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生物利用度
GCP要点
一、名词解释:1. 临床试验( Clinical Trial):指任何在人体(病人或健康志愿者)进行药物的系统性研究,以证实或揭示试验药物的作用、不良反应及/或试验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目的是确定试验药物的疗效与安全性。
2. GCP(Good Clinical Practice):药物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
3. 试验方案(Protocol):叙述试验的背景、理论基础和目的,以及试验设计、方法和组织,包括统计学考虑、试验执行和完成的条件。
方案必须由参加试验的主要研究者、研究机构和申办者签章并注明日期。
试验方案报伦理委员会审批同意后方可实施。
4. 研究者手册(Investigator’s Brochure):是有关试验药物在进行人体研究时已有的临床与非临床资料。
5. 研究者(Investigator):实施临床试验并对临床试验的质量及受试者安全和权益的负责者。
研究者必须经过资格审查,具有临床试验的专业特长、资格和能力。
6. 协调研究者(Coordinating Investigator):在多中心临床试验中负责协调参加各中心研究者工作的一名研究者。
7. 监查员(Monitor):由申办者任命并对申办者负责的具有相关知识的人员,其任务是监查和报告试验的进行情况和核实数据。
8. 稽查(Audit):指由不直接涉及试验的人员所进行的一种系统性检查,以判定试验的实施,数据的记录和分析是否与试验方案、标准操作规程以及药物临床试验相关法规要求相符。
9. 视察(Inspection):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对一项临床试验的有关文件、设施、记录和其它方面进行官方审阅,视察可以在试验单位,中办者所在地或合同研究组织所在地进行。
10. 不良事件(Adverse Event):病人或临床试验受试者接受一种药品后出现的不良医学事件,但不一定与治疗有因果关系。
11. 药品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Event):在按规定剂量正常应用药品的过程中产生的有害而非所期望的、与药品应用有因果关系的反应。
药物代谢动力学习题(答案)
第三章:药物代谢动力学一、A1型题(本大题共43小题,每小题1.0分,共43.0分。
在每小题所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符合题目要求,请将正确答案填在题目下方的答案栏内。
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1.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的是()A. 药物的不良反应B. 药物的作用机制C. 机体对药物作用的动力学规律D. 药物与机体间的相互作用E. 药物对机体作用的规律参考答案: C2.关于药物简单扩散叙述错误的是()A. 不消耗能量B. 不需要载体C. 无饱和现象D. 可有竞争性抑制E. 当生物膜两侧药物浓度达到平衡时,转运即停止参考答案: D3.药物最常见的跨膜转运方式是()A. 主动转运B. 简单扩散C. 膜孔扩散D. 易化扩散E. 膜动转运参考答案: B4.药物被动转运的特点是()A. 顺浓度差转运B. 消耗能量C. 需要载体D. 有竞争抑制现象E. 有饱和现象5.体液pH值的变化能影响药物的跨膜转运,这是由于pH改变了药物的()A. 解离度B. 溶解度C. 脂溶性D. 化学结构E. 分子大小参考答案: A6.影响药物被动转运的因素不包括()A. 药物的分子量B. 药物的脂溶性C. 肝脏功能D. 药物的解离度E. 膜面积参考答案: C7.青霉素(小分子)通过肾小管细胞分泌排泄是()A. 主动转运B. 易化扩散C. 简单扩散D. 胞饮E. 胞吐参考答案: A8.药物的首关消除效应常见发生于()A. 舌下给药后B. 吸入给药后C. 口服给药后D. 静脉给药后 E 皮下给药后参考答案: C9.最常用的给药方式是()A. 口服B. 直肠给药C. 静脉给药D. 舌下给药E. 肌内注射参考答案: A10.下列属于舌下给药特点的是()A. 可避免首关效应B. 吸收速度比口服慢C. 不能避免胃酸破坏D. 所有药物都易吸收E. 容易通过血脑屏障参考答案: A11.与药物吸收无关的因素是()A. 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率(药物分布)B. 药物剂型C. 药物的首关效应D. 体液pHE. 给药途径12.下列那种给药途径无吸收过程()A. 口服B. 舌下含服C. 肌肉注射D. 静脉注射E. 直肠给药参考答案: D13.首过消除是指()A. 口服药物在胃肠道的吸收过程中,首次进入肝脏被代谢灭活B. 药物静脉注射后,首先与血浆蛋白结合而暂时失去活性C. 体循环的药物从肾脏快速排泄D. 体循环的药物经过肝脏被代谢灭活E. 体循环的药物优先分布至血流丰富的器官参考答案: A14.药物与血浆蛋白的结合()A. 对药物分布有影响B. 对药物吸收有影响C. 具有永久性D. 肾小球滤过加快E. 使药物代谢加快参考答案: A15.药物在血浆中与血浆蛋白结合后()A. 药物作用增强B. 药物代谢加快C. 暂时失去药理活性D. 药物排泄加快E. 药物分布广参考答案: C16.某药在血浆蛋白上的结合部位被另一药物竞争置换后,该药的药理作用呈现()A. 不变B. 减弱C. 增强D. 消失E.增多参考答案: C17.难以通过血脑屏障的药物是()A. 分子大,极性高B. 分子小,极性低C. 分子大,无极性D. 分子小,极性高E. 分子小,无极性参考答案: A18.肝功能低下的患者应用主要在肝脏代谢的药物时需注意()A. 个体差异B. 减少药物用量C. 变态反应D.耐受性E.成瘾性参考答案: B19.药物经过代谢(生物转化)后的结果不可能是()A. 药理活性增强B. 药理活性降低C. 毒性增加D. 水溶性增加E. 毒性减小参考答案: C20.下列哪种药物是肝药酶诱导剂()A. 地西泮B. 阿司匹林C. 普萘洛尔D.苯巴比妥E. 硝酸甘油参考答案: D21.经肝药酶转化的药物与肝药酶抑制剂合用时其效应()A. 减弱B. 增强C. 不变D. 消失E. 新增参考答案: B22.在酸性尿液中,弱酸性的药物()A. 解离多重吸收多,排泄慢B. 解离多重吸收多,排泄快C. 解离少重吸收多,排泄慢D. 解离少重吸收少,排泄快E. 解离少重吸收多,排泄快参考答案: C23.肝肠循环主要影响了药物在体内的()A. 起效快慢B. 药效高低C. 分布D. 作用持续时间E.与血浆蛋白的结合参考答案: D24.排泄过程是药物的()A. 生物转化过程B. 再吸收过程C. 彻底消除过程D. 再分布过程E. 储存的过程参考答案: C25.大多数药物的消除途径不包括()A. 肝脏的代谢B. 肾脏的排泄C. 乳汁的排泄D. 随唾液排出E. 胆汁排泄参考答案: D26.尿液的pH值影响药物的排泄,是由于它改变了药物的()A. 