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传统贸易理论与新贸易理论的区别33929
贸易理论
传统贸易理论、新贸易理论、新新贸易理论传统贸易理论主要研究产业间贸易,即传统贸易理论只考虑了不同产业间产品的交换。
也就是说,根据传统贸易理论,一国不可能同时出口和进口相同的商品。
因而,传统理论不能解释当今世界普通存在的产业内贸易现象。
新贸易理论主要是研究在规模递增和不完全竞争条件下的产业内贸易,而新新贸易理论则是从企业的异质性层面来解释国际贸易和投资现象。
新新国际贸易理论更多的是对跨国公司的国际化路径选择做出解释,究竟是选择出口还是对外直接投资进行全球扩张战略。
企业异质性有两种形式,由于产业内部不同企业生产率的差异而产生的异质性以及企业组织形式差异而产生的异质性,这两种异质性紧密相连。
新新贸易理论与传统贸易理论、新贸易理论的区别在于无论是“传统贸易理论”还是“新贸易理论”,都将“产业”(industry)作为研究单位,而“新新贸易理论”,则将分析变量进一步细化到企业层面,研究企业层面变量(firm-level variations),从而开拓国际贸易理论和实证研究新的前沿。
新新贸易理论更关注企业的异质性与出口和FDI决策的关系,关注企业在国际生产中对每种组织形式的选择。
新新贸易理论有两个分支,一是Melitz为代表的学者提出的异质企业贸易模型,另一个是Antras为代表的学者提出的企业内生边界模型。
异质企业贸易模型主要解释为什么有的企业会从事出口贸易而有的企业则不从事出口贸易;企业内生边界模型主要解释是什么因素决定了企业会选择公司内贸易、市场交易还是外包形式进行资源配置。
二者同时都研究了什么决定了企业会选择以出口方式还是FDI方式进入到海外市场。
传统国际贸易理论没有对单独企业的研究,主要研究的是产业间贸易。
在新古典贸易理论中,大多数研究都假定规模报酬不变的条件下,一般均衡模型只是限定了企业所在产业部门的规模,企业的规模则是模糊的。
新贸易理论主要研究的是规模报酬递增和不完全竞争条件下的产业内贸易(不考虑企业间差异)。
古典贸易理论与新贸易理论的区别
古典贸易理论与新贸易理论的区别古典贸易理论和新贸易理论都是关于国际贸易的理论思想。
古典贸易理论强调自由贸易和特化,认为在全球范围内实现自由贸易和商品特化可以提高国际贸易效率和增加贸易收益;而新贸易理论则强调“新的贸易”的概念,即涉及到不同产品的区别的贸易,认为国际贸易中的产品差异性反映了不同国家或地区间生产力的不同,这些差异导致了贸易的积极影响。
古典理论和新贸易理论的主要区别在于,前者假定所有国家能够生产所有产品,因此国家之间的贸易主要基于资源差异和成本差异,即所谓的比较优势。
后者则着眼于产品偏好和市场规模,它认为跨国公司的存在是决定国际贸易的主要因素,因为跨国公司可以通过巨大的规模实现产品的差异化生产,并通过自身的独占性质获得更高的利润。
在古典贸易理论中,贸易多个方面的内容都被视为利他主义的,包括商品的生产和交换的成本、关税和贸易限制等问题。
在这种体系下,一个国家可以从国际贸易中受益并从而获得利益。
但是,在新贸易理论中,商品往往带有特定的属性,这些属性很可能会因所属国家或地区而不同。
这就导致了市场中的某些商品可能会比其他商品更受欢迎,从而更容易产生商品集中。
此外,新贸易理论还提出了一些关于市场规模的新思路。
在此种理论体系下,有一个经典例子可以帮助理解这种概念。
当家庭人口数量增加时,家庭很可能会购买更多的产品,从而实现经济积累。
同样,在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市场规模增加时,也可能激发出更多的国际贸易活动。
此外,新贸易理论中强调的跨国公司安排生产和市场布局的方式,也支持这种理论体系。
许多跨国公司都将它们的生产过程撒在多个国家或地区,以便更好地利用当地的资源和技能,以及更好地捕捉当地市场的机会。
当地市场的规模越大,跨国公司就会越有利于这样的市场采取一种包容性的战略。
这些策略通常必须涉及与当地企业或政府达成合作关系,以便更好地获得在当地的竞争优势。
鉴于这些因素,新贸易理论强调国际贸易对经济增长的积极作用,同时认为市场和生产确定了企业如何在跨国市场中进行特定商品的生产和销售。
新贸易理论与旧贸易理论之比较
新贸易理论与旧贸易理论之比较一、主流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国际贸易理论作为现代经济理论的专门分支始于亚当·斯密。
他在其《国富论》中提出了绝对成本的概念,后经李嘉图修正,形成了比较成本理论。
比较成本理论提示了互利贸易的基础以及贸易利益的来源。
继而俄林在其《区域间贸易与国际贸易》一书中对此作出了解释,提出了要素禀赋理论(即H—0模型)。
