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物高效课堂教学初探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初中生物高效课堂教学初探
论文关键词:激发学习兴趣高效课堂教学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创新教育,主渠道是课堂教学。

课堂只有在真正有效的交往与互动中,学生才能获得知识、能力、情感的全面发展。

课堂教学只有在科学的教学模式下采用机动灵活的教学手段,不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才能达到或超出预期的教学效果。

在陕西,生物学不作为考试科目,只占十分的实验测试。

生物不是主课,学校、家长都不重视,就使得学生从心理上不重视,对学习生物学失去了信心。

在此形势下,要想使中学生获得基本的生物学知识,掌握相应的生物学技能,为国家培养更多的从事生物学研究的人才,笔者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突破口,对打造高效课堂教学进行了尝试,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造和谐、宽容、互动的课堂氛围,提升学生学习的信心?
一、创设问题情景
创设好的问题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在这里,问题是教学活动的核心,学生在质疑中产生了探究的意识。

如在学习《昆虫的生殖和发育》一节时,教师先让学生课前搜集蝴蝶的图片,上课时教师播放音乐《两只蝴蝶》。

引导学生边观看美丽的蝴蝶,边欣赏优美的音乐,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质疑:蝴蝶小的时候就这么美丽吗?除了蝴蝶之外,我们的周围还有哪些动物是昆虫?它们和
蝴蝶生长发育的过程一样吗?学生列举昆虫的名称,描述蝴蝶等昆虫的发育过程。

让学生互动交流、资源共享,教师不要急于纠正学生答案中的错误,利用学生的疑问,激发学生兴趣和积极性,通过探究学习得出正确结论。

这样不仅增强了学生学习的动力,还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二、利用古诗词、小故事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想方设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鼓励学生学习的自信心,要善于欣赏学生、尊重学生、宽容学生,与学生进行情感沟通、心灵对话。

对古诗词和小故事的恰当引用,可以与学生发生共鸣,学生兴趣盎然,自主学习能力加强,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如在学习《空中飞行的动物》鸟一节时,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教师再配以古朴典雅的音乐,让学生品味自然地美丽,领略生命的精彩。

质疑:鸟类为什么有这么强的飞行能力?学生分析、交流,观察图片,通过探究得出结论。

再如在探究《蚂蚁的通讯》中:传说当年西楚霸王行军至乌江,天色已晚,只见岸边沙滩上有一期蚂蚁围成的大字“霸王死于此”。

项羽心想:这是天意。

遂大喊一声:“天绝我也!”即拔剑自刎。

质疑:这难道真的是天意吗?学生讨论:原来是刘邦的军师用蜜糖写的几个大字,招来许多蚂蚁,项羽不知是计,中计身亡。

教师引导:这与蚂蚁的食性有关吗?你知道蚂蚁的食性吗?蚂蚁之间是靠什么来传递信息的?课堂教学气氛活跃,学生学习积极
性高涨,这时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学效果自然就好。

三、运用多媒体、教具
当前信息技术飞速发展,人类的教育教学活动越来越受到信息技术的影响,越来越多的现代教育技术涌入到教育教学领域。

在课堂教学中,多媒体技术的使用,使各种教学信息的呈现方式更加自然和方便,使学生很方便的走进现实生活中难以实现的特殊环境,体验和经历那些平时无法实现或难以实现的事物变化过程,容易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如在《植物的生殖》一节,教师以动画配合学生回顾绿色开花植物的有性生殖过程,提出问题:植物除了用种子繁殖,还有其他的繁殖方式吗?让学生温故知新,再用熟悉的诗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兴趣,并思考生活中的常见现象。

再展示用嫁接的方式培育的仙人掌,提出问题,引出嫁接的话题。

探究之后,再演示扦插的动画操作过程,学生一目了然,让学生对照、比较,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当然,我们如果在实际教学中把挂图、模型等教具结合起来辅助生物课堂教学,既直观又形象,有助于学生理解一些抽象的知识,如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植物的呼吸作用、人体的结构等等。

总之,“教学有法,教无定法。

”好的课堂应当是教师创设的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在探索和学习过程中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

教师形象生动、富于智慧幽默的语言,一个含蓄的微笑,一句鼓励的话语等等,都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交流、讨论、启发、“做”
的过程中体验知识的生成过程,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能力。

没有最好的课,只有更好的课。

参考文献:
刘仁《新课程实践与探索》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
胡国环《初中生物新课程校本教研与指导》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朱慕菊《走进新课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