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中华美德 争做四有新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承中华美德争做四有新人
江泽民同志指出:“必须广泛深入地进行传统美德教育,这种教育要从少年儿童抓起”。他还给《中华传统美德格言》一书题词:“传承传统美德,培养民族精神”。那么,什么是中华传统美德,为什么要学习中华传统美德,中华传统美德有哪些主要内容,学习的时候我们应该注意什么问题呢?这便是今天我这个讲座的内容。
一、什么是中华传统美德
所谓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是指中国历史上流传下来、具有影响、可以继承、有益于后代的优秀道德遗产。中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和优秀的历史遗产。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无数炎黄子孙世代相传,形成了博大精深的传统美德,它是中华民族改造自己的生存环境,抗御外族侵略,维护民族独立的坚不可摧的精神支柱,它完整地塑造了中国人的心理、性格,培养了中华民族的精神风貌。如敬业乐群、公而忘私的奉献精神,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志趣,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昂扬锐气,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为政风范,厚德载物、道济天下的广阔胸襟,奋不顾身、舍生取义的英雄气概,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社会理想……自古以来,这些传统美德就深深熔铸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之中,可以说,它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民族的精神财富和传家之宝!
在学习传统美德的时候,我们必须区分“传统美德”和“传统道德”这两个概念。古人留下的东西,并不都是好的,我们应该对传统道德进行历史唯物主义的分析,批判地继承和发展。“传统道德”中有精华,也有糟粕。精华部分就是今天我们所讲的传统美德,是应该继承和发扬的;而那些落后过时的东西则是古人道德遗产中的糟粕,是我们应该批判和抛弃的。例如爱国主义是古人留给我们的传统美德,但是古人的“爱国”往往和“忠君”联系在一起。比如岳飞,他一方面精忠报国,另一方面又十分忠于南宋皇帝赵构,就在他要直捣“黄龙”,“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的胜利前夕,南宋皇帝听信秦桧的谗言,召他回京。岳飞明知此去凶多吉少,但还是听从了皇帝的命令。最终自己屈死在风波亭上,也葬送了当时即将胜利的抗金事业。岳飞的爱国精神是我们今天应该学习的传统美德,而他对封建皇帝的“愚忠”和盲目服从,则是我们应该抛弃的传统道德。其它诸如“三纲五常”、轻视妇女等等,也都是传统道德中的糟粕,都是应该抛弃的。
二、为什么要学习中华传统美德
今天,青少年学习和继承中华传统美德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我们青少年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我们的思想道德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民族命运。
我国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扩大,为广大未成年人了解世界、开阔视野提供了有利条件。与此同时,国际敌对势力与我争夺接班人的斗争也日趋尖锐和复杂,他们利用各种途径加紧对我们进行思想文化渗透,某些腐朽没落的生活方式对未成年人的影响不能低估。互联网等新兴媒体的快速发展,给未成年人学习和娱乐开辟了新的渠道,但有害信息也通过网络传播,腐蚀
未成年人的心灵。因此,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迫在眉睫。而中华传统美德正是进行思想道德建设的取之不尽的精神食粮。长期以来,我国道德教育中存在着空泛化、形式化的缺点,青少年对起码的道德要求知之不多,因此极需要告诉你们我们的传统美德是什么,告诉你们过去我们中华民族创造了传统美德,又是在这种传统美德的哺育下发展壮大起来的;今天我们要建设祖国,复兴中华,更需要将这些传统美德发扬光大。学习传统美德是我们青少年提高自身思想道德素质的需要,是培养新世纪人才的战略措施,是一项利在当代,功在千秋的宏基伟业!
三、中华传统美德的主要内容
中华传统美德有的是代代言传身教,流传至今;有的可见于《三字经》、《千字文》等过去的启蒙读物中;有的见于《论语》、《孟子》等中华文化重要文献中;有的见于古诗词、歌赋和其他文学、史学典籍之中。关于传统美德的内容,没有固定的说法。过去有人概括为“忠、孝、礼、义、廉、耻”,去年新出版的《中华传统美德格言》将传统美德分为爱国、诚信、知耻等20个部分。今天,我打算重点介绍“忠”、“孝”、“礼”、“信”、“耻”等五种传统美德,和同学们一起学习。
1、忠——忠于人民,爱党爱国
在奥运赛场上,一看到五星红旗升起,我们都会热血沸腾,情绪激扬,这就是爱国主义精神。有了这种精神,我们中华民族才历久不衰,无论是内忧还是外患,都能以强大的生命力维系着五千年灿烂文明的火种。
二千多年前,孔子就经常以“文,行,忠,信”教育学生。在《左传》中有“公家之利,知无不为,忠也”,“临患不忘国,忠也”的句子。(“对国家有利的事情,只要知道了就没有不去做的,这就是忠”,“面临危难,不忘国家,这也是忠。”)就是这个“忠”字情结,使我国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涌现出了无数爱国志士、民族英雄。其中时间最早、影响最深远的当属战国时代的屈原。
屈原是战国末期楚国人,他自幼勤奋好学,胸怀大志。他所处的时代是中国战国时期的末期,诸侯混战,国家尚未统一。屈原因出身于楚国的贵族,又具有治理国家的本领,早年得到楚怀王的重用,26岁就担任楚国左徒兼三闾大夫。为实现楚国的统一大业,他对内主张授贤任能,彰明法度,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一个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但是由于变法革新触动了楚国腐朽贵族集团的利益,屈原遭到了他们的诬陷,楚怀王听信谗言,疏远了屈原。公元前304年,秦国派张仪到楚国,以重金收买楚国的靳尚、子兰、郑袖等人充当内奸,同时以“献商於之地六百里”诱骗怀王,致使齐楚断交。屈原劝阻楚怀王,指出这样作有亡国的危险。但怀王不听屈原的劝阻,于公元前295年,和秦国签订黄棘之盟,彻底投入了秦的怀抱,并把屈原赶出了京城郢都,把他流放到了汉北。后顷襄王继位,比楚怀王还要昏庸,屈原的政治主张得不到采纳,又被流放到沅水和湘江。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攻破郢都,楚国灭亡。屈原知道了祖国灭亡的消息以后,决定以死明志,于公元前227年5月端午节这天投汨罗江而死。
屈原是一个杰出的政治家,又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诗人。《离骚》是他的代表作,也是中国文学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的政治抒情诗。他的《天问》是古今罕见的奇特诗篇,诗中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