分子结构B. 大小C. 解离度D. 解离常数E. 溶解度参考答案: C27.大多数药物排泄的主要途径是()A. 皮肤、粘膜B. 肾脏C. 肺脏D. 肠道E. 肝脏参考答案: B28.静脉滴注碳酸氢钠使尿液碱化,可引起()A. 弱酸性药物再吸收增加B. 弱碱性药物再吸收减少C. 弱酸性药物排泄加快D. 弱碱性药物排泄加快E. 弱酸性药物排泄减慢参考答案: C29.某药物口服和静注相同剂量后的时量曲线下面积几乎相等,表明该药物()A. 口服吸收迅速B. 口服吸收完全C. 口服的生物利用度低D. 口服药物没有首关消除E. 静注吸收不完全参考答案: B30.按一级动力学方式消除的药物其半衰期()A. 随给药途径而不同B. 与血药浓度有关C. 受给药间隔影响D. 给药剂量越大半衰期越长E. 相对恒定参考答案: E31.时量曲线下面积反映()A. 消除半衰期B. 消除速度C. 吸收速度D. 吸收进入机体的药物相对量E. 给药剂量参考答案: D32.关于时-量关系曲线的描述正确的为()A. 反映药物效应随时间变化及其规律B. 反映血药浓度随时间变化及其规律C. 横轴为时间,纵轴为给药剂量D. 时量曲线的升段只反映药物吸收E. 时量曲线的下降段只反映药物消除参考答案: B33.某药半衰期为10小时,一次给药后,药物在体内基本消除所需时间为()A. 10小时左右B. 20小时左右C. 1天左右D. 2天左右E. 5天左右参考答案: D(50小时)34.按半衰期恒量重复给药时,为缩短达到稳态血药浓度的时间,可采用()A. 首剂量加倍B. 首剂量增加3倍C. 连续恒速静脉滴注D. 增加给药次数E. 增加每次给药量参考答案: A35.按半衰期恒速恒量给药,大约经过几个半衰期即可达到稳态血药浓度()A. 8个B. 5个C. 10个D. 2个E. 1个参考答案: B36.临床需要维持药物有效血浓度,正确的恒量给药间隔()A. 每4 h给药一次B. 每6 h给药一次C. 每8 h给药一次D. 每12 h给药一次E. 应根据药物的半衰期确定参考答案: E37.血药浓度达到坪值时意味着()A. 药物的作用最强B. 药物的消除量最大C. 药物的吸收速度与消除速度达到平衡D. 药物吸收过程完成E. 药物不再消除参考答案: C38.药物的血浆半衰期是指()A. 血药浓度下降一半所需时间B. 药物脑脊液浓度下降一半所需时间C. 药物效应降低一半所需时间D. 稳态血药浓度下降一半所需时间E. 从血浆药物浓度为原来的一半至完全消除的时间参考答案: A39.按一级动力学方式消除的药物,按一定间隔时间连续给一定剂量,其坪值到达大约需要()A. 1个t1/2B. 3个t1/2C. 5个t1/2D. 7个t1/2E. 10个t1/2 参考答案: C40.血浆半衰期对临床用药的参考价值是()A. 确定用药剂量B. 制定给药间隔时间C. 研制药物剂型D. 选择给药途径E. 计算生物利用度参考答案: B41.决定每天用药次数的主要因素是药物的()A. 体内转化速度B. 作用强弱C. 吸收快慢D. 体内消除速度E. 生物利用度参考答案: D42.对生物利用度影响较大的因素是()A. 给药次数B. 给药时间C. 给药剂量D. 给药途径E. 年龄参考答案: D43.口服药物的生物利用度一般代表()A. 口服药物被机体吸收的百分率B. 口服药物所能达到的血药浓度高低C. 口服药物的溶出度D. 口服药物剂量的大小E. 口服药物的安全性参考答案: A二、A2型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
GCP要点
一、名词解释:1. 临床试验( Clinical Trial):指任何在人体(病人或健康志愿者)进行药物的系统性研究,以证实或揭示试验药物的作用、不良反应及/或试验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目的是确定试验药物的疗效与安全性。
2. GCP(Good Clinical Practice):药物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
3. 试验方案(Protocol):叙述试验的背景、理论基础和目的,以及试验设计、方法和组织,包括统计学考虑、试验执行和完成的条件。
方案必须由参加试验的主要研究者、研究机构和申办者签章并注明日期。
试验方案报伦理委员会审批同意后方可实施。
4. 研究者手册(Investigator’s Brochure):是有关试验药物在进行人体研究时已有的临床与非临床资料。
5. 研究者(Investigator):实施临床试验并对临床试验的质量及受试者安全和权益的负责者。
研究者必须经过资格审查,具有临床试验的专业特长、资格和能力。
6. 协调研究者(Coordinating Investigator):在多中心临床试验中负责协调参加各中心研究者工作的一名研究者。
7. 监查员(Monitor):由申办者任命并对申办者负责的具有相关知识的人员,其任务是监查和报告试验的进行情况和核实数据。
8. 稽查(Audit):指由不直接涉及试验的人员所进行的一种系统性检查,以判定试验的实施,数据的记录和分析是否与试验方案、标准操作规程以及药物临床试验相关法规要求相符。
9. 视察(Inspection):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对一项临床试验的有关文件、设施、记录和其它方面进行官方审阅,视察可以在试验单位,中办者所在地或合同研究组织所在地进行。
10. 不良事件(Adverse Event):病人或临床试验受试者接受一种药品后出现的不良医学事件,但不一定与治疗有因果关系。
11. 药品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Event):在按规定剂量正常应用药品的过程中产生的有害而非所期望的、与药品应用有因果关系的反应。
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及其影响因素一直是药物科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
生物利用度是指药物在体内经过吸收后达到全身循环并产生药效的比例。
了解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及其影响因素,对合理用药、药物开发和药物安全性评价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就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综述。
一、药物的生物利用度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可以用来评估药物在体内的有效吸收。
通常情况下,药物的生物利用度是通过比较经口给药后的药物浓度与静脉给药后药物浓度的面积下曲线来计算的。
生物利用度的计算公式为:生物利用度(F)=(经口给药曲线下面积)/(静脉给药曲线下面积)×100%。
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主要包括药物本身的性质和给药途径等。
