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金堂县名胜古迹介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金堂网成都市金堂县第一门户网。

成都市金堂县名胜古迹介绍

【十二桥烈士墓】

在四川成都市西门外文化公园内二仙庵侧。1949年12月7日成都解放前夕,国民党特务将关押在成都将军衙门内的三十多位共产党员、进步人士和爱国青年学生,杀害于十二桥附近。烈士中有共产党员杨伯凯、张大成、徐海东等。民主同盟和国民党革命委员会成员于渊、方智炯、徐茂森。四川大学、华西大学学生余天觉和毛英才等。1950年1月建立烈士陵园。

【大慈寺】

在四川成都市东风路。创建于唐,玄宗赐额“敕建大圣慈寺”,历经兴废,多次毁于兵火。现存诸殿为清顺治至同治年间陆续重建。唐、宋之际,寺以壁画著称,苏轼誉为“精妙冠世”。李之纯《大圣慈寺画记》称:“举天下之言唐画者,莫如成都之多;就成都较之,莫如大圣慈寺之盛。”寺宇宏丽,院庭深广,为成都著名古寺。现存建筑有天王、观音、大雄诸殿及说法堂、藏经楼等。大雄殿、藏经楼以峡石为柱,雄伟壮观。

【万里桥】

在四川成都市城南锦江上。是古时乘舟东航起程处。三国时蜀费祎使吴,诸葛亮饯行于此。祎叹曰:“万里之行,始于此桥。”由是得名。杜甫《狂夫》诗有“万里桥西一草堂”。唐张籍《成都曲》有对当年附近市容的描绘:“锦江近西烟水绿,新雨山头荔枝熟。万里桥边多酒家,游人爱向谁家宿?”汉、唐旧桥已不复存,今桥为槽康熙五十年(1711年)重建,后曾多次修葺。为七孔石砌拱桥,系市区南行主道。桥东之锦江北岸,近年又辟滨江公园,花木葱郁,古桥新园,交相辉映,景色宜人。

【王建墓】

在四川成都市西郊三洞桥。系五代前蜀主王建(847—918)

陵墓,称永陵。建于前蜀光天元年(公元918年)。封土高15米,直径80余米。墓室由十四道石券构成,分前中后三室,各室有木门间隔,全长23.4米。前室相当于羡道,券额上尚存部分彩画。棺床位于中室,作须弥座式,两侧列置透雕十二力士像,作扶棺状。棺床东西南三面刻伎乐二十四人,奏琵琶、筝、鼓、丝、笛、钹等乐器,是一完整的官廷乐队。伎乐四周及棺床以南均饰以龙凤、云纹、花卉图案。后室为御床。上置王建石刻座像。墓内出土的玉大带,哀册、谥册、谥宝、各种银器及铁猪、铁牛等是研究唐、五代历史、文化的珍贵资料。墓于1942年发掘,六十年代多次修葺。已对外开放。

【文殊院】

在四川成都市文殊院街。占地82亩,殿堂房舍一百九十余间。建于南朝,唐、宋时名信相寺,明代毁于兵燹。清康熙三十年(1691年)重建,改名文殊院。该院五殿连属,东西厢房紧凑,布局严谨。殿宇系木石结构,采用四川峡石为柱,朴实壮观。诸佛殿镂空花窗,式样繁多,图案精巧。寺内现存大小铜佛像一百余尊,为清代名匠所铸。说法堂有宋代铸造护戒神铁像十尊,风貌古特,具有北齐风格。

金堂网成都市金堂县第一门户网。

【北周文王碑】

在四川成都市东南龙泉山大佛岩。碑通高224厘米,宽125厘米。碑首刻朱雀及浮雕小佛像,座刻玄武。碑身上段阳刻十五行楷书,文为:“北周文王之碑,大周使侍节、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大都督、散骑常侍、军都县开国伯强独乐为文王建立佛道二尊像树其碑。元年岁次丁丑造”(公元557年),字径约五厘米。下段阴刻四十行楷书,每行三十四字,内容系追叙文王宇文泰功绩,书法刚健挺拔。康有为《广艺舟双楫》称此碑为“精美之强独乐”。西魏宇文泰,鲜卑族人,为大丞相,专制西魏朝政。死后,其子觉代魏,国号周,追尊泰为文王。