这一理论指出:比较成本差异的原因在于各国资源禀赋的不同,并且对国际贸易的商品和要素模式作了确定性的结论。
至此,奠定了传统国际贸易理论的两个层次的核心。
比较成本理论与要素禀赋理论。
此后,雷布津斯基、萨缪尔森等人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和补充,形成了我们所熟知的流行的国际贸易理论的内容。
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的最大特点是逻辑严密,形式完美。
但这也是它的弱点所在。
因为现实的世界毕竟不如它想象的完美。
事实上,传统国际贸易理论自它诞生之日起,就不断遭到严峻的挑战。
里昂惕夫之迷,首先通过实证研究对它关于国际贸易商品和要素模式的预测提出了疑问。
战后,尤其是60年代以后,国际贸易领域出现了许多新的现象。
发达国家间(即要素禀赋相似国家间)的贸易以及相似产品之间(即生产所需要素比例相似的产品之间)的贸易等。
对此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一筹莫展。
80年代以来,许多西方经济学家致力于利用产业组织理论和市场结构理论来解释国际贸易现象,用不完全竞争、规模报酬递增和相异产品等概念及思想来构造新的贸易理论模型。
以斯蒂格利、克鲁格曼、格罗斯曼以及赫尔普曼为主要代表的一批经济学家创建了一个新的分析框架,吸取了以往诸多贸易理论的合理因素,发展出自己的理论。
这一理论因其理论的新颖、分析方法的独到和解释现实的能力逐步为大家所赞同,其地位已远远超过了传统国际贸易理论。
格罗斯曼、克鲁格曼为此先后获得了克拉克奖。
该理论也被称为“新贸易理论Neo—tradetheory”。
二、新贸易理论的特点(一)全新的理论假设前提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是古典经济学的产物,其理论的假设前提很多,最主要有以下几点:(1)规模收益不变;(2)各国的需求偏好相似且不变;(3)商品市场和要素市场都是完全竞争的;(4)两个国家、两种要素、两种商品,即通常所称的2×2×2模型。
国际贸易理论PPT3
新贸易理论与传统贸易理论的比较
贸易的起因 传统贸易 理论 静态技术差异 资源禀赋差异 动态技术差异 (动态比较优势) 不同的需求偏好 规模经济 贸易的模式 产业间贸易 (Inter-industry trade)
新贸易 理论
产业内贸易 (Intra-industry trade)
模仿滞后假说
模仿滞后假说
新贸易理论正在朝着传统贸易理论所忽略的方向发 展. 技术扩散的滞后性 需求偏好的差异 国际资本流动 动态比较优势 …… 三个新假设 不完全竞争 规模报酬递增 产品异质性
小结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沿用模仿滞后假说的重要假定,放 宽了一些传统的假设前提,产生了动态比较优势理论. 林德理论关注重叠需求以及具有相似人均收入水平的 国家之间的贸易. 即使各国具有相同的生产可能性和偏好,规模经济的 存在也会成为贸易的基础. 内部规模经济和贸易必须结合不完全竞争市场结构和 差异产品进行分析.
规模经济
规模报酬递增和垄断竞争下的贸易 制造品 本国 (资本充裕) 外国 (劳动充裕) 如果制造业是个垄断竞争的产业,那么世界贸易由两部分组 成: 产业内贸易: 制造品和制造品的交换; 产业间贸易: 制造品和食品的交换。 产业间贸易 产业内贸易 食品
4
规模经济
产业间贸易和产业内贸易的主要区别: 产业间贸易反映出比较优势,产业内贸易不反映比较 优势; 产业内贸易的模式本身是不可预测的,产业间贸易的 模式是由国家之间的内在差别所决定的; 产业内贸易和产业间贸易的重要性取决于国家之间的 相似性。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生命周期三阶段 新产品阶段(New product stage) 成熟产品阶段(Maturing product stage) 产品标准化阶段(Standardized product stage) 要素密集性质的转变 技术密集型(technology intensive) 资本密集型(capital intensive) 劳动密集型(labor intensive)
新新贸易理论及其与新贸易理论、传统贸易理论的比较
什么是新新贸易理论呢?
新新贸易理论就是打破传统贸易理论和新贸易理论 关于企业同质性的假设,采用更为符合现实的企业 异质性假设(firm heterogeneity),进而将贸 易理论从国家层面、产业层面深入到了微观企业层 面。
什么是企业异质性呢?
