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内多学科综合诊疗会诊记录本
院内多学科综合诊疗会诊制度
3.积极参与国际会诊交流,引入先进理念和技术,提升医院在国际医疗领域的影响力。
院内多学科综合诊疗会诊制度是提升医疗质量、优化患者体验的重要措施。通过明确会诊目的、范围、组织、程序、质量管理等关键环节,确保了会诊的规范化、标准化。同时,通过会诊团队建设、病例资料准备、会诊时效性保障、跨科室协作、应急预案等措施,增强了会诊的实际操作性和有效性。此外,评估与反馈机制、激励机制、伦理考量、监督与改进等方面的规定,进一步促进了会诊制度的完善和发展。医院将持续推广和优化这一制度,以实现医疗服务质量的持续提升,更好地服务于患者和社会。
3.定期举办患者教育活动,介绍会诊制度在提高诊疗质量方面的作用,提升患者的参与度和满意度。
二十一、会诊制度的激励机制
1.医院应建立会诊激励机制,对积极参与会诊、提出建设性意见、促进患者康复的医务人员给予表彰和奖励;
2.会诊专家的绩效评价应充分考虑其在会诊中的贡献,作为职称评定、岗位晋升的重要依据;
3.鼓励科室间通过会诊合作,共享诊疗经验,提升整体诊疗能力。
1.加强对医务人员的会诊相关培训,包括专业技能、团队协作、沟通能力等;
2.建立会诊人才发展计划,鼓励优秀医务人员参与国内外会诊交流,培养会诊领域的专业人才;
3.会诊经验丰富的专家应承担导师职责,指导年轻医务人员,传承会诊经验和技巧。
二十八、会诊制度的推广与交流
1.医院应通过学术会议、研讨会等形式,向外界展示会诊制度的成果和经验;
五、会诊质量管理
1.会诊专家应秉持客观、公正、严谨的态度,为患者提供专业、合理的诊疗建议;
2.医务科应对会诊质量进行监督、评价,定期对会诊制度执行情况进行总结、分析,并提出改进措施;
临床科室各登记本内容[1] 2
科室质量与安全管理小组工作记录目录一、科室质量与安全管理小组成员二、科室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小组职责三、医院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制度(目录)四、科室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制度五、科室质量与安全管理小组工作计划六、科室质量与安全管理小组活动记录(至少每月一次)七、应用质量管理工具每季度总结、评价科室质量,体现持续改进八、质量控制指标分析(曲线图)九、医疗质量检查意见书十、医疗质量与安全检查改进汇报书抗菌药物应用管理工作记录目录一、科室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管理小组成员二、科室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管理小组职责三、医院抗菌药物应用管理制度文件四、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相关法规五、科室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六、科室抗菌药物分级使用管理医师一览表七、科室抗菌药物使用情况总结分析(每月1次)八、科室抗菌药物登记表(按月登记)九、抗菌药物培训学习计划十、抗菌药物培训学习考题业务学习与培训记录目录一、科室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管理小组成员二、科室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管理小组职责三、医院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管理文件四、科室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管理制度五、科室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导师名单六、科室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医师登记