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解构主义及其在服装设计中的应用(齐盼盼)(定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解构主义及其在服装设计中的应用
——以川久保玲的服装设计为例
齐盼盼
(武汉科技学院服装学院研究生湖北武汉 430073)
解构主义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法国,涉及文学、艺术、建筑、美术等各个领域,在全世界引起了非同的影响,解构亦成为我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话题。亦然,作为艺术创作品之一的服饰受到所处时代艺术风格的熏陶必然与其紧密相连。那么到底什么是解构呢?他的深刻内涵是什么?他对服装领域的影响究竟如何?人们充满了种种质疑,对于解构的理解与阐释也出现了不少偏激的理论,我想对于这些问题的解决是非常值得深思的。
一、逻格斯中心主义及其解构
西方传统哲学观念中始终存在一种二元主义——逻格斯中心主义,这里的二元比如善恶、生死、有无、确定不确定等等,看似包含了事物的全部方面,可是实际上前者对于后者的支配地位始终出现在两者的定义当中:恶是善的对立、死是生的结束、不确定是对于确定的否定等等,不难看出这种优先前面的定义而引导出后者的定义,很大程度上在反映着西方形而上学最为深刻的内在本质。
这种西方文明的语言载体在一开始就定下了二元对立等级关系的基调,在这种关系里面有绝对的强弱势区分,绝对并置的平等对立是不存在的。在这样的不公平二元关系里面,后者永远是前者解释下的产物,而前者被看作是一种本源的东西,作为固定的坐标来衡量对立的事物。
在传统文本的解释当中一直贯穿着逻格斯中心主义的思想:言语高于书写,言语是第一性的。只有在场才能被直接传递意义。而因为文字作者的不在场,文本的意义只能通过解释获得,这种解释当中的误差造成了文本对于言语的劣势。变成了意义的外在性。对于言语和文本这种“在场”形而上学的解释,使得文本屈居于第二性。这实际上就是一种对于罗格斯中心主义的体现,这种体现当中,文本是语言的一种解释。
二、解构主义的风格及其特征
解构主义(Deconstruction)形式实质上是对于结构主义的破坏和分解,从字源学理解,“解”字意为“解开、分解、拆卸”;“构”字则为“结构、构成”之意。“解构”则引申为“分解之后再构成”。以川久保玲的设计为例,在服装的造型上打破传统的设计模式,对服装结构进行
重新解构和组合,运用解构主义的处理效果,采用不对称的裁剪、利落的线条以及独特的色调来进行设计,强调面料的独特性和混合性图案的拼贴等,无不体现了她的服装的解构主义思想。她的设计并不是简单的解构,她的解构与重构是相互生成的,是一种新的思想的生成,是对传统权威的一次革命性的挑战。她设计的服装以黑色为基础,推出了令人瞠目的“乞丐装”,这是对所有既成样式的毁灭和破坏,是人类生存方式的一种新的思考。
那么什么是这个以解构主义为代表的后现代的规定性呢?答案是没有规定性。这包括了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反规定性,另一方面是,无规定性。无规定性并不是没有任何规定性,是关于新的意义上的规定性,把彻底的反对形而上学与反体系化,作为自身思想的根本规定,它所主张的是一种美学的无原则主义和多元主义,强调风格的多元化。就反规定性而言,他反对最高的和最后的原则。这可表述为根据、原因、目的、中心、基础、解构、存在、理性以及真、善、美等。反规定性就是反逻各斯中心主义。逻各斯在历史上分别意味着世界的尺度,上帝的话语,和人类的理性,于是逻各斯的中心主义也就是整个西方形而上学的历史。
