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学要以人为本润泽生命

合集下载

在中学地理教学中注重生命教育

在中学地理教学中注重生命教育

在中学地理教学中注重生命教育在教育实践活动中,越来越多的教育者认识到生命活动对教育的作用,在教育过程中力求达成教育和生命活动的一致性、和谐性,人们在研究教育规律、制定教育方略、实施课堂教学时越来越注重生命活动特点,重视生命教育,能够以学生为主体,关爱学生生命,尊重学生个性,遵循生命发展规律,并想方设法帮助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生命态度。

一、地理教学过程中应尊重生命规律地理教学作为一种具体的教育活动,在操作过程中同样要重视生命活动的特点,以不侵犯学生个性为原则。

也只有尊重生命规律,注重教育方式的平等、自由、民主,力求课堂教学和生命特点的和谐统一,才能培养出有个性、有健康而丰富的情感、有创新能力的普通人,才符合教育的最终目标。

1、激发兴趣,以唤起学生主动投入为目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兴趣密切相关;同时,兴趣也是学生丰富多彩的生命活动的一部分,是学生生命活动对外界的自然反应,它具有可变性和可培养性。

因此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渴望学习、主动投入到学习中去也是尊重生命规律的重要体现。

在地理教育过程中可以通过多种渠道,采取多种方式激发学生兴趣。

有些学生在接触地理学科时会因好奇心或学科内容产生兴趣,老师只需注重巩固和引导即可;也有些学生需要老师与之进行多次的平等交流,乃至借助教师的学识魅力、人格魅力等多种途径才能诱发其学习地理的兴趣,这往往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从学生的生命规律出发,我们可以把唤起兴趣当成教学活动的组成部分,而在激发兴趣时无论采用何种方法都应以让学生“幸福地听课”、“愉悦地接受”为前提。

2、因材施教,以尊重学生个性为先导“因材施教”包括因教学内容、学生情况两方面不同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

教学活动的效益高低取决于学生的接受程度,从学生的生命特点看,他们个性各异、接受能力和学习愿望不尽相同,因而“因材施教”首先应重视学生个性这个“材”,在尊重个性的基础上处理教材、设计教法。

在地理教学过程中,可以设计不同层次的目标,进行多层面的分类教学。

新课标下“以人为本”的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策略

新课标下“以人为本”的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策略

新课标下“以人为本”的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策略作者:郝淑霞来源:《教师·中》2010年第08期地理新课标的实施,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核心的理念是“以人为本”。

那么新课标下地理课堂教学如何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策略呢?一、地理课堂教学,坚持“以人为本”地理教学中的“以人为本”概括起来就是尊重和发展人。

在日常的地理教学中,教师要有一颗善待学生的心,尊重学生受教育的权利和人格尊严,积极营造教育民主的氛围,真心诚意地与学生平等交往与交流,学会与学生进行心灵对话。

一方面,应以育人为本,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全面发展;另一方面,必须满足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包括人格、尊严等方面的需求。

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把学生置于教学的出发点和核心地位,不断优化教学内容、过程、方法、方式等,突出地理教育的目的,一切为学生的成长发展服务,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应学生而动,应情境而变,使学生在心情愉快、积极上进、思维开启、乐于实践的良好氛围中,有效、高效地学习。

只有坚持以人为本,课堂教学才能焕发勃勃生机,高效运转,学生才能快乐成长。

二、地理教材教学,要有效“删减整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课堂要提倡多样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如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启发式学习、参与式学习。

根据这一要求,结合学生各自的学习情况,根据教材的具体内容,要采取最优的教学方式和方法的组合运用,即要对地理教材进行有效的、合理的增减、删补,有效整合。

例如,在高中地理教学“案例”教学中,根据乡土地理、经济和科技发展的动态,要对案例进行更新。

如在讲述地震时,可以引进2008年“5·12”汶川地震的事实案例,引导学生利用网络媒体,观看地震惨状,引导学生找出汶川地震的原因,并进行角色扮演:如果你在地震现场,你将如何进行自救?让学生自己得出地震自救的方法,说出造成的损失,以及党和国家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及时营救,灾后“对口支援”,从而激发学生在案例的学习过程中,不但掌握了有关地震的知识和原理,而且感悟了社会主义国家“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优越性,从而使高中地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有机结合,也充分体现了地理知识的综合性和区域性的特点,使多学科知识有效整合。

