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心理发展各年龄阶段_的主要特征

合集下载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各年龄阶段的主要特征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各年龄阶段的主要特征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各年龄阶段的主要特征儿童心理发展的各个年龄阶段有其各自的特征。

本章将简要介绍各年龄阶段的主要特征,这将有助于我们在和不同年龄儿童接触时,针对他们的特点进行教育,同时,这也将为本课程后面的学习奠定基础。

本章将涉及以下具体内容:婴儿动作的发展;婴儿心理发展特点与教育;先学前期儿童动作的发展;先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要特点;游戏在儿童心理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幼儿心理发展的一般特点。

学习者应重点掌握学前儿童动作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各个年龄阶段心理发展的主要特点。

婴儿期的年龄特征期的年龄特征(第一节婴儿期的年龄特征(0~1岁)儿童出生后的第一年,称为婴儿期,也有人称之为乳儿期。

这一年是儿童心理开始发生和心理活动开始萌芽的阶段,又是儿童心理发展最为迅速和心理特征变化最大的阶段。

一、婴儿的身体生长婴儿期是身体迅速生长的时期,头几个月,身高平均每月增长3cm以上,1岁时,身高可以达到70~75cm,体重可达9~10kg。

同时其神经系统也迅速发育。

这里我们主要谈谈婴儿动作的发展。

(一)新生儿的原始动作反应(本能动作)新生儿的原始动作反应(本能动作)1.新生儿环境的变化胎内环境恒温比较安静黑暗寄生胎外环境变化声音光独立进行生命活动从上述对比中可以看到,胎内环境和胎外环境差异很大,也就是说新生儿出生后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2.本能动作(无条件反射)过去,人们以为孩子刚出生时是无能的,什么也不会。

可是,近年来的研究材料发现,儿童先天带来了应付外界刺激的许多本能,其本能之多,令人惊讶。

天生的本能表现为无条件反射,它们是不学而能的。

下面简述一些。

吸吮反射。

奶头、手指或其他物体,如被子的边缘,碰到了新生儿的脸,并未直接碰到他的嘴唇,新生儿也会立即把头转向物体,张嘴做吃奶的动作,这种反射使新生儿能够找到食物。

眨眼反射。

物体或气流刺激眼毛、眼皮或眼角时,新生儿会做出眨眼动作。

这是一种防御性的本能,可以保护自己的眼睛。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各年龄阶段的主要特征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各年龄阶段的主要特征

学前儿童(2-6岁)心理发展的各个年龄阶段具有不同的主要特征。

下面将分别介绍这些特征,以及家长和教师可以采取的相应的教育方法。

2-3岁阶段的特征:在这个阶段,孩子开始了解自己的身体部位,并开始使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感受。

他们对周围环境非常好奇,并通过触摸、听、看等感官活动来探索世界。

同时,他们也开始展示一些独立性,渴望自己做一些事情。

这个阶段的孩子情绪较为不稳定,容易发脾气和表现出对事物的强烈喜好或讨厌。

此时,家长和教师应该给予他们足够的关注和支持,同时要提供安全的环境,促进他们的探索和独立性。

3-4岁阶段的特征:在这个阶段,孩子的语言能力开始发展迅速,他们能够用简单的句子表达自己的想法和需求,并开始与他人进行简单的交流。

他们对周围事物的好奇心更加强烈,喜欢问为什么。

此外,孩子开始发展一些基本的社交技能,比如与他人分享玩具和与他人合作玩耍。

在这个阶段,家长和教师应该鼓励孩子表达自己的想法,并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如绘本、玩具等,帮助孩子发展他们的语言和社交能力。

4-5岁阶段的特征:在这个阶段,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开始大大增强,他们常常会创造自己的角色和故事情节。

他们能够理解更复杂的语言和思维,开始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

同时,对于规则的认知和遵守能力也在逐渐发展。

此时,家长和教师可以提供丰富多样的游戏和学习活动,激发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和遵守规则的能力。

5-6岁阶段的特征:在这个阶段,孩子的注意力和专注力开始有所提高,他们能够更长时间地集中注意力做事情。

他们开始对数字、字母和时间等概念有一定的认知。

在这个阶段,孩子也开始发展对情绪的认知和控制能力。

此时,家长和教师可以提供更具挑战性的学习任务,帮助孩子提高他们的注意力和集中力,并逐步引导他们学习数字和字母等基础知识。

总结起来,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各个年龄阶段有着不同的主要特征。

家庭和教育环境应提供适当的支持和指导,以促进孩子在这些阶段的发展。

各年龄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要特征

各年龄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要特征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是指3至6岁的儿童心理特征的发展过程。

这个阶段的儿童经历了从幼儿期到学龄前期的过渡,他们在认知、情感、社交和语言等方面都有显著的发展。

以下是各年龄阶段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要特征:3岁至4岁:1.言语和语言能力的快速发展:儿童开始使用简单的句子和短语表达自己的意思,他们能够用词语描述事件和事物。

2.动手能力的提高:儿童能够进行简单的手工制作,如拼图、剪纸等,这表明他们的手眼协调能力正在发展。

3.社交技能的初步发展:儿童开始关注他人的情绪和需求,能够进行简单的互动,如分享玩具。

4.对待规则的理解:儿童开始理解和遵守简单的规则,例如在游戏中轮流参与、分享等。

4岁至5岁:1.逻辑思维的初步发展:儿童能够理解因果关系和空间关系,开始进行简单的逻辑推理,如找出相同和不同之处。

2.对于朋友关系的发展:儿童开始主动与其他孩子建立友谊关系,开始尝试合作和分享。

3.自我意识的形成:儿童开始意识到自己的存在和独特性,对自己的情绪和行为有一定的认识。

4.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增强:儿童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得到了发展,他们能够进行角色扮演和创造性的玩耍。

5岁至6岁:1.思维能力的进一步发展:儿童能够进行抽象思维,开始理解数量、时间和空间的概念。

2.语言表达的进一步发展:儿童的口头表达能力不断提高,能够使用更多的词汇和句型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受。

