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阅读《论语》“忠恕之道“读书报告
论语心得读书报告(5篇通用).doc
论语心得读书报告(5篇通用)论语心得读书报告篇1《论语》,一篇充满高尚的*。
今日,我们读着读着眼前仿佛出现了孔子智慧般的面容,宋代开国丞相赵曾说:“半部《论语》知天下。
”可见这句话道出了论语在修身治国方面起了很大的作用。
一本书上层说过,孔子。
一个2000多年的学者,他的思想教育理论、教育方法、他的言行在今日看来依然是那么的先进,那么贴切,何以想象《论语》这本书却通知了中国近二十一个世纪。
真理本不是辩出的,而是做出的,孔子的徒弟在徒弟把孔子曾说的话综合在一齐,写下了这篇*,他所说的不仅仅是做人的道理,生活的道理,生存的哲理,还有学习的好处和如何学习。
我喜欢的一句话:“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不管做任何事情都得像这句话所要表达中的一样,可我们此刻的社会,却连这一句话都做不到!孔子,一个创下无数辉煌的学家,此刻却已成了一个历史,但孔子仍然活在我的心中!论语心得读书报告篇2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那里讲的是如何调和学和思的矛盾。
作为一个理科的学生,我觉得我对这个问题有相对深入的理解。
只学而不思,不易发现别人的错误,也不容易有自己的思想。
就像读《论语》,买一本书回来,刷刷几下读完,即使过目不忘,学到的也是别人的东西。
思而不学,则会进展缓慢,而且容易钻进牛角尖出不来。
这时如果能够参考一下以往人们对同一问题的看法,则很可能会有豁然开朗的感觉。
荀子也说过吾常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所以,孔子告诉他的弟子,在学习中要把握好学和思这对矛盾。
人们常挂在嘴边的话,我竟然不知出于《论语》。
像父母在,不远游。
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道不同,不相为谋,任重而道远,死而后已,朽木不可雕也。
三十而立我读《论语》这部书,当然不是想从中觅得修身、齐家的孔门秘传。
我只是在这部书中认识了一个迂阔率性、明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孔子,一个多才多艺、诲人不倦的孔子,一个食不厌精、懂得生活乐趣的孔子。
学贯中西的学者们常把孔子和古希腊哲人苏格拉底相提并论。
《论语》忠恕之道及其对个人道德修养的借鉴意义
《论语》忠恕之道及其对个人道德修养的借鉴意义摘要:“忠恕之道”是孔子仁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实现“仁”的两种基本方式和道德境界,对当前所进行的个人道德修养建设也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和借鉴价值。
Abstract: Doctrine of loyalness and forgiveness are two precious values in Confucius benevolence thinking, One who want to build himself should build others firstly, to achieve one’s goal should help others to achieve their goal in advance, One who don’t pursue by himself should not give to others, these are two basic ways and moral realm fulfilling benevolence, and are of guiding meaning and reference sense to the current moral training.关键字:论语忠恕之道道德修养借鉴意义Key Words: the Analects of Confucius, doctrine of loyalness and forgiveness, moral training, reference sense道德修养是我国源远流长的历史传统,是公民道德教育的基本内容。
《论语》中蕴含了丰富的道德修养资源。
结合时代要求对此进行理论挖掘、继承,有利于推动个人道德修养建设,形成优秀道德品质。
一、“忠、恕”的本义探讨什么是“忠、恕”?在许慎的《说文解字》中:“忠,敬也,从心中声;恕,仁也,从心如声。
高一写人作文:《论语》让我明白了忠恕_900字
《论语》让我明白了忠恕_900字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
”曾子曰:“唯。
”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题记俗话说:“半部《论语》治天下。
”可什么叫“半部《论语》治天下”?有时学一个字两个字,就够用一辈子了。
这两个字,一个叫“忠”,一个叫“恕”,可以说是孔子的重要思想。
忠是从积极的方面说,也就是孔子在《雍也》篇里所说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自己想有所作为,也尽心尽力地让别人有所作为,自己想飞黄腾达,也尽心尽力地让别人飞黄腾达。
这其实也就是人们通常所理解的待人忠心的意思。
恕是从消极的方面说,也就是孔子在《卫灵公》篇里回答子贡“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的问题时所说的:“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自己不愿意的事,不要强加给别人。
因此,忠恕之道就是人们常说的将心比己,推己及人。
所谓人心都是肉长的,自己想这样,也要想到人家也想这样;自己不想这样,也要想到人家也不想这样。
大道理谁都能说,但做起来却有几人能明白这道理呢?过去的我,道理明白,但几乎是做不到的;现在的我,可以自豪地说:“我能做到。
”也就是上个学期的事情,当时的我似乎是属于很不合群的一类人,好像我说什么,做什么,都会招来一些人的反驳。
我迷茫了,虽然我很努力的想改变现状,却找不到突破口。
如同陷入黑暗的迷路人,虽一次次拼命向前冲去,但面对的仍然不是光明。
放假了,一个人闲在家里无事可做。
正好舅舅带来几本书放在我家,我随手翻了翻,《鬼谷子》、《曾国藩家书》《论语》……貌似都是很高深的书,于是我拿了一本我比较熟悉的书:《论语》。
初始翻阅,看到的要不就是那些早就知道,要不就是和我没什么关系的,翻来翻去,就翻出这么一段话: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以前学过此句,总的理解就是自个儿不想干的事,你就不要强迫别人干。
刚开始我也没读出什么滋味,可越回想,越觉得这句话好像在说我似的。
“《论语》导读”课学习报告——浅谈孔子“忠,恕”的思想及其意义(写写帮推荐)