二、药物本身的性质对生物利用度的影响1. 药物的溶解性药物的溶解性是影响其吸收速度和程度的重要因素。
药物溶解度较低时,其溶解速度较慢,吸收速度也会减慢。
因此,溶解度较低的药物在体内的生物利用度可能较低。
2. 药物的化学结构药物的化学结构也会对生物利用度产生影响。
例如,一些药物在胃酸条件下容易分解,导致生物利用度下降。
另外,药物的脂溶性也会影响其通过生物膜的吸收。
3. 药物的稳定性药物在生物体内可能受到代谢酶的作用而被降解,从而影响其生物利用度。
一些药物可能被肠道细菌酶降解,或者在肝脏中受到细胞色素P450等酶的代谢作用。
三、给药途径对生物利用度的影响1. 经口给药经口给药是最常见的给药途径。
药物在胃肠道吸收不完全、首过效应和肠道通透性等因素都会影响经口给药药物的生物利用度。
在给药剂量相同的情况下,相同药物经口给药的生物利用度通常较低于静脉给药。
2. 静脉给药静脉给药可绕过肠道和肝脏首过效应,药物直接进入血液循环,生物利用度较高。
但静脉给药通常需要专业操作,并且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3. 皮肤给药药物可以通过皮肤渗透进入血液循环,这种给药途径主要用于局部作用药物。
皮肤给药能够避免胃肠道吸收和肝脏首过效应,生物利用度较高。
化学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名词解释大全
化学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名词解释大全1. 化学药剂学(Pharmacology)化学药剂学是研究药物在体内作用机理的学科,包括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方面。
2. 药物动力学(Pharmacokinetics)药物动力学是研究药物在体内的过程和过程的学科,包括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方面。
3. 药代动力学(Pharmacodynamics)药代动力学是研究药物在体内作用的学科,关注药物与靶分子的相互作用及其效应。
4. 作用机制(Mechanism of Action)作用机制指药物与靶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过程,以及这种作用如何产生药效。
5. 药物吸收(Drug Absorption)药物吸收是指药物从给药途径进入体内的过程。
6. 药物分布(Drug Distribution)药物分布是指药物在体内的分布情况,涉及药物在不同组织和器官中的浓度分布。
7. 药物代谢(Drug Metabolism)药物代谢是指药物在体内被代谢酶作用下发生化学变化的过程。
8. 药物排泄(Drug Excretion)药物排泄是指药物及其代谢产物从体内被排泄出去的过程,主要通过肾脏和胆汁系统完成。
9. 最大耐受剂量(Maximum Tolerated Dose, MTD)最大耐受剂量是指个体或动物能够耐受的药物在给药期间的最高剂量。
10. 半衰期(Half-life)半衰期是指药物在体内消除一半所需要的时间。
11. 药物相互作用(Drug-Drug Interactions)药物相互作用是指两种或多种药物同时使用时,其药效或药代动力学发生改变的现象。
12. 经皮给药(Transdermal Drug Delivery)经皮给药是一种药物给予途径,通过皮肤将药物输送到体内。
13. 生物利用度(Bioavailability)生物利用度指药物从给药途径到达循环系统的可用部分的比例。
14. 毒理学(Toxicology)毒理学是研究物质对生物体产生不良影响的学科,包括毒物的种类、毒性、暴露途径等方面。
药动学复习题
药动学复习题概念:1.首过效应:药物在消化道和肝脏中发生的生物转化作用,使部分药物被代谢,最终进入体循环的原型药物量减少的现象。
2.多剂量给药是指药物按一定的剂量、一定的给药间隔,经多次给药后才能达到并保持在一定的有效血药浓度范围内的给药方法。
3.单室模型:假设机体给药后,药物立即在全身各部位达到动态平衡,这时把整个机体视为一个房室,称为一室模型或单室模型,单室模型并不意味着所有身体各组织在任何时刻药物浓度都一样,但要求机体各组织药物水平能随血浆浓度变化而变化。
4.表观分布容积:是体内药量与血药浓度相互关系的一个比例常数,它可以设想为体内的药物按血浆浓度分布时,所需要体液的理论容积。
5.生物利用度:是指剂型中的药物被吸收进入体循环的速度和程度。
是评价药物有效性的指标。
通常用药时曲线下浓度、达峰时间、峰值血药浓度来表示。
6.平均稳态血药浓度:当血药浓度达到平衡后,在一个剂量间隔时间内,血药浓度-时间曲线下的面积除以间隔时间所得的商7.达坪分数fss(n):是指n次给药后的血药浓度Cn与坪浓度Css相比,相当于Css的分数。
8.肾清除率:指肾脏在单位时间内能将多少容与血浆中所含的某物质完全清楚出去,这个被完全清除了某物质的血浆容积就称为该物的血浆清除率。
用CLr表示。
9.生物半衰期:是指药物在体内的药物量或血药浓度通过各种途径消除一半所需要的时间。
10.血脑屏障(BBB):通过血液转运至脑组织的外来物质,脑组织对其有选择的摄取能力,指血-脑(blood-to-blood)及血-脑脊液(blood-to-cerebrospinalfluid)构成的屏障11.药物分布:药物进入循环后向各组织、器官或者体液转运的过程。
12.肠肝循环:有些药物可有小肠上皮细胞吸收,有些在肝代谢为与葡萄糖醛酸结合的代谢产物,在肠道被菌丛水解成固体药物而被重吸收,这些直接或间接在小肠肝脏血循环13.Css:指药物进入体内的速率等于体内消除的速率时的血药浓度。
畜牧兽医专业自考药理复习题资料(1)复习资料及参考答案
畜牧兽医专业自考药理复习题资料(1)复习资料及参考答案绪论和第一章一、名词解释1.副作用:指药物在常用治疗剂量时产生的与治疗无关的作用或危害不大的不良反应。
2.不良反应:临床使用药物防治疾病时,与用药目的无关或动物产生有害作用。
3.治疗作用:临床使用药物防治疾病时,对治疗疾病产生有利的作用。
4.二重感染:成年草食动物,如果长期应用四环素类广谱抗生素时,菌群间相对平衡受到破坏,以致一些不敏感的细菌或抗药的细菌大量繁殖,可引起中毒性肠炎或全身感染,这种继发性感染称为二重感染。
5.配伍禁忌:两种以上药物混合使用可能发生体外的相互作用,出现使药物中和、水解、破坏失效等理化反应,这时可能发生混浊、沉淀、产生气体及变色等外观异常的现象。
6.相加作用:两药合用的效应等于它们分别作用的代数和。
7.协同作用:两药合用的效应大于单药效应的代数和。
8.拮抗作用:两药合用的效应小于它们分别作用的总和。
9.量反应:药理效应的强弱连续增减的量变,可用具体数量或最大反应的百分比表示。
10.质反应:在一定的药物浓度或剂量下,使单个患畜产生特殊的效应,只能以有或无、阴性或阳性表示。
11.肠肝循环:从胆汁排泄进入小肠的药物中,某些具有脂溶性的药物可被直接重吸收,另一些与葡萄糖醛的结合则可以被肠道微生物的β-葡萄糖苷酸酶所水解并释放出原形药物,然后被重吸收的过程称为肠肝循环。
12.量效关系:在一定范围内,药物的效与靶部位的浓度成正关系,而后者决定于用药剂量或血中药物浓度,定量地分析与阐明两者间的变化规律称为量效关系。
