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下第12课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2课《诗经二首》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导语】《诗经》是我国第⼀部诗歌总集,原名《诗》,或称“诗三百”,共有305篇,另有6篇笙诗,有⽬⽆辞。
全书主要收集了周初⾄春秋中叶五百多年间的作品。
最后编定成书,⼤约在公元前6世纪。
以下是©⽆忧考⽹为⼤家精⼼整理的内容,欢迎⼤家阅读。
部编版⼋年级下册语⽂第12课《诗经⼆⾸》课⽂原⽂ 蒹葭 蒹葭苍苍,⽩露为霜。
所谓伊⼈,在⽔⼀⽅,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中央。
蒹葭萋萋,⽩露未晞。
所谓伊⼈,在⽔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ji]。
溯游从之,宛在⽔中坻[chi]。
蒹葭采采,⽩露未已。
所谓伊⼈,在⽔之涘[si]。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中沚[zhi]。
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君⼦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钟⿎乐之部编版⼋年级下册语⽂第12课《诗经⼆⾸》知识点 【主题思想】 《关雎》写的是⼀⼀个青年男⼦对⼀个窈窕淑⼥的思念、追求的过程,写他求之不得的痛苦和幻想中求⽽得之的喜悦,反映了古代劳动⼈民对美好爱情的向往与追求。
《蒹葭》通过对特定情境的描写和对想象、幻想情景的描述,表现了主⼈公对远⽅的意中⼈强烈的思念之情及可望⽽不可即的苦恼。
【⽂章结构】 关雎:河边邂逅-朝思暮想-琴瑟友之 ⼀见钟情-辗转反侧-钟⿎乐之 (爱慕)(相思)(愿望) 蒹葭:蒹葭苍苍-所谓伊⼈-宛在⽔中央 蒹葭萋萋-所谓伊⼈-宛在⽔中抵 蒹葭采采-所谓伊⼈-宛在⽔中沚 【⽂学常识】 《诗经》本称《诗》,后来被儒家奉为经典,才称《诗经》。
题⽬“关雎”中的“关”是拟声词,鸟鸣之声;“雎”,雎鸠,种⽔鸟。
题⽬“蒹葭”中的“蒹”指芦苇⼀类的植物;“霞”指初⽣的芦苇。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写⽔鸟雌雄和鸣,相呼相应,在那⽔中的沙丘之上,像是恋⼈同唱着欢悦的情歌⼀样。
八年级语文人教部编版下册第12课《诗经》二首《关雎》教案
《关雎》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有感情地诵读诗歌。
2.培养学生的联想、想象能力,提高诗歌的鉴赏能力。
过程与方法:以读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在朗读中、解读中、品读中,把握诗歌的丰富内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我国古代文化的热爱之情。
2.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教学重点:品读诗歌,体会诗歌的语言美、意境美、形象美。
教学难点:正确认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和向往。
了解《诗经》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教学方法:诵读、联想、想象、讨论交流。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播放《关雎》吟唱(课件)。
同学们,你们熟悉这里面的唱词吗?这是《关雎》,出自《诗经》,哦,诗歌也可以唱。
以后我们也可以用唱的方式来记忆诗词。
这样既有诗的内容的滋养,也有音乐的陶冶。
刚才我们说这是《诗经》中的关雎,孔子曾说过:不学诗,无以言。
意思是不学诗经,就不懂怎么说话,可见《诗经》的重要影响力。
今年我们就走近《诗经》,欣赏其中的《关雎》,相信这一定是大家喜欢的内容。
二、了解诗经:1.《诗经》就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它汇集了从西周到春秋的约500年间的诗歌305篇,又称《诗三百》。
诗经中的诗当初都是配乐的歌词,按当初所配乐曲的性质,分成风、雅、颂三类。
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列入“五经”之首。
2.《诗经》六义:作品分类:《风》:国风,各地的民谣;《雅》:大雅、小雅,属宫廷乐歌;《颂》:祭祀乐歌。
表现手法:赋:铺陈直叙。
比:类比、比喻。
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物。
3.问:《诗经》里的诗词我们是首次学习,但《诗经》里的成语、名句、名号我们都接触过了。
只是我们不知道是出自《诗经》,因此《诗经》离我们很近,也看出《诗经》在中华文化中的重要地位,你知道多少?例:哀鸿遍野:《诗经·小雅·鸿雁》“鸿雁于飞,哀鸣嗷嗷”。
爱莫能助:《诗经·大雅》“维仲山甫之,爱莫助之”。
不可救药:《诗经·大雅》“匪我言耄,尔用忧谑,多情熇熇,不可救药”。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12课《民族大团结》精品教案
第四单元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第12课民族大团结通过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认识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重要意义。
知识与能力了解民族大团结的概念,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原因、内容、概况和意义;国家实行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措施,西部大开发。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基本观点,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对教材中插图的讲解,使学生逐步形成丰富的历史想象力和知识迁移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并热爱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形成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认同感;形成积极进取、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态度,并逐步树立为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作贡献的人生理念。
重点民族区域自治的内容和意义;人民政府实行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民族政策。
难点处理好民族问题对维护国家统一、发展西部经济的重大意义。
“五十六个星座,五十六枝花,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
五十六族语言汇成一句话,爱我中华……”歌曲《爱我中华》是第四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会歌。
当那优美的旋律在运动场上回荡的时候,在场的每一个人都深深地感受到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团结和兴盛。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民族大团结》一课。
