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面活性剂及其对环境的影响

表面活性剂及其对环境的影响
表面活性剂及其对环境的影响

表面活性剂及其对环境的影响

阿尔祖古丽·图拉克08090330

表面活性剂(surfactant)是一类重要的有机化合物,我们的生活中到处充斥着表面活性剂,从肥皂、洗发水到某些食品,药品,再到墙面涂料、润滑油等,可以说我们日常生活中接触的一切人造物品的生产都直接或间接的使用过表面活

性剂。由于本身的结构特点 表面活性剂具有润湿、分散、乳化、增溶、起泡、

消泡、洗涤、均染、抗静电、防腐、杀菌等一系列独特的作用和功能,广泛应用于食品、医药、农药、纺织、化工、黏合剂、选矿、油田化学品、造纸、皮革、感光材料等工业领域以及洗涤用品、化妆品等民用领域,在改进生产工艺、提高产品质量、节约能源、降低成本、提高生产率、增加附加值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因此有“工业味精”和“工业催化剂”之称。

1表面活性剂的性质及分类

表面活性剂指的是在很低浓度时能够显著降低溶剂(通常是水)的表(界)面张力的物质,可分为传统表面活性剂和新型表面活性剂。传统表面活性剂分子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长链的疏水基团(或称亲油基团),另一部分是亲水基团(或称亲水头基),两者中间由化学键连接,通常称为两亲结构。这种特殊的结构决定了它与众不同的性质,如润湿、乳化、增溶、起泡、抗静电、分散、絮凝、破乳等。新型表面活性剂是一些带有某种特殊活性基团的表面活性剂,除了普通表面活性剂所具备的一般性质外,还具有一些特定的结构和性质,如可反应性、杀菌性、螯合和金属离子等。表面活性剂根据用途的不同可分为乳化剂、润

湿剂、发泡剂、分散剂、絮凝剂、去污剂、破乳剂、抗静电剂等 根据疏水基的

不同可分为直链的、支链的和环状的;根据表面活性剂在水中离解与否可分为离子型、非离子型和混合型,离子型又可以分为阴离子型、阳离子型和两性离子型。

2表面活性剂对环境的影响及其降解

2.1表面活性剂对环境生态的影响

随着石油工业的发展,表面活性剂的产量和品种逐年增加,有相当数量的表面活性剂在使用过后又排放到自然当中,此外,表面活性剂的生产过程也要产大量污染。因此,表面活性剂的生物降解与环境保护的关系极为密切,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表面活性剂是洗涤剂去污配方的一个主要组成分 除特殊用途外,这些

产品在使用后即被直接或经污水处理厂处理后排放到环境中。而在洗涤剂中占主要地位的还是较难生物降解的阴离子表面活性剂。

含表面活性剂废水的大量排放,不仅直接危害水生环境,杀死环境中微生物,抑制了其它有毒物质的降解,同时还会导致水中溶解氧的减少,尤其含氮、磷的表面活性剂会造成水体富营养化。当进入污水处理厂污水中的表面活性剂达到一定浓度时,会影响曝气、沉淀、污泥硝化等诸多过程。

(2)土壤中残留的表面活性剂对土壤微生物的生长有一定影响。一般讲,

表面活性剂质量浓度小于100.0mg/L时,对土壤微生物无实质的影响 其质量浓

度大于500.0mg/L时,微生物种群数量开始降低。此外,有的表面活性剂在土壤中的吸附能力很弱,其向下迁移污染地下水的潜在危害性也是不容忽视的。使用化学表面活性剂进行环境修复的同时,表面活性剂也不可避免地残留于环境中。虽

然生物表面活性剂可以较好的克服这一缺点 但目前大量的研究还处于实验室

研究阶段,而且对作用机理的研究仍不是十分完备。

2.2表面活性剂的生物降解

表面活性剂的生物降解是指表面活性剂这类化学物质通过活的有机体的生物作用而被破坏的过程 通常可以通过以下三种氧化方式予以实现:①末端的ω 氧化 这一反应通常是初始氧化阶段,是亲油基端降解的第一步;②β 氧化 该过程使亲油基脂肪烃部分发生生物降解;③芳环氧化 当亲油基含有苯环时

所发生的氧化降解过程。

表面活性剂结构与生物降解性关系有如下一般规律:

(1)直链(链长8~18之间)的烷基苯磺酸盐(LAS)、仲烷基磺酸盐(SAS)、烯烃磺酸盐(AOS)、甲酯磺酸盐(MES)、聚氧乙烯非离子表面活性剂(AEO)、烷基糖苷(APG)、甜菜碱、氧化胺以及季铵盐表面活性剂都能完全降解,但高支化度的支链烷基苯磺酸盐(TBS)以及支链的C14~ C15 APG不能被完全降解。

(2)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的生物降解能力与烷基链长度、有无支链及EO、PO 的单元数等有关。长链烷基比短链烷基难降解,带支链的烷基比直链烷基难降解,分子中存在酚基时较难降解,PO、EO单元数越多越难降解,相同长度的PO链比EO链难降解。

(3)表面活性剂降解速度的总体评价:烷基季铵盐阳离子表面活性剂>脂肪醇聚氧乙烯醚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甜菜碱与咪唑啉两性离子表面活性剂>烷基磺酸盐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烷基苄基季铵盐阳离子表面活性剂>烷基酚聚氧乙烯醚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烷基苯磺酸盐阴离子表面活性剂。

(4)表面活性剂的生物降解性主要由疏水基团决定,疏水基线性度对降解度有较大影响,链长对降解度有一定影响。

(5)亲水基团主要影响表面活性剂的降解速度,当亲水基团中含有易水解基团时,降解速度较快。

人们在合理使用表面活性剂的同时必须也要全面掌握其生态毒理效应。表面活性剂在环境中生物可降解性很高,但对环境的依赖性较大,污染主要发生在一些不利于微生物降解的环境下。表面活性剂具有一定毒性,但是否存在致癌性、致畸性、致突变性、致敏性以及能否在生物体内积累或富集放大等方面则有争议。所以,人们在选择和使用表面活性剂时,必须考虑其环境容量与自净能力,强调从根本上减少其直接向环境的排放量,含表面活性剂的废水、废渣经过必要的预处理后的才可向环境排放。研制新型绿色表面活性剂,朝着低毒、易于生物降解的方向发展,从而缩短其在环境的滞留时间,减短生物受胁迫时间,达到减轻

环境污染的效果。

3绿色表面活性剂的发展方向

绿色表面活性剂在各个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在它本身结构的基础上, 引入功能性基团, 从而得到各种性能更独特或更优良的衍生物,使绿色表面活性剂的生命力增强。

(1) 发展与环境友好的、可生物降解的、资源可再生的、不刺激眼睛和皮肤的可分解绿色表面活性剂新产品。

(2) 发展水基性、反应性、可分解性、多功能专用性表面活性剂新产品。

(3) 发展含氟、含硅、含硫、含磷、含硼表面活性剂,生物表面活性剂和杂环及高分子表面活性剂新产品。

(4) 发展顶替进口、高性能的高端表面活性剂新产品。

(5) 发展传统表面活性剂的更新换代产品及副产综合利用、系列化产品。生产工艺方面对绿色表面活性剂进行了改进, 即减少中间过程,提高反应的选择性, 同时还开发新型、高效的催化剂, 加强新技术在绿色表面活性剂生产中的应用, 提高工艺装置的自动化和智能化。绿色表面活性剂在研究和应用的同时与材料科学、能源科学、环境科学、生命科学及信息科学等学科出现了更多的交叉。这将促使它的应用范围延伸到新的应用领域。绿色表面活性剂将在产业结构调整和应用开发上呈现出新的优势。