13.首过效应:内服药物从胃肠道吸收经静脉系统进入肝脏,在肝药酶、胃肠道酶和微生物的联合作用下进行首次代谢,使进入全身循环的药量减少的现象。
14.消除半衰期:体内药物浓度或药量下降一半所需的时间。
15.生物利用度:药物以某种剂型的制剂从给药部位吸收进入全身循环的速度和程度。
16.表观分布容积:指药物在体内分布达到动态平衡时,药物总量按血浆药物浓度分布所需的总容积。
药代动力学复习材料
《药代动力学》复习材料一、名解:1、生物药剂学:研究药物及其剂型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与排泄过程,阐明药物的剂型因素,机体生物因素和药物疗效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2、吸收:指药物从给药部位进入体循环的过程3、肠肝循环:经胆汁或部分胆汁排入肠道的药物,在肠道中又被重新被吸收,经门静脉又返回肝脏的现象,称为肠肝循环。
4、肝首过效应:药物透过胃肠道膜吸收经过肝门静脉入肝后,在肝药酶作用下药物可产生生物转化,导致药物进入体循环量减少的现象5、分布:药物从吸收部位进入血浆,在血液和组织之间的转运过程。
6、蓄积:长期连续用药时,在机体的某些组织中的药物浓度有逐渐升高趋势的现象。
7、首过效应:药物在消化道和肝脏中发生的生物转化作用,使部分药物被代谢,最终进入体循环的原形药物量减少的现象,称为首过效应8、药物代谢:药物被机体吸收后,在体内各种酶以及体液环境作用下,可发生一系列化学反应,导致药物化学结构上的转变,这就是药物代谢过程9、药物排泄:吸收进入人体内的药物或经代谢狗的产物排出体外的过程10、药物动力学:应用动力学原理与数学处理方法,定量地描述通过各种给药途径进入体内的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过程,揭示药物的“量时”变化或“血药浓度经时”变化动态规律的一门学科。
11、生物半衰期:药物在体内的药物量或血药浓度通过各种途径消除一半所需要的时间。
12、清除率:单位时间内,从体内消除的药物的表观分布容积数或含血药浓度的体积量。
13、滞后时间:从给药开始到血液中出现药物所需要的时间,称为滞后时间14、稳态血药浓度:多次重复给药,随着给药次数的增加,血药浓度不断增加,当给药次数充分大时,血药浓度不再升高,达到稳态水平,这时的血药浓度称为稳态血药浓度。
15、平均稳态血药浓度:指当血药浓度达到稳态后,在一个剂量间隔时间内,血药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除以给药间隔时间所得的商16、负荷剂量:为尽快达到有效治疗的目的,通常第一次给予一个较大的剂量,使血药浓度达到有效治疗浓度,这个首次给予的较大剂量,称为负荷剂量17、群体药物动力学:即药物动力学群体分析法,是将经典药物动力学基本原理与统计学方法相结合,研究药物体内过程的群体规律。
01759药物化学(二)-名词解释
01759药物化学(二)名词解释1、先导化合物:又称原型物,是通过各种途径得到的具有一定生理活性的化学物质,可进一步优化其结构获得供临床使用的药物。
2、候选药物:先导化合物经过结构修饰后得到的化合物,此类化合物的活性安全性药代动力学性质选择性等并不确定需要经临床研究以确定其性质和修饰方案的化合物。
3、选择性:配机识别所作用靶分子而不和其他靶分子产生相互作用的能力。
4、活性:配基和酶或者受体产生的生化或者生理相应的能力。
5、亲和力:配基和酶对受体结合的紧密程度。
6、优化:确定了所研究的靶分子后,对该靶分子的结构以及配机结合的部位结合强度以及所产生的功能等进行的研究。
7、药效构象:被受体识别并与受体结构互补的构象,才能产生特定的药理效应,称为药效构象。
8、稳定PH:药物溶液的酸碱度调节至水解反应速度最小的PH,此PH称为稳定PH。
9、前药:原药(母药)经修饰后得到的化合物为药物前体,又称前体药物,简称前药。
10、药物代谢:在酶的作用下将药物转变成极性分子,再通过人体的排泄系统排出体外。
11、结构特异性药物:能与特定受体结合产生药效的药物。
12、药物分配系数(P值):药物在生物相中物质的量浓度与在水相中物质的量浓度之比。
13、生物利用度:表征药物进入血液循环中药量的份额和吸收的速率。
14、消除:药物经口服途径进行肝代谢,经肾和胆汁进行排泄,这些过程总称为消除。
15、首过效应:药物自小肠吸收进入血液循环,首先进入肝脏,肝脏对一部分(甚至全部)药物分子进行代谢,使药物活性降低,这种过程称为首过效应。
16、药效相:药物和受体在靶组织相互作用的过程。
17、药物动力相:药物从用药部位经吸收、分布和消除,到达最终作用部位的过程。
18、Ⅱ相反应:结合反应是指药物原型或经官能团化反应后的代谢产物的一些极性基团与内源性的水溶性的小分子如葡萄糖醛基、硫酸盐、某些氨基酸等,在酶的作用下,以酯、酰胺或苷的方式结合,产生的结合物大都有极好的水溶性,可通过肾脏随尿液排出体外。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习题与答案
1 大多数药物吸收的机理是(D )A 逆浓度差进行的消耗能量过程B 消耗能量,不需要载体的高浓度向低浓度侧的移动过程C 需要载体,不消耗能量的高浓度向低浓度侧的移动过程D 不消耗能量,不需要载体的高浓度向低浓度侧的移动过程E 有竞争转运现象的被动扩散过程2 PH分配学说适用于药物在胃肠道中的吸收机制的是被动扩散3 血液中能向各组织器官运转分布的药物形式为游离药物4 影响胃肠道吸收的药物理化性质因素为()A 胃肠道Ph B 胃空速率 C 溶出速率 D 血液循环 E 胃肠道分泌物5 某药物的表观分布容积为5 L ,说明药物主要在血液中6 弱酸性药物在胃中吸收较好的原因是弱酸性药物在胃中主要以未解离型形式存在7 大多数药物在小肠中的吸收比pH分配假说预测值要高的原因是小肠粘膜具有巨大的表面积.药物胃肠道的主要及特殊吸收部位是小肠 9.同一种药物口服吸收最快的剂型是溶液剂10 .对药物表观分布容积的叙述表观分布容积大,表明药物在体分布越广11.药物的血浆蛋白结合率很高,该药物( D)A.半衰期短 B吸收速度常数ka大 C.表观分布容积大D表观分布容积小E半衰期长12.静脉注射某药物500mg,立即测出血药浓度为1mg/mL,按单室模型计算,其表观分布容积为( B)A.0.5 L B.5 L C.25 L D.50L E.500L13.药物的消除速度主要决定( C)A.最大效应 B.不良反应的大小C.作用持续时间 D 起效的快慢 E.