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大学 医学免疫学课件 12免疫耐受与免疫调节

合集下载

医学免疫学课件免疫耐受

医学免疫学课件免疫耐受
受状态。
调整抗原剂量
在免疫耐受形成初期,给予大剂量 抗原刺激,可以打破免疫耐受状态 。
使用免疫调节剂
使用免疫调节剂,如抗CD25单克隆 抗体、IL-2、IFN-γ等,可以调节 Treg细胞的功能,打破免疫耐受状 态。
针对免疫耐受的治疗策略
抑制Treg细胞功能
通过抑制Treg细胞的功能,可以增强免疫应答,打破免疫耐受状 态。
VS
转录因子与免疫耐受
转录因子是调节基因表达的蛋白质,可影 响免疫细胞的分化、增殖和功能。例如, Foxp3是一种表达于调节性T细胞的转录 因子,对维持免疫稳态具有重要作用。
CHAPTER 03
免疫耐受与疾病
自身免疫性疾病
自身免疫性疾病是指机体对自身抗原发生免 疫反应而导致自身组织损害所引起的疾病。 这类疾病可能由多种因素引发,包括遗传、 环境、内分泌失调等。免疫耐受的打破可能 导致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生。
激活抗原提呈细胞
通过激活抗原提呈细胞,如树突状细胞和巨噬细胞,可以增强免疫 应答,打破免疫耐受状态。
调整B细胞功能
通过调整B细胞的功能,如抑制B细胞表面的PD-L1表达,可以增强 免疫应答,打破免疫耐受状态。
免疫耐受在疫苗设计中的应用
疫苗设计需要考虑免疫耐受的因 素,避免诱导机体产生免疫耐受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在疫苗设计中,需要选择合适的 抗原和剂量,以诱导产生有效的
当前免疫耐受研究主要面临以下挑战:1)免疫耐受 形成机制尚不完全清楚;2)如何打破免疫耐受,提 高机体免疫力;3)免疫耐受与自身免疫性疾病、肿 瘤等疾病的关系仍需深入探讨。
免疫耐受研究的未来方向
• 随着免疫学研究的深入,未来免疫耐受研究将朝着以下方向发 展:1)深入研究免疫耐受形成的分子机制,为开发新的治疗策 略提供理论依据;2)探索新的免疫调节手段,打破免疫耐受, 提高机体免疫力;3)研究免疫耐受与疾病发生发展的关系,为 疾病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免疫耐受免疫学教学课件

免疫耐受免疫学教学课件

6
结论:
▪ 处于早期发育阶段的免疫细胞接触抗原(自身或 同种异型)可诱导免疫耐受。
机制:
▪ 胚胎期免疫系统尚未发育成熟,抗原异物 的刺激导致抗原特异性免疫细胞克隆被排除 ,从而产生免疫耐受。
▪ 此期所形成的耐受具有特异性、持久性。
免疫耐受免疫学教学
7
❖ 后天接触抗原导致的免疫耐受
(一)抗原因素与免疫耐受
原) 体
Ag2 →
→ T、B细胞不活化,I R ( - ) 耐受 无效应物 → 不排斥Ag2(耐受原)
免疫耐受免疫学教学
2
第一节 免疫耐受的形成及表现 第二节 免疫耐受机制 第三节 免疫耐受与临床医学
免疫耐受免疫学教学
3
第一节 免疫耐受的形成及表现
❖ 胚胎期及新生期接触抗原所致的免疫耐受
1.胚胎期嵌合体形成中的耐受 owen于1945年 首先报道了胚胎期接触同种异型抗原所致免疫耐受 的现象。这种耐受具有抗原特异性。
2.在胚胎期人工诱导的免疫耐受 owen和 medawar等设想,可能是在胚胎期接触同种异型抗 原诱导而诱导了免疫耐受的产生。
免疫耐受免疫学教学
4
免疫耐受免疫学教学
5

A系


A系CBA
A系CBA




CBA
CBA




CBA
CBA
皮肤
Balb/c
成 年 期 移 植
Balb/c 皮肤
天然特免异疫耐免受免疫疫学耐教学受的形成
血液循环
免疫耐受免疫学教学
33
B细胞耐受机制:
1.单体抗原不能使BCR交联,而致B无能;