在地理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

在地理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

在地理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人类是地球的主人,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不断塑造、改变着世界,而且随着科技的进步、社会的发展,改变的进程和力度还在不断地加大、加深,但人类在大自然面前,尤其是在地震、海啸、台风等巨大的自然灾害面前,仍然渺小而脆弱,这些灾难甚至能在瞬间吞噬人类的生命。

因此,通过地理教学渗透生命教育,可让学生体会生命的价值,感悟生命的珍贵,唤起对生命的重视、热爱,同时促进学生地理思维能力的培养,加深对人地共融共生关系的探求、理解以及地理学科的价值认同,是每一个地理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那么如何在地理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我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认清地理灾害,感悟生命的宝贵我们的学校建在山脚下,与居民区隔着一条河,当初校址选在这里的考虑也许是因为安静,有利于学生学习。

为了方便学生过河,团领导在经费紧张的情况下,仍挤出资金,在河上架了一座水泥桥,代替了摇摇晃晃的铁索桥,极大地方便了学生和路人。

但现在看来,这座桥却存在着许多不安全的因素:每年初春融雪期及夏季暴雨期,小河开始发洪水,东、南两面山地的洪水都汇入河中,一时间浊浪翻滚,涛声轰鸣,吸引了大小学生们爬在桥栏上、蹲在河坝边观看,有的学生还踏着台阶走下河堤,去捞水面上的漂浮物,让人看得胆战心惊。

针对这种情况,我在讲授“我国的气象灾害”这一内容时,重点讲了洪涝灾害,搜集了1998年特大洪灾的视频资料让学生观看,讲述了2012年发生在我们眼前的事件,从南山旅游区下来的游客,在短短的几分钟内,连人带车被卷入滚滚洪流中,十余人无一生还,有的连尸首都没有找到,用这血淋淋的事实教育学生,让学生感受到洪水对人的生命及财产造成的巨大威胁,教育学生要珍惜生命,不要因为自己的好奇和贪玩而丧失了宝贵的生命。

并且,把本地洪涝灾害发生的时间、表现、分布、造成的危害、应对措施、安全常识等内容制作成课件和表格,详细介绍给学生,这样既对我区的气候灾害进行了普及教育,同时通过对这些灾害的了解,提高学生应对这类灾害的基本生存能力。

浅谈如何在地理教学中渗透人文教学

浅谈如何在地理教学中渗透人文教学

浅谈如何在地理教学中渗透人文教学摘要:地理作为一门应用性极强的学科,具有人文和自然两大部分,在人文教学中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

人文教学,就是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将人类优秀文化对学生进行传输,使之成为学生内在的人文气息,旨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在我国教育体制改革不断深入的形势下其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

本文就此分析了地理教学中渗透人文教学的重要性,并重点探讨了地理教学中渗透人文教学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地理教学人文教学以人为本一、地理教学中渗透人文教学的重要性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地理教学也相应的进行了改革:不仅要提高地理教学效率和学生地理成绩,而且要帮助学生对地球、生态环境等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和了解,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操和自主学习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由此可见,在地理教学中渗透人文教学不仅符合地理教学改革方向和目标,提高地理课堂教学质量,而且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人文情怀,为学生日后踏入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

此外,地理作为一门应用性极强的学科,在现实生活中处处可见,如环境问题、能源问题、人口问题等,在地理教学中渗透人文教学可以让学生对生活有一个全面的认识,提高学生生活学习能力。

二、地理教学中渗透人文教学的重要途径(一)构建科学的地理人文教学目标新课程改革对地理教学提出新的要求:充分发挥地理在人文教学中的优势,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提高学生的人文修养和自主学习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

这既是地理教学中开展人文教学的出发点,又是地理人文教学的目标。

因此在地理教学中要严格按照地理人文教学目标,不断深入研究地理教材内容,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掌握地理基础知识的同时,让学生用发展的、全面的眼光来认识我们的祖国和世界发展形势,为自己的祖国骄傲自豪,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充分体现人文精神,提高地理教学效果,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

(二)充分挖掘地理教材,丰富地理人文教学内容地理具有知识点丰富、应用性强等特点,要充分挖掘地理教材,并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增进学生的亲切感和熟悉感,引起学生兴趣,让学生学以致用。