3.情感控制的增强:儿童学会了更好地控制自己的情感,并逐渐学会用语言描述自己的情绪态度。

4.自我认同的形成:儿童开始对自己的性格、喜好和能力有更明确的认识,开始形成个体的自我认同。

5.社交技能的进一步发展:儿童能够更好地与他人合作,分享和解决冲突,他们开始学习如何与别人建立友好关系。

总的来说,学前儿童在3至6岁的阶段,经历了语言、思维、社交和情感等方面的快速发展。

这个时期的儿童正处于认知和社交的关键阶段,他们对世界充满好奇和探索欲望,他们的心理特征和能力的发展对他们未来的学习和社交能力产生深远的影响。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如何论述题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如何论述题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如何论述题一、引言学前儿童心理发展是指从出生到入学前这一阶段儿童心理的变化过程。

这一阶段,儿童在感知、认知、情感、社交、语言和行为等方面都会发生显著的变化。

了解这些年龄特征对于教育者和家长来说具有重要意义。

二、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概述1.感知觉发展:随着年龄的增长,学前儿童的感知觉逐渐成熟,对事物的认知能力不断提高。

从简单的视觉、听觉发展到触觉、味觉和嗅觉的发展,儿童能够更好地认识周围的环境。

2.认知发展:学前儿童的认知发展表现为从简单到复杂,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

幼儿初期主要以形象思维为主,逐渐发展为象征性思维。

3.情感和情绪发展:随着年龄的增长,学前儿童的情感和情绪逐渐丰富,表现为愉快、悲伤、愤怒等基本情绪,并逐渐学会控制和调节情绪。

4.社交发展:从婴儿期开始,儿童逐渐建立亲子关系,进入幼儿期后,开始发展同伴关系,形成初步的社交技巧。

5.语言发展:学前儿童的语言发展经历从无意识到有意识,从单字到词组,从简单句子到复杂句子的过程。

6.行为发展:随着年龄的增长,学前儿童的行为逐渐规范化,学会遵守社会规范,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具体分析各年龄阶段的特征1.婴儿期(0-1岁):这一阶段的特征主要为生理发展,如吃、喝、拉、撒等基本生活能力的逐步建立。

同时,婴儿开始建立安全感,与主要抚养者建立亲子关系。

2.幼儿早期(1-3岁):这一阶段,幼儿开始独立行走,探索周围环境,语言逐渐发展,表现出对事物的好奇心。

此时,家长和教育者应关注幼儿的情感需求,培养其自主性和自信心。

3.幼儿中期(3-6岁):这一阶段,幼儿的认知能力迅速发展,开始形成道德感和审美感。

教育者和家长应关注幼儿的心理健康,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四、教育者和家长的应对策略1.创设适宜的成长环境:为学前儿童提供安全、舒适、富有刺激性的环境,有利于他们的心理发展。

2.关注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每个孩子的成长速度和路径不同,教育者和家长应关注孩子的个体差异,给予个性化的关爱和支持。

各年龄段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

各年龄段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是孩子人生发展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阶段。

在这个阶段,孩子开始探索世界、形成自我认知和建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不同年龄阶段的学前儿童在心理发展上有着一些独特的特点。

1.1-3岁:自我认知的形成在这个阶段,孩子开始发展自我认知能力。

他们开始认识自己的身体部位和性别,并能辨认家人和其他人的差异。

孩子们开始形成“婴儿的自主性”(Toddlers' Autonomy)的意识,他们喜欢自己做事情,有独立性的要求,表达自己的意愿。

大部分孩子在这个阶段表现出一些情绪上的不稳定,会出现愤怒、焦虑和嫉妒等负面情绪。

他们需要得到家人的支持和理解,来稳定情绪并建立安全感。

2.3-5岁:社交能力和情绪管理的提高在这个阶段,孩子们开始进入游戏化的方式来思考和学习。

他们能够以角色扮演和想象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并开始与其他孩子进行互动。

这时候,孩子们对友谊和合作的需求增加,但仍然存在自我中心和竞争的问题。

孩子们的情绪管理能力也有所提高,他们能够更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并逐渐学会与他人合作和分享。

在这个阶段,家长和教师的角色是引导孩子学会交往、合作和解决冲突,培养其社交技能和情绪管理能力。

3.5-6岁:认知和语言能力的发展在这个阶段,孩子们开始进入小学前的准备阶段。

他们的认知和语言能力得到迅速发展。

孩子们开始能够理解简单的概念,掌握更多的语言规则,并能够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感。

孩子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也有了显著的提高,能够发展出一些独立的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这个阶段,学校和家庭教育环境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为孩子提供良好的学习和认知发展的环境是至关重要的。

总结起来,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包括自我认知的形成、社交能力和情绪管理的提高,以及认知和语言能力的发展。

家长和教师在这个阶段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应给予孩子正确的引导、关心和支持,以促进他们健康、全面地发展。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

1.身体发展:3-6岁是孩子身体发展最迅速的时期。

他们开始掌握一些基本的运动技能,如跑、跳、爬等。

他们也开始熟悉自己的身体,并能通过触摸、感觉来获取信息。

2.情感发展:学前儿童情感发展主要表现为自我意识的增强和情绪的控制。

孩子开始意识到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的感受和情绪。

他们能够通过语言和表情来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并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

3.认知发展:学前儿童的认知发展主要表现为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的提升。

孩子开始掌握语言的基本规则,能够用简单的句子表达自己的意思,并开始理解抽象的概念。

他们开始对世界产生好奇心,能够主动观察和思考问题。

4.社会发展:学前儿童社会发展主要表现为与他人的互动能力的提高。

孩子开始主动与其他孩子进行游戏和交流,并逐渐学会合作和分享。

他们也开始意识到自己是一个社会成员,并能遵守一些基本的规则和道德。

此外,学前儿童还存在以下一些特征:5.紧张性:学前儿童在面对新的环境和陌生的人时往往会表现出一定的紧张和不安。

他们需要有稳定的环境和熟悉的人来帮助他们适应。

6.想象力丰富:学前儿童具有丰富的想象力。

他们喜欢通过角色扮演和故事创作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7.意志力薄弱:学前儿童的意志力还比较薄弱,常常会受到外界诱惑和自我放纵的影响。

他们需要成人的指导和引导来培养自制力和坚持性。

8.短暂记忆:学前儿童的记忆能力相对较弱,他们往往只能记住短时间内的事情。

这也是他们在学习和记忆方面还需要成人的帮助和指导的原因之一总之,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包括身体、情感、认知和社会发展。

了解这些特征有助于家长和教育者能够更好地帮助孩子发展他们的潜能和能力。

简述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特点

简述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特点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是指儿童从诞辰到进入小学阶段,经历了一系列心理变化和发展过程。