医学免疫学课件免疫耐受

医学免疫学课件免疫耐受

天然免疫耐受
01
指机体在接触某种抗原后,对该抗原产生的特异性免疫无反应
状态。
获得性免疫耐受
02
指机体在接触某种抗原后,对该抗原产生的特异性免疫无反应
状态,但同时对其它抗原仍可产生正常的免疫应答。
适应性免疫耐受
03
指机体通过主动接触某种抗原,刺激机体产生对该抗原的免疫
无反应状态,而对其它抗原仍可产生正常的免疫应答。
02
免疫耐受的机制
固有免疫耐受
组织屏障
阻止病原体入侵,起关键作用 的是皮肤黏膜及其附属物。
固有免疫细胞
包括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和NK 细胞等,在免疫应答早期发挥重 要作用。
固有免疫分子
如补体、细胞因子等,参与抗感染 和炎症反应。
适应性免疫耐受
T细胞耐受
指T细胞对自身抗原或非己抗原的耐受,是维持内环境稳态的重要因素。
针对免疫耐受的药物和治疗策略是研究的热点之一,开发新的药物和 治疗策略有助于为临床免疫治疗提供新的手段。
对临床实践的影响
指导个体化治疗
随着对免疫耐受机制的深入了解,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提高治 疗效果并减少不良反应。
优化现有治疗方法
对免疫耐受机制的研究有助于优化现有的治疗方法,例如在自身免疫性疾病、感染和肿瘤 治疗中,可以通过调整治疗方案和策略,提高治疗效果和患者的生存质量。
2023
医学免疫学课件:免疫耐 受
目 录
• 免疫耐受简介 • 免疫耐受的机制 • 免疫耐受的调控 • 免疫耐受与疾病 • 免疫耐受的治疗策略 • 研究展望
01
免疫耐受简介
定义与特点
定义
免疫耐受是指在抗原的刺激下,特异性的T、B细胞不能够被 激活,不能产生特异的免疫效应细胞及特异性抗体。

医学免疫学精品课件-免疫耐受

医学免疫学精品课件-免疫耐受
免疫耐受
免疫耐受的基本概念
免疫耐受(Immunological Tolerance)是指机体 免疫系统接触抗原后导致的特异性免疫无应答性 和低应答性。 诱导免疫耐受的抗原称为耐受原(Tolerogen) 不同于免疫缺陷和药物对免疫系统的普遍抑制。
2
免疫耐受
• 免疫原 vs. 耐受原 • 自身耐受 • 缺乏自身耐受针对自身抗原的免疫反应
外周耐受总述
1. 成熟淋巴细胞失能状态-Anergy,Mature lymphocytes become incapable of responding to that Ag
2. 细胞凋亡-Induced to die by apoptosis 3. 调节性T细胞的抑制作用-Mature T cells are actively suppressed by Treg
2)Medawar等的实验证实---实验性免疫耐受 1953年,获得性免疫耐受
解释:胚胎期接触同种异型Ag诱导免疫耐受的形成, 特异性; 胚胎期、新生期易诱导耐受; 成年期困难得多
免疫耐受的特点:
✓ 耐受是特异性的,是由于抗原特异性淋巴细胞 被排斥、灭活或抑制。
✓ 未成熟淋巴细胞比成熟淋巴细胞容易诱导耐受。 ✓ 在有利于诱导耐受的条件下,成熟淋巴细胞对
5. 抗原表位特点: 鸡卵溶菌酶蛋白(HEL)致耐受,N端有能诱导 Treg细胞活化的抗原表位,但C端表位则诱导Th 活化,去除N端的3个AA可诱导免疫反应。
2)机体方面的因素
1. 年龄及发育阶段:与免疫系统的成熟度有关,胚 胎期、新生期易耐受; 2. 生理状态:单独应用抗原不宜诱导成年个体耐受, 与免疫抑制措施联合则可诱导耐受; 3. 遗传背景:某种遗传背景的个体对特定抗原呈先 天耐受,可能与其MHC遗传背景有关。

医学免疫学课件-免疫耐受

医学免疫学课件-免疫耐受

2023医学免疫学课件-免疫耐受contents •免疫耐受简介•免疫耐受与免疫应答•免疫耐受的诱导与维持•免疫耐受异常•医学免疫学在免疫耐受中的应用目录01免疫耐受简介免疫耐受是指在抗原的刺激下,特异性的T、B细胞不能够被激活,不能产生特异的免疫效应细胞及特异性抗体。

定义在免疫耐受状态下,机体免疫系统对抗原的识别和清除能力降低,表现为免疫无应答或低应答状态。

特点定义与特点原因免疫耐受产生的原因主要是由于机体接触到了抗原,但这种抗原通常为内源性抗原,如自身抗原或微生物抗原。

机制免疫耐受的机制主要包括调节性T细胞(Treg)介导的免疫抑制、抗原清除、T细胞克隆无能等。

产生原因及机制类型免疫耐受包括天然免疫耐受和获得性免疫耐受。

天然免疫耐受是在个体未接触相关抗原的情况下形成的,具有遗传性和先天性;获得性免疫耐受是在机体接触抗原后形成的,具有抗原特异性。

表现免疫耐受的表现包括自身免疫性疾病、肿瘤免疫逃逸、移植排斥反应等。

在这些情况下,机体的免疫系统对特定抗原的应答减弱或缺失,从而导致疾病的发生或移植排斥反应的出现。

类型与表现02免疫耐受与免疫应答1免疫应答的概述23免疫应答是机体免疫系统针对抗原物质产生一系列的防御反应:包括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应答。

