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部编版《诗词五首》完整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排立(pái )
整体感知
朗读指导
月夜 沈尹默
霜风/呼呼的/吹着, 月光/明明的/照着。 我/和一株/顶高的树/并 排/立着, 却/没有/靠着。
总计四句。一、二句均为七字, 白话对偶句,但其节拍是“二三二” 形式,明显不同于旧体诗七言句的 “二二三”模式。第三句较长,大 致可分为五个(或六个)节拍,笔 者觉得此句可于“树”与“并排” 之间分行。第四句五字,是“一二 二”的音节停顿,明显不同于五言 旧体诗的“二三(细分为二二一或 二一二)”常规。
答案:(1)①幽暗的松林/失去/喧响 ②A
提升进阶
【我阅读 我分享】
(2)下面是小明分享的一段阅读感悟,请你帮助修改。
活动中,【甲】我读了大量散文、诗歌、小说、戏剧和古典诗词,还写了
读书心得。阅读,让我思接千载,视通万里,情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熏陶,
思想在孜孜求索中变得深邃。
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面对阅读中出现的问题,【乙】我们要主动向
同学、老师、家长等身边的人不耻下问。最后,祝大家在阅读中遇见更好
的自己。
①【甲】处画线句子有语病,应改为“
”。
源自文库
②【乙】处画线句子用语不得体,应将“
”改为“
”。
答案:(2)①我读了大量散文、诗歌、小说和戏剧 ②不耻下问 请教
新课导入
萧红(1911-1942),原名张 迺莹,身世坎坷而创作成就很大的现 代女性作家。 “民国四大才女之 一”,被誉为“20世纪30年代的文 学洛神”。1935年发表成名作《生 死场》,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呼兰河 传》。
提升进阶
➢ 学校开展“亲近经典”读书活动,请你参加。 【我阅读 我朗诵】 (1)小明在朗诵叶赛宁的《夜》时,遇到一些困难,请你帮助解 决。 河水悄悄流入梦乡, 幽暗的松林失去喧响。 夜莺的歌声沉寂了, 长脚秧鸡不再欢嚷。 ①请用“/”给下面的诗句标出两处停顿。 幽暗的松林失去喧响 ②朗诵这一诗节,应采用的语调是( ) A.舒缓 B.欢快 C.激昂 D.深沉
课堂小结
《月夜》 2. 意境清新,含而不露。 这首诗在艺术上的突出特点是意境的创造,显得清新质朴, 含而不露。四行诗含义很广,没有半个字的说教;且诗中 的主观情绪与客观物象融为一体,创构出浑整的画面与意 境氛围。
课堂小结
板书设计
月夜
霜风——吹(寒冷) 月光——照(明朗)
性格独立不倚与坚强果敢
我、树——并排立(思想独立) 追求独立自由
作者名片
沈尹默(1883-1971),原名君默。诗人、书法 家,中国现代新诗的开拓者之一。早年留学日本 ,归国后先后执教于北大、北京女子师范大学, 与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等同办《新青年 》,是新文化运动的得力战士。但后来长期写作 旧体诗词,有多本旧体诗词集问世。其部分新诗 收入《秋明集》,《月夜》《三弦》一直是人们 称道的好诗。
随堂检测
➢ 对下面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C ]
霜风呼呼地吹着,月光明明地照着。 我和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立着,却没有靠着。
A.一二两句通过写霜风、月光,创设了一个凄冷的恶劣环境。 B.三四两句是写“我”要保持独立自主的人格,决不依附别人而生存。 C.全诗暗示出面对黑暗的社会、统治者对人才的压抑,“我”要不屈不 挠,保持独立的个性。 D.本诗采用托物言志的手法,蕴含着人生的哲理。
整体感知
品析《月夜》 《月夜》描绘了一幅月夜图,用自己的语言将
这幅月夜图描绘出来。
霜风猛烈地吹刮着,月光明亮地照着,霜风寒 月的冬夜中,顶天立地的高树与独立不倚的“我” 并排站立,充满美的意蕴。
整体感知
这是一首很隐晦的诗,看似是纪实,简单地描写 记录当时的某种场景,但这又何尝不是对当时现状 的描写?请你结合这首诗的写作背景,说说对这首 诗的象征意义和主旨的理解。
短 诗 五 首
新课导入
自1917年2月《新青年》刊登胡适的八首白话诗之后,白话 诗迅速引起轰动,优秀的白话诗作不断涌出,当时任教于北大的 沈尹默的这首《月夜》便是其中之一。一定程度上讲,正是因这 首诗的存在,中国首次面世的这一小批现代诗歌作品才可以说是 真正地显示出现代性。那么,这首诗究竟写了什么呢?让我们一 起来读一读吧。
课堂小结
主题思想 《月夜》在严寒下不妥协,在孤独中不退 缩,这首诗表现了表现了觉醒的青年知识分子 追求自由、崇尚光明的意识和探索真理的精神 与人格。
课堂小结
写作特色
《月夜》 1. 白话写成,精粹凝练。 这首诗只有四行,完全打破了旧体诗的格律,用纯熟的白 话写成,不讲求韵律和句法的灵活变化,但精粹而凝练, 具有新诗之美。
背景链接
沈尹默的《月夜》发表于1918 年1 月出版的四卷一号 《新青年》杂志上,从当时的时代背景来看, 当时的中国正处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其生存环境正如诗中所描述的冬天里 的“月夜”一样。本诗的发表极大地加速了新一代知识分子的 觉醒,它不仅是新诗诞生的一个标志,也是真正新文学诞生的 标志。
字词检查 霜风(shuāng)
背景链接
戴望舒与萧红友情深厚。1940年1月,二人在 香港首次晤面,却是一见如故。在太平洋战争爆发 之际,萧红生病却得不到正常的治疗,死在极度混 乱中的香港,年仅31岁。这对于当时同样在香港 坚持抗日的友人戴望舒来说,自然是一个极大的刺 激。这首诗是戴望舒在被日本人抓走放出来后拜谒 萧红墓时所作,“口占”,说明这是出口吟成。
作者名片
戴望舒 (1905—1950),原名 戴梦欧,浙江杭县(今杭州)人, 现代诗人、翻译家。主要作品有诗 集《望舒草》《望舒诗稿》《灾难 的岁月》等。
1929年4月,出版第一本诗集 《我的记忆》,其中《雨巷》传诵 一时,因此而有“雨巷诗人”之誉。 1941年底被日寇逮捕入狱。在狱中 写下《狱中题壁》《我用残损的手 掌》《等待》等著名诗篇。
精读细研
冬夜的“霜风”“月光”代表着环境的萧森,象征着中国半 封建半殖民地的处境,“树”象征着古老的观念,传统、稳 健、根基深厚、固执而迂腐。“并排立着”是思想的并立; “没有靠着”是挣脱、是倔强、也是追求独立; “我和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立着,却没有靠着”象征着诗人独 立不倚的坚强性格和奋斗精神。
这首诗反映了“五四”运动之前的一个社会侧面——半封 建半殖民地中国的某种社会现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