企业异质性就是企业之间是不一样的,这是一个既 简单,又比较抽象的概念。如果把它形象化,企业 异质性就体现在企业规模、生产率、组织结构、工 资水平、产品质量、企业历史、资本密集度、所有 权,等多个方面。
以Antras(2003)为代表的企业内生边界理论,该 理论研究的主要是,在契约不完全的前提下,企业如 何选择自身的产业组织形式,即跨国公司的内生边界 问题,从而解释是什么因素决定了企业在公司内贸易、 市场交易、以及外包等形式上做出选择。
(3)Melitz(2003)模型之前的经验研究
第一,在同一个行业里,只是很少一部分企业会从事出 口,并且这些少数出口企业创造了一个国家绝大部分的 出口。同时,出口企业的出口额占其生产总额的比重也 比较低,即大部分产品都是用于国内销售。
4.4 新新贸易理论及其与新贸易理 论、传统贸易理论的比较
4.4.1 新新贸易理论
(1)企业异质性与新新贸易理论
克鲁格曼的规模经济理论最突出的缺陷在于,它忽略了 微观企业在生产率和规模等方面存在的差异,从而假设 所有企业都是一样的。然而,大量的经验研究对这一假 设提出了挑战,于是新新贸易理论便产生了。
生产率最低的企业由于入不敷出,只能退出行业; 生产率居中的企业只能从事内销; 生产率最高的企业既从事内销又从事出口,而且资源会从
生产率低的企业向生产率高的企业流动,从而实现资源的 优化配置。
与此同时,贸易也会使一国的总体福利得到提高,主 要有两个来源:
古典贸易理论与新贸易理论的区别
比较古典贸易理论与现代贸易理论的区别一历史演进关于国际贸易发生的原因与影响,最早是由英国古典学派经济学家在劳动价值学说基础上,从生产成本方面提出的,其包括绝对优势(亚当斯密)与比较优势学说(大卫李嘉图)。
即古典贸易理论。
亚当斯密认为在市场经济中,在利益驱动下,主观上为自己的微观经济主体可通过分工和交易而客观上为社会工作,从而实现自利与互利、个体利益与社会利益的相互联系。
故经济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并不像重商主义者声称的那样,一定是非赢即输的,而是可能实现“双赢”的。
经济主体的“利己”不应通过损人去实现,而应通过利他来实现。
具体途径为,社会各经济主体按自己的特长实行分工,进行专业化生产,然后通过市场进行交易,从而在总体上实现社会福利最大化。
显然,交易活动一旦越出本国范围,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就出现了。
斯密的这一理论被称为绝对优势理论。
这一理论虽然解决了国际贸易产生的重要动因,但却无法回答一个问题,即如果一个国家在任何商品生产上都没有绝对优势李嘉图认为,不论一个国家的经济处于怎样的状态,经济力量是强是弱,技术水平是高是低,都能确定各自的相对优势,即使总体上处于劣势,也可从诸多劣势中找到相对优势。
比较成本的关键在于比较。
李嘉图的相对优势理论回答了斯密绝对优势理论无法回答的问题,但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各国在生产不同产品上的比较成本差别呢?要素禀赋理论对此作出了解释。
该理论认为,在不同国家同种商品之生产函数相同的条件下,比较优势产生的根源在于各国或区域生产要素相对禀赋的不同,以及不同商品生产在要素使用密集型式上的差别。
二具体分析A绝对优势理论1、供给方面(1)两个国家、两种产品、一种生产要素(2)投入边际产量固定(3)生产的规模报酬不变2、需求方面:收入预算约束,收入水平范围内消费3、贸易方面(1)没有其他交易费用(2)贸易平衡(3)生产要素在异国自由流动,国际间不能流动4、市场结构:生产与交换都在自由竞争下进行总结:从假设上可以看出,古典模型为了简化理论,做出了非常理想化的抽象,因而这是一个“理想”模式。
新贸易理论述评——新贸易理论与传统贸易理论之比较
新贸易理论述评——新贸易理论与传统贸易理论之比较一、主流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国际贸易理论作为现代经济理论的专门分支始于亚当·斯密。
他在其《国富论》中提出了绝对成本的概念,后经李嘉图修正,形成了比较成本理论。
比较成本理论提示了互利贸易的基础以及贸易利益的来源。
继而俄林在其《区域间贸易与国际贸易》一书中对此作出了解释,提出了要素禀赋理论。
这一理论指出:比较成本差异的原因在于各国资源禀赋的不同,并且对国际贸易的商品和要素模式作了确定性的结论。
至此,奠定了传统国际贸易理论的两个层次的核心。
比较成本理论与要素禀赋理论。
此后,雷布津斯基、萨缪尔森等人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和补充,形成了我们所熟知的流行的国际贸易理论的内容。
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的最大特点是逻辑严密,形式完美。
但这也是它的弱点所在。
因为现实的世界毕竟不如它想象的完美。
事实上,传统国际贸易理论自它诞生之日起,就不断遭到严峻的挑战。
里昂惕夫之迷,首先通过实证研究对它关于国际贸易商品和要素模式的预测提出了疑问。
战后,尤其是60年代以后,国际贸易领域出现了许多新的现象。
发达国家间的贸易以及相似产品之间的贸易等。
对此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一筹莫展。
80年代以来,许多西方经济学家致力于利用产业组织理论和市场结构理论来解释国际贸易现象,用不完全竞争、规模报酬递增和相异产品等概念及思想来构造新的贸易理论模型。
以斯蒂格利、克鲁格曼、格罗斯曼以及赫尔普曼为主要代表的一批经济学家创建了一个新的分析框架,吸取了以往诸多贸易理论的合理因素,发展出自己的理论。
这一理论因其理论的新颖、分析方法的独到和解释现实的能力逐步为大家所赞同,其地位已远远超过了传统国际贸易理论。