固有免疫应答是机体在种系发育和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针对多种病原体起作用。

适应性免疫应答是针对某一特定病原体产生,需经历致敏和效应两个阶段。

免疫耐受是指在抗原刺激下,特异性的T、B细胞克隆被负向选择清除或是被抑制,机体不产生针对该抗原的特异性应答。

免疫耐受与免疫应答相互关联,在免疫系统针对抗原物质发生免疫应答的过程中,同样可以诱导免疫耐受。

免疫耐受与免疫应答的关系影响免疫应答的因素抗原性质往往影响免疫应答的类型和强度。

抗原的性质和感染剂量机体状态抗原进入途径疫苗接种方式机体处于不同的生理、病理状态对免疫应答有很大影响。

抗原进入机体途径不同,可影响免疫应答强度和类型。

免疫学课件免疫耐受

免疫学课件免疫耐受

胸腺基质细胞的AIRE(autoimmune regulator gene)编码蛋 白的调控作用
当AIRE缺陷时,没有组织特异性抗 原的异位表达,不能诱导阴性选择发 生,自身反应性T细胞不能清除。
AIRE调控组织特异性抗原在胸腺髓 质上皮细胞上表达。诱导阴性选择 发生,清除自身反应性T细胞。
免疫耐受
导致免疫耐受。(耐受抗原表位)
免疫耐受
② 机体因素:
• 年龄及发育阶段:胚胎期、新生期 • 生理状态:与免疫抑制剂联合使用 • 遗传背景
免疫耐受
二、免疫耐受的机制
1. 中枢耐受 2. 外周耐受
免疫耐受
中枢耐受:指胚胎期及出生后T、B细胞发育过程
中遇自身抗原所形成的耐受。
外周耐受:指成熟T、B细胞遇抗原刺激时,不产
免疫耐受
• 抗原剂量:
抗原剂量过高和过低 均会导致耐受
免疫耐受
T细胞易于诱导耐受,所需抗原剂量低,耐 受持续时间长;诱导B细胞耐受,需较大剂 量抗原,耐受持续时间短。
免疫耐受
• 抗原类型:聚合的蛋白易被APC加工而激发正免
疫应答;可溶性单体易诱免疫耐受。
• 抗原免疫途径:静脉、口服途径易致耐受。 • 抗原持续存在:没有共刺激信号 • 抗原表位特点:抗原中的某些决定基能活化Ts,
免疫耐受
免疫耐受 Immune Tolerance
免疫耐受
免疫耐受 (Immune Tolerance) :
机体对抗原刺激表现为“免疫不应答”的 现象,具有抗原特异性,即抗原不能激活特异 性T或B细胞完成正特异性免疫应答的过程。
免疫耐受
免疫耐受的形成 免疫耐受的机制 免疫耐受与临床医学
免疫耐受
• 自身耐受破坏:导致自身免疫病 • 对病原体或肿瘤细胞的耐受:导致疾病的迁延

免疫学课件-免疫耐受和免疫调节

免疫学课件-免疫耐受和免疫调节
B細胞耐受的誘導,需要較大劑量的抗原,耐受 持續時間短(數周)。
3. 抗原免疫途徑 靜脈注射/口服>腹腔注射>皮下/肌肉注射
4. 其他因素 是否用佐劑等
Factors affecting tolerance
role of antigen
Factors which affect response
Favor immune response
消除自身反應細胞
出生後形成自身耐受
二、外周耐受(peripheral tolerance)
• T細胞耐受
• B細胞耐受
清除自身反應性T細胞 清除自身反應性B細胞
1、活化誘導的細胞凋 亡(AICD) 2、協同刺激信號缺乏 3、免疫忽視 4、免疫抑制作用 5、免疫豁免
1、未進入淋巴濾泡而凋 亡
2、缺少刺激信號而凋亡 3、成熟B細胞清除 4、輔助細胞缺乏 5、成熟B細胞無能
➢Mechanism of tolerance induction
➢Relationship of immunological tolerance and clinic
自身免疫耐受的機制
* 中樞免疫耐受(Central tolerance) 胚胎期免疫系統未成熟的T、B細胞在中樞
性免疫器官接觸抗原所形成的免疫耐受。
than in B cell
免疫正應答 免疫耐受(負應答)
抗原刺激 潛伏期 抗原特異性 免疫記憶 免疫反應 效應
需要
需要