绿色表面活性剂弥补了传统表面活性剂生产和使用中出现的各种弊端。它在世界范围内已经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和应用,人们对绿色表面活性剂的研究具有更重要的现实意义。在研究和开发绿色表面活性剂产品的同时, 应进一步加大对绿色表面活性剂的研究力度,促使我国绿色表面活性剂事业实现飞速发展, 进而带动我国其他行业的快速发展。

表面活性剂环境危害性分析

表面活性剂环境危害性分析 2007年第26卷第9期 化工进展CHEMICALINDUSTRYANDENGINEERINGPROGRESS?1263? 表面活性剂环境危害性分析 王宝辉,张学佳,纪巍,匡丽,韩会君 (大庆石油学院化学化工学院,黑龙江大庆163318) 摘要:全面分析了表面活性剂存在时对土壤,水体环境的危害,研究了表面活性齐4对植物,动物,人体以及微 生物的影响,同时还探讨了表面活性剂的生物降解.表明全面了解表面活性剂环境安全性对推动表面活性剂工业 的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表面活性剂;危害;土壤;水体;降解 中图分类号:X503;X93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6613(2007)09—1263—06 Hazardanalysisofsurfactantsinecosystem W ANGBaohui,ZHANGXuejia,JlWei,KUANGLi,HANHuijun (SchoolofChemistry&ChemicalEngineering,DaqingPetroleumInstitu te,Daqing163318,Heilongjiang,China) Abstract:Surfactantsarewidelyusedinproductionanddallylife.Mostofthema

reinevitably dischargedintotheenvironmentandcausedamagetotheenvironment.Theenvi ronmentalimpactof surfactantsinwaterandsoilissummarized.Theeffectsofsurfactantonanimal,p lantandhumanbeing areanalyzedindetail.Itisveryimportanttostudytheenvironmentalsafetyofsur factantsatpresent. Keywords:surfactant;hazard;soil;water;biodegradation 表面活性剂是一类加入很少量就能使表面张力 降低的有机化合物,具有分散,润湿,渗透,增溶, 乳化,起泡,润滑,杀菌等诸多性能,广泛应用到 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有”工业味精”之美称.作 为一种重要的化工产品,表面活性剂的应用范围还 在继续拓展,消耗量也日趋增大.在使用过程中, 大量含表面活性剂的废水,废渣不可避免地排入了 水体,土壤等环境,随之而来的环境污染问题也越 来越严重,表面活性剂在环境中的大量存在会影响 整个生态环境. 1土壤环境中表面活性剂的危害性分析 表面活性剂在土壤上的吸附能够显着地改变土 壤的物理化学性质.土壤胶体是热力学不稳定的分 散体系,表面活性剂对它的表面电势,有效Hammer

表面活性剂的理化性质

表面活性剂的理化性质和生物学性质 一、临界胶束浓度 当表面活性剂的正吸附到达饱和后继续加入表面活性剂,其分子则转入溶液中,因其亲油基团的存在,水分子与表面活性剂分子相互间的排斥力远大于吸引力,导致表面活性剂分子自身依赖范德华力相互聚集,形成亲油基团向内,亲水基团向外、在水中稳定分散、大小在胶体粒子范围的胶束(micelles)。在一定温度和一定的浓度范围内,表面活性剂胶束有一定的分子缔合数,但不同表面活性剂胶束的分子缔合数各不相同,离子表面活性剂的缔合数约在10~100,少数大于1000。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的缔合数一般较大,例如月桂醇聚氧乙烯醚在25℃的缔合数为5000。表面活性剂分子缔合形成胶束的最低浓度即为临界胶束浓度(critical micell concentration, CMC),不同表面活性剂的CMC不同,见表4-2。具有相同亲水基的同系列表面活性剂,若亲油基团越大,则CMC越小。在CMC 时,溶液的表面张力基本上到达最低值。在CMC到达后的一定范围内,单位体积内胶束数量和表面活性剂的总浓度几乎成正比。 表4-2 常用表面活性剂的临界胶束浓度 CMC/molL-1 名称测定温度/℃CMC/molL-1 名称测定温度 /℃ 25 1.6×10-2 辛烷基磺酸钠25 1.50×10-1氯化十二烷基 铵 辛烷基硫酸钠40 1.36×10-1月桂酸蔗糖 2.38×10-6 酯

十二烷基硫酸 钠40 8.60×10-3棕榈酸蔗糖 酯 9.5×10-5 十四烷基硫酸 钠40 2.40×10-3硬脂酸蔗糖 酯 6.6×10-5 十六烷基硫酸 钠40 5.80×10-4吐温20 25 6.0×10-2 (g/L,以下同) 十八烷基硫酸 钠 40 1.70×10-4吐温40 25 3.1×10-2 硬脂酸钾50 4.50×10-45吐温60 25 2.8×10-2油酸钾50 1.20×10-3吐温65 25 5.0×10-2月桂酸钾25 1.25×10-2吐温80 25 1.4×10-2 十二烷基磺酸 钠 25 9.0×10-3吐温85 25 2.3×10-2 (二)胶束的结构 在一定浓度范围的表面活性剂溶液中,胶束呈球形结构(图4-1a),其碳氢链无序缠绕构成内核,具非极性液态性质。碳氢链上一些与亲水基相邻的次甲基形成整齐排列的栅状层。亲水基则分布在胶束表面,由于亲水基与水分子的相互

