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演游戏案例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表演游戏案例

公司内部编号:(GOOD-TMMT-MMUT-UUPTY-UUYY-DTTI-

老师我来表演了,老师我也要表演····

一、案例背景

《3—6岁儿童学习和发展指南》中,“艺术领域表现与创造中目标:1、喜欢进行艺术活动并大胆表现”,其中对中班幼儿提出目标:“经常唱唱跳跳,愿意参加歌唱、律动、舞蹈、表演等活动。而我们幼儿园又是以童话表演游戏为特色的实验园,进入中班下学期,我们把一个个童话故事讲给孩子们听,提供丰富的材料支持幼儿的艺术表现和创造。但我们发现在幼儿进行表演游戏时存在问题:故事脚本和孩子一起学习后,大部分孩子不愿意参加表演游戏,兴趣不高,表演时轻言细语,畏首畏尾,观看表演的场面比较混乱。面对孩子们的这种情况,我的心头压上了一块大石,我们应该怎样提高幼儿的兴趣和需要呢?

二、案例描述和分析

1、选材不易,且行且思(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

今天在活动区进行表演游戏的是《是从蜗牛开始的》,老师请幼儿举手参加表演游戏,孩子们都没有举手,我问他们:“没有人要参加吗?”已经表演过的幼儿说:“我们上次已经表演过了,不想演了。”其他幼儿却鸦雀无声,我及时肯定爱表演的幼儿:“是呀,老师上次也看到你们在表演的,胆子很大,会自己怎么想怎么说。那今天你也可以来表演的,谁愿意来表演?”连一诺说:“那好吧,我再来表演一次吧!”接着陆陆续续举起几只小手,而这些人基本上都是表演过了的。教师点人数后发现角色还不够,又叫上章潘宇、张崟。

一开始孩子们表演时是连一诺做“小狗”的,但“蜗牛”的表演者张崟进入角色后就傻傻地站在不说话,不知道怎么表演,(时间有点长)看到这样的情景,教师介入:“你不知道怎么表演是不是可以和其他小朋友商量换个角色。”

最终没人愿意换,活动不能继续下去了,这时连一诺看看都没有人表演,就承担起“蜗牛”的角色,连一诺说:“那我来吧!上次我都已经表演过蜗牛了。”游戏一遍后,孩子们基本只是对话的表演,最终也没有参与的兴趣了,教师提示结束活动。

分析:从今天的表演游戏开始选择参与游戏(没有人愿意参与---勉强参与---强制参与)、游戏进行时(不会表演---不愿表演---无奈的表演)、及游戏结束(无表演的兴趣)都能看出孩子们对这个故事脚本没有表演和游戏的兴趣和需要。

从这个脚本的选择来看,首先这个脚本的内容都是比较负面的,一些不好听的话(包括你长的真肥啊,你的脚真难看等等),孩子在说这些话时听的那个孩子是很不舒服的,其次这个脚本情节比较单一,脚本也没有任何的动作词汇或可以表演的动作;所以在没有有趣的语言、生动的情节及丰富的动作引领下,孩子们不愿进行游戏性的表演。通过这次表演游戏的情况看,我觉得我们在选择脚本时应该且行且思,选择幼儿有兴趣和需要的,合适中班幼儿的脚本进行表演。2、高控制化适得其反(有心栽花花不开)

事后我选择了幼儿们都非常喜欢的童话故事《小羊和狼》来进行表演游戏(故事中有幼儿熟悉并使人们憎恶的“大灰狼”,还有动作特征明显的“小猫”、“小马”“大象”等动物,故事情节简单,角色对话多次重复)。经过理解故事内容后,我请孩子们来表演,这次举手的人明显增多了,但好景不长···