+
+
+
+

無或弱
排斥異己 保護自身
自身耐受(self-tolerance)
➢自身耐受是免疫耐受最典型的代表。

医学免疫学课件-免疫耐受

医学免疫学课件-免疫耐受
6
抗原剂量
• 抗原类型 • 抗原表位 • 免疫途径
8
宿主的年龄
newborn
adult
HGG(人丙种球蛋白)
免疫耐受特点:
➢ 由抗原诱导的主动过程 ➢ 具有抗原特异性 ➢ B细胞, T细胞均可产生免疫耐受 ➢ T细胞耐受易于诱导,所需抗原量低,耐受持续时间
长;B细胞耐受需抗原剂量大,持续时间较短
第十五章 免疫耐受
Immunological Tolerance
免疫耐受的定义:
• 免疫耐受: 是机体免疫系统对某种抗原刺激表现的特 异的不应答的现象
• 免疫缺陷 • 免疫抑制
无特异性
第一节 免疫耐受的形成及表现
胚胎期及新生期接触抗原所致免疫耐受
Owen
骨髓
嵌合体(chimeric)小鼠
后天接触抗原导致的免疫耐受 • 抗原因素 • 宿主因素
免疫隔离部位
脑, 眼的前房, 胎盘, 睾丸
生理屏障
抑制性CKs
Pregnancy induces specific maternal tolerance to paternal alloantigens despite persistence of alloreactive lymphocytes.
B 细胞无能
免疫调节细胞的作用
• 调节性T细胞(Tr):CD4+CD25+ • 其他具有免疫抑制功能的T细胞
22
细胞因子的作用 自身应答(SLE,RA)
低IL-7 BAFF
T,B细胞
高IL-7 BAFF
存活
信号转导障碍与免疫耐受
ITAM
Lyn
缺陷
P PTK
ITIM PTP

《医学免疫学教学课件》12 免疫耐受与免疫调节

《医学免疫学教学课件》12 免疫耐受与免疫调节

8
第二节 免疫耐受的人工实验诱导
一、抗原方面
1. 抗原的结构和性质
耐受原:小分子、可溶性、单体 免疫原:大分子、颗粒性、聚合体
2. 抗原剂量
T I 抗原:高剂量 B细胞耐受 TD抗原:高剂量 T、B细胞耐受(高带耐受)
低剂量 T细胞耐受(低带耐受)
医学ppt
9
医学ppt
10
3. 抗原免疫途径
静脉注射/口服>腹腔/肌肉注射>皮下/皮内
经阳性选择的T细胞与髓质DC和巨噬细胞提呈的自身肽 /MHC复合物高亲和力结合,则发生凋亡。
阴性选择是去除自身反应性T细胞,实现自身免疫耐受
的关键步医学骤ppt之一
17
自身反应性T细胞逃避中枢耐受的原因 • 胸腺基质细胞不表达某些自身抗原; • 自身抗原表达水平太低或与胸腺上皮 细胞表面的MHC/多肽复合物亲和力低。
4. 其他因素 用佐剂:刺激辅助性T细胞,促进引起免疫应答 无佐剂:无免疫原性或耐受原性,促进引起免疫
耐受
医学ppt
11
二、机体方面
* 免疫系统的成熟程度(年龄)
胚胎期> 新生期> 成年期
* 动物的种属和品系(遗传)
大鼠、小鼠 > 兔、有蹄类、灵长类
* 机体生理状态 用免疫抑制剂破坏成熟淋巴细胞,造成类似新生期免
医学ppt
24
二、B细胞免疫耐受
(一)中 枢 耐 受 (二)外 周 耐 受
医学ppt
25
(一)B细胞中枢耐受机制
1、克隆清除机制
(阴性选择)
自身反应性B细胞
在骨髓发育过程中,
其BCR与微环境基质
细胞表面表达的多价自身抗原结合,使SmIg发
生交联,导致未成熟B细胞凋亡。

免疫耐受与免疫调节PPT课件

免疫耐受与免疫调节PPT课件

免疫应答的类型与过程
固有免疫应答
指个体出生就具备的、对多种病 原体具有防御能力的非特异性免 疫应答。包括天然屏障、吞噬细
胞、自然杀伤细胞等的作用。
适应性免疫应答
指个体在遇到特定病原体后才会 产生的、具有高度特异性防御能 力的免疫应答。包括抗原识别、 淋巴细胞活化、细胞因子分泌等
过程。
免疫应答过程
包括抗原识别阶段、淋巴细胞活 化阶段、细胞因子分泌阶段和效 应阶段,最终形成特异性的免疫 记忆,提高机体对再次入侵的病
• 营养物质:营养物质对免疫系统的正常运作至关重要。例如,维生素C、维生 素E、锌等营养物质可以增强机体的免疫力,而营养不良则会导致免疫力下降 。
• 药物:一些药物也可以影响机体的免疫调节。例如,糖皮质激素可以抑制机体 的免疫应答,用于治疗某些自身免疫性疾病;而一些生物制剂则可以用于治疗 癌症和某些感染性疾病。
非药物治疗
包括生活方式调整、心理治疗和康复训练等,有助于改善患者的生 活质量和预后。
肿瘤免疫治疗
01
02
03
04
肿瘤免疫治疗概述
肿瘤免疫治疗是通过激活机体 免疫系统来攻击肿瘤细胞的治
疗方法。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
通过阻断免疫检查点,如 CTLA-4和PD-1等,来增强T
细胞的抗肿瘤活性。
细胞免疫治疗
利用自体或异体的淋巴细胞或 细胞因子等来调节机体免疫反
01
02
03
天然免疫耐受
指个体在发育过程中自然 形成的对某些抗原的免疫 耐受,如机体对自身抗原 的免疫耐受。
诱导免疫耐受
通过给予特定抗原或利用 特定手段如免疫抑制剂、 细胞因子等诱导机体产生 免疫耐受。
特点
具有抗原特异性、持久性 和可逆性,但也可能导致 对其他抗原的过敏反应或 自身免疫疾病。