这一时期的儿童心理发展具有一些一般特点,下面将简要介绍一些典型的特点:一、认知发展阶段性1. 感觉期:0-6个月,婴儿主要通过感觉器官接收外界刺激,对声音、光线等产生反应。

2. 运动期:6个月-2岁,儿童开始学会掌握自己的身体,能够爬、走、跑等,对周围世界产生更多的兴趣,开始进行主动探索。

3. 操作期:2-7岁,幼儿开始学会使用各种工具,开始学习操作物品,进行各种手工活动,对于周围事物的认识也开始增加。

4. 概念期:7-12岁,学前儿童开始进入具有抽象意义的概念发展阶段,开始具有逻辑思维,开始学习抽象思维能力。

二、语言发展迅速1. 在1-3岁期间,儿童基本形成了语言的基本结构和规律,开始使用简单的词语,建立起最初的交际语言。

2. 在3-6岁期间,儿童的语言开始进一步丰富,开始学习并使用更为复杂的句式和交际技巧。

三、情感发展特征显著1. 0-2岁期间,孩子的情感主要表现为基本的安全感和依恋情感。

对于主要照顾者有强烈的依赖性,需要得到安全感的保证。

2. 3-6岁期间,孩子的情感日渐丰富,开始了解和表达自己的情感,同时也能够体验和理解他人的情感,但情感上的体验仍然比较单纯。

四、社会发展逐渐形成1. 0-3岁期间,孩子主要处于对人的认识与依赖的阶段,主要依赖家庭和亲属的照料。

同时也开始逐渐参与家庭的一些活动,并且学会尊重他人的感受。

2. 3-6岁期间,幼儿开始适应社会化需求,进入有组织的游戏活动,此时开始逐渐学习团体合作与自我控制。

五、学习与记忆能力初步显现1. 2岁前儿童的学习和记忆能力主要通过感知和动作进行,主要以模仿和直接经验为主。

2. 3-6岁儿童的学习和记忆能力开始有初步的形成,开始具备记忆短句和小故事的能力。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具有一系列典型的特点,包括认知发展阶段性、语言发展迅速、情感发展特征显著、社会发展逐渐形成以及学习与记忆能力初步显现。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概述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概述

(二)1~6个月婴儿早期:依然迅速 突出表现在视觉和听觉发展上,通知视听定向,眼睛和手动作逐渐协调,开始能分辨 熟悉与陌生人。 1、视觉和听觉迅速发展 眼睛更加灵活;视线追随物体;主动寻找视听对象如成人或玩具,2~3后,对声音反 应积极,半岁内认识世界主要靠视觉和听觉。 2、手眼协调动作开始发生 发生于婴儿早期,2~3手在偶然碰物体时会抚摸或拍打;3~4会被动抓东西,4月时喜 欢抓,但不能准确达到目标,不协调。4~5月时开始出现协调动作。 3、主动招人——社会性交往 最早:哭;然后:笑 发展:亲子游戏 4、开始认生——社会性交往 表现出感知辨别能力和记忆能力的发展——区分熟悉人与陌生人,开始有了记忆 表现出情绪和人际关系的发展——出现了依恋和对不同人的不同态度
三、年龄特征
• 儿童在每个年龄阶段中形成并表现出来的一般的、 典型的、本质的心理特征就称为儿童心理发展的年 龄特征。 • 如言语发展,0~2月,是哭声,2个月左右就开始 出现不清晰、不明确的语音,至5个月时各国婴儿 语音都几乎是一样的,6个月后聋儿停止发音,因 为没有反馈,9~12个月时出现真正语音。然后是 单词、电报句、简单句、复杂句。
二、有关儿童心理发展年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阶段的几个概念
(一)儿童心理发展的转折期和危机期 在儿童心理发展的两阶段之间,有时会出现心理发展 在短期内突然急剧变化的情况,称为儿童心理发展的 转折期,由于儿童心理发展的转折期常常出现对成人 的反抗行为,或各种不符合社会行为准则的表现,因 此也称为危机期。需注意两概念不可重合,转折是必 然,危机不绝对。
(三)6~12个月婴儿晚期 动作比先前更加灵活,活动范围加大,双手可模仿多种动作,逐渐出现言语,亲 子依恋关系更加牢固 1、身体动作迅速发展 出生后一年里,要经历抬头、翻身、坐、爬、站、走等动作,而坐爬站走都是在 此期间习得的。6~7坐稳,爬和坐是交叉进行,爬行有许多好处,10月左右开始 学站、站稳、走。 会坐、爬、站、走就扩大了活动范围。要为婴儿准备一些玩具在感知觉上对婴儿 视、触觉都有所促进。 2、手的动作开始形成 坐和爬利于手的动作发展。6~12月,手更加灵活,3~4月时,五指没有分工,是 一把抓;7个月时五指分工逐渐灵活。6月以后双手还不能配合,有“神秘的中线 屏障” 摆弄物体:开始针对物体活动,搬、敲打、摇晃、送往嘴里 重复连锁动作 3、言语开始萌芽 开始发出各种声音,7个月会用不同声音招呼人;9~10月,能听懂一些词并做动 作;近1岁时喜欢咿呀不停,会说极少的词,可教孩子有意发声。 4、依恋关系发展 6月前分离易,近1岁分离困难,会出现分离焦虑,会长时间哭闹,情绪不安。

(完整版)各年龄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要特征

(完整版)各年龄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要特征

各年纪学前小孩心剪发展的主要特色第一节人生的第一年(婴儿期)一、初生到满月从初生到满月,称为重生儿期。

重生儿的主要特色(一)适应重生活胎内、胎外环境有什么差别?(二)依赖无条件反射重生儿适应变化了的环境,主要依赖初级中枢实现的本能活动,即无条件反射(也叫生来的反射)。