地理教学也要以人为本

地理教学也要以人为本

地理教学也要以人为本摘要】从切身从事六年的地理教学体会出发,同时结合过去应试教育中出现的问题及当前新课程改革中存在的困惑,应用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理论,阐释在教育中的应用,注重强调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实例,进而和广大中学地理教师交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关键词】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素质教育;地理素养;综合素质以人为本是一种新的发展理念,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与核心。

胡锦涛同志指出:“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这一发展理念不仅在经济、社会、文化等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还为新世纪教育改革指明了方向。

我们常说: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今天我们大力推行素质教育,则是以人为本。

只有以人为本,才能体现教育的本质特征,也才能够发挥教育的最大效能!我从事高中地理教学工作的这六年,正是我国大力推进素质教育,逐步进行新课程改革的六年。

通过六年的不断学习与锻炼,我逐步由一位地理系的大学毕业生成长为一位视野开阔并有一定经验的优秀地理教师。

回顾过去教学历程,自己有过失败的挫折与困惑,也有过成功的探索与实践!综合成功的经验与失败的教训,我逐步认识到,成功的教学不仅要求任课教师具有渊博的学识和良好的素质,还需要有适应时代需求的全新的教学理念,这种新的教学理念就是以人为本!各学科教学都要以人为本,我从事地理学科的教学工作,诚然,地理教学也要以人为本!一、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与西方人本主义教育流派的联系与区别我所谈的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与西方人本主义教育流派是不同的,尽管在强调个性发展方面有一定的相似之处,但我们的以人为本是相对于以物为本、以资为本而言的,我们不仅促进学生的身心素质全面发展,还要科学有效的发展,力求使每一位学生都能成为不同领域的人才。

而不是象西方人本主义教育流派一味强调个性自由。

地理课程改革的核心——“以人为本”

地理课程改革的核心——“以人为本”

地理课程改革的核心——“以人为本”作者:宫作民来源:《地理教育》2011年第03期“以人为本”是现代教育理论的精髓,是新课程倡导教育理念的核心,是教育事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教育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的作用,因此教育要率先落实科学发展观。

地理教育落实科学发展观,首先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确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为地理新课程改革的核心。

一、地理课程改革中“以人为本”理念的缺失以人为本思想对于地理新课程改革而言,具有决定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只有坚持以人为本,地理新课程改革才能获得成功;只有坚持以人为本,素质教育才能继续深入地向前发展。

地理新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材编制、教学方法、评价方法等都力图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

近年来,地理高考都在适度体现新课程理念。

随着地理新课程的整体推进和不断深入,地理教师的教育理念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更新。

但是,从中学地理课改实践的真实情况看,地理教学现状与课程改革目标仍有较大差距,地理教学实践中的问题依然严峻。

从地方及学校层面看,基础教育有些急功近利,在教育教学中不按学生的成长规律办事,与“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背道而驰。

在应试教育思想支配下,过分追求升学率,评价学生以分数为本,评价教师和学校以升学率为本。

一些学校和教师对教育新理念认识肤浅,处理不好高考与新课程的关系,习惯于在原有高考模式下思考地理课改问题,把一个全新事物放在了旧有标尺下去观察和评判。

用应试教育高考的思维去应对地理新课程推进,必然会使地理课程改革流于形式。

从地理教学层面看,新课程地理教科书出现了较大的变化,但是离以人为本仍有较大差距;课堂教学也出现探究教学的表面化,“对话”形式化,把联系实际变成了一种装饰,为了情境而设置情境等问题。

一些教师在组织探究活动过程中,在形式上是以学生为主体,但从实质看,只是少数学生的主体,特别是在合作探究过程中,这种表现尤为突出。

教师在设计探究活动时,只单纯考虑教学流程的完成,较少或没有考虑这种流程是否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是否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地理教学要以人为本润泽生命

地理教学要以人为本润泽生命

地理教学要以人为本润泽生命地理教学要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是建立在尊重信任学生的基础之上的,只有以人为本的教育才能使学生健康、快乐、幸福的成长。