医学免疫学课件免疫耐受

医学免疫学课件免疫耐受

免疫分子的调节作用
抑制性分子
如CTLA-4、PD-1等,通过抑制 免疫细胞的活化,降低免疫反应 强度。
细胞因子
如IL-10、TGF-β等,具有抑制炎 症反应、促进组织修复的作用。
免疫耐受的维持机制
免疫细胞的克隆选择
在抗原刺激下,产生高亲和力的T细 胞和B细胞克隆,形成免疫记忆。
免疫抑制性细胞的诱导
选择适当的实验动物,如小鼠、大鼠或猴子等,以模 拟人类的免疫系统。
免疫耐受诱导方法
采用特定的免疫耐受诱导方法,如免疫血清法、放射 免疫法或特异性变应原法等。
对照组设置
设立对照组,以排除其他因素的干扰,确保实验结果 的可靠性。
数据收集与分析方法
01
02
03
数据记录
详细记录实验过程中的数 据,包括免疫学指标、组 织病理学变化等。
在特定条件下,免疫细胞对特定抗原的识别和应答受到抑制,从而形成免疫耐受。
免疫耐受的形成机制复杂,涉及多个信号通路的调控和多种细胞因子的参与。
免疫耐受的意义
免疫耐受在维持机体平衡和保护方面 具有重要意义,可以防止不必要的免 疫应答引起的自身免疫病和其他疾病 。
研究免疫耐受的形成机制和打破免疫 耐受的方法有助于开发新的治疗策略 和药物,以治疗某些自身免疫病和其 他疾病。
疫苗接种的策略
根据不同年龄段、不同疾病情况,制定个性化的疫苗接种方案,以 提高免疫效果。
免疫细胞治疗与免疫耐受
01
免疫细胞种类
免疫细胞包括T细胞、B细胞、自然杀伤细胞等,它们在免疫应答中发
挥重要作用。
02
免疫细胞治疗对免疫耐受的影响
通过调节免疫细胞的活性,可以诱导机体产生免疫耐受,降低自身免疫

医学免疫学课件ppt完整版

医学免疫学课件ppt完整版
抗体、补体、细胞因子等 免疫分子的结构、功能及 其在免疫应答中的调控作 用。
免疫应答类型及特点
1 2 3
固有免疫应答
非特异性免疫应答,包括屏障结构、吞噬细胞、 NK细胞等的作用机制及特点。
适应性免疫应答
特异性免疫应答,包括T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和B 细胞介导的体液免疫的应答过程、特点及调控机 制。
免疫耐受与免疫调节
抗体结构与功能特点
抗体结构
由四条多肽链组成,包括两条相同的重链和两条相同的轻链,通过二硫键连接 在一起。每条重链和轻链又分为可变区和恒定区,可变区决定抗体的特异性。
功能特点
抗体具有特异性结合抗原的能力,通过与抗原结合形成免疫复合物来清除抗原 。此外,抗体还能激活补体、调理吞噬和介导ADCC等作用。
接种疫苗前需了解疫苗种类、接 种对象、禁忌症等相关信息。
接种疫苗后需注意个人卫生,避 免局部感染。
激活或增强患者自身的免 疫系统,识别和攻击肿瘤细胞 ,从而达到治疗肿瘤的目的。
一级预防
通过改善生活方式、避免接触 致癌物质等措施,降低肿瘤发 生风险。
二级预防
通过早期筛查、早期诊断和早 期治疗,提高肿瘤治愈率。
识别病原体后,固有免疫细胞被激活,开始发挥免疫效应 。
效应阶段
固有免疫细胞通过吞噬、杀伤、分泌细胞因子等方式清除 病原体,同时激活适应性免疫系统,产生长期免疫记忆。
04
适应性免疫系统及其作用机制
T淋巴细胞发育和分化过程
01
胸腺内的发育
T淋巴细胞起源于骨髓中的淋巴样干细胞,迁移到胸腺后开始发育和分
化。在胸腺中,T细胞经历阳性选择和阴性选择,以确保其既能识别外
来抗原,又不对自身抗原产生反应。
02

