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学为核心”与“不教之教”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以学为核心”与“不教之教”

作者:成尚荣

来源:《江苏教育·中学教学版》2013年第07期

美国课程论专家威廉F.派纳(William F.Pirlar)一直努力推进课程的“概念重建”,他发出宣言,“开发”的时代终结了。日本教育学家佐藤学也提出“教育的实践借助话语得以结构化”,他把“课程研究”视为“作为话语实践之构成、反思、审议教育实践的探究”。无论是概念重建,还是作为话语的实践,都强调话语,包括概念、理念、主张等都是十分重要的。

课程改革越来越走向校本,越来越走向教师的实践,随之带来的是话语的丰富性与鲜活性,比如课堂教学,出现了以下一些概念:“以学定教”“先学后教”“多学少教”等,这些概念正在化为教学改革的行动,使课堂教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不过,冷静下来仔细思考,这些概念还未触及教学的核心,教学应当“以学为核心”。所以,我们应该将“以学为核心”与“以学定教”“先学后教”“多学少教”作一比较,以明晰它们的关系,进一步把握教学的实质,进而把握教学改革的方向与重点,使课堂教学发生真正的变革。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早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在国际教育发展报告,即《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中指出,“应使学习者成为教育活动的中心”,“如果任何改革不能引起学习者积极地亲自参加活动,那么,这种教育充其量只能取得微小的成功”。报告的判断是:“学习的过程现在正趋向于代替教学过程。”这种论述与判断,揭示了教学的本质与改革的走向:以学生学会学习为核心。显然,“以学为核心”是教学改革“上位”的概念,相对来说,其他概念是“下位”的。比如,“以学定教”,主要是或者说更侧重于教学的策略和方式,即陶行知所说的,学生怎么学教师就怎么教,教的法子来自学的法子;“先学后教”,主要是或者说更强调教学的程序,即学生学了以后再教,在学生学的基础上教,学生会的不教,不会的才教;“多学少教”主要是或者说更倡导教学时间的分配,学生多学,教师少教,以学生的学习为主。这些概念与“以学为核心”比较,还是“策略性”“技术性”的。教学真正发生变革,首先应坚持以学生学会学习为核心,为方向,为重点。

但是,“以学为核心”不是一句空话,必须有策略与技术的支撑。“以学定教”,从方法的角度支持“以学为核心”,找到了方法,“以学为核心”才有了过河的桥或船,否则,教学的核心是落空的;“先学后教”,从教学的程序上支持“以学为核心”,程序变了,教学的结构变了,“核心”才会落实在教学结构中;“多学少教”,从教学的时间上支持“核心”,没有学生学习时间的保证,“核心”仍然很可能被边缘化。这样,形而上的“道”与形而下的“器”“技”结合,“道”观照、引领“器”“技”,“器”与“技”应当为“道”服务。

值得注意的是,以上我们讨论的“以学为核心”只是教学中的一种关系,尽管这种关系是最主要的,但是,学习与教学毕竟是“两个一向有着明显区别的概念”,“即使是在课堂教学之内的学生活动,也不等同于教学活动”(叶澜:《课堂教学过程再认识:功夫重在论外》,《课程·教材·教法》,2013年第5期,第8页)。不能以学生的学完全替换整个教学,教学过程中

不能只有“学”而无教师的“教”。这里涉及两个提法,一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学习过程现在趋向于代替教学过程”,我以为“代替”不是“替换”,不是教学的消亡,而只是“让学”,只是教学强势以至教学权威的消缓,它强调的是教学要以学习为核心。二是叶圣陶的“教是为了不教”。教,不是目的,不教才是目的;不是不要教,而是教要为学生的学习服务,准确地说,我们需要坚守的是“不教之教”——不管如何,教应当永远存在,没有教,只有学,不是教学的完整概念;况且,没有真正的教,就不可能有真正的学,没有高水平的教,就不可能有高水平的学。正确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建立完整的教学概念,充分发挥“不教之教”的作用,这是当前尤为重要和紧迫的问题。

到此,我们可以对有关概念作个简单的逻辑关系的梳理:教学——教与学;以学为核心——用以学定教、先学后教、多学少教来支撑;不教之教——把合理的教与以学为核心科学地统一起来。这就是我对当前课堂教学改革,从概念上作的基本梳理和判断。

(作者系国家督学、江苏省教科所原所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