

202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参考答案一、(一)1.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分析概括能力。
解答此类题,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对比辨析,判断正误。
本题要求选出“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
A项,“萧统编选的《文选》体现……选文在思想性和艺术性上都有一定差距”,其中“都有”表述错误,文章第二段将《古文观止》与《文选》进行比对,比对的是二者的文选主张,而不是“思想性和艺术性”,第三段谈到《古文观止》的思想性和文学性比较高,但并没有与《文选》进行比对,所以说二者“选文在思想性和艺术性上都有一定差距”这一说法不成立;B项,“真德秀编选的《文章正宗》的弊病在于:选文的时代范围窄、道学气息重、分类复杂”错误,“选文的时代范围窄”“分类复杂”错误,文章在第三段和第五段都涉及对《古文观止》和真德秀《文章正宗》的比对,第三段说“不过真德秀是道学家,他用封建伦理的眼光来选文章,忽略了文章的艺术性,所以他的选本不受欢迎”,这展现的是真德秀选文的道学气息严重,第五段说“真德秀的《文章正宗》古文部分分辞令、议论、叙事三类”,分类并不复杂。
但“选文时代范围窄”错误,第三段说“像宋朝真德秀的《文章正宗》选录《左传》《国语》到唐朝末年的作品,《古文观止》的选文从《左传》开始,就是本于《文章正宗》”,可见选文的时代范围并不窄;D项,“《古文观止》编者识力不高……如认为《答苏武书》并非伪作”错误,文章最后一段说的是“编者识力不高,像李陵《答苏武书》,历来都疑为后人伪托,此书也加选录”,后人怀疑《答苏武书》是后人伪托,而《古文观止》的编者却选入这篇文章,只能证明编者的识别力不高,不能说明编者就是认为《答苏武书》并非伪作,选项曲解文意。
2.C解析:本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同时关注选项叙述与文章内容表达的细微差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年陕西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十)
岁除夜有怀
(唐)孟浩然
五更钟漏欲相催,四气推迁往复回。
帐里残灯才去焰,炉中香气尽成灰。
渐看春逼芙蓉枕,顿觉寒销竹叶杯。
守岁家家应未卧,相思那得梦魂来。
1.下列关于本诗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内容看,本诗属于思乡抒怀。
B.从体裁看,本诗属于七言律诗。
C.“残灯去焰”“炉香成灰”暗写时间的推移。
D.“芙蓉枕”“竹叶杯”点明主人公格调高雅。
2.下列对作品风格评价正确的一项是( )。
A.哀婉悲凉
B.清幽质朴
C.凄楚含蓄
D.旷达闲适
3.有评论称“守岁家家应未卧,相思那得梦魂来”为“妙想之辞”,请结合全诗内容加以赏析。
参考答案:
1.D
2.B
3.本诗写了羁旅他乡的诗人除夕夜独坐帐里,感叹时光易逝,春寒料峭中独对残灯,看炉香燃尽,借酒遣愁,思念家人。
诗歌结尾翻一层,遥想故乡家家团聚守岁,反衬自己之孤寂。
至梦魂难来,更是把借梦团聚的念头也去除,从而把思念再推进一层;结尾两句,由眼前独坐写到故乡守岁,由当下思乡推及希望以梦相聚,拓展了诗歌的时空,使诗歌意蕴更加丰厚,情感更加深沉。
可见,结尾两句确实为妙想之辞。
【2】
渡青草湖①(南朝陈)阴铿
洞庭春溜满,平湖锦帆张。
沅水桃花色,湘流杜若香②。
穴去茅山近,江连巫峡长③。
带天澄迥碧,映日动浮光。
行舟逗④远树,度鸟息危樯。
滔滔不可测,一苇讵能航⑤?
[注]①青草湖:在湖南岳阳,北连洞庭湖。
②桃花:桃源县在沅水附近。
杜若:香草名。
《楚辞》中有“采芳洲兮杜若”的句子。
③茅山:在江苏句容县,相传汉代有茅氏三兄弟在此修道成仙。
巫峡:有巫山神女的传说。
④逗:停止。
⑤讵:犹“岂”。
《诗经•河广》:“谁谓河广,一苇杭之。
”“一苇”指小船,“杭”即“航”。
1.这首作品的体裁与下面哪首作品完全相同?( )
A.王之涣的《凉州词》
B.左思的《咏史》
C.柳永的《八声甘州》
D.杜甫的《登高》
2.下列关于这首作品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洞庭”一联点明时令,勾勒出湖水浩渺的全景。
B.“沅水”一联诉诸视觉与嗅觉,写出湘沅二水飘逸出尘的神韵。
C.“带天”一联,写出湖面上巨浪滔天、浮光跃金的壮美。
D.“行舟”一联借远处的扁舟与倦渡的飞鸟,展现出湖面的辽阔。
3.作者擅长以景传情,抒写丰富的情感。
请具体结合作品,对此加以赏析。
答案:
1.B
2.C
3.诗人描写青草湖春水潋滟、水势浩大的全景;又调动联想、想象,写沅水、湘流,写桃花、杜若,令人想到陶渊明与屈原等,又写茅山、巫峡的神话传说,使景物既有富有美感,又带有神奇的魅力。
表现出诗人面对自然美景,流露出欣喜之情。
另一方面,诗人又以湖面的浩渺辽阔,引发世路艰险、难以测度的人生感慨。
结尾的反问句式也强化了忧虑情绪的表达。
(5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