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江阴改革开放前后对比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农民素质变高
30年的改革开放,使江阴农村经济迅猛发展,人居环境焕然一新。这种 举世瞩目的变化,不仅表现在直观的,物质的外在形象上,更表现在江阴农 民文明意识的增强,整体素质的提高上。
进入90年代以来,江阴始终把乡村文明,农民素质的提升作为新农村建 设的基本要求,先后在全市广泛开展了“六爱三评”、“创三优树新风”和 “卫生城镇文明人”等系列活动,农民文明程度日渐提高,讲卫生,讲公德 已成为自觉行动,人与人和睦团结,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文明氛围逐渐形成。 华西村的社会秩序由原来的无赌博、无迷信、无重大刑事犯罪的“老三无”, 发展到现在的无上访、无告状、无暗斗的“新三无”。
农民口袋富了,还要“富”脑袋。江阴把读书求知作为造就一代农民, 提高素质的途径,1995年,因势利导在全市开展“一二三”家庭读书活动, 深受广大农民的欢迎,在全市农村逐渐形成了“家家有好书、户户都学习、 人人求知识、个个讲文明”的好风尚,一批“读书之家”、“乡邻文化之 家”、“十佳藏书之家”悄然出现。2007年,江阴以行政村为单位又建成了 163个“农家书屋”,农民要“充电”,身边就有图书馆。
七、人居环境变美
新中国成立到1978年前的30年,江阴农村虽然经历了推到 草房翻瓦房盖楼房的变迁,但是,“村庄星罗棋布,房屋 天女散花”和“河里洗刷马桶,雨天粪缸满溢”,人居环 境仍然较差。改革开放以来,农村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 变化,农民也过上了城里人的生活。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 设过程中,全面推进“家园工程”,市镇两级投资1亿多元, 疏浚清洁1.3万多条“家河”,近80万农民直接受益;新建 化粪池7156座,垃圾箱1.15万只,全面取缔露天粪坑,生 活垃圾实现集中处理;投资5亿多元实施农村改水,村村通 上了自来水。近年来,江阴以实现“三集中”为方向,努 力推进新市镇和新型社区建设,进一步加快了农民变居民, 农村变城镇的步伐。
四、基础设施建设变快
江阴坚持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格局,在发展市域交通现代 化网络建设的同时,重视农村道路的布局和发展,现在,全 市农村公交路网四通八达,开通镇村公交线路57条,全市行 政村实现村村通公交,自然村通车率也提高到68%,公路总 里程3397公里,已达到发达国家水平,农民出门和城里人一 样方便。目前,13个农村客运站、411个农村客运候车亭正 在建设之பைடு நூலகம்。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节奏加快,现代化的交通、 通讯设施快速发展。汽车、移动电话、互联网进入普通农民 家里。
五、群众生活变富
改革开放30年来,广大农民就业渠道拓宽,收入来源多 元化,生活水平显著提高。2007年江阴农民人均收入达 10641元,在江苏省连续八年名列第一,比1978年的199元, 增长52倍,年均增长14.79%。农民收入持续增长,为生活 质量的提高奠定了坚实基础。
为解决被征地农民的后顾之忧,2004年,江阴投巨资在全省独家实 施“保养式”历次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全市28.85万名被征 地农民享受基本生活保障待遇,基本生活保障覆盖率达100%。
与此同时,江阴在全国率先实施和完善农村医疗保障体系和农村社 区卫生服务体系。全市82.5万农民自愿参保,新型的农村合作医疗参保 率和社区卫生服务覆盖率分别达到100%。全市65万农民享受免费健康 体检,并为每户建立了健康档案。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全市发生
的变化,主要表现在八个方 面:
一、思想观念变新
改革开放30年中,最大的变化是人们的思想观念 发生了深刻的变化。30年来,江阴市紧紧抓住三次机 遇,不断创新求变,实现了三次思想大解放。
1、抓住了改革开放初期发展经济的机遇,提出 了以工补农、大力兴办乡镇企业的发展战略,实现了 工业发展的第一次飞跃。
2、抓住了邓小平南巡讲话快速发展的机遇,提 出了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和民营经济的思路,加快了 由工业立市向经济强市的跨越。
3、抓住21世纪科学发展的机遇,提出了统筹协 调、又好又快的发展理念,在全省率先实现全面小康 目标。
二、产业结构变优
改革开放30年来,江阴坚持实行“稳定发展第一产业,巩固提升 第二产业,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的方针,在经济总量快速扩大的同 时,在更高层次上实现了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1978至 2007年,江 阴一二三产业比例由26∶55∶19调整为1.5∶63∶35.5。
从第一产业看,虽然占比明显下降,但增加值却年均增长 10%。 从第二产业看,虽然占比变化不大,但增加值增幅显著,由 1978年的2.38亿元增加到2007年的749.6亿元,年均增长21.9%,30 年增长315倍。 第三产业看,改革开放以来,江阴服务业持续增长,2007年实 现增加值422.65亿元,比1978年增长521倍,年均增长24%。
三、经济实力变强
改革开放30年,江阴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经济实力不断壮大。1978 年-2007年,全市镇级地区生产总值由3.6亿元上升到964.8亿元,增加 260倍;镇级财政收入由7000多万元上升到95.93亿元,增加130多倍;镇 级工业销售收入由2.6亿元上升到2775.6亿元,增加1000多倍。去年,全 市有7个镇地区生产总值超50亿元,9个镇工业销售收入超100亿元,7个 镇财政收入超5亿元。在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排名中,江阴已连续6 年名列第一。
六、社会福利保障变多
江阴不断强化民生、民本意识,积极探索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 改革开放30年来,全市农村社会保障业发展迅速,不仅实现了农民由 “养儿防老”到“参保防老”的观念转变,而且让农民享受和城里人同 样的社会保障待遇。1995年,江阴全面推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镇 村企业农民的参保率达90.3%。2002年,江阴出台《关于进一步扩大社 会保障覆盖面的实施意见》,积极鼓励有条件的乡镇企业参加城镇企业 职工社会保障,到2007年,全市近20万农民参加城保。
村级经济在改革发展中规模变大、实力变强、后劲变足。
大型企业集团成为农村经济的中流砥柱。到2007年,全市 16个镇 (街道)有24家大型工业企业,其中8家跻身中国500强;规模以上企业工 业销售收入2626亿元,实现利润138.8亿元; 9家企业上缴税金超亿元, 长江村当年税收净增2亿元;8家大型企业销售收入超100亿元,其中华西、 阳光、三房巷突破200亿元,是全国拥有超百亿企业最多的县(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