重生儿的无条件反射主要有:吸吮反射、觅食反射、眨眼反射、怀抱反射、抓握反射、巴宾斯基反射、惊跳反射、击剑反射、迈步反射、游泳反射、巴布金反射、蜷缩反射等。

1、吸吮反射( sucking reflex)接触小孩的嘴唇,就惹起吸吮动作。

吸吮反射是最强的反射之一,当重生儿开始吸吮时,其余活动都会被克制。

永远性,有益于喂食。

2、防守反射(defensing reflex)小孩出生后的前几日就能对温度刺激或痛觉刺激产生泛化性的反响(刺激一处,浑身反响)。

3、定向反射(orientating reflex)又称研究反射,即“这是什么”的反射。

小孩出生后不久,约在两周左右,就能对激烈的刺激(如强光或高声)产生定向反射(如眼睛转向光源或临时停止吸吮动作)。

以上几种无条件反射拥有相关生活适应的生物学意义,还有一些无条件反射,没有显然的生物学意义,但可能在人类进化过程中,它们有过必定的生物适应意义。

4、抓握反射 (grasping reflex)又叫达尔文反射,任何物体与手掌有接触时就握住不放,甚至能够借助物体把身体悬挂起来。

大概到第二个月时,这个反射就消逝了。

5、巴宾斯基反射 (babinski reflex)轻轻地抓或刺激小孩的脚心时,就惹起脚趾向上张开的动作,五个脚趾变为扇形。

约在8、 9 个月时这个反射就渐渐消逝了。

6、惊跳反射 (moro reflex)又叫摩罗反射,当重生儿忽然失掉支持或遇到高声刺激时经常表现为惊慌状态,如双臂张开,又快速回收胸前,紧握拳优等。

这个反射约在出生后四个月消逝。

7、游泳反射(swimming reflex)托住重生儿的腹部,他就会做出象游泳样的动作。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要特征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要特征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要特征学前儿童是指3-6岁的孩子,这一阶段是孩子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因为在这个时期,他们开始建立自己的个性、情感和认知能力。

学前儿童的心理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所有感官发展迅速:学前儿童的五官逐渐成熟,他们能够更好地感知外界的事物。

他们能够通过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和味觉来感知和理解世界,并且能够通过这些感官的发展获得更多的信息。

2.运动能力的提高:学前儿童的肌肉和骨骼发育迅速,他们的运动能力也在不断的提高。

他们能够跑、跳、爬、滑梯等,这些运动能力的发展也有助于他们的身体协调性和空间感知能力的提高。

3.语言和沟通能力的进一步发展:学前儿童的语言能力得到了显著的提高,他们能够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他们开始能够使用简单的句子和词汇来交流,并且可以初步理解别人的语言和指令。

4.自我意识的形成:学前儿童开始逐渐意识到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并且开始对自己产生自豪感和自尊心。

他们能够理解和使用自己的名字,能够描述自己的外貌和个人特征,他们会对自己的能力和成就感到满意,并且希望受到他人的肯定和赞扬。

6.自主意识的启蒙:学前儿童的自主意识得到启蒙,他们开始渴望独立和自主。

他们会表现出决断力和主动性的表现,如自己穿衣服、自己整理玩具等。

他们会表现出对探索和学习新事物的热情,通常表现为好奇心和求知欲的增强。

7.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展:学前儿童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这个阶段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他们开始喜欢通过角色扮演和幻想来模拟和解决问题,开始表现出创造力和发散思维。

综上所述,学前儿童的心理发展具有感官发展迅速、运动能力提高、语言和沟通能力发展、自我意识形成、情感和社会发展、自主意识的启蒙、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展等主要特征。

这一时期的心理特点和发展对孩子的综合能力和认知能力的形成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各年龄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特征

各年龄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特征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特征根据年龄段划分如下:
1.1-2岁:
-意志力不断增强:学前儿童开始表现出自主性和决策能力,尽管这些能力仍然有限。

-语言发展:儿童开始能够说出单词并尝试模仿成人的语言表达。

-社交能力增强:与其他儿童或成年人相处时能够展示友好和合作的行为。

-探索性行为:通过触摸、品尝和感受周围环境来了解世界。

2.2-3岁:
-自我认知:儿童开始认识到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并能够以自己作为参照点了解自己和他人的差异。

-概念发展:开始理解与时间、空间和数量相关的概念。

-饶舌期:在语言方面,儿童开始变得非常健谈,能够组织简单的句子并表达出自己的需求和感受。

-模仿和角色扮演:通过模仿成年人的行为和角色扮演来学习和理解社会规范和角色。

3.3-4岁:
-社会和情感发展:儿童开始建立和维护友谊、合作和情感关系。

-情绪调节:儿童开始学习如何通过言语和非言语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情绪,并学会理解和应对他人的情绪。

-想象力和创造力:开始展示出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能够进行幻
想性游戏和故事创作。

-关注社会认同:儿童开始关注自己在集体中的角色和地位,并开始
注意和模仿成人的行为和言语。

4.4-5岁:
-预读和预写能力:可以通过对书籍和文章的阅读和书写来表达自己
的意思。

-逻辑思维:开始展示具有一定逻辑性的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独立性:儿童表现出更高的自我管理能力,并更多地参与日常活动,例如穿衣、饮食等。

-运动能力进步:开始掌握更复杂的运动技能,例如跳绳、滑板等。

各年龄阶段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

各年龄阶段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
研究儿童年龄心理特征是幼儿教师工作的前提
一、儿童年龄段的划分
乳儿期:0-1岁 婴儿期:1-3岁 幼儿期:3-6岁 儿童期(学龄初期):6-12岁 少年期(学龄中期):12-15岁 青年初期(学龄晚期):15-18岁
二、各年龄阶段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
(一)2-3岁儿童的心理特点 2-3岁是儿童心理发展的转折期,心理学
延迟模仿也是两岁左右出现的。它比直接模仿水 平高,即使榜样不在眼前时也能模仿见到过的榜样。 因而,有时两岁左右的孩子会做出一些莫名其妙的动 作。虽思维的真正发生,孩子会出现探索和求知的萌 芽,通常会出现探索和求知的萌芽,通常会说出一些 父母认为的歪理,其实这是随生活经验和思维的发展, 孩子在头脑中形成的自己的标准。父母切勿认为这是 孩子对你的反抗。
(三)4-5岁幼儿心理发展的特点
4、5岁幼儿已经适应幼儿园的生活, 加上身心各方面的发展,显得非常活跃 好动。
1、爱玩、会玩
幼儿都喜欢游戏。但三岁幼儿虽然爱玩却不大会 玩,5、6岁幼儿虽然爱玩,但由于学生兴趣日益浓厚, 游戏的时间相对少了一些。4、5岁孩子属于典型的游 戏年龄阶段,是角色游戏的高峰期,已经能计划游戏 内容和情节,会自己安排角色。怎么玩,有什么规律, 不遵守规则应怎么处理,基本都能商量,但游戏过程 中产生的矛盾还需要家长帮助和解决。
此外,随着自我意识的萌芽,孩子也会出现新的情感萌芽, 如自豪感、自尊心、羞愧感、同情心等。
总之,两三岁是儿童心理发展上一个比较大的转 折阶段,他既遗留着两岁以前的某些心理特点的痕迹, 又开始出现新的心理特点的萌芽,新旧交替在孩子身 上就面临矛盾。如父母不了解这一年龄阶段的心理发 展特点,不按身心发展规律实施正确的教育,那么,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矛盾必然激化,后果是导致孩子出 现真正的执拗、任性等不良性格。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是指从儿童出生到小学入学前期,即0-6岁的儿童心理发展过程。