格罗斯曼、克鲁格曼为此先后获得了克拉克奖。
该理论也被称为“新贸易理论Neo—tradetheory”。
二、新贸易理论的特点全新的理论假设前提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是古典经济学的产物,其理论的假设前提很多,最主要有以下几点:规模收益不变;各国的需求偏好相似且不变;商品市场和要素市场都是完全竞争的;两个国家、两种要素、两种商品,即通常所称的2×2×2模型。
国际贸易理论的最新发展及其与传统贸易理论的比较分析
法。新贸易理论内容主要包括了:垄断竞争、产品多样化、分工 新的贸易理论,则将这一假设进行打破,从而使得理论能够与
与协作等;通过对此类因素进行分析,从而探讨其对国际贸易 现实的市场环境相一致,这就让新的国际贸易理论更加具有指
所产生的影响,而新的贸易理都试图去解释传统贸易理论所不 导意义。与此同时,在新的贸易理论之中,也探讨了贸易与技
作者简介:张子墨(1998-),女,浙江宁波人,本科,研究方
传统国际贸易理论的基本假设,所以,若要去解释新的贸易现 向:国际贸易。
象,则必须对理论进行继承与创新,从而制定出正确的企业发
226
关键词:国际贸易理论;发展;企业内贸易;产品多样化
随着国际间的贸易不断增多,使得国际贸易理论也在不断 展规划。
地更新,而新的国际贸易理论不仅是对传统贸易理论的继承,
(三)新贸易理论的重要意义
同时也对其内容进行了创新。在新的全球贸易格局之下,也出
在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之中,其重要假设则是完全竞争,
现了诸多的问题,而更新后的贸易理论则能提出有效的解决办 但是在实际的市场环境之中,并不存在完全竞争的情况,因此
能解释的新现象。
术之间的关系,通过对此进行深入的研究,也进一步解释了由
一、新国际贸易理论的概述
于技术的创新,而是规模报酬出现递增的情况。而技术的创新
在 20 世纪 80 年代初,众多的经济学家开始从多个角度去 也会形成不完全竞争的市场环境,但是,此种市场环境也会促
研究国际贸易现象,比如:部分专家与学者开始以生产的角度 进技术的不断创新与发展。在新的国际贸易理论之中,主要强
之中,会进行大量的技术密集型产品输出;在进口之时,则会考 中,也对传统贸易理论之中的部分错误进行了纠正,这样就使
新新贸易理论、新贸易理论和传统贸易理论的比较研究
型 ,围绕这一分支 目前 的主要文献有 M l ( 0 , e t2 3 i 0 z
(0 3 20 ) Lvhno (20 20 , 0 5; ecek 04); Gos a , rsm n H lma ( 0 ,2 0 un (0 6)和 H lm n ep n2 4 0 5;N n 20 0 e a, p
至少有2 %的比重是股权式企业内贸易 ,其余2% 5 2
的出口贸易是属于企业间外包贸易。对于企业间外
向日本出口汽车。这是由于2 世纪6 年代 以来 ,大 0 O 概有三分之二的国际贸易是发生在资源禀赋、技术 水平和偏好都比较相似或相近的国家之间,产业间 贸易占国际贸易的比重不足三分之一 ,传统的国际
贸易理论不能解释这种现象。而新新贸易理论研究
易理论认为这显然与经验现象柑障,现实中并不是 所有企业都能出口到国外市场 ,例如 ,在2 0年美 00 国从事经营活动的50 5万家企业中 ,出口企业仅 占
传统 贸易理论 以及以K g a为代表的新 贸易理论的比较研 究几乎 没有 ,文章从 贸易现 象、理 论假 设、理论 m mn
核心、 贸易利益的来源和贸易政 策倾 向五 个方面来对新新 贸易理论与传统 贸易理论和新贸易理论做一 比较。
【 键 词】 关 新新贸易理论;传统贸易理论 ; 新贸易理论 【 作者简介 】吕连菊,南昌工程学院,硕士,研究方向:宏观经济与区域发展;阚大学,南昌工程学院讲
国际贸易理论区别
传统贸易理论与当代贸易理论的区别1.理论假设前提不同•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的假设前提主要有以下几点:(1)规模收益不变;(2)各国的需求偏好相似且不变;(3)商品市场和要素市场都是完全竞争的;(4)两个国家、两种要素、两种商品,即通常所称的2×2×2模型。
•新贸易理论的假设前提是(1)规模报酬递增;(2)市场是不完全竞争的;(3)J个国家、N个商品、M种要素(称J×N×M模型)。
•新贸易理论建立在一系列几乎全新的假设前提之上,更重要的是这些理论前提更贴切于当今的现实2.结论不同(1)国际贸易形成的根本原因不同传统贸易理论认为国家间相对要素禀赋的差异决定了两国相对要素报酬的差异,又直接导出了两国相对商品价格的差异,这是贸易的原因。
新贸易理论则认为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两国经济规模的不同就会导致生产成本的不同,也就影响到商品的价格。
即使两国间没有要素禀赋的差异,由于经济规模的不同也会出现贸易。
这就解释了传统贸易理论面临的发达国家间存在大量贸易这一难题。
(2)贸易构成和贸易量不同•传统的贸易理论认为,一国必然出口充裕要素密集型产品而进口本国稀缺要素密集型产品。
两国间只存在产业间贸易。
并且在一定范围内,两国要素禀赋相对差异越大,贸易量越大。
当两国要素禀赋无相对差异时,不存在相互贸易。
•新贸易理论则引入了异质性(相异)产品的概念来建立贸易模型。
国家相对规模对贸易量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国家大小越相似,产业内贸易量越大。
•3. 贸易利益及其分配方面的不同•传统的贸易理论认为:不考虑贸易产生的动态利益,当存在着要素禀赋相对差异的两国分别进行不完全专业化生产,各自发挥比较优势,然后进行贸易,则双方都能获利。
这种静态的贸易利益来自专业化生产的生产效率的提高。