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教师:中国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统一多民族国家。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根据我国民族问题的历史特点和现实情况,中国共产党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确立为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
民族区域自治的含义是什么?学生:民族区域自治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按照民族聚居的人口多少和区域大小,设立不同级别的民族自治区域和自治机关。
在自治区域内,由当地民族当家做主,管理本民族地方性的内部事务,行使自治权。
教师: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它的实施是有法律依据的。
史料1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应实行民族的区域自治,按民族聚居的人口多少和区域大小,分别建立各种民族自治机关。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史料2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一律平等。
第12课《诗经二首——蒹葭》教学设计-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蒹葭》教学设计教学课题水边的爱慕与追寻——《蒹葭》教学设计1.教学内容分析①课标分析《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课程目标指出,第四学段(7-9年级),在“阅读与鉴赏”中要求引导学生诵读古代诗词,“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并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
在“梳理与探究”中要求学生“按照一定的标准分类整理学过的字词句篇等语言材料,梳理、反思自己语文学习的经验”。
在课程内容部分,本课属于“基础型学习任务群”中的“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和“发展型学习任务群”中的“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
“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第四课段(7~9年级)旨在引导学生“在语言运用情境中,发现、感受和表现语言文字的魅力”,围绕诗文方面内容“策划开展语文学习、展示和交流活动,加深对语言文字及其文化内涵的认识和理解”;“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第四课段(7~9年级)旨在让学生了解文学作品的基本特点,“阅读表现人与社会、人与他人的古今优秀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作品,学习欣赏、品味作品的语言、形象等,交流审美感受,体会作品的情感和思想内涵”。
在学业质量水平部分,要求能够“借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引导学生增强语言积累和梳理的意识,教给学生语言积累与梳理的方法,注重积累、梳理与运用相结合,重在培养兴趣、语感和习惯”,同时“能从多角度揣摩、品味经典作品中的重要词语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能分类整理富有表现力的词语、精彩段落和经典诗文名句,分析作品表现手法的作用”。
可见,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学业质量标准都要求,在学习诗歌时,应关注文学积累、语言特点和主旨内涵三个方面的内容。
②教材分析《蒹葭》出自《诗经·秦风》,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和比、兴的写作手法手法歌咏真挚、美好情感,给人以怦然心动的感受。
同时,诗中“伊人”意象的多样解读使诗歌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很适合用来训练学生的理解与分析能力,开拓学生的思维。
a.单元位置《蒹葭》位于统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本单元以“怡情养性”为人文主题,整合了五篇古诗文(《桃花源记》《小石潭记》《核舟记》《诗经》(二首)),强调通过阅读这些诗文,了解古人的思想、情趣,感受他们的智慧,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12课民族大团结》教案【含板书及反思】
部编⼈教版⼋年级历史下册《第12课民族⼤团结》教案【含板书及反思】第12课民族⼤团结1 教学分析【教学⽬标】【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民族区域⾃治的内容和意义,⼈民政府实⾏各民族共同发展的政策。
教学难点:民族区域⾃治制度的由来及意义。
2 教学过程⼀、导⼊新课播放歌曲《爱我中华》。
这⾸《爱我中华》是我国第四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会歌,每当听到这⾸优美的旋律,我们都能深深地感受到中华民族⼤家庭的团结和兴盛。
“五⼗六个民族五⼗六朵花,五⼗六个兄弟姐妹是⼀家”,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民族⼤团结》⼀课。
⼆、新课讲授⽬标导学⼀:民族区域⾃治制度1.图⽚展⽰:民族区域⾃治⽰意图2.教师提问:我国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实⾏⼀项什么基本政治制度?提⽰:民族区域⾃治制度。
3.教师讲述:民族区域⾃治制度。
民族区域⾃治是在国家统⼀领导下,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实⾏区域⾃治,按照民族聚居的⼈⼝多少和区域⼤⼩,设⽴不同级别的民族⾃治区域和⾃治机关。
在⾃治区域内,由当地民族当家做主,管理本民族地⽅性的内部事务,⾏使⾃治权。
4.教师提问:民族区域⾃治制度是适合我国国情的政治制度,但它是怎样确⽴下来的?提⽰:1949年通过的《中国⼈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将实⾏民族区域⾃治作为⼀项基本政治制度确定下来。
后来,民族区域⾃治制度被载⼊宪法。
1984年,《中华⼈民共和国民族区域⾃治法》颁布实施。
5.教师强调:民族区域⾃治制度是适合我国国情的政治制度,同学们可以根据以前学过的知识讨论⼀下我国实⾏民族区域⾃治制度的原因。
提⽰:中国历史上长期就是⼀个统⼀的多民族国家,实⾏民族区域⾃治符合中国国情和历史传统;各民族长期的经济⽂化联系,形成了各民族只适宜于合作互助,不适合分离的民族关系;近代以来,各民族在共御外敌、争取民族独⽴解放的⾰命⽃争中,建⽴了休戚与共的亲密关系,形成了相互离不开的政治认同。
6.教师总结:实⾏民族区域⾃治,充分体现了国家尊重和保障各少数民族管理本族内部事务权利的精神,对维护国家统⼀和促进各民族共同发展具有重⼤意义。
浙教版(2023)信息技术 八年级下册第12课智能物联系统的设计教案
第12课《智能物联系统的设计》教学设计【课标内容要求】1.通过实例感受万物互联的场景,认识到物联网的普及对学习和生活的影响。