免疫学课件-免疫耐受和免疫调节 (2)

免疫学课件-免疫耐受和免疫调节 (2)

發揮效應的機制 細胞直接接觸
分泌細胞因數
主要功能
抑制自身反應性T細 抑制自身損傷性炎症反 胞引起的病理性應答 應、誘導免疫耐受
Role of cytokines in suppression of cellmediate immune response
Th1/Th2細胞的 免疫調節作用
* Th1和Th2互為抑制細 胞,從而調節機體的細胞 免疫和體液免疫應答
1 To T cells • Development • Antigen recognition • Effector
2 To B cells B cell activation, proliferation & differentiaton
1、MHC 對T細胞的調節
MHC participate T cell development MHC決定T細胞對特定抗原應答的強弱 MHC influnce the function of T cells
(2) 抑制性受體(負調節) 胞內段含免疫受體酪氨酸抑制基序(ITIM) 磷 酸 化 募 集 酪 氨 酸 磷 酸 酶 ( PTP, 如 SHP1)信號分子去磷酸化免疫細胞抑制
免疫細胞的啟動性受體和抑制性受體
免疫細胞 啟動性受體 抑制性受體
B細胞
BCR/Iga/b
FcgRⅡB
T細胞
TCR/CD3
CTLA-4,FasL
*B細胞將抗原肽/MHCII複合物遞呈給CD4+T細胞,使之活化為 Th細胞,從而向B細胞提供第二信號及細胞因數,此過程T、B細 胞必須為同一MHC基因型。
二、Regulation in molecular level
(一)抗原的免疫調節作用 (二)抗體的免疫調節作用 (三)免疫複合物的免疫調節作用 (四)補體的免疫調節作用 (五)啟動性或抑制性受體的免疫調節作用

《医学免疫学教学课件》12免疫耐受与免疫调节

《医学免疫学教学课件》12免疫耐受与免疫调节

类型:免疫调节
细胞免疫调节
通过T细胞和巨噬细胞等细胞介导的机制调节免疫应答。
体液免疫调节
通过免疫球蛋白和其他体液分子介导的机制调节免疫应答。
神经免疫调节
通过神经系统介导的机制调节免疫应答。
应用:免疫调节治疗
探索免疫调节在疾病治疗中的应用,如自身免疫病、癌症等。
总结
总结免疫耐受与免疫调节的重要性,以及它们在促进健康和治疗疾病方面的 潜力。
固有免疫耐受
机体对特定病原体产生免疫应答的能力低下。
感染免疫耐受
机体对某些病原体产生免疫应答的能力降低,使其能在其感染下持续存活。
机制:自身免疫病
探索自身免疫病的发生机制,包括免疫系统对自身抗原的错误识别与攻击。
定义:免疫调节
免疫调节是机体通过调控免疫应答来维持免疫系统的平衡和功能。了解免疫 调节有助于疾病治疗。
《医学免疫学教学课件》12免 疫耐受与免疫调节
探索免疫系统中的免疫耐受与免疫调节,以及它们在疾病治疗中的重要性。
定义:免疫耐受
免疫耐受是指机体对抗原产生免疫应答的能力降低或丧失的状态。了解免疫 耐受对疾病研究和治疗有着重要的意义。