“《论语》导读”课学习报告——浅谈孔子“忠,恕”的思想及其意义(写写帮推荐)第一篇:“《论语》导读”课学习报告——浅谈孔子“忠,恕”的思想及其意义(写写帮推荐)“《论语》导读”课学习与研究报告题目:浅谈孔子“忠,恕”的思想及其意义院(系):班级:姓名、学号: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研部原理教研室《论语•里仁》篇中记录: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
”曾子曰:“唯。
”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从这一篇我们可以看出,在曾参认为孔子学说中“一以贯之”的具体内容就是两个字:忠与恕。
那么到底什么是“忠”、“恕”?它们的主要思想对我们又有什么借鉴意义呢?在我看来“忠”:就是真诚地尽力致力地服务,如我们常说的“忠于职守”、“忠于事业”,都是指对担负的职责、对从事的事业,真诚而尽心致力的去做。
“忠”字可以用在许多地方,例如对某个人而言,就有“终于领袖”,还有喊终于小团体的。
还有就是我们常听到的“忠于爱情”,也就是男女爱情专一。
在《论语》中“忠”字用了18次,有为他人尽心致力、忠诚、忠厚诸义,是孔子学说中处理人际关系的一条重要伦理原则,孔子把它落实到实际关系的各个方面。
如有“忠君之忠”,有“孝慈之忠”,有对事业、职守的“行之以忠”,对朋友的“忠信之忠”,所以,这个“忠”字,不能只理解为忠于“君”的愚忠。
在我们的时代,我们要学会忠于我们共同的事业和各自的职责、忠诚和忠信与我们的朋友与家人。
“恕”是由孔子最早提出的,并为恕下过这样的定义:“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与人”。
这是孔子在回答子贡的一个提问时说的。
子贡的问题是:“有一言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孔子在《论语•雍也》篇中还说过:“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这里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和“己所不欲,勿施与人。
”有相似的含义,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恕”的含义,即对己严,对人宽,不计较过去的仇恨,都是对人采取宽厚的态度。
2024年论语忠恕之道演讲稿
2024年论语忠恕之道演讲稿尊敬的评委:大家好!我是来自某某学校的XX,今天很荣幸能够在这里为大家演讲。
我的演讲主题是“2023年论语忠恕之道”。
“忠”和“恕”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价值观,是社会和个人行为准则的核心。
在论语中,孔子多次强调了“忠恕”之道的重要性,他认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以及“君子忧道不忧贫”,这些都是我们应该始终坚守的原则。
然而,时至今日,面对世界各地的冲突、纷争和不公平,我们必须借鉴论语中的“忠恕”之道,来引导我们的行为和思考。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忠”这一价值观。
忠诚是人们信守诺言、履行承诺的品质,不论是个人关系还是社会关系中,都需要忠诚。
而在现代社会,诚信危机层出不穷,人们的道德与良知常常被抛诸脑后。
因此,我们需要在2023年,将“忠”作为我们的不变坐标,让我们的行为始终以诚信为基础,不断追求真实,与他人建立起坚实的信任。
其次,让我们来看看“恕”这一价值观。
恕是一种宽容、包容和理解的情感,它是消除冲突的基石。
在当今社会,我们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分歧和矛盾。
为了建立和谐的社会,我们需要学会关怀他人,换位思考,尊重不同的观点和意见。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找到解决矛盾的方式,并实现彼此的共赢。
在2023年,我们需要倡导和践行“忠恕”之道,这不仅仅是个人行为的要求,也是社会进步的推动力。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需要对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培养良好的品德和道德观念。
首先,作为年轻一代的我们,需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我们应该明白,道德和品德是我们的内心之花,只有通过自觉的培养和修炼,才能开出绽放的美丽。
我们应该尊重他人的人权和尊严,不论是种族、性别、宗教还是国籍。
我们应该摈弃歧视和偏见,建立一个包容和谐的社会。
其次,我们应该全面发展自己的素质。
在2023年,我们将面临更加激烈的竞争和变革,我们需要具备更加全面的素质,才能在这个变化的世界中立足。
我们应该注重学习,不断充实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在各个领域中都有一技之长。
于丹论语感悟忠恕之道
于丹论语感悟忠恕之道孔子有一个学生,觉得做人的道理太多,记不住,请教孔子,希望能用一个字来概括所有的道理,而且可以受用终生。
孔子给了他一个字,就是耍平时,我们有一句俗语:世界上哪个不议论人,哪个又不被人议论。
大家都会在私下里,飞短流长。
孔子的学生里也有这样的人,比如子贡,子贡方人,什么叫方?就是指他比方人物,议论短长。
老师就说他,赐也贤乎哉,夫我则不暇。
赐是子贡的名字,子贡你已经很贤达了是吧,已经贤达到可以去指点他人的短长,品评人物,老师我还没有做到,夫我则不暇。
暇是闲暇,我现在还没有这个闲暇工夫,可以去品头论足,议论他人短长。
我要是有点闲工夫,得先看看自己,做得怎么样。
这话多少有点挑剔责备的意思,你都可以说别人的不是了,你自己真的这么完美了吗?这句话也是我们每个人可以问问自己的。
我们没有达到七十二贤人的境界,但是我们的眼睛,往往盯住别人的短处。
看别人的短处,就反衬了自己的长处。
我们在议论他人不幸的时候,自己的幸福感就得到了满足和延伸。
有时候,我们议论他人的不幸,往往不是抱着一种沉痛的悲悯,而是在一种放大之中,让自己的内心,得到一种自足的宣泄,这样的动机善良吗?有时候,我们总在挑剔,今天谁又失败了,他多不好啊,言外之意,你看我比他强多了,我才是一个完美顺当的人,其实,这就远离了孔子说的耍由忠到恕,从自己的心,推到他人的心,无非就是一个将心比心的过程。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为什么会流传很广?大家都觉得这么个道理,总是在提醒自己,但总也做不到。
为什么要提倡恕?就是因为它难。
这个恕的出发点是将心比心,而后我们才会有宽容。
并不是说,两千多年前的所有道德标准,都适用于今天,宽恕是由前提的。
今天我们的社会,有两条无形的线,一条是以法律为核心的制度线,它是保底的,另外一条是以伦理为核心的道德线,它是提升的。
如果说什么样的事情打破了底线,伤害了公民的自我权利,甚至危及到我们的生命,危及到我们的尊严,那就要诉诸法律。
论语5.28感悟
论语5.28感悟
在《论语》中,有这样一句话:“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
’曾子曰:‘唯。