2.通过简易物联系统的设计与搭建,探索物联网中的数据采集、处理、反馈控制等基本功能,体验物联网、大数据及人工智能的关系。
【教学内容分析】本教学内容属于物联网实践与探索模块,属于智能物联系统实践的第二课,主要讲解了在进行智能物联系统设计时所需进行的需求分析和整体规划设计的方法,这一节课算是智能物联系统实践的准备工作部分,有了需求和规划,才能开始实践,所以本节课为之后的课程提供了前提。
【教学目标】1.通过对智能物联系统的需求分析与设计规划,了解物联系统开发的基本流程。
2.可以根据提示、组员合作及教师协助,实现物联系统原型的搭建。
3. 在系统设计过程与小组协作中,增强使用数字设备开展创新活动的意识。
重点:通过对智能物联系统的需求分析与设计规划,了解物联系统开发的基本流程。
(本节课主要讲系统的设计,而在设计时,其所需要的功能和对应的模块都需要考虑到,知道设计过程才能知道怎样着手设计)难点:实现物联系统原型的搭建。
(物联系统原型的搭建需要考虑众多的因素,其中涉及到的数据采集等搭建关注点比较难以着手)【核心素养指向】1.有信息意识,认识到互联网、物联网和人工智能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善于使用信息科技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
2.数字化学习与创新特征,按照任务需求,能选择合适的数字设备、平台和资源,合作完成数字化创新活动的创意、规划与实施。
【学情分析】本课教授学生为初二年级学生,在学习本课时,已经通过前面的学习和对生活的了解,对智能物联网系统有了一定的认识,但对于其的设计等方面还缺少认知,动手操作的能力也有一定的欠缺,在实践时可能会遇到困难,需要学生之间的共同协作和教师的指导来进行学习。
【设计构想】1.整体设想构建一个目标情境,围绕这个情境来实现一个智能物联系统的整体规划,让学生思考讨论该系统所需实现的内容,进行对应需求分析,然后将所需模块基础构建好,让学生分析其中所需要内容,讨论填充对应思维导图。
人教统编版八年级下册第12课《诗经》二首教案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诗经》诗歌在当代的价值和意义”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探讨如何将古代诗歌中的情感表达应用到现代生活中。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4.感受《诗经》所传达的道德观念和审美情趣,培养对我国古典文化的热爱。
5.通过对两首诗歌的学习,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培养审美能力和道德情操。
二、核心素养目标
1.提高文化素养:通过学习《诗经》二首,使学生深入感受古典诗歌的魅力,理解传统文化内涵,提升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2.培养审美能力:引导学生从诗歌的意境、情感、艺术手法等方面进行审美体验,培养审美情趣和鉴赏能力。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诗经》的基本概念。《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它记录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诗歌作品,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它不仅是文学作品,也是研究古代社会生活的重要资料。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关雎》这首诗。这首诗通过比兴手法表达了诗人对爱情的渴望和赞美,展示了《诗经》中的情感美和艺术美。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诗歌的字词理解:《关雎》和《蒹葭》中的生僻字、古汉语词汇的理解和识记,如“关关”、“雎鸠”、“蒹葭”、“苍苍”等,以及这些词汇在现代汉语中的运用。
-诗歌的主题思想:理解两首诗歌表达的爱情、婚姻观念,以及它们在古代社会文化背景下的意义。
-诗歌的艺术手法:分析比兴、对仗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及其在表达情感、营造意境中的作用。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2017部编版)第12课《关雎》教案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关雎》相关的实际问题,如诗歌中的比兴手法、韵律美等。
2.朗读体验: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诗歌朗读体验。通过朗读,感受诗歌的韵律、节奏,体会诗歌的音乐美。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朗读体验的感受。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关雎》中的美好爱情描绘”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此外,学生小组讨论环节,大家围绕《关雎》中的美好爱情描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在这个过程中,我作为引导者,及时发现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但我也发现,部分学生在讨论中还存在观点模糊、逻辑不清的问题。为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加强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帮助他们更加明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最后,在总结回顾环节,学生们对《关雎》的基本概念、美好爱情的描绘和诗歌韵律美有了更加全面的掌握。但同时,我也意识到,对于部分学生来说,课堂所学知识还需要在课后进行巩固。因此,我将加强对学生的课后辅导,确保他们能够将所学知识内化为自己的能力。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2017部编版)第12课《关雎》教案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2017部编版)第12课《关雎》教案:
1.知识与技能:
(1)学习《诗经》中的《关雎》,理解诗歌内容,体会古代诗歌的韵律美。
八年级历史下册第四单元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第12课民族大团结教案新人教版
(1)角色扮演:学生分组扮演不同民族的角色,模拟民族团结互助的场景,增进学生对民族团结的认识和体会。
(2)历史游戏:设计关于民族团结的历史知识问答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巩固所学知识。
(3)实验探究: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和融合,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
基于以上反思,我制定了一些改进措施,并计划在未来的教学中实施。首先,我会提供更多的案例和实例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民族团结的历程。其次,我会提供更多的机会,让学生在课堂上展示自己的观点,以提高他们的自信心。最后,我会增加一些具体的例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培养家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的意义。