七、科室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医师出科考核试题八、科室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阶段总结(每年1次)九、科室三基三严业务学习培训计划(每月1次)十、业务学习签到表十一、业务学习课件十二、业务学习考试试题医院感染管理记录目录一、科室医院感染管理小组成员二、科室医院感染管理小组职责三、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四、医院感染相关制度五、科室医院感染管理制度六、科室医院感染情况统计表七、科室医院感染管理小组活动记录(至少每月一次)八、科室医院感染知识培训记录九、医院感染检查意见书十、医院感染检查改进汇报书十一、应用质量管理工具每季度总结、评价科室医院感染,体现持续改进十二、其它医院感染相关内容疑难、危重病例讨论记录目录一、疑难危重病例讨论制度二、疑难危重病例讨论登记表三、疑难危重病例讨论记录四、每季度科室总结疑难危重病例的情况,体现持续改进死亡病例讨论记录目录一、死亡病例讨论制度二、死亡病例讨论登记表三、死亡病例讨论记录四、每季度科室总结死亡病例的情况,体现持续改进医疗纠纷(预警)登记目录一、科室质量与安全管理小组成员二、科室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小组职责三、医院医疗纠纷预警方案四、重大医疗过失行为、医疗事故防范处理预案五、重大医疗过失行为和医疗事故报告制度六、医疗纠纷处罚办法七、医疗不良事件报告制度八、科室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制度九、医疗纠纷(预警)登记表十、应用质量管理工具每季度总结、分析科室纠纷原因,体现持续改进住院时间超过30天的患者登记目录一、医院院内多学科综合诊疗会诊制度二、医院院内多学科综合诊疗会诊流程三、院内多学科综合诊疗会诊申请表四、院内多学科综合诊疗会诊登记表五、院内多学科综合诊疗会诊记录六、应用质量管理工具每季度总结、评价科室院内多学科综合诊疗会诊情况,体现持续改进一、住院时间超过30天的患者管理与评价制度二、住院时间超过30天的患者上报表三、住院时间超过30天的患者统计表四、住院时间超过30天的患者讨论记录五、应用质量管理工具每季度总结、评价科室住院时间超过30天的患者情况,体现持续改进出院病人随访登记目录一、科室出院病人随访管理小组成员二、科室出院随访病人管理小组职责三、出院病人随访制度四、科室出院病人随访登记表五、科室出院病人随访汇总表六、应用质量管理工具每季度总结、评价科室出院病人随访情况,体现持续改进“危急值”管理记录目录一、科室危急值管理小组成员二、科室危急值管理小组职责三、医院危急值报告制度四、危急值月统计表五、应用质量管理工具每季度总结、评价科室危急值管理,体现持续改进科务会记录目录一、科务会人员组成二、科务会制度三、科室年发展目标、计划四、每月一次的科务会记录五、针对年初计划每季度总结完成情况。
医院院内多学科综合诊疗会诊制度
xxxx医院院内多学科综合诊疗会诊制
度
院内多学科综合诊疗会诊制度是明确诊断和治疗的重要的医疗活动,为进一步规范我院院内多学科综合诊疗会诊活动,制定本制度,请各科室遵照执行。
(一)、下列情况必须申请医务科组织院内多学科综合会诊:
1、临床确诊困难(一般入院后超过3天不能确诊)或疗效不满意的疑难、危重患者;
2、恶性肿瘤患者;
3、拟邀请院外专家会诊或院内多科室会诊(超过3个专业)的病例;
4、出现严重并发症的病例;
5、已发生医疗纠纷、医疗投诉或可能出现纠纷的病例。
(二)、院内会诊管理实行科主任负责制,必须保证随时能找到会诊人员。
(三)、院内多学科综合会诊,会诊医师应由主任(副主任)医师担任;
(四)、院内多学科综合会诊时,申请会诊科室必须提前一天向医务科递交《XXXX腔医院院内大会诊申请表》(紧急会诊除外)并明确会诊主持人。
医务科根据申请确定会诊专家后,
将会诊专家名单反馈给申请科室。
(五)、组织会诊科室须提前做好会诊准备;受邀会诊专家需按时到达会诊地点,认真负责的完成会诊工作。
会诊后,应及时书写院内会诊记录,并登记。
(六)、申请科室做好院内多学科综合会诊评价分析工作。
门诊多学科会诊制度