表面活性剂洗涤剂的成分及性能

表面活性剂洗涤剂的成分及性能 表面活性剂洗涤剂又称水剂清洗剂,一般是由表面活性剂、洗涤助剂和添加剂组成的; 一、表面活性剂 1.主要表面活性剂品种 表面活性剂是水剂清洗剂中的主要成分,通常使用的主要有以下品种。 (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目前洗涤剂中仍大量使用阴离子表面活性剂,而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的用量正在日益增加,阳离子和两性离子表面活性剂则使用量较少。这主要是由表面活性剂的性能和经济成本决定的 最早使用的阴离子表面活性剂是肥皂,曲于它对硬水比较敏感,生成的钙、镁皂会沉积在织物和洗涤用具的器壁上影响清洗效果,因此已被其他表面活性剂所取代。目前肥皂主要在粉状洗涤剂做泡抹调节剂使用,由于它易于与碱土金属离子结合,所以在与其他表面活性剂结合使用时,可起到“牺牲剂”作用,以保证其他表面活性剂作用充分发挥。 直链烷基苯磺酸钠盐(LAS) 由于有良好的水溶性,较好的去污和泡沫性,比四聚丙烯烷基苯磺酸盐(ABS)的生物降解性好,而且价格较低,所以是目前洗涤剂配方中使用最多的阴离子表面活性剂。 其他一些常用的阴离子表面活性剂有仲烷基磺酸盐(SAS)、α—烯烃磺酸盐(AOS)、醇硫酸盐(FAS)、—磺基脂肪酸酯盐(MES)、脂肪酸聚氧乙烯醚硫酸盐(AES),虽然可以渭单独作为洗涤剂主成分,但通常是与直链烷基苯磺酸盐配合使用。 其中仲烷基磺酸盐(SAS)水溶性比LAS好,不会水解广陛能稳定,常用于配制液体浙溜α—烯烃磺酸盐(AOS)抗硬水性、泡沫性、去污性好,对皮肤刺激性低牛因此多用于皮肤清洁剂。其中尤以含碳原子数在14~18的α—烯烃磺酸盐性能最好。 脂肪醇硫酸盐(FAS)是重垢洗涤剂中常用的阴离子表面活性剂,有去污力强的优点厂它的缺点是对硬水比较敏感,因此使用的配方中必须加螯合剂。 d—磺基脂肪酸酯盐(MES)是以油脂等天然原料制成的,生物降解性好,对人体安全,是近年来开发的新品种,随着人们对保护环境的重视,它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二MES是一种对硬水敏感性低、钙皂分散力好,洗涤性能优良的新品种,缺点是会水解,使用时要加入适当稳定剂。 脂肪醇聚氧乙烯醚硫酸盐(AES),兼有阴离子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的特点,在硬水中仍有较好的去污力,形成的泡沫稳定,在液体状态下有较高稳定性,因此广泛用于配制各种液体洗涤剂。 (2)非离子表面活性剂洗涤剂中使用最多的非离子表面活性剂是脂肪醇聚氧乙烯醚(AEO)。它在较低浓度下就有良好的去污能力和对污垢的分散力,而且抗硬水性能好,具有独特的抗污垢再沉积作用。 过去常使用的烷基酚聚氧乙烯醚(APEO)虽然与脂肪醇,聚氧乙烯醚有类似的性能,但由于其生物降解性能差,目前在洗涤剂中用量正在减少。 烷醇酰胺配制的洗涤剂有丰富而稳定的泡沫,而且与其他表面活性剂有良好协同作、用,有利改进洗涤剂在低浓度和低温下的去污力,因此常做洗涤剂的配伍成分。 氧化胺水溶性好,与LAS配伍好,对皮肤刺激性低,有良好的泡沫稳定作用。缺点是热稳定性差,价格高,目前多用于配制液体洗涤剂。 两性离子表面活性剂虽然有良好的去污能力,但由于价格较高,目前只在个人卫生用品和特殊用途洗涤剂中有少量使用。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去污性较差但柔软、杀菌、抗静电性能优良,因此把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和非离子表面活性剂配合可制成兼有洗涤功能与柔软、消毒

表面活性剂对水环境的影响

表面活性剂对水环境的影响 基本概念 表面活性剂(surfactant)是指具有一定性质、结构和界面吸附性能,能显著降低溶剂表面张力或液—液、液—固界面张力的一类物质。它的英文名字sur factant就是surfaceactiveagent的合成词,表示“表面活性剂就是能使表面(或界面)活性增强的物质”。 表面活性剂分子中同时具有亲水基团和亲油基团,这种特性也叫做“双亲”(a mphiphilic)。由于表面活性剂的这种特性,在适当浓度时,它们在水中能形成胶束(micelle):亲水的头部被水吸引朝外,亲油的尾部被水排斥从而朝里。在洗衣服的过程中,油渍就是被亲油基团拉到胶束的内部,而整个胶束又被水带走。如果是在油性环境中,它们又可以形成反胶束(inversemicelle),即头在内尾在外。这些胶束在化妆品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表面活性剂分类 表面活性剂的分类方法很多,根据疏水基结构进行分类,分直链、支链、芳香链、含氟长链等;根据亲水基进行分类,分为羧酸盐、硫酸盐、季铵盐、PEO衍生物、内酯等;有些研究者根据其分子构成的离子性分成离子型、非离子型等,还有根据其水溶性、化学结构特征、原料来源等各种分类方法。 一般都认为按照它的化学结构来分比较合适。即当表面活性剂溶解于水后,根据是否生成离子及其电性,分为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和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 按极性基团的解离性质分类,表面活性剂有离子型表面活性剂、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特种表面活性剂。 离子型表面活性剂为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羧酸盐类、磺酸盐类、硫酸酯类、磷酸酯类等)、阳离子表面活性剂(胺盐类、季铵盐类、杂环类、鎓盐类等)、两性离子表面活性剂(羧酸盐型、磺酸盐型、磷酸酯型、甜菜碱型、咪唑啉型、氨基酸型等)。 非离子表面活性剂有:烷基多苷型、聚氧乙烯型、多元醇型、烷醇酰胺型、嵌段聚醚型。 特种表面活性剂有含氟型、含硅型、含硼型、高分子型等。 阴离子活性剂 1、肥皂类 系高级脂肪酸的盐,通式:(RCOOˉ)n M。脂肪酸烃R一般为11~17个碳的长链,常见有硬脂酸、油酸、月桂酸。根据M代表的物质不同,又可分为碱金属皂、碱土金属皂和有机胺皂。它们均有良好的乳化性能和分散油的能力。但易被破坏,碱金属皂还可被钙、镁盐破坏,电解质亦可使之盐析。 2、硫酸化物RO-SO3-M 主要是硫酸化油和高级脂肪醇硫酸酯类。脂肪烃链R在12~18个碳之间。硫酸化油的代表是硫酸化蓖麻油,俗称土耳其红油。高级脂肪醇硫酸酯类有十二烷基硫酸钠(SDS、月桂醇硫酸钠)。 乳化性很强,且较稳定,较耐酸和钙、镁盐。在药剂学上可与一些高分子阳离子药物产生沉淀,对粘膜有一定刺激性,用作外用软膏的乳化剂,也用于片剂等固体制剂的润湿或增溶。