我相信,通过这些改进措施,我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本节课的内容,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坚决反对任何形式的民族分裂主义和台独势力。
-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为实现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作出贡献。
6.培养家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
-学习国家历史,了解国家的发展历程和取得的成就。
-关注国家大事,积极参与国家的建设和发展。
-传承优秀的民族文化,为民族的繁荣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对国家和民族的忠诚和热爱。
板书设计: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概念
-实施地区
-自治机关
-自治权
民族团结的历程
-新中国成立后
-政治、经济、文化共同发展
-政府措施
民族团结的重要性
-国家统一、繁荣昌盛
-社会稳定、经济发展
-民族凝聚力、向心力
祖国统一的意义
-中华民族根本利益
-国家主权、领土完整
-民族复兴、长治久安
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的方法
部编人教八下历史第12课民族大团结自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八下历史第12课民族大团结自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为部编人教八下历史第12课,主要内容是关于民族大团结自教学。
教材通过讲述我国各民族之间的交流、融合、发展,展现了中华民族团结、和谐、共同发展的精神风貌。
本课旨在让学生了解我国民族关系的发展,认识民族团结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团结意识。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了解了我国的历史背景和民族政策,对于民族团结的概念有一定的认识。
但部分学生对于民族大团结的内涵、历史发展过程以及民族团结的重要性仍需进一步深化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层面认识民族大团结的意义。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我国各民族之间的关系发展,掌握民族大团结的历史背景和重要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珍视民族团结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我国民族关系的发展,民族大团结的意义。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层面认识民族大团结的意义,培养民族团结意识。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历史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民族大团结的历史发展。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激发学生探究兴趣,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合作学习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深入研究教材,了解学生学情,设计教学环节和问题。
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了解本课内容,准备参与课堂讨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我国各民族的风俗习惯、文化特色等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我国多元文化的丰富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我国民族关系的发展历程,展示民族大团结的历史背景和重要事件。
学生通过观看视频、听讲解,了解民族大团结的意义。
3.操练(10分钟)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民族大团结对我国的重要性。
部编人教八下历史第四单元第12课《民族大团结》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八下历史第四单元第12课《民族大团结》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民族大团结》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历史第四单元的第12课,主要内容是介绍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各民族之间团结合作、共同发展的历程。
本课教材通过讲述各民族之间的交流、合作和互助,展现了我国民族团结、共同繁荣的局面。
教材内容丰富,插图生动,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我国各民族之间的团结有一定的了解。
但部分学生可能对民族团结的深刻内涵理解不够,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进一步强化。
此外,学生对于新中国成立后民族政策的具体实践可能了解不多,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来弥补这一空白。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各民族之间团结合作、共同发展的历程;掌握民族团结、共同繁荣的重要性。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民族团结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各民族之间团结合作、共同发展的历程。
2.教学难点:民族团结、共同繁荣的深刻内涵及其意义。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民族团结的重要性。
2.案例教学法:以具体案例为例,分析民族团结、共同繁荣的实践过程。
3.讨论教学法: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深入了解教材内容,搜集相关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
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了解本课基本内容,提前分组准备讨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播放歌曲《爱我中华》,引导学生感受民族团结的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运用多媒体课件,呈现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各民族之间团结合作、共同发展的历程。
同时,让学生观看相关插图,加深对民族团结的理解。