剂量大小1 、正确论述生物药剂学研究容的是( C) A 、探讨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强度 B 、研究药物作用机理C 、研究药物在体情况D 、研究药物制剂生产技术2 、能避免首过作用的剂型是( D) A 、骨架片 B 、包合物 C 、软胶囊 D 、栓剂3 、进行生物利用度试验时,整个采样时间不少于(C )A 、 1-2 个半衰期B 、 2-3 个半衰期C 、 3-5 个半衰期D 、 5-8 个半衰期E 、 8-10 个半衰期4 、药物剂型与体过程密切相关的是(A )A 、吸收 B 、分布 C 、代 D 、排泄5 、药物疗效主要取决于(A ) A 、生物利用度 B 、溶出度 C 、崩解度 D 、细度6 、影响药物吸收的下列因素中不正确的是(A )A 、解离药物的浓度越大,越易吸收B 、物脂溶性越大,越易吸收C 、药物水溶性越大,越易吸收D 、药物粒径越小,越易吸收7 、药物吸收的主要部位是( B ) A 、胃 B 、小肠 C 、结肠 D 、直肠8 、下列给药途径中,除(C )外均需经过吸收过程 A 、口服给药 B 、肌肉注射 C 、静脉注射 D 、直肠给药9 、体药物主要经( A )排泄 A 、肾 B 、小肠 C 、大肠 D 、肝10 、体药物主要经( D )代 A 、胃 B 、小肠 C 、大肠 D 、肝11 、同一种药物口服吸收最快的剂型是(C )A 、片剂 B 、散剂 C 、溶液剂 D 、混悬剂12 、药物生物半衰期指的是(D )A 、药效下降一半所需要的时间B 、吸收一半所需要的时间C 、进入血液循环所需要的时间D 、血药浓度消失一半所需要的时间[1-5] A 、主动转运 B 、促进扩散 C 、吞噬 D 、膜孔转运 E 、被动转运1 、逆浓度梯度(A )2 、需要载体,不需要消耗能量是(B )3 、小于膜孔的药物分子通过膜孔进入细胞膜的是( D)4 、细胞摄取固体微粒的是(C )5 、不需要载体,不需要能量的是( E)[6-10] A 、 C=C 0(1-enk τ)/(1-e-k τ )·e-k t B 、 F=(AUC0 →∝)口服/ AUC0 →∝)注射C 、 C=KaFK 0 /V ( Ka-k )·( e -k t - e -kat )D 、C=k0 /kV·( 1- e-k t )E 、 C=C0e-k t1 、表示某口服制剂的绝对生物利用度是(B )2 、表示单室模型,多剂量静脉注射给药后的血药浓度变化规律是(A )3 、表示单室模型,单剂量静脉注射给药后的血药浓度变化规律是( E)4 、表示单室模型,单剂量静脉滴注给药后的血药浓度变化规律是( D)5 、表示单室模型,单剂量口服给药后的血药浓度变化规律是(C )1 、生物药剂学中的剂型因素对药效的影响包括( ABCD)A 、辅料的性质及其用量B 、药物剂型C 、给药途径和方法D 、药物制备方法2 、药物通过生物膜的方式有( ABCD) A 、主动转运 B 、被动转运 C 、促进扩散 D 、胞饮与吞噬3 、生物利用度的三项参数是(ACD ) A 、 AUC B 、 t 0.5 C 、 T max D 、 C max4 、生物利用度试验的步骤一般包括(ABCE ) A 、选择受试者 B 、确定试验试剂与参比试剂 C 、进行试验设计 D 、确定用药剂量 E 、取血测定5 、主动转运的特征(DE ) A 、从高浓度区向低浓度区扩散 B不需要载体参加 C不消耗能量 D有饱和现象 E有结构和部位专属性6 、肝脏首过作用较大的药物,可选用的剂型是( CDE) A 、口服乳剂 B 、肠溶片剂 C 、透皮给药制剂 D气雾剂 E 、舌下片剂7 、对生物利用度的说确的是( BCD)A 、要完整表述一个生物利用度需要 AUC , Tm 两个参数B 、程度是指与标准参比制剂相比,试验制剂中被吸收药物总量的相对比值C 、溶解速度受粒子大小,多晶型等影响的药物应测生物利用度D 、生物利用度与给药剂量无关E 、生物利用度是药物进入大循环的速度和程度一、 A型题(最佳选择题)1、下列叙述错误的是D A、生物药剂学是研究药物在体的吸收、分布、代与排泄的机理及过程的边缘科学B、大多数药物通过被动扩散方式透过生物膜C、主动转运是一些生命必需的物质和有机酸、碱等弱电解质的离子型等,借助载体或酶促系统从低浓度区域向高浓度区域转运的过程D、被动扩散一些物质在细胞膜载体的帮助下,由高浓度向低浓度区域转运的过程E、细胞膜可以主动变形而将某些物质摄入细胞或从细胞释放到细胞外,称为胞饮2、不是药物通过生物膜转运机理的是C A、主动转运 B、促进扩散 C、渗透作用 D、胞饮作用 E、被动扩散3、以下哪条不是被动扩散特征B A、不消耗能量 B、有部位特异性 C、由高浓度区域向低浓度区域转运D、不需借助载体进行转运 E、无饱和现象和竞争抑制现象4、以下哪条不是主动转运的特征DA、消耗能量B、可与结构类似的物质发生竞争现象C、由低浓度向高浓度转运D、不需载体进行转运E、有饱和状态5、以下哪条不是促进扩散的特征D A、不消耗能量 B、有结构特异性要求 C、由高浓度向低浓度转运D、不需载体进行转运 E、有饱和状态6、关于胃肠道吸收下列哪些叙述是错误的C A、当食物中含有较多脂肪,有时对溶解度特别小的药物能增加吸收量B、一些通过主动转运吸收的物质,饱腹服用吸收量增加C、一般情况下,弱碱性药物在胃中容易吸收D、当胃空速率增加时,多数药物吸收加快E、脂溶性,非离子型药物容易透国细胞膜7、药物剂型对药物胃肠道吸收影响因素不包括E A、药物在胃肠道中的稳定性 B、粒子大小 C、多晶型D、解离常数 E、胃排空速率8、影响药物胃肠道吸收的生理因素不包括D A、胃肠液成分与性质 B、胃肠道蠕动 C、循环系统D、药物在胃肠道中的稳定性 E、胃排空速率9、一般认为在口服剂型中药物吸收的大致顺序A A、水溶液>混悬液>散剂>胶囊剂>片剂B、水溶液>混悬液>胶囊剂>散剂>片剂C、水溶液>散剂>混悬液>胶囊剂>片剂D、混悬液>水溶液>散剂>胶囊剂>片剂E、水溶液>混悬液>片剂>散剂>胶囊剂10、已知某药口服肝脏首过作用很大,改用肌肉注射后A A、 t1/2不变,生物利用度增加B、 t1/2不变,生物利用度减少C、 t1/2增加,生物利用度也增加D、 t1/2减少,生物利用度也减少E、 t1/2和生物利用度皆不变化11、某药物对组织亲和力很高,因此该药物A A、表观分布容积大 B、表观分布容积小 C、半衰期长D、半衰期短 E、吸收速率常数Ka大12、关于表观分布容积正确的描述B A、体含药物的真实容积B、体药量与血药浓度的比值C、有生理学意义D个体血容量E、给药剂量与t时间血药浓度的比值13、关于生物半衰期的叙述正确的是C A、随血药浓度的下降而缩短B、随血药浓度的下降而延长C、正常人对某一药物的生物半衰期基本相似D、与病理状况无关E、生物半衰期与药物消除速度成正比14、测得利多卡因的生物半衰期为3.0h,则它的消除速率常数为D A、1.5h-1 B、1.0h-1 C、0.46h-1 D、0.23h-1 E、0.15h-115、某药物的t1/2为1小时,有40%的原形药经肾排泄而消除,其余的受到生物转化,其生物转化速率常数Kb约为E A、0.05小时-1 B、0.78小时-1 C、0.14小时-1 D、0.99小时-1 E、0.42小时-116、某药静脉注射经2个半衰期后,其体药量为原来的B A、1/2 B、1/4 C、1/8 D、1/16 E、1/3217、地高辛的半衰期为40.8h,在体每天消除剩余量的百分之几A、35.88% B、40.76% C、66.52% D、29.41% E、87.67%18、假设药物消除符合一级动力学过程,问多少个t1/2药物消除99.9% D A、4 t1/2 B、6 t1/2 C、8 t1/2 D、10 t1/2 E、12 t1/219、单室模型药物,单次静脉注射消除速度常数为0.2h-1,问清除该药99%需要多少时间 B A、12.5h B、23h C、26h D、46h E、6h20、一病人单次静脉注射某药物10mg,半小时血药浓度是多少μg/mL。
(整理集锦)提高药物生物利用度的方法.