与此同时,一般情况下,与进口有关的利益集团更倾向于保护贸易,因为随着进口的增加会减少这些产业的竞争力与利益分配,而对出口产业来说,贸易的进行会加速这些部门的利润增长。
传统国际贸易理论与新国际贸易理论
2023-10-29contents •引言•传统国际贸易理论•新国际贸易理论•传统国际贸易理论与新国际贸易理论的比较•新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趋势与展望•结论与建议目录01引言研究背景与意义背景国际贸易作为全球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国家间经济交往和资源配置有着重要的影响。
传统国际贸易理论在解释贸易现象和指导政策制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和新兴贸易实践的出现,新国际贸易理论逐渐形成并发展起来。
意义研究传统国际贸易理论与新国际贸易理论对于深化对贸易理论的认识、指导实践以及促进国际贸易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旨在对比分析传统国际贸易理论与新国际贸易理论的主要观点、模型与实证结果,探讨两种理论在解释现实贸易问题中的优势与局限,为政策制定者和研究者提供参考。
方法本研究采用文献回顾与对比分析的方法,系统梳理传统国际贸易理论和新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历程、核心观点、模型及实证研究,并通过案例分析验证两种理论在现实贸易问题中的解释力。
目的研究目的与方法VS02传统国际贸易理论总结词绝对优势理论是亚当·斯密提出的,认为一国应该专注于生产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然后与其他国家进行贸易。
详细描述绝对优势理论的核心思想是,如果一国在生产某种产品时,所使用的资源相对较少,那么该国就具有绝对优势。
这种优势可以通过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等方式获得。
比较优势理论是李嘉图提出的,认为一国应该专注于生产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即生产成本相对较低的产品,然后与其他国家进行贸易。
比较优势理论的核心思想是,如果一国在生产某种产品时,相对其他国家来说成本较低,那么该国就具有比较优势。
这种优势可以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资源消耗、提高技术水平等方式获得。
总结词详细描述要素禀赋理论总结词要素禀赋理论认为一国应该专注于生产具有要素禀赋的产品,即本国拥有较多要素的产品,然后与其他国家进行贸易。
详细描述要素禀赋理论的核心思想是,如果一国拥有较多的某种生产要素,那么该国在生产需要这种要素的产品时就有优势。
比较传统贸易理论与新贸易理论的区别
1.理论的思想渊源不同以斯密为代表的古典经济学的思想精华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1)市场竞争在资源配置过程中能使社会福利最大化;(2 )劳动分工能使生产率提高并受到市场范围的限制。
应该说,新古典经济学成功地描述了古典经济学的第一个思想,却与第二个思想相冲突。
新古典经济学在将市场竞争的作用形式化时,最初采用了无规模报酬的生产函数这种最简单的数学工具,它使古典经济学的分工思想变成了与市场竞争不相容的东西。
因为按照斯密的分工理论,分工能够提高劳动生产率是基于专业化能够提高生产率的原理,而这一原理与递增规模报酬有关。
新古典贸易理论也采用无规模报酬的假设,从而先天不足,以致于企业的组织结构、规模大小、市场竞争地位及其相应的市场结构都对贸易的模式、成因、结构、得益等没有影响。
造成这种问题的原因就在于新古典的生产函数只表明一种投入产出的纯技术关系,不允许递增报酬的存在,并且忽视了社会经济组织的演进与生产率的互动关系。
事实上,古典经济学家的研究重点是专业化、劳动分工和交换的关系。
在斯密和马克思看来,劳动分工是经济生活的核心现象,社会经济组织结构是经济学研究的中心,马克思更将其归结为生产关系的研究。
杨格(Allyn Young,1928)的经典论文指出:“在全部经济学文献中,最富有启发、富有成果的一般法则就是斯密定理(劳动分工受到市场范围的限制)。
”(注:Young A.(1928),Increas ing Returna andEconomic Progress, The Economic Journal,38: P527—42。
)然而,由于后来德布鲁把新古典经济学变成公理化体系,用斯密的分工思想来解释国际贸易的理论逐渐地为人们所抛弃。
70年代以来,依托于新古典框架的新贸易理论逐步产生和发展,尽管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其不足,但始终难逃“旧瓶装新酒”之嫌。
杨小凯用现代数学分析工具将古典经济学的思想精华充分发挥并加以形式化,创立了以古典经济学的分工思想为基础的新兴古典贸易理论,堪称是贸易理论领域的一次革命。
比较传统贸易理论与新贸易理论
比较传统贸易理论与新贸易理论的区别:
新贸易理论与传统贸易理论的关系
从以上介绍中,可以看到,新贸易理论的假设更具有现实性,特别的,它极好地解释了产业内贸易现象和要素禀赋相似的国家之间的贸易。
但新贸易理论并不是对传统理论的全盘否定。
现实中产业间贸易和产业内贸易并存的现象说明传统贸易理论与新贸易理论之间的关系是互补的。
要全面准确地解释现实中的国际贸易现象,传统的贸易理论和新贸易理论缺一不可。
正如新贸易理论的创建人克鲁格曼认为的,如果要简单说明传统理论与新贸易理论的差别,则可以回答:传统理论把世界贸易看成是完全发生在像小麦这类商品上,新贸易理论则认为主要贸易品是像飞机这样的商品。