3.操练(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结合教材内容,分析民族团结、共同繁荣的实践过程。
第12课《诗经二首——关雎》教学设计+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12.《关雎》教学设计一、目标确定的依据1. 课标分析(1)相关课程标准陈述(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2)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3)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
(2)课标解读“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这句话是说通过文学作品的阅读,学生能够从情感体验、作品内涵、有益启示三个方面对作品进行鉴赏和借鉴。
“有”、“初步领悟”、“获得”表示学习程度,通过学习,学生能够说出或读出作品中饱含的情感,谈论自己对文章内涵简单的理解,把所学所感用于具体的情境中。
“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是语文要素的要求。
语言的表现力往往指向对人、景、物的描写,情感的抒发,作品的内涵,语言的韵味等。
“品味”是指通过一定的方法(如解读关键词语、修辞手法、特殊句式、表现手法、情感充沛含义丰富的语句等),阐述语言对于增强文章表现力的具体作用。
2.教材分析《<诗经>二首》是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一篇教读课文,是两首爱情诗,是第三单元第四课。
这个单元所选的古诗文,有的记事,有的记游,有的状物,有的抒情。
阅读这些诗文,能够让我们了解古人的思想、情趣,感受他们的智慧,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学习本单元,要先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然后通过反复诵读,领会诗文的丰富内涵,品味精美的语言,并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
《关雎》是一首描写男女恋爱的情歌。
此诗在艺术上巧妙地采用了“兴”的表现手法。
首章以雎鸟相向合鸣,相依相恋,兴起淑女陪君子的联想。
以下各章,又以采荇菜这一行为兴起主人公对女子疯狂地相思与追求。
全诗语言优美,善于运用双声、叠韵和重叠词,增强了诗歌的音韵美和写人状物、拟声传情的生动性。
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2课《民族大团结》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2课《民族大团结》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民族大团结》是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2课的内容,主要讲述了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各民族之间团结互助、共同发展的历程。
教材通过生动的案例和图片,展现了我国民族关系的和谐发展,旨在让学生了解民族团结的重要性,增强民族认同感。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我国历史有一定的了解。
但在民族关系方面,部分学生可能存在误解,认为我国民族关系一直和谐。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认识到民族团结是我国历史发展的主线,各民族共同为祖国的繁荣富强作出贡献。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各民族之间团结互助、共同发展的历程;掌握民族团结的重要性。
2.过程与方法:通过案例分析、图片观察,培养学生的史实分析和综合归纳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民族团结的意识,增强民族认同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操。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各民族之间团结互助、共同发展的历程。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认识民族团结的重要性,树立民族团结的意识。
五. 教学方法1.案例分析法:通过生动的案例,让学生了解各民族之间的团结互助。
2.图片观察法:运用图片,展示各民族共同为祖国的繁荣富强作出贡献的场景。
3.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4.情境教学法:创设相关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民族团结的力量。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
2.图片:各民族共同为祖国的繁荣富强作出贡献的图片。
3.案例:新中国成立后,各民族之间团结互助的典型案例。
4.课件:根据教学内容设计的课件。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我国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引导学生关注我国多元文化的特点。
提问:同学们知道我国有多少个民族吗?各民族之间是如何相处的?2.呈现(15分钟)展示新中国成立后,各民族之间团结互助的图片和案例。
人教版八年级下第三单元12课《蒹葭》教案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蒹葭》这首诗的背景、主题和意象,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诗歌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发现和创造美。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2.教学难点
(1)生字词、成语、典故学习: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成语、典故,提高学生的词汇量和语言表达能力。
-难点:如“蒹葭”、“伊人”等字词的书写和意义,以及相关成语、典故的理解。
(2)诗句朗读技巧:正确把握诗句的朗读节奏和语气,表达诗句的意境。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朗读节奏和语气,以传达诗句的情感。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创意写作作品。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蒹葭》中的意象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分析诗中的意象,探讨其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并鼓励他们进行创意思考。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蒹葭》这首诗的基本背景和主题。这是一首表达对美好爱情向往的古诗,通过描写蒹葭苍苍、白露为霜的景象,传递出诗人对伊人的深情追寻。这首诗在文学史上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展现了古人对自然和谐与情感追求的深刻理解。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诗中的一个具体案例,如“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这句诗描绘了诗人对心中理想对象的渴望,同时也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五、教学反思