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是基于药物的溶解度及膜通透性对所有药物进行科学分类的系统,共分成4类: 高溶解性和高透膜性( Ⅰ类) 、低溶解性和高透膜性( Ⅱ类) 、高溶解性和低透膜性( Ⅲ类)和低溶解性和低透膜性( Ⅳ类) 。
高溶解性和低透膜性( Ⅲ类)药物主要包括蛋白质、多肽、核酸、多糖、皂苷类药物等,多为基因工程药物或传统中药中水溶性活性成分。
某些水溶性的药物,药物极性太强,油水分配系数太低,反而导致药物不利于吸收,而且药物肠道不稳定,因此在提高该类药物生物利用度方法:1. 极性或亲水性药物由于油水分配系数低或跨膜扩散能力差而不能有效地分配到小肠壁细胞膜,吸收差,可加入过量反离子与该药物合用,从而可以形成亲脂性较强的离子对而促进吸收;2. 如果由于药物分子结构中氢键数目较多导致透膜速率下降时,可加入促渗剂改善膜渗透性;3. 制备磷脂复合物解决某些药物生物度差的方法之一。
可改变药物的油水分配系数,亲水药物制成复合物后大都亲脂性增强,且磷脂复合物在水中可分散成极小的囊泡结构利于透过生物膜。
例如苦参素4. 制备脂质体,利用脂质体也可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减少药物的降解。
5. 制备自乳化给药系统,例如山地明口服自乳化给药系统,药剂微乳史上的成功案例。
6. 制备口服纳米粒给药系统,利用纳米粒子的效应,直接被细胞膜胞饮或吞噬,通过生物膜而被吸收。
一些大分子多肽类物同样存在生物利用度低和易失活降解的情况例如胰岛素,有将其制成固体脂质纳米粒的报道,可以借鉴一下。
7. 制剂学方法:将该类药物做成片剂后包裹肠溶衣,避免或大大降低肠道菌群或酶对主要的水解破坏。
8. 化学修饰,如制备前体药物参考文献吴诚,王玲,刘丽宏.提高难透膜水溶性药物口服生物利用度的方法研究进展,国际药学研究杂志,2012.39(4):298贺然,刘国琴,李琳.玻璃微球法制备胰岛素脂质体的研究,河南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6提高难透膜水溶性药物口服生物利用度的方法研究进展吴诚,王玲,刘丽宏[摘要]难透膜水溶性药物多为基因工程药物或传统中药中水溶性活性成分,近年来该类药物发展迅速,但由于口服生物利用度低,在临床上往往需要注射给药,开发此类药物的口服制剂是近年来药剂学领域关注的热点和难点问题之一。
最新中药药剂学习题库(X型题):第二十一章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药剂
第二十一章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X型题1.我国药典收载的溶出度法定测定方法为(ABCD)A转篮法B桨法C小杯法D循环法E扩散池法2.药物吸收的方式有( ABCDE )A被动扩散 B主动转运C促进扩散D胞饮E吞噬3.药物的排泄途径有(ABCDE)A尿液B胆汁C唾液D汗腺E乳汁4.下列关于影响药物吸收的因素叙述正确的有(A DE )A胃空速率越快,药物越易吸收B一般稳定型结晶较亚稳定型结晶吸收好C药物水溶性越大,越易吸收D制剂工艺及赋形剂不同,疗效不同E难溶性固体药物粒径越小,越易吸收5.关于溶出度的叙述正确的为(B CE )A检查溶出度的制剂也进行崩解时限的检查B溶出度测定方法有转篮法、浆法、小杯法、循环法C循环法是我国药典收载的法定方法D溶出度是指制剂中某主药有效成分在水中溶出的速度与程度E溶出度测定目的是探索其与体内生物利用度的关系6.需要测定溶出度的中药制剂有(ABCDE )A主药成分不易从制剂中释放的药物B在消化液中溶解缓慢的药物C药理作用强烈的药物D安全系数小,剂量曲线陡峭的药物E溶出速度过快的药物7.影响胃排空速率的主要因素有(ABCE)A胃内容物 B食物的类型C身体位置 D胃肠的PHE药物8.药物的脂溶性与解离度对药物吸收的影响( ABCDE )A脂溶性大的药物易于透过细胞膜B未解离型的药物易于透过细胞膜C未解离型药物的比例取决于吸收部位的PHD弱酸型药物在PH低的胃液中吸收增加E药物分子型比例是由吸收部位的PH和药物本身决定的9.促进难溶性固体药物制剂吸收的方法有( ABCD )A减小药物粒径 B制成盐类C多晶型药物的晶型转换 D固体分散技术E以上答案均正确10.影响药物口服吸收的主要因素有(ABCD )A生理因素 B药物因素C剂型因素 D处方因素E药物与组织的亲和力11.肾小管的重吸收与( ABDE )因素有关A药物的脂溶性 B药物的PkaC药物的粒度 D尿液的PHE尿液量12.溶出度测定的目的(ABCDE )A研究药物粒径与溶出度的关系B探索制剂体外溶出度与体内生物利用度的关系C比较剂型的优劣D考察附形剂对溶出度的影响E考察制备工艺对溶出度的影响13.关于生物利用度叙述正确的是( DE )A系指药物被吸收进入血液循环的程度B相对生物利用度是试验制剂与静脉注射制剂相比较C绝对生物利用度是试验制剂与参比制剂相比较D生物利用程度常用AUC表示E研究所用的参比制剂必须安全有效14.生物利用度试验方法包括( ABCDE )A受试者的选择 B确定参比制剂C确定试验制剂及给药剂量 D确定给药方法E取血、血药浓度的测定、计算X型题1.A BC D注解:《中国药典》收载的溶出度测定法有第一法、第二法、第三法(转篮法、桨法、小杯法和循环法)。
生物利用度检测方法
生物利用度检测方法
生物利用度检测方法是用于评估药物或营养物质在生物体内部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情况的一种实验方法。
下面是一些常见的生物利用度检测方法:
1. 血液药物浓度测定法:通过测定血液中药物浓度随时间的变化,可以了解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和代谢情况。
2. 尿液药物浓度测定法:通过测定尿液中药物浓度随时间的变化,可以了解药物在体内的排泄情况。
3. 放射性同位素示踪法:将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的药物给予生物体,然后通过检测放射性同位素在体内的分布和代谢情况,来评估药物在体内的生物利用度。
4.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通过将药物或营养物质转化为气态化合物,然后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进行分析,可以了解药物或营养物质在体内的代谢情况。
5. 高效液相色谱法:通过将药物或营养物质溶解在液相中,然后用高效液相色谱进行分析,可以了解药物或营养物质在体内的吸收和代谢情况。
这些方法各有优缺点,具体选择哪种方法取决于被检测物质的性质、实验目的和实验条件等因素。
在进行生物利用度检测时,需要严格控制实验条件,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药理学简答名解(15药学专业)
名词解释1. 临床药理学:是研究药物在人体内作用规律和人体与药物间相互作用过程的交叉学科。
2. 一级消除动力学:又称一级速率过程,是指药物在某房室或某部位的转运速率(dx/dt)与该房室或该部位的药量或浓度的一次方成正比。
3. 零级消除动力学:又称零级速率过程,是指药物在某房室或某部位的转运速率与该房室或该部位的药量或浓度的零次方成正比。