门诊多学科会诊制度门诊疑难疾病多学科会诊制度是一种协同诊疗机制,适用于以下三种情况:1)已就诊3次但仍未明确诊断的病人;2)病情涉及多器官、多系统、多学科需要多个专科协同诊疗的病人;3)在我院接受治疗但疗效较差,需进一步提供治疗方案的病人。
会诊申请的方式有两种:1)首诊接诊医师认为有必要进行会诊时,征得病人或其家属同意后,病人或其家属到门诊疑难疾病多学科会诊中心办理相关手续;2)在就诊过程中,病人或其家属认为需要专家会诊时,可直接向门诊疑难疾病多学科会诊中心提出会诊要求。
会诊要求包括:1)医务科在接到申请后5个工作日内完成会诊;2)参加会诊的专家职称要求副主任医师或主任医师,专家的选派由医务科确定;3)每例会诊的专家数量不得少于2名,必须在约定的时间准时参加会诊;4)会诊病人必须携带门诊病历、检查报告、化验结果等全部资料如约抵达指定地点,等候会诊专家问诊与检查。
会诊程序包括:1)医务科主持会诊;2)申请会诊医师报告病历与诊查经过,提出会诊目的;3)请病人进入会诊现场,回答专家的提问,接受专家相关检查;4)专家集中讨论,病人及其家属回避;5)会诊记录整理后记入专门病例讨论记录本内;6)会诊组对病人的诊断、治疗计划或医嘱写出书写意见;7)主持人委托申请会诊的专家将会诊意见转告病人或其家属,并解答病人提出的问题。
会诊追踪是指门诊疑难疾病多学科会诊中心对会诊后病人的去向、治疗效果进行追踪了解,对病人或其家属进行电话随访,收集病人或其家属对会诊工作的反馈意见。
会诊管理由门诊部、医务科共同负责,包括会诊中心的管理、协调和持续改进。
门诊部需要定期总结门诊疑难病例会诊工作,及时发现和解决工作中存在的不足,不断改进会诊工作,提高会诊质量。
门诊疑难疾病多学科会诊流程如下:1.现场预约(门诊疑难疾病多学科会诊电话预约)。
2.患者备齐病历资料及相关检查,到会诊中心办理预约会诊手续,会诊中心上报医务科。
3.符合条件的患者安排会诊,不符合条件的患者则指引到专科诊治。
(完整版)院内多学科综合诊疗会诊记录本1
科院内多学科综合诊疗会诊记录本目录第一部分:科院内多学科综合诊疗会诊管理小组成员组成第二部分:大理市第二人民医院会诊制度第三部分:大理市第二人民医院多学科综合诊疗会诊流程第四部分:大理市第二人民医院多学科综合诊疗会诊申请表第五部分:科院内多学科诊疗会诊登记表第六部分:科院内多学科综合诊疗会诊记录第七部分:科院内多学科综合诊疗会诊评价纪要第一部分科院内多学科综合诊疗会诊管理小组成员组成组长:成员:联络员:第二部分会诊制度在诊疗服务中,对不能确定诊断、治疗的或涉及其它专业问题时,需要进行会诊,以利集思广益,发扬学术民主,共同解决患者诊治问题。
会诊是临床诊疗过程中的重要措施,会诊时会诊者应以积极主动和认真负责的态度参加会诊讨论。
一、会诊要求(一)会诊单所列项目必须填写完整,包括科室、病区、床号、住院号、姓名、病情、会诊目的和要求,申请者签名,经上级医师签名后送至相关科室和部门。
申请其他医院会诊时,需填写院外会诊申请单。
(二)住院患者科间普通会诊,应邀科室医师须在48小时内完成,急会诊应在10分钟内到达会诊地点。
申请会诊的科室要严格掌握所需会诊的标准,严禁滥用急会诊(急会诊一般带有抢救性质),若要求在指定时间内完成的会诊则申请会诊科室要在会诊申请单上注明具体时间。
应邀科室应安排好会诊医生负责会诊事务。
若会诊医生因各种原因无法完成会诊时,科主任应负责协调,及时完成会诊。
(三)会诊结束后,会诊医师应立即将会诊意见记录在会诊单上,会诊意见内容包括病史、体征、专科情况、初步诊断及处理意见等。
申请医师应当同时在病程记录中做好相应会诊记录,内容应包括会诊的经过及对会诊意见的执行情况等。
二、会诊形式(一)科内会诊由住院医师提出,科主任召集本科室的医护人员参加(亦可结合疑难病例讨论进行)。
(二)科间会诊1、住院患者会诊由住院医师提出,科室主任同意,填送会诊单。
会诊单上应写明患者姓名、性别、年龄,简要病情及会诊的目的和要求,由申请医师签名,科室主任审核签名后送应邀科室。
院内多学科综合诊疗会诊制度
院内多学科综合诊疗会诊制度背景现代医学的发展已经使得医疗技术的水平有了很大提升,但是各种疾病的综合治疗依然需要一个团队协作。
一个团队由多个学科专家组成,他们可以互相协作,共同制定出最佳治疗方案。
然而,在医院内部,很多时候这些学科专家是分散在不同的科室或病房,相互之间的沟通和协作不便。