以人为本的教育教学实现了教师和学生的角色转换,让学生成为了课堂上真正的“主人”和“主体”。

教师要把因材施教放到教学的核心位置,根据孩子的个性特点,发挥孩子的个性优势,进行个性化教育。

一、尊重信任学生学生是有尊严、有人格、有感情、有人权的人,被人尊重是任何一个人高层次的心理需要,信任学生是一种特殊的尊重,对学生有着特殊的教育功能。

尊重学生,信任学生是教师工作的切入点,是教师自身修养、人格魅力的最基本体现。

地理教育要打破“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传统教育,教师要真心真意地关注每一位学生,关注学生的“道德养成”和“情感体验”。

“解放学生”,解放学生的大脑,解放学生的眼睛和双手,解放学生的时间和空间,还学生以学习和发展的主动权,尊重、信任学生为先,学生从教师的信任和期待中体验到人格的尊严,都能在这里享受到自己的机会和责任,健康、快乐、幸福地成长。

杜郎口的教育是成功的,是全国的典范。

课堂上教师讲解≤10(分钟),学生自主≥35(分钟),自由的课堂,让学生发出了自己的声音,在“敢问,敢说,敢爬黑板(敢在黑板上写出自己的想法),敢下桌讨论”等标准下,学生举手积极,声音洪亮,辩论热烈,争问抢答,欢呼雀跃,笑逐颜开,热闹非凡,充满“我认为”、“我的方法更简单”、“你的看法有道理,但不够完善”、“我认为他有一个小小的失误,我来帮他修正一下”、“你说的不对”之类百花齐放的平等对话,看似乱哄哄的课堂,却成了学生竞技的赛马场地,使金凤凰和丑小鸭都同样变成勇猛的骑士,课堂就会显露出无限的生机。

课堂由“死”变“活”、由“静”变“动”,由“教”的课堂变“学”的课堂。

毋庸置疑,教师的尊重和信任,民主平等对待,为学生进行创造性活动构建了平台,在和谐的气氛中,师生共同享受着学习的快乐,分享着成功的喜悦,体会着智慧的魅力。

初中地理教学的教学理念

初中地理教学的教学理念

初中地理教学的教学理念第一篇范文:初中地理教学的教学理念教学理念是教育实践的灵魂,是指导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基本思想和观念。

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树立正确的教学理念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初中地理教学的教学理念。

一、以人为本,关注学生个体差异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体现在教学过程中,就是要把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教学的根本出发点,关注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教师应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评价方式,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二、注重知识与技能的传授,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地理学科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和地域性的特点,初中地理教学应注重知识与技能的传授,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

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运用地理实例,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和社会环境,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重视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地理教学不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教师应重视教学过程中的启发式、探究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分析和创新能力。

同时,通过开展地理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地理学科的魅力,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四、强调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树立正确的地理观念地理教学不仅要关注学生的知识和技能,还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教师要善于利用地理学科的特点,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全球观念和可持续发展意识,引导学生关注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树立正确的地理观念。

五、创新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为了提高初中地理教学的效果,教师应不断探索和创新教学策略。

例如,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如多媒体、网络等,丰富教学形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展合作学习、小组讨论等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实施差异化教学,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等。

总之,初中地理教学的教学理念应以人为本,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注重知识与技能的传授,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强调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树立正确的地理观念。

地理(心得)之以人为本,构建创造性思维教学模式

地理(心得)之以人为本,构建创造性思维教学模式

地理论文之以人为本,构建创造性思维教学模式以人为本,构建创造性思维教学模式仙居县下各中学张光彩摘要:普通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对中学地理课堂教学提出了具体的要求: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学生积极参与整个教学过程,在此过程中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能力,提高学生的素质。

要达到这一要求,提高课堂效率,必须寻找一种较好的课堂教学模式——创造性思维教学模式。

研究实施这种教学模式的策略:营造平等和谐的教学环境,发挥学生的个性和特长,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应用现代化教育技术,提高教学效率,实施适用创造性思维教学模式的教学评价,以适应新课改的教学理念。