因此,新贸易理论既是对传统贸易理论的继承,也是对国际贸易理论新发展的反映和阐释。
之所以新贸易理论与传统贸易理论有互不一致的结果,这根源于假设的冲突。
贸易理论的发展比较及对我国的启示
地位的李嘉图的比较优势学说和赫克歇尔—俄林的要素案赋说;
新国际贸易理论是指随着国际贸易的空前繁荣和发展,20世纪70 年代末∞年代初以来,以克鲁格曼、赫尔普曼、追克希特等为代 表的经济学家提出的新贸易理论。 以下从经济理论基础、假定条件、要素模式、贸易利益和贸 易政策五个方面对新国际贸易理论和传统国际贸易理论进行了 比较: 1.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是以古典经济学为其理论基础.认为 自由的市场经济是一种完全竞争的经济形态,不存在规模经济。 新的国际贸易理论则以产业组织理论为基础,认为市场具有不完 全性,企业存在着规模经济。 2.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认为劳动生产事、要素禀赋等的比较 优势是造成国际贸易的原因。新国际贸易理论认为即使两国之间 不存在要素禀赋的差异。由于规模经济的存在也会导致国家贸易 的产生。 3.传统国际贸易理论认为一个国家将出口本国相对丰富的要 素或者出口那峰本国相对丰富的要素生产的产品,进口那些本国 相对稀缺的要素或者进口本国相对稀缺的要素生产的产品。新国 际贸易理论则认为两国之间贸易的商品模式和要素模式是不确定 的.是由历史的活偶然的因素决定的。 4.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认为贸易的利益来自于生产的专业化 所导致的生产效率的提高,从而使得贸易各方都达到帕累托最优 状态。新国际贸易理论认为在不完全竞争和规模经济的市场结构 下.只能够在一种次优状态下运行,但是与开展贸易相比,各国 的利益得到了提高。 5.传统贸易理论认为,政府干预导致资源配置扭曲,造成国 民福利下降,如关税及非关税壁垒限制进口,政府对出口实施补
作者: 作者单位: 刊名: 英文刊名: 年,卷(期): 王秋玲 广州工商职业技术学院 金融经济(理论版) FINANCE &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CONOMY 2009(5)
本文链接:/Periodical_jrjj-llb200905032.aspx
从传统贸易理论到新贸易理论的发展论析
从传统贸易理论到新贸易理论的发展论析蔡素贞 冷 洛(云南财经大学 经济研究院,云南 昆明 650221)关键词:传统国际贸易理论;新贸易理论;战略性贸易政策摘 要:循着历史的线索完整地阐述了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传统国际贸易理论受到实践的挑战为新贸易理论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土壤,保罗・克鲁格曼是新贸易理论的主要贡献者。
介绍新贸易理论的战略性贸易政策,最后提出在中国适用战略性贸易政策的启示。
中图分类号:F7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755(2009)01-0049-02收稿日期:2008-12-30作者简介:蔡素贞(1986— ),女,福建仙游人,专业为国际金融学,研究方向为国际金融形势与发展。
一、传统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古典经济学时期,对国际贸易的解释居于主导地位的理论是斯密的绝对优势和李嘉图外生技术比较优势学。
亚当斯密认为,各国有利的自然禀赋或后天的有利生产条件形成国际分工,使两个国家生产相同产品时存在生产成本差距,各国按绝对有利的生产条件进行国际分工开展国际贸易。
李嘉图的比较成本理论在容纳了斯密的绝对优势的基础上进一步认为,任何商品的价值都取决于它的劳动成本,由于产品在两国市场上的相对价格是不同的,只要两个国家生产同一种产品的机会成本不一样,那么这两个国家之间就存在着贸易的可能性。
1933年俄林在他出版的《地区间贸易和国家贸易》一书中吸收了他的老师赫克歇尔的观点,建立了要素禀赋理论[1]。
该理论认为各个国家的要素禀赋不同引起供给能力不同,进而引起生产率的差异,也就是说,影响商品成本高低的是生产资源的相对丰裕度,如果一国某种资源的供给相对比较充足,其价格就会相对比较低,因而生产时要大量使用这种资源的商品的成本就会比较低。
赫克歇尔-俄林理论对国际贸易格局的预测是:各国出口那些密集使用它们相对丰裕的生产要素生产的产品;进口那些密集使用它们相对稀缺的生产要素生产的产品[1]。
这样,根据要素禀赋理论,贸易应该在资源差异最大的那些国家之间发生,如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发生。
新贸易理论和古典贸易理论的比较分析
新贸易理论和古典贸易理论的比较分析摘要:以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和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为代表的西方古典国际贸易理论,在一定时期内,是世界各国开展对外贸易的主要理论依据,为促进国家之间的经济交往活动做出了重要贡献。
然而,从全面客观的角度审视西方古典国际贸易理论,不难发现,它们是一定历史时期维护资产阶级利益的理论武器,充满了资本主义色彩,具有强烈的阶级性。
而新贸易理论对当前国际贸易领域的种种新现象给出了合理的解释,也给政策制定者提出了新的要求与建议。