因此,建立院内多学科综合诊疗会诊制度就显得尤为重要。
目的本制度的目的是建立一个院内多学科综合诊疗会诊机制,通过跨科室协作解决常规医疗行为中存在病情难判断、诊疗方法等争议或建议等问题。
同时,减少医疗操作成本及时切断医疗纠纷。
最终达到简化诊疗流程、提高医疗效率、降低医疗风险和保证患者安全。
内容本制度的内容包括:1. 组织机构院内多学科综合诊疗会诊制度由医院领导小组主导。
负责具体工作的部门包括院内学科、护理、医务、质控和信息等部门。
会议主持人由医院领导小组负责委任。
2. 会议形式综合诊疗会诊制度的会议形式为多学科会诊。
会议一般由主诊医生或病人本人(家属)提出申请,进入会诊流程。
本院内共分三级多学科会诊制度,包括院内二级综合会诊及院内三级会诊。
同时,可配合第二诊疗区病例综合会诊制度。
3. 工作流程1.申请会诊当一个病人的病情复杂,需多个专家一同作出诊疗方案时,由主诊医生提出综合会诊申请。
同时提交患者基本信息、病情描述、病史资料等。
2.会议安排综合会诊委员会根据病情的紧急程度安排专家开展会诊。
在会诊前,会要求主诊医生整理病人的资料并投影展示。
所有后续病历资料均需传递给会诊委员会,并细化会诊时间及需要解决的问题。
3.会诊讨论会诊讨论为主体部分。
病情讨论分为交替讲解和统一评估、制定治疗方案。
会后,会议成员向主诊医生提供书面医疗意见。
4.后续处理主诊医生根据综合会诊意见制定治疗方案,并实施治疗。
同时,会诊意见等医疗记录存档。
本院内多学科综合诊疗会诊制度的实现实际上是一次跨学科多元治疗的协同,有效改善了治疗模式,对于提高医疗质量和工作效率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院内多学科综合诊疗会诊制度
院内多学科综合诊疗会诊制度随着医学科技的不断发展,医疗领域对于患者的需求也日益增加。
传统的单科诊疗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复杂疾病诊治的需要,因此,院内多学科综合诊疗会诊制度逐渐被引入临床实践。
本文将重点探讨院内多学科综合诊疗会诊制度的意义、原则和实施方法等方面,旨在为医疗机构提供参考和借鉴。
一、院内多学科综合诊疗会诊制度的意义现代医学的发展已经使得医疗知识趋向专业化、细分化,医生们往往只掌握某一特定学科的知识和技术。
然而,很多病患所患疾病具有多学科交叉、综合性的特点,需要多个学科的医生进行协作诊疗才能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院内多学科综合诊疗会诊制度的引入,能够促进医疗资源的整合和高效利用,提升医患沟通与协作质量,确保患者能够及时、准确地获得全面的诊疗服务。
二、院内多学科综合诊疗会诊制度的原则1. 以患者为中心:患者需求是制定多学科综合诊疗会诊制度的核心,应充分尊重患者意愿,为其提供最佳的诊疗方案。
2. 协作共识:多个学科的临床专家应增强沟通合作,形成共识,确保各学科治疗措施的统一性和协同性。
3. 信息共享:各专科医生应及时、准确地将患者的相关信息进行归类整理和共享,确保每位医生在诊疗时有全面的了解和准确的判断。
4. 知识更新:多学科综合诊疗会诊制度要求各临床专家不断学习和更新医学知识,提高自身专业水平,以便能够更好地为患者提供服务。
三、院内多学科综合诊疗会诊制度的实施方法院内多学科综合诊疗会诊制度的实施需要医疗机构充分调配医疗资源,明确各学科专家的职责,建立完善的工作机制。
具体的实施方法如下:1. 建立学科会诊组:医疗机构应根据临床需求,组建多学科学术会诊组。
该组由不同学科的专家组成,包括但不限于内科、外科、放射科、病理科等,负责制定诊疗计划、进行疑难病例讨论和制定协调治疗方案等。
2. 完善信息共享系统:建立院内电子病历系统,实现患者信息的全流程记录和共享。
临床医生可以通过系统查阅和更新患者的诊疗信息,从而更好地进行诊断和治疗。
医院院内多学科综合诊疗会诊制度
医院院内多学科综合诊疗会诊制度院内多学科综合诊疗会诊制度是明确诊断和治疗的重要的医疗活动,为进一步规范我院院内多学科综合诊疗会诊活动,在2021年《关于进一步做好我院多科会诊工作的规定》的基础上,特制定本制度,请各科室遵照执行。