表面活性剂

表面活性剂及其洗涤原理 表面活性剂是这样一种物质,加入少量就能显著改变界面状态。习惯上减低溶剂的表面张力或界面张力,称之为表面活性剂。可产生润湿,乳化,增溶,发泡,洗涤等一系列作用。 所有的表面活性剂在结构上具有相同点,分子中有基本结构——有一个对溶剂(主要是水)不亲和的基团,称为疏水基团,另一个是对溶剂亲和的基团,称为亲水基团。因而表面活性剂是一种两亲分子,这样的结构使之一部分溶于水,另一部分易从水中逃离而具有双重性质。 一、洗涤的基本过程: 在表面活性剂溶液中,自固体表面去除污垢的洗涤过程涉及到润湿、分散、起泡、增溶及乳化等各种作用。最早作为洗涤剂的肥皂,是由动植物油脂和苛性碱皂化而成的。由于它在酸性溶液中生成不溶性的脂肪酸,所以在硬水中与Ca:+、M92+等离子生成不溶的脂肪酸盐,这一方面影响了它的使用效果,另一方面,不溶物也会污染被洗涤的表面。自合成洗涤剂出现之后,因为它具有良好的去污能力,并且对污垢具有分散及悬浮作用,使之不能再次沉积于被洗涤物的固体表面,故它在很大程度上代替了肥皂的使用。 去除污垢的洗涤作用涉及到固体表面、洗涤剂、溶剂和污垢表面的性质杂。 但从宏观上看,我们可以把洗涤作用视为固体表面、污垢,、洗涤剂、介质相互作用的结果。因此,可用下面的关系式表示洗涤过程。 基物·污垢+洗涤剂—一基物·洗涤剂+污垢·洗涤剂通常洗涤过程分成两个阶段,首先在洗涤溶液作用下,污物自被洗物上除去;其次将脱离被洗物的污垢稳定在介质中,防止再沉积到已清洗的被洗物上。对于第一个阶段起直接作用的主要是表面活性剂和络合物,无机电解质等对表面活性剂性能发挥起辅助作用。第二个阶段中起主要作用的除表面活性剂外,尚有抗再沉积的添加剂。在洗涤溶液作用下,污垢与基物之间的附着力被减弱或消除,使污垢与基物分离并进入介质。这样洗涤过程中表面活性剂在各个界面上的吸附就成为去除污垢的重要条件。将污垢在洗涤液中稳定悬浮,不再沉积到已清洗的基物上。也是基于表面活性剂和其他助剂在污垢表面的吸附并形成一层保护膜,这也是界面吸附问题。 二、污垢的去除 1.液体污垢的去除 洗涤作用的第一步是洗涤液润湿表面,否则洗涤液的洗涤作用不易发挥。水在一般天然纤维上的润湿性较好(如棉、毛纤维),但在人造纤维(如聚丙烯、聚酯及聚丙烯腈等)上的润湿性则较差。 洗涤作用的第二步就是油污的去除,即润湿了表面的洗涤液如何把油污顶替下来。液体污垢的去除是通过卷缩机理而实现的,即洗涤液优先润湿固体表面,而使液体油污卷缩起来。油污原来是以一铺开的油膜粘在固体表面上,后来在洗涤液优先润湿的作用下,逐渐卷缩成为油珠,最后被冲洗而离开固体表面。 两种液体在固体表面上(在空气中)的粘附张力是油污被洗涤液从固体表面卷走这一过程的重要参数,而不是简单的两种液体在固体上的粘附功。若洗涤液对固体的粘附张力超过油对固体的粘附张力之量,大于(至少是等于)水溶液与油的界面张力,则油污将被彻底洗去。被液流的力冲走。

浅谈化学除草剂对环境的影响

浅谈除草剂对生态的影响 解决对策 化学除草剂;发展进程;现状;危害;对策 用化学除草剂有防治杂草具有效果好、工效高、成本低及简便易行等特点,在“三农”经济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对农业稳定、快速、健康发展贡献巨大。但因在化学除草剂的使用和管理过程中存在极大的不规范,残存在土壤、作物中的化学除草剂已成为改造生态环境的重要瓶颈,如何减缓生态危害、加强综合治理对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具有很强的现实和发展意义。 1化学除草剂的发展进程 化学除草剂2,4-D在1942年被发现与应用,自此化学防治杂草技术开始应用于农田。但人们在1980年以前开发利用的化学除草剂品种少且结构单一,最早的有机除草剂为酚类化合物,与无机除草剂相比,其优点是用量低,但对杂草的选择性高。1975年Levitt开发出第1个高效品种绿磺隆,1976年磺酞脉类除草剂研究获得成功[1]。1980年后为化学除草剂鼎盛期,每年开发新品种达18个以上,并向超微量、超高效方向发展,开发超高效、广谱、低毒、高选择性及低残留的除草剂新品种,将防治杂草技术提升到全新水平。我国仅1999年就有45个稻田复配除草剂品种获准登记,美国已经研制出的抗除草剂类型及品种有草甘膦、草铵膦咪唑啉酮类、稀禾啶、磺酰类等。为减少对土壤和作

物的残留和伤害,2003年12月31日起全球禁用的450种农药中,有13 类为除草剂,其中我国有14种属于被禁范围。 2使用现状及危害 2.1使用现状 农业部农推中心2008年数据显示,全国除草剂总需求量7万t,选择性强、安全高效的除草剂需求量增加。我国市场广泛应用节嗜磺隆、胺苯磺隆、氯磺隆、毗嗜磺隆、苯磺隆、玉嗜磺隆、烟啼磺隆、氯喀磺隆等,已成为实用型农业技术,在农药产品所占比例最大。 2.2除草剂对人体和自然的危害 “除草剂”是近些年来广泛用于农业除草,可以节省大量人力,倍受广大农民青睐的新型产物;人们也正是看重了“除草剂”的这一优点,才被大量生产和广泛推广应用;切不知“除草剂”在给农业生产带来利益的同时却隐藏着巨大的危害: “除草剂”的持续使用可导致自然植被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有些物种还很有可能遭到灭绝。在喷施“除草剂”的过程中,由于“除草剂”的挥发和风的作用,使部分“除草剂”成分漂浮于空气中,从而产生季节性的空气污染。农耕时节,若你漫步于农田的公路及小道时,就一定能闻到一股刺鼻难闻的气味。漂浮在空气中的“除草剂”在风的作用下还会被吹落到很远的林间山野,这样就会导致自然植被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

表面活性剂的安全性和温和性

表面活性剂的安全性和温和性

表面活性剂的安全性和温和性 方云夏咏梅 (无锡轻工大学化工系,无锡市,214036) 摘要表面活性剂在与人体接触体系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因此对表面活性剂的安全性和温和性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本文介绍表面活性剂的安全性和 温和 性,相应的评价方法以及表面活性剂的结构与安全性温和性的关系。 关键词表面活性剂安全性温和性温和型表面活性剂 表面活性剂在与人体接触的体系如药物、食品、化妆品及个人卫生用品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随着人类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各类与人体接触配方中表面活性剂的毒副作用投入越来越多的关注。针对不同用途,对表面活性剂关注的重点主要集中在对粘膜的刺激性、对皮肤的致敏性、毒性、遗传性、致癌性、致畸性和溶血性、消化吸收性、生物降解性等方面。例如对化妆品而言,以前选取配料的原则以装扮靓丽为主,选择表面活性剂只是考虑如何达到最佳的第一功效或主功效,如净洗、发泡、乳化、分散等;其次才考虑到发挥其第二功效或辅助功效,很少或根本没有考虑到表面活性剂对皮肤、毛发等自然状态的影响。现在对表面活性剂的选取原则则逐渐趋向于在首先满足保护皮肤、毛发的正常、健康状态,对人体产生尽可能少的毒副作用的前提条件下,才考虑如何发挥表面活性剂的最佳主功效和辅助功效。这种发展趋势使得表面活性剂原料供应商、配方师和生产厂商都面临着一种挑战,即如何重新认识和评价表面活性剂的安全性及温和性,向消费者提供最安全、最温和又最有效的制品。因此,重新评价原有表面活性剂品种和新型表面活性剂的安全性和温和性是十分必要的。 1 表面活性剂的安全性 表面活性剂及其代谢产物在机体内引起的生物学变化,亦即对机体可能造成的毒副作用包括急性毒性、亚急性毒性、慢性毒性、对生育繁殖的影响、胚胎毒性、致畸性、致突变性、致癌性、致敏性、溶血性等等。表面活性剂与人体不同部分以不同方式接触,对上述毒副作用会提出不同的要求。