【成都清真寺】

在四川成都市鼓楼南街。坐西朝东,原建筑规模甚大,1941年邦克楼及木牌坊等圮毁。现存主要建筑为礼拜殿,长方形,深25.7米,宽11.7米,内置金柱二列,周围用双步廊,均作卷棚式。屋顶为长方形的前后两端作三重檐歇山式,从屋脊平面看乃一工字形,为此寺一大特点。房顶盖琉璃瓦,脊上安置鸱吻等瓦饰。殿内后部砌砖墙,其余三面装木格门,格心花纹精美。殿内第四间金柱处又装格门和天宫罩,将殿分为内外两部,更增加了它的严肃气氛。顶棚天花绘卷草花卉。脊檩下题“乾隆七年”等字。从整个建筑看,当为清代所造。

【朱友壎墓】

在四川成都市东郊正觉山麓,距城12公里。墓室通长28米,宽8.96米,高6.59米。墓由砖券拱砌成,大门、前庭、二门、正庭、正殿、中庭和后殿等都是仿木结构琉璃瓦、石刻建筑,前、正、中庭左右建顶山式厢房,门窗栏额及室顶刻绘有莲荷、牡丹、菱花、菊花、蕉叶、海螺、双鱼、火轮、云朵等各种朱彩图案纹饰。坐椅、香炉、棺台的雕刻精美。嵌镶在后殿琉璃壁正中的圆形镂空描金釉陶盘龙,尤为生动。据墓中出上的圹志记载:蜀僖王朱友壎(1409—1434年)系蜀献王朱椿世子朱悦燫的第三子。朱元璋建立明朝后,封第十一子朱椿于蜀,友壎为第三代蜀王。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七月,册封为罗江王。宣德七年(1432年)因其兄靖王朱友靖(朱悦燫之长子)薨,袭封为蜀王。宜德九年因患风疾而死,赐谥僖。《明史》和《华阳县志》都把蜀僖王朱友壎误称为朱友■,这次蜀僖王圹志的出土,纠正了《明史》记载中的错误。

【朱悦燫墓】

在四川成都市北郊5公里的凤凰山南麓。墓后及两侧,岗阜拱卫如屏障。墓室全长34.7米,顶高2米,用砖石砌成。墓室大门象征王城正门,二门代表王府官殿正门。二门之内正殿之前为广阔的正庭,左右两厢代表正殿两庑的左右偏殿。正殿为重檐庑殿式建筑,甚为华丽。正殿之后为中庭,中建圜殿,两庑亦有左右偏殿。后殿表示寝殿,中室置棺椁,上为盝顶平暗,左、右、后三壁环砌须弥座,中室模拟寝殿中的帐。这种模拟地面建筑的华丽墓室,说明了明初亲王陵墓制度。墓中之石雕香炉、须弥座、欢门和家具上的装饰雕刻,都是明初石刻精品。以象辂为中心的五百多个仪仗俑群,其形制、服色以及所执的仪仗,都与亲王仪仗制度、明初衣冠制度相合。据墓内圹志和木质谥册、谥宝记载,朱悦燫为朱元璋第十一子蜀王朱椿长子。生于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卒于永乐七年(1409年)六月,葬于永乐八年四月,赐谥悼庄。

【杜甫草堂】

在四川成都市西郊浣花溪畔,为唐代诗人杜甫成都故宅旧址。原宅中唐后已不复存。北宋元丰间,始重建茅屋,立祠宇。元、明、清历代均曾改建修葺。明弘治十三年(1500年)及清嘉庆十六年(1811年)的两次修建,奠定了今日草堂规模。主要建筑自前至后有大廨、诗史堂、柴门、工部祠。诗史堂两侧为陈列室,环以回廊与大廨相连,布局紧凑,相互呼应,别具一格。园林总面积约300亩,梅园楠林,翠竹千竿。溪流小桥交错庭中,使诗人故宅,增添无限诗情画意。每当农历正月初七,俗谓人日,游人前来赏梅凭吊者络绎不绝。杜甫(712—770),字子美,安史之乱后于唐乾元二年(公元759年)流寓成都,濒浣花溪筑茅屋而居,历时近四年。名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即居草堂之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