因此,文章对新贸易理论的一番述评,对于当前贸易理论的发展与我国对外贸易政策的调整,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新贸易理论国际贸易新理论不完全竞争规模经济古典贸易理论绝对优势比较优势评价正文:一、古典国际贸易理论概述(一)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1.历史背景18世纪中后期.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在西欧各国获得了空前发展.随之而来的便是产业革命。
产业资产阶级为了扩大海外市场.并从国外进口廉价的工业原料.他们迫切需要摆脱重商主义(mecantilism1国际贸易理论的束缚.反对政府对国际贸易的干预.反对金银外流的禁令。
他们对货币金银本身已经不太感兴趣,而是对具体的物质财富(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更加重视。
为了适应产业资产阶级的历史需要,以AdamSm为代表的经济自由主义思潮开始盛行。
1776年亚当.斯密出版了《AnInquiryintothNatureandCausesofWealthofNations》(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简称《国富论》一书,批评重商主义。
反对政府对经济的过度干预。
创立了自由主义经济理论。
在国际贸易方面。
他主张国际分工和自由贸易.强调国际贸易的双方互利性.从而提出自己的国际贸易理论.即绝对成本优势理论。
2.理论假设和主要观点绝对优势理论的前提假设有以下方面:(1)世界上只有两个国家、两种产品、一种投人要素,即“2x21”模型。
(完整word版)比较传统贸易理论与新贸易理论的区别
两国的要素禀赋存在差异
外部规模经济的存在
垄断竞争(差异产品)
寡头垄断厂商的策略性行为
贸易格局
一国完全专业化生产其具有绝对优势的商品,而进口其具有绝对劣势的商品
一国完全专业化生产其具有比较优势的商品,而进口其具有比较劣势的商品
一国出口密集使用其丰富要素的产品,进口密集使用其稀缺要素的产品
比较传统贸易理论与新贸易理论的区别:
传统贸易理论
新贸易理论
古典贸易理论
新古典贸易理论
其他角度
重叠需求理论
产品周期理论
核心思想
两国商品价格的差异导致两国开展贸易
不同的收入水平产生不同的消费需求,两国共同的消费需求(重叠需求)是开展贸易的基础
技术的差异是国际贸易的一个重要决定因素
若两国商品价格无差异,规模经济和不完全竞争的存在导致贸易
国际贸易会提高贸易国出口部门特定要素的实际收入,降低与进口相竞争部门特定要素的实际收入,而对可自由流动要素的实际收入的影响则不确定,自由流动要素的实际收入是否提高取决于要素所有者的消费结构
两国的福利一般会提高
两国市场结构发生变化,减少了两国市场的垄断因素,降低了资源配置扭曲,增加产品销售量
两国完全专业化或非完全专业化分工和贸易,但具体格局不确定
国际分工不确定
两国厂商在两国均占有一定的市场份额
扩大一国市场:使消费者可以更低的价格购买消费品;产品品种增加,使消费者有更多的选择
贸易结果
世界和各国的福利水平都提高
改善资源配置效率,提高各国福利水平
国际贸易会提高该国丰富要素所而产生贸易
要素禀赋差异导致供给差异进而产生贸易
贸易模式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产业间贸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理论的思想渊源不同以斯密为代表的古典经济学的思想精华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1)市场竞争在资源配置过程中能使社会福利最大化;(2 )劳动分工能使生产率提高并受到市场范围的限制。
应该说,新古典经济学成功地描述了古典经济学的第一个思想,却与第二个思想相冲突。
新古典经济学在将市场竞争的作用形式化时,最初采用了无规模报酬的生产函数这种最简单的数学工具,它使古典经济学的分工思想变成了与市场竞争不相容的东西。
因为按照斯密的分工理论,分工能够提高劳动生产率是基于专业化能够提高生产率的原理,而这一原理与递增规模报酬有关。
新古典贸易理论也采用无规模报酬的假设,从而先天不足,以致于企业的组织结构、规模大小、市场竞争地位及其相应的市场结构都对贸易的模式、成因、结构、得益等没有影响。
造成这种问题的原因就在于新古典的生产函数只表明一种投入产出的纯技术关系,不允许递增报酬的存在,并且忽视了社会经济组织的演进与生产率的互动关系。
事实上,古典经济学家的研究重点是专业化、劳动分工和交换的关系。
在斯密和马克思看来,劳动分工是经济生活的核心现象,社会经济组织结构是经济学研究的中心,马克思更将其归结为生产关系的研究。
杨格(Allyn Young,1928)的经典论文指出:“在全部经济学文献中,最富有启发、富有成果的一般法则就是斯密定理(劳动分工受到市场范围的限制)。
”(注:Young A.(1928),Increasing Returna andEconomic Progress, The Economic Journal, 38:P527—42。
)然而,由于后来德布鲁把新古典经济学变成公理化体系,用斯密的分工思想来解释国际贸易的理论逐渐地为人们所抛弃。
70年代以来,依托于新古典框架的新贸易理论逐步产生和发展,尽管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其不足,但始终难逃“旧瓶装新酒”之嫌。
杨小凯用现代数学分析工具将古典经济学的思想精华充分发挥并加以形式化,创立了以古典经济学的分工思想为基础的新兴古典贸易理论,堪称是贸易理论领域的一
次革命。
2.前提假设、分析方法不同就前提假设和分析方法来看,新古典经济学存在三个致命缺陷:第一是采用消费者
——生产者的两分法。