在这一阶段,儿童的心理发展经历了许多重要的里程碑,对其未来的身心健康和学业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介绍学前儿童心理发展在不同年龄阶段的特征和重要的发展任务。

0-2岁婴幼儿是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起点阶段。

在这个阶段,婴幼儿的主要任务是建立重要的感知和关系发展。

他们开始学会通过各种感官接收和处理信息,例如通过听觉、触觉和味觉来认识世界。

此外,他们开始建立亲子关系,并通过模仿和亲子互动来学习和发展语言能力。

3-5岁幼儿是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

在这个阶段,幼儿开始发展自我意识和自主性。

他们渐渐能够认识自己的身体和身份,并能够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感。

此外,幼儿也开始发展社交技能,能够与同龄人进行合作和互动。

他们开始学习规则和约定,并能够体会到正常的行为和积极的互动对关系的重要性。

5-6岁是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最后阶段。

在这个阶段,儿童开始进一步发展认知能力和学习技能。

他们开始培养注意力和记忆力,能够进行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

此外,儿童还开始培养阅读和写作的能力,通过阅读和书写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除了以上的年龄特征,学前儿童心理发展还有一些重要的发展任务。

首先是建立安全和信任感,这对幼儿的全面发展非常重要。

其次是发展适应和分离能力,幼儿需要逐渐独立于父母并适应新的环境和规则。

再次是培养社交和情绪管理技能,幼儿需要学会与他人合作和交流,并逐渐掌握情绪的表达和调节。

最后是发展认知和学习能力,儿童需要通过各种游戏和探索活动来培养创造力、注意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各年龄阶段的主要特征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各年龄阶段的主要特征

学前儿童的心理发展是一个连续性、渐进性的过程,每个年龄阶段都有其独特的心理特征。

以下是学前儿童心理发展各年龄阶段的主要特征:1.0-1岁:感官发展和身体发展是0-1岁婴幼儿心理发展的主要特征。

他们逐渐对周围的声音、光线和物体产生注意力,开始非语言性的沟通,比如通过哭声和面部表情来表达需求和情绪。

此时期的婴幼儿会尝试爬行、坐立和行走等基本身体动作,从而增强了他们对环境的探索和认知。

2.1-2岁:这个阶段是学前儿童最早期的学习和语言发展的关键时期。

他们开始学习走路、说话,并且可以理解简单的指令。

这个时期的孩子表现出非常高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他们通过触摸、抓握和探索周围的事物来认知世界。

同时,他们还在社交和情绪方面有一定的发展,能够感受和表达一些基本的情绪,如开心、生气和难过。

3.2-3岁:这个阶段的学前儿童正在积极发展自己的自主性。

他们开始有自己的喜好和偏好,并且能够独立完成一些简单的任务,如穿衣、洗手和吃饭。

此外,他们的语言能力也在不断提高,能够组织简单的句子并进行一定的交流。

在情感和社交方面,这个阶段的儿童对家庭成员和朋友的情感有较强的依恋,并逐渐学会与他人分享和合作。

4.3-4岁:这个阶段的学前儿童具有高度的好奇心和学习能力。

他们开始对数字、字母等基本的学习内容产生兴趣,并逐渐掌握一些认知和语言技能。

在社交方面,他们能够参与到小组活动中,并理解和遵守一些规则和约定。

情感上,他们更加独立和自信,并逐渐学会自己解决问题和处理冲突。

5.4-5岁:学前儿童在这个阶段开始进一步发展认知能力,善于观察和思考问题。

他们能够进行复杂的语言表达,并开始识别和解决一些简单的数学问题。

社交方面,他们逐渐学会与其他孩子进行更复杂的互动和合作,并开始尝试构建和维护友谊。

此外,情绪调节和控制能力也在逐渐发展,开始具备一定的自我控制能力。

总之,学前儿童的心理发展在不同年龄阶段呈现出不同的特征。

从感官和身体发展到语言、认知和社交能力的提升,学前儿童逐渐成长为一个独立、自主和社交能力强的个体。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各年龄阶段地主要特征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各年龄阶段地主要特征