’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这句话令我有颇多感悟。
在这里,孔子说他的道可以用一个字来贯穿始终,那就是“忠恕”。
而曾子在孔子说完后就回答“唯”,表示他完全理解并接受孔子的教诲。
在这里,“忠恕”是儒家思想中的核心概念之一,意为尽己之力以忠诚于他人,并对他人的感受和需要保持理解和宽容。
对于我个人而言,这句话让我更深刻地理解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重要性。
无论是在家庭、学校还是社会中,我们都需要用“忠恕”的态度去对待他人。
当我们对别人充满真诚和善意时,我们就能赢得别人的信任和尊重,从而建立起健康、和谐的人际关系。
同时,我们也应该学会换位思考,去理解别人的感受和需要,而不是只关注自己的利益。
此外,这句话也提醒我要始终保持一颗谦卑和虚心学习的态度。
无论在学习还是工作中,我们都需要不断吸取新的知识和经验,以便更好地应对各种挑战和机遇。
而要做到这一点,我们就需要保持一种“忠恕”的态度,不断向他人学习,并对他人的建议和批评保持开放的心态。
总之,《论语》5.28这句话让我明白了很多做人的道理。
无论是处理人际关系还是自我提升,我们都应该秉持“忠恕”的态度,以真诚、理解和宽容去面对世界。
这样,我们才能成为一个更好的人,
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论语》读书心得总结(2篇)
《论语》读书心得总结《论语》是儒家思想的重要经典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所编纂而成。
全书共有20篇,记载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讨论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社会道德和政治伦理等问题。
通过阅读《论语》,我对儒家思想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思考,以下是我的读书心得总结。
首先,《论语》强调了道德修养的重要性。
书中强调“君子不重则不威”,意思是一个人如果没有道德品质和修养,就无法取得别人的尊重和威望。
从孔子的言行可以看出,儒家注重君子的修养,包括纲常、礼仪、忠诚、仁爱等方面。
例如,书中提到孔子对待他人始终保持礼貌和尊重,不以权力、地位或财富来衡量一个人的价值,而是注重一个人的品德和道德修养。
这启示了我要注重道德修养,做一个有品德、守纪律、有礼貌的人。
其次,《论语》提倡学习和追求进步。
书中提到孔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意思是学习是一种喜悦。
儒家认为人应该不断学习、不断进取,提升自己的知识水平和素养。
孔子曾说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这是对人际关系的要求,意思是不要做自己不愿意别人对待自己的事情。
这要求我们在待人接物中注重尊重和理解他人,不伤害他人的利益和感情。
通过阅读《论语》,我意识到学习是一种乐趣,也是一种对自己和他人负责任的态度。
第三,《论语》强调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重要性。
儒家思想提倡个人修身养性,让个体以德修身,以品行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
在家庭生活中,个人应该履行自己的家庭责任,维系好家庭的和谐相处。
而在社会上,个人应该积极参与社会事务,为社会作贡献。
儒家思想还强调政治伦理,提倡君主和臣民之间的和谐关系,提出了君臣、父子、夫妻、朋友、兄弟之间的道德要求和秩序。
通过阅读《论语》,我明白个人的修养和家庭关系的和谐对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最后,《论语》强调了仁爱和德行的重要性。
书中频繁提到“仁”这个词。
儒家认为,一个人如果没有仁爱之心,就无法做到恻隐之心、扶弱济困。
对于道德人生的追求和生活的意义,儒家追求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共处,追求的是大爱无疆。
国学论文孔子忠恕之道的启示
国学论文孔子“忠恕”之道的启示关键词“忠恕”之道为仁之方修己待人《论语》记载,孔子对学生曾参说,“吾道一以贯之。
”那么,这个贯穿于孔子整个思想体系的东西是什么呢?曾参的理解和把握是,“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这虽然不能涵盖孔子以“仁”为核心的全部学术思想,但却抓住了“为仁之方”这个道德实践的要害问题。
“仁”的内涵十分丰富,其本质就是孔子对樊迟问仁的回答:“爱人。
”怎样才能做到爱他人呢?孔子认为根本的方法就是行“忠恕”之道。
“忠”和“恕” 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
忠是从积极的意义上实践“仁”的途径与方法,是一个高标准,也就是孔子在《雍也》篇里所说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 它所强调的是真诚待人的精神,自己想立得住,有所作为,也尽心尽力地让别人立得住,有所作为;自己想事事通达,也尽心尽力地让别人事事通达。
恕是从消极的意义上实践“仁”的途径和方法,也就是孔子在《卫灵公》篇里回答子贡“有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的问题时所说的:“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文章来源网,仅供分享学习参考它所强调的是宽以待人的精神,自己不愿意的事,不要强加给别人。
总起来说,忠恕之道就是人们常说的将心比心,推己及人。
行“忠恕”之道并非易事,这是因为人有私心。
只有克服掉私心,心中才能容得了他人,装得进天下。
因此,孔子从修己与待人两个方面指明了如何“为仁”,如何行“忠恕”之道的方法。
“修己”就是“克己”、“修身”,是儒家所倡导的一个“内省”的过程,也就是自我修养、自我完善、自我提高的过程。
把孔子的学说概括为“忠恕”二字的曾参,这样总结他的内省体验:“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这就清楚地说明,只有通过自我反省加强道德修养,克服掉私心,才能推己及人,真诚待人,宽以待人,行“忠恕”之道。
儒家关于修己与待人的要点,一是“为仁由己” 。
孔子说:“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关于阅读《论语》“忠恕之道“读书报告
《论语百则》读书报告——关于“忠恕之道”的心得体会引言初次学习《论语十则》是读小学时候的事了,想起当时背“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时候,即便对孔子还是一个很模糊的概念,但是心里已经对孔子产生敬畏之情。
这次的中国教育史,再次拾起《论语百则》的时候,才发现《论语》留给后人的不只是孔子与他人的对话,其内地里含有很深刻的意义。