关键词:教学模式创造性思维教学策略一、问题的提出江泽民同志指出:“面对世界科技飞速发展的挑战,我们必须把增强民族创新能力提高到关系中华民族兴衰存亡的高度来认识。

教育在培育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

许多专家也强调:“在未来知识经济时代,一个国家国民素质的高低,掌握知识的程度,拥有人才的数量,特别是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能力,将成为决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在国际竞争和世界格局中心地位的关键因素”,这就对我们教育工作者提出了一个要求: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核心的创新教育是落实素质教育的关键,地理教育是实施创新教育的重要阵地之一,在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特别是创新思维,已成为地理学科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所在。

新课程标准对中学地理教学提出的具体要求,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成为终身学习型的学习者,为了达到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寻找一种较好的课堂教学模式。

二、教学模式创造性思维教学模式是以学生为中心,在教师所创设的教学情境下,让学生参与整个教学过程的设问、自探、应用、评价活动。

在此活动中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

论生命教育在地理课堂教学中的有机渗透

论生命教育在地理课堂教学中的有机渗透

论生命教育在地理课堂教学中的有机渗透发表时间:2020-05-29T13:26:44.420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1月第3期作者:姚泽进[导读] 人最根本的是生命,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应当遵循人的生命规律。

关注生命,培养生命意识是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人本化教育的体现。

【摘要】人最根本的是生命,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应当遵循人的生命规律。

关注生命,培养生命意识是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人本化教育的体现。

在地理教学中,要从自然灾害、人地协调、自然之美的教学中,学会珍惜和保护生命,懂得尊重和敬畏生命,真诚欣赏和热爱生命。

【关键词】生命教育渗透地理课堂教学新世纪的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

人最根本的是生命,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应当遵循人的生命规律。

关注生命,培养生命意识,是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人本化教育的体现。

生命教育是一种人性化的教育,是贯穿生命发展全过程的终身教育,它不仅包括对生命的关注,而且也包括对生存能力的培养和对生命价值的提升。

关注生命,尊重生命,珍爱生命,欣赏生命,成全生命,敬畏生命,构成了生命教育的目标。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他们的生命可以说是一切教育的基础。

重视青少年的生命质量,提升青少年的生命强度,优化青少年的生命意识,是社会进步和民族兴盛的前提。

中学阶段是实施生命教育最有利的时机,我们的教育如果不能使他们懂得生命的可贵,不能使他们珍惜生命,将会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和遗憾。

我们教师可以结合所教学科的特点,有意识地挖掘隐藏于学科知识中的有关生命教育思想,不断地去感受、体验、捕捉这些生命教育思想,让课堂教学充满生命教育的气息。

作为地理教师,我潜心研究地理课程,将一些有利于渗透生命教育的知识挖掘出来,采取行之有效的手段使其成为生命教育资源,启迪学生的心灵,使学生在学习中自觉地接受生命教育的熏陶。

现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际,谈谈中学地理课堂教学中生命教育的渗透。

一、通过认识自然灾害,学会珍惜和保护生命教师是学生成长的守护者,既要关注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又要教给学生生存的方法,逃生的技能,以及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

让地理教学润泽生命

让地理教学润泽生命

让地理教学润泽生命杜威为《教育资源的引用》一书写的引言中写到:“进步教育运动最广泛、最显著的成就就是引起课堂生活意义深长的变化”,他认为这种变化“主要是气氛上的改变”。

这气氛实际上指的就是一种教学环境,一种教学情景。

传统的地理教学常被教材所框定,学生过于封闭、被动,忽视知识、能力、智慧的形成与环境的关系。

因此营造一种和谐、活泼的课堂气氛,形成一种特定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在宽松、自由、没有压力的环境中自“动”起来,使地理课堂充满生命活力,是很有必要。

近几年来,笔者对地理教学与环境之间的作用做了一点探索,下面谈谈做法和体会。

一、走进情景——让学生在情景中熟悉地理,获取体验,走出“死记硬背”的极端,唤醒学生生命的灵性现时我们还受班级授课制的制约,不可能每节课把学生带到社会中去,回归真实的情景,因此我把教室当作一个真实的学习空间,创设、模拟“真实”的学习场景,使学生在特定的情景中学习,这样不但能缩短地理知识与生活实践之间的距离,而且还可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在整个地理教学过程中,以个体的完整生命为背景,做到使地理情境故事化、生活化、趣味化,使学生入情入景,提高学生的学习参与度。