所有这一切不过是在场的形而上学。关于后现在的反规定性,杰姆熏总结为反深度模式。这可分为四类,第一是理想思想,如黑格尔哲学中的现象和本质:第二是非理性思想,如佛洛伊德人格解构的本我,自我和超我:第三是存在主义,如本真与非本真:第四是结构主义,如能治和所指。就无规定而言,它否定了自身的任何规定性。解构主义没有给自身确立一个原则,以此在规定自身并规定其他。因此,关于“谁在说话”这一核心问题,后现代的回答是明确的,不是“我在说话”,而是“他在说话”。所谓他的语言正是欲望和无意识的语言,也就是没有规定性的语言。
在时装界,解构主义思想在服装文化中的表现主要否定了理性,传统和经验的服装设计理论,抛弃了比例、人体、协调、线条等基本要素,抛弃了深度的时空模式,不考虑历史的逻辑性和合理性,历史的传统经典款式与现代款式可以自由组合,没有任何限制。样式变的比意义重要,吸收与创造是他们的动力,素材的来源五花八门,任何一样东西都可用于时装的设计。在他们的设计中,创造是第一位的,川久保玲反复强调:“我的价值观在于创造新的衣服,我不愿意总干与以前一样的事情,我总想创造与以前不同的东西。”川久保玲设计服装非常注重形式,认为形式就是服装本身的体现,呈现出一种反思维模式,一种“平面无深度感”,具体表现在“深度模式的削平”,“历史意识的模糊”,“主体性的丧失”,“距离感的消融”,而达到一种无深度的平面感,这正好有别于“现代主义”的深究其意,呈现出一种不需要解释的态度,而是通过形式表现穿着者的情感和观点。
除此之外,它的无深度模式还体现在时装的“零散化与断裂感”。零散化在川久保玲的
服装中意味着服装丧失了以和谐,美感,规则等为主的中心地位而以零散化的方式出现,服装好像被彻底的肢解,形成一种怪异的服饰现象。所谓“断裂感”就是一种无意识,偶然的断裂感,其所表现出来的是拼凑性的大杂烩,这正是对现代主义所强调的完整性给予的最严厉的批判。
解决传统的中心主义带来的哲学思想,首先要瓦解带有等级观念的二元对立结构。也就是说脱离基于“本源”的第二性的定义,而实施一种比较、联系、补充,从而推翻等级结构和形而上学,创造一种新的哲学体系。德里达的解构工作超过前人的一点是他并没有像胡塞尔、迦达默尔等人落入到语音中心主义,以一种虽然更加贴近可还是存在差异的隐性罗格斯中,而是直接从中心主义的表述方下手,找到了中心主义立以生存的根基。解构不是颠覆,不是颠倒双方的位置,解构主义反对任何形式主义的中心,否认任何名目的优先地位,消解一切本质的思维方式。解构主义与其说是一种手法,不如说是一门艺术,教人如何在区分之处找到混同,在边缘的位置发现中心。
如果在原来的哲学体系上的世界是类似木本植物的样子:对于本体第一性的主干进行逻辑运算构成了生长出第二性的枝条,解构主义对于世界进行了这样的阐述:就像是一张可以无限延伸的拼图,只有相互拼接才能构成有意义的图画,并且可以在周围添加新的拼图块,拓展拼图范围的同时本身也融入到拼图之中,没有本体与“第二性低级”的概念。而服装设计的意义和原则也是这样,并没有什么理由能让服装设计成为单独工作。
在川久保玲的设计中则体现的淋漓尽致,她大胆的打破了华丽高雅的女装传统审美习惯和着装常识,她有意把群下摆裁成斜的;毛衣上故意做出像被虫蛀似了的破洞;袖子经常从莫名其妙的地方伸出来;她把一些完全异质的东西组合在一起,极薄的乔其纱和毛毯;粗花呢或毛衣的一部分拼接起来;运动型的日装和优雅的晚装;泥土味浓郁的民族服装与洋味十足的摩登样式等,她从各种对立要素哪里寻求组合的可能性。对于这些看法的解释似乎也能从德里达解构的方法论中得到启示。在进行对于语言中心主义的解构工作中,可以总结出以下方法论:
传统的中心主义中认为,语言的“在场”性使得语言的意义能够更加直接的被听众获取,从而有效地传递意义。但德里达认为差异除了在场表示的不同以外,而且存在与他在时间中的流动,在流动中与其他词语交迭,贯穿,以致推演出他的意义的出现。对于已知本无整体-结构-中心-本原而论,分延有形成任何意义的可能,给予选择意义的自由。这就是延异的意思。
播撒是分延的方向是向四面八方的扩散,分布。它的力量在于纯粹的,无限的多义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