2-3岁阶段:这个阶段的孩子开始发展他们自己的认知能力。

他们能够理解简单的指示,并用简单的词汇表达他们的需求和欲望。

他们开始对周围环境产生兴趣,并通过观察和操作来探索世界。

他们的情绪也变得更加复杂,表现出愿意与别人合作的倾向。

3-4岁阶段:在这个阶段,孩子们的语言能力得到了显著的提高。

他们可以使用更多的词汇和更复杂的句子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和需求。

他们开始发展自己的想象力,喜欢进行角色扮演和故事创作。

他们开始对朋友产生兴趣,但通常还无法真正理解和关心别人的感受。

4-5岁阶段:在这个阶段,孩子的思维能力进一步发展,开始能够解决更复杂的问题。

他们开始对数字、颜色和形状等抽象概念产生兴趣。

他们的注意力和记忆力也得到了显著的提高。

他们对社交游戏更感兴趣,并开始学习如何与其他人合作和分享。

他们对规则的遵守和公平性的概念有了基本的理解。

5-6岁阶段:在这个阶段,孩子们的思维能力继续发展,开始能够进行逻辑推理和解决更复杂的问题。

他们对文字和阅读开始产生兴趣,并逐渐掌握识字技巧。

他们的社交技能进一步发展,开始与朋友互动,解决冲突,并逐渐理解别人的感受和需要。

他们开始形成自己的身份和价值观,并对成就感和自尊心有了更高的要求。

项目二 各年龄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要特征

项目二 各年龄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要特征

任务2 掌握0~1岁学前儿童心理发展 的主要特征
一、0~1岁学前儿童生理发展 儿童出生后的第一年,称为婴儿期,也有人称 之为乳儿期。这一年是儿童心理开始发生和心理 活动开始萌芽的阶段,又是儿童心理发展最为迅 速和心理特征变化最大的阶段。
(一)身体的生长发育 (二)脑的发育 (三)动作机能的发展
发展虽有阶段,但阶段与阶段之间又不是截 然分开的。
每一阶段都是前一阶段发展的继续,同时又是下 一阶段的发展;前一阶段中总包含有后一阶段的某些 特征的萌芽,而后一阶段又总带有前一阶段某些特征 的痕迹。
以生理年龄的自然阶段为划分标准,儿童从出生到 成熟大约经历了六个重大时期:乳儿期(0~1岁)、婴儿 期(1~3岁)、学前期(3~6岁)、学龄初期(6~9岁)、少 年期(9~12岁)、青年初期(12~18岁)。
(五)社会性发展 在情感发展方面,1~2岁儿童已有多种情感 的表现,如喜欢、生气、伤心、害怕、得意及害 羞等。这些情感的发泄对象是以母亲为主的周围 成人。 儿童的情感表露是短暂的, 只须成人及时掌握并和儿童一起 去体验,便可起到安定儿童情绪 ,丰富儿童情感世界的效果。
在生活自理能力的发展方面,这个时期儿童在日常 生活中开始学做种种必要的事情,如自己会解开扣子、 脱下衣服等,但无论做哪一种事,都没有到能完全做好 的程度,而且儿童做事的动作是很迟缓的,需要经过较 长时间的练习以后才能逐渐达到熟练自如的程度。
这些动作的发展,使儿童得到了解放。他们可 以自由地进行活动,从而大大开阔了视野,扩大了 认识范围,促进了心理的发展。
(二)手的动作 学前儿童双手的动作在成人的指导练习中不 断得到提高,1~2岁的儿童手眼协调和双手协调 能力已有较好的发展,可以自己玩积木、积塑、 把积木一块一块搭高说成是“楼房”,插积塑说 是“冰箱”。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特点与规律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特点与规律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特点与规律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特点与规律是指针对3至6岁这个阶段的儿童,他们在心理发展上呈现出的一些普遍特点和发展规律。

下面将详细解释这些特点和规律,并结合实际情境进行描述,以使读者能够深入理解这些内容。

一、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特点1. 自我意识的形成:学前儿童开始逐渐认识自己,并能够表达自己的感受和需求。

他们会使用第一人称代词来指代自己,例如“我”,并开始对自己的外貌、性别等进行思考。

2. 语言能力的快速发展:学前儿童的语言能力急剧提高,他们能够理解和使用越来越复杂的语言。

他们开始能够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感,并能够与他人进行有效的沟通。

3. 想象力的丰富:学前儿童的想象力非常活跃,他们能够通过想象创造出各种角色和情节。

他们喜欢进行角色扮演和幻想游戏,这有助于他们发展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社会认知的发展:学前儿童开始意识到自己是一个社会成员,并开始学习如何与他人相处。

他们能够理解和遵守一些简单的社会规则,例如分享和等待轮流。

5. 情绪的表达和调节:学前儿童的情绪表达能力逐渐提高,他们能够用语言描述自己的情感,并开始学习如何调节自己的情绪。

他们可能会经历情绪起伏较大的时期,需要成年人的引导和支持。

二、学前儿童心理发展规律1. 渐进性发展:学前儿童的心理发展是逐渐而有序的,不同领域的发展相互影响和促进。

他们在语言、认知、社会情绪等方面的发展都需要一定的时间和经验积累。

2. 个体差异:每个学前儿童的心理发展都有差异,有些儿童在某个方面的发展较快,而在另一个方面的发展较慢。

这是由于遗传、环境和个体经验等因素的综合作用所致。

3. 学习与发展:学前儿童的心理发展与他们的学习经历密切相关。

通过与他人的互动和探索,他们能够积累知识和经验,并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4. 需要适当的引导和支持:学前儿童的心理发展需要成年人的引导和支持。

成年人应该提供适当的环境和经验,以促进儿童的各个方面的发展。

以上就是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特点与规律的解释。

各年龄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要特征

各年龄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要特征


( )的大小是学前儿童心理发展 潜能的主要标志,也是学前儿童可以接受 教育程度的重要标志?
案例分析一
丫丫2岁上幼儿园托班时,奶奶告诉老 师丫丫已经会背10以内的加减法了。幼儿 园老师当着奶奶的面拿出3块积木让丫丫 数。丫丫一会儿说是4,一会儿说是5,总 也说不对。奶奶很着急。老师告诉奶奶, 丫丫以前是把计算口诀当儿歌背了,但并 不理解加减的真正意思。 此案例反映儿童心理发展的什么特点?

儿童心理发展的关键期

3岁是计算能力发展的关键期 0~2岁是亲子依恋关键期 6个月是婴儿学习咀嚼的关键期 8个月是分辨大小、多少的关键期 1~3岁是口语学习关键期 3~5岁是音乐才能发展关键期 0~4岁是形象视觉发展关键期 4~5岁是学习书面语言关键期 5岁左右是掌握数概念的关键期 3~8岁是学习外国语的关键期 10岁以前是动作技能掌握的关键期

新生儿的原始反射
新生儿心理发展

1.视觉发展:出生时婴儿能看到多远的东西? 刚出生婴儿能分辨颜色吗? 2.听觉发展:刚出生婴儿有听觉吗?技能如何? 3.味觉和嗅觉:刚出生婴儿最发达的是味觉,其 次是嗅觉。 4.触觉:非常敏感。通过触觉方式理解成人的脾 气。 5.动作发展:手眼协调逐渐发展 6.哭泣和第一次微笑: 7.最初的气质:

手眼协调动作的发生,大致经历以下阶段:
1.动作混乱阶段 2.无意抚摸阶段 3.无意抓握阶段 4.手眼不协调的抓握 5.手眼协调的抓握

(四)开始认生

5-6个月的孩子开始认生 认生是儿童认识能力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变 化:感知辨别和记忆能力的发展;情绪和 人际关系的发展。