例如:在学习“西北地区”时,为了让学生形象地感悟到干旱的自然特征对人们生活的影响,课堂教学过程中插入电影《美丽的大脚》中的一段情节——倪萍饰演的年轻的城市女教师第一次来到西北农村时,洗漱完毕后,乡村女教师赶紧把用过的水端到孩子面前,让好久时间不舍得用水洗脸的孩子沾点水洗洗,然后再把剩下的水让驴也饱喝一顿……。

这一情节无疑会对学生产生很深的震撼,对知识的掌握自然迎刃而解。

“认识纬线和经线”时,我首先让学生把自己在班级的位置用最简练图示画出来,比一比谁的方法最直观、简便,从简单应用入手导入新课学习新知,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验教学的作用……。

通过创设实际学习情境,让学生亲身去体验情境,在情境的发生发展中学习地理、熟悉地理,体验地理,不仅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而且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

人文精神渗透于初中地理教学的方法研究

人文精神渗透于初中地理教学的方法研究

人文精神渗透于初中地理教学的方法研究引言一、人文精神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重要性1. 地理学科的内在人文性质地理学科既涉及地球表面的自然现象,也涉及人类的生活、活动和发展。

从这个角度看,地理学科具有天然的人文性质,其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自然而然地带有人文色彩,需要通过人文的视角和方法去理解和处理。

2. 引导学生正确处理人与环境的关系在地理学科中,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是不可避免的,因此在地理教学中,应该引导学生正确处理人与环境的关系,避免人类活动对环境造成不良影响,推动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二、人文精神如何渗透于初中地理教学1. 以人为本的教学内容设计在地理教学中,可以选择与学生日常生活关系更为紧密的教学内容进行教学,引起学生的共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可以通过讲解城市规划、农业发展、环境保护等内容,引导学生正确处理人与环境的关系,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

2. 以案例和故事为载体的教学方法利用真实的案例和生动的故事来说明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

通过这种方式,可以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人文精神在地理学科中的重要性,理解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是如何发生和演变的。

3. 引入问题式探究和讨论式教学在地理教学中,引入问题式探究和讨论式教学,可以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和讨论人与环境的关系,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结语人文精神是地理学科的内在属性,将人文精神渗透于初中地理教学中,不仅可以促进学生对地理学科的理解和认同,还可以培养学生正确处理人与环境的能力,推动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在今后的地理教学中,应该积极探索和实践,采取多种策略和方法,将人文精神融入地理教学的方方面面,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和机遇。

在地理教学中实施生命教育的思考

在地理教学中实施生命教育的思考

在地理教学中实施生命教育的思考作者:石挺来源:《读与写·上旬刊》2013年第05期摘要:现代教育实践活动中,越来越多的教育者认识到生命活动对教育的作用。

地理课程中蕴含着大量的生命教育素材,本着地理新课标的要求和生命教育的重要性,地理教师应将地理知识的学习和生命教育密切结合起来,加强对学生渗透生命教育,设法帮助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生命态度。

关键词:生命教育;地理教学;渗透中图分类号:G633.5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5-0220-01教育要以人为本,关注生命,尊重生命。

生命教育已经越来越多地得到广泛的认同,它是现代各科教学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地理是融合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为一体的学科,在课程中包含着诸多生命教育的素材,是对学生进行生命认知基础教育的重要课程。

在新的地理课程要求也指出:要学"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注重对基础性的地理知识和技能的培养,注重学生生存能力的培养。

本着新课程要求和生命教育的重要性,在地理教学中教师应加强对学生渗透生命教育。

1.地理课程在生命教育中的独特性在地理课程中渗透生命教育具有独特的优势,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层自然要素与人文要素之间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的科学,从整体反映人类生存的客观世界。

它不仅直接涉及到人类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还涉及到人类的精神世界。

人类生活和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越来越密切。

而生命教育主要在于帮助学生认识自己的生命与尊重他人的生命,进而珍惜人类所共同生存的环境。

生命教育致力于人与人的教育、人与自然的教育、人与环境的教育及人与宇宙的教育,无论进行哪个方面的生命教育,地理课程都有着独特的学科优势,可以发挥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

2.地理教学为生命教育提供了丰富的素材生命科学基本知识既包括与人共存的其他生命(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的知识,也包括人的生理、心理方面的知识,还包括与人生存有关的人口、资源与环境等方面的基本知识。