今天在教授《蒹葭》这一课时,我发现学生们对诗歌的意境和主题思想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课堂上,我尽量用生动的语言和具体的例子来解释诗中的意象,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诗人的情感。通过创意写作练习,我也看到了学生们创造力的展现,这让我感到很欣慰。
部编人教八下历史第12课民族大团结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八下历史第12课民族大团结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为部编人教八下历史第12课,主要内容是关于民族大团结的历史背景、发展过程和重要事件。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我国各民族之间的团结互助,共同发展的历程,培养学生的民族团结意识。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民族关系有一定的了解。
但对于民族大团结的深入理解和分析,还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来进行巩固和提升。
此外,学生对于具体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可能存在模糊不清的地方,需要通过教师的精讲和学生之间的互动来解决。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民族大团结的历史背景、发展过程和重要事件,掌握相关的历史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民族团结意识,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民族大团结的历史背景、发展过程和重要事件。
2.难点:对民族大团结的深入理解和分析,以及相关历史知识点的掌握。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学生通过教材和课外资料,对民族大团结的相关内容进行自主学习。
2.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民族大团结的发展过程和重要事件,共同解决问题。
3.情景模拟:通过情景模拟的方式,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民族大团结的历史场景。
4.讲解示范:教师对重点知识点进行讲解,为学生提供正确的理解和分析思路。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人教八下历史课本。
2.资料:相关的历史文献、图片、视频等。
3.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我国各民族的风土人情,引导学生关注我国的民族团结。
2.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民族大团结的历史背景,引导学生了解各民族之间的互助和共同发展。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民族大团结的发展过程和重要事件,共同解决问题。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10分钟)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讲解和示范,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部编八下历史第四单元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第12课民族大团结教学设计
部编八下历史第四单元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第12课民族大团结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为部编八下历史第四单元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的第12课民族大团结。
教材主要介绍了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各民族之间团结互助、共同发展的历程。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民族团结的重要性,认识到我国各民族共同为实现民族复兴而努力奋斗的历史任务。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了解了我国的历史背景和民族政策,对本课的内容有一定的认知基础。
但对于民族团结的深刻内涵和意义,以及各民族共同发展的历程,还需进一步引导和深化。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各民族之间团结互助、共同发展的历程;掌握民族团结的重要性。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维护民族团结的意识,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各民族之间团结互助、共同发展的历程。
2.教学难点:民族团结的重要性,以及各民族共同发展的内在联系。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相关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民族团结的力量。
2.案例分析法:以具体案例为依据,分析民族团结的重要性和各民族共同发展的历程。
3.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提高课堂互动性。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八下历史第四单元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的第12课民族大团结。
2.辅助材料:相关的历史图片、视频等。
3.教学设备:投影仪、计算机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我国各民族和睦相处、共同发展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民族团结的重要性。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我国有哪些民族吗?它们之间是如何相处的?2.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各民族之间团结互助、共同发展的历程。
以具体的案例为例,阐述民族团结的重要性和各民族共同发展的内在联系。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民族团结在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流程设计
教学过程 复习旧课
总结上周学生的实训情况。展示几个学生的作品,指出存在的问题
备注
导入新课
请各位同学观看两个影片,并思考两个影片中突出部分是什么?这部分在影片中起到 了什么作用?