类型:免疫耐受
自身免疫耐受
机体不对自身组织进行免疫应答,防止发生自身免疫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 免疫耐受形成和维持的因素 一、抗原方面
1. 抗原的结构和性质
耐受原:小分子、可溶性、单体 免疫原:大分子、颗粒性、聚合体
2. 抗原剂量
T I 抗原:高剂量 B细胞耐受 TD抗原:高剂量 T、B细胞耐受(高带耐受) 低剂量 T细胞耐受(低带耐受)
T细胞耐受和B细胞耐受
T细胞耐受易于诱导,所需抗原量低,耐受持续 时间长(数月~数年)
独 特 型 ( idiotype,Id ) 为 BCR 、 TCR或Ig分子V区所含的具有免疫原性 的决定基,可诱导机体产生相应的抗 独特型抗体(anti-idiotype 特型产生 抗体称为抗独特型抗体(anti-idiotype, AId)。独特型主要覆盖抗体的抗原结合部位 (CDR),另一些分布于接近这一抗原结合部 位的V区骨架区。抗独特型抗体有两种:针对 骨架区α型和针对CDR的β型。
T细胞耐受与B细胞耐受的区别
T细胞耐受
诱导耐受的 主要部位 对耐受敏感 CD4+CD8+双阳性胸腺细胞 未成熟B细胞(IgM 的成熟阶段 耐受诱导
刺激
耐受的主要机制 中枢:在胸腺对抗原的高亲和力识别 外周:APC提呈抗原缺乏共刺激分子 自身抗原反复刺激 中枢耐受:克隆清除(凋亡) 外周耐受:克隆无能,AICD,抑制 中枢耐受:克隆清除(凋亡),克隆无能 外周耐受:克隆无能,未进入淋巴滤泡 外周:抗原识别时缺乏T细胞辅助 +
二、T细胞的免疫调节作用
T细胞可发挥正、负调节:特定T细胞
亚群(如CD4+/CD8+细胞,Th1/Th2细
胞等)在不同情况下(病理生理状况
和微环境如细胞因子、膜分子表达、
靶细胞类型等),发挥正、负免疫调
节作用。
Th1/Th2细胞的 免疫调节作用
* Th1和Th2互为抑制细 胞,从而调节机体的细 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应答.
独特型和抗独特型抗体(抗体模型)
抗原内影像(internal image)
Ab2b
Ab2b因其抗原 结合部位与抗 原表位相似, 并能与抗原竞 争性地和Ab1 结合,故又称 为抗原内影像.
* 抗BCR独特型抗体
→介导BCR与B细胞FcR交联
→产生抑制性信号
→抑制B细胞分化和抗体分泌
独特型和抗独特型网络
免疫应答逐渐减弱
独特型与抗独特型的免疫调节

正调: 内影像组的独特型可模拟抗原, 增强和放 大免疫应答。可用于作疫苗。

负调: 独特型与抗独特型网络主要起负调作用, 减弱或去除体内原有的Ab1对抗原的特异性 应答,使免疫应答及时终止,并参与免疫耐 受的形成和维持。
抗独特型抗体:BCR-Ab-FcγRIIb
过去研究免疫耐受的方法是将抗原或外来 细胞植入动物体内,观察在不同情况下, T、B细胞的反应情况。这些方法主要用 于研究人工诱导的免疫耐受,但不完全 适用于阐明自身免疫耐受现象。
转基因技术为研究自身耐受提供了一十分有用 的工具。将重排的抗原受体基因转入小鼠,在 小鼠的T、B淋巴细胞中表达,由于等位基因排 斥的作用,转入的抗原受体基因就会抑制内源 性基因的重组,从而在转基因小鼠体内就有很 大一部分T、B淋巴细胞表达导入的由转基因编 码的抗原受体,因此就可对那些已知特异性 的淋巴细胞进行检测和定量分析。转基因技术 的另一应用是在不同组织中表达已知蛋白,这 些转基因编码的抗原在动物一生中均存在,因 而这些抗原对小鼠来说是有效的自身抗原。
一、T细胞免疫耐受
(一)中 枢 耐 受 (二)外 周 耐 受
(一)T细胞中枢耐受
(二)T细胞外周免疫耐受机制
*自身反应性淋巴细胞克隆清除
*自身反应性淋巴细胞克隆无能
*自身反应性淋巴细胞克隆忽视 *自身反应性淋巴细胞克隆抑制
Clonal deletion: Activation-induced cell death(AICD)
1、未进入淋巴滤泡而凋亡

Cyster等提出B细胞竞争进入淋巴滤泡的概 念:只有进入淋巴滤泡的B细胞才能继续分 化成抗体生成细胞和记忆性细胞。当B细胞 在外周淋巴器官与自身抗原相遇时,失去进 入淋巴滤泡的能力,而不能产生针对自身抗 原的抗体。未进入的B细胞只能在胸腺依赖 区停留1-3天,然后死亡。
免疫耐
需要 有 + + 无或弱 保护自
由试验来分析自身耐受会遇到两个 非常重要的技术问题。其一是:不 可能通过功能分析来鉴定自身反应 性淋巴细胞,因为自身反应性淋巴 细胞或被清除或是无反应性;其二 是:在正常动物和人类非常困难或 不可能知道自身抗原的性质、分布 及表达水平,特别是那些和T细胞相 关的MHC抗原肽。
负 调 节 作 用:受体交联
负 调 节 作 用
四、激活性受体和抑制性受体

某些免疫细胞膜表面表达激活性受体和抑制性 受体
激活性受体的胞内段含有免疫受体酪氨酸活化基序 (immunoreceptor tyrosine-based activation motif,ITAM),能启动免疫细胞的活化。
二、抗 体 的 调 节 作 用
负调:抑制免疫应答,其机制:

抗原的封闭
-抗原的清除 :抗体数量的增加,加速了机体
对抗原的清除。
-受体交联

抗独特型抗体的产生:BCR-Ab-FcγRIIb
抗体封闭抗原的作用
可溶性抗体可通过结合抗原表位而封闭抗原,阻止 BCR对抗原的识别和结合,抑制体液免疫应答
抗体依赖性B细胞抑制
分子水平:抗原、抗体、IC、补体、激活或抑
制性受体