并且,孔子作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虽然当今有很多人批判儒家学说,但是《论语》还是有很多值得学习的地方的,我想我遇到什么苦难或者困惑的时候,我都会想起一两句《论语》中的话,勉励自己。
由于对此书里面的关于“忠”与“恕”颇为感兴趣,并且之前对“忠恕”并没有很深刻的感想,品读过《论语百则》后,对“忠恕”有了更加深刻的感受,也有了不一样的体会,所以此次读书报告,我主要是针对《论语百则》里面“忠”与“恕”发表个人读书心得体会。
社会、人文、作者背景孔子,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人(今山东曲阜人)。
孔子生活在春秋末期,是我国历史上的重大变革时期,是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过渡时期。
当时养士之风盛行,私学兴起。
孔子是中国春秋末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
孔子集华夏上古文化之大成,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并且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万世师表。
内容概括《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论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其中内容十分丰富,包含有关于“学”、“德”、“仁”、“孝”、“君子”、“中庸”等方面内容的阐述,体现孔子的思想。
拓展性讨论“忠恕”是以待自己的态度对待别人,是“仁”的具体运用。
俗话说,做事先做人,《论语》中关于做人的道理有许多,但曾子说其实只有一条:“夫子之道,忠恕而已。
”现在的世界千变万化,我们心中的准则是“忠恕之道”,唯一不变的是“忠恕之道”。
微言大义,了悟人生——读《论语》有感
微言大义,了悟人生——读《论语》有感读一本好书,犹如同一个高尚的人对话。
假期虽短,可读罢《论语》,孔子的一言一仍在我脑海中浮现,久久不能抹去。
我最喜欢的就是:已所不欲,勿施于人一句。
孔子把忠恕之道看成是处理自己和他人关系的一条准则,这也是儒家伦理的一个特色。
可以这样说,忠恕之道是孔子发明的。
子贡曾向孔子表达过两点愿望:我不想别人强加于我,我也不想强加于别人。
孔子当时就在子贡头上浇了一瓢冷水:子贡呀,这不是你能做到的。
如果从个人来讲,要想成为一个仁人君子,就应该从忠恕之道入手。
忠道就是已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恕道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每个人都有一些自己的习惯,但有些原则不一定为他人所接受,一个善于处世的人,应该本着尊重别人个性习惯的原则去适应化解,不能接受别的人的人说明自己也有很多不好的习惯,应学会由人及己的方法。
如果这样,就可以消除别人对自己的怨恨,缓和人际关系。
子曰:当仁,不让于师。
这是指在对待仁的问题上,即使是老师,也可以不与他谦让。
孔子和儒家十分重视师生关系的和谐,强作文调师生尊严,学生不可违背老师,不过这是在一般情况下。
而且,在仁德面前,即使是老师,也不用谦让,这是实现了把仁德摆在第一位,仁是衡量一切是非善恶的标准。
孔子对教育也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
他曾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意思是:传授知识给学生,不到他苦思冥想还领会不了的时候,不要去开导他;不到他想说但又说不出来的时候,不要去启发他;告诉他方形的一个角,他如果不能由此推知出另外三个角,就不要再重复去教他了,这是孔子有名的启发式的教育方法,孔子不喜欢灌注式的教育方法,那是把学者看成消极的接受者。
他强调,施教者要循循善诱,学者要积极思考。
启发式的教育原则,乃是在学者有了迫切的求知愿望时,也就是他急于要做却做不成功,急于要说却说不清楚的时候,才给予开导和启示,使之主动进行深入思考和反复试验。
在不知不觉中,我已读完了《论语》,看似简单的一本书,竟蕴含着如此巨大的智慧。
2024年《论语》读书心得体会范文(2篇)
2024年《论语》读书心得体会范文2024年,《论语》读书心得体会前言:《论语》是中国古代文化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被誉为中国儒家文化的经典之作。
作为一本古代经典之书,《论语》承载着丰富的思想和智慧,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具有深远的影响。
在不断学习和探索的过程中,我对《论语》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和体会,愿通过本文分享我的读书心得和体会。
一、尊师重道的价值观《论语》中,孔子强调了尊师重道的重要性。
他认为,尊师是学习的基础,尊重老师是对知识和智慧的敬意。
在现代社会,我们有时候可能会忽略了这一点,忽视了老师的存在和价值。
然而孔子的言论提醒我们,尊师重道是我们在学习和成长中必须要牢记的一点。
二、学习的态度和方法《论语》中有许多关于学习的话题,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孔子所说的“学而时习之”,他强调了持之以恒的学习态度和方法。
我们常常听到别人说“天才是99%的汗水加1%的天赋”,其实这就是在告诉我们学习是一个需要付出努力的过程。
只有通过不断努力和坚持,我们才能取得更好的学习成果。
三、知识与德行的统一《论语》中,孔子曾经说过:“君子学道则爱人。
”这句话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在现代社会,我们常常把知识和德行看成是分离的两个方面,很多人注重知识的学习,但却忽视了道德的培养。
然而,《论语》告诉我们,知识和德行是不可分割的。
只有将知识与德行结合起来,我们才能成为真正的君子。
四、教育的意义和方向通过阅读《论语》,我深刻领悟到了教育的真正意义和方向。
孔子认为,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
在这个崇尚分数和功利的时代,我们应该反思教育的方向是否偏离了正确的轨道。
我们应该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他们的德行和人格,而不仅仅是追求分数的高低。
五、对待他人的态度《论语》中,孔子与他的学生和众多学者进行了许多对话。
通过这些对话,我深刻理解到了孔子对待他人的态度。
他有时谦虚谨慎,有时坚决果断,但无论何时何地,他都对待他人饶有耐心和爱心。
忠恕养德行终身——《论语》悟读【393】
忠恕养德行终身——《论语》悟读【393】忠恕养德,可行终身。
《论语》第十五篇第二十四章:【原文】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译文】子贡问道:“有一个可以终身奉行的字吗?”孔子说.“大概是'恕’吧!自己不想要的,不要施加给别人。