4.心理的发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学前儿童心理发展各年龄阶段的主要特征儿童心理发展的各个年龄阶段有其各自的特征。

本章将简要介绍各年龄阶段的主要特征,这将有助于我们在和不同年龄儿童接触时,针对他们的特点进行教育,同时,这也将为本课程后面的学习奠定基础。

本章将涉及以下具体内容:婴儿动作的发展;婴儿心理发展特点与教育;先学前期儿童动作的发展;先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要特点;游戏在儿童心理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幼儿心理发展的一般特点。

学习者应重点掌握学前儿童动作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各个年龄阶段心理发展的主要特点。

婴儿期的年龄特征期的年龄特征(第一节婴儿期的年龄特征(0~1 岁)儿童出生后的第一年,称为婴儿期,也有人称之为乳儿期。

这一年是儿童心理开始发生和心理活动开始萌芽的阶段,又是儿童心理发展最为迅速和心理特征变化最大的阶段。

一、婴儿的身体生长婴儿期是身体迅速生长的时期,头几个月,身高平均每月增长 3cm 以上,1 岁时,身高可以达到 70~ 75cm,体重可达 9~10kg。

同时其神经系统也迅速发育。

这里我们主要谈谈婴儿动作的发展。

(一)新生儿的原始动作反应(本能动作)新生儿的原始动作反应(本能动作)1.新生儿环境的变化胎内环境恒温比较安静黑暗寄生胎外环境变化声音光独立进行生命活动从上述对比中可以看到,胎内环境和胎外环境差异很大,也就是说新生儿出生后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2.本能动作(无条件反射)过去,人们以为孩子刚出生时是无能的,什么也不会。

可是,近年来的研究材料发现,儿童先天带来了应付外界刺激的许多本能,其本能之多,令人惊讶。

天生的本能表现为无条件反射,它们是不学而能的。

下面简述一些。

吸吮反射。

奶头、手指或其他物体,如被子的边缘,碰到了新生儿的脸,并未直接碰到他的嘴唇,新生儿也会立即把头转向物体,张嘴做吃奶的动作,这种反射使新生儿能够找到食物。

眨眼反射。

物体或气流刺激眼毛、眼皮或眼角时,新生儿会做出眨眼动作。

这是一种防御性的本能,可以保护自己的眼睛。

怀抱反射。

当新生儿被抱起时,他会本能地紧紧靠贴成人。

抓握反射。

又称达尔文反射。

物体触及掌心,新生儿立即把它紧紧握住。

例如,给新生儿洗澡时,如果他的手掌偶然碰到了大人的衣服或洗澡盆边,他会紧紧地把碰着的东西抓住,用力才能把它扳开。

如果小棍碰到他的手掌,新生儿也立即紧握小棍。

这时,如果抽走小棍,他会握得更紧。

当孩子双手握住棍棒时,大人甚至可以仅仅是拉住棍棒,就能把孩子的身体带起来,让他直立。

巴宾斯基反射。

物体轻轻地触及新生儿的脚掌时,他本能地竖起大脚趾,伸开小趾。

这样,5 个脚趾形成扇形。

迈步反射。

又称行走反射。

大人扶着新生儿的两腋,把他的脚放在桌面、地板或其他平面上,他会作出迈步的动作,好像两腿协调地交替走路。

游泳反射。

让婴儿俯伏在小床上,托住他的肚子,他会抬头,伸腿,做出游泳的姿势。

如果让婴儿俯伏在水里,他会本能地抬起头,同时做出协调的游泳动作。

巴布金反射。

如果新生儿的一只手或双手的手掌被压住,他会转头张嘴。

当手掌上的压力减去时,他会打呵欠。

儿童先天带来的本能动作有不同的性质。

有些对新生儿维持生命和保护自己有现实意义。

如吸吮反射、觅食反射属于食物性无条件反射;眨眼反射、怀抱反射属于防御性无条件反射。

另一些无条件反射,对新生儿的生存没有实际意义,它们在人类进化的历史上,可能是有意义的。

例如,抓握反射,对于人类祖先需要爬树来保护和维持生命的年代,可能有实际作用。

有许多天生带来的无条件反射,在婴儿长大到几个月时会相继消失。

如果过了一定年龄还继续出现,反而是婴儿发育不正常的症状。

例如,6 个月以后的婴儿,不再出现巴宾斯基反射,物体接触脚掌时,代之以脚趾向内弯起,而不是成为扇形。

无条件反射是建立条件反射的基础。

儿童的各种心理活动,即用以应答外界环境刺激的条件反射,是在无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建立的。