论述除草剂对苗圃生态环境的影响

摘要:本文论述了除草剂如何应使用得当,如得当对苗圃生态环境影响是可以防治的:反之,会产生不良效果。 关键词:除草剂;苗圃生态环境;影响 除草地对苗圃生态环境的影响是关系到应用苗圃化学除草的前途和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现就黑龙江一些苗圃的调查结果简介如下: 一、除草剂对病虫害发生和蚯蚓活动的影响 据黑龙江十个苗圃调查资料表明。苗圃使用除草醚后,落叶松立枯病大大减少,这可能与除草醚杀死和抑制土壤中立枯病病菌有很大关系。苗圃使用除草醚后立枯病发病率显著降低,其他病害也很少发生。除草醚对蝼蛄有强烈的趋避作用。相当一部分老苗圃,原来蝼蛄危害严重,用各种方法防治,效果很差。但使用毒草安,确使落叶松立枯病和虫害大大加重。主要是由于药害使苗木根部肿大所致。当使用除草醚后蝼蛄危害大大减轻。所以,苗圃使用除草剂应当适量使用。我们还在一些苗圃地观察到。使用除草醚对蚯蚓的活动无明显影响,这可能是由于药物分布在表层,残效期又短有关。 二、对土壤理化性质和土壤微生物的影响 据国外报道。苗圃使用西玛津能增加土壤中可以利用的n、p、k,增加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据个别苗圃试验观察,除草醚对土壤无不良影响。但有的苗圃反映。使用某些除草剂引起土壤板结。这可能还与使用化肥和其它农药及除草醚中杂质相互作用有关。据相关材料报道对水稻田使用除草醚后的土壤化验分析表明,使用除草醚使土壤变得更加松软。国外一些国家使用除草醚多年,未见到土壤板结现象。从除草醚的结构与降解过程看,找不出土壤板结的原因。 除草剂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国外有不少报道。长期使用除草剂,可能增加土壤中分解该种除草剂中的微生物,早在60年代就报道过,使用2.4-滴后,由于土壤中分解除草剂的微生物增加,因而缩短了该除草剂残效期。多年使用除草醚也有类似现象。除草醚并不影响落叶松菌根的生长,而扑草净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土壤微生物种类繁多,它们对除草剂的反应也是多样的,如有的受抑制、有的被促进,如茅草枯当它在50~150ppm时能促进土壤微生物对氧的吸收,并且不影响固态氮的活动。 三、除草剂对杂草群落组成的重要作用 如单一使用某种除草剂,使杂草群落始终处于不稳定状态,抗性杂草日趋增加,敏感杂草显著减少,这种情况在使用5年以后表现明显。如山市苗圃一块樟子松苗床上,单一使用除草醚,抗性杂草的数量大大增加,由最初每平方米20~50株,上升到120~150株,增加了3~6倍,而敏感杂草从1052株下降到503株,下降了50%。在使用西玛津的地块中,问荆、苦莱有明显增加,个别苗圃还发现原先对除草醚敏感的马齿苋抗药性也有所增加。所以,使用一种除草剂,就能改变杂草的群落结构,使抗性杂草变为群落的主体,造成杂草危害的恶性循环。 四、残留与污染 苗圃使用除草剂,对苗圃地和周围大气产生一定的污染现象。残留期长的除草剂还对起秒后第二茬苗木造成药害,如过去发生的,前因用西玛津的红松秒冲地改播落叶松后,幼苗出现药害,部分死亡,使用敌草隆也有类似现象。药剂在大气中的漂移也会对苗木造成危害,特别是在清除苗圃主副道上杂草、灌木时。五氯氛钠、敌草隆、草甘膦等作灭生处理时,造成了附近苗床上树苗的药害。对落叶松苗床使用除草醚时往往使附近的水曲柳幼苗受害,这些都是雾滴漂移所致,使用超低容量喷药更如此。 据国外资料报道,红松使用西玛津后,在二年之内可在其跟中测出1ppm以上的残留。西玛津的残留量为根≥径≥叶,这种残留对苗木生产有何影响是今后需要注意的问题。当前苗

LAS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及其处理工艺

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处理 目前我国生产的表面活性剂多属于阴离子表面活性剂,以直链烷基苯磺酸钠(LAS)为主。表面活性剂废水的来源很多,LAS除用于洗涤用品外,也广泛用于制革、纺织等工业的洗涤和脱脂。因此,家庭厨房废水、酒店宾馆废水、洗衣房废水中均含有LAS,洗涤、化工、纺织等行业也产生大量含LAS的废水;LAS 生产厂也排放大量表面活性剂废水。 1表面活性剂废水的特点 (1)表面活性剂废水成分复杂,废水中除了含有表面活性剂和其乳化携带的胶体污染物外,还含有助剂、漂白剂和油类物质等;废水中的LAS以分散和胶粒表面吸附两种形式存在。 2)表面活性剂废水一般呈弱碱性,pH约8-11;但是部分LAS生产废水的pH 为4-6,呈酸性;餐饮废水、洗浴废水和洗衣废水的LAS质量浓度一般为1- 10mg/L,而LAS生产废水的质量浓度一般为200mg/L左右;CODcr差异也很大,从100-100mg/L甚至达10的5次方mg/L。 (3)废水中的表面活性剂会造成水体起泡、产生毒性,且表面活性剂在水中起泡会降低水中的复氧速率和充氧程度,使水质变坏,影响水生生物的生存,使水体自净受阻。 此外它还能乳化水体中其他的污染物质,增大污染物质的浓度,造成间接污染。 2表面活性剂废水对环境的危害 LAS属于生物难降解物质,它的广泛使用,不可避免地对水环境造成了污染,在我国环境标准中把它列为第二类污染物质。表面活性剂被使用后最终大部分形成乳化胶体状物质随着废水排入自然界,其首要污染物LAS进入水体后,与其他污染物结合在一起形成具有一定分散性的胶体颗粒,对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物化、生化特性都有很大影响。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具有抑制和杀死微生物的作用,而且还抑制其他有毒物质的降解,同时表面活性剂在水中起泡而降低水中复氧速率和充氧程度,使水质变坏,若不经处理直接排入水体,将