”【悟读】倚仁德,行道义,修仙佛,众人尽善;想忠恕,思感应,念慈悲,三教同心。
联中之"忠恕"出自孔子《论语》,"感应"源自《道义》,"慈悲"来自《佛经》,体现了三教有别又合而为一的博大精深文化内涵。
本章夫子再论“忠恕之道”,强调君子仁德之心,表现在待人接物上,最重要的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关于“忠恕之道”,朱熹的理解简洁明了,“尽己谓之忠,推己之谓恕”。
最早将“忠恕”联系起来的,是春秋时代的曾子,他在解释孔子“吾道一以贯之”时说:“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忠恕待人,养德远祸”。
“忠恕之道”是儒家“仁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为仁”的基本准则,是一种简易可行的修心之道。
长期以来,孔门弟子以“忠恕之道”作为贯穿儒家学说的核心思想,作为“仁德”思想的具体体现。
尽力为人中人之心是谓忠;推己及人如人之心可称恕。
长期以来,“忠恕之道”之所以难能可贵,主要在于:其一,强调了回归本心。
生而为人,首先须爱自己,进而推己及人,达到主客观之统一,方致“立人达人”的境界。
其二,蕴含了“君子和而不同”的韵味。
忠恕作为行仁之方,不仅是一种方法,更是达到物我平等实现的一种工夫。
不仅蕴含着价值意义上的平等,还强调了个体差异性的存在,真正体现了价值平等的精神和原则。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儒家思想体系中极有价值的一个闪光点。
古往今来,“忠恕”思想都有着丰富的内涵和实际意义,有利于和谐社会乃至和谐世界的构建,是中国贡献世界之普世智慧。
2024年论语心得读后感(2篇)
2024年论语心得读后感《论语心得》主要讲述的,就是于丹对于孔子的《论语》的感悟。
内容分别有:天地人之道、心灵之道、处世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和人生之道。
孔子一生最看重的,就是“恕”、“仁”与“智”。
然而,快乐也悄悄地隐藏在这三个字中。
“恕”,宽恕他人的错误行为,机能体现出自己博大的胸怀,又能感受到在宽恕了别人之后,心中的那份愉悦和清爽。
孔子说:“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曾经有过这样的一个故事:一对夫妇的儿子因车祸而身亡,但是,肇事司机撞人后立刻驾车逃跑了,抓不到他。
夫妇俩悲痛欲绝,有人问:“你们恨那个撞死你们儿子的司机吗?”夫妇俩说:“不恨。
相信他也不是故意的,要恨,只能恨儿子命不好。
”这一信息传到了司机的耳中,司机倍感羞愧,便到公安局自首了。
由此可见,宽恕的力量多么强大!“仁”,爱一个人能够使那个人的心中充满。
孔子说:“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能近取譬,可谓人之方也已。
”能够从小事做起,推己及人,这就是实践仁义的方法。
关爱别人,就是仁,所以,我们应该尽自己的能力去帮助一些需要我们帮助的人。
“智”,了解别人叫做“智”。
我们应该做一个充分了解他人的人,孔子说:“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虽然这句话是关于道德修养的,但是也让我们知道,了解他人是很重要的。
当我们认识了他人,且能够知道他(她)需要的是什么,我相信,我们一定能够感受到快乐。
“恕”、“仁”和“智”,三个字集中在一起就构成了一个美好的人了。
“予人玫瑰,手有余香”,给予比获取更能使我们的心中充满幸福和快乐。
人人都希望过上幸福快乐的生活,而幸福快乐知识一种感觉,与贫富无关,同内心相连。
其实,快乐就生活在我们的心中。
我们的心觉得快乐,那么我们就快乐;心不觉得快乐,那么我们就不快乐。
快乐是一种信念,我们要相信快乐一直在我们身边,让快乐永远生活在我们的心中。
2024年论语心得读后感(2)____年是一个令人期待的年份,这一年我有幸读完了《论语》,对这本经典的心得与感悟汇聚成了一个____字的读后感。
关于阅读《论语》“忠恕之道“读书报告 3800字_1
三一文库()〔关于阅读《论语》“忠恕之道“读书报告 3800字〕《论语百则》读书报告——关于“忠恕之道”的心得体会引言初次学习《论语十则》是读小学时候的事了,想起当时背“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时候,即便对孔子还是一个很模糊的概念,但是心里已经对孔子产生敬畏之情。
这次的中国教育史,再次拾起《论语百则》的时候,才发现《论语》留给后人的不只是孔子与他人的对话,其内地里含有很深刻的意义。
并且,孔子作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虽然当今有很多人批判儒家学说,但是《论语》还是有很多值得学习的地方的,我想我遇到什么苦难或者困惑的时候,我都会想起一两句《论语》中的话,勉励自己。
由于对此书里面的关于“忠”与“恕”颇为感兴趣,并且之前对“忠恕”并没有很深刻的感想,品读过《论语百则》后,对“忠恕”有了更加深刻的感受,也有了不一样的体会,所以此次读书报告,我主要是针对《论语百则》里面“忠”与“恕”发表个人读书心得体会。
社会、人文、背景孔子,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人(今山东曲阜人)。
孔子生活在春秋末期,是我国历史上的重大变革时期,是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过渡时期。
当时养士之风盛行,私学兴起。
孔子是中国春秋末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
孔子集华夏上古文化之大成,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并且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万世师表。
内容概括《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论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其中内容十分丰富,包含有关于“学”、“德”、“仁”、“孝”、“君子”、“中庸”等方面内容的阐述,体现孔子的思想。
拓展性讨论“忠恕”是以待自己的态度对待别人,是“仁”的具体运用。
俗话说,做事先做人,《论语》中关于做人的道理有许多,但曾子说其实只有一条:“夫子之道,忠恕而已。
论《论语》的“恕”道-文档
论《论语》的“恕”道最能体现孔子伦理思想的就是他的“恕”道思想,也是孔子所谓的“仁学”。
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论语?里仁》)曾子说,孔子的学说主要是围绕“忠”和“恕”这两个方面展开来写的。
虽然“忠恕”一词在《论语》中只出现过一次,却成为孔子伦理思想的践行枢纽。
“恕”道是孔子仁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要全面理解“恕”道,就要从“忠恕”说起。
仁者爱人,“爱人”是“仁”的具体体现,为了实行“爱人”原则,孔子提出“忠恕”作为实行“爱人”原则的根本途径,即所谓行“仁之方”。
