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10岳阳楼记上课课件新人教版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怎样理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这句话?
范仲淹两岁丧父,生活贫苦,却少有大志,刻 苦读书。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 天下之乐而乐”。“先忧后乐”的思想,究其渊 源,即儒家的仁爱思想。孟子曾说:“乐以天下, 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范仲淹把“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的思想进一 步发展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 乐”,也就是要超越个人忧乐,以天下为己任, 以利民为宗旨,补救时弊,积极进取。范仲淹在 其从政生涯中,始终践行了这一信念。
2. 本文叙事、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的 写法有什么作用? 本文内容充实,情感丰富,将叙事、写 景、议论、抒情自然结合起来,既有对事 情本末的年代,又有对湖光水色的描写; 既有精警深刻的议论,又有悲伤惆怅的抒 情。记楼,记事,更寄托自己的心志。
作者善于以简驭繁,巧妙地转换内容和 写法。如以“前人之述备矣”一语带过无 数叙述,以“然则”一语引出“览物之情”, 以“或异二者之为”展开议论话题等,千回 百转,层层推进。
1. 背诵课文,说说你的感悟。
2. 请同学们思考问题:在当今时代,“先天 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一思想 观点有着怎样的借鉴和教育意义?
wenku.baidu.com
宁鸣而死,不默而生 范仲淹自幼多病,后又患了肺病,不久,妻子李氏也 病死在饶州。在附近做县令的诗友梅尧臣,寄了一首 《灵乌赋》给他,并告诉他说,他在朝中屡次直言,都被 当作乌鸦不祥的叫声,时人愿他拴紧舌头,锁住嘴巴,除 了吃喝之外,只管翱翔高飞。范仲淹立即回答了一首 《灵乌赋》,禀复说,不管人们怎样厌恶乌鸦的哑哑之声, 他却宁鸣而死,不默而生。
连绵不断的雨。
天气放晴。
光芒。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
雨雪纷纷而 下的样子。
桅杆倒下, 船桨折断。
冲向天空。
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
山岳隐没在阴云中。
傍晚天色昏暗。
这,这个。
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离开国都,怀念家乡,担心被说 坏话,惧怕被批评指责。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王勃《滕王阁序》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崔灏《黄鹤楼》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范仲淹《岳阳楼记》
10 岳阳楼记
1. 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掌握常见的文言实词、虚 词,熟读并背诵课文。(重点)
2. 学习本文叙事、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以及 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法。(难点)
本文通过对岳阳楼周围景物的描写,以及对迁客骚 人登楼后产生的不同情感的分析,表达了作者“不以物 喜,不以己悲”的旷达 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 负,借以劝勉滕子京。
岳 阳 楼 记
叙事:重修岳阳楼 作文以记 ↓↓ 写景:暗 明
抒情:悲 喜 ↑↑ 议论:不以物喜 不以己悲
后先 天天 下下 之之 乐忧 而而 乐忧
4. 第3段画面描写渲染了一种什么样的气氛,为什
么会有这样的心情?第4段呢?有何作用?
对 第3段 比
第4段
极力渲染“悲”的气氛,因物而悲。 极力渲染“喜”的气氛,因物而喜。
一悲一喜,一暗一明,形成鲜明对比,表现作者所反 对的以个人荣辱为转移的悲喜观。
5. 品读2-4段,说说“迁客骚人”的两种“览物之 情”是什么?他们为什么会有不同的心境?
境的变化而喜悲。
贬谪到边远地区做地方官。
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
高高的朝堂上,意思 大概一定会说“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
是在朝廷做官。
后才乐”吧。先,在……之前。后,在……之后。
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
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微, 如果没有。谁与归,就是“与谁归”。
2. “滕子京谪守巴陵郡”中的“谪”字有何妙处? “谪”字不仅交代了滕子京的身份,而且暗
含作者对仕途沉浮的悲慨,为后文抒情张本。
3. 第1段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政治态度?