细胞水平: APC细胞、 T/B细胞、NK细胞 独特型网络:独特型和抗独特型 整体水平: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 群体水平: TCR/BCR多样性、MHC多态性
一 分子水平的免疫调节
一、抗原的调节作用
抗原的分解、中和及清除 ,引起抗原浓度 的减少或消失,相应免疫应答的总体幅度 逐渐下降。 • 抗原特性决定的免疫调节: • 抗原竞争:结构相似的抗原之间相互干扰 特异性抗体应答的现象。竞争APC
* 动物的种属和品系(遗传)
大鼠、小鼠 > 兔、有蹄类、灵长类
* 机体生理状态 用免疫抑制剂破坏成熟淋巴细胞,造成类似新生期
免疫不成熟状态,有利于诱导免疫耐受。
三 免疫耐受的机制
* 中枢免疫耐受
胚胎期免疫系统未成熟的T、B细 胞在中枢性免疫器官接触抗原所形成的 免疫耐受。
* 外周免疫耐受
成熟的T、B细胞在外周淋巴器官接 触抗原所形成的免疫耐受。

自然CD4+CD25+Treg结构性表达与活化/ 记忆T细胞相关的表面分子,包括CD25、 CD45RBlow、CD62L、CD103、CTLA-4及 糖皮质激素诱导的TNF受体超家族(GITR)等 ,近来发现在其表面还结构性表达一种指 导神经轴突分化的分子-神经突蛋白-1( neuropilin-1),此分子在常规T细胞活化后 表达降低。
2、缺少刺激信号而凋亡

无能B细胞在缺少细胞因子(如IL-2、4) 或CD4+T细胞提供的CD40L协同刺激信 号时,则发生凋亡。
3、AICD致B细胞凋亡

活化的CD4+T细胞能表达FasL,与B 细胞上的Fas分子结合,启动了B细胞 凋亡信号.
4、成熟B细胞处于无能状态


成熟B细胞与大量可溶性自身抗原接触后, 可导致SmIgM表达的下调,成为“无 能”B细胞。 “无能”B细胞对抗原-抗原受体信号的 传递能力显著下降。
4、调节性T 细胞的作用
细胞因子在抑制细胞免疫应答中的作用
二、B细胞免疫耐受
(一)中 枢 耐 受 (二)外 周 耐 受
(一)中枢免疫耐受
1、克隆清除机制 (阴性选择) 自身反应性B细胞 在骨髓发育过程中, 其BCR与微环境基质 细胞表面表达的多价自身抗原结合,使SmIg发生交联,导致 未成熟B细胞凋亡。
1、克隆清除
2、克隆无能 clonal anergy
3、免疫忽视
(Immunological ignorance)
T细胞克隆的TCR对组织特异性自身抗原的 亲和力低, 或这类自身抗原浓度很低, 经APC提 呈,不足以活化相应的初始T细胞,这种自身应答T 细胞克隆与相应组织特异性抗原并存,在正常情况 下,不引起自身免疫病的发生,称为免疫忽视。
第十一讲
免疫耐受与免疫调节
第一节 免疫耐受 (immune tolerance)
一 二 三 四 免疫耐受的概述 免疫耐受形成和维持的因素 免疫耐受的机制 免疫耐受与临床医学
一 免疫耐受概述



免疫耐受:是指免疫活性细胞接触抗原性物质 时所表现的对该抗原的特异性免疫无应答状态。 即抗原不能有效激活T、B淋巴细胞,完成免疫 应答,产生免疫效应。负免疫应答 免疫特异性、记忆性、可转移性和不可遗传性 固有免疫耐受和获得性免疫耐受
B细胞耐受的诱导,需要较大剂量的抗原,B细 胞耐受持续时间短(数周)
3. 抗原免疫途径
静脉注射/口服>腹腔注射>皮下/肌肉注射
4. 其他因素 用佐剂:刺激辅助性T细胞,促进引起免疫应答 无佐剂:无免疫原性或耐受原性,促进引起免疫 耐受
二、机体方面
* 免疫系统的成熟程度(年龄)
胚胎期> 新生期> 成年期
2、B细胞克隆无能
骨髓中未成熟B细胞 之BCR与可溶性自身 抗原的亲和力低,不 足以引起克隆清除, 而转变为“无能”B细 胞,不表达SmIgM,虽能 表达正常水平SmIgD,但 由于存在信号传导障碍, 也不能诱导B细胞激活。
(二)外周免疫耐受

1、未进入淋巴滤泡而凋亡 2、缺少刺激信号而凋亡 3、AICD致B细胞凋亡 4、成熟B细胞处于无能状态
免疫耐受的研究简史
1945年,Owen
Medawar胚胎诱导耐受实验(1953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