“忠恕”是孔子提出的新概念,是孔子对“仁”这一思想的进一步延伸。
《论语?颜渊》载:“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这里用以释“仁”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按子贡的理解,意即“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论语?公冶长》)[1]。
自己不希望别人强加给自己的事,也不要强加给别人[2],就是要求人与人之间将心比心,这样才能减少自私,才能变得宽容。
这是孔子对“恕”的诠释。
关于“忠”,孔子并没有直接释义,根据宋儒的解释(“尽己之为忠”),通常都以“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释之。
就是说作为一个具有仁德的人,自己能够站得住,也帮助他人一同站住;自己已达到目的,也帮助他人能够达到。
这就是“忠”。
从“忠恕”的内容来看,孔子的“忠恕”之道实际上是孔子实行“爱人”的模式,是仁爱精神的具体化,是行仁之方。
或者说,通过“忠恕”之道而实行“爱人”的原则,促使人与人之间互相帮助,达到人与人之间的互相尊重和宽容[3],这样才得以把“仁爱”思想从爱亲推广到“泛爱众”,这也是孔子的伦理思想一个质的升华。
通过孔子对“忠恕”的解释,可以看出,“忠”是对主体而言的道德准则,也就是说,“忠”是主体的自我要求,指诚恳、积极地对待他人。
以自身道德的完善为目的,强调的是主体的内省和自觉,目的是要人们自觉地去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礼的规范;也就是把这种外在的制约,通过“仁”的道德修养完全变成一种内在的、自觉的道德规范[4],这就强调的是道德自律。
论语忠读后感模板6篇
论语忠读后感模板6篇论语忠读后感篇1对于我们80后的年轻人很少有喜欢读古文的,我也不例外。
可是在大学教授的讲解中,我才真正体会了古人的才华和思想,我也渐渐爱上了一些古代文著。
例如:《论语》?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孔子讲授之语,形式为语录问答体。
内容广泛,记载了关于哲学、艺术、伦理、文学、政治、教育等几个方面的言论,代表了儒家文艺思想。
虽然这本经书我没读完,但已从中受益良多。
书中的言论很有道理,可以让我们知道怎样为人处事。
我最欣赏的是孔子”以仁为本“的思想。
作为当今的教师,特别是我这种刚刚担任班主任的教师,学生的教育是自己最大的课题。
我总希望自己的学生能快乐健康地长大,可也总怕自己没有教育好她们。
我班的学生大多都十一二岁,开始形成自己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又比较叛逆,我不愿把一些东西的强加给她们。
孔子孔子在许多许多年前就提倡学习不仅限于书本,更重要的是学习做人和做事,强调在实践中学习。
这与当今社会对孩子们的要求是一致的。
可是在现实当中我们注重的还是分数,对于孩子实际能力的培养过轻。
我们做老师的只有尽量拉近他们之间的差距,多重视孩子思想道德的培养,毕竟”人品决定文凭“,一个人的人品才是最关键的。
论语忠读后感篇2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孔老先生告诉我:父母健在时就不要长时间离家远行,如果不得已要离家远行,必须要有一定的去向。
我似乎还没有独自远行的经历,但在外时父母的牵挂,却深深地牵引着我。
一次,我去上英语课,爸爸嘱咐我到了学校给他打个电话。
可当我到了那里准备打电话时,突然忘记了爸爸的手机号,手里拿着手机,心里万般无奈,傻傻的笑着。
等下了课,一个熟悉的身影出现在我面前,是爸爸!他责备我的大意,让他担心。
现在想起来都很愧疚,好友的电话倒背如流,可每天在自己身边的父母的电话,却忘的一干二净,真是悲哀!子女永远是父母的心头肉,从我们呱呱坠地的那一刻起,一条无形的纽带,便将我们紧紧系在一起,每天回家可以开到父母脸上的笑容,遭遇挫折时可以得到父母的鼓励,在外远游时可以听到父母的叮嘱,原来,这就是幸福……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于丹论语感悟06:忠恕之道(文字版阅读)
于丹论语感悟06:忠恕之道(文字版阅读)于丹论语感悟06:忠恕之道俗话说,做事先做人,《论语》中关于做人的道理有许多,但曾子说其实只有一条,夫子之道,忠恕而已。
忠恕二字的前提就是要知道自己的心在哪里。
现代社会有太多的评判标准,如果我们的心迷失了方向,就根本无法判断自己行为的对错。
特别是当自己有一颗忠诚于事业的心,却总是怀才不遇,无人赏识时,该怎么做才为忠?我们自己将心比心,善待他人,却被别人恶意伤害时,该如何做才为恕?如果我们真正做到了忠恕二字,生活会不会变得更加美好呢?在今天这个时代,我们大家都面临着一个问题,就是外在的迷惑太多,变化太多,千变万幻里面有什么呢?以不变应万变的的依据,到底在哪儿呢?有一次,孔子给学生上课,跟曾子曾参说:参乎,吾道一以贯之。
你知道吗?我做人做事的道理,一以贯之,有一个不变应万变的,根本的出发点。
曾子心领神会,说我明白,孔子就走了。
底下的同学就问曾子,老师刚才说的一以贯之到底是什么?曾子解释了一句话,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也就是说,孔子这一生做人做事最根本的出发点,就是忠恕二字。
何为忠?何为恕?宋代朱熹先生解释这两个字说,尽己之谓忠,推己之谓恕。
尽自己的心是忠,用自己的心推及他人,就是恕。
他还说,你看这两个中国字,中心为忠,如心为恕。
真正看见自己内心的标准,良知在哪里?是非在哪里?自己心里装着的判断是什么?这是忠。
如心,就是将他人之心比如自己心,用自己的心跟他人换位思考,这样,你就变得宽容了。
但这两个字,都有一个前提,就是你得知道,自己的心在哪里?如果我们没有了自己的心,那这个世界上我们可比的标准就太多了。
你看邻居家的生活,是一个可比的标准。
广告上的生活,是一个可比的标准。
报纸上写的某个家庭的报道,也是一个可比的标准。
世界峥嵘万象,纷纷纭纭,但是,自己的心在哪里呢?我们已经过了那个忠于君主的时代,今天,我们还提这种忠吗?过去经常讲,历史上有那些忠臣都是愚忠,我们还需要吗?中心为忠,这个概念永远不会过时。
论语忠恕之道演讲稿
论语忠恕之道演讲稿尊敬的评委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我今天的演讲题目是《论语忠恕之道》。
忠恕,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价值观念。
而《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之作,对于培养人的道德品质和修养非常有指导意义。
在这篇演讲中,我将向大家介绍《论语》中关于忠恕之道的重要内容,并探讨其对我们当代人的启示。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论语》中关于忠的内容。
孔子曾说:“士,务本,本立而道生。
”这句话告诉我们,作为一个人,要先立好自己的本,才能够充分发展自己的道德修养。
而什么是一个人的本?在《论语》中,孔子指出:“君子忧道,小人忧贫。