1、多科会诊适用病人:(1)临床确诊困难(一般入院后超过一周不能确诊)或已在本院2个专科以上进行诊疗,仍未能明确诊断或确定诊疗方案的病人;(2)拟邀请院外专家会诊或已在本院2个专科以上进行诊疗,仍未能明确诊断或确定多科治疗方案的患者;(3)疗效不满意的疑难、危重患者需快速明确诊治方案的患者;(4)诊断明确,治疗效果差,需确定不同治疗方案的患者;(5)已发生医疗纠纷、医疗投诉或可能出现纠纷的病例。
2、经治医师遇到上述病人后,应及时作出处理,并上报科主任,进行科内讨论,确定是否需要多科会诊,确定需要多科会诊的病例,由科主任提出,填写《医院院内多学科会诊申请表》,报医务科(门诊病人报门诊部),商定会诊时间,并联系相关科室人员,通知有关科室人员参加。
3、会诊一般由医务科(门诊部)组织,科室主任主持,由主治医师报告病历,经治医师作详细会诊记录,需要时应请医院相关职能科室参加会诊。
4、院内多学科会诊,会诊医师应由主任(副主任)医师担任;5、院内会诊管理实行科主任或医疗组长负责制,必须保证随时能找到会诊人员。
6、组织会诊科室须提前做好会诊准备,受邀会诊专家需按时到达会诊地点,认真负责的完成会诊工作。
7、会诊后,应及时书写院内会诊记录,并登记。
同时将会诊意见以及执行情况在病程记录中详细记录。
8、多科会诊内容应有记录,并有专项登记表(附件3:医院院内多学科综合诊疗会诊记录)9、医务科将不定期对会诊执行情况进行抽查,对不按规定执行的科室或个人进行通报批评。
院内多学科综合诊疗会诊管理制度
院内多学科综合诊疗会诊管理制度为提高医疗质量,保障医疗安全,规范诊疗行为,有效利用医疗资源,进一步加强患者管理,促进医院多学科综合诊疗医疗质量持续改进,根据《三级综合医院等级评审标准实施细则》等有关文件要求,结合医院实际,特制定本制度。
一、定义多学科综合诊疗是指医务人员根据患者多系统医疗问题以及患者的生理、心理、社会、精神等多方面情况,将患者作为一个整体,为患者提供最佳个体化诊疗的过程。
二、目的多学科综合诊疗会诊适用于诊断不明确、诊断明确但疗效欠佳、治疗涉及多个专科等各种临床情况。
通过实施医院多学科综合诊疗工作,以患者为中心,以多学科共同诊治为基础,医务人员有依据地做出系统科学的临床诊治计划,保证患者得到科学有效的治疗,达到提高医疗质量,保障患者生命安全的目的。
三、适用范围下列情况须申请医务部组织多学科综合诊疗会诊:(一)病人因同一症状或体征到医院门诊诊治3次仍未诊断明确或治疗效果欠佳者;(二)临床确诊困难(一般入院后超过3天不能确诊)或疗效不满意的疑难、危重病例;(三)需多学科协助诊治的恶性肿瘤病例;(四)拟邀请院外专家会诊或院内多科室会诊(超过3个专业)的病例;(五)出现严重并发症的病例;(六)已发生医疗纠纷、医疗投诉或可能出现纠纷的病例;(七)其他科室认为需要进行多学科协助诊治的病例。
四、组织管理(一)院内多学科综合诊疗会诊专家组组长由主管医疗副院长担任,组员为副高以上职称医务人员,专家组下设办公室在医务部,由医务部主任任办公室主任,下设秘书一名,负责多学科综合诊疗的日常工作。
(二)院内多学科综合诊疗会诊管理实行科主任负责制,必须保证随时能找到会诊人员。
五、工作要求(一)院内多学科综合诊疗会诊时,申请会诊科室必须先行科室内部讨论,会诊申请原则上由科室负责人提出,且必须至少提前一天向医务部递交《院内多学科综合诊疗会诊申请表》(紧急会诊除外)。
医务部根据申请确定会诊专家后,将会诊专家名单反馈给申请科室。
妇科会诊记录范文
妇科会诊记录范文妇科会诊记录。
患者基本信息:姓名,李女士。
年龄,35岁。
性别,女。
婚姻状况,已婚。
主诉,月经不调,腹痛。
现病史:患者自述月经不调已有半年时间,周期不规律,经量增多,经期延长,伴有腹痛不适。
平时体质较弱,容易疲劳,食欲不振,睡眠不好。
未做过任何相关检查。
既往史:患者无手术史,无长期用药史,无慢性病史。
个人史:患者无吸烟、饮酒等不良生活习惯,饮食均衡,作息规律。
家族史:患者父母无类似疾病史,无遗传性疾病。
体格检查:患者面色苍白,精神状态一般,心肺听诊未见异常,腹部触诊压痛明显,无包块,无反跳痛。
辅助检查:血常规、尿常规、阴道分泌物常规及细菌培养,B超检查。
诊断:1. 月经不调。
2. 盆腔炎。
会诊意见:1. 妇科医生建议患者进行盆腔B超检查,排除盆腔炎症;2. 建议患者进行血常规、尿常规、阴道分泌物常规及细菌培养等相关检查,排除感染性疾病;3. 建议患者调整作息,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增加营养,避免劳累;4. 建议患者定期复诊,观察治疗效果。