表面活性剂

一、名词解释 1.表面与界面:界面是指物质的相与相之间的交界面(约几个分子厚的过渡区)。若其中一项为气体,这种界面通常称为表面。 2.表面活性剂:表面活性剂是这样一种物质,它活跃于表面和界面上,具有极高的降低表、界面张力的能力和效率。在一定浓度以上的溶液中形成分子有序组合体,从而具有一系列应用功能。 3.表面活性:这种因表面正吸附而使液体表面张力降低的性质称为表面活性。表面活性剂所具有的润湿和反润湿,渗透和防水,乳化和破乳,分散和凝聚,起泡和消泡,洗涤,抗静电,润滑以及增溶等一系列作用称为表面活性。 4.临界胶束浓度(cmc):表面活性剂在水中随着浓度增大,表面上聚集的活性剂分子形成定向排列的紧密单分子层,多余的分子在体相内部也三三两两的以憎水基互相靠拢,聚集在一起形成胶束,这开始形成胶束的最低浓度称为临界胶束浓度(critical micelle concentration, cmc)。 5.Krafft点与浊点:对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在温度较低时,表面活性剂的溶解度一般都较小,当达到某一温度时,表面活性剂的溶解度突然增大,这一温度被称为Krafft点。对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则不同,它存在浊点(cloud point),即一定浓度的表面活性剂溶液在加热过程中,表面活性剂突然析出使溶液浑浊的温度点。 6.特劳贝(Traube)规则:在稀水溶液中,当c很小时,γ-c略成直线,每增加一个一CH2一基团时,其负斜率约为原来的三倍。 7.效率和有效值:表面活性剂的效率(efficiency)由测定表面活性剂使水的表面张力明显下降至一定值时的所需浓度来度量的。有效值(effectiveness) 是表面活性剂能使溶液的表面张力降低到可能达到的(一般在cmc附近)最小值(γcmc)。 8.酸值:是指中和1克脂肪中的游离脂肪酸所需的氢氧化钾的毫克数。 9.皂化值:是指水解1克油脂所需要氢氧化钾的克数。 10.冰山结构(iceberg sturcture):表面活性剂溶于水后,使水中原来的氢键结构重新排列,亲油基周围也形成一“整齐结构”,即所谓“冰山结构”。但这一“整齐结构”随着亲油基相互靠拢/相互缔合过程的发展而破坏。比较有序→比较无序,ΔS增大,ΔH变化不大,ΔG减小的自发过程。 11.水数:将1.0 g非离子表面活性剂溶于30 mL二氧六环中,向得到的溶液中滴加水直到溶液混浊,这时所消耗的水的毫升数,即成为水数。水数也用来表示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的亲水性,即水数越大,亲水性越强。 12.增溶作用:由于表面活性剂胶束的存在,使得在溶剂中难溶乃至不溶的物质溶解度显著增加的作用。 13.乳状液:指一种或多种液体以液珠形式分散在与它不相混溶的液体中构成的分散体系,由于体系呈现乳白色而被称为乳状液,形成乳状液的过程称为乳化。 14.润湿:指一种流体被另一种流体从固体表面或固-液界面所取代的过程。 15.泡沫:气体分散于液体中的分散体系,气体是分散相(不连续相),液体是分散介质(连续相)。 16.表面活性剂的稳泡性:指表面活性剂水溶液产生泡沫之后,泡沫的持久性或泡沫“寿命”的长短。 17.洗涤:从浸在某种介质(一般为水)中的待洗物体表面去除污垢的过程称为洗涤。 20.分散:将固体以微小粒子形式分布于分散介质中,形成具有相对稳定性体系的过程。 分散剂:用于使固体微粒均匀、稳定地分散于液体介质中的低分子或高分子表面活性剂统称为分散剂(dispersing agent,dispersant)。

常用表面活性剂资料

6501 用椰子油为原料,经精炼后直接或间接与二乙醇胺反应合成,是高品质的非离子表面活性剂。 一、英文名:Coconut diethanolamide 二、化学名:椰油酸二乙醇酰胺6501 三、化学结构式:RCON(CH2CH2OH)2 四、产品特性: 1.具有显著的增稠、增泡、稳泡性能; 2.具有显著的乳化、去污能力; 3.同其它表面活性剂有良好的复配性和协同效应; 4.具有抗静电、防锈、防腐蚀等性能; 5. 特别适于配制透明产品; 6. 是性能价格比很高的品种之一。 五、技术指标 型号 1∶1 1∶1.5 特级不含甘油型 外观常温下(25℃)为淡黄色透明液体 气味无异味 游离脂肪酸( %)≤0.5 ≤0.5 ≤0.5 游离胺(mgkoH/g)≤30.0 ≤80.0 ≤30.0 色泽(APHA)≤250 ≤250 ≤300 PH值(10g/L10%乙醇)9.0-11.0 9.0-11.0 9.0-11.0 六、用途与用量: 1.用途:添加于香波、沐浴露、洗洁精、洗衣液、洗手液等产品中作增泡剂、稳泡剂、增稠剂,乳化去油去污剂。 2.推荐用量:2—6% 本品属于非离子表面活性剂,没有浊点。性状为淡黄色至琥珀色粘稠 液体, 易溶于水、具有良好的发泡、稳泡、渗透去污、抗硬水等功能。属非离子表面活性剂, 在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呈酸性时与之配伍增稠效果特别明显, 能与多种表面活性剂配伍。能加强清洁效果、可用作添加剂、泡沫安定剂、助泡剂、主要用于香波及液体洗涤剂的制造。在水中形成一种不透明的雾状溶液,在一定的搅拌下能完全透明,在一定浓度下可完全溶解于不同种类的表面活性剂中,在低碳和高碳中也可完全溶解。 TX-10/NP-10

表面活性剂的理化性质和生物学性质

表面活性剂的理化性质和生物学性质

表面活性剂的理化性质和生物学性质 一、临界胶束浓度 当表面活性剂的正吸附到达饱和后继续加入表面活性剂,其分子则转入溶液中,因其亲油基团的存在,水分子与表面活性剂分子相互间的排斥力远大于吸引力,导致表面活性剂分子自身依赖范德华力相互聚集,形成亲油基团向内,亲水基团向外、在水中稳定分散、大小在胶体粒子范围的胶束(micelles)。在一定温度和一定的浓度范围内,表面活性剂胶束有一定的分子缔合数,但不同表面活性剂胶束的分子缔合数各不相同,离子表面活性剂的缔合数约在10~100,少数大于1000。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的缔合数一般较大,例如月桂醇聚氧乙烯醚在25℃的缔合数为5000。表面活性剂分子缔合形成胶束的最低浓度即为临界胶束浓度(critical micell concentration, CMC),不同表面活性剂的CMC不同,见表4-2。具有相同亲水基的同系列表面活性剂,若亲油基团越大,则CMC 越小。在CMC时,溶液的表面张力基本上到达最低值。在CMC到达后的一定范围内,单位体积内胶束数量和表面活性剂的总浓度几乎成正比。 表4-2 常用表面活性剂的临界胶束浓度 名称测定温度 /℃ CMC/molL-1 名称测定温度/℃CMC/molL-1 辛烷基磺酸 钠25 1.50×10-1氯化十二烷基 铵 25 1.6×10-2 辛烷基硫酸 钠40 1.36×10-1月桂酸蔗糖 酯 2.38×10-6

十二烷基硫 酸钠40 8.60×10-3棕榈酸蔗糖 酯 9.5×10-5 十四烷基硫 酸钠40 2.40×10-3硬脂酸蔗糖 酯 6.6×10-5 十六烷基硫 酸钠40 5.80×10-4吐温20 25 6.0×10-2 (g/L,以下同) 十八烷基硫 酸钠 40 1.70×10-4吐温40 25 3.1×10-2 硬脂酸钾50 4.50×10-45吐温60 25 2.8×10-2 油酸钾50 1.20×10-3吐温65 25 5.0×10-2月桂酸钾25 1.25×10-2吐温80 25 1.4×10-2 十二烷基磺 酸钠 25 9.0×10-3吐温85 25 2.3×10-2 (二)胶束的结构 在一定浓度范围的表面活性剂溶液中,胶束呈球形结构(图4-1a),其碳氢链无序缠绕构成内核,具非极性液态性质。碳氢链上一些与亲水基相邻的次甲基形成整齐排列的栅状层。亲水基则分布在胶束表面,由于亲水基与水分子的