基于“以人为本”下的中学地理教学探究

基于“以人为本”下的中学地理教学探究

2014-05理论研究学生的积极参与。

综上所述,传统的高中音乐教育教学形式已经不能适应当今的教学环境,唯有突破陈旧、低效的音乐课堂,才能形成新型高效的立体式教学理念。

在实际音乐教学中,教师应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推动高中音乐教育教学不断迈向新台阶。

参考文献:[1]朱艳.音乐创新教学中的感思与实践[J].音乐天地,2010(4).[2]向迎春.论课改下音乐教学容易走入的四大误区[J].中小学音乐教育,2011(5).[3]黎志刚.论多元智能理论对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启示.职业技术,2012(12).(作者单位甘肃省兰州市第六十四中学)•编辑郭晓云中学地理教学在学生地理学习的整个过程中有着至关重要的地位。

对于这个阶段的学生而言,掌握好地理学习很重要。

因此,改革中学地理传统的教学模式势在必行。

“以人为本”教学理念的提出为教师提供了新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主要包括愉悦课堂环境的创建、个性化学习空间、师生共同探索以及协作教学模式等内容。

一、“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内涵“以人为本”就是坚持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以及精神属性的辩证统一。

在教育教学界中,培养符合社会需要,具有全面发展的人是教育的中心,其核心就是坚持人性的自然发展,把人作为教育活动的对象。

在地理教学活动中,还应该把学生作为中心,让学生能够全面地参与到学习当中,学会自我思考,自主创新,提高学生的创新和竞争能力。

二、以人为本的中学地理教学探索1.实施体验式教学学生在地理老师的引导下要通过感知和体验等方式主动地学习地理知识,探索地理知识的发展,使学生形成好地学习习惯。

教师还应该积极地倡导学生去体验实践,经常性地进行沟通和交流。

提高文化意识,创设积极的情感态度教学阵地。

教师要从传统的“为考试而教”的模式中走出来,使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能够得到充分的发挥。

例如,在八年级《中国的旅游业》一课中,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旅游资源,然后进行分组,对选择的旅游资源加以搜集和处理,能动地处理教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理教学要以人为本润泽生命
发表时间:2015-12-31T09:23:36.000Z 来源:《教育学文摘》2015年11月总第174期供稿作者:万鹏[导读] 山东省平度市店子镇青杨中学教师要把因材施教放到教学的核心位置,根据孩子的个性特点,发挥孩子的个性优势,进行个性化教育。

◆万鹏山东省平度市店子镇青杨中学266712
地理教学要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是建立在尊重信任学生的基础之上的,只有以人为本的教育才能使学生健康、快乐、幸福的成长。

以人为本的教育教学实现了教师和学生的角色转换,让学生成为了课堂上真正的“主人”和“主体”。

教师要把因材施教放到教学的核心位置,根据孩子的个性特点,发挥孩子的个性优势,进行个性化教育。

一、尊重信任学生
学生是有尊严、有人格、有感情、有人权的人,被人尊重是任何一个人高层次的心理需要,信任学生是一种特殊的尊重,对学生有着特殊的教育功能。

尊重学生,信任学生是教师工作的切入点,是教师自身修养、人格魅力的最基本体现。

地理教育要打破“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传统教育,教师要真心真意地关注每一位学生,关注学生的“道德养成”和“情感体验”。

“解放学生”,解放学生的大脑,解放学生的眼睛和双手,解放学生的时间和空间,还学生以学习和发展的主动权,尊重、信任学生为先,学生从教师的信任和期待中体验到人格的尊严,都能在这里享受到自己的机会和责任,健康、快乐、幸福地成长。

杜郎口的教育是成功的,是全国的典范。

课堂上教师讲解≤10(分钟),学生自主≥35(分钟),自由的课堂,让学生发出了自己的声音,在“敢问,敢说,敢爬黑板(敢在黑板上写出自己的想法),敢下桌讨论”等标准下,学生举手积极,声音洪亮,辩论热烈,争问抢答,欢呼雀跃,笑逐颜开,热闹非凡,充满“我认为”、“我的方法更简单”、“你的看法有道理,但不够完善”、“我认为他有一个小小的失误,我来帮他修正一下”、“你说的不对”之类百花齐放的平等对话,看似乱哄哄的课堂,却成了学生竞技的赛马场地,使金凤凰和丑小鸭都同样变成勇猛的骑士,课堂就会显露出无限的生机。