治疗方案:1. 月经不调,口服中药调理月经,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开具中药方剂;2. 盆腔炎,口服抗生素治疗,如阿莫西林等。
随访计划:1. 患者出院后需按时复诊,定期检查病情;2. 患者需遵医嘱进行治疗,注意休息,保持心情舒畅;3. 患者需遵医嘱进行饮食调理,增加营养,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4. 患者需遵医嘱进行药物治疗,按时按量服药,避免漏服或过量服药。
会诊医生:主治医师,张医生。
会诊医师,李医生、王医生。
妇科会诊记录结束。
以上是一份妇科会诊记录范文,通过对患者的详细询问和检查,结合会诊医生的意见,为患者制定了详细的治疗方案和随访计划。
希望患者能够按照医嘱进行治疗,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早日康复。
院内多学科综合诊疗会诊制度
院内多学科综合诊疗会诊制度目录(此制度及填写格式是试行版,科室可根据情况调整)院内多学科综合诊疗会诊制度院内多学科诊疗会诊工作流程院内多学科会诊申请表院内多学科综合诊疗会诊记录院内多学科综合诊疗会诊评价纪要院内多学科诊疗会诊登记表半年院内会诊记录评价分析济南市第四人民医院院内多学科综合诊疗会诊制度生效日期:2012年8月23日修订日期:院内多学科综合诊疗会诊制度是明确诊断和治疗的重要的医疗活动,,为进一步规范我院院内多学科综合诊疗会诊活动,制定本制度,请各科室遵照执行。
1、下列情况必须申请医务科组织院内多学科综合会诊:(1)临床确诊困难(一般入院后超过3天不能确诊)或疗效不满意的疑难、危重患者;(2)恶性肿瘤患者;(3)拟邀请院外专家会诊或院内多科室会诊(超过3个专业)的病例;(4)出现严重并发症的病例;(5)已发生医疗纠纷、医疗投诉或可能出现纠纷的病例。
2、院内会诊管理实行科主任或医疗组长负责制,必须保证随时能找到会诊人员。
3、院内多学科综合会诊,会诊医师应由主任(副主任)医师担任;4、院内多学科综合会诊时,申请会诊科室必须提前一天向医务科递交《济南市第四人民医院院内大会诊申请表》(紧急会诊除外)并明确会诊主持人(主持人须副高或副高以上医师)。
医务科根据申请确定会诊专家后,将会诊专家名单反馈给申请科室。
申请科室须提前将医务科核定后的“济南市第四人民医院院内多学科综合诊疗会诊申请表”送达各受邀请专家,以便受邀专家了解病情。
5、组织会诊科室须提前做好会诊准备;受邀会诊专家需按时到达会诊地点,认真负责的完成会诊工作。
会诊后,应及时书写院内会诊记录,并登记。
应将会诊意见以及执行情况在病程记录中详细记录。
6、申请科室做好院内多学科综合会诊评价分析工作,每年至少开展2次评价分析。
7、医务科将不定期对会诊执行情况进行抽查,对不按规定执行的科室或个人进行通报批评。
每季度检查汇总全院会诊落实情况,有奖罚。
8、其他事宜参照医院会诊制度中的院内会诊部分执行。
门诊多学科会诊中心制度流程同意书会诊单登记表回访记录表
门诊多学科会诊中心制度、流程、同意书、会诊单、登记表、回访记录表.门诊多学科会诊中心制度一、会诊对象1、一般情况下,门诊病人已经就诊3个专科或在一个专科就诊3次以上尚未明确诊断者。
2、门诊病人所患疾病诊断较为明确,但病情涉及多器官、多系统、多学科需要多个专科协同诊疗者。
3、已在外院接受手术或其它治疗,需进一步提供治疗方案者。
二、会诊申请1、首诊科室接诊医师认为有必要进行多学科会诊,在征得病人或其家属同意后,向门诊疑难疾病多学科会诊中心提出申请,病人或其家属到门诊疑难疾病多学科会诊中心按规定办理有关手续。
2、在就诊过程中的病人或陪同的家属认为只有专家会诊才能解决的诊疗问题,病人或其家属也可直接向门诊疑难疾病多学科会诊中心提出会诊要求,经会诊中心甄别后,办理相关手续。
3、门诊疑难疾病多学科会诊中心由专人负责疑难病例会诊工作,根据患者的病情及要求,负责确定会诊时间与会诊专家。
三、会诊要求会门诊疑难疾病多学科会诊中心结合医院具体情况,、l诊应在接受申请后5个工作日内完成。
2、参加会诊的专家职称要求副主任医师或主任医师。
专家的选派,原则上由门诊疑难疾病多学科会诊中心、医务部与会诊科室分管主任联系后确定;在特殊情况下,可由门诊疑难疾病多学科会诊中心直接指定专家会诊。