范仲淹一方面对好友的政绩表示赞赏,一方面 对“重修岳阳楼”的盛举表示支持。这反映了作 者一种积极的政治态度,即使受到不公正的对待, 也要奋发有为而不是消沉下去。
宽阔无边。 早晚阴晴明暗多
际涯,边际。 变。晖,日光。
壮丽景象。
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
被降职到外
详尽。 如此……那么。
至、到达。 地的官员。
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
表推测。
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战国时屈原作《离骚》,因此 称屈原或《楚辞》作者为 “骚人”。后泛指文人。
出任外官。
五年(1045)。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
做州郡的长官。
政事顺利,百姓和乐。
同“俱”,全、皆。
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
于是,就。
扩大。
同“嘱”,嘱托。
作文以记之。
胜景,美景。
指洞庭湖水包围着远处的群山。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
谪守( zhé ) 朝晖夕阴(huī) 霏霏( fēi ) 岸芷( zhǐ ) 汀兰( tīnɡ ) 皓月( hào ) 宠辱偕忘( xié ) 浩浩汤汤( shānɡ ) 樯倾楫摧( qiánɡ )( jí )
公元1044年。庆历,
岳阳楼记
宋仁宗赵祯的年号
因罪贬谪流放, 到了第二年,就是庆历
(1041-1048)。
日光。 湖面平静,没有风浪。
极言广阔。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
美丽的鱼。 鳞,代鱼。
岸上与小洲 上的花草。 形容草木茂盛。
时而飞翔,时而停 歇。集,停息。
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
静静的月影像沉入水中的玉璧。这是 写无风时水中的月影。璧,圆形的玉。
第一部分(1)
写重修岳阳楼的背景及写作缘由。
第二部分(2-4) 写迁客骚人览物而生的两种感情。
第三部分(5)
抒写宽广胸怀和政治抱负。
【第一部分(1)】
1. 第1段交代了重修岳阳楼的背景,这背景是什么? 说明了什么?
背景
“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说明滕子京在谪守的逆境中,仍不以己悲,
把政事治理得井井有条。由此可见作者欣赏他 的旷达胸襟,与一般的“迁客”不同。
予观夫巴陵胜状( 动词,看 ) 观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名词,景象 )
此乐何极( 动词,尽头 ) 极 南极潇湘( 动词,至,到达 )
感极而悲者矣( 达到极点 )
然则何时而乐耶( 连词,那么 ) 则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副词,乃,就是 )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连词,就 )
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名词作动词,做长官 ) 百废具兴( 形容词作名词,荒废了的事业 )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名词作状语, 在……之前,在……之后 ) 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形容词作名词,贤明之人 ) 北通巫峡,南极潇湘( 名词作状语,向北;向南 )
【第二部分(2-4)】
1. 体会“衔远山,吞长江”中的“衔”和“吞”的
妙处。 用拟人手法,把洞庭湖这一无生命之物写得
极具生命感,写出了山在湖中、湖蓄江水的壮阔 景象,活灵活现地表现了“远山”“长江”跟洞 庭湖的关系,突出了洞庭湖的气势。如果用“连” 和“接”来替换,只是客观地说明三者的相对位 置,画面是静止的,效果没有这样好。
今义:大气的状态和现象
古义:如果没有 微
今义:细小
例句:微斯人
古义:详尽 例句:前人之述备矣 备
今义:准备;具备
古义:日光 例句:至若春和景明 景
今义:景致,风景
古义:指示代词,表远指,相当于“那” 夫 例句:予观夫巴陵胜状
今义:丈夫
古义:停息 例句:沙鸥翔集 集
今义:泛指聚集
古义:国都 国
今义:国家
判断句: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也”,表判断) 省略句: 属予作文以记之(省略了主语“滕子京”)
倒装句: 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状语后置,应为“于其上 刻唐贤今人诗赋”) 吾谁与归(宾语前置,应为“吾与谁归”)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定语后置,正常句式应为 “居高庙堂则忧其民”)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说说课文可以分为几个部 分?每部分分别写了什么?
2. 从岳阳楼上看到的雄伟景象有哪些? 气势非凡: 衔远山,吞长江
宽阔无边: 浩浩汤汤,横无际涯
湖光山色: 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3. “览物之情,得无异乎”一句在结构上的作用是 什么?其中的“异”又指的是什么内容?