大环境问题原因及解决措施

十大环境问题原因及解决措施 一、噪声污染 原因:交通、建筑 解决措施:为减低噪声对四周环境和人类的影响,主要噪声控制方式对噪声源、噪声的传播路径及接收者三者进行隔离或防护,将噪声的能量作阻绝或吸收 (1)降低声源噪音,工业、交通运输业可以选用低噪音的生产设备和改进生产工艺,或者改变噪音源的运动方式(如用阻尼、隔振等措施降低固体发声体的振动)。 (2)在传音途径上降低噪音,控制噪音的传播,改变声源已经发出的噪音传播途径,如采用吸音、隔音、音屏障、隔振等措施,以及合理规划城市和建筑布局等。 (3)受音者或受音器官的噪音防护,在声源和传播途径上无法采取措施,或采取的声学措施仍不能达到预期效果时,就需要对受音者或受音器官采取防护措施,如长期职业性噪音暴露的工人可以戴耳塞、耳罩或头盔等护耳器。 二、垃圾污染 原因:生活垃圾不经过处理而乱扔乱倒

解决措施:(1)改变生产方式,历行节约资源。通过电视、媒体等多种渠道,利用各种形式,宣传垃圾污染危害性,普及环保知识,宣传法律、法规,提高环保意识。居民应当将垃圾分类收集,自觉减少垃圾产生量,积极使用可降解物品,比如纸制品、木制品等,使垃圾减量化方兴未艾。尽量购买使用绿色认证产品、无公害产品,形成一个绿色进家庭,家庭爱环保的良好氛围。 (2)政府实行收费政策 三、土壤污染 原因:(1)汽车排气:汽油中添加的防爆剂四乙基铅随废气排出污染土壤,行车频率高的公路两侧常形成明显的铅污染带。(2)固体废弃物:堆积场所土壤直接受到污染,自然条件下的二次扩散会形成更大范围的污染。(3)撒放农药、化肥:属农业区开放性的。 解决措施:防治土壤污染的首要任务是控制和消除土壤污染源,对已污染的土壤,要采取一切有效措施,清除土壤中的污染物,控制土壤污染物的迁移转化,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优质、安全的农产品。(1)科学污水灌溉:工业废水种类繁多,成分复杂,有些工厂排出的废水可能是无害的,但与其他工厂排出的废水混合后,就变成有毒的废水。因此在利用废水灌溉农田之前,应按照《农田灌溉水质标准》规定的标准进行净化处理,这样既利用了污水,又避免了对土壤的污染。(2)合理使用农药:合理使用农药,这不仅可以减少对土壤的污染,还能经济有效地

表面活性剂的毒性大小

1.表面活性剂的毒性大小,一般是阴离子型>非离子型>阳离子型。 2.测定药物溶出度的片剂可不进行药物崩解时限测定。 3.淀粉是常用的填充剂,而干淀粉可作为崩解剂使用。 4.包衣用素片通常需要较高的硬度和脆碎度。 5.结肠末端6cm给药的栓剂可以避免肝的首过效应。 6.注射用无菌粉末包括用无菌分装产品和注射用冻干制品。 7.灌封室要求洁净度达到1000级。 8.测定片剂含量均匀度的药物可不测定片重差异。 9.芳香水剂与醑剂的主要区别是溶剂不同。 10.胶囊壳最常用的的是明胶。 11.热原检查可以用鳌试验法完全取代家兔法。 12.无菌滤过通常用0.45的微孔滤膜。 13.流化床又称气体粉碎机,可用于超微粉碎,也适合于热敏性物料的粉碎。 14.药物与基质的置换价随药物与基质的比例不同而发生变化。 选择题 1.配制含毒剧药物散剂时,为使其均匀混合应采用() A.过筛法 B.振摇法 C.搅拌法 D. 等量递加混合法 2.不能制成胶囊的药物是() A. 牡荆油 B.芸香油乳剂 C.对乙酰氨基酚 D.维生素AD 3.我国工业标准筛号常用目表示,目系指:() A.每厘米长度内所含筛孔的数目 B 每平方厘米面积内所含的筛孔的数目 C.每英寸长度内所含筛孔的数目 D.每平方英寸面积内所含的筛孔的数目

4.泡腾片颗粒剂遇水产生大量气泡,是由于颗粒剂中酸雨碱发生反应释放出( ) A 氢气B二氧化碳 C氧气D 氮气 5.低取代羟丙基纤维素(L-HPC)发挥崩解作用的机理是() A.遇水后形成溶蚀性孔洞 B . 压片形成的固体桥溶解 C.遇水产生气体 D.吸水膨胀 6.可作为粉针剂溶剂的是() A纯化水B注射用水 C灭菌注射用水D.制药用水 7.油性软膏剂基质中加入羊毛脂的作用是() A.促进药物吸收B.改善基质的吸水性 c.增加药物的吸收D.加速药物释放 8.包衣是加隔离层的目的是() A.防止片芯受潮B.增加片剂硬度 C.加速片剂崩解D.使片剂外观好 9,普通片剂的崩解时限要求为() A.15minB30min C45minD60min 10,下面表面活性剂有起昙现象的主要是哪一类() A.肥皂B.硫酸化物 C.吐温D.季铵化物 11.下列哪项是常用防腐剂() A.氯化钠B.苯甲酸钠 C.氢氧化钠D.亚硫酸钠