4. 生物利用度(F):是指药物活性成分从制剂释放吸收进入体循环的程度与速度。
5. 半衰期:通常是指药物的血浆消除半衰期,是血药浓度降低一半所需的时间。
6. 治疗药物检测(TDM):又称临床药动学检测(GPM),是在药物治疗过程中测定血液或其他血液中的药物浓度,分析药物浓度与疗效及毒性间的关系,进而设计或调整给药方案。
7. 治疗指数:即LD50/ED50的比值,用以衡量药物的安全性。
8. 部分激动药:受体的亲和力与激动剂相似,但其内在活性很小,与受体结合后产生弱的效应,但是有别的强激动药存在时,这种药物与受体的结合反而妨碍了强激动药的作用,起到受体拮抗药的作用。
9. 反向激动药:这类药物与受体结合后可引起受体构型变化,引起与原来激动药相反的效应。
10. 受体脱敏:机体在长期使用一种激动药后,受体的敏感性逐渐降低,这一现象叫做受体脱敏。
11. GCP(药物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是临床试验全过程的标准规定,包括方案设计、组织、实施、稽查、记录、总结与报告。
12. 多中心临床试验(MCT):即按同一试验方案在不同临床单位同时进行的临床试验。
13. 国家基本药物:一个国家根据各自的国情,按照符合实际的科学标准,从临床各类药品中选出疗效可靠、不良反应较轻、质量稳定、价格合理、使用方便的药品。
14. 处方药(POM):必须凭执业医师处方才可在正规药房或药店调配,购买和使用的药品。
15. 非处方药(OTC):指经过国家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批准,不需凭执业医师处方,消费者可自行判断,购买和使用的药品。
药理学名词解释
药理学名词解释11,药理学:是研究药物与机体相互作用及作用规律的学科,既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及作用机制,即药物效应动力学,也研究药物在机体的影响下所发生的变化及其规律,即药物代谢动力学。
2,药物(drug):是指可以改变或查明机体的生理卫生功能及病理状态,可用以预防、诊断和治疗疾病的化学物质。
3,吸收(absorption):药物自用药部位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称为吸收(absorption)。
药物只有经吸收后才能发挥全身作用。
4,首过消除(first pass elimination):从胃肠道吸收入门静脉系统的药物在到达全身血循环前必先通过肝脏,如果肝脏对其代谢能力很强,或由胆汁排泄的量大,则使进入全身血循环内的有效药物量明显减少,这种作用称为首过消除。
5, 分布(distribution):药物一旦被吸收进入血循环内,便可能分布到机体的各个部位和组织。
药物吸收后从血循环到达机体各个部位和组织的过程称为分布(distribution)。
6,细胞色素P450(cytochrome P450或CYP450, 简称CYP):为一类亚铁血红素-硫醇盐蛋白(heme-thiolate proteins)的超家族,它参与内源性物质和包括药物、环境化合物在内的外源性物质的代谢。
7, 肠肝循环(enterohepatic cycle):被分泌到胆汁内的药物及其代谢产物经由胆道及胆总管进入肠腔,然后随粪便排泄出去,经胆汁排入肠腔的药物部分可再经小肠上皮细胞吸收经肝脏进入血液循环,这种肝脏、胆汁、小肠间的循环称肠肝循环(enterohepatic cycle)。
较大药量反复进行肠肝循环可延长药物的半衰期和作用维持时间。
若中断其肝肠循环,半衰期和作用时间均可缩短。
强心苷(cardiac glycoside)中毒后,口服考来烯胺(cholestyamine)可在肠内和强心苷形成络合物,中断其肠肝循环,加快从粪便中排泄,为急救措施之一。
没食子酸在大鼠体内的药物动力学特征及生物利用度研究
管疾病的药食 中 [1G3],是 众 多 中 成 药 中 的 主 要 有 效 成
分 [4G6].研究显示,没食子酸不仅具有显著的抗炎、抗
菌、抗氧化、抗肿瘤、抗动脉粥样硬化以及神经保护和
心脏保护活性 [7G11],且具有 良 好 的 安 全 性.急 性 毒 性
h
t
t
cbp
t.
cnk
i.
ne
t
p:
西北药学杂志 2021 年 5 月 第 36 卷 第 3 期
431
酸单体后的 药 物 代 谢 动 力 学 特 性,王 晓 莉 等 [15]对 大
鼠单剂量灌胃没食 子 酸 后 的 体 内 药 物 动 力 学 特 征 进
行了初步探究.本实 验 拟 通 过 建 立 测 定 大 鼠 血 浆 中
西北药学杂志 2021 年 5 月 第 36 卷 第 3 期
430
药剂
没食子酸在大鼠体内的药物动力学特征及生物利用度研究
朱钰璞1 ,张维敏1 ,武 坤2 ,王四旺3 ,余 喆4∗ ,李 骅3∗ (
1.空军军医大学基础医学院 学 员 大 队,西 安 710032;
2.解 放
2.
3 血浆样品的处理 精密吸取血浆 200μL,置于
离心管中,加体积分数为 50% 的甲醇(含 体 积 分 数 为
1% 的冰醋酸)
100μL,
2.
2 项下制备的内标供试 溶 液
-1
(
40μgmL )
50μL,
1mo
lL-mL,用涡旋振荡器充分振摇5mi
15)、(
1.
71±0.
29)、(
3.
13±0.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τ
达稳态后, 达稳态后,在一个给药间隔内多次采 集样品,测定血浓,计算AUC0→τ , 集样品,测定血浓,计算 →τ 计算F。 计算 。
AUC T / XT F= × 100% ss AUC R / XR
ss
四、影响生物利用度测定的因素
剂型因素 生物因素 环境因素
五、缓控释制剂的生物利用度研究
1. 单剂量试验 目的:考察体内药物释放行为; 目的:考察体内药物释放行为; 评价吸收速率与吸收程度; 评价吸收速率与吸收程度; 体内外相关性研究 试验设计: 试验设计:同普通制剂
6. 实验方案
双周期的交叉试验设计
组别 1 2 周期 1 T R 洗 净 期 周期 2 R T
3×3拉丁方试验设计 × 拉丁方试验设计
组 别 1 2 3
1 A B R
周 期 2 B R A
3 R A B
实验过程
空腹给药,饮水 小时后统一进标准餐。 空腹给药,饮水200ml,4小时后统一进标准餐。 , 小时后统一进标准餐 样本采集 :11~15 个点 血药浓度法 --- 取样至 取样至3~5个t1/2 ; 个 或 10~1/20的Cmax; 的 尿药浓度法--- 收集 个t1/2以上的样本 收集7个 尿药浓度法
2. 高脂影响试验
目的: 目的:考察与评价食物对生物利用度 的影响 试验设计:三处理、三周期、 试验设计:三处理、三周期、三顺序的 交叉实验 三组: 三组: 食用高脂饮食后服受试制剂 食用高脂饮食后服参比制剂 空腹服用受试制剂
3. 多剂量稳态研究
目的:考察多剂量给药, 目的:考察多剂量给药,受试制剂药物 吸收速率、吸收程度。 吸收速率、吸收程度。 考察受试制剂与参比制剂血药浓 度波动情况。 度波动情况。 试验设计:二处理、二周期、 试验设计:二处理、二周期、二顺序的 交叉试验
∞
(三) 药理效应法 以急性药理作用(如瞳孔放大、心率、血压) 以急性药理作用(如瞳孔放大、心率、血压)作