3、参加每例会诊的专家数量不得少于3名。
接到会诊通知后,专家必须在约定的时间准时参加会诊。
若不能按时参加会诊,应提前通知门诊疑难疾病多学科会诊中心更换专家。
4、会诊病人必须携带门诊病历、检查报告、化验结果等全部资料如约抵达指定地点,等候会诊专家问诊与体查。
四、会诊程序l、会诊由门诊部主任主持。
2、申请会诊医师报告病历与诊查经过,提出会诊目的。
3、请病人进入会诊现场,回答专家的提问,接受专家体格检查。
4、专家集中讨论,病人及其家属回避。
5、会诊记录应根据当时讨论情况整理后,及时记入专门病例讨论记录本内,记录讨论时间、参加人员、简要病史及会诊目的、发言人意见、会诊总结意见、记录人签名。
多学科综合诊疗会诊制度
目录1、院内多学科综合诊疗会诊制度2、院内多学科综合诊疗会诊工作流程3、院内多学科综合诊疗会诊申请表4、院内多学科综合诊疗会诊记录5、院内多学科综合诊疗会诊登记表6、院内多学科综合诊疗会诊记录评价分析院内多学科综合诊疗会诊制度为提高医疗质量,保障医疗安全,规范诊疗行为,有效利用医疗资源,进一步加强患者管理,促进我院多学科综合诊疗医疗质量持续改进,根据《三级综合医院等级评审标准实施细则》(2016版),结合我院实际,特制定本制度。
一、定义多学科综合诊疗是指医务人员根据患者多系统医疗问题以及患者的生理、心理、社会、精神等多方面情况,将患者作为一个整体,为患者提供最佳个体化诊疗的过程。
二、目的多学科综合诊疗会诊适用于诊断不明确、诊断明确但疗效欠佳、治疗涉及多个专科等各种临床情况。
通过实施医院多学科综合诊疗工作,以患者为中心,以多学科共同诊治为基础,医务人员有依据地做出系统科学的临床诊治计划,保证患者得到科学有效的治疗,达到提高医疗质量,保障患者生命安全的目的。
三、适用范围下列情况须申请医务部组织多学科综合诊疗会诊:(1)病人因同一症状或体征到我院门诊诊治3次仍未诊断明确或治疗效果欠佳者;(2)临床确诊困难(一般入院后超过3天不能确诊)或疗效不满意的疑难、危重病例;(3)需多学科协助诊治的恶性肿瘤病例;(4)拟邀请院外专家会诊或院内多科室会诊(超过3个专业)的病例;(5)出现严重并发症的病例;(6)已发生医疗纠纷、医疗投诉或可能出现纠纷的病例;(7)其他科室认为需要进行多学科协助诊治的病例。
四、组织管理1、院内多学科综合诊疗会诊专家组组长由主管医疗副院长担任,组员为副高以上职称医务人员,专家组下设办公室在医务部,由医务部主任任办公室主任,下设秘书一名,负责多学科综合诊疗的日常工作。
2、院内多学科综合诊疗会诊管理实行科主任负责制,必须保证随时能找到会诊人员。
五、工作要求1、院内多学科综合诊疗会诊时,申请会诊科室必须先行科室内部讨论,会诊申请原则上由科室负责人提出,且必须至少提前一天向医务部递交《院内多学科综合诊疗会诊申请表》(紧急会诊除外)。
医院院内多学科会诊制度
医院院内多学科会诊制度
一、目的
实施多学科诊疗,解决疑难、危重及特殊患者诊断、治疗问题,做到尽早诊断,规范诊疗。
二、内容
(一)会诊时机:当患者病情复杂,诊断不明确,治疗难度大,需要3个或3个以上的学科共同参与诊治时,提交多学科会诊。
(2)医务处(或医疗总值班)即刻组织会诊。
(3)会诊地点:申请会诊科室医生办公室。
(2)医务处负责组织多学科会诊,通知被邀请会诊科室主任(或指定专家),并发送《院内多学科会诊申请表》电子版至被邀请会诊科室主任(或指定专家)。
(3)参加人员:多学科会诊由会诊申请科室主任或主任医师(副主
任医师)主持,被邀请科室的会诊医师需具备医院授权资质,并且必须在规定时间内同时到场参加会诊讨论。
(4)记录:申请会诊科室负责记录、整理会诊内容,并如实记录在电子病历中,主持人审核签字,同时将电子版上报医务处;认真执行会诊意见,并在科室《院内多学科会诊登记表》中登记。
(5)执行:申请会诊科室认真执行会诊意见(6)监管:医务处负责对院内多学科会诊进行监管。
三、质控与考核;;
(一)各科室应高度重视院内多学科会诊工作,认真组织学习《院内多学科会诊制度》,申请科室提请将申请表交到医务处,执行会诊意见﹔应邀科室安排符合本制度规定资质的人员在规定时间内到达会诊地点,上述纳入科室质量考核内容。
科室每季度对院内多学科会诊情况进行总结、整改。
(二)医务处每半年检查和总结多学科会诊工作的执行情况,提出持续改进的具体措施。