消费者不生产,必须从厂商处购买所有消费品,因此国内贸易必然存在,消费者不能选择自给自足,也不能选择专业化的水平和方向;而厂商的存在是给定的,所以导致新古典经济学的研究重点是给定经济组织结构下的最优资源配置问题。
这种两分法使得新古典贸易理论无法解释经济组织如何从自给自足变得越来越专业化,也无法解释国际贸易如何从国内贸易中产生等现象。
第二,新古典经济学用规模经济概念替代专业化经济概念,而规模经济概念只能表明投入产出间的纯技术关系,却不能反映专业化水平、经济组织结构的演进对生产率的影响。
第三,新古典经济学采用马歇尔开创的边际分析方法。
边际分析主要用于处理内点解问题,而现实生活中的经济决策往往是角点解问题。
(注:角点解意味着某些决策变量的最优值是零。
一般讲,买汽车的人不会自己生产汽车,即其购买量为正数,而其生产量为零;在自给自足的情况下,产品的生产量为正数,而其购买量则为零。
相反,内点解则意味着决策变量的最优值不是零。
)新兴古典经济学克服了上述缺陷。
首先,在该体系中每个决策者既是消费者又是生产者,这意味着每个决策者可以选择专业化方向和水平。
厂商的出现也不是外生给定的,而是从模型中内生而来。
其次,用专业化经济来替代规模经济那种纯技术概念,并且引入交易费用的概念,从而产生专业化经济与交易费用的两难冲突,即专业化一方面提高生产率,使决策者拥有更高的生产能力;另一方面由于多样化消费的偏好,专业化必然意味着要从其他专业的决策者手中购买更多的商品,这就需要支付更大的交易费用。
最后,新兴古典经济学采用超边际分析方法(Inframarginal analysis),即对每一角点进行边际分析,然后在角点之间用总效益费用分析,这是处理最优决策的角点解所必须的。
3.对贸易基础的认识不同当代贸易理论公认的一个事实是:李嘉图的比较优势是对斯密的绝对优势的一个发展。
当然,如果静态地看,情况确实如此。
但是,如果允许比较优势在模型中内生,并且随着分工的发展而不断演进,那么斯密基于分工和专业化的
绝对优势概念比李嘉图的比较优势概念更为宽泛和重要。
许多经济学家曾指出,个人之间生产各种物品的生产率的先天性差异远不如个人之间由于分工和专业化而产生的生产率差异来得重要。
正如斯密所说:
“人们天赋才能的差异,实际上并不象我们所感觉的那么大。
人们壮年时在不同职业上表现出来的极不相同的才能,在多数场合,与其说是分工的原因,倒不如说是分工的结果”(注:亚当·斯密著,郭大力、王亚南译,《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商务印书馆,1997年上卷,第15页。
)。
如果我们接受先天的生产率差异(即外生比较优势)作为分工的条件,那么就会导致贸易产品、方向和格局的静态化,这也是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比较利益陷阱的根本原因。
而作为分工的结果出现的内生比较优势的演进,则预示着一国贸易动态发展和经济持续增长的可能性。
基于分工造成生产率差异的内生比较优势能够随着分工的逐步发展而不断演进,而且内生比较优势的演进是加速知识积累和生产率内生进展的动力并且杨格定理告诉我们,分工存在自我繁殖的机制,因此基于分工和专业化的内生比较优势的演进就成为一国贸易发展和经济增长的持续不断的源泉。
而外生比较优势不能内生地演进,对于分工、生产率进步和加速知识积累没有什么影响,因而一国的贸易发展和经济增长就只能归功于新古典经济学无法解释的外生技术进步。
这是新古典贸易理论无法解释很多现象的根本原因。
根据新兴古典贸易理论,如果事前相同的个人选择不同的专业化水平生产不同的产品,只要专业化报酬递增,就可能存在比较优势。
这就是说,按照斯密的定义,比较优势可能存在于所有个人事前相同的场合。
而根据李嘉图的定义,在这种场合比较利益不可能存在。
换句话说,这种比较优势的存在与否,取决于人们对于专业化程度的决策。
我们将这种由于选择不同专业方向的决策造成的事后生产率差别称做内生比较优势,而将以外生给定的个人之间的技术和禀赋差异为基础的比较优势概念称为外生比较优势。
新贸易理论也对此作出了相似的研究。
格罗斯曼和赫尔普曼(1989)把以
规模报酬递增为基础的比较优势称为后天获得的比较优势,而把李嘉图的比较优势概念称为先天自然的比较优势。
4.对贸易利益的主张不同按照新古典贸易理论,如果国与国之间存在外生比较优势,则在没有政府干预的情况下,国际贸易必定会产生,而且实行自由贸易能够提高一国的福利水平。
新贸易理论中的规模报酬递增的贸易模型预言,国际贸易总是优于自给自足,因为世界市场上一个经济联合体的规模总比一个国家的经济规模要大得多。
因此,没有政府干预时不可能出现自给自足。
那么,国际贸易的存在一定会带来贸易利益吗?它一定优于自给自足的封闭经济状态下的福利水平吗?新兴古典贸易理论通过引入交易效率的概念,能够解释国际贸易之所以从国内贸易中产生是因为一国的交易效率的改进。
交易效率与交易费用负相关,各种交易费用(内生或外生)越高则交易效率越低。
如果交易效率极低,则自给自足是均衡,因而无需国际贸易和国内贸易。
如果交易效率得到改进,则国内贸易将因一国之内的分工水平提高而产生。
但如果交易效率改进的幅度不是很大,则在没有形成全国统一市场时,贸易可能在各个地方性市场内进行。
随着交易效率的进一步改进,全国性市场便因分工水平的提高而产生。
如果交易效率继续提高的话,则高效率的分工水平便会要求更大的市场规模与其相适应,此时局限于一国市场之内的贸易和产品交换无法充分利用高水平的分工经济,因此国际贸易便会从国内贸易中产生。
总之,国际贸易给一国带来贸易利益的先决条件是该国的交易效率应当足够高,以便适应分工水平的提高,而分工水平的提高需要更大规模的市场与之相适应,由此国际贸易才成为必要。
比较传统贸易理论与新贸易理论的区别:
如有侵权请联系告知删除,感谢你们的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