课堂由“死”变“活”、由“静”变“动”,由“教”的课堂变“学”的课堂。

毋庸置疑,教师的尊重和信任,民主平等对待,为学生进行创造性活动构建了平台,在和谐的气氛中,师生共同享受着学习的快乐,分享着成功的喜悦,体会着智慧的魅力。

使学生更加自强、自爱、奋发向上,确实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效益,取得了理想的教育效果,挖掘出了学生的最大潜力。

可见,“以人为本,构建和谐、民主、信任、尊重的课堂氛围,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应成为地理教育的基本价值取向。

二、要转变师生角色
应试教育中教师的绝对权威地位使学生习惯了当“配角”,只有极少数同学回答问题,更多时候是老师指名回答或是越俎代疱。

今天新课标改变了教师是课堂教学的唯一主角的现象,培养的是独立的人,不是考试的机器,不是听话的奴才,教师“退居二线”——纠偏、点评、总结、释难,是“钥匙角色”,课堂不再是教师一个人的课堂,让学生成为了课堂上真正的“主人”和“主体”。

这个舞台的主角是学生,黑板是学生的,讲台是学生的,学习知识的初始权是学生的;疑难问题的发现权是学生的,学生满怀热情与极大兴趣参与课堂学习,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充分的张扬。

教师在学生面前没有了绝对的权威,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没有人被无情打击,更没有人遭受“法庭”式的审判,使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每一个学生都能找到自信,都有成功感和闪光点,是对传统教育中教室里坐着的是学生,站着的是先生,而在精神上却恰恰打了一个颠倒局面的绝妙讽刺和批判。

它改变了传统教学中教师表述课堂,学生成了被动、被指挥的角色、处在不痛不痒状态的局面,课堂活而有度,张而有弛,给予了每个学生一把充分选择机会和发展空间的金钥匙,学生自己开箱子、开门,到处找东西。

为学习者提供了自我发现、自我欣赏及自我价值实现的机会,学生的内心世界为激情所充盈,产生强烈的创造欲望,从而体验到更强烈的审美愉悦。

正像著名外语教授许国璋说过的:“古今往来杰出的科学家、艺术家、文学家无不都是靠自己学习,才能有所发明,有所创造,谁能教莎士比亚成为莎士比亚?谁能教爱因斯坦发现解释宇宙的根本原理?谁能教鲁迅刻画出阿Q的形象?自己的学习和创造是前进的一种动力。


三、注重因材施教
新课程改革将促进学生发展再次放到了核心位置:根据孩子的个性特点,发挥孩子的个性优势,进行个性化教育。

所谓因材施教,是指在教学过程和课外辅导中,教师根据每个学生的具体个性、兴趣爱好和能力等的差异,对不同学生采取相应的教育方式以满足个别学生差别需求的过程。

前苏联苏霍姆斯基说:“教育工作的实践使我们深信,每个学生的个性都是不同的,而要培养一代新人的任务,首先要开发每个学生的这种差异性、独立性和创造性。

”在大力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因材施教是更好实施素质教育、更好的体现以人为本的有效方法。

教师应当学会:面对有差异的学生,实施有差异的教育教学,实现有差异的发展。

虽然学生的气质和性格、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学生的家庭背景等都是有差异的,但“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先生。

”这话可谓道出教育的真谛。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在《创造的儿童教育》一文中说:“……需要因材施教。

正如松树和牡丹花所需要的肥料不同,你用松树的肥料培养牡丹,牡丹会瘦死,反之,你用牡丹的肥料培养松树,松树受不了,会被烧死。

培养儿童的创造力要同园丁一样,首先要认识他们,发现他们的特点,而施以适宜之肥料、水分、太阳光,并须除害虫,这样,它们才能欣欣向荣,否则不能免于枯萎……”如果我们试图把钱钟书培养成一个物理学家,或者把爱因斯坦培养成文学家,我们会发现这些努力最终是要失败的。

为了激发不同水平的学生的兴趣,教师应因材施教来吸引绝大多数的学生的注意力。

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应使用不同方法,及时发现每个学生身上的优点来因势利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