(三)应邀会诊科室会诊人员不符合资质、未在规定时间内到达一次扣罚综合目标2分;申请会诊科室会诊申请单书写不规范、无会诊医嘱、无会诊病程记录及多学科会诊登记者扣罚综合目标2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录
院内多学科会诊制度 (2)
多学科诊疗会诊工作流程 (4)
院内多学科综合诊疗会诊申请表 (5)
院内多学科诊疗会诊登记表 (6)
多学科综合诊疗会诊记录 (7)
多学科综合诊疗会诊评价纪要 (8)
鲁甸县人民医院会诊制度 (9)
院内多学科综合诊疗会诊制度为进一步规范我院院内会诊工作,提高医院诊疗水平,确保医疗安全,制定我院多学科综合诊疗制度。
1、组织院内多学科综合诊疗会诊的科室必须提前一天向医务科提出会诊申请(紧急会诊除外),主持人为医务科工作人员或申请会诊科室负责人。
医务科根据申请确定会诊专家后,将会诊专家名单反馈给申请科室。
2、组织会诊科室须提前做好会诊准备,受邀会诊专家须按时到达会诊地点,认真负责地完成会诊工作。
3、医务科将不定期对会诊执行情况进行抽查,对不按规定执行的科室或个人进行通报批评。
多学科诊疗会诊工作流程
院内多学科综合诊疗会诊申请表申请会诊科室:申请时间:
妇产科院内多学科诊疗会诊登记表
医院多学科综合诊疗会诊记录
鲁甸县人民医院多学科诊疗会诊评价纪要
鲁甸县人民医院会诊制度
1.在诊疗活动中,凡遇疑难病例,治疗上有困难或涉及其他专业问题时,应及时组织会诊。
集思广益,共同解决病人诊治问题。
2.急会诊:
(1)急会诊指生命体征不平稳,本科室处理有困难,由经治医师填写会诊单,上级医师签字同意,并在会诊单上注明“急”字。
慢性病或择期手术病种,不得申请急会诊。
(2)凡生命体征不稳定,已危及患者生命或突发事件,本科室处理有困难,可申请“特急”会诊,可先用电话邀请,后补填会诊单,或在会诊单上注明“特急”二字送到会诊医师手中。
(3)受邀会诊科室接到急会诊通知后原则上由当班最高级别医师前往,必须于10分钟内迅速到达申请科室进行会诊,不得以任何理由延迟或拒绝,否则追究当事人责任。
(4)会诊时患者的经治医师或值班医师应陪同受邀会诊医师,并详细介绍病情。
会诊医师应在病程记录上做好会诊记录,对尚未处理完毕或重危病人应负责随诊及交班。
(5)对疑难、危重、抢救病人,会诊医师难以诊治时,应立即请示上级医师或科主任参与会诊抢救。
3.科内会诊:对象为本科疑难病例,由经治医师或主治医师提出,科主任召集本病区或本科有关医护人员参加,亦可结合疑难病例讨论会进行。
4.科间会诊:病人病情超出本科范围,需其他科室协助诊治者。
由经治医师提出,上级医师签字同意后填写会诊单送达会诊科室,会诊单上应写明病情及会诊目的和要求。
受邀科室医师一般应在24小时内完成会诊。
门诊病人需他科会诊者,门诊医师可直接将会诊要求,目的写在门诊病历上,由病人直接前往受邀科室门诊会诊,会诊医师应将详细检查情况和处理意见记录在门诊病历上,以便申请会诊医师参考。
5.院内会诊:诊治有特别困难的疑难病例或其它特殊病例,由科主任签字,申请科室填写会诊单,由医务科通知有关人员参加。
受邀科室应由主任或较高职称医师参加。
会诊由申请科室科主任主持,指定专人记录,必要时医务科派人参加。
6.院外会诊:本院一时不能诊治的疑难病例。
由科主任提出,经医务科与外院有关科室人员联系,确定会诊时间。
会诊由申请方科主任主持,必要时也可由申请方科主任携带病历资料,陪同病员到院外会诊,也可将病历资料,寄发有关科室,进行书面会诊。
病人或家属提出的院外会诊,经科主任同意;按上述程序逐级审批后方可执行。
7.对外院申请会诊:按本院院外会诊管理规定执行。
注意事项:
1.会诊前经治医师应做好会诊的一切准备工作,会诊时应详细
介绍病情,做好会诊记录。
会诊中,会诊医师必须以高度负责的态度对待会诊,明确提出自己的会诊意见和建议,并在会诊单上及时记录会诊意见、会诊时间,字迹清楚,签全名。
主持人要进行小结,认真组织实施。
2.会诊科室之间应相互尊重,会诊时应由相同级别医师及经治医师陪同。
如无相应医师陪同,可拒绝会诊,责任在提出会诊一方。
3.会诊申请单和会诊记录必须按要求书写,会诊目的要明确。
会诊要注意解决临床实际问题,坚决杜绝敷衍了事的不负责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