”这是说,君子应当忧虑的是自己是否奉行了正确的道德原则,而不是忧虑自己是否贫穷。
这表明,忠诚是一个人作为一个个体的最基本的价值观念。
只有对于道义准则保持忠诚,人才能够获得内心的安宁。
忠诚不仅要在对待自己的道德准则上保持,更要在对待他人上保持。
在《论语》中,孔子强调了君子的宽容和体恤之道。
孔子认为,一个社会的和谐需要每个人都能够体谅他人,宽容他人的错误和过失。
他说:“恻隐之心,人皆有之。
”这是说,人们都有同情心,有能够感受到他人痛苦的能力。
只有通过互相体恤和包容,社会才能够实现和谐与进步。
除了忠和恕之道,孔子还提倡了智慧和思辨的重要性。
他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这是说,对于知识,只懂得和喜欢是不够的,还要能够将所学的知识运用起来,并且能够从中获得快乐。
这就要求我们要不断的学习,不断的思考和思辨。
那么,忠恕之道对我们当代人有什么启示呢?首先,忠诚是一个人的基本道德准则。
在一个充满变化和诱惑的世界中,人们往往容易失去自己的信念和原则。
然而,《论语》告诉我们,只有忠诚于自己的道德准则,才能够在困难和诱惑面前保持坚定和稳定。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应该坚守自己的信仰和原则,不容易被外界的干扰所动摇。
其次,宽容和体恤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因素。
在我们日常的生活中,我们不可避免地会与他人发生摩擦和冲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语百则》读书报告
——关于“忠恕之道”的心得体会引言
初次学习《论语十则》是读小学时候的事了,想起当时背“学而时习之,
不亦说乎?”的时候,即便对孔子还是一个很模糊的概念,但是心里已经对
孔子产生敬畏之情。
这次的中国教育史,再次拾起《论语百则》的时候,才
发现《论语》留给后人的不只是孔子与他人的对话,其内地里含有很深刻的
意义。
并且,孔子作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虽然当今有很多人批判儒家学说,
但是《论语》还是有很多值得学习的地方的,我想我遇到什么苦难或者困惑
的时候,我都会想起一两句《论语》中的话,勉励自己。
由于对此书里面的关于“忠”与“恕”颇为感兴趣,并且之前对“忠恕”
并没有很深刻的感想,品读过《论语百则》后,对“忠恕”有了更加深刻的
感受,也有了不一样的体会,所以此次读书报告,我主要是针对《论语百则》
里面“忠”与“恕”发表个人读书心得体会。
社会、人文、作者背景
孔子,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人(今山东曲阜人)。
孔子生活在春秋
末期,是我国历史上的重大变革时期,是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过渡时期。
当时
养士之风盛行,私学兴起。
孔子是中国春秋末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思
想的创始人。
孔子集华夏上古文化之大成,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天
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并且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万世师表。
内容概括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
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
孔子的政治主张、论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其中内容十分丰富,
包含有关于“学”、“德”、“仁”、“孝”、“君子”、“中庸”等方面内容的阐述,
体现孔子的思想。
拓展性讨论
“忠恕”是以待自己的态度对待别人,是“仁”的具体运用。
俗话说,做事先做人,《论语》中关于做人的道理有许多,但曾子说其实只有一条:“夫子之道,忠恕而已。
”现在的世界千变万化,我们心中的准则是“忠恕之道”,唯一不变的是“忠恕之道”。
《论语》全文对于“忠恕之道”的相关阐述不多,但是“忠恕”是儒家文化在人际关系方面的基本原则之一,是孔子治学、立身、教学的原则,是中国儒家思想重要的伦理与哲学范畴。
何为“忠”?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冯大建编《论语百则》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p108)孔子从四个方面来教育学生:知识、行动、忠诚、信实。
由此可见,“忠”的教育在道德教育中有很重要的作用。
“忠”,即对人对事,尽心尽力,全心全意。
进而我们可以发现,“忠”并不仅仅表现在对人对事尽心尽力,更是表现在我们要对得起自己,不违背自己内心的道德准则,对得起自己的良心。
也就是说,我们要严以律己,对待自己的时候,要严格要求,“躬自厚而薄责于人”,不断提升自我,这样才能消除矛盾,最大程度地实现“忠”。
何为“恕”?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冯大建编:《论语百则》,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p195)这句话就是对“恕”最简单最有效的解释。
“恕”是伟大的美德之一,只有设身处地地为人着想,以宽容之心待人,才能够实现“恕”。
每个人心中都害怕难过,贪婪,嘲讽,欺骗,伤害等经历,每个人都渴望得到关心,照顾,疼爱,守护,因此每个的情感世界都是相通的,只有将对方的感受等同于自己的感受,站在对方的角度想问题,才能够得到他人的尊重与关心。
有一句话说得好,别人对待你的态度,取决于你对待他人时的态度。
而且,自己没有做的事情,不要苛求别人;自己做不到的事情,也不要苛求别人;自己先做楷模,而后引领别人去做。
如果每个人都懂得“恕”的价值,那么人们在生活中就能够消除人与人之间的隔阂,营造更和谐的氛围。
“互乡难与言,童子见,门人惑。
子曰:‘与其进也,不与其退也,唯何甚?人洁己以进,与其洁也,不保其往也。
’”(冯大建编:《论语百则》,南
开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p110)这是“恕”的具体表现之一,人家打扮地干干净净而来,便应当赞成他干净的一面,而不应当死盯着他的过去,也就是说,我们要看到他人进步、优秀的地方,不应只是盯着对方的缺点,不给人以改过自新的机会。
然而,在我们生活中,大家总会因为一个人的某个缺点而否决一个人,往往忽略了一个人的优点,这是大家的通病之一啊。
这些话语虽然简单,但是其内地里蕴含的道理往往容易为人们所忽略。
可见,“恕”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性。
如何“忠”
然而,如果我们一心忠诚待人,但是我们总会有被人误会的时候,总会有无人赏识、怀才不遇的时候,这个时候我们坚持的“忠”还有意义吗?