为药物生物利用度测定的指标。 为药物生物利用度测定的指标。 测定步骤: 测定步骤: a. 测定剂量 效应曲线 测定剂量-效应曲线 b. 给予试验制剂与参比制剂→ 测定一系列 给予试验制剂与参比制剂→ 时间的药理效应→ 生物相药物量→ 生物 时间的药理效应→ 生物相药物量→ 相药物量~时间曲线→ 估算F。 相药物量 时间曲线→ 估算 。 时间曲线
7. 试验数据处理
药动学参数计算 AUC ,Cmax, Tmax, t1/2 生物利用度计算(F) 生物利用度计算( ) 分别计算每个受试者的生物利用度, 分别计算每个受试者的生物利用度,计 算平均值与标准差。 算平均值与标准差。
8. 多剂量试验 ∞ (单) 0
∫ Cdt
= ∫0 Cssdt 多) (
检验假设 无效假设H 无效假设 0:
XT XR ≤ ln r1 XT XR ≥ ln r2
备选假设H 备选假设 1:
XT XR > ln r1 XT XR < ln r2
检验统计量: 检验统计量:
(XT XR) ln r1 t1 = S 2/ n
当t1≥ t1- α(ν) , ν 拒
二、生物利用度的研究方法 (一)血药浓度法
ClT=ClR , XT=XR
AUCT F= × 100% AUCR
XT≠XR
AUCT / XT F= × 100% AUCR / XR
(二)尿药数据法
(Cls)T=(Cls)R , (Clr)T=(Clr)R ( ( XT = XR
(Xu )T F= × 100% ∞ (Xu )R
三、生物利用度的实验设计
1. 受试者选择 性别、年龄 性别、年龄(19~40岁)、体重、健康状况 岁 、体重、 受试人数: 受试人数:18 ~ 24人 人 签订知情同意书 试验前两周起停用任何药物, 试验前两周起停用任何药物,试验期间禁烟酒和 含咖啡因的饮料。 含咖啡因的饮料。
2. 标准参比制剂 绝对生物利用度测定: 绝对生物利用度测定:静脉注射制剂
相对生物利用度测定:疗效确切、 相对生物利用度测定:疗效确切、被药政部门认可 的同类制剂或相关剂型的上市产品
3.受试制剂 3.受试制剂
经安全性、 经安全性、质量和稳定性研究的中试放大产品
4. 给药剂量
一般与临床用药剂量一致。 一般与临床用药剂量一致。 (X0)R = (X0)T 可适当增大, 但不能超过临床最大用药剂 可适当增大, 量。 须作剂量校正。 (X0)R ≠(X0)T时,须作剂量校正。
第十七章 生物利用度与生物等效性
本章要求 掌握生物利用度的概念、 掌握生物利用度的概念、实验设计和 结果处理方法。 结果处理方法。 掌握生物等效性的概念及其评价的统 计分析方法。 计分析方法。
四种由不同药厂生产的相同剂量地高辛片剂的生物利用度
血 浆 地 高 辛 浓 度
(nmol/L)
2
1
0
1
2
3
4
5
第一节 生物利用度
一、概念(Bioavailability) 概念( 1.定义:制剂中的药物被吸收进入血液循 定义: 定义 环的速度和程度。 环的速度和程度。 2.内容: 生物利用度的速度: ka, tm 内容: 生物利用度的速度: 内容 生物利用度的程度: 生物利用度的程度:AUC
3. 相对生物利用度: 相对生物利用度:
3. 生物等效的判断标准
差异在 ±20% 以内 , 即 [Cmax(T) , Tmax(T) , AUC(T)] ∈ [Cmax(R) , Tmax(R) , AUC(R)]×80% ~ [Cmax(R) , × Tmax(R) , C(R)]×120% × lnAUC: lnCmax: 80% ~ 125% 75%~145%
第二节 生物等效性研究
一、概念(Bioequivalence) 概念( 1. 定义 2. 对于两种制剂,一般存在五级意义上的 生 对于两种制剂, 等效性: 等效性: 一级: 一级:化学等效 二级: 二级:生物利用度等效 三级: 三级:药动学等效 四级: 四级: C~ t 曲线等效 五级: 最终判断标准) 五级:药效学等效 (最终判断标准)
检验试验组与参比组组内与组间差异, 检验试验组与参比组组内与组间差异,评价受试 实验周期、 者、实验周期、制剂间的变异和其它实验设计的 变异。 变异。 显著性水平α 显著性水平α :0.05 对数转换使数据适用于方差分析 : AUC → ln AUC Cmax → ln Cmax
统计量
F临界值 临界值
AUCT F= × 100% AUCR
4. 绝对生物利用度 绝对生物利用度:
AUCT F= × 100% AUCiv
5. 评价制剂生物利用度的三个参数: 评价制剂生物利用度的三个参数:
tmax, Cmax, AUC
6. 生物利用度的研究范围 Nhomakorabea新药的研制和开发 预防或治疗严重疾病的药物 治疗指数小的药物
5. 生物样本中药物浓度分析方法
特异性 线性范围 准确性: 准确性:回收率 (85%~110%) ) 精密度:日内、日间, RSD﹤15% 精密度:日内、日间, ﹤ 灵敏度 :最低检测限 (S:N=3 :1) ) 定量检测限: 定量检测限:3~5 t1/2时C ;1/10 ~ 1/20 Cmax 样品稳定性: 样品稳定性 贮存条件、 贮存条件、时间
在置信水平 α =0.05时,若受试制剂的参数如 时 (AUC)均值的 )均值的90%可信限落于参比制剂参 可信限落于参比制剂参 数均值的80%~125%,则为生物等效。 ,则为生物等效。 数均值的
4. 贝叶斯法
X T θ = X R
生物等效区间 (r1 ,r2)
若 1 ≤ θ ≤ r2 r
则可认为实验制剂与参比制剂生物等效。 则可认为实验制剂与参比制剂生物等效。
F 个体间
MS 个体间 = MS 误差
F 周期间
F 制剂间
MS 周期间 = MS 误差
MS 制剂间 = MS 误差
~ F0.05(df1,df2) (
判断差异显著性
2. 双单侧检验 (标准方法) 标准方法) 可信限检验, 可信限检验, 确定试验制剂与参比制剂生物利用 度参数平均值的差异是否在允许范围内。 度参数平均值的差异是否在允许范围内。
取样点设计 测定连续三天的谷浓度C 测定连续三天的谷浓度 ssmin ; 达稳态后, 在最后一次剂量间隔内采取 达稳态后, 测定血药浓度。 足够血样点 ,测定血药浓度。
结果处理
计算平均谷浓度 ssmin (n=3) 计算平均谷浓度C 计算 ssmax , tmax 计算C 计算 计算AUCss0→τ , Css →τ 计算血药浓度波动度 (DF) 计算血药浓度波动度 )
P(r1 ≤ θ ≤ r2) = ∫ t (τ )dτ
A ν B
XT r1XR A= n 2 S 1 + r2 XT r2XR B= n 2 S 1 + r2
当r1≤ θ ≤r2 , 如 P﹥0.9 为生物等效 。 ﹥
ln r2 (XT XR) t2 = S 2/ n
t2 ≥ t1- α(ν) 同时成立,则 ν 同时成立,
接受H 即认为两制剂生物等效。 绝H0, 接受 1,即认为两制剂生物等效。
3.(1-2α )置信区间分析 (
90%的置信区间 的置信区间
(XT XR) ± t0.1(ν ) S 2 / n
二、生物等效性统计分析
生物等效性评价: 生物等效性评价:对生物利用度参数进 行统计分析( 行统计分析(AUC , Cmax , Tmax)。 。 统计分析方法:方差分析、双单侧检验、 统计分析方法:方差分析、双单侧检验、 (1-2α)置信区间、贝叶斯分析等。 α 置信区间、贝叶斯分析等。
1. 方差分析 对来自多个总体的均数作统计假设检验。 对来自多个总体的均数作统计假设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