表面活性剂知识总结

1、浊点(Cloud point),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的一个特性常数,其受表面活性剂分子结构和共存物质的影响。表面活性剂的水溶液,随着温度的升高会出现浑浊现象,表面活性剂由完全溶解转变为部分溶解,其转变时的温度即为浊点温度。浊点(CP) 是非离子表面活性剂(NS) 均匀胶束溶液发生相分离的温度,是其非常重要的物理参数。 2、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每100 克样品中环氧乙烷基中氧的含量称为环氧值。 3、红外光谱是物质定性的重要方法之一。其在化学领域中主要用于分子结构的基团表征,除具有高度的特征性,还有分析时间短、需要的试样量少、不破坏试样、测定方便等优点。它的解析能够提供许多关于官能团的信息,可以帮助确定部分乃至全部分子类型及结构。 4、质谱分析是将样品转化为运动的带电气态离子,与磁场中按质荷比(m/z)大小分离并记录的分析方法。质谱分析法是近代发展起来的快速、微量、精确测定相对分子质量的方法。但是,质谱分析法对样品有一定的要求。其对盐的耐受能力较低,包括大分子盐(低聚合物)、小分子盐(有机盐、无机盐)等。盐类由于在电喷雾系统中有强烈的竞争性离子化作用,导致较强的离子抑制效应,使得待测物的灵敏度明显降低。其次,盐类的存在将产生一系列的离子加合峰,使谱图的解析复杂化。此外,太多的盐类容易腐蚀和污染质谱系统硬件,需要及时清洗,严重时甚至导致硬件损坏。 5、氢原子具有磁性,如电磁波照射氢原子核,它能通过共振吸收电磁波能量,发生跃迁。用核磁共振仪可以记录到有关信号,氢原子在分子中的化学环境不同,而显示出不同的吸收峰,峰与峰之间的差距被称作化学位移。利用化学位移,峰面积和积分值等信息,进而推测其在碳骨架上的位置。在核磁共振氢谱图中,特征峰的数目反映了有机分子中氢原子在化学环境的种类;不同特征峰的强度比及特征峰的高度比反映了不同化学环境下氢原子的数目比。 6、正交实验法就是利用排列整齐的表-正交表来对试验进行整体设计、综合比较、统计分析,实现通过少数的实验次数找到较好的生产条件,以达到最高生产工艺效果,这种试验设计法是从大量的试验点中挑选适量的具有代表性的点,利用已经造好的表格—正交表来安排试验并进行数据分析的方法。正交表能够在因素变化范围内均衡抽样,使每次试验都具有较强的代表性,由于正交表具备均衡分散的特点,保证了全面实验的某些要求,这些试验往往能够较好或更好的达到实验的目的。正交实验设计包括两部分内容:第一,是怎样安排实验;第二,是怎样分析实验结果。 7、在液体内部,每个分子在各方向都受到邻近分子的吸引力(也包括排斥力),因此,液体内部分子受到的分子力合力为零。然而,在液体与气体相接触的表面层上的液体分子在各个方向受到的引力是不均衡的,造成表面层中的分子受到指向液体内部的吸引力,因此,液体会有缩小液面面积的趋势,在宏观上的表现即为表面张力现象。 8、表面活性剂的c.m.c值越小,则表明应用时,该表面活性剂的用量就可以减少,效率越高。 9、泡沫性能是考察表面活性剂的另一个重要特性,其研究涉及许多因素,在实际应用中多数是用泡沫的发泡性(起泡的难易程度)和稳泡性(泡沫破裂的难易性)作为泡沫性能的2 个重要指标 10、泡沫性能的传统评价方法主要有气流法和搅动法,近年来研究人员以上述方法为基础,结合先进仪器,发展了更多精度高、测试准的评价方法:光学法、电导率法、高能粒子法。(Waring-Blender搅拌法:用量筒量取待测的表面活性剂溶液加入搅拌机中,以恒定速度搅拌60 s 后停止,记录产生的泡沫体积V用于衡量溶液的起泡能力。随着时间的推移,液体不断从泡沫中析出,泡沫体积减少。记录下泡沫中排出50mL 液体所需要的时间τ(s)用于衡量泡沫的稳定性。此方法操作方便,重现性好,能较准确地反映出溶液的起泡能力和泡沫稳定性。)

表面活性剂的基本知识

表面活性剂的基本知识(2009/08/30 22:46) 表面活性剂的基本知识 12.9.1 表面活性剂的基本性质 表面活性剂分子结构的特点是具有不对称性,即由一亲水基和另一憎水基(或称亲油基)组成。例如棕榈酸钠(C15H31COONa)的结构可分为如图12-31所示的亲水基和憎水基部分: 图12-31 棕榈酸钠的两亲性结构 表面活性剂的用途十分广泛,以下仅就其基本性质、结构和主要应用方面作一简单介绍。 实验证实,在低浓度时,溶液的表面力随着浓度增大近乎线性地下降,然而,在高浓时,则表现出不同寻常的物理性质。如图12-32所示,当达某一界限浓度时,某些物理性质如表面力、比电导、摩尔电导、渗透压以及浊度等,都发生了突然的变化。其中,渗透压随浓度增大的幅度反常地变低,说明在溶液中有某种缔合现象发生;而溶液比电导仍然随浓度增大而增大,说明电离作用还在继续进行。麦克拜因认为这种象是"反常"的行为可用"胶束"(Micelles)的形成解释之。在水溶液中十二烷基硫酸钠电离成为十二烷基硫酸根阴离子和钠离子,前者既有吸附于表面上让其憎水基朝着空气而亲水基朝着水相的倾向,也存在着形成如图12-33所示的憎水基朝而亲水基朝外的"胶

束"的倾向。当表面活性剂浓度低时,表面活性离子多数集结于表面上,少数溶于溶液中形成小型胶束。而达一定界限浓度时,表面活性离子无法再进入表面层,只能采取形成胶束的形式以使体系趋于稳定。(参考图12-34(动画观看))。胶束相当于一种"缔合分子",故"缔合现象"使渗透压随浓度变化规律发生明显的变化。然而尽管发生缔合现象,十二烷基硫酸钠电离成为十二烷基硫酸根离子和钠离子的过程仍在继续,故电导仍不断增大(图12-30)。 相当于图12-30所示各项物理性质产生突变的浓度,称为"临界胶束浓度"以"C.M.C"表示。临界胶束浓度在实验中往往表现为并非一敏锐的浓度值,而为一狭窄的浓度区域。298K 时十二烷基硫酸钠的C.M.C 值约为0.008mol·dm-3 。 根据条件不同,可形成各种不同形状的胶束,如图12-35所示。 图12-33 球状胶束 图12-34 胶束形成过程与表面活性剂浓度的关系 图12-35 各种胶束形状实例

表面活性剂习题与答案

第一章概述 1.表面活性剂的定义 在加入量很少时即能明显降低溶剂的表面张力,改变物系的界面状态,能够产生润湿、乳化、起泡、增溶及分散等一系列作用,从而达到实际应用的要求的一类物质。 2.表面活性剂的分类(按离子类型和亲水基的结构) 离子类型:a.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 b.离子型表面活性剂(阳离子表面活性剂、阴离子表面活性剂、两性 表面活性剂) 亲水基:羧酸盐型、磺酸酯盐型、磷酸酯盐型、胺盐型、季铵盐、鎓盐型、多羧基型、聚氧乙烯型 第二章表面活性剂的作用原理 表面活性、表面活性物质、表面活性剂? 因溶质在表面发生吸附(正吸附)而使溶液表面张力降低的性质被称为表面活性,这类物质被称为表面活性物质。 表面活性剂:是一类表面活性物质,其在浓度极低时能明显降低溶液表面 张力的物质。 表面活性如何表征? 假如ψ。是水或溶剂的表面张力,ψ为加入表面活性剂后溶液的表面张力,则表面(界面)张力降低值π可表现为π5ψ。2ψ,在稀水溶液中可以用表面张力降低值与溶液浓度的比值π/c来衡量溶质的表面活性。当物质的浓度c很小时,ψ-c略成直线,每增加一个–CH2,π/c增加为原来的3倍。 表面活性剂的两大性质是什么?如何解释? 两大性质:降低表面张力和胶束的形成 降低表面张力:是由亲水、亲油基团相互作用、共同决定的性质,表面活性剂分子吸附于液体表面,用表面自由能低的分子覆盖了表面自由能高的溶剂分子,因此溶液的表面张力降低 胶束的形成:达到吸附饱和,表面活性剂的浓度再增加,其分子会在溶液内部采取另一种排列方式,即形成胶束。 什么是临界胶束浓度及其测定方法? 开始形成胶束的最低浓度被称为临界胶束浓度(critical micelle concentration,简写为cmc)。 测量依据:表面张力、电导率等性质随着表面活性剂浓度的变化,上述性质发生突变的浓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