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度上海市人工智能创新发展项目指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附件1
2018年度上海市人工智能创新发展项目指南
加快计算机视觉、语音识别、认知计算、自然语言处理、人机交互等人工智能相关核心技术的研发,推动人工智能技术的深度应用,推动人工智能产业协同创新和融合生态培育。
(一)提升人工智能核心技术研发和产业化能力
1.加快发展面向空中、地面和水下等各类无人系统。重点支持智能网联汽车辅助驾驶和自动驾驶技术研发和产业化。支持以视觉传感、毫米波雷达、激光雷达、人机交互系统、线控转向及控制、制动控制、能量管理等为核心部件的智能驾驶产品研发及应用。支持城市轨道交通智能决策控制系统开发。支持电网巡检、空域侦测、物流配送、工业检测等各类无人系统设备的研发和产业化。
2.融合发展智能机器人。重点支持研发以机器视觉、自主决策为突破方向的智能工业机器人。支持研发以智能感知、模式识别、智能分析和智能决策为重点的教育娱乐、医疗康复、养老陪护、安防救援等智能服务机器人。
3.集成发展智能硬件。重点支持具有智能感知和交互功能的智能家居、智能医疗健康设备研发和产业化。支持增强现实、虚拟现实等智能终端产品研发和产业化。支持智能监控摄像头和服务器等安防设备研发和产业化。
4.协同发展智能软件系统。重点支持面向云端训练和终端执行,具备特征提取、动态分析、模型训练、算法评估等功能的智能软件开发框架、中间件和工具集的研发和产业化。支持人工智能开源开放平台建设,鼓励建设满足复杂训练需求的开放计算服务平台。支持发展适应新一代大规模分布式应用、多源异构平台、资源动态分配等全弹性容器的新型云端计算平台。支持发展具备轻量容器、边缘计算、增强
学习等终端智能执行能力的嵌入式软件系统。支持研发基于深度学习、图像识别、语音识别、知识图谱、人机交互等智能技术的行业应用软件系统。支持智能人机交互系统、群体实时协同系统、智能协作系统等智能控制系统的研发。
5.引领发展人工智能芯片。重点支持面向人工智能应用的中央处理器(CPU)、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PGA)、图像处理器(GPU)、神经网络处理器(NPU)等深度学习通用处理器芯片自主研发。支持面向无人系统、视频监控、医疗设备、语音语义理解等领域的应用芯片研发和产业化。支持面向人工智能应用的处理器构架和指令集等核心IP研发和产业化。
6.突破发展智能传感器。重点支持视觉、测距、位置等智能工业传感器研发和产业化;支持生命体征感知的医疗电子传感器研发和产业化;支持面向智能终端的生物特征识别、三维扫描、图像感知等智能消费电子传感器研发和产业化。
(二)拓展人工智能融合应用场景
7.聚焦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创新应用体验场景,鼓励为大会的智能会务、应用体验、综合展示、管理服务等工作,提供智能感知、智能监测、智能控制、预测预警、网络传输、基础支撑、安全及运维等配套支撑应用。
8.聚焦制造业建立以智能感知为基础、智能技术为手段、智能辅助决策为驱动的新型运营体系,重点支持智能化运营在网络化管理、柔性化制造、大规模协同研发等领域的规模化应用,实现各类生产要素在工业中的动态优化配置。支持人工智能在工业产品设计、工艺、制造、物流、管理、销售、服务、运维等产品全生命周期、产业链各环节的应用。
9.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在城市公共安全、电力能源、交通物流等城市管理场景,在社会治理、公共服务、舆情管理等社会管理场景,以及在医疗健康、公共卫生、教育文化等公
共服务场景中的深度应用。支持人工智能技术在商贸、媒体等领域的应用,促进新业态新模式发展。
(三)加强人工智能数据资源支撑
10.支持构建基于公共数据、社会数据、感知数据等多源跨领域数据平台,建设高质量人工智能训练资源库,提供机器深度学习和应用训练检验,支撑人工智能资源汇聚和基础发展。
11.支持建设多方共建的大数据联合实验室,聚焦金融、医疗、商贸、旅游、交通、能源、城市管理等重点领域,通过“数据沙箱”等新技术创新应用,深化公共数据和社会数据融合,支撑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和行业标准规范研究,建立产学研用深度结合的新模式。
(四)推进基于人工智能的新型城域物联专网发展
12.支持以城市管理和社会治理智能化为导向,多元异构的新型城域物联专网平台建设,包括面向公共管理、公共服务、公共安全等综合应用场景的城市规则引擎、流程编排引擎和算法索引的分布式平台架构研制,区级神经元(感知节点)的规模部署,及以物联感知数据驱动的运行监督系统、智能决策调度及指挥系统建设。
13.支持基于新型城域物联专网建设导则,面向感知、数据、算法、平台等的综合评估体系研发及环境建设、符合性测试系统开发及应用,构建面向综合应用场景和全产业链验证的外场试验场。
14.聚焦新型城域物联专网服务创新应用,支持生态环境、智慧园区、为老服务、公用事业等重点领域及重点区域的应用、算法及规则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