承上启下,引出下文的写景抒情。“异”指 自然景物引发的“迁客骚人”的不同感触,即 “悲”与“喜”的两种不同心境。这里由单纯写 景转到了以情景交融的笔法来写“览物之情”。
(1)览物之情有两种:一是远离京城,怀念 家乡,担心遭诽谤和指责的悲伤;二是胸怀开阔, 精神愉悦,荣辱偕忘的喜悦。本来就已经饱经人 生忧患的“迁客骚人”触目伤怀,引发“感极而 悲”之情。
(2)产生不同的心境的原因:他们是因外物的 好坏和自己的得失而产生或喜或悲的感情。
(3)这样写是为了将这类人的悲喜之情与“古 仁人之心”作对比,引出下文,由写景抒情自然转入 议论,突出全文主旨。
例句:则有去国怀乡
予观夫巴陵胜状( 那 ) 夫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语气词,表感叹 ) 政通人和( 和乐 ) 和 至若春和景明( 和煦 ) 浊浪排空( 天空 ) 空 而或长烟一空( 消散 )
而或长烟一空( 副词,有时
)
或
或异二者之为( 副词,或许,也许 )
属予作文以记之( 连词,来 ) 以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介词,因为 )
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指本文写作的时间。
百废具兴( 同“俱”,全,皆。 ) 属予作文以记之( 同“嘱”,嘱咐。 )
古义:第二年 例句:越明年 明年
今义:今年的下一年 古义:到 例句:越明年 越 今义:跨过;超出
古义:规模 制
今义:制度
例句:增其旧制
古义:景象 例句:气象万千 气象
本文选自《范仲淹全集》(凤凰出版社2004年版)。 本文写于庆历六年(1046)九月十五日,当时作者贬居 邓州。这年六月,与范仲淹同为大中祥符进士、因遭诬 陷而被降职岳州的滕子京重修的岳阳楼行将落成,滕子 京函请范仲淹作记,并附上名家所绘的《洞庭晚秋图》, 连同亲拟的《求记书》一并寄给好友范仲淹。范仲淹欣 然受命,写成了这篇流传千古的《岳阳楼记》。范仲淹 借给岳阳楼作记,一方面重申自己的抱负,另一方面勉励、 规劝老朋友。
2. 既然“古仁人”的悲喜感情跟外物没有关系,跟 个人遭遇也没有关系,那么跟什么有关系呢?
“古仁人”的悲喜感情与个人进退、外物好 坏是完全没有关系的,唯一能够影响他们悲喜感 情的是民生疾苦、国家兴亡。
3. “微斯人,吾谁与归”流露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首先作者表达了对滕子京的劝勉之意,希望 他也能像古仁人一样“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其 次也含蓄地表达了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 下之乐而乐”的济世情怀和政治抱负。
大片烟雾完全消散。 哪有尽头。
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
浮动的光像跳动的金子。 荣耀和屈辱一并 这是写月光照耀下的水波。 忘了。偕,一起。
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持、执。
探求。
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表现。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
不因外物和自己处 古时品德高尚的人。 处在僻远的江湖间,意思是被
【第三部分(5)】
1. 作者以“嗟夫”提起下文,笔锋突转,提出了一 个“古仁人之心”来,这样写有什么作用?作 者认为“古仁人”和“迁客骚人”的思想感情 不同在哪里?
第5段对前两段所写的两种“览物之情”一 概加以否定,表现了一种更高的思想境界,点明了 文章的主旨。“迁客骚人”的思想感情往往因个 人遭遇或外物的触发而发生变化;“古仁人”则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3. 深刻理解和正确评价范仲淹的政治理想和抱负,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重点)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谥号 文正,世称“范文正公”,苏州吴县(今 江苏苏州)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他 为政清廉、体恤民情,刚正不阿,力举改 革。他工于诗词、散文,所作的文章富有 政论性,文辞优美,气度豁达。有《范文 正公集》传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