表演游戏第一次的记录:周新晴选择做小羊,她一出场就来到小朋友面前卷舌头,表现喝水,陈浩南扮演的狼,伸着两个大爪子来到小羊面前说:“这河里

的水是我的,你怎么敢喝我的水。”小羊说:“这河里的水大家都在喝,怎么说是你的呢?”狼说:“我说是我的就是我的,我晚上要来吃掉你。”(教师介入:狼恶狠狠的样子怎么没有表演出来啊?)羊就走到小床上坐下来哭了一起,小猫的扮演者杨锶彤走到表演场的中间说:“喵喵喵,我是小花猫,这里怎么有哭声啊,我去看看是谁在哭。”(教师介入:小猫出场时动作没有的啊?)走近小羊后问:“小羊,你发生了什么事情为什么哭啊?”小羊说:“狼说晚上要来吃我。”小猫说:“你别哭了,我们都是勇敢的孩子,遇到问题要面对,不要害怕,我晚上来帮助你吧!”说完就走了,小狗的扮演者刘铱林走过来看到小羊哭,(教师:“动作呢?”)拉着她的手说:“你怎么了?”羊说:“狼说晚上要来吃我。”狗说:“我晚上也来帮助你。”就走了,小马的扮演者朱柯宇:“小羊你为什么哭呀!”羊说:“狼说晚上要来吃掉我。”小马说:“我来帮助你。”大象的扮演者何昀熹,两只手握在一起做大象的长鼻子,走路时脚步很重表现大象的笨重,说:“我是长鼻子的大象,今天我要去看我的好朋友小羊。”来到小羊家发现她在哭:“好朋友,你怎么了?”羊说:“狼说晚上要来吃我。”

游戏结束后,我还对孩子们的表演进行了评价:“╳╳╳,大灰狼的样子应该是恶狠狠的,像这样···(老师做表情)小猫走出来没有动作的啊?小马走起路来怎么样?今天的表演何昀熹表演的最像大象的样子了···”

我说:“好接下来,我再请谁来表演”活动室里一片安静,举手的孩子只要2位。

分析:面对这样的情景,我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在幼儿初步熟悉了内容以后,我并不给幼儿协商,磨合的时间,而是要求幼儿马上再现故事,而且在表情上要

逼真,动作上要到位,语气语调上要合理。也就是说,要求幼儿“即演即像”。这样的教育行为满足不了幼儿的需要,同时幼儿做不到时,教师还采取立即示范或手把手地教的高控制化的指导策略。在这种情况下,师幼关系变成了指挥者和被动执行者的关系,在我们平时的指导中我们都往往把自己对于故事的理解强加到幼儿身上,角色的对话,动作,表情都是以教师的标准为主,如案例中“大灰狼应该是恶狠狠的,像这样……”"哪个小朋友演得最像啊"这样的指导语和评价语,使得孩子对表演游戏产生消极的情绪。为此,我决定采取有效策略,再次进行指导。

2、善观风色,善择时机(不经一番寒彻骨焉得梅花扑鼻香)

表演游戏《小熊请客》进行时,观察实录①:(陈佳妮扮演的“狐狸”一边笑着一边说:“我的名字叫狐狸,一肚子的坏主意,人人见我都讨厌,说我好吃又懒惰。太阳升得高又高,我的肚子咕咕叫,听说今天小熊过生日,小熊好坏都没有请我,我要去它家把所有的东西都吃光。”孩子在表演的过程中一直是笑眯眯的,同时声音比较的轻,动作基本上是没有的。)“狐狸”这个角色是这个童话剧表演中最难把握的角色,狐狸的声音声调比较的高,音是高的,尖尖的,并伴随着动作,用眼角看人,多次表演下来孩子们对狐狸这个角色的扮演基本上都是纯语言的表演。为此,我在看孩子们表演完后说:“你们能让我参加你们的游戏吗?”孩子们说:“好的。”还有孩子提到:“王老师,你想要演什么呀?”“我想演狐狸行吗?”大家都同意,我就承担起来“狐狸”这个角色的扮演,“狐狸”扭动着身体走出来,用尖声尖气的声音说:“我的名字叫狐狸,(一边用大拇指翘向自己)一肚子的坏主意(用手在自己的肚子上转一圈)太阳升的高又高(手高举在头顶飘动双手),我的肚子饿的咕咕叫(半蹲揉肚子)要快快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