“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
”(冯大建编:《论语百则》,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不用发愁的是,现在社会上没有让你尽忠的职位,真正要发愁的是,你有安身立命的那个本事吗?如果有那个本事,早晚会有你的位子。
也不用发愁现在没有人了解你,真正要发愁的是,你有什么资本让别人去了解你。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所以,真正有本事的人,不必担心自己的一片忠诚无人赏识,只要真正做到“忠”,并且自己有本事,定会成功的。
如何“恕”?
“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冯大建编:《论语百则》,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p171)孔子一直提倡“恕”的精神,但是“恕”并不是无条件,无原则的博爱,而是有一定原则的,这个原则就是“直”,即正直,实事求是的态度。
它应该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如果他人对自己的怨恨是有道理的,那么我们要反思自己,“为人谋而不忠乎?”,并且改正自己;另一方面如果他人对自己的怨恨是没道理的,是充满恶意的,就应该采用适当的方式保护自己,不应一味以后退来避免矛盾,一味以善良来感化怨恨。
所以可以看出,“恕”并不是无条件的宽容,总之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其中正包含着孔子的“中庸”思想啊。
的确,我们生活不能够只是一味地退让,不能一味地以消极的态度对待困难与敌人,而应以“直”为前提,判断他人的标准,只有这样才能够最大
程度地真正履行“恕”。
诚然,在我们生活中的确是这样子,我们不能够一味地退让,更不能够一味地宽恕他人,任何事情都有一定的原则与标准,一旦越过此准则,我们也不会一如既往地对待他人。
“忠”“恕”统一
然而,“恕”乃“仁”道之消极表现,宋代朱熹在《四书五经》中说道“尽己之谓忠,推己之谓恕。
”也就是说我们要全心全意做好自己的事情,是忠;而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推己及人地考虑对方的处境,就是恕。
尽己,就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是积极的方面,推己,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消极方面。
两方面都站在自己的立场,以己之所好恶为基点,推己而及人之所好恶。
这种推己及人的方法,就叫“能近取譬”,将心比心,推心置腹,是实行仁德的便捷途径。
可见,“忠”、“恕”并非可以割裂开来的,二者是统一的。
“吾道一以贯之,忠恕而已。
”可见“忠”与“恕”乃“一”道,只有把“忠”与“恕”统一起来,才能既做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又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才是孔子的“一以贯之”的仁道。
就像在我们生活中,我们既要做到对得起自己,尽心尽力,又要做到宽容待人,即要做到严以律己,宽以待人,这样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忠恕”,才能发挥“忠恕”蕴含的道理。
“忠”“恕”关系
我无法理解的是“为人谋而不忠乎?”为何只是反思自己为人是否不忠呢,为何没有是否不恕呢?难道我们一日三省吾身,只需要问自己是否对人对事,尽心尽力,全心全意就可以了吗?“忠恕”乃一个统一的整体,二者不能够割裂开来,但是,此处并没“为人谋而不恕乎”,而只是“为人谋而不忠乎”,是因为“忠”包含有“恕”的含义吗?那么“忠”与“恕”的实质关系是什么,“忠”包含“恕”?“恕”包含“忠”?“恕”是“忠”的基础?“忠”与“恕”相互统一,不可分割?
评价
《论语》的语言简洁精炼,含义深刻, 善于通过神情语态的描写,展示人物形象。
其中有许多言论至今仍被世人视为至理,与《大学》《中庸》《孟子》
《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并称“四书五经”。
其中所蕴含的许多道理往往容易为大家所忽略,然而当我阅读起《论语》的时候,会有种醍醐灌顶般的感受,因为《论语》运用的是平时生活中活生生的例子,并且能够从生活中的例子总结出做人的道理,教育的方法等,因此仔细品读《论语》时,的确有种幡然大悟的感觉。
由于孔子所处的时代背景,社会环境和现代不同,他的教育思想和方式也有一定的局限性。
但是孔子的教育思想,政治思想,教育方式在现代社会仍有不可磨灭的作用。
可以肯定的是,其中蕴含的道理是永不消退的,因此我们在运用过程中要学会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扬长避短!
结语
《论语》里面包含的意义实为很深,并非一篇读书报告所能涵盖的,因此我只选取了其中的“忠恕之道”发表个人心得体会。
以上为我的浅见,是我在阅读过《论语百则》后的一些看法,只因阅读这本著作的确让我打开眼界,让我明白更多关于教育的道理,反省自我,相信这对于我日后会有很大的帮助,当我遇到困难时,想起一两句里面的经典,必定会有醍醐灌顶的作用。
注释
冯大建编:《论语百则》,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孙培青编:《中国教育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第三版
于丹:《论语心得》,《百家讲坛》栏目音像制品由中国国际电视总公司出版发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