(二)动作发展的一般规律儿童动作的发展有其自身的客观规律。

每个孩子动作发展的顺序是遵循着客观规律的,每种基本动作发展的时间也大致相同。

1.从整体动作到局部的、准确的、专门化的动作儿童最初的动作是全身性的、笼统的、弥漫性的,以后动作逐渐分化、局部化、准确化和专门化。

比如,满月的儿童受到痛刺激后,哭喊着全身乱动; 3 岁孩子拿着笔认真画画时,不仅是手动,身体的动作、面部的动作也来帮忙。

2.从上部动作到下部动作(首尾规律)儿童动作的发展,先从上部动作开始,然后到下部动作。

婴儿最早出现的是眼的动作和嘴的动作。

儿童先学会抬头,然后能俯撑、翻身、坐和爬,最后学会站和行走,也就是从离头部最近的部位的动作开始先发展。

这种趋势也表现在一些动作本身的发展上。

例如,婴儿学爬行,先是依靠着手臂匍匐爬行,然后才逐渐运用大腿、膝盖和脚来爬行,即也服从“首尾规律”。

3.从中央部分的动作到边缘部分的动作(远近规律)儿童动作的发展先从头部和躯干的动作开始,然后发展双臂和腿部的动作,再后是手的精细动作。

也就是靠近中央部分(头和躯干,即脊椎)动作先发展,然后才发展边缘部分(臂、手、腿)的动作。

这种从身躯的中央部位再到远离身躯中央的边缘部位的发展规律,即“远近规律”。

4.从大肌肉动作到小肌肉动作(大小规律)动作可以分为粗大动作和精细动作。

儿童动作的发展,先从粗大动作开始,而后才学会比较精细的动作。

粗大的动作是指活动幅度较大的动作,也就是大肌肉群的动作,包括抬头、翻身、坐、爬、走、跑、踢、走等。

精细动作是指小肌肉动作,如吃、穿、画画、剪纸、翻书、穿珠子等。

从四肢动作来说,是臂和腿的动作先发展,以后才逐渐发展起手和脚的动作。

比如,婴儿先是用整只手臂和手一起去够物体,以后才会用手指去拿东西。

动作发展的这种规律,称为“大小规律”。

5.从无意动作到有意动作(无有规律)婴儿最初的动作是无意的,以后越来越多地受到心理有意的支配。

比如,初生婴儿已会用手紧握小棍,这是无意的、本能的动作,几个月后,婴儿才逐渐能够有意地、有目的地去抓物体。

学前儿童的动作最初是从无意动作向有意动作发展,以后则是从以无意动作为主向以有意动作为主的方向发展,即服从“无有规律”。

(三)与心理发展关系密切的几种动作的发展1.坐婴儿大约在 6 个月的时候就能坐。

孩子能坐,开阔其视野,接受更多的刺激。

另一方面,孩子能坐起来,使得其视线能自然落在自己的手上,有助于手眼协调动作的发展,使手逐渐成为认识的工具。

2.爬婴儿在 8 个月左右就能爬。

爬行需要用手支撑,锻炼了胸肌,对胸腔和呼吸的发展有积极意义。

另外,更为重要的是爬是婴儿最先掌握的自由移动身体的动作。

研究表明,爬对婴儿的交往能力、警觉性情绪、空间知觉特别是深度知觉等方面的发展均有益处。

由于能够自己移动身体,婴儿可以自己主动靠近其想接近的人(如母亲)或物,而不是被动的等待,这样其独立性发展也较早。

3.手的动作手是人进行活动的主要器官,也是人认识事物的重要器官。

婴儿认识周围事物的能力在很大程度上是和双手动作的发展相联系的。

手的动作从不灵活到灵活有其特定的发展规律。

3~4 个月前的婴儿,抓握物体还带有无条件反射的性质,即先天就有的抓握反射在这段时间里仍然影响着儿童手的抓握动作。

这种抓握的特点是没有目标,没有方向,偶然接触到什么就抓什么;其次,手指配合不当,拇指和其他四指方向一致,整只手弯起来,好像一个大钩子,无论什么物体,都是一把抓;另外,手的动作不能同视线协调起来,看见眼前的物体,伸出手却抓不准。

4~5 个月时,婴儿开始出现了手眼协调的动作。

也就是说婴儿在视觉引导下,能有目的地抓取物体,说明视力在很大程度上支配着双手活动。

研究表明,婴儿的感觉器官和作为手的动作基础的触觉、运动觉的发展,主要是在视觉的参加下实现的,手眼协调动作,即看见东西并能抓住它,也就是说眼睛控制手的活动,并把手准确地伸向物体所在的方位,可以作为婴儿心理发展的重要标志。

手眼协调和坐的姿势有密切的关系。

坐起来时,婴儿的视线往往自然落在自己的手上,并且容易使手的活动范围和视线范围相一致,因此,当婴儿学会坐起来的时候,手眼动作就明显协调起来。

6 个月后,大拇指的作用明显地发挥出来。

婴儿会把拇指放在物体的一边,其余四指放在另一边,这样不仅能把东西抓牢,而且可以按照物体的不同形状、大小变换手的姿势。

也就是说出现了五指分工的动作,这样既有利于认识物体的特点,又可以捡起以前“大把抓”所不能拿起来的细小物体,精细动作开始出现。

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手的动作日渐灵活,出现了双手的配合活动。

半岁后,婴儿会把物体从一只手倒向另一只手。

之前婴儿双手无法配合,左右手之间仿佛存在“神秘的中线屏障”。

从 6~8 个月开始,婴儿在同物体反复接触中,兴趣中心逐渐从自身的动作转移到动作的对象。

这时他会将各种东西乱敲、乱撕或扔在地上,想以此来了解自己的动作能带来什么影响。

这实际上也是婴儿较早的有意识的探究活动。

这个年龄的儿童喜欢做重复的动作,出现重复连锁的动作。

例如,一个 7 个月的孩子,把盒子盖子拿下来,盖上去,又拿下来,又盖上去,如此重复了 24 次。

这种现象不但说明他们对自己动作产生的效果发生了极大的兴趣,而且可以说是他们认识事物因果关系的开始。

这些活动对于婴儿智能发育是非常重要的。

二、婴儿心理的发展对婴儿心理发展起重要作用的是婴儿与成人(指婴儿的照看者)的交往,即亲子交往。

(一)亲子关系与婴儿心理发展1.亲子交往在婴儿心理发展中的作用儿童心理发展,一不能随生理发展而自然成熟,二不能像小动物一样只依靠自身适应环境所取得的直接经验。

儿童的心理是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汲取人类历史上积累的文化财富而发展起来的。

成人是文化的传播者,是文化的载体,如果儿童不与成人交往,它的心理就很可能不能正常发展。

在婴儿发展中,母亲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为母亲是它生理需要的满足者,也是婴儿与客观世界接触的中间人。

如果剥夺婴儿与母亲的交往,使其失去形成亲子关系的可能,会给儿童造成心理发展上的重大损害,主要表现以下几个方面:①婴儿失去与母亲的交往,也就失去了被爱和爱的权力。

而爱这种情感需要,是促进儿童心理发展的一种内部力量。

同时,爱与被爱的体验,会使儿童产生一种安全感,失去它,儿童就会变得焦虑、烦躁、神经质,对这个世界产生恐惧。

②母亲是婴儿与客观世界的“中间人”。

婴儿虽然具有反映现实的感知能力,但如果没有母亲抱他四处走动,没有母亲向他呈现各种刺激,婴儿所能接触的事物就会极其贫乏。

而丰富的感觉刺激,是婴儿心理发展,特别是智力发展的精神营养。

③缺乏与成人的交往,婴儿的环境就变成了没有“应答性”的死环境。

在这种环境中,婴儿的自发行为(如微笑、发声、手舞足蹈等)由于得不到成人的任何反应就会逐渐减少,甚至消失。

成人对儿童行为的反应(应答)具有强化作用,长期得不到应有的及时强化,婴儿活动的积极性就会丧失,而且会因自己的“努力”毫无结果而丧失“信心”,形成被动、退缩的行为模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