讲述新课
8.1 声音的导入 1、Flash 中控制音频的主要方法: 让声音独立于时间轴循环播放 为动画配音乐 为按钮添加某种声音 设置声音渐入渐出等效果 通过动作控制音效的回放
3、导入声音操作步骤: 选择“文件”→“导入”→“导入到库”。 在“导入”对话框中,定位并打开所需的声音文件 Flash 将音频文件存放在元件库中。打开库,按下播放按钮可以试听。
注: 1)在库中的声音文件有上下两个波形,表示此声音文件为双声道文件。如果只显 示一个波形,则表示文件为单声道的声音 2)如果在导入 mp3 声音文件时显示“读取文件时出现问题,一个或多个文件没有 导入”,可以将该文件使用音频转换软件重新压缩或转换为 wav 文件后再导入。 练习 8-1: 1) 打开素材文件 8-1 源文件.fla; 2) 导入声音 music.mp3; 3) 打开库测试声音; 4) 插入新层;在新层第 1 关键添加声音。 8.2 为影片添加声音 在影片中添加声音操作步骤: 1、 将声音文件导入到电影中。 2、 单击插入→层命令为声音创建一个新层。 在该图层上要开始播放声音的帧处创建 一个关键帧。 3、 点击要添加声音的关键帧,在属性面板声音下拉列表框中选择一个声音文件 4、 从“同步”弹出菜单中选择需要的选项: 事件: 声音的播放和事件的发生同步。声音在它的起始关键帧开始播放, 并不受时间轴控制。即使影片播放完毕,声音也继续播放,直到此声音文 件播放完毕为止。采用该方式的声音文件必须完全下载后才能够播放。该 方式的声音文件最好短小,常用于制作按钮声音或各种音效。 开始:与事件选项的功能相似,所不同的是,如果声音正在播放,使用此 选项则不会播放新的声音。 停止:停止播放指定的声音。 数据流:声音和时间轴保持同步。声音文件可以一边下载一边播放,当影 片播放完毕,声音也随之终止。主要用于制作背景音乐或 MTV
练习 8-4:给按钮附加声音 1) 打开素材文件 8-4 源文件.fla;导入素材文件夹中的声音文件 2)从公用库中拖出一个按钮,制作点击时发出声音效果 3)制作点击小孩动画发出笑声效果 4) 制作点击播放按钮播放音乐/点击停止按钮,停止播放音乐 5) 在按钮的经过或按下状态上放置电影元件与声音,制作鼠标经过或点击按钮出现动 画与声音效果。 8.5 声音的压缩与属性设置 声音属性设置方法: 1. 双击库面板中的声音文件图标或右键点击后从上下文菜单中选择“属性”。打开声 音属性对话框 2. 去掉"使用导入的 MP3 品质"项的勾选. 3. 打开“压缩”框下拉菜单选择: 4. 点击“测试”按键,试听设置的声音。
5. 设置完毕点击“确定”按钮。 8.6 使用行为控制声音 在 Flash 中可以使用行为来控制声音的加载与播放。 使用行为控制声音的操作步骤: 1、 为库中的声音设置链接属性 (1)在“库”面板中选择声音; (2)右击库面板中的声音名称,从上下文菜单中选择“链接”; (3)勾选链接中的“为动作脚本导出”; (4)在标识符框中输入标识字符串,标识符要写入文件的扩展名; (5)后单击“确定”。 2、使用行为将声音载入 (1)选择一个要用于触发行为的对象(如按钮); (2)在行为面板上单击(+)按钮 (3) 从“声音”子菜单中选择“从库加载声音”或“加载 MP3 流文件” (外部文件) ; (4)在出现的对话框中输入链接标识符或声音位置(外部 MP3 文件); (5)输入此声音的实例名称, 单击“确定” 3、使用行为控制声音 (1)在舞台上选择用于触发行为的按钮。 (2)在行为面板上单击(+)按钮,从“声音”子菜单中选择所需的行为(例如:停止 声音、播放声音等) (3)在弹出的对话框中输入此声音的实例名称,点击确定; (4)打开“事件框的下拉菜单,选择一个鼠标事件。如果要使用 “释放时”事件, 保持该选项不变。 练习 8-6 使用行为控制声音选择与播放。 1) 打开素材 8-6 源文件.fla,将库中的按钮拖入舞台 2)导入声音文件 3)为按钮 1 添加从库中打开声音行为 4)为按钮 2 添加播放外部 mp3 文件的行为 5)为按钮 3 添加从库中加载并播放 mp3 文件行为 6)为按钮 4 添加停止播放所有声音行为 8.7 Flash MTV 的制作步骤
5. 选择播放次数: 选择“重复”:需要输入一个值,以指定声音应循环的次数 选择“循环”:连续重复播放声音 注:1) 声音在到达时间轴中的终点就会停下来。可以通过在声音图层中加入更多的帧 来延长声音的播放时间。 2) 在编辑过程中按 Enter 键可以测试声音。也可按 Ctrl+Enter 键通过测试影片 方法测试。 练习 8-2: 1)打开素材文件 8-2 源文件.fla
2)导入声音文件:晴天.mp3、雨声.mp3、鸟叫.wav、闪电雷声.wav、青蛙.WAV 3)根据画面,将声音文件添加到时间轴相应的位置 8.3 声音的效果设置和编辑 1. 在时间轴上,选择包含声音文件的第一个帧 2. 在声音属性面板中,从“效果”弹出菜单中选择声音效果选项: 3. 如果选择自定义或点击"编辑"按钮,可以打开声音编辑控件,使用此控件可以改 变声音开始播放和停止播放的位置或调整音量的大小. 打开练习 8-2 制作的 Flash 文件设置声音效果: 1)将雷电声设置为淡出 2) 设置雨声效果为自定义声音,开头由小到大,结尾由大到小 3) 改变晴空声音的起始点与终点 4) 降低青蛙声音的音量 8.4 给按钮附加声音 在 Flash 中通过给按钮符号的不同状态附加声音,可以为按钮加入声效。 为按钮添加声音的操作步骤: 使用“文件”→“导入”命令,导入要附加到按钮上的声音文件。 从库面板或舞台上选择按钮,单击右键,从弹出的快捷菜单中选择“编辑”命令, 进入按钮的编辑状态 在按钮的时间轴新建一个层,专门用于附加声音。
2、导入到 Flash 中的声音文件格式: Flash 中不能自己创建或录制声音, 编辑动画所使用的声音素材都要从外部以文件的形 式导入到 Flash 中。 直接导入 Flash 应用的声音文件,主要包括 WAV 和 MP3 两种格 式。如果系统上安装了 QuickTime 4 或更高版本,则还可以导入 AIFF 格式和只有声音 的 QuickTime 影片格式。
课时计划
审批者签字 2013 年 5 月 9 日 课时统计:总第 12 课时
研读教材、确立目标
教学时间 第 12 周 计划课时 3 课时+实训 3 课时 序号 5
课程内容 模块 9:使用音频 教学目标
将声音添加到时间轴上;为关键帧添加声音; 为按钮添加声音;M点 MTV 制作 教学方法 讲授演示法,任务驱动学习法和协作学习法 教学资源 多媒体机房、投影仪、电子教学平台、视频演示教程、案例源文件、素材、ppt 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